渔业资源评估复习纲要
- 格式:doc
- 大小:88.50 KB
- 文档页数:10
•绪论二、渔业资源评估的涵义和内容(一)渔业资源评估的涵义1、定义:渔业资源评估(Fish stock Assessment)是研究渔业生物(主要是经济鱼类)种群动态、数量变动的一门学科,属于渔业种群生态学,是渔业资源学的核心部分。
定义:渔业资源评估就是利用种种方法对渔业资源进行评估和估算。
包括确定某一渔业资源的生产率、捕捞对资源的影响、捕捞格局变化(如管理或发展政策的执行)所产生的效果等所进行的一切科学研究。
2、涵义:在了解、掌握渔业种群对象生物学特征的基础上,以一定的假设条件为前提,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描述和估算种群的组成结构、资源量及其变动,评估捕捞强度和捕捞规格对种群的影响,掌握种群资源量的变动特征与规律,从而对资源群体过去和未来的状况进行模拟和预测,为制定和实施渔业资源的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渔业资源评估的内容及过程研究内容:用数学手段进行定量分析,还有初级生产力法,水声学调查法,生物调查法等。
定量分析法:指在一定假设前提下,建立简单和抽象的数学模型来描述鱼类(渔业)的各种变化。
基本步骤如下:1、确定生物学特征:年龄、体长、体重、生长、群体组成、繁殖力。
对捕捞对象的补充、生长、死亡的规律进行研究。
2、通过渔业统计资料(捕捞努力量、渔获量)来评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3、选择最佳方案:捕捞强度、起捕规格、网目大小、体长等实施管理三、资源评估的目的(一)资源评估的目的是为管理服务利用不足:制定政策,扩大利用尺度充分利用:渔业稳定发展过度利用:减少利用,合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达到持续有效的利用(二) 服务性质1、生产性的资源评估目的主要是预测下一年或下一捕捞季节的资源数量有多少,并作出渔获量预报,以提供生产单位和管理部门安排生产时参考(确定合理的或较合适的捕捞强度和捕捞方案,如限定渔获量、作业船数、作业次数或作业时间,网目的大小,鱼体的长度等)。
2、决策性的资源评估目的主要是预测捕捞方案对资源数量的长期影响,提供决策者所需要的从渔业资源获得不同社会利益的选择范围和相应的科学证据、管理策略,以及预测执行管理措施后资源和渔业的发展前景。
詹秉义版渔业资源评估笔记渔业资源评估绪论2009-2-22渔业生产的主要捕捞对象是海洋和内陆天然水域中的经济鱼类和其他动物。
水域中的这些经济鱼类和其他动物就是通常所谓的渔业资源。
渔业资源是发展渔业的物质基础,没有渔业资源就没有渔业。
过量增加捕捞强度会使资源衰竭、渔获量下降。
对渔业资源遥捕捞开发要适度,合理利用资源,为此必须摸清渔业资源的状况,判断对资源利用是否不足、或已充分利用还是利用过度,这有赖于渔业工作者对渔业资源和渔获量作出预报,对渔业资源作出评估,为渔业决策和渔业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渔业资源评估的涵义和内容渔业资源评估(Fish Stock Assessment)是研究渔业生物(主要是经济鱼类)种群动态、数量变动的一门学科,属渔业种群生态学,是渔业资源学的核心部分。
资源评估包括为确定某一渔业资源的生产率、捕捞对生产的影响、捕捞格局变化(如管理或发展政策的执行)所产生的效果(对资源和渔业)等待所进行的一切科学研究。
渔业资源评估就是利用种种方法对渔业资源进行评估和估算。
利用数学手段进行数量分析,即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建立简单和抽象的数学模型来描述渔业实际的各种复杂状况。
就是在了解和掌握了捕捞对象的年龄、生长、长度、重量、繁殖力及渔获组成等生物学资料的基础上,又获得多年的渔获量和捕捞力量的较完整的渔业统计资料,对鱼类等捕捞对象的生长、死亡等有关参数进行测定和计算,对起生长、死亡和补充的规律进行研究;考察捕捞作用对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影响;对资源量和渔获量作出估计和预报;寻求合理利用的最佳方案,包括确定合适的或较合适的捕捞强度和起捕规格,如限定渔获量,限定作业船数或作业次数或作业时间,限定网目大小和鱼体长度等等。
二、资源评估的目的在生长、长度、重量、繁殖力及渔获组成等生物学资料的基础上,又获得多年的渔获量和捕捞力量的较完整的渔业统计资料,就可利用数学的分析方法,对鱼类或渔业生物的生长、死亡等有关参数进行测定和计算,从而对资源状况进行评价和估计,对渔获量和资源量进行预报,确定合理的或较合适的捕捞强度和捕捞方案。
渔业资源保护的监测与评估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渔业资源的保护越来越成为重要的课题。
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于维持人类的渔业产业和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高渔业的可持续发展,监测与评估成为至关重要的环节。
一、监测渔业资源状况监测渔业资源状况是为了了解目前渔业资源的种类、分布、数量和生态环境等重要信息。
这样的监测可以帮助我们及时掌握资源的动态变化,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监测的方法可以通过多领域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来实现,例如:1.渔业统计数据:收集和整理各地捕捞渔船的作业数据,包括捕捞量、渔获物种、捕捞地点等等。
这些数据可以反映出资源的供需状况和重要渔种的变化情况。
2.生态环境监测:通过监测水质、水温、氧气含量等环境指标,可以了解到资源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适应性以及重要鱼种的栖息条件。
3.遥感技术: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可以监测到大规模的海洋面积,了解资源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分布情况,为资源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评估渔业资源利用效益评估渔业资源的利用效益是为了了解渔业经营的效果和可持续性,并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评估的内容包括:1.经济效益评估:通过分析渔业经济数据,包括捕捞收益、投入产出比、就业机会等,评估渔业对经济的贡献和可持续性。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渔民的收入状况和渔业公司的盈利情况。
2.生态效益评估:通过研究渔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渔业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种群数量和多样性等影响,评估渔业活动对生态系统的负荷和可持续性。
3.社会效益评估:考虑到渔村的社会福利和群众的生活质量,评估渔业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和贡献。
这包括渔业对当地文化传统的保护、就业机会的提供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等。
三、渔业资源保护的策略与措施在监测与评估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保护策略和措施是确保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保护措施:1.限制捕捞规模:通过设定合理的捕捞和养殖限额,控制捕捞量和规模,避免过度捕捞引发资源衰竭。
渔业资源评估与渔业管理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渔业资源的促进和管理变得尤为重要。
渔业资源评估和渔业管理是确保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步骤。
本文将探讨渔业资源评估的重要性,以及有效的渔业管理策略。
第一节:渔业资源评估渔业资源评估是对特定渔业区域内的渔业资源进行全面评估的过程。
它涉及到各种渔业资源的数量、分布和状态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
这些资源包括各类鱼类、贝类以及其他水生生物。
渔业资源评估的目的是为了确定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平,并制定相应的渔业管理政策。
通过评估渔业资源的状况,可以找到合适的渔业捕捞数量和方法,保护渔业资源的生态平衡,并确保未来几代人仍然能够享受到丰富的渔业资源。
第二节:渔业管理渔业管理是在渔业资源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来保护和促进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渔业管理的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平衡。
渔业管理的核心任务包括:1. 确定合理的捕捞量:根据渔业资源评估的结果,制定合理的渔业捕捞限额以防止过度捕捞和资源的过度利用。
这需要根据不同鱼类和不同地区的特性制定特定的捕捞政策。
2. 实施渔业执法:建立并执行渔业法规和政策,确保所有渔业活动都符合规定。
这包括渔业许可证的发放、违规行为的处罚等。
3. 保护渔业栖息地:渔业资源的健康与否与其栖息地的质量和数量密切相关。
因此,渔业管理还应包括保护、恢复和管理渔业栖息地的策略,如沿海湿地保护、水质改善等。
4. 促进可持续渔业发展:通过培育渔业科技创新、提高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等措施,推动渔业从传统捕捞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变。
第三节:国际合作渔业资源的评估和管理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和协调。
许多鱼类在其迁徙过程中经过不同国家的领海,因此单个国家的努力很难解决全球渔业资源的问题。
国际合作可以通过分享数据、经验和最佳实践来加强渔业资源评估和管理。
为了加强国际合作,各国可以通过建立区域性渔业管理组织来共同管理共享渔业资源。
这些组织可以制定规则和标准,采取合作措施,确保渔业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科学、合理和可持续的利用。
一,名词解释1,渔业:又称水产业,是人类开发、利用、人工培育和增殖水产经济动植物,以取得水产品及其加工品的产业。
主要以水产捕捞、水产养殖和水产品加工为主的一个生产体系。
广义的渔业还包括:渔船、渔具、渔业机械和仪器的制造、渔港建筑、水产品保鲜、贮藏、营销以及科研和情报信息等服务部门。
,2,渔业水域:一般指适宜捕捞、养殖、增殖水生经济动植物以及水生经济动植物生殖、回游、索饵、越冬的水域。
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
•广义:指渔业生产者从事养殖或者采集、捕捞水生动植物的水域,包括滩涂和人工建造的水库、池塘等。
•渔业法第2条规定,渔业水域的范围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内水、滩涂、领海、专属经济区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一切其他海域从事养殖和捕捞水生动物、水生植物等渔业生产活动的水域。
•狭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水域中鱼、虾、蟹、贝类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和鱼、虾、蟹、贝、藻类及其他水生动植物的养殖场所。
•这里的养殖场所是指适宜于养殖的海洋、内陆水域及滩涂。
因此,根据渔业法规定所确定的禁渔区、保护区的水域范围以及所划定的捕捞场所、养殖场所等都是狭义水域渔业的范畴。
,3,渔业资源评估(Fish Stock Assessment)是研究渔业生物(主要是经济鱼类)种群动态、数量变动的一门学科,属渔业种群生态学,是渔业资源学的核心部分。
利用种种方法对渔业资源进行评估和估算。
利用数学手段进行数量分析,即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建立简单和抽象的数学模型来描述渔业实际的各种复杂状况。
,4,专属经济区是指从测算领海基线量起200海里、在领海之外并邻接领海的一个区域。
这一区域内沿海国对其自然资源享有主权权利和其他管辖权。
沿海国在其专属经济区内可行使以勘探和开发、养护和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和海床及其底土的自然资源为目的主权权利、以及在该区内从事经济性开发和勘探的主权权利。
沿海国有下列事项的管辖权: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的建造和使用;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的保护和保全。
资源生物学重点整理第一部分: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概念:以鱼类种群为中心, 研究渔业生物的生命周期中年龄与生长、性成熟、繁殖、早期发育、饵料食性、洄游分布等种群生活史特征,以及渔业生物渔场形成机制、中国海洋渔场概况、渔情预报等内容。
第二章:鱼类的种群及其研究方法种群:在一个种的分布区内,有一群或若干群体中的个体,其形态特征相似,生态、生理特征相同,特别是具有共同的繁殖习性,即相同的遗传属性——同一基因库的种内个体群。
基因库:一个种群中所有个体的基因型集合。
群体:可认为群体是种群之下的一个研究单位,指能够满足一个渔业管理模式的那部分鱼,可定义为一个群体。
量度特征:量度特征又叫体型特征,主要是测量鱼体各有关部位的长度和高度,计算它们之间的比值, 主要项目有:全长与体长、头长与体长、体高与体长、吻长与头长、眼径与头长、尾柄高与尾柄长之比等。
第三章:鱼类的生命周期与早期发育鱼类的生命周期:指鱼类个体从受精卵发育到成语,直至衰老的整个一生的生活过程,又称之为生活史或个体发育。
早期发育:鱼类生命周期中的早期阶段,从鱼卵到幼鱼的几个时期。
是鱼类数量最大、死亡最多,数量变化率最高的敏感时期。
卵膜:位于卵的最外层,保护卵细胞免受外界因素的伤害,并使卵细胞保持一定形状,对外界环境起隔离的作用,以保证胚胎的正常发育。
卵黄: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由卵细胞质的液泡酿造而成,是胚胎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卵黄的大小和胚胎发育时间的长短有关。
油球:是许多种硬骨鱼类卵子的特殊组成部分,它是含有脂肪的,表面围有原生质薄膜的小球状体。
油球对于浮性卵不仅是营养的贮藏,还起到了“浮子”的作用,使卵子能经常保持在一定的水层;但对沉性卵只是营养的贮藏。
卵质:就是卵子的细胞质,是构成卵细胞体的主要部分,是卵细胞营养和生命活动的中心。
卵质的多少决定了细胞的大小。
卵核:又称生殖核或细胞核,卵裂、生长、新陈代谢都和核有直接关系。
极性:由于卵质中卵黄的分布不均匀形成了卵子的极性。
渔业资源评估的含义和内容1. 渔业资源评估啊,就好比给渔业资源做一次全面的“体检”!比如说,我们就像医生给病人检查身体一样,要仔细了解鱼类的数量、种类、分布等情况,这多重要啊!你想想,如果连渔业资源的基本状况都不清楚,那怎么能合理利用和保护它们呢?2. 渔业资源评估的内容可丰富啦!就像给渔业资源画一幅详细的“画像”。
好比说了解它们的生长状况,这就像是关注一个孩子是不是在健康成长一样,不是很有意思吗?要是不了解这些,怎么能知道该怎么更好地照顾这些资源呢?3. 渔业资源评估的含义可深着呢!它就像是渔业的“指南针”呀!举个例子,知道了哪些地方鱼多,不就像知道了宝藏的位置嘛,这能帮助渔民们更高效地捕鱼呀,你说是不是超级实用?4. 嘿,渔业资源评估的内容包括对资源现状的判断呀!这就好像判断一场比赛中哪支队伍更有优势一样。
如果不搞清楚这些,怎么能制定出合理的渔业政策呢,对吧?5. 渔业资源评估,那可是渔业的“晴雨表”呢!比如说评估资源的变化趋势,就像观察天气的变化一样。
要是不关注这个,怎么能提前做好应对呢,这不是显而易见的吗?6. 渔业资源评估的含义,简单来说就是要搞清楚渔业资源的“底数”!好比我们要知道自己口袋里有多少钱一样重要。
不了解这个底数,怎么能合理规划使用呢,你说呢?7. 渔业资源评估的内容之一就是了解资源的可持续性呀!这就像要保证一条路能一直走下去而不会断掉一样。
不注重这个,那以后不就没鱼可捕了吗,多可怕呀!8. 哎呀呀,渔业资源评估的含义就是要深入了解渔业资源的一切呀!就像要完全了解一个人的所有喜好一样。
不这么做,怎么能和这些资源好好相处呢?9. 渔业资源评估的内容可多了去了,其中对资源的健康状况评估就很关键呢!这就如同关注一个人的身体是否健康一样。
不重视这个,资源生病了都不知道,那可怎么行呢?10. 渔业资源评估真的太重要啦!它就是保障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啊!比如不搞清楚资源的状况就盲目捕捞,那不就像没打好基础就盖房子一样危险吗?所以说一定要重视渔业资源评估呀!我的观点结论:渔业资源评估意义重大,内容丰富多样,只有充分认识和做好渔业资源评估,我们才能更好地利用和保护渔业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渔业资源评估复习题(2010.6.17)李九奇一、概念题:亲体量(spawningstock)种群在繁殖季节内参加生殖活动的雌、雄个体的数量。
补充量(recruitment)新进入种群的个体数量。
在渔•业生物学中,补充量有两种含义:对于产卵群体,补充量是指首次性成熟进行生殖活动的个体;对于捕捞群体,指首次进入渔场、达到捕捞规格的个体。
生物量(biomass)以重量表示的资源群体的丰度,有时仅指群体的某一部分,如产卵群体生物量、已开发群体生物量,等等。
可利用生物量(exploitable biomass)资源群体的生物量中能被渔具捕获的部分。
死亡率(morality) —圧时间间隔内,种群个体死亡尾数与时间间隔开始时的尾数之比,残存率(survival rate) 一泄时间间隔后,种群个体残存的尾数与时间间隔开始时的尾数之比,数值在0〜1之间。
死亡系数(mortality rate, coefficient of mortality)亦称"瞬时死亡率“。
自然死亡系数(natund mortality rate)亦称“瞬时自然死亡率"捕捞死亡系数(fishing mortality rate)亦称“瞬时捕捞死亡率”总死亡系数(total mortality rate)自然死亡系数与捕捞死亡系数之和。
开发率(exploitation ratio)捕捞死亡系数与总死亡系数的比值。
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of effort, CPUE) 一个捕捞努力量单位所获得的渔获尾数或重量,通常用渔获量除以相应的捕捞努力量得到。
捕捞努力量标准化(standardizing fishing effort)以一定的标准,将不同作业方式、渔具规格的捕捞努力量转化标准作业方式或渔具的捕捞努力量,一般根据捕捞效果确左一左的转换系数或转换依据。
例如,以A类渔船为标准船,将B类漁船的捕捞努力量根据CPUE 转化为A类渔船的捕捞努力量。
渔业资源评估与管理渔业作为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之一,对于维持人类食物安全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全球渔业资源的不断开发和环境的变化,渔业资源的持续性和可持续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了有效评估和管理渔业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及其可持续发展,在渔业资源评估和管理中,需综合考虑资源状况、渔业活动和管理措施等方面。
一、渔业资源评估1.1 渔业资源评估的基本概念渔业资源评估是指通过采用科学方法,对渔业资源的数量、种群结构和繁殖力等进行综合评估,以确定资源状况和可持续利用水平的一种技术手段。
它是渔业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2 渔业资源评估的方法目前,渔业资源评估主要采用水下科学调查与监测、统计学方法和数学模型等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对渔业资源的种群结构、数量、生长和死亡率等参数的估计,能够提供科学依据,为制定渔业管理措施提供参考。
1.3 渔业资源评估的影响因素影响渔业资源评估的因素众多,包括环境条件的变化、渔业活动的影响、生物学特性等。
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决定了渔业资源的可利用程度和种群的可持续发展。
二、渔业资源管理2.1 渔业资源管理的原则渔业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包括:科学性、可持续性、合作性和透明性。
科学性要求管理决策基于充分准确的科学依据;可持续性要求管理措施能够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合作性要求各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管理,达成合作共识;透明性要求管理过程公开透明,接受监督。
2.2 渔业资源管理的方法渔业资源管理采用的方法包括:渔业法规制定、渔业许可证制度、渔业保护区设立和渔业配额管理等。
这些手段能够通过限制渔业活动、保护重要生境和掌握渔业生产情况等途径,实现渔业资源的合理管理。
2.3 渔业资源管理的挑战与前景渔业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渔业全球化、非法捕捞、气候变化等方面。
然而,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际合作的支持下,渔业资源管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通过采用创新的管理策略和强化国际合作,有望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保护。
渔业资源评估与渔业管理策略渔业是我国重要的传统产业之一,承载着广大渔民的生计和国内人民的渔产品需求。
然而,由于过度捕捞、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渔业资源面临着严重的衰竭和透支。
为了保护渔业资源并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行渔业资源评估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渔业管理策略势在必行。
一、渔业资源评估渔业资源评估是对渔业资源进行全面、准确、科学的调查和评估,以掌握渔业资源的现状和变化趋势,为制定合理的管理措施提供依据。
1. 资源调查渔业资源调查是渔业资源评估的基础,通过抽样调查、渔业资源监测和科学手段的运用,按照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对渔业资源的数量、分布和生态环境进行调查。
可以借助卫星遥感技术、渔船定位系统等现代技术手段,提高调查的精准性和效率。
2. 数据分析通过收集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掌握渔业资源的种类、数量、年龄结构等情况,了解资源的可持续性,判断资源的衰竭程度和风险。
同时,还可以结合气象和环境因素等其他数据,探究各种因素对渔业资源的影响。
3. 评估报告根据数据分析结果,编制渔业资源评估报告,对资源现状和趋势进行准确阐述和科学评估。
报告应包括资源的总体评价、风险分析、资源恢复和保护建议等内容,为渔业管理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二、渔业管理策略渔业管理策略是在渔业资源评估的基础上制定的,旨在保护和利用渔业资源,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合理的管理策略需要包括渔业渔政管理、禁渔区划设、物种保护、技术支持等多方面的措施。
1. 渔业渔政管理加强渔业渔政管理的力度,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渔业渔政管理机制。
实行渔船登记、渔捞许可和渔船GPS定位等制度,加强渔业资源的监管和管理,规范渔民的渔捞行为。
2. 禁渔区划设设立禁渔区,保护渔业资源的繁殖生长环境,防止过度捕捞和恶性竞争现象的发生。
禁渔区划设应综合考虑资源丰富度、生态环境保护和工业渔业需求等因素,科学划定禁渔区域和禁渔期,确保禁渔政策的有效实施。
•绪论二、渔业资源评估的涵义和内容(一)渔业资源评估的涵义1、定义:渔业资源评估(Fish stock Assessment)是研究渔业生物(主要是经济鱼类)种群动态、数量变动的一门学科,属于渔业种群生态学,是渔业资源学的核心部分。
定义:渔业资源评估就是利用种种方法对渔业资源进行评估和估算。
包括确定某一渔业资源的生产率、捕捞对资源的影响、捕捞格局变化(如管理或发展政策的执行)所产生的效果等所进行的一切科学研究。
2、涵义:在了解、掌握渔业种群对象生物学特征的基础上,以一定的假设条件为前提,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描述和估算种群的组成结构、资源量及其变动,评估捕捞强度和捕捞规格对种群的影响,掌握种群资源量的变动特征与规律,从而对资源群体过去和未来的状况进行模拟和预测,为制定和实施渔业资源的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渔业资源评估的内容及过程研究内容:用数学手段进行定量分析,还有初级生产力法,水声学调查法,生物调查法等。
定量分析法:指在一定假设前提下,建立简单和抽象的数学模型来描述鱼类(渔业)的各种变化。
基本步骤如下:1、确定生物学特征:年龄、体长、体重、生长、群体组成、繁殖力。
对捕捞对象的补充、生长、死亡的规律进行研究。
2、通过渔业统计资料(捕捞努力量、渔获量)来评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3、选择最佳方案:捕捞强度、起捕规格、网目大小、体长等实施管理三、资源评估的目的(一)资源评估的目的是为管理服务利用不足:制定政策,扩大利用尺度充分利用:渔业稳定发展过度利用:减少利用,合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达到持续有效的利用(二) 服务性质1、生产性的资源评估目的主要是预测下一年或下一捕捞季节的资源数量有多少,并作出渔获量预报,以提供生产单位和管理部门安排生产时参考(确定合理的或较合适的捕捞强度和捕捞方案,如限定渔获量、作业船数、作业次数或作业时间,网目的大小,鱼体的长度等)。
2、决策性的资源评估目的主要是预测捕捞方案对资源数量的长期影响,提供决策者所需要的从渔业资源获得不同社会利益的选择范围和相应的科学证据、管理策略,以及预测执行管理措施后资源和渔业的发展前景。
四、渔业资源评估的发展简史繁殖论耿克,德国主要思想:认为鱼类在被捕前产卵一次,渔业就有足够的基础。
提出渔获量年龄组成及鱼体平均长度与资源量的关系。
生长论或稀疏论皮得逊,丹麦主要思想:鱼群应该保持其密度不能妨碍其生长的状况,且饵料主要应用于鱼体的生长。
捕捞对鱼群有利。
波动说约而特,挪威主要思想:渔获量的变动是因为出现数量众多的丰产世代,这是鱼群数量变动的结果。
(一)1918年,巴拉诺夫首次用数学分析方法研究捕捞对种群数量的影响,提出计算产量的模型;建立了捕捞效率和捕捞强度等基本概念;用体长分布分析鱼群的年死亡率,把总死亡分离成捕捞死亡和自然死亡。
(二)1931年,Russell 首次提出种群数量变动的一般规律。
影响鱼类数量的四因素:补充、生长、自然死亡、捕捞死亡。
(三)1935年,Graham 首次用逻辑斯谛S型增长曲线近似地描述鱼类种群增长。
(四)1945年,Ricker 将生长、死亡和产量结合,建立了估算平衡产量的Ricker模型。
(五)1957年, Beverton &Holt 建立了计算单位补充量渔获量的Beverton-Holt 模型,被广泛且有效地应用于单种群资源评估;同时建立了Beverton-Holt 繁殖模型。
(六)1954、1957年,Schaefer 建立了计算“Schaefer模型”参数的方法,进而建立了鱼类种群数量变动研究的“Schaefer途径”。
(七)1965年, Gulland 实际种群分析(VPA)方法第一章渔业资源数量变动的一般规律资源量:一定水域中一切种类和一切年龄组的鱼群体的总量,包括非鱼类的经济海洋动植物。
种群(种群为研究渔业数量变动的基本单位。
)定义:个体在同一地区同一物种的集合体,或者其他能变换遗传讯息的个体集合体,具有许多特征,其中最好用统计函数表示,是集体特有而不是其中个体的特性;又具有一些遗传特征,直接与它们的生态学有关的。
群体:鱼类群体是由可充分随机交配的个体群所组成,具有时间或空间的生殖隔离以及独立的洄游系统,在遗传离散性上保持着个体群的生态、形态、生理性状的相对稳定,是水产资源研究和管理的基本单位。
种群和群体的关系:1、群体是比种群低一级的;2、一个种群可以由一个或多个群体所组成:3、有时两个相邻的种群可看成一个群体。
影响资源数量变动的基本原因:1、资源的补充2、生长3、自然死亡4、认为捕捞5、环境渔业捕捞利用为标准:补充群体:凡幼鱼成长到一定规格后,首次进入渔场与渔具相遇,有可能被大量捕捞或渔业在某种程度上捕捞的那些个体。
剩余群体:经首次捕捞而余下的个体。
补充群体进入渔业的基本类型:一次性补充(刀刃型):一个世代的补充群体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全部补充进入渔业,遭受与捕捞群体相同的捕捞死亡。
分批补充:同一世代几批于不同的年份进入渔场,并遭受捕捞死亡。
连续补充:一个世代的个体在一年或更多年内逐渐补充进入渔场;随着个体的增长及其习性和分布变化,遭受捕捞的程度逐渐增加。
(普遍,特别在热带水域)补充数量变化的原因: 补充量取决于产卵亲鱼的数量、其总繁殖能力、受精卵的数量、受精卵和仔鱼的发育、生长与存活率。
1、捕捞因素:制约着产卵亲鱼的数量。
2、水温环境(包括水温、海流等)、气象条件和饵料基础:制约着卵子、仔鱼的发育、生长和存活率。
3、凶猛鱼类及其他敌害动物的掠食:对补充数量产生不能忽视的影响。
4、食物的保证程度的变化:营养条件的改善会引起生长加快,生长加快又与性成熟提早有关,这样同一长度组的鱼的繁殖能力增强,从而加快群体补充。
剩余群体数量变动的原因:1、捕捞引起2、作为补充群体为渔业所利用的那一个世代的数量3、个体的生长鱼类死亡率高低和寿命的关系长寿命鱼类,其年自然死亡率必定较低;短寿命鱼类,其年自然死亡率必定是较高的。
资源数量变动的一般规律、简化的途径“Schaefer”途径把补充、生长和自然死亡等因子对资源数量产生的影响视为种群资源数量大小的一个单函数,即把(G+R-M)合在一起考虑,这类数学模型称剩余产量模型,Schaefer 模型是其代表。
“Beverton-Holt”途径把种群的生长、死亡、补充和捕捞等几个变化率分别进行研究分析,从实测资料中尽可能地估计出资源量和渔获量与这些变化率之间的关系,并将它们结合成一个数学模型,这类模型称为分析模型或动态综合模型,Beverton-Holt模型是其代表。
一个世代的数量变化与某一年份改资源群体各年龄组数量变化的比较人为的捕捞因素对渔业资源和渔获量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影响1、鱼类数量的减少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加快。
2、在任何一年内,越加强捕捞,资源量就越减少,每艘渔船的渔获量也就愈少。
3、无论在海中还是在渔获物中鱼类的平均个体大小和平均年龄随着捕捞的增加而减少。
数量上:总渔获量在数量上随着捕捞努力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并不是和捕捞努力量成比例的。
质量上:对某一资源群体的捕捞开发,要获得最佳的渔获重量,往往只在某一捕捞努力量的水平上才能取得。
对于自然死亡率很高的资源品种,就需要施以高强度的捕捞,以防止过多的个体死于自然因素,所以要在较高的捕捞努力量水平上才能取得最佳的渔获重量。
第二章鱼类的生长体长与体重的关系:W=aL^ba、b的生物学意义:a为生长的条件因子,b为幂指数系数。
幂指数b值:判断鱼类是否处于等速(或匀速)生长。
绝大多数鱼类的幂指数b值都在2.5~3.5之间。
生长方程:使用数学模型或数学方程式来描述其体长和体重随时间(或年龄)变化的规律,这类数学模型或数学方程式称为生长方程。
生长曲线:根据生长方程在坐标图上划出体长与体重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称为生长曲线。
取样要求:代表性、低龄到高龄、数量足够、样品全面性Von Bertalanffy 生长方程的参数,也称生长参数,其含义Lt、Wt分别表示生物体在t龄时的体长和体重。
L∞、W∞分别表示生物体的渐近体长和渐近体重,也称极限体长、体重或最大体长、最大体重。
t0——表示理论体长和体重等于零时的年龄,是一个假定的理论常数。
此时t0值通常是个负数,这可以从鱼类生命的第一年生长速度相对快以及取样时网目选择关系而得到解释。
K——为生长曲线的平均曲率,表示趋近渐近值的相对速度。
生长速度生长加速度生长拐点年龄体长关系表:是一张表明对于鱼类每一个长度组,其年龄频率分布的百分数或分数的表第三章捕捞努力量和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捕捞努力量(Fishing Effort)一般可通俗地认为是全部捕捞作业量;也表示人们在某海区或水域,在一定期间内(年、月或渔汛等)为捕捞某资源群体所投入的捕捞规模大小或数量,它反映了被捕捞的资源群体捕捞死亡水平的高低。
也称捕捞力量或渔捞力量。
可从两方面理解:经济角度:捕捞努力量可以用捕捞生产的投入量(包括可能的花费)转换成资金来衡量。
渔业资源学:通常在统计记录上,诸如劳动力、渔船数、渔具数、在海上的作业天数、总马力数等都被定义为捕捞努力量。
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某渔场在一定时间内(如年、月、汛)所捕获的总渔获量用该时间内的总捕捞努力量除之而得,即平均每一个捕捞努力量所捕获的渔获量。
反映不同汛期、不同渔场资源群体资源量的大小和密度,是表示资源密度的主要指标,是分析资源量和生产效益的主要依据。
捕捞强度:在一定时间内单位时间、单位渔场面积的捕捞努力量,称捕捞强度。
捕捞死亡系数和捕捞强度成正比。
捕捞努力量标准化的方法根据渔船的捕捞能力不同,作业分布不均和作业方式不同几个方面,相应介绍几种常用的捕捞努力量标准化方法。
一、效能比法效能比是某任一渔船与所选定的标准船在相同渔场、相同资源密度、捕捞作业时间相同的条件下其(CPUE)的比值。
以符号r表示。
因为CPUE的高低反映了捕捞能力的高低,因此其比值有的学者称为效率因素,也有称相对捕捞能力,实际上效能比就是捕捞效率或能力的比。
二、有效捕捞努力量的方法由于渔船通常都在渔业资源分布的高密度中心作业,即使捕捞努力量已经作了修正,即在相同的捕捞能力条件下用捕捞努力量为权的CPUE 加权平均值偏高,没有真正反映整个渔场的资源密度;由此推算的总捕捞努力量则偏低。
三、概略的方法当多种作业方式在同一渔场捕捞同一资源群体时,往往难以用相同的单位表示所有作业方式的捕捞努力量统计,为此可将某一种作业方式的船队A作为标准船队,以其CPUE作为最佳的资源密度指标,其总捕捞努力量单位数则用如下简单的公式进行概略的估算。
四、相对捕捞努力量方法此方法的关键在于是否取得各种作业方式的渔业统计资料。
该方法为了最终得到对捕捞努力量成比例的一种量度,在计算过程中不是用渔获量和捕捞努力量的绝对值,而是用渔获量、捕捞努力量和CPUE成比例的量值,所以我们称之为“相对捕捞努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