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雕塑记录时光》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5.51 MB
- 文档页数:29
第2课《用雕塑记录时光》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雕塑的创作方法。
2、方法目标:通过多媒体演示法,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活细节的观察能力,陶冶良好的艺术情操。
2新设计通过欣赏清晨人们的各种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通过对雕塑家的作品欣赏来引发学生对清晨的艺术表现。
第一课时以欣赏感受、临摹练习为主。
3新设计让学生明白雕塑家在创作时总是力求抓住表现对象生活中最生动、最富有表现力的神情动态,塑造出富有激情和内在活力的作品。
在第二课时中注意启发学生的创作激情,以创作表现为主。
4学情分析学生们对雕塑并不陌生,农村孩子自小就爱玩泥巴,兴趣很容易提起来,但却存在着普遍造型不准的客观事实。
5重点难点能够用陶泥或橡皮泥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
6教学过程6.1 第一学时6.1.1教学目标欣赏雕塑作品,学会尝试着表现人物鲜明的的个性特征。
6.1.2学时重点让学生了解泥塑的基本技法并掌握它。
6.1.3学时难点掌握泥塑的基本技法,塑造富有激情和活力的雕塑作品。
6.1.4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分析作品《梳》,明确艺术家所表现的人物身份,从表情、动态表现对象特征。
’艺术家通过塑造不同的动态、神态来展现人物的个性。
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方法,但在塑造过程中,并不是每个人物造型都要求动态幅度大、神态夸张的,只要能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就行。
活动2【活动】临摹一件小型雕塑作品运用所学的雕塑方法,用陶泥或橡皮泥临摹一件小型雕塑作品。
学生自由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6.2 第二学时6.2.1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学会创造雕塑作品。
6.2.2学时重点学生通过欣赏和尝试创作,明白动态与神态是塑造生动人物形象的关键。
6.2.3学时难点掌握利用雕塑工具创造生动的人物形象。
6.2.4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尝试以“清晨”为主题,做一件泥塑人物作品,并通过表情、动态、道具等来表现人物所处的环境。
通过PPT展示动态示范,让学生明白人体动态变化都是由身体各关节的变化而产生的。
第二课用雕塑记录时光-湘美版九年级美术下册教案一、课程背景本课程是湘美版九年级美术下册的第二课,主要通过学习雕塑作为一种记录历史和时代精神的艺术形式,使学生增强对当代社会的感知能力,并掌握雕塑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审美水平。
同时,结合具体的雕塑作品,引导学生对作品的分析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教材与工具1. 教材1.《湘美版九年级美术下册》2.教师自备的相关资料和图片2. 工具1.普通铅笔、橡皮、卷尺、修正液等2.黏土、刀、切割器、手电钻等3.相机、iPad等三、教学过程与方法1. 教学过程Step1.导入新课通过呈现默契观察题或画面,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了解雕塑作为一种历史和时代精神的表现形式,并让他们自己讨论分享。
Step2.联系生活实践教师通过将家乡雕像的图片和文字介绍,唤起学生对家乡文化和历史的关注,并带领学生领略当代雕塑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3.集体观察分析教师通过投影或打印相关雕塑作品,从客观性、感性性、理性性等方面,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全面分析,获得对作品的第一印象。
Step4.组织学生用黏土模拟创作教师组织学生自由发挥,利用黏土等工具,模拟绘制特定的雕塑形态和表现形式,引导学生扩展自己的想象力,并不断丰富自己的创作语言。
Step5.创作过程中的指导老师督促学生认真制作,引导学生从形态上体验雕塑的空间感,在雕塑过程中不断充实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
2.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导入式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四、总结本课程设计贴近生活,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将知识教育和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下社会的精神面貌和艺术养分。
通过参与实践性教学,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和锻炼。
同时,本课程的实施,也有效地促进了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美术学科的趣味性,增强了对美术的兴趣和热爱。
湘教版美术九年级下册第二课《用雕塑记录时光》吴忠市第四中学雷波【授课年级】九年级【课型】造型·表现【课时】第一课时【教材分析】本课为湖南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第二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教材呈现了以下内容:教材中包含有三个学习活动和三个思考练习、三处正文、40张图片资料(其中包括有14张名人大师雕塑作品,5张学生作品),所有图片全部围绕着人物雕塑进行编写,因此,编者意在让学生学习关于人物方面的雕塑知识。
【学情分析】:通过对所教班级学生的询问和了解,有部分学生去陶吧拉过胚,其余学生只玩过橡皮泥,他们没有进行过任何人物泥塑的学习和训练。
而本单元旨在进行人物动态的创作,通过手工美术课教学,带给学生直观的视觉认识,活跃学生的视觉思维和动手能力,体验到艺术也是探讨人生和世界的有效方式,能够让所有的学生通过合作参与艺术创造。
通过学习,了解雕塑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泥塑这一传统技艺的兴趣,能自觉大胆的运用美术的素材和方法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情感,并且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感受用艺术来表现生活的美好体验。
【教材处理】:为了让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尝试创作一件立体生动的人物动态作品。
我对此教材作如下处理:对欣赏图片进行顺序的交换,将说唱俑放在本课时里面;对欣赏图片进行了增添,增加了学生课余搜集的雕塑图片。
【设计思路】:本节课借助信息技术,极大的拓展了雕塑的重要门类--泥塑教学的容量,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ppt软件和希沃授课助手软件(展示台、手机投屏技术等),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
本课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以感受体验为核心,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
本课有两条线索贯穿于全课,一是以创作泥塑人物为主线,通过欣赏、探究使学生不断的去感受泥塑技艺的博大精深,并结合多媒体课件、小组讨论、对比分析、教师示范引导,精讲点拨,最终每个同学都掌握了泥塑人物的创作方法。
另一条则是“对传统技艺的兴趣和传承以及对生活的热爱”情感教育为副线感受泥塑的魅力!在课堂上真正的去关注学生,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坚持以学生自悟探究、自主学习等学习方式,让学生感受、欣赏、领悟、理解、表达和实践(创作)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泥塑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认识。
第2课《用雕塑记录时光》说课稿说教材:本课是以湘版教材九年级下第二课《用雕塑记录时光》为依据,以“造型·表现”为主,从美术知识上讲,是通过陶泥这种易于造型的材料来表现人物,提高立体造型与表现能力,其核心是学生会制作雕塑作品,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捕捉生活的细节美,提高审美洞察力。
在这过程中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不宜制作太大的雕塑,所以,我就想到制作自己的浮雕头像,在20分钟内完成较为可行。
学生可以用直接捏制,再加一些雕塑方法,大胆夸张、简化,以服务于作品主题,使学生感受成功,增加自信心,加强学生对艺术的探索。
说学情:初三年级学生对于雕塑很陌生,要在较短的时间完成雕塑作品实在有些难度,但学生形象思维的成熟,抽象思维的初步形成,有助于学生完成该课的练习,加之年级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就放手让学生尝试,做的作品好与不好是其次,关键是学生这个活动中感受做泥塑的欢乐,体会创作的喜悦!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对雕塑作品的欣赏,学生能够体验和感受雕塑美。
2、方法目标:通过图片举例演示法,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活细节的观察能力,陶冶良好的艺术情操。
说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使学生感受雕塑的形体美,体会作品构思和掌握雕塑的材质。
难点:通过感受形体,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说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课前请你们认真回忆一下有没有见过印象特别深刻的雕塑作品呢?说出来给大家分享一下如何?那么,它们又是如何吸引你的?学生反应……教师举例校园雕塑,要求学生说出感受,做简单评述。
(积极向上)导入课本内容,学习雕塑的相关知识(一)雕塑的概述:以雕刻、塑等手段创作的具有实在体积的三维空间美术作品。
随着经济的腾飞发展,城市建筑规模的不断扩大何改造,雕塑被纳入艺术美化生活的设计体系中来,并融入人们的生活当中,外面常见于城市建筑的主干道、步行街、公园以及是内外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