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疫巴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控
- 格式:doc
- 大小:2.37 KB
- 文档页数:1
鸭疫巴氏杆菌病―防治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是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减少各种应激因素。
对于圈养的雏鸭,保持适当的通风换气,避免过度拥挤,减少炎热或寒冷的应激等。
如果在网上饲养,应定期冲洗和消毒地面,避免粪便堆积,减少污染。
受本病污染的鸭场,可在其易感年龄前2~3日用敏感药物进行预防,常用的有效药物有磺胺喹沙啉等。
对于全群发病的雏鸭每天用庆大霉素肌肉注射或用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氟甲砜霉素等治疗,辅助添加多种维生素和电解质,同时用消毒药对场地、用具进行彻底消毒,可使疫情得到控制。
待病情稳定后再接种鸭疫里默氏杆菌灭活菌苗或弱毒菌苗,以提高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力。
康复鸭对再感染有抵抗力。
在进行药物预防和治疗的过程中,应做药物敏感试验,以确定首选的敏感药物。
同时各种抗菌药物应该交替使用,以避免抗药菌株的出现。
目前预防本病的菌苗有灭活菌苗、弱毒菌苗。
另外,亚单位苗也在研制之中。
接种灭活菌苗可有效地预防和降低鸭疫里默氏杆菌感染的死亡率。
由于鸭疫里默氏杆菌菌苗诱导的免疫具有型特异性,对异源菌无保护作用,因此一个理想的菌苗应包括主要流行的血清型菌株,以提供有效的免疫保护。
Lagton和Sandhu(1984)报道,以1、2、5三个血清型制备的三价灭活菌苗,在小鸭1~2周龄或2~3周龄时免疫两次,可使70%~85%的免疫鸭得到保护,而且2、3周龄时免疫2次比1、2周龄免疫可获得更高的保护率。
Sandhu(1979)用1、2、5血清型的研制的菌苗分别在10日龄和17日龄免疫两次可获得较高的保护率,但这种保护只能维持二周(第二次注射后),并且发现铝胶佐剂菌苗并不比无佐剂菌苗产生更好的免疫保护,而油乳剂菌苗则可产生足够的保护力,并维持到上市日龄,但在接种部位引起局部损害。
Harty等(1979)对几种类型的鸭疫里默氏杆菌菌苗的免疫力进行评估,野外试验结果表明福尔马林灭活菌苗效果较好。
鸭疫里默氏杆菌灭活菌苗普遍存在的缺点是保护力的持续时间较短。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诊治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原称鸭传染性浆膜炎和鸭疫巴氏杆菌病。
因其主要病理特征为广泛性的内脏器官的浆膜炎而得名。
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养鸭户逐年增多,该病的出现呈上升趋势,以其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与雏鸭病毒性肝炎病一起,成为危害养鸭业的两大主要传染病,给养鸭户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现根据近年来的临床实践,对其诊治情况和心得体会作一总结。
1 流行特点根据临床统计结果表明,1~7周龄鸭易感,尤其是2~4周龄鸭发病率最高,死亡率差异很大(5%~75%),1周龄鸭也有发病,且一旦发病死亡率最高,可达80%~90%以上,7周龄以上鸭几乎没有发病,成年鸭不发病。
该病无季节性,一年四季均能发生。
饲养管理水平低,如:饲料营养不全面、不均衡,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缺乏,饮水不足,气温忽高忽低等;环境卫生条件恶劣,如:场地低洼潮湿,鸭群密度大、粪尿不能及时清除、造成鸭舍内氨气浓度过大等,都是该病发生和流行的重要诱因。
病鸭是该病最重要的传染源,其传播途径主要有3种:①经呼吸道吸入被细菌污染的空气。
②经种蛋垂直传播。
③经损伤的脚蹼等皮肤伤口感染。
2 临床症状 1 周龄以内病鸭有的无任何症状即死亡,有的表现为角弓反张,几十分钟或数小时即死亡。
少数表现为鸣叫,原地转圈数天后死亡。
1~5周龄内的病鸭,多表现为急性症状,病程2~5d,4~7周龄的病鸭病程可达7d以上。
急性病例常表现由呼吸道病状开始,如轻度的咳嗽和打喷嚏,继而精神沉郁,行走困难,拉白色稀便,眼周同的羽毛常被眼部的分泌物粘连而表现为湿润的眼圈,鼻孔也有多量粘液,病后期病鸭粪便转为黄绿色,出现脚瘫和神经症状,如摆头、角弓反张,常见抽搐而死。
4周龄前后的病鸭常可见共济失调现象.表现阵发性的前仰后翻,在水中常常不能控制方向和泳姿而后翻。
少数病鸭包括1周以内的雏鸭可出现原地转圈、不断嘶鸣,头颈歪斜的现象。
日龄大的病鸭有的可耐过,但生长发育缓慢,恶性消瘦,无经济价值。
水禽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综合防制措施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曾用名鸭疫巴氏杆菌病、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雏鸭、雏鹅。
该病几年前在我区先是鸭感染发病,很快鹅也感染发病,现在已是我区普遍存在的疫病之一。
该病常导致大批鹅鸭发病和死亡,病愈水禽生长迟缓,饲料报酬显著下降,而且该病难以扑灭,在水禽饲养场常持续存在,引起不同批次的水禽发病,无形中增加了养户对该病的防治费用。
近几年来,该病已经成为对我区水禽养殖业危害较大的主要传染病。
为了保障我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促进我区水禽养殖业的顺利发展,现就我区的水禽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综合防制提出如下几点措施,以供同行商讨。
l 搞好饲养环境的卫生清洁工作该病的发生与饲养环境的好坏有密切的关系,场地肮脏、潮湿,垫料潮湿甚至发霉,禽舍通风不良、阴暗均会大大增加发病的机会,因此:(l)在育雏(保温)完成后,所用的铁丝网架、垫围、纸箱等用品及工具应及时清洗干净,并在日光下晾晒。
(2)饲养场地应及时清除粪便。
勤换垫料,水槽、料槽在用前、用后都应及时清洗。
(3)对于部分养鹅户采用人造水池供鹅洗浴的,应勤洗水池、勤于换水,每日至少换水2~3次,保持水池清洁卫生。
2 加强日常的消毒工作在购入雏苗前应清洁育雏室,然后对育雏室及育雏用的一切工具、用品进行消毒。
在平时应定期对饲养场地、工具、用品进行消毒。
必要时可选择适当消毒药带禽消毒,尽量减少饲养场地存在的病原菌,尽量减少侵入水禽机体的病原菌的数量,从而减少水禽发病的机会。
3 防止和减少外伤由于鸭疫里默氏杆菌还可通过被刺破的足部皮肤的伤口、蚊子叮咬等途径传播,因此应保持场地平整、松软,应及时清除场内的钉、刺等尖锐物,认真做好灭蚊工作。
4 避免和减少应激应加强饲养管理,增强水禽机体抵抗力,避免或减少应激。
本病的发生、流行以及造成危害的严重程度与应激因素关系密切,因此应保持适当的饲养密度,保持禽舍冬暖夏凉、通风良好、场地干燥,尽量避免淋雨、受凉、惊扰等因素的应激。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也称新鸭病、鸭传染性浆膜炎、鸭疫巴氏杆菌病,是一种广泛传播的、接触感染性细菌病,主要感染幼鸭、火鸡和鹅很少感染。
其他水禽、鸡和雉鸡偶尔也可感染。
根据典型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病理变化和细菌分离鉴定,可以作出诊断。
确诊需进行分离培养,鉴定病原。
1病原与传播鸭疫里默氏杆菌为革兰氏阴性菌,无芽孢,过氧化氢酶和氧化酶阳性,无运动力。
可在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上于微需氧环境下生长。
鸭疫里默氏杆菌几乎没有特征性的表型特性,因此需要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分离和鉴定。
确诊需要进行基因型鉴定。
与多杀性巴氏杆菌相似,鸭疫里默氏杆菌有多种免疫型(或血清型)。
由于不同血清型之间无交叉保护,因此用菌苗进行全面预防的难度加大。
流行病学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认为鸭是通过环境经呼吸道途径被感染的,也可通过受伤的脚蹼而感染。
火鸡可通过伤口或在其他病原体破坏呼吸道上皮时,经呼吸道途径而受到感染。
2症状与病理通常在2~5d潜伏期后出现临床症状。
1~7周龄鸭常易发病,表现为流泪和流涕,轻度咳嗽和打喷嚏,头颈部震颤,运动失调。
在典型病例中,发病雏鸭仰翻卧地,双腿呈划水状。
可见生长发育迟缓。
背后部或肛门周围也可见坏死性皮炎。
最典型的病变是心包和肝脏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液。
常见有纤维素性气囊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可引起纤维素性脑膜炎。
肝脏、脾脏肿大。
可见有肺炎。
死亡率一般为2%~50%。
大部分发病鸭可发生黏液脓性或干酪性输卵管炎。
由于多数种鸭停止产蛋,因此必须予以扑杀。
发病火鸡一般为5~15周龄,表现为呼吸困难、精神不振、弓背、跛行、歪颈。
最明显的病变是纤维素性心包炎和心外膜炎。
也可见有纤维素性肝周炎、气囊炎和化脓性滑膜炎。
有时可见骨髓炎、脑膜炎和局灶性肺炎。
死亡率5%~60%,淘汰率3%~13%。
3诊断根据典型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病理变化和细菌分离鉴定,可以作出诊断。
其他疾病如大肠埃希菌病和衣原体病,也可产生类似病变。
分离培养时推荐使用巧克力琼脂,也可用血液琼脂,置于烛罐中或5%二氧化碳条件下,37℃培养。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临床症状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防治方法-养鸭技术鸭传染性浆膜炎又名鸭疫巴氏杆菌病、新鸭病或鸭败血病,是由鸭疫巴氏杆菌引起的侵害雏鸭的一种慢性或急性败血性传染病。
其特征是引起雏鸭纤维素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和关节炎。
该病广泛地分布于世界各地,引起死亡、体重减轻和淘汰给养鸭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临床症状传染性浆膜炎的防治方法。
鸭传染性浆膜炎对鸭群的危害极大,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对该病进行准确的诊断是防治此病的重要工作,诊断时可依据其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剖检的病理变化,并结合实验室检查来进行确诊,在治疗前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避免了盲目用药的出现,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1、发病特点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的传染性疾病。
主要危害的群体为雏鸭,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以养鸭造成严重的危害。
主要症状是引起全身浆膜面发生纤维素性炎症,表现为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和关节炎,使得鸭群的死淘率增加,饲料转化率降低。
该病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是在较为寒冷的季节多发。
该病与养殖环境以及卫生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饲养条件较差,环境卫生不良,饲养密度过大,空气质量差等,极易引发此病。
另外,如果饲养管理不到位,在季节交替、气候变化时,没有做好鸭舍内温度的调控工作,使得温度忽高忽低,饲料中的营养物质不够充足和全面等也会引起鸭患传染性浆膜炎。
2、流行病学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一种触性、慢性或急性败血性的传染性疾病,1~8周龄的雏鸭为易感群体。
主要发生于1~8周龄的雏鸭,其中以2~3周龄的发病率最高,8周龄以上的雏鸭则很少感染此病,成年鸭罕见发病,但是可以带菌成为传染源。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寒冷季节的发病率高,并且各个品种的鸭都可以感染此病。
该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是经由呼吸道或者伤口感染,也可以通过种蛋垂直传播。
鸭巴氏杆菌病防治措施鸭巴氏杆菌病是一种由鸭巴氏杆菌引起的疾病,主要感染鸭类,给养殖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为了有效防治这种疾病,养殖户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对鸭舍进行严格的消毒。
鸭巴氏杆菌主要通过粪便和污水传播,因此鸭舍的环境卫生是防治这种疾病的关键。
养殖户应定期清理鸭舍,清除鸭舍内的污物和粪便,并进行彻底的消毒。
消毒剂可以选择有效杀菌的消毒液,如过氧化氢、氯化钠等,对鸭舍内的地面、墙壁、设备等都要进行彻底消毒,以杀灭潜伏在鸭舍中的鸭巴氏杆菌。
加强饲养管理。
鸭巴氏杆菌病往往与饲养管理不当有关,养殖户应加强对鸭的饲养管理,提高饲养水平。
首先,要确保饮水的卫生安全,饮水设备要定期清洗消毒,并保持清洁。
加强养殖环境的管理。
鸭巴氏杆菌病的发生与鸭舍的环境密切相关,养殖户应加强养殖环境的管理,提高环境的卫生水平。
首先,要保持鸭舍内通风良好,保持空气流通,减少病原菌的滋生。
其次,要保持养殖场周围的环境卫生,避免野鸭或其他野生动物进入养殖场,防止病原菌的传播。
此外,鸭舍内的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也要适宜,避免给病原菌提供生存的条件。
加强疫苗接种。
疫苗接种是预防鸭巴氏杆菌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养殖户应选择合适的疫苗,并按照疫苗的使用说明进行接种。
疫苗接种可以提高鸭的免疫力,减少鸭巴氏杆菌的感染。
同时,养殖户还应定期对鸭进行血清学检测,及时了解鸭群的免疫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鸭巴氏杆菌病的防治措施包括鸭舍的严格消毒、加强饲养管理、养殖环境的管理和疫苗接种等。
养殖户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案,加强对鸭巴氏杆菌病的防治工作,提高鸭的健康水平,减少经济损失,促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鸭疫巴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控作者:卢翔升来源:《农家科技》2016年第01期鸭疫巴氏杆菌病,又名鸭传染性浆膜炎,是一种接触性传染病。
它主要危害8周龄以下的小鸭,其特征是引起小鸭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和关节炎,对养鸭业威胁较大,是引起小鸭经济损失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
1.病原。
鸭疫巴氏杆菌,为革兰氏阴性菌,不形成芽胞,不运动。
纯培养菌落涂片可见菌体呈单个、成对或偶呈丝状,菌体大小不一,0.2~0.4μm×1~5μm,用瑞特氏法染色时,菌体两端浓染,呈两极染色特性,用印度墨汁染色可见到荚膜。
2.流行特点。
本病主要是鸭的传染病,但也有感染鸡、鹅、火鸡。
鸭以2~4周龄最易感染,8周龄以上的鸭一般不再有本病发生,5周龄以下的小鸭常在出现症状后1~2天死亡。
各种品种的鸭对本病均易感染。
感染途径为呼吸道和皮肤外伤。
一年四季都可发病,但有明显的冬春流行特点。
鸭子感染率可达90%以上,病死率在5%~80%。
3.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是心包膜、肝表面、气囊等浆膜上的纤维素渗出物。
慢性病例可见到纤维素性化脓性肝炎和脑膜炎。
脾肿大,表面有灰白色斑点。
以及干酪性输卵管炎和关节炎等。
4.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最后确诊有赖于实验室诊断。
鉴别诊断:鸭疫巴氏杆菌与多杀性巴氏杆菌、大肠杆菌和粪链球菌感染相似,其诊断必须根据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小鸭沙门氏菌感染可能表现与本菌感染相似的神经症状,鉴别诊断时也应考虑衣原体病。
5.预防措施。
①改善育雏条件。
育雏室要保持通风、干燥、温暖,适宜饲养密度,勤换地面垫草。
饲饮用具、饲料槽、饮水器要保持清洁干净,并定期清洗,严格消毒。
②尽量减少各种应邀,特别要注意天气变化,防日晒、雨淋、寒冷等应激以及饲料营养不足等,要特别注意防止惊吓。
③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封闭式饲养管理模式,杜绝传染病的传染和蔓延流行。
6.药物防治措施。
①一旦发生本病,可在每千克日粮中加入0.4克氯霉素或3克土霉素或磺胺二甲基嘧啶5克喂服,连用4天,能很快控制疫情。
典型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断与防治鸭传染性浆膜炎又名鸭疫里默氏杆菌病、鸭疫巴氏杆菌病、鸭败血症等,是由鸭疫里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
本病最早发生于美国纽约的长岛,其后在英国、加拿大、前苏联、澳大利亚等国也有发生。
在我国,首次报道本病的发现是1982年,以前各养鸭大省均有发生,发病率和死亡率均甚高。
本病的临床表现特点为困倦,眼与鼻孔有分泌物,绿色下痢、共济失调和抽搐。
病变特点为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
该病发病率高达80%以上,死亡率在5%~75%之间,严重阻碍了我国养鸭业的发展。
由于农户在饲养鸭的过程中,卫生条件、管理及预防不到位,鸭传染性浆膜炎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现将一典型的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断与防治情况介绍如下,以供养鸭户能够了解和防止鸭传染性浆膜炎的发生。
1 发病情况2005年9月23日,山东省博兴县庞家镇杨集村三个养殖户从北京某孵化厂引进北京雏鸭6000只,在10月6日开始突然发病,每天死亡20只以上,养殖户开始怀疑是大肠杆菌感染,对鸭群使用硫酸庆大霉素饮水,连饮2d不见效,所以养殖户带了几只病鸭到县畜牧局化验室做实验室诊断。
2 临床症状病鸭精神沉郁、嗜睡、倦怠,食欲减少甚至废绝;有轻度的呼吸道症状,眼与鼻孔有浆液性或粘液性分泌物;腹泻,肛门粘有稀粪,呈淡绿色、黄绿色或灰白色,部分雏鸭腹部肿胀;不愿走动或跟不上群,运动失调,转圈或倒退运动,呈犬坐姿势;临死前出现神经症状:痉挛性点头或抽搐,有的头向后仰,有的颈部弯转90º,就地打转,有的仰卧作划水状或角弓反张,尾部轻轻摇摆,不久抽搐而死。
3 剖检变化最明显的眼观病变是纤维性渗出物,它可波及全身浆膜面、心包膜、肝脏表面以及气囊。
具体表现为全身浆膜均覆盖有纤维性渗出物,尤以心包腔内和肝脏表现最明显,呈明显的纤维性心包炎、心包积液、肝周炎、肝肿大,质脆,被膜增厚,呈明显的纤维性气囊炎、肠炎,鼻窦中有脓性渗出物。
鸭疫巴氏杆菌病,又名鸭传染性浆膜炎,是一种接触性传染病。
它主要危害8周龄以下的小鸭,其特征是引起小鸭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和关节炎,对养鸭业威胁较大,是引起小鸭经济损失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
1.病原。
鸭疫巴氏杆菌,为革兰氏阴性菌,不形成芽胞,不运动。
纯培养菌落涂片可见菌体呈单个、成对或偶呈丝状,菌体大小不一,0.2~0.4μm×1~5μm,用瑞特氏法染色时,菌体两端浓染,呈两极染色特性,用印度墨汁染色可见到荚膜。
2.流行特点。
本病主要是鸭的传染病,但也有感染鸡、鹅、火鸡。
鸭以2~4周龄最易感染,8周龄以上的鸭一般不再有本病发生,5周龄以下的小鸭常在出现症状后1~2天死亡。
各种品种的鸭对本病均易感染。
感染途径为呼吸道和皮肤外伤。
一年四季都可发病,但有明显的冬春流行特点。
鸭子感染率可达90%以上,病死率在5%~80%。
3.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是心包膜、肝表面、气囊等浆膜上的纤维素渗出物。
慢性病例可见到纤维素性化脓性肝炎和脑膜炎。
脾肿大,表面有灰白色斑点。
以及干酪性输卵管炎和关节炎等。
4.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最后确诊有赖于实验室诊断。
鉴别诊断:鸭疫巴氏杆菌与多杀性巴氏杆菌、大肠杆菌和粪链球菌感染相似,其诊断必须根据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小鸭沙门氏菌感染可能表现与本菌感染相似的神经症状,鉴别诊断时也应考虑衣原体病。
5.预防措施。
①改善育雏条件。
育雏室要保持通风、干燥、温暖,适宜饲养密度,勤换地面垫草。
饲饮用具、饲料槽、饮水器要保持清洁干净,并定期清洗,严格消毒。
②尽量减少各种应邀,特别要注意天气变化,防日晒、雨淋、寒冷等应激以及饲料营养不足等,要特别注意防止惊吓。
③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封闭式饲养管理模式,杜绝传染病的传染和蔓延流行。
6.药物防治措施。
①一旦发生本病,可在每千克日粮中加入0.4克氯霉素或3克土霉素或磺胺二甲基嘧啶5克喂服,连用4天,能很快控制疫情。
也可用利高霉素按药物有效成分
0.044%拌料口服3~5天;复方敌菌净0.04%比例拌料口服4~6天。
②最有效的治疗措施是单独肌肉注射链霉素和双氢链霉素,剂量为雏鸭0.5~1万单位,中幼鸭4~8万单位。
也可用庆大霉素按4000~8000单位/千克体重肌注,每天1~2次,连用2~3天。
还可用林肯霉素和壮观霉素联合肌注或青链霉素联合肌注。
青链霉素剂量为每千克体重各2~4万单位,每天2次,连用3天。
肌注2.5%海达注射液也可,每千克体重0.5毫升,每天2次,连用3天。
③磺胺喹恶啉,按0.01%~0.02%比例混干饲料中喂给;或按?扒э颂逯赜靡?30~40克溶于饮水中给小鸭饮用。
④接种鸭疫巴氏杆菌菌苗,7~10日龄时注射1次,20~25日龄再注射1次,保护率可达90%以上。
⑤发病的鸭场,可用抗毒威带鸭消毒,每两周带鸭消毒1次。
烧毁死鸭,隔离发病鸭群,以制止疾病传播。
鸭舍经彻底清洁消毒后,空闲2~4周方能使用。
不同年龄的鸭群应分开饲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