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群文阅读 课堂实录
- 格式:docx
- 大小:23.13 KB
- 文档页数:6
《白杨礼赞》课堂实录老师走进教室,脸上带着神秘的笑,说:“今天咱们要去认识一种超级厉害的树,它就像植物界的大侠,这就是白杨。
”同学们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仿佛看到了那挺拔的白杨站在眼前。
老师开始讲茅盾先生看到白杨时的情景,说:“茅盾先生就像发现了宝藏一样,眼睛里都冒星星啦。
那白杨啊,就像一个个穿着绿军装的士兵,站得笔直笔直的,比尺子画出来的还直呢。
”同学们哄堂大笑。
“白杨的干呢,又高又直,就像一根通天的柱子。
要是把这白杨干锯下来,能直接当金箍棒使啦。
”老师夸张地比划着,同学们笑得更厉害了。
“再看那树枝,一律向上,紧紧靠拢,就像亲密无间的兄弟姐妹,手拉手,谁也不落下。
这树枝啊,像是有什么魔力似的,朝着一个方向努力生长,就像一群朝着梦想狂奔的小骏马。
”说到白杨的叶子,老师来了兴致:“那叶子啊,绿得像翡翠一样。
风一吹,哗啦啦响,就像在演奏一场大自然的交响曲,白杨叶子就是那灵动的音符。
”老师又讲到白杨的象征意义,说:“白杨象征着北方的农民,那些农民伯伯就像白杨一样坚韧不拔。
不管是干旱还是洪涝,就像白杨不管是狂风还是暴雨,都坚强地挺立着。
他们种粮食,就像白杨守护着大地,要是没有他们,我们就得饿肚子,那肚子瘪得就像泄了气的皮球。
”“还有啊,白杨也象征着守卫家乡的哨兵。
这些哨兵站在边疆,像白杨一样一动不动,哪怕蚊虫叮咬,也绝不乱动一下,那定力就像被定住的孙悟空。
”有同学问:“老师,那白杨在冬天是不是就不厉害了?”老师哈哈一笑:“怎么会呢?冬天的白杨就像一个坚强的老人,虽然叶子落了,但枝干依然硬朗,就像钢铁侠的骨架,充满力量。
”最后老师总结:“所以啊,茅盾先生写这《白杨礼赞》,就是要把白杨夸到天上去,让我们都知道白杨的好。
我们也要像白杨一样,做个正直、坚强的人,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像白杨在风中摇晃却不倒一样,勇往直前。
”同学们都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这堂关于《白杨礼赞》的课就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第15课《白杨礼赞》课堂实录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5.《白杨礼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创作背景,通过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创意诵读与设计诵读理解文章内容,品析本文写作特色,初步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抗日军民英勇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
3.培养学生理解与运用语言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诵读水平。
教学重难点1.通过创意诵读与设计诵读理解文章内容,品析本文写作特色,初步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抗日军民英勇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诗歌导入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朗读一首诗歌。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
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
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
师:这首诗是著名作家茅盾的《题白杨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茅盾先生用另外一种文体形式——散文书写的《白杨礼赞》。
(板书课题和作者)二、比较诵读师: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你从标题中读出了什么信息?生:写作对象是白杨,“礼"有敬佩之意,“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怀着一颗敬佩之心来赞美白杨。
师:那让我们带着对白杨的敬佩和赞美之情放声朗读课文,勾画出文中直接表达作者对白杨树赞美之情的句子。
预设: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第8段:白杨不是平凡的树。
我赞美白杨树。
师:同学们找的非常仔细,那张老师将这些文字放在一起组成了一段话,并且对其进行了改写,请同学们比读下列两组文字,思考哪一组更好?为什么?第一组(改编版)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第二组(课文版)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普通的一种树,然而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普通的一种树,然而不是平凡的树!我要赞美白杨树!生:我认为课文版更好,因为课文版更能抒发作者对白杨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五课《白杨礼赞》课堂实录这是一节关于《白杨礼赞》的语文课,让我们一起记录这个班级的课堂实录吧。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白杨礼赞》,这是一首描写白杨树的诗歌。
你们谁能在课上向大家介绍一下白杨树呢?学生1:我知道白杨树叶子很大,有些叶子甚至有手掌那么大,长得也很快。
教师:很好,那么白杨树除了叶子特别之外,还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吗?学生2:我知道白杨树木质轻,用它做的家具很轻巧。
教师:非常的好,你们已经对白杨树有了一定的了解。
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白杨礼赞》这首诗歌中,作者写了哪些感受呢?学生3:作者写了他眼中白杨树的形象、生命力以及对它的赞美之情。
可以说是对白杨树的一种礼赞。
教师:非常棒。
那么,我们现在一起读一遍这首诗歌,在读诗时大家可以注意一下作者表达了哪些情感。
(全班一起读诗)教师:好,现在请大家动笔,根据自己的感受,写一篇关于白杨树的心灵故事。
(大家开始动笔写作)其中,我们来看一下学生小明的作文:白杨树在我生命中的意义我是一个爱好画画的少年,经常在小区里散步,此时我会非常喜欢观赏白杨树。
为什么呢?因为白杨树的叶子非常的大,充满力量,往往有风的时候,它们就像一个大手挥舞着。
在这个时候,我会开始琢磨着如何在画纸上勾勒出它们蓬松、飘扬的姿态。
慢慢地,我的画画技能被日渐提高,结识了许多爱好画画的小伙伴,在一起欣赏白杨树、练习画画,度过了很多愉快的时光。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不止一次我会走到树下,仰起头去看白杨树那高大的身躯和阳光下的叶子,我会感受到它们是多么的自由、健康和美丽。
白杨树确实是一个朴实而美丽的生命,它们像一位老朋友那样陪伴了我几年,我在这里获得了快乐,也学会了懂得生活、识别美。
教师:感谢小明同学分享,你的文章表达很到位,清晰地从多方面说明你对白杨树的喜爱和它在你生命中的意义。
这堂语文课,让我们感受到了因为爱好而去观察这个世界,从而发掘生命的美好。
通过讲解、阅读和写作,同学们加深了对白杨树这座大自然的感知和认知,同时也为我们的情感、思维和语言能力发展增添了许多内涵和阅历。
•《白杨》教学设计与反思(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阅读次数:69]一、了解西部,导入新课同学们,想了解一下西部吗?(大屏幕出示西部范围图)图中用彩色标出的部分就是我国的西部。
本课提到的新疆就在这里。
我国西部地区疆域辽阔,人口稀少,由于气候条件比较恶劣及社会历史等原因,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那时的西部一片荒凉。
(...•[阅读次数:151]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我要识记茅盾及有关背景,并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2、我能理清文章结构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我能品味白杨树的形神之美,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4、我能理解象征手法和托物言志的运用;重点: ...•[阅读次数:168]北师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白杨礼赞(2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2、朗读课文,体会“我”对白杨树的特殊感情。
过程与方法1、品味重要词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明确本文的抒情线索及由景到树、由树到人的写作思路 3、品味...•[阅读次数:2172]韩云生审核:备课组时间:2013-2-28学生班级:姓名: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把握本文的主旨。
...•[阅读次数:3012]二《白杨礼赞》年级八年级课型:精读课课时:2课时执笔:韩云生审核:备课组时间:2013-2-27学生班级:&n...•《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阅读次数:6535]教学目标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
3.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设计思路《白杨礼赞》是一篇名篇,更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阅读次数:3363]一、设计说明《白杨礼赞》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来抒情的经典散文,它线索明晰,感情真挚。
《白杨礼赞》课堂实录(二等奖)执教:郭艳整理:郭艳授课班级:仁沙中学八年级二班人数:72人共分9个学习团队第一课时课前播放放歌曲《小白杨》(以同学们熟悉的歌曲为背景,为理解课文的感情基调作铺垫)师:大家好!(学生一时没反应)师:怎么没人回应呢?(少数学生顿悟:“老师好”!)师:(微笑摇头后说)我是“我是发展性阅读”节目主持人——郭艳,欢迎大家来到“发展性阅读”比赛现场!我们参赛的选手分为两个大组,有请第一大组,为自己取一个响亮而富有吉祥象征意义称号(结合生活,运用象征,为突破本课“象征”这一难点做准备)生1:我们组取名为“祥龙队”,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华民族是强大的、不可战胜的,我们组一定能在本次比赛中获胜!生2:我们组取名为“兴盛队”,它象征着我们组兴盛强大,一定能战胜对方。
师:“祥龙队”、“兴盛队”,有没有信心取胜?生:有!师:今天我们活动的内容分4部分。
(大屏出示)师:第一部分——基础知识积累中的3个小内容,是我来讲呢,还是同学们自主解决?生:自己解决师:需要多长时间?生:15分钟师:新课标要求我们学会默读,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得少于500字。
准备啦,同学们请结合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迅速默读课文《白杨礼赞》。
开始了,各就各位,会了就举手,看最快的得用多长时间?(生做好后自主举手)师:最快的3分钟,4.5分钟时,绝大多数人完成, 5分钟,停!还不会的举手(只有一生举手)师:我有点不信,限时比赛虽集中精力,提高记忆能力,但我们班居然这么聪明,“祥龙队”请一起说说,作家作品中划横线的语句生:“祥龙队”一起介绍师:“兴盛队”不看书一起说,刚才“祥龙队”有人看书。
生:“兴盛队” 不看书一起介绍师:“兴盛队”没一个看书,真不错。
有没有南郭先生?请推荐一个最不爱发言的(被推荐的同学站起来)师:会了吗?生:(被推荐的同学回答):会!生:上黑板写作家作品中划横线的知识。
师:同学们是看呢,还是做第二件事?生:做第二件事——小组长介绍写作背景,其余同学认真倾听后补充,不会的可以看书了解师:黑板上的同学写对了吗?(掌声加10分,注意:这四个大的比赛活动完成后,小组内的最后一名,请为我们听课的老师表演节目)生:(再看一遍生字生词)不看课文,扣上资料,凭记忆把学到的生字、生词按学案上的5个步骤展示出来生:两组各选两代表上台比赛写师:同学们精力高度集中,累了吧?让我们看看绿色树木,调节一下视力(幻灯片出示白杨树图片)师:请把你看到的树木外形描绘一番,并说说产生了哪些联想?生1:树木的高大挺拔,让我想到了强大兴盛的祖国生2:树木努力向上生长,使我仿佛看到自己未来的希望……师:同学们联想真丰富,遗憾的是没想起郭大侠——我师:这是在西北极易生长的白杨树,课前播放的歌曲《小白杨》抒发了对白杨树什么样的情感?生:赞美之情。
《白杨礼赞》教学课堂实录第一部分:读树知人(一)读诗悟树1.读诗。
投影一:致橡树舒婷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投影二:树艾青一棵树,一棵树彼此孤离地兀立着风与空气告诉着他们的距离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他们的根伸长着在看不见的深处他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投影三:愿做一棵树三毛如果有来生,我愿做一棵树。
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
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
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
非常沉默,非常骄傲。
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2.悟树。
读诗后,随意说:你读到了什么?悟:无论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在生活中,树作为大自然中最鲜明的意像,总是被赋予人的力量和精神而存在。
枝干的向上生长,根的紧密团结,让树在大地上站成了永恒。
由此,走进茅盾的“白杨树”。
(二)知人论“文”1. 认识茅盾投影: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
主要作品有《蚀》三部曲(包括《幻灭》《动摇》《追求》)《子夜》《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以及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等。
2.了解写“白杨”的背景1940年,茅盾从新疆归来,受朱德总司令的邀请,全家去革命圣地延安参观、访问、讲学。
目睹了北方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的正直质朴、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看到了民族解放的曙光。
情不自已,借着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抒发了对北方军民的赞颂情感。
第二部分读课文,提炼信息(一)默读,积累词语投影:(加点字注音,划线词释义)开垦主宰倦怠刹那耸立靠拢晕圈倔强虬(二)选读,找出对白杨树的描写1.读出白杨树的生存环境。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
《白杨礼赞》教学实录一、课程导入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树木,它们形态各异,各具特点。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欣赏一种树——白杨,并感受作者对白杨的赞美之情。
(板书课题:白杨礼赞)师:在正式开始学习之前,老师想先问问大家,你们在生活中见过白杨吗?对白杨有什么样的印象呢?生 1:我见过,白杨很高大,树干笔直。
生 2:白杨的叶子在风中沙沙作响,感觉很有生命力。
师:很好,那让我们带着这些初步的印象,走进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描绘白杨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学生朗读课文)师:读完课文,谁来说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生 3:文章主要赞美了白杨的不平凡。
师:不错,那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赞美白杨的不平凡的呢?生 4:作者从生长环境、外在形象和内在精神三个方面来写的。
师:回答得很准确。
接下来,我们就具体来分析这三个方面。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一)生长环境师:我们先来看看白杨的生长环境。
请同学们找到文中描写白杨生长环境的段落,读一读,想一想,这样的环境有什么特点?(学生阅读相关段落)生 5:白杨生长在西北的高原上,那里很辽阔,但环境很恶劣,经常是狂风和干旱。
师:说得对。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白杨依然能够顽强地生长,这体现了白杨什么样的品质?生 6:体现了白杨坚强不屈、不畏艰难的品质。
(二)外在形象师:接下来,我们看看白杨的外在形象。
作者是怎样描写白杨的外形的?生7:作者说白杨“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师:从这些描写中,我们能感受到白杨的外形有什么特点?生 8:白杨的外形挺拔、整齐。
师:那这样的外形又反映了白杨什么样的内在精神?生 9:反映了白杨正直、团结的精神。
(三)内在精神师:最后,我们来探究一下白杨的内在精神。
请同学们找出文中直接赞美白杨内在精神的语句。
生 10:“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白杨礼赞》课堂教学实录[教学目的]1.理解并学会运用托物抒情的写作方法;2.真正体现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语言学习的运用;3.理解作者对北方军民的赞美之情;4.实现听说读写诸能力的综合训练.[教学实录]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白杨礼赞》一文.谁能告诉我这篇课文的说明方法吗?生:老师,这篇文章不是说明文,是抒情散文.师:噢,我们一直学习说明文,学如何说明事物的特征,学习说明方法的运用,学习说明顺序的安排,还真有点刹不住车呢,好吧,让我们从惯性的车道上跳出身来, 开始学习散文.首先,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用课文中的词语给下列句子填空: ( 1) 我曾走过 ________的高原;(2)我曾见过________的白杨.(老师板书,学生默读、思考) 师:好,有同学举手了.生:我曾见过"挺拨"的白杨,还有"笔直"的.生:还有“倔强”的、“坚强”的、“正直”的、“朴质”的、“严肃”的、“温和”的、“伟岸”的。
师:好极了,一口气说出这么多,大家想,茅盾先生的语言是多么丰富。
还有没有要补充的?生: 还有“参天耸立”的、“不折不挠”的、“碗口粗细”的、“力求上进”的、“傲然挺立”的、“极常见”的、“极易生长”的。
师:好了,好了,好词好句,真是滚珠流玉。
大家想一想,这些词美不美,共同赞美了什么呢?对赞美了白杨树.下面,我想请位同学来给这些词语分个类,谁来完成?好,你来.生:这些词语可分为写树干的和写树叶的两类.生:我觉得还有总写树形的.生:还有写性格的.师:很好,同学们善于分析问题,但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一下大家, 性格可以象树叶、树皮、树干一样看得见摸得着吗? 我想,是否应该有另外一种分类方法呢?哪位同学把这个分类再进行下去?生:分为写内在的和写外在的.师:不错,“内在”、“外在”,对这两个内容能换个说法吗?生:“外形”与“精神”,或者“外形”与“性格”.师:很好,让我们一起来为这些词语分类,写在黑板上,谁来演板?好,你来.(学生演板,教师巡视)师:好,大家一起看看这个分类,嗯,不错,大家说这些词语是用在文中干什么的?对 ,用来描写,那么,我们把这边记作“绘形”,这边记作“绘神”.师:好,大家一起来思考另外一个问题,看看这组"绘神"的词语,想想白杨树与什么人在精神上相似.生:与抗敌救国的英雄相似.师:你怎么会想到抗敌救国的英雄呢?生:课文中有一句,"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 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师:正确.能举个例子吗?生:我想到了东北抗日联军和它的总司令杨靖宇将军.师:好,给大家详细说说.生:我看了一部电影,说的是杨将军的故事,杨将军指挥的军队失败,临牺牲的时候, 他已经七天没有吃到饭了,他就着白雪啃皮带,但他对日本人决不妥协,课文中有一个句子,说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从"华北平原",我想到了东北平原,从"血写" 我想到了杨将军最后的日子,他是神枪手,他打退了敌人的一次又一次猛扑,最后,他走都不动了, 直到牺牲,他真是在用鲜血点亮生命的最后历程, 我们应该赞美象杨将军这样的伟大的民族英雄!(掌声)师:好,好极了,太好了!这位同学的讲述令我们动容,这位同学的口才令我们佩服.下面请同学们用"纵横决荡"一词造个句子.生:杨将军带领东北抗日联军在千里雪原上纵横决荡,与日本鬼子展开殊死搏斗, 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可侮的高昂的气节.师:正确,多流畅的一个句子!下面,请再用"伟岸"一词造个句子.生:杨将军用伟岸如白杨的身躯对抗着从日本刮来的侵略旋风.师:很好,了不起,一百分.这位同学已经完全沉浸在课文和课堂的气氛中来了, 一个生动传神的比喻,充分体现了语言运用的创造力.好了,下面我们讨论另外一个问题.请大家看到黑板上的内容,想想白杨树的精神与什么样的人的精神相似.生:当然是与北方的抗日军民相似.师:说说你是怎么总结出来的.生:课文第七段说到了"北方的农民",还说到了"守卫家乡的哨兵".师:很好,回答非常准确,我们来看,除了在这些地方点题之外, 课文描写和赞美的都是白杨树,可是,我们感受到的却是北方的军民,这是为什么呢?生:这是因为北方军民与白杨树有相似的地方.师:这相似的地方是什么?生:是“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师:是的,要赞美北方军民的精神,就必须赞美白杨树的精神,可以说,白杨树是作者所托之物,作者写白杨树的目的就是为了写北方军民,赞美白杨的目的,也是为了赞美北方军民,这种写作方法在散文中常常用到,我们给它一个名字,它叫做托物抒情。
《白杨礼赞》课堂实录《白杨礼赞》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分析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 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提高语言赏析能力。
- 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 学习文中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尝试在写作中运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感受抗日军民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把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 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多个抒情段落与描写白杨树的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
- 体会作者如何通过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方法问题引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材分析《白杨礼赞》是现代作家茅盾于1941年所写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采用象征手法,通过对白杨树不平凡形象的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文章开篇点题,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接着从不同角度描写白杨树的外形,如“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这些描写细致而生动,为后文揭示其象征意义做了铺垫。
然后作者由树及人,通过抒情议论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层层深入,情感真挚而强烈。
在教材体系中,这篇文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象征手法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以及对散文这种文学体裁的鉴赏能力。
同时,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特定历史时期的民族精神,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几张白杨树的图片,然后提问学生:“同学们,看到这些白杨树,你们有什么感觉?你们能描述一下白杨树的样子吗?”引导学生简单描述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如树干笔直、枝叶向上等。
《白杨礼赞》课堂实录(第一课时)一、揭题导入师:同学们好!上课前,请同学们听一首歌,让大家轻松一下,这首歌是大家比较熟悉的。
播放《小白杨》。
师:这首军旅歌受到人民子弟兵、解放军的热烈的欢迎。
一曲小白杨倾倒了多少军人的心,一棵小白杨吸引了多数人关注的目光。
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为什么有这么多的诗人、作曲家写诗去歌唱白杨、写文章去赞美白杨?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白杨的世界。
(师板书课题:白杨)师:把课题齐读一读。
生:白杨礼赞。
师:再读一遍。
生:白杨礼赞。
师:读了这个课题,就课题你能提一些问题吗?白杨,我们试着提一些问题,问问自己、问问同学、问问老师。
生:这里的白杨是长在哪的?师:这里的白杨,是写的哪儿的白杨?好的,一个问题。
这儿的白杨是哪儿的白杨?生:为什么要以白杨为课题呢?为什么不以别的为题?师:为什么要以白杨为课题呢?好的,还有别的问题吗?你的。
生:为什么他要写白杨呢?师:为什么要写白杨呢?好的。
还有不同的吗?你的。
生:难道单单就写了白杨吗?师:是呀,这篇文章仅仅写的是白杨吗?还写了谁呢?这是第二个,还有问题吗?白杨,你想了解白杨的什么?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领略白杨树的风采。
二、关于作者及写作背景师:同学们知道本篇散文的作者是谁吗?生:齐声回答茅盾。
师:哪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茅盾?生:茅盾本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代表作品有《子夜》《林家铺子》《霜叶红于二月花》等茅盾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白杨的文章那就是(板书)一一《白杨礼赞》。
三、朗读式品文1、朗读重点段落。
师:课文大家已经提前预习了。
那你觉得这篇文章中具体写白杨树美的段落是哪几段?生:5——8段。
师:如果把这四段分成两层,你会怎么分?理由是什么?生:五六段为第一层,写了树的外在美。
七八段为第二层,写了树的精神美。
师:说的非常好,思路很清晰。
第一层描写形态之美,是实写;第二层写白杨树内在气质之美,是虚写。
《白杨礼赞》群文阅读课堂实录一、诗歌导入,融入情境【教师活动】:播放配乐PPT(诗歌原文),导入——同学们,我们常说诗言志,你看“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诗人托菊花冲天的香气,来赞美农民起义军的英勇无畏。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诗人托坚韧顽强的岩竹,来言说自己藐视俗见之志。
这样的诗句还有很多,如王冕的《墨梅》中“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于谦的《石灰吟》中“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等等。
这些耳熟能详的诗句,都借一物来表现诗人的情感,它们历经数百春秋的洗礼仍散发着独特的文学魅力。
其实,在现当代散文作品中也有类似的写作手法。
郁达夫曾说:散文就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作者借助“一粒沙”和“半瓣花”等物,来达到“见世界”和“说人情”的抒情目的,这种手法叫做托物言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组托物言志类的散文。
★学生活动★:跟随教师的引导,调动已有的课内外知识储备,理解诗歌内容,融入诗情画意的氛围之中。
二、品读形象,把握特点(一)解题入文1.【教师活动】: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首先来看一下课内文章《白杨礼赞》,从课文标题来看,哪个词语体现出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呢?★学生活动★:回答——礼赞。
2.【教师活动】:追问——作者为什么礼赞白杨树?请用原文中概括性的语句回答。
★学生活动★:浏览原文,回答——因为“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树。
”(二)品“物”之外在形象1.【教师活动】:提问——作者是怎么描写白杨树外在形象的不平凡呢?★学生活动★:默读文章,勾画相关语句,思考回答。
学生回答内容——(1)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这一句总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
“力争上游”富有动感,它的奋斗结果就是两个“笔直”。
(2)“它的干笔直,像加过人工”,“绝无旁枝”;“丫枝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叶子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泛出淡青色”;“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这些语句从干、枝、叶、皮、高等角度描写了白杨树外在形象的不平凡。
《白杨礼赞》课堂实录老师播放歌曲《小白杨》导入新课,板书《白杨礼赞》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用一句带有四字词语的话说说读到了什么?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后回答:生1:读到了作者对白杨树的深情赞美。
生2:读到了白杨树生长在西北无边无垠的高原上。
生3:读到了白杨树不屈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生4:读到了白杨树丫枝绝不旁逸斜出。
生5:读到了白杨树的倔强挺立。
生6:读到了白杨树伟岸质朴。
生7:读到了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象征了北方农民。
生8:读到了白杨树力求上进的精神象征了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的精神。
师总结:作者写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白杨树的外形,白杨树的精神,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以上这些内容就像一粒粒珍珠,被作者用一条线串了起来。
这条线是——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
赞美白杨树,作者用了——“不平凡”这个词语。
这样的句子在文中出现了5次,形成回环往复之美。
老师:我们一起来说一说“不平凡”这个词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写白杨树不平凡的段落,再圈点勾画出写白杨树不平凡的句子,最后用“白杨树不平凡在——”的句式说话。
生1:白杨树不平凡在它的生长环境是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黄土高原。
生2:白杨树不平凡在它是力争上游的树。
生3:白杨树不平凡在它有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生4:白杨树不平凡在它丫枝一律向上,紧紧靠拢,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生5:白杨树不平凡在它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
生6:白杨树不平凡在它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生7:白杨树不平凡在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生8:白杨树不平凡在它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生9:白杨树不平凡在它的傲然挺立象征了守为家乡的哨兵。
生10:白杨树不平凡在它象征了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
生11:白杨树不平凡在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老师:从整篇文章角度,给文章划分部分,谈谈作者构思的不平凡共同探讨得出:文章一共9个自然段。
《白杨礼赞》课堂实录师:今天我们学习茅盾先生的散文《白杨礼赞》。
这篇文章特别适合朗读,现在请同学们边读边做一些朗读标记,然后大声朗读,读出文中的激情与豪气。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一、整体感知,品味赏析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学生自主思考)生:通过读文章,我发现以白杨树不平凡为线索。
在文中第1段、第4段、第6段、第8段中。
多次出现白杨树的不平凡,所以我认为文章紧紧围绕着白杨树的不平凡来展开。
师:这位同学能够利用语言标志,尤其是反复出现的词句来理解,这是很好的阅读方法。
生:作者开篇即说:“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作者直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形成一一贯之的感情线索,统领全文。
(一)走入白杨,形神俱美师: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白杨树的不平凡,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并圈画出来,做点批注。
(生读文章,圈点批注)生:第5段中:“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介绍了白杨树的外形,给人一种倔强挺立的感觉,尤其是“力争”和“笔直”词语的运用,读的时候应该要重读,读出气势。
(生示范读)生:第5段写出了白杨树的外形美,写了白杨树的干、枝、叶子、皮,给人以美感,展示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师:通过读文章我们感受到了白杨树的外形美,我们试着读一读,读出白杨树的外形美。
(学生读文章第5段)生:第5段中“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压枝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
”“绝无”“一律”“绝不”“几乎”这些词语能够体现出作者的情感。
作者用词有分寸感,体现了白杨树的倔强挺立,不折不挠。
师:同学们观察地非常仔细,通过词语来体会作者的情感,这样对白杨树的外形就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令人振奋,令人心潮澎湃。
师:还有哪些段落体现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学生自读文章思考)生:第7段写出了白杨树的内在气质与精神,第5段是形美,第7段是神美。
生:第7段写“白杨树的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作者直接把白杨树的内在气质写出来,和含蓄的表达完全不一样,情感特别强烈。
《白杨礼赞》余映潮教学实录《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以下是整理的《白杨礼赞》余映潮教学实录,供您阅读,参考。
《白杨礼赞》余映潮教学实录1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
*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没有直接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
车窗外的白杨──于茫茫戈壁站得高大挺秀;父亲眼中的白杨──不择环境,不惧灾害,茁壮成长;父亲心中的白杨──就是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的化身。
作者的人物描写非常传神,对父子三人进行了语言描写和神态刻画,孩子天真烂漫,父亲严肃而又不失亲切。
在心理描写上则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神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体现感情的波澜。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三是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难点是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白杨》课堂实录( (第二课时) 一、激趣设疑入课师课前播放关于白杨的风景图片师:别光看老师的图片,快把你们再次搜集到的有关白杨的资料、图片与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门把再次搜集到的图片依次通过投影向大家介绍,同学们看的目不转睛。
) 师:刚刚我们欣赏了许多美丽的图片,大家兴致很高呀!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3 课。
( 教师板书课题后手指板书带领学生齐读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请你们回顾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同学们纷纷举手,踊跃回答) 生: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爸爸向他的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事。
《白杨礼赞》课堂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1 、白杨树的象征意义2、富有感情和含义深刻的语言3、象征的艺术手法;排比、反问的修辞手法4、教会学生学会以研究、探讨、合作的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难点和重点1、作者是怎样围绕线索来安排材料的。
2、作者实如何用直接抒情的句子将全文内容贯穿起来的。
3、对比和烘托的巧妙运用三、教学方式自主研究,集体讨论四、创新设想及其理论依据针对《新课程标准》中有关文体的阅读方法,在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以及合作学习等方面作一点实践性尝试。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指导预习)1、划出课文中的生字词2、查阅资料,写一篇100字左右的《茅盾简介》3、阅读课本第31页《的一般常识》,了解散文的特征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1、播放一段汽车在生长着白杨树的高原上行驶的风光短片,让学生说说观后感。
生:大西北具有雄壮、豪放、粗犷的风格。
2、请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生字词:坦荡如砥积雪消融不折不挠纵横决荡二、交流《茅盾简介》教师提示要点: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2、现代作家。
3、代表作《子夜》,《林家铺子》4、茅盾文学奖5、请学生上黑板写出作者姓名及简介三、研讨课文教师:要粗略地读懂一篇文章,其实首先只要弄懂三个问题: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
请大家想想这三个问题实际上涉及了一篇文章的那些方面?(学生讨论)学生:第一个主要是从内容上讲,第二个主要谈的是写作手法等等,第三个则与主题有关。
教师:很好!再想想如果从散文的特征--“形散神不散”这个角度来看呢?这三者的关系又是如何的呢?板书:形散神不散(学生讨论)学生:第一和第二问题主要是“形”这个方面的问题;第三则是有关“神”这个方面的。
学生:根据我所查阅的资料(课本第31页《散文的一般常识》):所谓“形散”是指散文的取材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散文的表现手法可以不拘一格。
但是两者的运用都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服务于“神”,即根据主题的需要去选择材料和表现手法。
《白杨礼赞》群文阅读课堂实录一、诗歌导入,融入情境【教师活动】:播放配乐PPT(诗歌原文),导入——同学们,我们常说诗言志,你看“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诗人托菊花冲天的香气,来赞美农民起义军的英勇无畏。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诗人托坚韧顽强的岩竹,来言说自己藐视俗见之志。
这样的诗句还有很多,如王冕的《墨梅》中“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于谦的《石灰吟》中“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等等。
这些耳熟能详的诗句,都借一物来表现诗人的情感,它们历经数百春秋的洗礼仍散发着独特的文学魅力。
其实,在现当代散文作品中也有类似的写作手法。
郁达夫曾说:散文就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作者借助“一粒沙”和“半瓣花”等物,来达到“见世界”和“说人情”的抒情目的,这种手法叫做托物言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组托物言志类的散文。
★学生活动★:跟随教师的引导,调动已有的课内外知识储备,理解诗歌内容,融入诗情画意的氛围之中。
二、品读形象,把握特点(一)解题入文1.【教师活动】: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首先来看一下课内文章《白杨礼赞》,从课文标题来看,哪个词语体现出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呢?★学生活动★:回答——礼赞。
2.【教师活动】:追问——作者为什么礼赞白杨树?请用原文中概括性的语句回答。
★学生活动★:浏览原文,回答一一因为“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树。
”(二)品“物”之外在形象1.【教师活动】:提问——作者是怎么描写白杨树外在形象的不平凡呢?★学生活动★:默读文章,勾画相关语句,思考回答。
学生回答内容——(1)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这一句总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
“力争上游”富有动感,它的奋斗结果就是两个“笔直”。
22)“它的干笔直,像加过人工”,“绝无旁枝”;“丫枝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叶子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泛出淡青色”;“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这些语句从干、枝、叶、皮、高等角度描写了白杨树外在形象的不平凡。
2.【教师活动】:这个问题学生能快速锁定原文第5段,比较准确地作答。
教师注意在学生作答后予以肯定。
3.【教师活动】:提升——这是一棵力争上游的树,这是一棵倔强挺立树,这更是一棵参天耸立,站成用永恒的树。
要求朗读——让我们用饱含情感的声音,读出白杨树的特点。
★学生活动★:男女生分层次朗读。
4【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朗读,注意“绝无”“绝不”“几乎”等词语的重音,让学生通过朗读进步一感受白杨树不平凡的特点。
分男女生朗读。
女生朗读第5段第一层,男生朗读第5段第二层。
评价学生朗读——老师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仿佛看到了一棵棵笔直向上的白杨树,它们精神抖擞、意气风发!(三)品“物”之外部环境1.【教师活动】:提问——作者既然是礼赞白杨,为何不直接写白杨树,而花很多笔墨先描写高原呢?★学生活动★:思考回答。
2【教师活动】:点拨——这个问题学生回答可能稍有困难,教师注意适当点拨:(1)抓住“单调”“惊叫”等词,感受到作者前后情绪的巨大反差——由低沉转为高昂,从手法上说叫欲扬先抑。
(2)抓住数量词“一排”“三五株”“一株”,数量在递减,但是震惊之情却在陡增。
3.【教师活动】:归纳——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更能衬托出它傲然挺立的形象。
写高原景色,一波三折,先是有壮美的感觉,同时又产生倦怠、单调,这一扬一抑之后才让白杨树出场,欲扬先抑、曲折有致。
(四)品“物”之内在精神1.【教师活动】:提问——作者除了从生长环境、外在形态两方面外,还从哪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不平凡之处呢?★学生活动★:浏览课文,勾画相关语句,思考回答。
学生回答内容——“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不屈与挺拔”等词语刻画出白杨树的精神品格。
2.【教师活动】这个问题学生能快速锁定原文第7段,比较准确地作答。
教师注意在学生作答后予以肯定。
提升——白杨树虽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但它的精神美让人为之倾倒,为之赞叹。
好一个“树中的伟丈夫”!三、感悟精神,理解情感(一)把握“物”之情感1.【教师活动】:过渡——众所周知,托物言志散文重在“言志”,就是来表达作者的情感。
那在本文中,作者的情感是什么?★学生活动★:回答——赞美白杨树。
2.【教师活动】:追问——作者除了礼赞白杨,还赞美什么呢?★学生活动★:回答——①北方守卫家乡、坚持抗战的农民。
②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3.【教师活动】:要求朗读——请你试着读出这种情感。
★学生活动★:个体朗读,领悟情感。
4.【教师活动】:指导朗读——教师需要提醒学生注意:(1)“极”、“极强”等词的重音。
(2)第一句与第二句之间的停顿要稍长,留给听者回味的空间。
(二)理解情感缘由1.【教师活动】:过渡——同学们能理解作者还在赞美人及其精神,太棒了。
我们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你能说说:追问——文中是如何将白杨的特点与北方农民及力求上进的精神进行关联的呢?请在原文中勾画相关语句并思考回答。
★学生活动★:默读,勾画原文,思考回答。
学生回答内容一一(1)聚焦第7段四个反问句。
(2)四个反问句的内涵:第一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引起读者的共鸣。
第二个反问句肯定白杨树的不平凡品质,显示白杨树和北方农民之间的关系。
第三个反问句进一步明确白杨树象征着坚强战斗、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
第四个反问句肯定了白杨树的精神面貌,正体现了敌后抗日群众的精神和意志。
(3)四个反问句的作用:由外向内层层深入,构成排比,通过情感强烈的排比句来解释文章中物与情的内在联系,将对北方抗战军民的赞美之情推向了顶点。
2.【教师活动】:学生回答此问题会比较困难,需要教师进行点拨:(1)反问句、排比句的作用,即加强语气,引发读者深思,使情感表达更为强烈,增强文章的气势。
(2)四个句子一定要逐句品读,①由物及人一②物与人的内在联系一③人的特点一④精神特点,这是一个层层深入的过程。
3.【教师活动】:播放PPT(语段)及音乐,提问——请全班同学带着情感齐读这四个反问句?★学生活动★:学生齐读,领悟情感。
4.【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朗读。
特别注意:(1)反问句的语气语调;(2)排比句逐渐加强的音量。
(3)“至少”、“竟”、“又”等词语的重音处理。
5.【教师活动】: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走近了白杨树,走近那个抵御外敌的战争年代,更走入那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之中。
这棵白杨树必将在我们的心田上屹立不倒。
四、方法总结,思维提升1.【教师活动】:过渡——茅盾的《白杨礼赞》是托物言志的名篇,从环境、外形等方面“礼赞”白杨树,其实更主要的是赞美白杨树的精神。
我们刚才围绕“礼赞”,层层深入,在这个过程中,蕴含着学习此类散文的普适性方法。
回忆我们刚才的学习过程:提问——请总结阅读托物言志类散文的方法?★学生活动★:回顾课上学习内容,借助板书内容对其进行梳理,回答。
学生回答内容——1.明确“物”的特点(外在形象(外在环境)、内在精神)。
2.理解“物”与“志”间的内在联系,即两者间的相似点。
3.领悟作者寄予所托之物上的情感。
2.【教师活动】:学生经过思考后,结合板书的内容,应该可以大致总结出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提示学生板书上的关键词:“外在形象”“内在精神”“物与人的内在联系”“情感”等,借助这些关键词,学生更容易总结出方法。
播放PPT(方法总结),板书。
五、以一带多,比较整合(一)布置任务,学生自主学习1.【教师活动】:过渡——同学们,我们刚才学习了课内文本《白杨礼赞》,把握了托物言志类散文的基本特点,并从中总结出阅读托物言志类散文的方法。
接着,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两篇课外托物言志散文的代表之作:《闲读梧桐》和《好一朵木槿花》。
布置任务——用边默读边勾画的方式阅读《闲读梧桐》和《好一朵木槿花》,结合我们刚才总结的阅读方法,借助表格的框架自主学习这两篇文章并完成表格内容。
★学生活动★:默读、勾画原文,先独立填好表格内容。
(二)小组内部交流2.【教师活动】:教师巡视学生默读勾画,完成表格的情况。
组织讨论——同学们的表格内容已经完成的差不多了,请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一下你的看法,看看能否形成共识呢。
★学生活动★:小组内组员互相交流讨论。
2【教师活动】:小组交流时,教师走入小组中进行点拨:(1)在原文中勾画出关键语句;(2)抓住概括性的词语品读语句;(3)注意情感的多层次性。
(三)小组汇报交流1.【教师活动】:提问——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自主学习情况?★学生活动★:汇报交流。
2.【教师活动】:将组员完成的表格内容投影至大屏幕。
学生回答内容——《闲读梧桐》(1)外在形象:①第3段“大”“合抱之粗”“伟丈夫”“高大”“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概括出:高大秀美。
②第4—5段,写初秋和深秋中,爬山虎已落叶,而梧桐仍“笑对风霜”“伸开高冠……”,概括出:枝繁叶茂。
③第7段,一夜寒潮冷雨之后,树叶凋零但仍有“虬树挺干”。
(2)内在精神:分别对应上面分析的外在形象:①顽强从容。
②不畏寒秋、荫庇一方。
③一身傲骨,勇于抗争。
【教师活动】:以上两方面,学生可以直接从原文中找出,或者稍加概括即可回答。
教师需注意的是:(1)学生找的特点是否全面;(2)概括的用词是否准确。
(3)“物”与“志”的内在联系:①通过上面的品折,从眼前的梧桐形象中发现了它人一样的性格。
面对风雨中的梧桐,引起对亲人音容及往事的浮想,“闲读”中触动了亲情:第7段作者看到风中的梧桐想起了外祖父,并感到两者之间“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②第10段,读懂梧桐的落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
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梧桐之所以能在寒潮冷雨中顽强地生存下来,是因为它在抗衡自然的同时又顺从自然的周而复始的规律,洞悉自然的同时,又糊涂自然。
它从容、大度、宁静、虚空,是一种大彻大悟!此时也是读懂了外祖父的无奈与悲哀。
【教师活动】:第①点学生能比较容易从原文中提炼出来。
但是对第②点的理解可能不准确,不深入,需要带领学生品读:抓原文中的关键词“宁静”、“从容淡泊”,明确梧桐树的宁静和从容淡泊,理解外祖父的宁静和从容淡泊,还要理解外祖父不够从容淡泊这一层面。
(4)作者的情感:对梧桐树精神的赞美,对外祖父的缅怀、思念与敬仰。
【教师活动】:注意引导学生领悟多层次的情感:不仅是赞美,还有对逝者的缅怀,对外祖父伟岸人格的敬仰。
《好一朵木槿花》(1)外在形象:◎第1段,偶然得来的枝条,偶然插入土中,它们就偶然地生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