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的古诗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26.52 KB
- 文档页数:4
关于夏至的古诗句
《咏廿四气诗·夏至五月中》唐代:元稹
处处闻蝉响,须知五月中。
龙潜渌水坑,火助太阳宫。
过雨频飞电,行云屡带虹。
蕤宾移去后,二气各西东。
一、译文及注释
1、译文:夏至时节,处处都能听到蝉鸣声响,仿佛在告诉人们一年已走到五月中。
龙儿也畏惧炎热,潜在碧绿的潭水深处;大地仿佛流火一般,助力太阳释放出更大的热量。
每当下雨前,频频飞驰的闪电;雨过天晴后,看到一道道美丽的彩虹。
阳律“蕤宾”换移离去后,阴阳二气开始各奔东西。
2、注释
夏至:二十四节气之一,是夏季的第四个节气。
龙潜:指阳气潜藏,龙蛇蛰伏。
渌水:清澈的水。
太阳宫:太阳神居住的宫殿。
传说,燧人氏曾乘鸟去取火。
飞电:飞驰的闪电。
带虹:带状的彩虹。
蕤宾:古乐十二律中之第七律。
蕤宾属阳律。
移去:改变离去。
二气:阴阳二气。
二、典故分析
1、龙潜渌水坑:古代认为龙是水中的神灵,夏至时节阳气最盛,龙潜入水中避暑,象征着自然界的生命力。
2、火助太阳宫:太阳宫是太阳神居住的地方,夏至时节太阳最接近地球,阳光强烈,象征着自然界的火热与生命力。
3、蕤宾:古乐十二律中之第七律,象征着夏季的音乐节奏,预示着季节的更迭。
三、佳句点评
1、处处闻蝉响,须知五月中:这一句通过蝉鸣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夏至时节的到来,简洁明了,富有感染力。
2、过雨频飞电,行云屡带虹:这一句通过对夏日天气的描绘,展现了夏日的多变与美丽,画面感极强,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1/ 1。
夏至二首其一译文注释
摘要:
一、夏至的背景介绍
二、夏至二首其一的原文内容
三、夏至二首其一的译文解释
四、夏至二首其一的注释解读
五、总结夏至二首其一的意义和影响
正文: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阳历6 月21 日或22 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
夏至的到来,标志着炎热的夏季正式开始。
夏至期间,我国古代文人墨客常常以诗词来表达对夏至的独特情感。
其中,夏至二首其一便是脍炙人口的一首。
原文内容如下:
夏至日长,夜短日短。
盛夏三伏,火伞高张。
竹深树密,蝉鸣鸦噪。
清风徐来,暑气稍消。
这首诗以夏至为主题,描绘了夏至时节的特点。
接下来,我们来详细解释一下这首诗的译文和注释。
译文解释:
夏至这一天,白天的时间特别长,夜晚的时间特别短。
正值盛夏,三伏天酷热难耐,太阳犹如火伞一般高挂。
竹林深处,树木葱茏,蝉鸣声此起彼伏,乌鸦也在聒噪。
清风徐徐吹来,炎热的暑气稍稍消退。
注释解读:
1.夏至日长,夜短日短:夏至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
2.盛夏三伏,火伞高张:三伏天是夏季最炎热的时期,火伞高张形容太阳炽热,犹如火伞一般。
3.竹深树密,蝉鸣鸦噪:描绘了夏至时节大自然的景象,蝉鸣和鸦噪代表了夏天的声音。
4.清风徐来,暑气稍消:夏至时节,偶尔会有清风拂过,带来一丝清凉,使得炎热的暑气稍稍消退。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诗人对夏至时节的细腻描绘和对自然的热爱。
写夏至的最佳古诗词1.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韦应物《夏至避暑北池》。
意思就是啊,白天的时间已经到了最长的时候了,从这以后夜晚的时间就会慢慢变长啦。
就好像你在夏天的大太阳底下,感觉白天怎么都过不完,然后突然就发现天黑得晚了。
你和朋友在外面玩,你就可以感慨说:“哎呀,真是‘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啊,咱能多玩会儿啦。
”2. “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
”——韦应物《夏至避暑北池》。
你瞧,那绿色的竹子还带着粉呢,圆圆的荷叶开始散发着芬芳啦。
这就像一个美丽的画卷,竹子像个害羞的小姑娘带着粉妆,荷叶像个大方的姑娘散发着香气。
你在公园里看到这样的景色,就可以说:“这景色简直就是‘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嘛。
”3.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这东边出着太阳,西边却下着雨呢,说它没晴天吧,它又有晴天的地方。
这就像人的心情一样,有时候你觉得一件事没啥希望了,嘿,突然又有点转机了。
假如你和恋人闹别扭了,你就可以说:“咱这关系就像‘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啊。
”4.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白居易《观刈麦》。
农民们力气都用尽了也不觉得热,只是珍惜这夏日长长的白天可以多干点活。
他们多辛苦啊!难道我们不应该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吗?你在看到农民伯伯辛苦劳作的时候,就可以说:“真的是‘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啊,他们太不容易了。
”5.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约客》。
黄梅时节啊,家家户户都被雨笼罩着,青草长满的池塘边到处都是青蛙在叫呢。
这就好像一场大自然的音乐会,青蛙是歌手,雨水是伴奏。
你在下雨天听到青蛙叫,就可以说:“你听,这就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感觉。
”6. “岩溜喷空晴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
”——方干《题报恩寺上方》。
那岩石上的泉水喷向空中,晴天看起来却像下雨一样,树林里的藤蔓遮住了阳光,夏天也觉得有点寒冷呢。
夏至•古诗词赏析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
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过了夏至,太阳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一天比一天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长。
这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
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
夏至•古诗词赏析《首夏》白居易(唐)林静蚊未生,池静蛙未鸣。
景长天气好,竟日和且清。
春禽馀哢在,夏木新阴成。
兀尔水边坐,翛然桥上行。
自问一何适,身闲官不轻。
料钱随月用,生计逐日营。
食饱惭伯夷,酒足愧渊明。
寿倍颜氏子,富百黔娄生。
有一即为乐,况吾四者并。
所以私自慰,虽老有心情。
赏析:颜如作为唐代诗坛三大天王之一,老白最为人传诵的名作很多,主要是《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等。
其诗早年与元稹齐名,称“元白”;晚年又与刘禹锡齐名,称“刘白”。
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十六岁时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
顾况看了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
”但当翻开诗卷,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时,不禁连声赞赏说:“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难!老夫前言戏之耳。
”(典出《唐摭言》卷七)诗词界素有“神魔仙佛”之称,其中诗神是苏轼,诗仙者李白,诗佛王维,诗圣杜甫,诗鬼李贺等等,而白乐天诗以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著称,因“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之句,人称“诗魔”。
传说白诗语言朴实,“老妪能解”,因此众口纷传。
他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
晚年白居易的生活,大多是以“闲适”的生活态度反映自己“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哲学。
夏至诗词鉴赏
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
下面是CN人才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夏至古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夏至》
年代: 宋作者: 范成大
李核垂腰祝饐,粽丝系臂扶羸。
节物竞随乡俗,老翁闲伴儿嬉。
整首诗作者用一种轻快语调,描绘当时夏至时节,与端午节前后相连,随着时间流逝,入乡既要随俗,看老翁和孩童一起嬉戏玩耍,其乐融融,一片祥和景象。
《夏至日雨》
年代: 宋作者: 袁说友
烟暝千岩木,溪明一带楼。
片云封旧恨,急雨罥新愁。
节又匆匆过,诗从轧轧抽。
病躯无耐暑,老鬓不禁秋。
作者一开始便描写夏至时节,河水清清烟雾迷蒙,哪怕是朵白云都飘着恨,而时间总在飞逝,自己的身体日渐消退,不禁悲从中,又有旧恨新愁,岁月催人,悲伤之感难以自已。
《夏至日作》
年代: 唐作者: 权德舆
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
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
时逢夏至,作者感到万物正在和谐秩序的运转,四季也轮回进行,把希望寄托在晨曦美景中,也是一种乐言。
《和昌英叔夏至喜雨》
年代: 宋作者: 杨万里
清酣暑雨不缘求,犹似梅黄麦欲秋。
去岁如今禾半死,吾曹遍祷汗交流。
此生未用愠三已,一饱便应哦四休。
花外绿畦深没鹤,来看莫惜下邳侯。
作者夏日之诗,千古流传,这首写得也非常喜人。
从标题“喜”字便奠定全诗基调,而在炎炎夏日迎来这场夏雨,更如“梅黄麦欲秋”般,让人开心。
想起昔日庄家长势不好,今年这场雨希望能够带来好的丰收,丰富的视觉颜色,也为此诗添彩。
夏至最好的三首诗夏至是一年中最长的白昼,也是中国传统节气中的重要节点。
在这个时刻,人们会感受到夏天的炙热与繁盛,同时也会被自然界的美丽所感动。
以下是三首关于夏至的诗歌,它们通过不同的视角和笔触,表达了夏至时刻的独特魅力。
第一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夏至日南宫山作》:夏至日南宫山高,长天只有热尘飞。
云收雨散风和暖,草长蝉鸣绿树衰。
白居易的这首诗以夏至日南宫山的景色为背景,描写了夏至时节的酷暑和景物的变化。
他用简洁的词语表达了长夏的炎热和干燥,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消极的情绪。
然而,他通过草长、蝉鸣等描写,表达了夏至时节生命力的旺盛与蓬勃。
这首诗通过对夏至的观察与感悟,展现了白居易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对自然界的独特理解。
第二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辛弃疾的《夏至日游泮池》:夏至日游泮池,江上鸣凤琴初起。
山斜绕舍似乡路,水浅分茅入画图。
烟外曾闻杜鹃唱,雨馀又看杏花舞。
此时此地无他物,为问君心似我心?辛弃疾的这首诗以游泮池为背景,描绘了夏至时节的湖光山色和人们的欢快心情。
他以自然景色为线索,通过描写山斜、水浅等细节,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夏日景象。
他在诗中运用了杜鹃唱、杏花舞等鲜活的形象,表达了夏至时的欢乐与活力。
最后的一句“为问君心似我心?”则显露了诗人的情感与思考,给予读者更多的联想空间。
第三首诗是现代作家余光中的《夏至》:夏至,这是一个长长的白天。
阳光灼热,像溶化的糖浆,田野,金黄得发狂,快乐地躁动。
夏至,这是一个长长的白天。
人们汗出如浆,心情热烈得发狂,思考,火烧脑袋,欢呼雀跃。
余光中的这首诗以现代的视角描述了夏至时的情景。
他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夏天的高温与热情。
他将夏至比作“长长的白天”,通过对人与自然的互动的描写,展现了夏至时节的激情与活力。
他用汗出如浆、火烧脑袋等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人们在夏至时的身心状态。
这首诗通过对夏至的感受与表达,呈现了余光中独特的写作风格与思考方式。
这三首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以各自独特的视角和笔触,展现了夏至时刻的魅力。
夏至诗词赏析每年6月21日或22日是夏至,关于夏至的诗词有哪些呢?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夏至诗词赏析,一起来学习一下吧!夏至诗词赏析篇1夏至日作(唐)权德舆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
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
竹枝词(唐)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夏日杂兴(四首)》年代:明作者:刘基夏至阴生景渐催,百年已半亦堪哀。
葺鳞不入龙螭梦,铩羽何劳燕雀猜。
雨砌蝉花粘碧草,风檐萤火出苍苔。
细观景物宜消遣,寥落兼无浊酒杯。
夏至(宋)范成大李核垂腰祝饐,粽丝系臂扶羸。
节物竞随乡俗,老翁闲伴儿嬉。
思归时初为校书郎(唐)白居易养无晨昏膳,隐无伏腊资。
遂求及亲禄,僶俛来京师。
薄俸未及亲,别家已经时。
冬积温席恋,春违采兰期。
夏至一阴生,稍稍夕漏迟。
块然抱愁者,夜长独先知。
悠悠乡关路,梦去身不随。
坐惜时节变,蝉鸣槐花枝。
夏至後得雨(宋)苏辙天惟不穷人,旱甚雨辄至。
麦乾春泽匝,禾槁夏雷坠。
一年失二雨,廪实真不继。
我穷本人穷,得饱天所畀。
夺禄十五年,有田颍川涘。
躬耕力不足,分获中自愧。
余功治室庐,弃积沾狗彘。
久养无用身,未识彼天意。
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白居易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
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
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
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
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
夏至避暑北池(唐)韦应物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
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
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
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
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
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约客(宋)赵师秀梅子黄时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夜过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小池(宋)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关于夏至的古诗词鉴赏【篇一】关于夏至的古诗词《夏至日作》【唐】权德舆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
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
自然更叠,四时交替,从不停歇。
在今天这天炎暑热的时节,还好,天还有一丝阴。
《夏至后初暑登连天观》【宋】杨万里登台长早下台迟,移遍胡床无处移。
不是清凉罢挥扇,自缘手倦歇些时。
这个夏天,杨万里十分逗趣,他来到连天观,一直在挥扇,当他停下来时,他忙告诉大家,不是天气凉快了,而是手酸了,所以停下来歇会。
《夏至》【宋】范成大李核垂腰祝饐,粽丝系臂扶羸。
节物竞随乡俗,老翁闲伴儿嬉。
夏至和端午相去不远,所以,范成大的夏至日,还用粽丝系臂,祈求健康。
夏至这天,生活十分闲适,君不见,那老翁伴着孙辈玩得很开心吗?《夏至避暑北池》【唐】韦应物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
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
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
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
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
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夏至这天,昼晷所测白天的时间已经到了极限。
老百姓在地里耕作,酷热也不知怎么抵挡的。
正午时分那些人和物都在歇息,静悄悄的,惟独我自己在池塘里游来游去好不惬意。
诗人自己闲居消夏,心里念着赤日炎炎下忙于农事的老百姓,体现出关心民瘼的民本思想。
《竹枝词》【唐】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
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绝妙诗句就是刘禹锡巧妙的借喻了这种天气。
《夏至过东市二绝》【宋】洪咨夔其一插遍秧畴雨恰晴,牧儿顶踵是升平。
秃穿犊鼻迎风去,横坐牛腰趁草行。
其二涨落平溪水见沙,绿阴两岸市人家。
晚风来去吹香远,蔌蔌冬青几树花。
这两首绝句描写了诗人在夏至这天路过东市的见闻。
这天,农家秧都插完了,雨也晴了。
放牛的牧童也骑着牛回家了。
绿阴两岸都是人家,晚风来了,吹着香气到处都是,有几处冬青还开着花,多么闲适自然。
夏至诗词鉴赏原文:《夏至避暑北池》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
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
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
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
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
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一、衍生注释:“昼晷已云极”:白天的时间已经到了最长。
昼晷,指白昼的时间。
“宵漏自此长”:夜晚的时间从此逐渐变长。
宵漏,指夜晚的滴漏。
“公门日多暇”:在官府中每天有很多闲暇时间。
公门,指官府。
“绿筠尚含粉”:绿色的竹子还带着新竹的粉霜。
筠,竹子。
二、赏析:这首诗开篇点出夏至这一节气的特点,昼长夜短。
接着表达了对百姓在炎热季节劳作的忧虑。
随后描绘了自己在闲暇时独游北池所见的景象,如寂静的城门、高大的树木、含粉的绿竹、散发芳香的圆荷等,通过这些景象来排解内心的烦闷,最后以饮酒作结。
整首诗既有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又有对民生的关怀,情感真挚。
三、作者介绍:韦应物,唐代诗人。
他的诗风恬淡高远,善于描写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反映民间疾苦。
其作品多以五言古诗为主,在唐代诗坛具有一定的地位。
四、运用片段:夏日的午后,我如同韦应物一般,被那炽热的阳光烤得心烦意乱。
望着窗外那棵高大而苍苍的树,我不禁感叹:“这苦热何时是个头啊?”可当我走进那片竹林,看到绿筠尚含粉,心中的烦闷顿时消散了不少。
这不就像在生活中,当我们被琐事困扰,突然发现一处美好的风景,便能让心灵得到慰藉吗?原文:《竹枝词二首·其一》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一、衍生注释:“竹枝词”:是一种诗体,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
“晴”:与“情”谐音,双关妙用。
二、赏析:这首诗以优美的景色起笔,江边杨柳青青,江水悠悠。
接着听到情郎的歌声,少女的心泛起涟漪。
最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用巧妙的双关语,把少女那种既怀着希望又含着疑虑,既欢喜又担忧的微妙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作者介绍: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夏至古诗的意思夏至,古时被视为一个极其重要的节气,代表了夏季的正式开始。
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夏至常常被描绘成一个肆意繁荣、热闹喧嚣的节日。
夏至古诗不仅反映出了古人对于自然的观察和体验,也承载了他们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表达。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首脍炙人口的夏至古诗,来探讨夏至的意义及其在古人心中的地位。
首先,我们来看一首典型的夏至古诗——《夏日绝句》。
这首诗作者杜牧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夏至时的炎热景象:“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炎夏的不耐烦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夏至正值盛夏时节,阳光强烈,气温高,人们难以忍受炎热的酷暑。
杜牧把“故国”和“月明中”巧妙地写在了一起,以此表达了在异乡的孤独和对家园的牵挂。
这种将夏至与乡愁相结合的写法,使得这首诗中夹杂了对于故土的无尽思念,也表达了古人对于故乡的留恋和对家的向往。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这首诗可以看作是对夏至这个节气的一种庆祝和赞美。
诗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的“山”和“黄河”象征着壮丽的自然景色,而“楼”则是登高远望的地方。
作者通过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色和壮阔的河流,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叹和敬畏之情。
诗人还借此向读者传达了一个思想,即不断追求进步、超越自己的追求。
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正是夏至节气所蕴含的意义之一。
然而,夏至在古人眼中并非只有炙热和庆祝,还有一种深层次的寓意。
杜甫的《夏至日泛舟喜见长爱陈师道因用郗超救巴堤作》就展现了这一点。
诗中写道:“江烟动画玉,城叶秋由远。
虞舜刊川碑,犹带工人泪。
”通过描写江烟、城叶和虞舜的故事,诗人表达了一种历史的延续和对过往英雄的敬佩。
他不仅以夏至时的泛舟为背景,展示了自然风光的美丽,更通过诗中的插叙和联想,让人联想起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前辈们辛勤劳动的背后,人们的辛劳与泪水。
这种古人对于历史和勤劳的关注,也体现了对于夏至这个节气的一种思考和纪念。
夏至的古诗赏析
导读:[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睛却有晴。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
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其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有“诗豪”之称。
其诗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到傍晚常易形成骤来疾去的雷阵雨。
由于阵雨范围小,人们称之为“夏雨隔田坎”。
在这种善变的'天气中,刘禹锡有感而发,写出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作。
《夏至进著北池》
[唐韦应物]
昼辱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
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
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
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
绿与尚含粉,圆荷始散芳。
于焉洒烦艳,可以时华筋。
夏至这天,昼暑所测白天的时间已经到了极限,从此以后,夜晚漏壶所计的时间渐渐加长。
还没来得及实施自己的计划,就已经忧虑气候的变化、冷暖的交替了。
衙门每日空闲的时候居多,而这个月的农事却比较忙。
老百姓在地里劳作,酷热也不知是怎么抵挡的。
正午时分那些人和物都在歇息,静悄悄的,唯独我自己在池塘里坐船游来游去好不惬意。
城墙高耸,城门紧闭,树木葱翠,绿荫静寂。
翠绿的鲜竹尚且含粉,池塘里的荷花已经开始散发阵阵的清香了。
在这里可以抛却烦恼,忘掉忧愁,终日对影举着华丽的酒杯畅饮。
诗人自己闲居消夏,心里念着赤日炎炎下忙于农事的老百姓。
体现出关心民众的民本思想。
夏至诗词俗语盛夏烈日炎炎,人们也文思泉涌,夏至成为诗人们的咏吟对象,唐朝权德舆《夏至日作》,“璿瘩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
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
”
唐代韦应物《夏至避暑北池》云:“昼暑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
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
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
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
绿鸽尚含粉,圆荷始散芳。
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筋。
”
宋朝张来《夏至》诗:“长养功已极,大运忽云迁。
人间漫未知,微阴生九原。
杀生忽更柄,寒暑将成年。
崔巍干云树,安得保芳鲜。
几微物所忽,渐进理必然。
匙哉观化子,默坐付忘言。
”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骤来疾去的雷阵雨,由于降雨范围小,人们称为“夏雨隔田坎”。
唐代诗人刘禹锡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
夏至谚语有: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有雷三伏热等。
有关“夏至”的节气联造语自然,精巧别致,如,“夏至有雷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
”“清明高粱小满谷;芒种芝麻夏至豆。
”
还有谜语,谜面是“夏至”才手一成语,谜底为地久天长。
“夏至”还与成语“杯弓蛇影”有缘。
汉朝应劲在《风俗通》中记载:
“杜宣夏至日赴饮,见酒杯中似有蛇,然不敢不饮。
酒后胸腹痛,多方医治不愈。
后得知壁上赤弩照于杯中,影如蛇,病即愈。
”后因以“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夏至的古诗赏析
1.夏至小学作文
2.夏至未至小说结局夏至未至小说结局介绍
3.夏至的含义
4.夏至面的由来
5.夏至500字作文
6.有关夏至的句子
7.夏至节气对联2017
8.夏至谚语
上文是关于夏至的古诗赏析,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