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卡尼丁对急性心肌损伤H-FABP、心肌酶及预后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266.22 KB
- 文档页数:3
左旋卡尼汀对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的影响
田志鹏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医药》
【年(卷),期】2007(002)005
【摘要】目的观察左旋卡尼汀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68例急性心梗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除常规治疗外,治疗组加左旋卡尼汀治疗2周.分别测量心梗后第1周、第4周、第12周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第4周、第12周患者6min步行试验.结果治疗后第12周两组患者LVEF和6min步行试验结果较治疗前已有明显恢复(P<0.001);而左旋卡尼汀治疗组的患者,较对照组亦提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左旋卡尼汀有助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恢复.
【总页数】3页(P22-24)
【作者】田志鹏
【作者单位】110024,沈阳,沈阳医学院奉天医院循环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
【相关文献】
1.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左旋卡尼汀对心功能影响分析 [J], 杨琴
2.左旋卡尼汀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评价及对心功能的影响 [J], 吴亚宁
3.左旋卡尼汀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评价及对心功能的影响 [J], 吴亚宁
4.美托洛尔联合左旋卡尼汀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心功能、心肌重塑的影响 [J], 伊建
5.左旋卡尼汀和棕榈酰左旋卡尼汀对体外培养大鼠骨髓细胞红系克隆形成的影响[J], 徐虹;叶朝阳;梅长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左卡尼汀在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治疗中的应用研究目的研究左卡尼汀在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7月期间来我就诊的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患者62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1)和对照组(31),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左卡尼汀进行治疗,对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55%(显效15例,占48.39%。
有效14例,占45.16%。
无效2例,占6.45%),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0.65%(显效10例,占32.3%。
有效15例,占48.39%。
无效6例,占19.35%。
),两组相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心肌酶为(50.76±7.52)U/L,肌钙蛋白为(0.97±0.35)μd/L。
治疗后心肌酶为(19.51±4.54)U/L,肌钙蛋白为(0.17±0.09)μd/L。
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心肌酶为(51.33±7.42)U/L,肌钙蛋白为(0.96±0.27)μd/L。
治疗后心肌酶为(29.16±4.47)U/L,肌钙蛋白为(0.36±0.11)μd/L。
两组相比较,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心肌酶与肌钙蛋白数值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心肌酶、肌钙蛋白低于对照组,数据显示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左卡尼汀在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治疗中能降低心肌酶以及肌钙蛋白含量,缓解胸闷、心悸等症状,治疗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标签:左卡尼汀;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应用研究病毒性心肌炎是一种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心悸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急性炎症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有所不同,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病情各有不同,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发生扩张性心肌病,心源性休克等症状[1]。
左旋卡尼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核心提示:急性心肌梗死时,由心肌细胞缺血引起细胞能量代谢障碍,导致细胞坏死、心功能障碍及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左旋卡尼汀是一种新的改善心肌能量代谢的药物,它使心肌能量代谢优化,从而减少心肌细胞坏死、改善心脏的舒缩功能。
本文通过对左旋卡尼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观察,评价其减少细胞坏死、改善心功能及预防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的疗效。
急性心肌梗死时,由心肌细胞缺血引起细胞能量代谢障碍,导致细胞坏死、心功能障碍及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左旋卡尼汀是一种新的改善心肌能量代谢的药物,它使心肌能量代谢优化,从而减少心肌细胞坏死、改善心脏的舒缩功能。
本文通过对左旋卡尼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观察,评价其减少细胞坏死、改善心功能及预防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的疗效。
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63例患者均为我院2008年1月~2009年3月的住院病例。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34例,男23例,女11例;年龄46~75岁,平均(62±4.5)岁。
对照组29例,男21例,女8例;年龄47~71岁,平均(61.9±4.8)岁。
1.2 治疗方法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左旋卡尼汀2g加入5%葡萄糖1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14d。
1.3 疗效观察入院后每6小时1次抽取静脉血检测CK-MB,观察其峰值。
记录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Killip分级,于治疗后第14天应用美国HP2599彩色多普勒心脏超声仪测定LVEF,探头频率为2.5MHz。
1.4 统计学处理应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以( ±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x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P<0.01为差异极有显著性。
2 结果治疗组在Killip分级II级以上的发生率、CK—MB峰值、LVEF、室速和室颤的发生率等方面均低于对照组(P<0.01).而猝死的发生率虽低于对照组,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左旋卡尼汀对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的影响摘要:目的观察左旋卡尼汀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方法68例急性心梗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除常规治疗外,治疗组加左旋卡尼汀治疗2周。
分别测量心梗后第1周、第4周、第12周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第4周、第12周患者6min步行试验。
结果治疗后第12周两组患者LVEF和6min步行试验结果较治疗前已有明显恢复(P<O.001);而左旋卡尼汀治疗组的患者,较对照组亦提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左旋卡尼汀有助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恢复。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左旋卡尼汀;心功能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出现斑块破裂,血小板激活,血管痉挛,导致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心肌坏死。
AMI继发心肌重构,心功能下降,心力衰竭,患者的住院率、病残率和病死率都很高。
AMI后左室功能不全是心脏性死亡最强的预测因子,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判断预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心肌缺血时脂肪酸氧化受到干扰,心肌供能失衡。
纠正缺血心肌的能量代谢失衡是近年来提出的治疗冠心病的又一新方法。
左旋卡尼汀是人体脂肪酸代谢的辅助因子,可加速脂肪的β氧化,提高三磷酸腺苷(ATP)的水平。
本文旨在评价左旋卡尼汀治疗对AMI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以及对心功能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2005年8月~2006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68例AMI患者,均符合WHO诊断标准。
按随机数字表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
治疗组34例,其中男23例,女11例,平均年龄(62.6±5.9)岁;对照组34例,其中男21例,女13例,平均年龄(66.4±6.3)岁。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梗死部位、血压、发病后到达医院的时间、治疗情况包括溶栓、抗凝及介入治疗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左旋卡尼汀治疗组(下称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包括溶栓、介入等再灌注治疗以及抗血小板、抗凝、调脂及ACEI等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于人院后即刻给患者加用左旋卡尼汀(常州三维工业技术研究所研制,商品名:雷卡)3g加入100ml液体,每日1次静脉滴注,疗程2周;对照组按常规方法治疗,但不应用左旋卡尼汀。
左卡尼汀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心肌损害的疗效分析目的:观察与分析左卡尼汀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心肌损害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选择2010年4月-2011年10月来本院治疗的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心肌损害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每天静脉注射10 mg/kg的乳糖酸阿奇霉素,1个疗程共3 d,间隔4 d后,开始实施第2个疗程,依照患儿病情治疗2~3个疗程,此外,静脉滴注能量合剂和磷酸肌酸钠进行营养心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每天口服100 mg/kg的左卡尼汀,疗程为14 d,观察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
结果:两组患儿在治疗后心肌酶的各项指标均有所恢复,但观察组患儿心肌酶的各项指标降低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此外,观察组有88.1%的患儿心电图恢复正常,而对照组则只有66.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左卡尼汀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心肌损害的临床治疗安全可靠,效果良好。
标签:肺炎支原体感染;心肌损害;小儿;左卡尼汀致使小儿呼吸道发生感染的一个重要病源即为肺炎支原体,随着研究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当小儿出现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其临床症状不仅为呼吸道症状,还会合并一些其他的器官疾病。
肺炎支原体感染往往会导致肺外并发症的发生,有统计表明[1],有高达26%的心血管系统损害。
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心肌损害是该病十分常见的一种并发症,若病情严重,患儿会出现心力衰竭,或因心律失常严重而导致死亡,因此,对该病的防治应格外重视,了解其临床特点,实现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尤为重要。
为观察左卡尼汀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心肌损害的临床治疗效果,本文对60例该病患儿进行了治疗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4月-2011年10月本院治疗的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心肌损害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2.2~12.3岁,所选患儿均符合以下条件:(1)患儿具有发热、咳嗽等病症,并且血清MP-IgM均呈阳性;(2)对心肌损害程度诊断的标准:首先排除由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感染中毒或原发性心肌病等疾病造成心脏损害的可能性,出现以下异常改变中的任何一项:①血心肌酶升高;②患儿血肌钙蛋白Ⅰ的定性为阳性;③患儿心电图出现心肌损害症状,发生心脏传导阻滞,ST-T发生改变,Q-T间期变长,QRS出现低电压,前期收缩或是不包括其他因素的窦性心动过速。
术前左卡尼汀治疗对冠心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影响【摘要】冠心病是一种常见心脏疾病,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治疗冠心病的一种手术方式。
术前左卡尼汀治疗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影响备受关注。
左卡尼汀在心血管疾病中被广泛应用,具有心肌保护作用。
研究发现,术前应用左卡尼汀可以减轻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肌损伤,降低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
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左卡尼汀在术前治疗中具有显著的心肌保护效果,可以作为心肌保护策略的候选药物。
术前左卡尼汀治疗有助于减轻冠心病患者心肌损伤,对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并值得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实践。
【关键词】冠心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左卡尼汀、心肌损伤标志物、心肌保护、临床研究、心血管疾病、治疗、术前、机制、临床实践、研究建议、结论1. 引言1.1 冠心病及其治疗现状冠心病,又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的总称。
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医疗负担和人力财力成本。
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以降脂、抗凝、抗血小板药物为主,可以有效改善心肌缺血症状,减少心肌损伤。
介入治疗一般包括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心脏起搏器植入等,可以快速缓解急性冠状动脉闭塞引起的心肌缺血。
外科手术治疗主要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通过搭建患者体表静脉或冠状动脉与冠状动脉的桥梁,重建心肌供血,改善心肌缺血症状。
冠心病的治疗现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
寻找新的治疗策略,提高治疗效果,成为当前冠心病治疗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1.2 左卡尼汀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左卡尼汀是一种重要的内源性氨基酸,在心血管疾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研究表明,左卡尼汀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心血管系统产生积极影响。
术前左卡尼汀治疗对冠心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影响引言冠心病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然而术后心肌损伤是该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左卡尼汀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治疗的药物,通过调节脂肪酸代谢,具有保护心肌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术前左卡尼汀治疗对冠心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影响。
冠心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肌损伤及其标志物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冠心病的手术方式,通过搭桥手术改善冠脉血供,减轻心肌缺血,从而改善心脏功能。
手术过程中心肌可能会遭受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术后心肌损伤和心功能不全。
心肌损伤还会导致心肌细胞释放出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钙蛋白T(cTnT)、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肌红蛋白等,这些标志物的升高则被广泛应用于诊断心肌梗死和监测心肌损伤的程度。
左卡尼汀对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左卡尼汀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治疗的药物,其主要作用是通过调节脂肪酸代谢,提高心肌对葡萄糖的利用率,从而减少心肌的氧化应激和细胞损伤。
研究表明,左卡尼汀对心肌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能够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心肌功能,降低心肌损伤标志物的释放。
术前左卡尼汀治疗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影响一些临床研究表明,术前应用左卡尼汀能够降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水平,减轻术后心肌损伤的程度。
一项研究发现,术前应用左卡尼汀的患者术后cTnI 的水平显著低于未应用左卡尼汀的患者,表明左卡尼汀能够减轻心肌损伤并降低心肌损伤标志物的释放。
另一项研究观察到,术前应用左卡尼汀的患者术后心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也显著低于未应用左卡尼汀的患者,进一步证实了左卡尼汀对心肌的保护作用。
结论术前左卡尼汀治疗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影响是积极的,能够降低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水平,减轻心肌损伤并改善术后心肌功能。
左卡尼汀在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治疗中的应用分析发表时间:2019-03-27T14:07:42.990Z 来源:《心理医生》2019年第5期作者:胡浚伟[导读] 探讨研究左卡尼汀在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中的治疗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5月在本市某三甲医院接受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治疗的患者70例胡浚伟(黄淮学院医学院河南驻马店 463000)【摘要】目的:探讨研究左卡尼汀在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中的治疗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5月在本市某三甲医院接受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治疗的患者7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35例,给予对照组病毒性心肌炎患常规的临床治疗方法,给予观察组患者左卡尼汀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整体治疗有效率为95.12%,患者治疗满意度为92.13%,对照组患者整体治疗有效率为82.14%,患者治疗满意度为80.35%,对比两组治疗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患者采取左卡尼汀治疗能够提升治疗有效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具有临床治疗推广价值。
【关键词】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治疗;左卡尼汀【中图分类号】R54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9)05-0141-02病毒性心肌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病毒感染性心脏疾病,引发病毒性心肌炎的常见病毒主要有流感病毒、带状疱疹病毒、腮腺炎病毒等[1]。
因此,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时间多集中在流感盛行的季节,常见发病人群也主要是少年儿童或老人等抵抗力较差的群体,心肌炎发病的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常见于发热、腹泻等,因此容易被人们当做普通感冒来对待[2]。
随着病毒感染面积的扩大,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使病情进入急性发病期,将会出现心律失常以及心肌坏死等严重并发症。
本文就主要针对急性期的病毒性心肌炎治疗进行临床治疗研究。
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2月—2017年5月在本市某三甲医院接受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治疗的患者7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3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