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语文园地五(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19.24 KB
- 文档页数:12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语文园地五(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单元学习,学生应能理解和掌握:- 课文的主题思想、情感表达及修辞手法。
- 关键词汇的用法和句型的构造。
- 文学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学生将学会:- 利用多种阅读策略深入理解文本。
- 通过讨论、写作等活动表达个人观点。
- 运用创意思维进行小作文创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 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爱。
- 尊重多元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 形成积极的合作态度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包括《草原》、《月光曲》等,学习其中的情感表达、修辞手法和文化意义。
2. 词汇与语法: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
3. 写作练习:根据单元主题进行创意写作,如写一篇关于自然景观的小作文。
4. 讨论活动:围绕课文主题展开讨论,分享个人观点和感受。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和修辞手法的正确运用。
2. 难点:学生对于文化背景的深入理解和创意写作的技巧培养。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设备、课文挂图、词汇卡片。
- 学具:学生笔记本、彩色笔、参考资料。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本单元主题,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内容学习:阅读和分析课文,讲解关键词汇和句型。
3.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4.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主题进行小作文创作。
5. 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学习内容,教师提供反馈。
板书设计- 课文标题和作者。
- 关键词汇和句型。
- 课文分析的重点。
- 学生写作的指导要点。
作业设计- 阅读理解练习题。
- 词汇填空和句型转换。
- 创意写作任务。
课后反思教师应反思课堂教学的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作业完成情况。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教学目标。
---本教案遵循了教育部门的相关指导原则,旨在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同时强化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语文园地五》教案设计2)学生交流:我会把问题记录下来,然后自己思考或者向老师请教。
3)教师总结:同学们的回答很好,养成良好的研究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问题,提高研究效率。
板块二词句段运用1.引导学生说一说他们知道的名人名言。
启发引导: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名人名言呢?预设:学生们会举出一些名人名言,比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
2.比较引用名人名言的句子和去掉名人名言的句子在表达效果上的差异。
启发引导:请同学们看一下这两个句子,哪个更有说服力?预设:学生们会发现引用名人名言的句子更有说服力。
3.联系课文内容和例句深入体会引用的好处。
启发引导:同学们,你们觉得引用名人名言有哪些好处呢?预设:学生们会说引用名人名言可以增加文章的分量和说服力,也可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态度。
板块三书写提示1.展示书法作品,让学生欣赏XXX的楷书作品。
2.引导学生从整体布局、运笔风格、结构安排等方面来欣赏XXX的楷书作品。
3.让学生谈谈对自己今后写字的启发。
启发引导:同学们,你们觉得XXX的楷书作品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呢?预设:学生们会说XXX的作品整体布局合理、笔画流畅、结构严谨。
板块四日积月累1.课件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古语名言。
2.通过自由朗读、练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初步理解古语名言的意思。
3.学生交流自己对名言的理解,教师引导总结四句话的相通之处。
4.学生尝试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最后拓展交流这四句名言对自己的启示。
启发引导:同学们,你们觉得这四句名言有什么共同之处呢?预设:学生们会说这四句名言都表达了积累的重要性和长期坚持的必要性。
Summary: Yes。
XXX is a good learning habit。
It can help us gain knowledge and acquire good learning methods。
(Write on the board: XXX)2) Self-XXX.① XXX read the content on the "n platform"。
《语文园地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养成阅读课外书的习惯,边读边思考,并且能够做到不懂就问或者及时查资料。
2.懂得文言文中一些词语的意思。
能把成语的意思用具体的情景阐述出来。
3.欣赏名家字帖,提高文字的书写能力。
4.积累名言警句,养成思辨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懂得文言文中一些词语的意思。
能把成语的意思用具体的情景阐述出来。
【教学难点】积累名言警句,养成思辨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天都在读书,六年的时光里,你养成哪些好的读书习惯和方法?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语文园地》,感受读书的好方法和好习惯。
出示课题:语文园地二、讲授新课(一)交流平台朗读“交流平台”平台的内容。
1.同桌合作学习:(1)同桌互相朗读“交流平台”的内容,边读边做标注。
(2)交流探讨:A.通过六年的学习,你养成了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同学们一起交流吧。
B.在学习中,你们还有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2.讨论、探究、回答。
(1)通过六年的学习,你养成了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同学们一起交流吧。
学生1:遇到问题,随时向人请教,或者读书、查资料,琢磨解决问题的办法。
(勤问勤查的习惯。
)学生2:坚持课外阅读的习惯。
学生3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学生4:修改自己习作的习惯。
2.在学习中,你们还有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课前预习举手发言写日记按时完成作业……(二)词句段运用1.全班合作学习:(1)互相朗读“词句段运用”的内容,边读边做标注。
(2)交流探讨:A. 你能借助文言文里学过的字的意思,推想下面词语的意思吗?B. 读下面的句子,联系课文内容体会引用的好处。
你在习作中是否也引用过名人名言?和同学交流。
C.你在习作中是否也有过这样的引用呢?和同学讨论一下,举个例子吧。
D.概括引用的作用。
2.讨论、探究、回答。
(1)你能借助文言文里学过的字的意思,推想下面词语的意思吗?《两小儿辩日》中有一句“及其日中如探汤”的“汤”有热水的意思,所以我推断“赴汤蹈火”的意思是:跳进热水之中,踏着烈火,比喻不避艰险,奋不顾身。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语文园地五》(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单元学习,学生能够:- 掌握本单元生字词,理解其含义并能正确运用。
- 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旨大意,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 学会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描述事物,提高写作技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写作练习等方式,培养学生:-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 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单元,学生能够:- 增强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 增进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和热爱。
教学内容1. 词语学习:学习并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词,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2. 课文阅读:阅读本单元的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3. 写作练习:根据本单元的主题,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写作技能。
4. 拓展阅读:阅读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拓展材料,拓宽知识面。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 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 写作技能的提升。
2. 教学难点:- 对文章主旨大意的理解和概括。
- 对作者写作手法的分析和学习。
- 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PPT、黑板、教学视频等。
-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等。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视频等导入本单元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授:讲解生字词,分析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
3. 实践:进行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写作练习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5. 作业布置:布置与本单元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板书设计- 主题:语文园地五- 生字词列表- 文章主旨大意- 写作技巧提示作业设计1. 词语练习:完成《语文园地五》生字词的练习题。
2. 阅读理解:阅读拓展材料,完成相关练习。
3. 写作练习:根据本单元的主题,进行写作练习。
语文园地五受,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生:第二个句子直接引用司马迁的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明确指出死的意义和价值有两种:一种是“重于泰山”,即死得有意义;一种是“轻于鸿毛”,即死得无价值。
(3)教师总结引用的作用。
师:文章中的引用,通常情况下能增强文章的文学色彩(最主要的作用),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更好地引出下文;议论文中的引用一方面能更好地引出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引用的内容还可以作为文章的道理论据,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3.拓展运用。
过渡:理解了文章中引用的好处,我们在习作中也可以尝试运用。
我们在运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可以直接引用,这时引用的内容要加上引号,还要指明出处;也可以间接引用,这时不用说明引文的出处,而将其编织在自己的话语中。
具体采用何种形式的引用要根据自己表达的需要来选择。
(2)引用的内容必须准确无误,一定要忠于原文,不能随意捏造、编纂。
引用的内容要完整,不能断章取义;即使是只需引用原文的部分内容,也要引用意思相对完整的一个片段;引用时切忌掐头去尾,挑三拣四,以免给读者造成片面的认识,甚至是误解。
(3)合理引用的前提是正确理解原话的意义。
(4)引用时要与自己的意思配合得当,避免语意含混不清。
二、书写提示过渡:有人说书法是无声的音乐、无言的诗、无形的画。
可以说,书法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形式,数千年来一直备受人们的喜爱。
我国历史上出现过无数书法名家,今天我们就去认识其中的一位。
1.名家简介。
赵孟(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
元代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
赵孟博学多才,能诗善文,通经济之学,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尤其以书法和绘画的成就最高。
在绘画上,他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在书法上,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
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语文园地五(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语文园地五的内容,进一步巩固和拓展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2.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阅读训练:通过阅读《草原》等文章,让学生了解不同作者对草原的描绘和赞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写作训练: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口语训练: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关于家乡的口语表达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黑板等。
2. 学具:学生自备笔、纸、作文稿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草原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训练:让学生阅读《草原》等文章,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草原的描绘和赞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写作训练: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 口语训练: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关于家乡的口语表达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的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语文园地五2. 板书内容:阅读训练、写作训练、口语训练七、作业设计1. 写作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
2. 口语作业:让学生准备一次关于家乡的口语表达活动。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五(人教部编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本课的生字词,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教学内容1. 生字词学习:教授本课的生字词,确保学生能够正确读写。
2. 课文阅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深层含义。
3. 写作练习: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深层含义,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使用。
2. 难点: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和写作练习的开展。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文阅读材料,生字词卡片。
2. 学具: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与本课相关的话题,引发学生的兴趣。
2. 生字词学习:教授本课的生字词,通过卡片游戏等方式加深学生的记忆。
3. 课文阅读:阅读课文,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深层含义。
4. 写作练习: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板书设计1. 生字词:列出本课的生字词,并进行简要解释。
2. 课文内容: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深层含义。
3. 写作练习:展示写作练习的要求和示例。
作业设计1. 生字词练习:通过填空、选择等方式巩固生字词的学习。
2. 阅读理解:回答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测试学生的理解程度。
3. 写作练习: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课后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观察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意见,促进教学相长。
---以上是一个大致的教案框架,具体内容需要根据教材和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重点细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导入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重要步骤。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1. 情境创设:利用多媒体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短片,如描绘自然景观的画面,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到语文园地五的主题。
语文园地1.回顾六年的语文学习,交流自己养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2.能借助文言文里学过的字的意思,推想词语的意思。
3.能体会引用的好处,并在习作中尝试运用。
4.欣赏赵孟的代表作之一《三门记》,了解赵孟及其楷书的特点。
5.朗读并背诵关于发展和创新的名言。
1.回顾六年的语文学习,交流自己养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2.能借助文言文里学过的字的意思,推想词语的意思。
3.朗读并背诵关于发展和创新的名言。
1.能体会引用的好处,并在习作中尝试运用。
2.欣赏赵孟的代表作之一《三门记》,了解赵孟及其楷书的特点。
交流总结拓展应用观察临摹理解背诵多媒体课件;“日积月累”板块游戏环节准备4张字卡。
2课时第1课时1.回顾六年的语文学习,交流自己养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2.能借助文言文里学过的字的意思,推想词语的意思。
3.能体会引用的好处,并在习作中尝试运用。
板块一交流良好的学习习惯,提炼学习方法师: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
”习惯与我们如影随形。
小学六年的时光,你们都习得了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它又曾带给你们哪些影响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交流。
(教师板书:语文园地)请同学们自主阅读“交流平台”,说说教材是从哪几个方面总结良好的学习习惯的。
生:第一句话是从课外阅读方面总结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不但要坚持读课外书,还要注重阅读品位。
(教师板书:课外阅读)生:第二句话是从读书方法方面总结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要边读边思考,同时要坚持做笔记和写读书心得,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教师板书:边读边思)生:第三句话是从习作修改方面总结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好的作文是反复修改而成的,用上我们学过的修改符号就更方便修改了。
(教师板书:反复修改)生:第四句话是从勤问勤查方面总结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遇到不懂的问题要随时向别人请教,还可以通过读书、查资料等方法来解决。
(教师板书:勤问勤查)师:同学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像树根汲取的营养,只有越来越多的良好习惯才能让你们这些小树枝繁叶茂,最后长成参天大树。
语文园地五(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为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
课程围绕“成长”这一主题,选编了具有启发性的文本,旨在通过文本学习,引导学生认识成长中的挑战与机遇,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文章内容,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大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个人展示等形式,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与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成长中的困难,树立积极面对挑战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1. 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尤其是对“成长”主题的抽象概念的理解。
2. 学生个性化解读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进行思考。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文章打印稿、评价表。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手工材料。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短视频或故事引入“成长”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分段落阅读,理解文章结构及内容。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成长主题,分享个人成长经历。
4. 个人展示: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学生补充发言。
5. 总结:教师总结文章要点,强调成长的重要性和积极态度。
6. 情感教育: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系统,包括文章标题、作者、主要人物、事件及文章主旨。
同时,可用图表或流程图形式展示文章结构,便于学生理解。
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要求学生总结文章主题,写一篇关于自己成长经历的短文。
2. 实践作业:鼓励学生制作成长手册,记录自己的成长点滴。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主要针对教学效果、学生反馈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进行。
教师应认真填写课后反思表,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教案旨在通过严谨的教学设计和流畅的课堂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升语文素养,同时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语文园地五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在学习中养成的好习惯,懂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2.借助学习文言文时掌握的字词理解成语的意思,积累成语。
3.体会文中引用的好处并学会在作文中加以运用。
4.掌握楷书书法的要领。
5.积累关于改革创新的名句。
重点难点1.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2.积累文言文知识,在学习和生活中灵活运用。
3.积累与改革创新有关的名句,并联系生活实际加以运用。
课时安排2课时1.结合平时的学习情况交流自己养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2.借助文言文中学过的字词理解成语的意思,积累成语。
1.懂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学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方法。
2.借助文言文中学过的知识理解成语的含义。
一、交流平台1.阅读有关习惯的名人名言,体会好习惯对一个人的重要作用。
导语: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曾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
”我国著名的作家巴金先生也说过:“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
”诸多的事实也证明一个人的成功,跟他自身的良好习惯密不可分。
如果说成功是果实,那么好习惯便是种子。
我们每个人都要在成长的过程中细心呵护这颗种子,让它渐渐地成长壮大。
2.学生仔细阅读课本上的内容,概括其中提到的学习习惯。
(1)读懂提示性的文字,与同桌交流。
(2)指名汇报交流内容,注意要结合自己平时的学习情况来说。
交流预设:生:第一种学习习惯是每天坚持读课外书,而且读的大多是名著。
我自己也读过名著,但是不能持之以恒地坚持下来。
(爱阅读的好习惯。
)生:第二种学习习惯是边读书边思考,用旁批或笔记把心得写下来。
这也是我在平时读书时常用的方法。
(勤思考、勤做笔记的好习惯。
)生:第三种学习习惯是习作完成后认真读几遍,要仔细检查并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
我觉得不光是习作,只要是老师布置的作业,我们都要在完成后进行仔细检查,确认无误后再上交。
(做完作业后自查的好习惯。
)生:第四种学习习惯是遇到不懂的问题,通过向别人请教或者查阅资料,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养成勤问勤查的习惯。
我在阅读时,对于课文中有些难以理解的词语,我就会提前查查资料,这样课堂学习时就不会不理解了。
(勤问勤查的好习惯。
)3.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交流自己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
(1)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除了课本上的学习习惯,自己若有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分享给大家。
(2)师生交流。
好习惯预设:◆学习时要集中精神——养成专注的习惯◆书山有路勤为径——养成勤奋学习的习惯◆温故而知新——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勤于思考,举一反三——养成灵活学习的习惯4.教师总结。
小结: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靠我们长期不懈地坚持和反复训练强化。
好习惯一旦养成,不但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还会对我们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使我们终身受益。
二、词句段运用(1)过渡: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教育格外重视。
学好文言文,一是能增强我们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二是能够扩大我们的阅读视野;三是有利于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比如,课本中呈现的一组成语中都含有古代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我们可以借助对这些重点字词的理解来推想成语的意思。
1.出示词语,学生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走.马观花自愧(kuì)弗.如声泪俱.(jù)下不以为然.过犹(yóu)不及.赴汤.蹈火2.先引导学生说一说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再推想成语的意思。
(1)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理解加点字的意思。
明确:走:跑。
弗:不。
俱:都。
然:是,对。
及:达到。
汤:热水。
(2)学生推想成语的意思,有不懂的地方与同桌交流。
3.查工具书,理解词义,对照自己的推想找有出入的地方。
预设:学生通过查字典理解这些词语后,对比自己的推想能体会到借助重点字词来理解成语的意思是一种很实用的方法,进而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灵活运用这种方法去理解成语甚至句子的含义。
[走马观花]骑在跑着的马上看花。
比喻匆忙、粗略地观察了解。
[自愧弗如]由于比不上他人而感到羞愧。
[声泪俱下]一边诉说,一边哭泣。
形容极其悲痛、哀伤的样子。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
[过犹不及]超过标准就如同没有达到标准一样,都不符合标准。
[赴汤蹈火]奔向热水,踩在烈火上。
比喻不畏艰险,奋不顾身。
三、课堂回顾,交流收获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
小结: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交流了自己在学习中养成的好习惯,懂得了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明白了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持之以恒地坚持。
希望通过这次交流活动,大家能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养成更多的好习惯。
另外,今天我们还借助积累的文言文知识理解了成语的意思,再次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要注意勤积累、巧运用。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思考自己在平时的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其他同学的做法改正缺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积累更多的文言文知识,尝试灵活运用。
1.体会文中引用的好处并学会在作文中加以运用。
2.掌握楷书书法的要领。
3.积累关于改革创新的名句。
1.体会引用的好处并学会运用。
2.积累与改革创新有关的名句。
一、词句段运用(2)1.谈话导入。
导语:同学们,我们平时在阅读文章时,会发现很多时候作者在文中引用了名人名言。
那么,在文章中引用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呢?2.出示句子,学生读句子,体会引用的作用。
◇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
◇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学生读句子,边读边体会引用的内容的作用。
(2)先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交流示例:生:第一个句子出自《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作者间接引用华罗庚所说的话是为了证明“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这一观点。
引用名人名言便于读者接受,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生:第二个句子直接引用司马迁的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明确指出死的意义和价值有两种:一种是“重于泰山”,即死得有意义;一种是“轻于鸿毛”,即死得无价值。
(3)教师总结引用的作用。
师:文章中的引用,通常情况下能增强文章的文学色彩(最主要的作用),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更好地引出下文;议论文中的引用一方面能更好地引出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引用的内容还可以作为文章的道理论据,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3.拓展运用。
过渡:理解了文章中引用的好处,我们在习作中也可以尝试运用。
我们在运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可以直接引用,这时引用的内容要加上引号,还要指明出处;也可以间接引用,这时不用说明引文的出处,而将其编织在自己的话语中。
具体采用何种形式的引用要根据自己表达的需要来选择。
(2)引用的内容必须准确无误,一定要忠于原文,不能随意捏造、编纂。
引用的内容要完整,不能断章取义;即使是只需引用原文的部分内容,也要引用意思相对完整的一个片段;引用时切忌掐头去尾,挑三拣四,以免给读者造成片面的认识,甚至是误解。
(3)合理引用的前提是正确理解原话的意义。
(4)引用时要与自己的意思配合得当,避免语意含混不清。
二、书写提示过渡:有人说书法是无声的音乐、无言的诗、无形的画。
可以说,书法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形式,数千年来一直备受人们的喜爱。
我国历史上出现过无数书法名家,今天我们就去认识其中的一位。
1.名家简介。
赵孟(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
元代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
赵孟博学多才,能诗善文,通经济之学,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尤其以书法和绘画的成就最高。
在绘画上,他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在书法上,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
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2.出示赵孟的楷书代表作《三门记》(局部),引导学生欣赏、交流体会。
(1)教师出示资料卡,引导学生了解该书法作品。
《三门记》又名《玄妙观重修三门记》,是赵孟的经典作品。
该书法作品的文章由宋末元初文人牟巘(yǎn)撰写,记载了苏州玄妙观重新修缮殿门一事。
(2)学生结合课本上的文字提示,了解赵孟楷书的特点。
(3)引导学生欣赏书法作品。
预设:《三门记》充分显露了赵孟的用笔风格,一方面恪守中锋、顺势的原则,一方面又杂糅行书的笔法,从而形成了或藏锋痕迹含蓄,或露锋意味明朗的风格。
既不同于魏晋、南北朝时书法的工整、严谨,也不同于唐楷的法度森严与精雕细琢。
从单个字的处理来看,线与线之间的顾盼承接,空间与空间的虚实对比,无不包含着一种内在的力量和如涓涓细流永无休止之势,同时,也反映出赵孟对线条娴熟的驾驭能力。
(4)学生自主交流。
3.教师提示练习硬笔楷书时的注意事项。
(1)硬笔楷书的笔画有提顿、藏露、方圆、快慢等用笔方法。
不同的用笔方法产生不同的形态、质感的线条,不同的线条需要不同的用笔方法去体现。
(2)硬笔楷书的每一个笔画的起笔和收笔都要交代清楚,工整规范,干净利落,不能潦草、粘连。
但是笔画与笔画之间又要有内在的呼应关系,使笔画达到:既起收有序、笔笔分明、坚实有力,又停而不断、直而不僵、弯而不弱、流畅自然。
(3)硬笔楷书在结构上强调笔画和部首均衡分布、重心平稳、比例适当、字形端正、合乎规范。
字与字排列在一起时要大小匀称、行款整齐。
4.学生根据交流内容,书写楷书作品。
(1)可从本单元课文中摘抄一段自己喜欢的文字,或者抄写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
(2)书写时要注意书写的要领。
5.师生共同选出最佳书写作品,给予奖励。
三、日积月累1.出示句子,学生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周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礼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淮南子》◆需注意的字音:苟(ɡǒu)荀(xún)循(xún)淮(huái)2.出示资料,介绍背景知识。
3.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
示例:(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意思是: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要发生变化,发生变化,才会使事物的发展不受阻塞,事物才能不断地发展。
(2)“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意思是: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意思是:靛青这种染料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4)“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意思是:如果对人民有好处,就不必效法古人的制度;如果有助于事情的成功,就不必沿袭旧的规矩。
4.结合句子的意思说一说这些句子的共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