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苏轼(最新)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2
我爱读苏东坡,读“大江东去”的雄放千古,“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情;读“唯愿孩儿愚且鲁”的愤激,“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深沉悲愤,那恰似江上清风山间明月的超然阔达,以前我在书中看到的苏东坡总是远远地站在高处,就像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直到有一天,我在西湖寻找苏子的踪迹,才真正走进这一代伟人的身边.我站在孤山眺望西湖,眼前,似乎苏东坡正在借酒浇愁,醉忘归路的情形.孤山上树木苍翠欲滴,身形其间,微风拂面,如身临其境,当年苏东坡就在这些树下席地而坐,喝着赊来的酒和狗骨头,顿觉里有微肉,说什么感觉甚补,唯恐“众狗不悦”,饮酒自欢,噢!古树啊!你曾今为苏子遮风避日,你可曾听到他的微微叹息?你可曾懂得他内心的苦恼与忧愁?苏子曾经看到百姓砍树,要绕很远的路或过河去,却有涉足泥潭的危险,他毫不犹豫地捐出了皇帝赐给的腰带——犀带,还鼓励亲戚捐献出千两黄金,造桥完成时,全村杀鸡宰羊庆贺.当他在生活困难时,甚至下锅的米都没有的时候,他从不要别人帮助,奉献自己的一切,苏子的桥一直沿用至今.在古树围绕的东坡纪念馆,还留铁索,大约有手臂般粗,苏子建造的不是桥和堤,而是一座精神的丰碑.在苏子的一生中,他并没有沉湎与自己被贬的悲痛中,而是谱写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他并没有用诗文来阐述自己的悲惨命运,而是写了关于人民生活的苦难.只有遭受挫折而看透人生的人,才有如此胸怀.东坡似乎就站在眼前,手握书卷,目光深邃,沉静不语,我与他走的是那样近,我真想走过去握住他的手,我知道,以后,苏东坡在我心目中已不是一个名称,一个逝去的历史人物.而是一个看透人生,志存高远的精神支柱.我走在垂柳依依的苏堤上,水平如镜的西湖就在身边,西湖是美丽的,但比西湖更美丽的是苏子的灵魂.苏轼的才华一直令人钦佩不已。
他的诗词,他的书法,他那粗旷却不失细腻的文笔,早已深深地埋在读者心中。
唱着“大江东去”的苏轼,把一片豪情赠予世人。
何其潇洒,何其旷达,吟颂之际,倍感舒适。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The lamp of life is ignited by enthusiasm, and the boat of life moves forward because of hard work.勤学乐施积极进取(页眉可删)走进苏轼作文(精选10篇)走进苏轼作文1苏轼虽然早已逝,不朽诗篇流万世。
——题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句话选自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苏轼,字东坡,号东坡居士,诗词量仅次于李白。
他曾经在京城做过三品的礼部尚书。
后因修改宰相王安石的著作,被调到西湖去当太守,他修建了苏堤,无意中还发明了“东坡肉”,且治民有方,所以整个西湖的百姓都很爱戴他。
他天性风流,常放下太守的架子去钓鱼;坐船去欣赏风景;去游览各地名胜;品尝杭州自己独有的各色美食……颇有一股要踏遍杭州西湖的气势,他还美其名曰:与民同乐。
他生性嗜酒,颇有一股豪放之气,常常在酒楼里大醉而归。
许多著名的作品就是他酒后挥毫洒墨,应运而生的。
我认为还是有那么一点儿小小的遗憾,因为他生在宋朝,如果他生在唐玄宗时期,肯定不会比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逊色。
我从以上资料看出他不但人长得帅,心灵也很美。
可潘贵他也很得帅,但他见风使舵,金钱至上,完全与托德和衣店的老板有得一拼。
据说他坐马车经过大街时许多妇女都把水果糕点往他手里塞。
他还巴结权贵,拼命往前挤,当个知府还不满足。
最后还是落了个人头落地的下场。
为他的贪婪无耻、势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走近苏轼,让我领略拥有一颗美心,才能拥有流芳百世的美文。
走进苏轼作文2在古代的众多诗人中,我最喜欢的是苏轼。
因为他他的天才,他的灵动,他的超逸,他的多情,他的别致,浑身散发着诗香。
大起大落,沉浮莫测的人生,曲折多难的儿女情长。
走近苏轼,揭开他心灵深处的神秘面纱,去感受他的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人生的跌宕起伏,狂风暴雨,他一笑泯千仇,淡然漠视,在烟雨迷蒙的人生中探求新的道路。
与苏轼相遇作文(精选11篇)与苏轼相遇作文 1熙宁十年,苏东坡出任徐州知州。
在他到任不足三个月的一天,澶州的黄河大堤决口,水汇集在城下,不停上涨不能及时梳理,城就要被冲垮了。
因为洪水,城中的命中都着急忙慌地收拾好自己的东西,身上背着一个包袱便往城门口赶,待我赶到城楼上时,城下人声鼎沸,大家争着要往外走,要出城避水。
苏轼站立在城头,我快步走到他旁边站好,只见他个子高大,身姿挺拔,他的颅骨很高,眼睛在浓密的眉下显得很有神,他清了清嗓子,本来十分混乱的人群瞬间安静下来,苏轼的声音略带着严肃:“大家都冷静下来,不要出城,大家想一想出城后能比在城中安全多少?如果这么多人都出了城,就会动摇民心,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绝对不会冲了城。
”城中百姓听后安静了几秒钟后都纷纷回到了各自的家中,我站在城楼上看着,心中不禁感慨万分,下定决心全力守城。
苏轼转过身,看着我和其他官役说道:“河水就要冲进城里,时间紧迫了。
”我向前跨了一步,作揖说道:“我们必将全力守城。
”苏东坡望向我们,面露赞赏地点了点头,看起来十分欣慰。
在接下来的几天中,滚滚浊浪如山呼海啸般直扑徐州而来,徐州城下水涨了将近三丈,并且迅速渗入城中。
在此危机关头,苏东坡临危不乱,在城上搭起帐篷指挥抗洪,每天几乎每时每刻都会有人来报洪水的最新消息,我们坐在帐篷中议事,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人人脸上尽是严肃的神情,每个人在苏东坡的指导下都拼尽自己的全力,绞尽脑汁想对策。
苏东坡本人也是尽职尽责,每天与我们商讨完后,自己又在帐篷中独自沉思,好几天晚上我路过他的帐篷,里面还能透出细微的亮光。
一个早晨,苏东坡召集全城百姓说道:“洪水的情势迫在眉睫,需要大家的力量一起抗洪。
”虽然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众人的`士气却十分高昂,大家异口同声地喊道:“愿与知州一起抗洪!”“好!好!”苏东坡举着手,大声地说道:“我苏东坡在此立誓,与徐州共存亡。
”于是他亲临抗洪第一线,亲自率领众人穿短衣赤着脚拿着簸箕铁锹出城,从东南方向筑起长堤,一直到城门口。
走进苏东坡的作文走进苏东坡的作文(精选7篇)走进苏东坡的作文1我对宋词情有独钟,尤其是北宋大诗人苏轼写的《水调歌头》。
今天是中秋节,夜晚我来到了北宋时期的密州,当时苏轼就在密州当官。
我来到密州府衙,走进苏轼的房间,只见他正在一边坐在桌前吃着月饼,一边赏月,眼神中有一丝淡淡的忧伤。
我走到苏轼身边,他看到我,笑着和我打招呼,并示意我坐下。
我轻轻地问:“苏轼,今天是中秋节,大家都在欢欢喜喜地吃月饼、赏月,为什么你这么伤心?”他回答说:“你有所不知啊!我和我弟弟手足情深,小时候我们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了,长大以后就各奔东西,很少再有见面的机会。
屈指算来,分别已有七个年头了。
”说着,他便低声吟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没等他说完,我已接着诵读起来。
苏轼带着伤感地点着头。
“苏轼先生,不必如此愁肠,我相信总有一天你会和你弟弟团圆的。
”他拿起桌上的酒壶和我喝起酒来。
我与苏轼对酒当歌,把酒言欢,好不痛快!苏轼喝得酩酊大醉,口中还不停地说“弟弟,弟弟”。
苏轼先生是借酒浇愁,可是借酒浇愁愁更愁。
毕竟我不是生活在那样的年代,不能体会苏轼的内心的痛苦,也无法分担他的忧愁,只有陪着他举杯畅饮。
夜已深,苏轼已酐然入睡。
看着他那入睡时忧伤的样子,我不禁为自己和亲人生活在一起的感觉而幸福。
皎洁的月光照耀着大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转眼间和苏轼游玩、探讨宋词几天了,已是该回家的日子了。
我们两人真是舍不得分离,但天下无不散之宴席。
临走之际,我祝福苏轼:“兄,但愿你早日和你弟弟团聚,让你们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希望以后我们还能见面。
再见!“再见了。
你以后一定要来看我!”呼喊声中,我渐渐消失在人群中。
走进苏东坡的作文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道出了自己的愿望。
面对明月,举起一杯浊酒。
人生似乎太艰辛了,于是想乘风而去,可是飞出又有合用?正是少年何不干一番大事?况且可以“起舞弄清影”,人间也可做天堂。
走进苏轼走进苏轼目录 1苏轼家庭 .2.轼苏迹 3手苏轼.平生4苏轼思.想5.苏轼之词6 .作风格 7写苏轼之诗 8..轼的文苏.9苏轼的会社响走进苏轼影轼的苏父亲苏轼的弟弟苏轼妻的子走进苏轼苏洵 (10905年月2日2—106年6月215日, )字允明,自号老,汉泉,族眉州山(眉今四川眉山属人)。
北宋文学,与家子苏其、轼苏辙以文并著称于学,世称“世三”,苏均被列“唐宋八大入家” 苏。
洵擅长于文,散其尤长擅政,论论明议畅,势雄健,著笔《有嘉祐》二十卷,集及《法》谥三,卷与《均史宋传本》并传于世。
走进苏轼走进苏轼绍圣元年1094(年,哲宗起)李用臣为中清书人舍,苏辙因上劝阻书忤而逆宗,哲职知汝落。
此后州贬连数处。
崇年间宁,蔡当国京,降朝再请大,夫遂太以中大致夫,仕室筑于州许号颍,滨老。
遗和政二年111(年2)苏,辙世,年七十四去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夫。
大宋高时宗累赠太师、国魏,宋孝公时宗追“文定谥。
” 苏辙与亲父洵、兄长苏苏轼齐名合,“三称”苏[4 ]。
平学生深受其问父影响兄以散文著称,擅长,论和政史。
其诗力图论追苏轼步风,格淳朴无,文华采少逊。
辙亦苏善书其,书法洒自潇如,整有序。
著工《诗有传》《春秋、传》、《栾集》等行于城。
世走进苏轼走进苏轼一19、——3岁岁,结发之妻0弗王四川眉州青神人,年轻美貌知,达礼,书6岁1 嫁苏轼给她堪称苏轼的。
得助力,有“幕后手听”言的故事。
苏为轼人旷,待人接达相物疏忽,对于是弗便在王屏后静风听并将,己自建的议告苏知轼。
王弗苏轼生与了十活年后一病逝苏。
轼父亲依洵苏“言汝母于茔旁坟之葬”,在埋并王弗葬山的头亲手植了三种万松树株寄以思。
又哀过了年十苏,轼为王弗下了写誉被悼亡为千词第古的《江一子城梦》。
记二走进苏轼、 33岁——85岁继,王闰之妻王弗的堂妹在王弗,世后第三年嫁逝给苏。
轼苏轼小比一十岁自小,苏对轼崇有拜加,柔温从顺。
伴随苏轼走了过人生他中最要的25年重,经乌历诗台案,州黄谪贬,在轼的苏宦海沉浮,与之中甘共苦同。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篇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苏轼的一句名诗。
他的才华一直令我钦佩不已。
他的诗词、他的书法、他那豪放的文笔,都令我十分喜爱。
苏轼是宋代的文学家、书画家,眉州眉山人,出生于寒门地主家庭,幼年承受家教,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母亲程氏也曾“亲授以书”,是一位豪放派的诗人。
还记得那一句:“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可谓脍炙人口哇!一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将那威风凛凛的将军英姿表现的淋漓尽致,那份飒爽英姿,似乎马上就会浮现在眼前,真是栩栩如生!品味苏轼,不由得涌出一股敬佩之情。
苏轼不仅是一个诗人,更是一个文学家,书法家。
他的性格幽默风趣,乐观向上,不被逆境所困,与苏小妹,佛印二人的事迹更是广为流传,有一次,苏轼闲来无事去金山寺拜访佛印,但他不在,一个小和尚来开门,苏轼傲声道:“秃驴何在?”小沙弥淡定的一指远方答道:“东坡吃草。
”这个故事令人捧腹大笑,更使人赞叹小和尚的聪明机智。
苏轼还是个书法家,他的书法结字扁平,横轻竖重,笔画舒展,轻重错落,用笔有轻重,字体有大小,给人视觉上极其强大的冲击力,实际上也表达了当时书写过程中的一种强烈的情绪。
令人感到苏轼独特的性格特点。
苏轼还为后世留下了许许多多书法作品:《新岁展庆帖》《颍州西湖听琴》《司马光神道碑》等,更有文学作品:《水调歌头》《念奴娇。
赤壁怀古》《江城子。
密州出猎》《饮湖上初晴后雨》等,他的诗文令我们受益匪浅。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篇二苏轼是北宋时期的风云人物。
他的一生,创下了许多传奇。
苏轼一生起起落落,却从未放弃,苏轼是个乐观的人。
从苏轼在被贬黄州时写出的《记承天寺夜游》就能看出他的乐观。
当别人被贬时,通常都会意志消沉,难以振作起来。
比如柳宗元在被贬时写下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就显得冷冰冰的,让人觉得有意志消沉的感觉。
而苏轼却依旧能去与好友赏月。
无论在什么时候,苏轼总能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
走进苏轼作文篇4走近苏东坡,喜欢苏东坡,敬慕苏东坡。
读过赤壁二赋,不能不心折于他的超然,想起黄州,想起乌台诗案。
走近苏东坡。
年少时,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时何难!汴京高中,名扬于四海,仁宗亲许为宰辅之器。
此时是何等意气昂扬。
无奈,天意弄人。
他因论新法不力,自请外放东南诸州,览民生疾苦,发为歌诗,冀达天听。
宵小不容,诬以讪谤,仁宗不察,以致他被系乌台,百日之后,责授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
他就那样疲惫无奈痛苦地来到黄州。
现实与理想的反差太大,从宰辅之器到八品散员,从一代人望到杂诸渔樵的平民。
一切重新开始。
政治活动的中止,亲友故旧的畏祸远避,政敌的虎视眈眈,全家的生计问题而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与朋友的诗酒酬唱是他生命的一部分。
他毫无心机,他才四十多岁,事业,才刚刚开始。
很难想象,这个挫折,对他的打击有多大。
喜欢苏东坡。
清诗读吟还自和,白洒已尽谁能借。
不辞青青忽忽地,但恐欢意年年谢。
夜阑时,一切静得可怕,痛苦清晰地噬咬他的心灵。
泪凝成的《寒食雨》,几乎让人在文字间触到心的挣扎与呼喊,缥缈孤鸿,寒校拣尽影犹寒,月明多被云妨,凄凉北望几人知!痛苦一天天堆积,发酵,他却醒了。
走进苏轼作文篇5苏东坡亦豪迈亦旷达亦俊秀亦从容亦淡泊亦宁静,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挥之不去。
他的诗如仙界散落的花朵,气韵生动,神思逸飞,是心灵流淌出来的智慧,是神笔马良勾画出来的美景。
不知上天给他注入什么天资,使他的诗,你信手拈来,都不会觉得俗气,如同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
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迈酣畅,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慷慨纵横,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冷静独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深沉豁达,一首诗一种风格。
他的心中包藏着浩瀚无边的大海,重重叠叠的山峦,万般风情由他驾驭。
林语堂眼中的绝不是高居于文学史殿堂的苏东坡,他阐述的是一个才情兼备、魅力四射的苏东坡。
他如冰山上的雪莲,纯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外冷内热,是个有情有义的君子。
走进苏轼漫步在历史的长廊,驻足在北宋时期,被“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词吸引,无法挪开脚步,这是怎样的豁达,但总感觉到这份豁达中掺杂着意思沉重,不禁难过起来。
我看到他艰难的转过身来,不经意间,已成就千年的美丽他是四川的才子中国的文人世界的苏轼,巴山蜀水给予了他最空明的灵性与最豪迈的情怀。
一首好词一笔好字一幅好画让他几乎毫不费力的横扫了整个帝师春天里的颜色。
而他,也得意的昂起头来,等待来自市井阡陌与玉砌朱阁共同的赞美与崇拜。
走进苏轼,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人与生俱来的天赋与骄傲,并深深体味背后隐藏的祸患。
挫折是人生的常态,遭遇挫折不应一味放大痛苦让其充塞心灵,应学会调适心弦,坦然面对。
晚年遭受贬谪的苏轼面对人生的挫折,平和的吟出”一蓑烟雨任平生“,正视挫折淡化苦痛的平和心境洗炼了东坡的豪放词风。
身受腐刑的司马迁,生遭尽世人的白眼,死无颜面对已逝宗族,他的挫折足可放大内心痛苦郁郁而终,但平静的心境与坚强的意志使其由一介匍匐于于地的殿臣站立成一个为民写史的华夏史官。
可见遭遇挫折时以一颗平和的心正视以减轻痛苦,不但不会使人生阴晦,而更能在践志后迎来人生的柳暗花明,并为社会为历史作出自己的贡献。
然而苏轼很快就沉郁了。
他与王安石的意见分歧。
矛盾迅速上升为一场汴京布衣翘首而待的天才间的肉搏战。
走进苏轼,我们可以看见中国古代天才文人执拗的性格与命定的悲剧。
柔弱的文人体态羸弱却有壮如牛一样的脾性,死死守着自己的思想阵地决不妥协,结果极易两败俱伤。
苏轼很快被罢黜。
而当王荆公灰头土脸离开京城时,苏轼的命运却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反而坠入更深的底层。
这一次他扮演的是王安石支持者的角色。
在大伙都讳莫如深的时候,他又一次站出来,又一次站了出来也又一次倒下去。
苏轼来到黄州时一定是落寞的。
留给这个文学史上罕见天才的不是美酒不是佳人更不是江南水乡的烟波画船,而是一方蛮荆之地与一方蒙昧的山水。
为什么会是这样?苏轼开始怀疑自己。
反思的结果是苏轼对自己以前某些人生态度的根本否定。
走进苏轼作文800苏轼,北宋文坛巨匠,宋词豪放派代表,但却为何从政二十年官职不升反降,最终一命归天呢?一个处于仕途巅峰的文人,为何有这么大的转变,难道真是被贬而不思进取吗?其实,我们所知道的只是冰山一角。
据说,当初苏轼因与王安石交好,所以在政治上比较倾向新法。
这让时任宰相的蔡京感到非常不快。
蔡京对苏轼有所排挤,以至苏轼三次入狱,数次差点死于牢中,直到后来一位朝廷官员出面相救才得以幸免。
同样,他也写过许多流传千古的词作,每一首都能深刻地体现他的思想感情,令人读后回味无穷。
苏轼如此的才华横溢,却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仍旧默默地做着自己的工作。
不管政治上如何黑暗,即使屡遭贬谪,他依然能够乐观地去看待这个世界,这便是苏轼。
一篇《江城子·密州出猎》道尽人间辛酸苦楚:“老夫聊发少年狂”,少年意气,苏轼带领随从前往密州狩猎。
途中遇见一条大狗熊,于是乎有了“射杀一熊,取熊胆”的豪言壮语。
在大殿上,主考官正在考试学子,于是苏轼就出了一个《刑赏忠厚之至论》。
诗词中处处透露着苏轼为官清廉、忠心耿耿的形象,以及对那些贪官污吏的憎恨。
他一生屡遭贬谪,这本是件伤心事,但是他并没有因此消沉下去,反而更加积极地面对困境。
他那豁达的性格和不凡的人生经历,使他总是可以在逆境中找到新的人生乐趣,他以洒脱旷达的态度,笑对人生,笑对坎坷,笑对磨难,最终成为千百年来备受推崇的文化巨人。
在风波亭中他宁死不降,在乌台诗案中,他虽然遭遇贬谪,但是却丝毫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
其实,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并不只是单纯地追求个人荣辱利益,或者名垂千古,或者富甲一方,或者高官显爵,或者青史留名,这些都不是真正的意义。
他在文学创作上孜孜以求,博览群书,“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当盛唐消逝,成为历史,当那些才华四溢的风流人物成为历史,本以为之后的岁月里会变的不堪回首。
不过还好有了苏轼来弥补。
爱情
古代,一个男尊女卑的时代,何来爱情?父母之命,媒妁之约就是爱,门当户对就是爱,两小无猜,亲上加亲就是爱。
人类伟大的感情就这样被压制。
然而压不住苏轼。
花褪残红之时,燕子双飞之际。
苏轼去寻找心中的爱。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徘徊在高墙之外,那边秋千的吱呀声合着轻盈的笑声激起了心中的涟漪。
等待着,希望可以重逢。
然而“多情却被无情恼”。
笑声渐息,只留下多情的长叹。
数十年后,头发由黑到白,多情的心变成了独钟。
可是只有“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悲伤。
爱情找到了,却那么短。
十年的生死,时间,空间发生了巨变,无法改变爱。
在孤坟前驻足,想着再见面时的情景“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一切都无法改变了,你在里头,我在外头,我们还能见面吗?
也许是上天的怜悯。
一夜幽梦实现了他的愿望。
然而却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十年的孤寂和思念在相逢的那一刻也只有泪能表达。
东坡之诗以豪放着称,凄凄惨惨的一生坎坷精心铸造出诗词的华丽,凄凉落寞平素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坚强、爱国的心和一个不屈的灵魂,还有那激昂旷达之感情,豪迈奔放之气概,他将灵魂置于诗词,将生命化作一道不朽的诗篇!
公元1075年正月,苏轼独坐窗前。
对妻子深深的思念让“夜来幽梦”将他带入奇幻世界,在那里,他仿佛回到了十年前,与早已幽明分抛妻子相逢,似乎又回到了那十一年相濡以沫,相亲相爱的岁月。
身在密州,心却在眉州,与她生死隔绝。
现在的她还好吗?在那个天堂过的还好吗?他多么想去看看呀。
但事隔多年,诗人早已白发苍苍,她还能认得他是曾经自己的心上人呢?即使见了面,也无法像想象中那般美好罢。
风雨十载,诗人有许许多多的话想对妻子说,但是,从何说起呢?以至于“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了罢。
猛然惊醒,窗外寒风猛烈,吹断了诗人的思绪,让他回到现实,提起笔,将自己的心境化作诗篇跃然纸上,用诗歌寄托思念,字字血泪,依依不舍。
公元1076年中秋节,苏轼举杯邀明月,试问“明月几时有?”同时又向往着天上的那个美好的世界——那个美丽的月宫里,今年是第几年呢?穿一袭米色长袍,微微卷起袖子,坐在如水的月光下,抬头仰望碧玉般的月亮,白银盘里放着月饼,轻酌一杯酒,飘飘欲仙,想要脱离世俗来到月宫仙境。
可是“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怎么又踌躇了呢?想到自己的兄弟苏辙与自己近在咫尺却不能相见,诗人不禁在这样一个合家团圆的日子思念兄弟,深深手足情,何以忘
怀?加之他那忧国忧民情,忠国忠民心,怎能舍弃人间投奔月宫呢?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击,让作者矛盾了,他无论如何也无法抛弃祖国抛弃兄弟投奔自己所爱啊!既然无法离去,既然无法相见,只好留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福,毕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啊!事到如今,也只能这样来劝慰自己了罢。
拥有博大的才气,对政治局势有自己看法,却被贬到地方。
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胸有大志的气魄,使他在密州的郊猎中,怀才不遇的心情涌上心头——他渴望得到朝廷的重用呀!“鬓微霜,又何妨!”即使不年轻又如何?自身理想与现实的重重矛盾,让他感到无比压抑,虽然已不再年轻,却拥有比年轻人还要“狂”的想法,一个“狂”字概括了他的思想与心情。
压抑、痛苦、愤懑,何时才能真正被人们所认同?何时才能让自己的思想运用到朝廷呢?这种痛苦,大概只有他能体会到吧。
苏轼几次游赤壁,并且都留下了千古名诗来纪念。
无论是“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放,还是“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的哀痛?政治上屡屡失意,本想从美丽景色中寻找洒脱,但依旧无济于事。
那一切,只是南柯一梦罢,梦破灭了,心依旧哀伤,不禁没有找到轻松,反而使心情更加沉重。
此时的他,正是当年,郁郁不得志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他,究竟何去何从呢?
唯有将心境化作豪迈诗篇,挥毫写出,将永驻人间。
他,一改宋词中凄凄楚楚的婉约风格,开创豪放诗词;他,才华横溢,却一直怀才不遇;他,不畏挫折,历经坎坷,终于铸成壮丽诗篇!
苏轼的一生,就是一首诗,一支绝唱!
苏轼,字东坡,号东坡居士,诗词量仅次于李白。
他曾经在京城做过三品的礼部尚书。
后因修改宰相王安石的著作,被调到西湖去当太守,他修建了苏堤,无意中还发明了“东坡肉”,且治民有方,所以整个西湖的百姓都很爱戴他。
他天性风流,常放下太守的架子去钓鱼;坐船去欣赏风景;去游览各地名胜;品尝杭州自己独有的各色美食……颇有一股要踏遍杭州西湖的气势,他还美其名曰:与民同乐。
他生性嗜酒,颇有一股豪放之气,常常在酒楼里大醉而归。
许多著名的作品就是他酒后挥毫洒墨,应运而生的。
我认为还是有那么一点儿小小的遗憾,因为他生在宋朝,如果他生在唐玄宗时期,肯定不会比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逊色。
我从以上资料看出他不但人长得帅,心灵也很美。
可潘贵他也很得帅,但他见风使舵,金钱至上,完全与托德和衣店的老板有得一拼。
据说他坐马车经过大街时许多妇女都把水果糕点往他手里塞。
他还巴结权贵,拼命往前挤,当个知府还不满足。
最后还是落了个人头落地的.下场。
为他的贪婪无耻、势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走近苏轼,让我领略拥有一颗美心,才能拥有流芳百世的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