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文-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及其形成机制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13.93 KB
- 文档页数:3
城市旅游边缘区形成机制分析
卞显红
【期刊名称】《商业研究》
【年(卷),期】2008(000)010
【摘要】城市旅游边缘区的形成机制主要体现在城市旅游边缘区形成的区位效应、城市旅游边缘区形成的集聚与扩散机制、城市旅游企业布局的郊区化、城市居民与旅游者对自然游憩需求的日益增加等方面.传统模式下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的
发展是一种非均衡发展的发展.在城乡旅游统筹协调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城市旅游边缘区的旅游业快速发展,与城市旅游核心区形成了互补、均衡、和谐发展的空间关系.
【总页数】4页(P43-46)
【作者】卞显红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都市圈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江苏,无锡,2141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0.3
【相关文献】
1.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化动力机制分析——以山东日照城市边缘区乡村为例 [J], 陈志钢;孙九霞
2.基于旅游产业集群视角的城市旅游增长极形成机制分析 [J], 卞显红
3.城市边缘区旅游功能定位分析——以长治老顶山片区为例 [J], 高华丽;程兴国
4.中国城市旅游集散中心模式的对比分析——兼论旅游集散中心的功能与形成机制
[J], 徐菊凤;赵晓燕
5.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旅游发展空间差异及其形成机制——以杭州为例 [J], 卞显红;方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长江三角洲概述1.位置与范围长江三角洲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带和沿长江产业密集城市带的结合部,北起通扬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至镇江,东到海边,包括江苏、浙江两省部分地区和整个上海市,面积约5万平方千米,是一片坦荡的大平原,只有少数小山丘像孤岛一样矗立在平原之上。
这里岸线平直,海水黄浑,有一条宽约几千米到几十千米的潮间带浅滩,具有得天独厚得江海交汇、南北居中得区位条件。
坦荡宽广的长江三角洲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长江三角洲的演变形成过程,大体由三个方三面组成:一是作为长江三角洲主体的太湖平原形成;其次,是长江携带的泥沙在长江口的堆积;第三,是人类生产活动对长江三角洲形成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自古以来农业发达,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水产资源也非常丰富,著名的舟山渔场、吕泗渔场、长江口渔场均在其附近海域。
长江三角洲区位条件得天独厚,集"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于一身:大陆海岸线近1000公里,长江优良岸线600公里,由上海、宁波、舟山、南京、镇江等组成的港口群,与世界上160个国家和地区通航。
现在,这里已经形成了一个以上海为中心的现代化综合运输网。
通过长江水运大动脉,可以沟通面积180万平方公里、人口3.5亿、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占全国半数的整个长江流域,市场极为广阔。
2、自然环境长江三角洲处于亚热带的中、北部,受东亚季风气候的影响,光、温、水分均较充足。
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46~50亿焦/平方米左右,在农作物生长旺盛的7~8月平均约为6亿焦/平方米,年日照时数为2 000~2 200小时,7~8月日照百分率可达到60%~70%。
本区年平均气温14~17℃左右,全年无霜期约220~250天,≥10℃的积温在4 600~5 300℃之间,持续日期为220~240天。
从四季温度分析,本区农业具有多熟制的条件,但据以往实践如实行双季稻—越冬作物(麦类、油菜)三熟制,在季节上显得偏紧。
长三角城市群旅游资源产业结构分析与优化概述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其中包含了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市,以及著名的旅游城市苏州、杭州、嘉兴等。
这些城市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旅游产业是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柱。
但是,在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隐患,如旅游观光化发展、资源浪费等。
如何分析和优化长三角城市群的旅游资源产业结构,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长三角城市群旅游资源长三角城市群是一个经济和文化联系紧密的地区,地形地貌各异,富含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城市景观。
1. 自然景观长三角地区拥有丰富的湖泊、江河、海滨、山脉等自然景观。
其中,千岛湖、西湖、太湖、洞庭湖等都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江河风光也是长三角地区的一大优势,如南浔古镇、周庄古镇、湖州乌镇等,都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此外,三峡大坝、黄山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也是长三角城市群的旅游亮点。
2. 人文景观长三角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如苏州拥有“吴文化”,杭州拥有“越文化”,上海拥有“滨江文化”,这些文化形成的城市风貌和历史文化遗存成为了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
此外,还有著名的历史古迹和文化名胜,如西塘古镇、灵山大佛、天目山等,都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探寻历史文化。
3. 城市景观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景观依托于现代化建设,如上海的东方明珠、外滩,杭州的钱塘江大桥、西湖大道,苏州的吴山广场、虎丘等,都是各自城市的城市名片,成为游客来到这些城市的必去之处。
二、长三角城市群旅游资源产业现状旅游业是长三角地区的重要产业之一,在城市群中各城市的旅游业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
其中,上海、杭州、苏州等大城市的旅游业发展相对较快,而一些中小城市的旅游业还需要进一步发展。
1. 旅游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长三角城市群的旅游业主要对城市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支持作用。
长三角城市群的旅游收入占GDP比重逐年提高,目前已经达到了20%以上。
核心—边缘理论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运用引言随着全球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区域旅游规划成为了研究者和决策者关注的重点。
在旅游规划中,核心—边缘理论被广泛运用,以帮助实现可持续的旅游发展。
本文将介绍核心—边缘理论的基本概念、原理,并探讨它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核心—边缘理论的基本概念核心—边缘理论最早由美国地理学家华尔多夫·利普斯在他的《地理和旅游》一书中提出。
该理论认为,在某一区域内,存在着核心与边缘两个概念。
核心区域具有更高的发展水平、更多的资源和服务,是旅游产业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中心。
而边缘区域则相对贫乏,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核心—边缘理论的原理核心—边缘理论的原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基于空间结构和基于功能分工。
基于空间结构,核心—边缘理论认为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是存在空间关联的,两者之间的联系与距离相反相关。
距离核心区域越远,边缘区域的发展水平越低。
这一原理揭示了地理位置对于旅游发展的重要性。
例如,核心地区的旅游资源和设施往往聚集在城市中心,而边缘地区则缺乏发展及挖掘旅游资源的动力。
基于功能分工,核心—边缘理论认为核心区域和边缘区域在旅游产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核心区域通常承担着主要的旅游经济功能,如接待游客、提供旅游设施和服务、开发旅游项目等。
而边缘区域则更多地处于资源供给和服务支持的角色。
核心—边缘理论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应用核心—边缘理论为区域旅游规划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支持。
通过识别和理解核心和边缘的概念,规划者可以有效地分析区域内的旅游资源分布、经济发展状况,从而制定相应的规划措施。
首先,核心—边缘理论可以帮助规划者确定核心区域的位置和边缘区域的边界。
在核心区域,规划者可以集中投资和开发旅游项目,建设各类旅游设施和服务。
而在边缘区域,规划者可以通过合理的资源整合和开发,为核心区域提供支持。
通过精确划定核心区域和边缘区域的边界,规划者可以更好地控制旅游发展的方向和步伐。
其次,核心—边缘理论可用于制定不同区域的旅游发展策略。
《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分析——以长江三角洲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旅游发展迅速,其中,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尤为关键。
长江三角洲作为中国最发达的经济区域之一,其旅游空间结构形成具有代表性。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为其他地区的城市旅游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长江三角洲旅游发展背景长江三角洲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种类丰富、特色鲜明。
区域内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交通网络发达,为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同时,随着国家对旅游业的大力支持,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旅游发展势头强劲。
三、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分析(一)经济驱动机制经济因素是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的基础动力。
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各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紧密,形成了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经济发展格局。
这种经济格局促进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了旅游产业的集聚和发展。
(二)政策引导机制政府政策对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政府通过制定旅游发展规划、优惠政策等措施,引导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旅游产业的集聚和发展。
同时,政府还通过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各城市之间的旅游交流和合作。
(三)文化驱动机制文化是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的重要驱动力。
长江三角洲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同时,各城市在保护和传承本地文化的同时,也加强了文化交流和合作,推动了文化旅游的发展。
(四)交通网络机制交通网络是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的重要支撑。
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网络发达,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多种交通方式相互衔接,形成了便捷的交通网络。
这种交通网络不仅方便了游客的出行,也促进了各城市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四、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特点(一)多中心结构长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之间经济联系紧密,形成了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多中心空间结构。
这种空间结构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旅游产业的集聚发展。
长三角旅游城市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的演变
梁美玉;史春云
【期刊名称】《旅游论坛》
【年(卷),期】2009(002)002
【摘要】基于1998年至2006年长三角15个地级市的旅游总收入,应用首位分布和位序-规模分布的研究方法,对长三角的旅游城市核心-边缘空间结构进行实证研究,揭示了旅游城市的空间演变过程,得出结论:长三角旅游城市空间格局在总体上是均衡的,核心城市上海的首位分布虽然很高,集中的力量依然存在,但等级系统发育较好,核心城市的扩散作用正逐步加强,已经形成杭州、苏州、南京二级核心城市和无锡、宁波三级核心城市.试图探索一种核心-边缘空间结构演化过程和阶段的定量研究方法,并尝试解释其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成的原因,力图拓展该理论在旅游地理学上的应用,丰富该理论本身的内涵、应用及研究方法.
【总页数】5页(P229-233)
【作者】梁美玉;史春云
【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江苏,徐州,221116;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2
【相关文献】
1.基于域内旅游流场的长三角旅游空间结构探讨 [J], 靳诚;陆玉麒;徐菁
2.长三角旅游经济空间结构演变及功能定位研究 [J], 赵慧莎;陈来生
3.长三角港口体系的空间结构与演变趋势 [J], 蒋自然;傅海威;曹有挥
4.基于交通因子视角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J], 樊烨;姜华;马国强
5.长沙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演变及发展模式研究 [J], 李晶;董燕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基于协同发展视角卞显红【期刊名称】《地域研究与开发》【年(卷),期】2009(28)4【摘要】基于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协同发展的视角,分析了城市旅游核心与边缘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并以上海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的旅游产品价格、旅游交通服务价格与服务次数、城市居民居址到RBD与到城市旅游边缘区的距离、城市人口等因素对城市旅游核心一边缘空间结构形成及协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并指出上海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成的主要机制为:上海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旅游资源的空间互补特性、上海城市旅游边缘区旅游产品价格竞争上的优势、上海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之间快速旅游交通网络的建设及上海城市旅游边缘区人口的增加等.%This paper constructs a analysis model of the forming mechanism of metropolitan tourism central & peripheral spatial structure in view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urban tourism central and peripheral dis-triers, and studies on the case of Shanghai tourism development practice. This paper considers that these factors as tourism production price and tourism transportation service price & times between urban central tourism areas and peripheral areas, the distance of urban residents to recre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s (RBD) and to urban peripheral tourism districts, and urban population, etc, have important effects on the forming of metropolitan tourism central & peripheral spatial structure, an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urban tourism central and peripheral dis-tricts. In view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urban tourism central and peripheral districts, this paper con-eludes that the forming mechanisms of tourism central and peripheral districts in Shanghai include such as spatial mutual eharaeteristies of tourist resources between these two kinds of districts, the price competition advantages of tourist products in tourism peripheral districts, convenient and fast tourist communication networks between these two kinds of districts, and population increasingly flowing into urban tourism peripheral districts in Shanghai, etc.【总页数】5页(P67-71)【作者】卞显红【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杭州,31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0【相关文献】1.基于核心-边缘理论的大理城市旅游空间结构构建研究 [J], 王思琪;李晖;姚斌义;姚文璟2.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及其形成机制分析 [J], 卞显红3.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旅游发展空间差异及其形成机制——以杭州为例 [J], 卞显红;方琰4.长三角旅游城市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的演变 [J], 梁美玉;史春云5.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协同发展形成机制研究——基于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视角 [J], 卞显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成机制1引言汪宇明(2002)[1],谢元鲁(2003)[2],张河清、成红波(2005)[1],翁瑾、杨开忠(2005)[4],卞显红、王苏洁(2006)[5],史春云、张捷等(2007)[6],吴信值、黄翔等(2008)[7]等国内学者对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
Pearce(1995)对带状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把旅游核心区域分为一级与二级两个等级,并把沿一级与二级旅游核心而环绕形成的边缘区域由内及外依次分为一级至四级四个旅游带,并对旅游度假胜地的等级进行了分析[8]。
Weaver(1998)分析了客观存在核心—边缘关系的主岛屿与从属岛屿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旅游发展对这种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的影响[9]。
Papatheodorou(2004)从旅游流角度探讨了区域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10]。
Gladstone与Fainstein (2001)认为旅游活动在空间上分布极端不均衡,旅游业趋向于在中心城市高度集中,并以纽约与洛杉矶两大旅游城市为例对旅游业在两大旅游城市的核心—边缘空间分布形态进行了实证分析[11]。
我国已有相关学者对具有乡村旅游腹地的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
吴必虎、黄琢玮、马小萌(2004)对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的分析表明:乡村旅游地在大、中城市周围的分布总体上呈距离衰减趋势(除了在开始的30 km内),即与城市的距离越远,乡村旅游地分布越少;84%的旅游地集中在距城市100km范围内[12]。
严春艳、甘巧林(2003)对广东省的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协同发展进行了研究[13]。
作者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1,13]及Takuma与Sasaki(2000)所构建的大都市城市空间结构经济学分析模式[14],基于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协同发展的视角分析了城市旅游核心与边缘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并以上海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及其形成机制分析
'\r\n 摘要:长江三角洲呈现出多层次、多核心的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体系特征,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核心总体演变态势为: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的极核城市,是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体系第二层面上的核心城市;南京等日益成为长江三角洲重要旅游核心城市;常州等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边缘区的地位日益提升;泰州等旅游城市持续被边缘化。
城市旅游交通枢纽的形成是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圈层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成的重要机理。
关键词: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成机制;长江三角洲
Abstract: It has formed multi-layer and multi-central features to the urban tourism core-periphery spatial structure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The general evolution trends presented by this kind of tourism structure can be thought that Shanghai city is the huge tourist city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is the central city in view of the second layer among the layers of urban tourism core-periphery spatial structure; the cities such as Nanjing, Wuxi, Suzhou, Hangzhou and Ningbo are increasingly becoming very important tourist c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the cities such as Taizhou, Zhoushan, Shaoxing, Nantong, Yangzhou are fringed continuously. This paper indicated that the forming of urban tourism transportation hinges were the main forming mechanism of urban circle-layer core-periphery tourism spatial structure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spatial mutual benefits of urban tourism resources were the resource fundamental during the forming of this kind of structure.
Key words:urban tourism; tourism core-periphery spatial structure; forming mechanism;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汪宇明(2002);严春艳,甘巧林(2003)对核心——边缘理论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运用进行了研究[1-2]。
张河清,成红波(2005)对核心边缘理论在南岳恒山区域旅游产品开发中的运用进行了研究[3] 。
龚军姣(2005)认为核心——边缘理论为旅游线路设计提供了科学的指导[4]。
史春云,张捷等(2007)对四川省旅游区域核心—边缘空间格局演变进行了分析[5];吴信值,黄翔等(2008)基于核心边缘理论对武汉城市旅游圈构建进行了研究[6]。
Weaver(1998)分析了客观存在的核心——边缘关系的主岛屿与从属岛屿在旅游
过程中旅游发展对这种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的影响,并构建了环扣型旅游边缘空间结构模式图[7]。
Papatheodorou(2004)从旅游流角度探讨了区域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并构建了以旅游流为基础的区域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模式图[8]。
Pearce(1995)对带状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把旅游核心区域分为一级与二级两个等级,并把沿一级与二级旅游核心而环绕形成的边缘区域有内及外依次分为一级至四级等四个旅游带,并对旅游度假胜地的等级进行了分析[9]。
本文主要对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体系特征及其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
一、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体系特征
(一)上海是长江三角洲第一层次上的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的旅游核心
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核心城市有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宁波、无锡等6个,其他不同等级的旅游中心城市有扬州、镇江、南通、绍兴、湖州、嘉兴、泰州、舟山等44个。
其中上海城市旅游发展在长江三角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体系中的重要旅游极核。
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体系中,
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是第一层面上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体系中的核心,其他城市是以上海为核心的边缘区域。
(二)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体系呈现多层次、多核心的特征
第一层次: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发展区域在我国旅游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我国旅游发展的核心区域。
在全国旅游发展空间格局中,属于我国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体系中的旅游发展核心。
第二层次:是以上海为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发展核心,其它城市为边缘区域的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
第三层次: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形成了以南京为城市旅游发展核心,扬州、镇江、泰州为城市旅游发展边缘区域所形成的南京都市旅游圈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体系;以杭州为城市旅游发展核心,绍兴(部分)、湖州、嘉兴(部分)等为城市旅游发展边缘区域所形成的杭州都市旅游圈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体系;以宁波为城市旅游发展核心,绍兴(部分)、舟山等为城市旅游发展边缘区域所形成的宁波都市旅游圈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体系;以上海为城市旅游发展核心,嘉兴(部分)、南通、苏州等为城市旅游发展边缘区域所形成的上海都市旅游圈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体系;以苏州、无锡、常州为城市旅游发展核心形成的苏锡常都市旅游圈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体系等5大都市旅游圈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体系。
第四层次:在长江三角洲5大都市旅游圈核心——边缘空间体系中,每一个都市旅游圈内部还有若干二级旅游核心城市。
如南京都市旅游圈核心——边缘空间体系中,在南京为第一层面上的城市旅游发展核心之外,还有扬州、镇江、江都、丹阳等二级城市旅游发展核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