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第八册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7
新教材新亮点新理念──人教版第八册语文教材解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使用的学期是中年级最后一个学期,同时也是由中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一个学期。
学生学习本册教材,要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中年级的教学目标,为高年级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现就本册教材的基本结构、教材的主要编写特点、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与教学建议做一简要说明,仅供教师教学中参考。
一、教材基本结构本册共有课文32篇,这些课文从精读、略读到选读,按三个层次编排,体现由扶到放的设计思路。
教材设计了八个专题。
每个专题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
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二、教材的主要编写特点本册是在四年级上册基础上编写的,教材的结构及思路是共同的,体现整套教材的一致性。
现就本册几个主要方面作重点介绍。
(一)专题组元,整合教材本册教材的编排方式仍然是专题组元型。
在编写中加强了整合性。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导语导学,整合单元内容。
在本册八个单元导语中,提示学习内容,点明专题,布置学习的任务。
在内容上,力求启发阅读兴趣,引导单元学习;在语言叙述上,体现文学色彩,强调感染力。
2.精读与略读课文的联系和整合。
为了体现单元整合,加强在精读与略读课文中间的联系。
本册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安排有“连接语”,这段文字承上启下,内容突出,过渡自然,明确地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体现由精读到略读的阅读训练过程,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的整体感更强。
3.单元学习活动的贯通和整合。
单元整合不仅在课文内容上,还体现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学习活动上。
本册教材继续加强专题内学习活动的整合,力求设计的各项活动贯通、严密。
(二)安排“综合性学习”,体现新课程理念综合性学习是课程改革的着力点。
本册教材继续安排两次综合性学习,一个安排在“大自然的启示”专题中,要求观察大自然现象或搜集资料、调查访问,交流从中的发现或得到的启发;也可以做做实验或搞搞小发明。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小珊迪》说课稿及教案说课稿一、说教材《小珊迪》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小男孩珊迪在极端贫困的条件下,依然保持着善良和诚实的故事。
本课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激发学生对美好品质的追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二、说学情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通过阅读文本获取信息,但他们的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需要教师引导他们进行抽象思维的发展。
他们对生活中的美好品质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需要通过具体事例来进一步感悟。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学会通过关键词句概括段落大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2)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3)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关爱他人、诚实守信的品质。
(2)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四、说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珊迪的品质。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教学难点:(1)通过关键词句概括段落大意。
(2)理解珊迪在面对困难时,所展现出的勇敢和诚实。
五、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歌曲《小珊迪》,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人公。
(2)简介珊迪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2.自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讨论交流(1)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珊迪在面对困难时,所展现出的品质。
4.分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概括段落大意。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
5.课堂小结(2)学生谈收获,教师鼓励。
6.作业布置(1)书写生字词。
(2)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珊迪的作文。
六、说板书设计课题:《小珊迪》1.生字词2.课文概括3.珊迪品质七、说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感受到了珊迪的品质。
第一单元1、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一、激趣导入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诗圣、诗仙)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二、释题,简介背景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过渡: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自读古诗,做到“五不”。
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四、小组合作学习互读古诗,检查是否做到“五不”。
交流诗意。
五、全班交流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
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
“厌”的注释是“满足”。
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学生质疑。
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六、指导朗读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2、多种形式读诗: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七、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1、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望洞庭一、形象感知,揭示诗题出图。
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禺锡是怎样描写的。
二、自由吟读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释,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集体理解。
小学语文第八册教材梳理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八册教材梳理现在已经进入了上半学期课程的尾声,教师们也要开始下半学期课程的准备,在此店铺为了方便各位老师的课程认识,专门给大家整理了人教版四年级下学期的语文课文梳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教材梳理四年级备课组第一单元单元教学内容:1、古诗词三首2、桂林山水3、记金华的双龙洞4、七月的天山语文园地一单元教材分析:本组课文是以“走遍千山万水”为专题编写的,所选课文都描写了自然界的美景、奇景,画面感很强。
四篇课文中有三篇都是名篇,描绘生动、形象,语言相当精彩。
根据本组课文的特点,学习本组课文,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揣摩、品味语言,从字里行间感受大自然的美。
同时,要重视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从作者生动的描写中体会意境,想象画面,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1、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景观,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探索自然的欲望。
2、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
3、学习文中优美的词句,积累语言,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
4、能够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介绍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美。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课时划分: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6—7课时,略读月累”“宽带网”2课时。
第二单元单元教学内容:5、中彩那天6、*万年牢7、尊严8、*将心比心语文园地二单元教材分析:本组教材是以“以诚待人”为专题编写的。
课文的内容生动、感人,从不同的角度赞美了诚实、守信等道德规范,使学生懂得诚实、守信比金钱、财富更重要;要用自己的劳动去维护个人的尊严;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遇事要将心比心,多为别人想想等。
整组课文充满丰富的人文内涵。
本组4篇课文的语言简洁生动,叙事条理清楚,尤其是对人物语言、行动、外貌等描写,十分逼真,这些都是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好材料。
除课文之外,还在“语文园地”里安排了“日积月累”“趣味语文”等栏目,让学生积累有关诚信方面的古诗文名句和由“信”字组成的词语,这不仅能丰富语言积累,而且能使学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
第八册语文成语昼夜不停崇山峻岭蜿蜒盘旋高大坚固前不见头后不见尾气魄雄伟楚楚有致烟霞万顷气象万千迥乎不同山光水色古木参天苍翠欲滴心旷神怡飞珠滚玉坚忍不拔裙袂飞扬翩然起舞迂回曲折连绵不断山势奇绝变化无穷各抒已见畅所欲言高耸入云令人注目清凉可口晨光熹微暮色降临络绎不绝树木葱茏饥肠辘辘筋疲力尽狼吞虎咽骨瘦如柴一干二净信心十足似信非信疑惑不解毛遂自荐一无所长怒气冲冲人多势众自吹自擂默默无闻天造地设悬崖绝壁触目惊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望而生畏头昏目眩惊叹不已尽收眼底披荆斩棘无可奈何屏息凝视丰富多腔粗细各异变化多端枝折花落生气勃勃和谐相处攀枝欢跳龇牙咧嘴席地而坐凝神听讲大惑不解变化莫测难以割舍依依不舍如沸如腾风潮迸涌迫不及待亲密无间摇头摆脑忍饥挨饿满不在乎不慌不忙随时随地人烟稀少提心吊胆面如土色再三叮嘱飞禽走兽大吃一惊千真万确狂风怒号倾盆大雨震天动地炯炯有神目不转睛神采奕奕眉开眼笑眉清目秀笑逐颜开身材魁梧仪表堂堂举止文雅心花怒放手舞足蹈表里如一兴味盎然经久不忘异口同声胸有成竹千奇百怪人云亦云盘曲而上突兀森郁形态多端颜色各异神奇秀丽飘然而起奇妙无比挺拔威武亭亭如盖遮天蔽日妄自尊大不可一世独一无二无所需求不可估量举世闻名众星拱月金碧辉煌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流连其间建筑宏伟奇珍异宝如雷贯耳气势磅礴惊天动地烟消云散铺天盖地张牙舞爪昂头甩尾挟雷裹电排山倒海接踵而至雷霆万钧所向披靡势不可挡前呼后拥震耳欲聋撼天动地山呼海啸断鳞残甲腥风血雨扶摇而上瞬息万变动人心魄一往无前前赴后继无坚不摧泰山压顶水平如镜绮丽多变一望无际峰峦叠起美不胜收欣欣向荣三顾茅庐疲惫不堪迫在眉睫持续不断竭力制止诚心诚意一目十行两全其美三言两语四通八达五湖四海六神无主七嘴八舌八方呼应九牛一毛十拿九稳百战百胜千变万化兴致勃勃习以为长战无不胜前后呼应寸草不生凶猛强大弱小无比朝夕与共和睦相处寝食不安悦耳动听水火不容情不自禁五洲四海应有尽有恋恋不舍浩瀚无边妙不可言滔滔不绝其乐融融三心二意清光如水全神贯注郑重其事闭目养神你追我赶意味深长毫不在意肃然起敬荡然无存傲然挺立莫名其妙胆大妄为危在旦夕毫不犹豫荒无人烟惊讶不已发论议说硕果累累历尽艰险。
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 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 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重难点:1. 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1. 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 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 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课时:2—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
(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谙——暗:区别音、形、意四、分组学习1. 读熟三首诗2. 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 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1. 抄写生字。
2. 读、背三首诗。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1. 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鸟:多、高飞无影云:少(孤)慢慢飘走(闲)——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2. 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3. 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人教版语文第八册《乡下人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执教者:游吓洪【设计理念】《乡下人家》这篇课文,作者用了朴实的语言对乡下人家中普普通通的事物进行描写,写出了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风景,感受作者对乡下人家生活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新的阅读教学理念在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过程中,强调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意识。
本教学设计遵循这样的思想,设计了以“读文字——想画面——品文字”的方式展开教学,习得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展开想象,写写自己眼中的乡下人家的一处独特的生活场景,习得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词,并学会“率”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3、学习通过平凡事物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能通过品读文字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教学难点】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景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的美,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流程】一:利用单元导读,谈话导入课题1、课前谈话:师:(出示课件1)上课前,老师想与大家分享一句话,请看:随着课文的学习,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风光,体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这句话出自第六单元的导读,告诉我们,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感受(生读:田园风光),体味(生读:优美语言),积累(生读:精彩句段)。
课前,我们交流自己看到了乡下人家的场景,现在,我们要走近作家陈醉云写的乡下人家,看他笔下的乡下人家是什么样的。
2、齐读课题:21、乡下人家二、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1、检查预习,学习生字(1)、读词语:屋檐棚架觅食捣衣归巢和谐鸡冠花率领催眠曲耸着尾巴师:预习时,大家读了几遍课文?(生说),这些词语应该难不倒大家,谁来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2)、书写生字师:这些词语中带红色是咱们要会写的字,平时,老师在观察大家写字中发现有些同学写的字看似正确,其实笔顺写错了,请看率字,它是什么结构?(生:上中下结构)师:写字,观察是第一步,小手举起书写,一点一短横,撇折撇折点,中间收紧,大大十字写下面,注意两横,上短下长。
来吧,摆好写字姿势,对照范字,把“率”字写两遍。
师:再看“冠”字,我们都知道它的另一个读音是(生说),老师请大家帮忙选择正确的读音。
谁来(张冠李戴、皇冠、夺冠)读“冠”时,是什么意思?冠是会意字,元强调人的头部,寸表示尺寸,秃宝盖表示帽子的形状,这个字的意思是人头上很有分寸,很讲究的帽子。
帽子戴在人体最高部位,引申出来了位居第一的含义。
(3)、小结学习生字的方法。
师:学习生字,大家可以请字典老师来帮忙。
(3)、选读句子师:词语掌握了,老师将要出示文中最难读的句子,检查大家是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有信心读好吗?来吧!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第一句,谁来读。
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第二句,谁来读。
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第三句,谁来读。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长句子较多,学生不易读好。
因此在认读生字、新词之后,检查学生预习时读课文的环节,设计了选读句子,提醒学生养成读通,读顺课文的好习惯。
三、再读课文,初识画面1、抓中心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师引读:同学们,看,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生读: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师引读: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华丽,(生读: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师引读: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生读: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师引:乡下人家给作者整体的感觉是什么?乡下人家, 不论什么时候, 不论什么季节, 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师:它是文章的什么句?(生:中心句)师:挑战自我,试着抓住这个句子的关键词来说说作者对乡下人家的感受?(生:独特、迷人)师板书:独特迷人师:独特是什么意思?生:与众不同师:迷人是什么意思?生:令人陶醉师:请大家把这两个词圈起来。
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你们看,作者多么会写文章,用了一个中心句,就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平时,我们也学着抓课文的关键句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来到乡下人家,可以观赏到哪些独特、迷人的风景呢?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作者从几个方面展现乡下人家特有的风情。
2、轻声自由读课文,观察插图,思考:课文描写了乡下人家的哪些景物?读着读着,你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画面?3、全班交流,归纳。
师板书师:咱们依次来交流。
师:读了第一段,你知道作者写了哪个景物?(生:瓜)板书:瓜(第一个画面请一位同学说)瓜在屋檐,是攀上去的。
师: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
师:读着读着,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生说)师:同学们,我们也学着这位同学,找出关键的词进行组合,来说说你眼中看到的画面。
第二段师: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生:花、竹)板书:花、竹师:看到花,你眼前看到什么画面?(相机交流写花的成语:花团锦簇、百花争艳、鲜花绽放)师:写竹呢?你眼前看到了什么画面?生:雨后春笋师:你真会读书,文中的小泡泡也提醒了我们学习的方法。
第三、四段:师:第三段写了什么?生:写了鸡在觅食。
板书:鸡师:第四段写了什么?板书:鸭生:写了鸭子在水中嬉戏,在觅食。
师:我们把两段连起来,看到了什么画面?(生:鸡鸭觅食的画面)。
第五段:师:第五段,你看到了什么画面?(生:人们在院中吃晚餐的画面)师:我们提取关键的词进行组合,可以说:(生说:)板书:院中晚餐第六段师:读了第六段,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声音?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板书:秋夜虫鸣。
师:(教师依次展示图片,学生读名字)。
通过读文,透过文字的描写,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幅充满乡土气息的农家画面,你们看,这是——(生答:瓜藤攀檐、鲜花轮绽、雨后春笋、鸡鸭觅食、院落晚餐、月下睡梦图)是呀,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4、师根据板书进行小结师:大家看,作者只是写了乡下人家随处可见的景物,却给人一种独特、迷人的美,作者是怎么用文字来表达乡下人家带给他这份独特、迷人的美的感受呢?我们继续读读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读课文,进行大胆地想象画面,实现读文——想画面的教学过程。
四、研读品赏,领悟方法1、师引:默读课文,你对课文描写的哪一处乡村风景最感兴趣,就读这段话,读出你的喜欢。
2、品赏第二段,领悟方法品读花朴素中带着华丽。
师:文中哪处风景,你觉得独特、迷人?(生谈)师:读出花的美。
师:谁也来读读这句话,读出你的喜爱之情。
师:时令是什么意思?生:季节师:春天到了,来到乡下人家的门前,你会看见芍药绽开了笑脸。
夏天到了,凤仙花欣然怒放,秋风一吹,鸡冠花和大丽菊争相开放。
这个季节的花儿谢了,另一个季节的花又含苞欲放,这些花在不同的季节,依次开放,就叫(依着时令,顺序开放)。
一起读读这句话。
师:同学们,作者没有用上华丽的语言对花进行描写,却让我们感受到鲜花绽放的美。
从门前来到屋后,作者又是怎么写竹了的?品读竹的富有生机师:谁来读读写竹子的句子。
你觉得乡下的竹长得怎么样?生:可爱,师:读出笋的可爱师:你呢?生:富有生机。
师:你从哪个字词中感受到了?师:你真会读书,发现了作者写作的秘密。
师:是呀,春雨下一时,嫩竹长一尺,一个“探”字,一个拟人的动作,让我们走进了竹笋的内心世界,感受它的可爱和机灵,这样的小竹笋,你们喜欢吗?咱们一起读读。
师引读,积累句子。
品用词的朴实师:大家看,作者不需要用多么华丽的词语,只抓住它的颜色,用上简单的叠词。
用上拟人的动作,就能表现出竹子富有生机活力的动态。
看来,朴实的语言一样也能写出动人的画面。
板贴:朴实语言。
一起跟老师读读这段话。
男女生读。
齐读本段,引出下段的学习3、学法迁移,品赏第三段师引:乡下人家种花、竹,把这儿装饰这么迷人。
快快找找,作者写了什么动物,也用上了拟人的手法。
(生读句子)师评:听你读,我看到了一只勤劳的鸡妈妈。
你也来读。
师评:听你读,我看到了一只尽职尽责的鸡爸爸在守护家园。
师:这是农家常见的普通的动物,可作者写得多生动,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师:一个“率领”一个“耸”,就把鸡的样子活灵活现地写出来。
看来用上朴实的语言一样也能把普通事物写得有趣。
板贴:普通事物比较句式:鸡,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的。
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的鸡。
师:藏在这段话中的一句话很有意思。
你发现了吗?师:我们经常说:(生读)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师:把鸡放在这儿出现,表示强调。
老师到乡下,看见每户人家必养鸡,养鸡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假如没有养些鸡,他们会觉得生活缺少什么。
齐读本段:让我们读读这段话,细心体味动物们自由、悠闲的生活。
4、运用方法,仿写句段创设写话情境:师:乡下人必养鸡,最近,你到老家,看到他们养什么动物?(生说:鸭、狗……师:老师回到老家,看见邻居养了一只大白鹅,看,鹅……咱们学着这一段,也写写你看到了乡下人家的景物,你准备写什么?师:在乡下,人们必种菜,种菜也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咱们也可以写写植物。
强调:注意,我们用朴实的语言,把普通的事物写出来,写出浓浓的乡土气息。
板贴:乡土气息师评:你抓住动物的特点,用了朴实的语言写出了浓浓的乡土味道。
学以致用,相信大家在今后的练习中会写得更好。
【设计意图】通过品画面之美,习得写作方法,迁移学法,习得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实现从画面中学写句段。
五、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1、总结学法,回味赞美师:同学们,构成这道风景的都是一些很平常的东西,可是作者抓住了它们的特点,融入自己的情感,通过恰当的表达,让我们体会到普通事物中蕴藏着独特迷人之美。
学到这儿,我们也想说:(生齐读:乡下人家…….)2、揭示下节课的学习目标师:下节课,我们继续用抓住课文的关键句子,体味作者用朴实的语言把普通的事物写出浓浓的乡土气息。
3、布置作业【板书设计】普通事物朴实语言乡土气息独特种瓜、花、竹21、乡下人家﹛养鸡、鸭迷人院中吃饭秋夜虫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