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两首》的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6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特点。
能够解读并分析《诗经》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意象。
能够运用《诗经》中的诗句进行创意写作。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和presentation,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通过创意写作,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写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经》中的美感和情感,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尊重。
理解《诗经》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含了大量的民间歌谣和宫廷诗歌。
《诗经》两首诗歌:《关雎》和《采采》。
2.2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基础,但对《诗经》可能比较陌生。
学生可能对古代文学的阅读和理解存在困难。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特点。
解读并分析《诗经》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意象。
3.2 教学难点理解《诗经》中的古代词汇和语法。
深入解读《诗经》两首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阅读理解:引导学生阅读并理解《诗经》两首诗歌。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创意写作:鼓励学生运用《诗经》中的诗句进行创意写作。
4.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经》的图片和相关资料。
提供《诗经》的注释和译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通过介绍《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特点,引起学生对《诗经》的兴趣。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文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5.2 讲解与分析讲解《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特点。
分析《诗经》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意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进行分享。
5.4 创意写作鼓励学生运用《诗经》中的诗句进行创意写作。
八年级语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语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语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时间]一课时预习检查:了解了哪些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文学常识介绍:《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
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诗经》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中的两首诗歌;(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3)分析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诗歌;(2)学会欣赏《诗经》中的韵律美和意境美;(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的魅力,增强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同感;(2)培养对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2. 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1. 古代汉语词汇的理解和运用;2. 《诗经》中的韵律美和意境美的欣赏;3. 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深层含义。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经》文本、相关注释资料、多媒体教学设备;2. 学生准备:预习两首诗歌,了解诗歌的背景信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和地位;1.2 引导学生回顾预习内容,对两首诗歌有所了解。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2.2 学生结合注释资料,理解诗歌中的难点词汇。
3. 合作探讨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自己的见解。
4. 教师讲解4.1 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指导;4.2 教师详细讲解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5. 课堂练习5.1 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5.2 教师批改练习题,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
6. 总结拓展6.1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6.2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经》的喜爱和感悟。
7. 布置作业7.1 学生背诵两首诗歌;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应和问题,以及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诗经》两首优秀教案(精选5篇)《诗经》两首优秀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诗经》两首优秀教案(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诗经》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初步了解赋比兴的手法。
3、了解朗读四言诗的节奏,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德育目标1、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通过《诗经》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了解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及赋比兴的手法,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1、朗读2、点拨、讨论3、欣赏教具准备ppt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关雎》[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品读欣赏,把握诗意。
了解赋比兴的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论语》中曾记载,孔子教育他的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里所说的诗是指《诗经》。
意思是说,不学《诗经》,(在生活交往中)就不会说话。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听朗读录音,注意正音。
关关雎鸠jūjiū窈窕淑女yaǒtiaǒ君子好逑hoqiú参差荇菜cēncī左右芼之mào寤寐求之wùmèi琴瑟友之sè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第1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经》的背景和特点,掌握《诗经》中的两首诗歌《关雎》和《蒹葭》的基本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古代诗歌的韵味,感受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追求。
教学重点:1. 《关雎》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蒹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1. 《关雎》中的比兴手法。
2. 《蒹葭》中“伊人”的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1. 《诗经》原文及译文。
2. 《关雎》和《蒹葭》的相关资料。
3. 诗歌朗诵音频。
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诗经》的背景和地位,让学生对这部古代诗歌集有所了解。
2. 引导学生关注《诗经》中的两首诗歌《关雎》和《蒹葭》,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关雎》和《蒹葭》原文,尝试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两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
三、课堂讨论1. 《关雎》赏析:a. 讨论诗歌中的比兴手法,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的比兴。
b. 分析诗歌的意境,感受古代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c. 讨论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的君子和淑女。
2. 《蒹葭》赏析:a.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中的蒹葭和白露。
b. 探讨“伊人”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爱情的追求。
c. 比较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四、诗歌朗诵1. 学生分组朗读《关雎》和《蒹葭》,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邀请学生上台朗诵,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总结与作业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经》的文学价值和审美意义。
2. 布置作业:a. 将《关雎》和《蒹葭》的译文背诵下来。
b. 结合自己的理解,创作一首现代诗歌,尝试运用《诗经》中的表现手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讨论和诗歌朗诵,使学生了解了《诗经》中的两首诗歌,并初步掌握了《诗经》的文学特点和表现手法。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诗经两首》教案及教学反思2. 课程类型:语文3. 适用年级:八年级4.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
(2)通过分析两首《诗经》的诗意、诗韵和诗律,提高学生鉴赏古典文学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诗经》简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 教学的两首诗:《关雎》、《蒹葭》。
3. 教学重点:理解两首诗的意境、诗韵和诗律,鉴赏《诗经》的独特魅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诗,理解诗意,体会诗韵。
3. 课堂讲解:(1)解析《关雎》的诗意,分析其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解析《蒹葭》的诗意,分析其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两首诗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 总结拓展:总结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热爱传统文化。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中对两首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介绍了《诗经》的特点和两首诗的艺术特色。
2. 反思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鉴赏能力的提高。
3.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两首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4. 改进措施:根据教学反思的结果,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诗经》的魅力。
2. 利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两首诗的艺术特色。
3. 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对比两首诗的异同,提高鉴赏能力。
4.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语文《诗经》两首教案(5篇)语文《诗经》两首教案1第一课时一、《诗经》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有关常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形式特点;3.领悟“我”的形象塑造,把握艺术技巧二、《诗经》两首教学重点1.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和比兴的艺术手法2.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三、《诗经》两首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四、教学过程1.导入课堂(放ppt)爱情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男子追求心爱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尹人,在水一方。
”,写出了爱情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爱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
今天,让我们走进《诗经》,一起来感受一下古代青年男女的爱和恨吧。
2.关于《诗经》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P90的注释。
2)教师提问: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_______,现存诗______首。
b)《诗经》最初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时候被尊为儒家经典后,才有《诗经》之称。
c)《诗经》的六义是___________?从内容角度分析,《诗经》可分为___,__,___。
从表现手法角度,分为___,__,___。
3.放《静女》录音,字词梳理读音:姝(shū)俟(sì)见(xiàn)蜘蹰(chíchú)娈(luán)贻(yí)彤(tóng)管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积累词汇:其:副词,多么。
姝:美丽。
俟:等候。
于:在。
城隅:城角幽僻的地方。
蜘蹰:犹豫徘徊。
娈:美好。
贻:赠送。
彤,红色。
炜:鲜亮的光彩。
怿:喜爱。
牧:郊外田野。
荑:茅草芽。
古代有赠白茅表示爱恋,婚姻的习俗。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精选16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精选16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篇124 《诗经》两首教学目标1、识记古代文言实词,积累常用词意义。
2、用自己语言赏析诗歌,体会细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发挥想象力描绘浪漫的爱情场景。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学生查字典,熟读课文老师查找有关图画和轻柔音乐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心中爱慕之人称为“梦中情人”。
《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
那么追求的过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结果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入《关雎》,欣赏一场古人的爱情戏吧。
二、诵读,熟悉字音,结合注释掌握文意1、范读正音。
老师饱含情感朗诵或播放名家录音。
2、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个别诵读3、解释重点字词,掌握文意(关关、洲、窈窕、好逑、参差、流、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友、芼)三、共同研讨文意1、浪漫的爱情往往离不开浪漫的场景,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
并用自己的语言发挥想象力描绘出来。
明确:“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学生创作并个别演示后,老师做总结示范:展示多媒体画面,并伴轻柔音乐,深情描绘:“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
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
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
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
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2、《关雎》中有一句对心中恋人的赞美已成为赞美女性的现代成语,请找出。
明确: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人又是如何表现自己的爱慕之情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老师紧接着翻译此句)文静美丽的姑娘啊,醒着梦里追求她。
《诗经》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中的两首诗歌;(2)理解《诗经》中的词语和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析《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诗经》,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2)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诗经》中的两首诗歌;(2)理解《诗经》中的词语和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析《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
2.2 教学难点:(1)《诗经》中的古汉语词语和句子的理解;(2)《诗经》中的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解释。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1)介绍《诗经》的背景和地位;(2)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3.2 朗读与背诵:(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经》中的两首诗歌;(2)鼓励学生背诵诗歌,加强记忆力。
3.3 词语解释与翻译:(1)解释《诗经》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2)指导学生将诗歌翻译成现代汉语,理解诗歌的意义。
四、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
4.2 朗读与背诵: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检查学生对诗歌的掌握程度。
4.3 词语解释与翻译:评估学生的词语解释和翻译能力,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五、教学资源5.1 教材:《诗经》文本;5.2 辅助材料:相关注释和解读资料;5.3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
六、教学步骤6.1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2)解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3)解释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背景。
6.2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诗歌进行深入讨论;(2)讨论诗歌的主题、情感和修辞手法;(3)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诗经》两首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诗经》两首教案教学设计1《诗经》两首教案教学设计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之一的《诗经》,其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都备受推崇。
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传统文学作品,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以《诗经》中的两首诗歌《关雎》和《白雪》为例,探讨如何设计一堂富有趣味性和深度的《诗经》教学课程。
一、课堂设计1.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关雎》和《白雪》这两首诗歌,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了解诗歌的结构、韵律特征和诗歌的艺术手法;(2)对两首诗歌进行深入解读,了解诗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3)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感性理解和创造性的表达,写出自己的诗歌。
1.2 教学内容本节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关雎》和《白雪》的阅读和诵读(2)《关雎》和《白雪》的讲解和解读(3)学生自主创作诗歌(4)讨论和分享1.3 教学步骤Step1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我们要学习《诗经》?发现《诗经》整体氛围,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Step2 熟悉《关雎》和《白雪》的诗歌形式对两首诗歌进行介绍,包括结构、韵律特征和艺术手法Step3 理解《关雎》和《白雪》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通过讲解,帮助学生了解两首诗歌的情感和意义,学生进行课堂互动讨论, 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Step4 学生自主创作诗歌学生在课堂上根据自己的感受,采用《关雎》和《白雪》的韵律和结构形式,自主创作诗歌,分享给全班同学。
对于写不出来的同学,可以帮助他们理解一些写作方法。
Step5 总结和讨论展示学生的自主创作,进行分享和讨论,互相评价。
理解《关雎》和《白雪》的精髓,帮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二、课后设计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的《关雎》和《白雪》产生良好的记忆和深入理解,可以在课后为学生布置以下任务:(1)继续阅读《诗经》,了解更多的古代诗歌和文化;(2)对所写的自主诗歌进行修改和完善;(3)进行阅读笔记和感悟的整理。
《诗经两首》的教案教案2009-02-25 21:37氓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有关常识。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了解赋比兴的手法体会其艺术效果。
3、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4、培养自主学习,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3、《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把握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教学难点了解赋比兴的手法在诗中的表现,体会其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诵读法、探究法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诗歌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一朵奇葩,无数的诗人用真情浇灌它,用心血哺育它成长。
它是心灵对现实最纯洁的回答,是心灵与心灵碰撞的最智慧的火花。
“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这种最古老的文学样式,素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称。
这个世界,一切都可以老去,惟有诗歌永存。
今天我想考考大家,“风骚”一词是什么意思?一指人举止轻佻;如“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二泛指文学修养;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那么最初的意思是什么?它是两个词,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风是指《诗经》的《国风》,骚是指屈原的《离骚》。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
这两部都是经典的文学著作,分别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
这个单元我们将对这两部作品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诗经》两首中的《卫风氓》。
二、看课下注释,把握重点信息,请同学简介《诗经》,教师补充。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是由周王朝通过各诸侯国的协助进行采集,然后命乐师整理、编撰而成的。
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
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五经》中以《诗经》最有文采。
韩愈《进学解》:“《诗》正而葩”。
“葩”,此作华丽有文采解。
后来《葩经》被用作《诗经》的代称。
《诗经》的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诗经的段落称之为“章”)。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就像我们现在所说的流行歌曲或者山野传唱的民歌。
(共160篇)“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就像奥地利歌剧一类的高雅音乐。
(共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共40篇)《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即直陈其事;指铺陈排比,也可以是直接铺叙,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例如:、《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比,即比喻,就是打比方;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即即景生情、托物兴感,由具体事物引发想象和联想。
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以《关雎》为例。
“风”“雅”“颂”是《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形式,“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合起来被称为诗经的“六义”。
孔子曾经这样评价《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谓之‘思无邪’”。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六义经卷皆通习之:六义指《诗》《书》《礼》《易》《乐》《春秋》通五经,贯六艺:六艺指礼乐书射御数六种技术三、第一教学板块(―)诵读:了解诗意,理清情节。
1、放录音第一遍,让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2、字词正音,指名学生朗读。
3、教师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诵读时要注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4、可再指名同学朗读,大家指正。
(二)、根据课后的注释来翻译课文,梳理课文的行文思路。
1、学生轮流翻译课文。
2、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每一章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简介的语言概括。
交流点拨课文的行文思路。
板书小结:参考一参考二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第一节许婚第二章:相思相恋占卜结婚(赋)第二节迎娶第三章:以桑为比劝诫痴女(比兴)第三节劝诫第四章:以桑为比控诉移情(比兴)第四节控诉第五章:倾诉苦楚表达悔恨(赋)第五节反省第六章:回顾甜蜜表达决绝(赋比兴)第六节决绝《氓》是一首叙事诗。
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
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
全诗分六章,每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
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
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下面是全诗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
四、分析人物形象,体悟情感1、学习“恋爱”部分(1)指名学生朗读。
(2)教师提问: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
请用简炼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点拨: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3)提问: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点拨:男青年急躁、任性,姑娘则温柔、体贴。
“乘彼垣”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
“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
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
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4)提问:“尔卜尔筮”等四句表明恋爱终于有了结果。
这是一段怎样的姻缘?点拨:神灵显示,这是一段天赐良缘。
“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
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
至此,一个完整的叙事段落结束。
(5)让学生思考下面两个问题:•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从女主人公的这段回忆来看,她的婚姻是否像我们经常看到的那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点拨:•(板书)感情基调:热情、幸福•不是。
从她的回忆看,二人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6)要求学生朗读一、二节。
2、学习“婚变”这一部分。
(1)小组朗读这一部分。
(2)提问:这一部分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手法?点拨:议论、抒情。
(3)提问:第三章和第四章在总结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概说自己的婚后生活前先用了“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等诗句,这属于一种什么样的艺术手法?点拨:比兴的艺术手法。
(4)提问:比兴的艺术手法我们在初中就学过,请同学们回忆一直,举一两例并说说比兴手法的特点。
《氓》中的比兴句应该怎样理解?用比兴的好处是什么?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关雎》《蒹葭》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及“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比兴句。
第三章以传统的比兴的开头,先以葱茏的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
否则,结局悲惨,悔之晚矣。
第四章紧承上节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开头就是“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以树木的枯萎凋零比拟流年带下走了的青春,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中蹉跎了美丽的容颜。
再加上婚后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被弃的命运此时却降临到了她的头上。
这两处使用比兴手法的好处有:结构上: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比兴起过渡作用。
内容上:①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们分别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相应地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变心的重要原因。
不过,也不妨理解得宽泛些,比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如同女主人公和“氓”之间情意浓密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景象,则如同两人感情枯竭时。
②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从“抱布贸丝”一句来看,她养蚕做丝),富于生活气息,同时还暗示了她的勤劳。
三、四章用起兴的诗句,以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的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5)提问:第三章在行文上有什么作用?点拨: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
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
(6)提问:结合文章的三、四、五章考虑: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议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她的思想感情如何?点拨:(板书)悔恨、沉痛、但是不哀伤。
(7)齐读这一部分。
3、研习“决绝”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
(2)提问:女主人公通过上文的回忆、自省,在这一章她做出了选择,什么样的选择?点拨:“反是不思,亦已焉哉!”(3)这反映出她什么样的性格特点?点拨:(板书)清醒、刚烈。
(4)提问:同学们可议一议,想一想,这一章用的是什么样的写法?点拨:对比(板书)(5)提问:把什么同什么作了对比?点拨:将昔日的“信誓旦旦”与今日的结局作对比。
(6)关于运用对比的手法,在文中的其他章节还有多处,请同学们找一找,试举几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