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设计
- 格式:pptx
- 大小:9.79 MB
- 文档页数:84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线路规划方案一、线网规划(一)线网规划原则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专项规划内容,线网规划应满足以下原则:(1)线网规划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并预留未来发展余地。
(2)线网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城市的地形与地貌,城区线路尽可能沿城市干道布设。
(3)线网规划要考虑线路建成后的实际运营,不仅要满足城市主干客流需求,同时要考虑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提高乘客换乘的便捷性,此外还应兼顾整个线网客运量负荷的均衡。
(二)线网规划作用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作用:(1)线网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立项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线路设计的主要依据。
(2)线网规划是确定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模、建设顺序以及编制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的依据。
(3)线网规划是决定线网结构、换乘车站和换乘形式的基本依据。
(4)线网规划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用地规划控制的重要依据,可以有效地控制和降低工程造价。
(5)线网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骨架,可推动城市建设与发展,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运营的可持续性。
(三)线网规划内容线网规划涉及专业面广,综合性强,技术含量高,主要内容包括前提与基础研究、线网规模和架构、分阶段实施规划等。
1.前提与基础研究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研究内容包括城市现状与发展规划、城市交通现状和规划、城市工程地质分析和建设必要性论证等。
2.线网规模和架构线网规模和架构是线网规划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线网合理规模、线网架构方案的构思、线网方案客流测试、线网方案分析与评价。
3.分阶段实施规划分阶段实施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工程条件、建设顺序、附属设施规划。
具体内容包括车辆段和其他基地的选址与规模、线路敷设方式和主要换乘节点方案,修建顺序规划,联络线分布、城市轨道交通线网与城市的协调发展和环境要求、城市轨道交通和地面交通的衔接等。
国家标准规定,线网规划的方案主要包括线网规模、线网功能层次、线网空间布局等。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方案1. 引言城市轨道交通是现代都市交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提供了高效、便捷、环保的出行方式。
因此,对于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设计方案十分关键。
本文将探讨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的重要原则和应遵循的步骤。
2. 轨道交通线路设计原则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设计需要遵循一些重要原则,以确保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
2.1 通达性设计方案应该考虑到城市各个主要区域之间的联系,尽可能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
通过合理的站点布局和线路连接,便于人们在不同区域之间快速、便捷地换乘。
2.2 服务性线路设计方案应该考虑到市民的需求,尽量覆盖主要的人口密集区、商业中心和重要的社会公共设施。
同时,线路的规划还应考虑到未来的发展趋势,以便为城市未来的发展提供支持。
2.3 简洁性设计方案应该尽量简化线路,减少不必要的转乘和过渡,以提高运行效率和乘客的出行体验。
同时,线路的长度也应该尽可能缩短,以减少运营成本。
2.4 稳定性设计方案需要考虑到线路的运行稳定性,确保列车运行的平稳和可靠。
线路应该尽量避开地下水、软弱地层和其他地质难点区域,以减少施工风险和后期维护成本。
3.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步骤3.1 需求分析在开始设计之前,需要对城市的交通需求进行全面分析。
根据城市人口分布、主要区域的功能和交通流量等信息,确定线路的总体规划方向。
3.2 排线设计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进行排线设计。
排线设计需要考虑到决定线路的一些关键因素,例如道路条件、周边环境和地形地貌等。
同时,还需要进行可行性研究,并与相关部门、专家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协商。
3.3 站点布局设计针对每个区域的功能和人口密度情况,进行站点的布局设计。
站点的布局应该满足乘客的出行需求,同时考虑到线路运行的效率和安全性。
3.4 技术规范设计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的技术规范,进行相关技术参数的设计。
这包括车辆种类、列车速度、站点设计等。
同时,还需要进行施工工艺的研究和设计,确保线路的建设和运营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与设计城市轨道交通是一种高效、安全、环保的城市交通方式,能够有效缓解城市拥堵问题,提高出行效率。
在一个城市的轨道交通系统中,线路规划与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对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与设计的相关内容进行探讨。
一、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的意义和原则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是指在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城市发展需求,制定出一条能够满足城市居民出行需求的轨道交通线路方案。
具体来说,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城市发展需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应该与城市的发展规划相协调,考虑城市的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情况等因素,合理划定线路的走向和位置。
2.交通需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要确保能够满足城市居民的出行需求,尤其是连接重要的交通枢纽、商业中心、居民区等,方便城市居民的出行。
3.可行性:轨道交通线路规划应该在技术、经济和环境等方面具备可行性,确保线路的建设和运营能够得到有效保障。
4.社会影响:轨道交通线路规划要考虑对周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尽量减少对居民的干扰,同时要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等。
二、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的要点和技术要求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是在规划的基础上,对线路进行具体的细化和详细设计,包括线路走向、站点设置、结构设计等。
下面列举了几个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的要点和技术要求:1.线路走向设计:根据城市的发展需求和交通分布情况,确定线路的起止点及中间站点,合理设计线路走向,尽量减少建设和运营成本。
2.站点设置:站点是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应考虑到周边交通和人口密度等因素,合理确定站址,方便地铁乘客的出行。
3.结构设计:轨道交通线路的结构设计包括路基、桥梁、隧道等方面,需要满足工程技术的要求,确保线路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4.换乘设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换乘设计应考虑到不同线路之间的衔接,以及乘客的出行便利性,合理设置换乘站点和通道。
5.安全设计:轨道交通线路的安全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包括防护设施、紧急疏散通道、防火措施等,确保乘客在紧急情况下的安全。
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与设计原则城市轨道交通作为现代城市交通系统的骨架,对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高城市运输效率、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和设计显得尤为关键。
本文将详细探讨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与设计原则。
1. 规划原则1.1 前瞻性原则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应具有前瞻性,充分考虑城市未来发展的需要,预测城市人口、经济、用地等方面的增长趋势,确保轨道交通系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能够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
1.2 网络优化原则在轨道交通规划中,应注重网络的优化,形成覆盖广泛、布局合理的网络体系。
网络应具有一定的密度,同时兼顾线网的互联互通,提高轨道交通的服务水平和效率。
1.3 功能区分原则根据城市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轨道交通规划应体现功能区分,如在商务区、居住区、工业区等区域设置不同类型的轨道交通线路,满足不同区域的出行需求。
1.4 乘客便利性原则在轨道交通规划中,应注重提高乘客的出行便利性,如设置适量的换乘节点,提供便捷的换乘条件;在沿线设置充足的站点,满足乘客的出行需求;优化线路走向,减少乘客出行时间。
1.5 经济合理性原则轨道交通规划应充分考虑投资和运营成本,确保项目的经济合理性。
在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评估项目的财务状况,确保项目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2. 设计原则2.1 安全性原则轨道交通设计应遵循安全性原则,确保乘客和设备的安全。
设计时要考虑线路、车辆、信号、通信等方面的安全性,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防范各类事故的发生。
2.2 可靠性原则轨道交通设计应保证系统的可靠性,降低故障发生的概率,确保系统在出现故障时能够快速恢复正常运行。
设计时要考虑设备的可靠性、维修的便捷性等因素。
2.3 舒适性原则在轨道交通设计中,应关注乘客的舒适性,如优化车厢内部空间布局,提高乘坐舒适度;设置空调、座椅等设施,提升乘客的出行体验。
2.4 高效性原则轨道交通设计应追求系统的高效性,提高运输能力和运行效率。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方案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交通拥堵问题的日益严重,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种高效、便捷、环保的公共交通方式,在城市交通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合理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方案不仅能够提高城市居民的出行效率,缓解交通压力,还能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竞争力。
一、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的目标和原则(一)目标1、提高城市交通的可达性和便利性,减少居民出行时间和成本。
2、缓解城市道路交通拥堵,优化城市交通结构。
3、促进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开发,引导城市空间的拓展和优化。
4、减少交通污染,降低能源消耗,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原则1、整体性原则规划应从城市整体发展战略出发,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综合交通规划等相协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适应性原则充分考虑城市的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需求特征等因素,确保规划方案能够适应城市未来的发展变化。
3、便捷性原则线路布局应尽量覆盖城市的主要客流集散点,如商业中心、居住区、学校、医院等,方便居民出行。
4、经济性原则在满足交通需求的前提下,合理控制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提高轨道交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环保性原则优先选择对环境影响较小的线路走向和施工方式,减少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
二、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的前期准备工作(一)交通需求预测通过对城市人口、就业岗位、土地利用等数据的分析,运用交通模型预测未来城市的交通需求,包括出行总量、出行分布、出行方式等,为线路规划提供依据。
(二)现状调查与分析对城市的道路交通现状、公共交通运营情况、土地利用现状等进行详细调查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明确轨道交通规划的重点和难点。
(三)相关规划研究收集和研究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综合交通规划等相关规划,了解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区域,为轨道交通线路规划提供指导。
三、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的主要内容(一)线路走向根据城市的地形地貌、土地利用、客流分布等因素,确定轨道交通线路的走向和路径。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与设计方案嘿,咱们来聊聊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与设计方案这事儿。
不知道您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每天早上为了上班或者上学,在拥挤的公交里被挤得像沙丁鱼罐头,心里盼着要是有条便捷的轨道交通线路该多好。
我就有过!有一回,我着急去参加一个重要的会议,结果公交堵在路上,那叫一个心急如焚啊!从那以后,我就对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设计特别上心。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规划与设计,那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
这就好比是给城市这个大身体搭建一套高效的血管系统。
首先得考虑城市的整体布局,就像我们布置自己的房间一样,得清楚哪里放床,哪里放书桌。
比如说商业区,那肯定是人流量巨大的地方,轨道交通线路就得像触角一样伸过去,把人们快速地输送过来输送过去。
还有学校、医院、住宅区这些地方,都得照顾到。
线路的走向也很有讲究。
得尽量走直线,这样能节省时间和成本。
但有时候吧,又得绕个弯,避开一些重要的建筑或者地质复杂的区域。
这就好比我们走路,有时候为了避开一个大水坑,就得绕一下道。
站点的设置更是关键。
不能太密集,不然列车老是停,速度上不去;也不能太稀疏,不然大家走老远才能坐到车,不方便。
站点还得考虑周边的人口密度和出行需求。
像那种大型的居民区,或者是就业集中的园区,都得多设几个站点。
另外,不同线路之间的换乘也得设计得巧妙。
要让大家换乘的时候能够方便快捷,不用跑老远,还得标识清晰,不然在那迷宫一样的地铁站里迷路可就麻烦啦。
再来说说轨道的类型。
有地铁、轻轨、有轨电车等等。
每种类型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地铁适合大运量、长距离的运输;轻轨则相对灵活一些;有轨电车呢,在一些特定区域能发挥独特的作用。
在规划设计的时候,还得考虑未来的发展。
城市是不断变化的,人口会增加,新的区域会崛起。
所以线路得有一定的前瞻性,预留一些扩展的空间。
比如说,我所在的城市,之前规划的一条轨道交通线路,当时觉得已经很不错了。
可没过几年,城市发展太快,周边新盖了好多小区和写字楼,原来的线路就显得不够用了。
城市轨道交通的线路设计与运输规划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人口规模持续扩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种绿色、高效、大运量的交通方式,逐渐成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主要手段。
本文将从线路设计与运输规划两个方面,对城市轨道交通进行深入探讨。
线路设计城市轨道交通的线路设计是轨道交通系统规划的基础,直接影响到轨道交通的运营效率、投资成本和服务质量。
线路设计主要包括线路走向、线路类型、车站布局、换乘设计等方面。
线路走向线路走向应充分考虑城市用地规划、交通需求、地形地貌等因素,尽量沿城市主要客流走廊布局,以便于吸引更多乘客乘坐。
同时,线路走向应兼顾城市未来发展需求,预留一定的拓展空间。
线路类型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类型主要包括地铁、轻轨、有轨电车等。
不同类型的线路具有不同的技术标准、建设成本、运营速度和运量能力。
在选择线路类型时,应根据城市规模、交通需求、地质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
车站布局应遵循便捷、高效、安全的原则,合理确定车站规模、数量和分布。
车站规模应满足高峰时段客流需求,同时考虑未来发展需求。
车站分布应尽量均匀,便于乘客出行。
换乘设计换乘设计是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到乘客的换乘便利性和出行效率。
换乘设计应充分考虑不同线路、不同交通方式的衔接,实现换乘便捷、流线清晰、互不干扰。
运输规划城市轨道交通运输规划是为了实现轨道交通线路的高效运营,提高服务水平,降低运营成本。
运输规划主要包括运行组织、列车编组、发车间隔、票价策略等方面。
运行组织运行组织应根据客流特点、线路条件、运营目标等因素,合理制定运行图,确保轨道交通线路高效、安全、稳定运行。
同时,运行组织应兼顾节假日、特殊事件等特殊情况,制定相应的运行调整方案。
列车编组列车编组应根据线路客流需求、运行速度、设备条件等因素确定。
编组模式应充分考虑乘客舒适性、运行安全性及设备运行效率。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选址与设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普遍面临的挑战之一、城市轨道交通的出现为城市交通带来了新的解决方案。
对于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选址与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人口分布、交通流量、地理条件、土地利用规划等,以确保线路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首先,在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选址时,需考虑到人口集中区域。
城市轨道交通一般服务于城市的繁华地区,所以选址时需要考虑人口密度高、商业中心区域的交通需求。
通过分析人口普查数据和城市规划,确定人口集中的区域,以便提供更快捷、高效的交通服务。
其次,在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中,需要根据交通流量进行调研和分析。
通过研究城市的交通状况和交通流量分布,可以确定交通拥堵的瓶颈区域,以及需要改善的交通线路。
通过科学分析,设计出更合理的线路,有效缓解交通压力。
第三,在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中,还需要综合考虑地理条件。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通常通过地下、地面和高架等方式布置,所以需要考虑地理条件对线路的影响。
例如地形、土壤条件、地下水位等。
此外,还需要考虑地貌和文化背景等因素,以充分保护城市的景观和环境。
最后,在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中,还需要考虑土地利用规划。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建设需要占用一定的土地资源,所以需要综合考虑土地用途规划。
选择合适的土地用地,以减少对现有建筑物和自然环境的干扰,提高空间利用效率。
总之,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选址与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只有从整体上考虑城市的发展需求以及环境保护要求,才能设计出合理、高效的交通线路。
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不断优化线路设计,提升城市轨道交通的服务水平,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交通问题日益凸显。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种快速、便捷、环保的交通方式,在现代城市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城市轨道交通的线路规划是确保轨道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本文将对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进行探讨。
一、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的重要性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合理的线路规划可以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其次,科学的线路规划可以提高交通系统的运营效率,减少能源消耗,保护环境。
最后,合理的线路规划还可以促进城市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繁荣。
二、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的原则1. 综合考虑城市规划和发展需求。
轨道交通线路规划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匹配,充分考虑城市发展的需求,避免规划失衡和建设浪费。
2. 合理布局线路网密度。
线路网密度要与城市规模和人口密度相适应,合理分布,确保覆盖面广,服务效果优。
3. 考虑出行需求和交通热点。
通过分析人群出行和交通热点,合理规划线路,方便市民出行,缓解繁忙路段的交通压力。
4. 结合城市特点和地形地质条件。
根据城市的特点和地形地质条件,选择适宜的线路形式,最大程度地优化线路走向,提升系统运营效率。
5. 注重公平合理性。
线路规划要满足不同人群的出行需求,注重公共交通的公益性质,为广大市民提供便捷和经济的出行方式。
三、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的实施步骤1. 宏观规划。
通过调研和分析城市交通状况、人口分布等因素,制定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方案,确定线路长度、站点设置等。
2. 中观规划。
根据宏观规划的框架,进一步细化线路走向、站点布置等,制定更具体的线路规划方案。
3. 微观规划。
在中观规划的基础上,进行线路详细设计,包括站点平面布置、进出站口设置、线路走向调整等。
4. 线路评估和优化。
对规划方案进行评估,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影响等方面,针对问题进行优化和改进。
5. 完善建设方案。
根据规划方案进行建设方案的完善,包括工程预算、施工技术等,确保线路规划能够顺利实施。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原则主要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几点:
1. 城市规划协调性:
- 线路布局应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交通规划紧密结合,确保轨道交通系统能有效服务城市发展的重点区域和人口密集区。
2. 客流需求导向:
- 根据城市各区域的人口密度、流动特点以及预期的客流量来规划线路走向,保证线路能够连接城市的重要交通枢纽、商业中心、居住区、办公区等高需求区域。
3. 高效便捷性:
- 优化换乘节点设置,提高不同轨道交通线路之间的换乘效率,实现与其他公共交通方式(如公交、出租车、自行车等)无缝衔接,提供便捷的城市出行网络。
4. 安全第一:
- 设计时充分考虑列车运行安全,包括合理设定最大坡度、最小曲线半径,以保证列车行驶平稳;同时在设计阶段就需考虑事故救援通道和设施的布局。
5. 无障碍设施:
- 考虑到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需求,确保轨道交通站点及线路具备完善的无障碍通行设施,方便所有乘客使用。
6. 战备要求:
- 在部分国家和地区,轨道交通的设计还要结合战备需要,预留一定的应急功能和拓展能力。
7. 经济可行性:
- 综合评估项目的投资成本和经济效益,通过合理的线路选择和工程技术方案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
8. 环境友好:
- 尽可能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采取噪音控制、振动减缓措施,并考虑到轨道线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9. 技术适用性:
- 根据城市的地质条件、地形地貌和技术水平选择合适的轨道交通制式,如地铁、轻轨、有轨电车等。
10. 可持续发展:
- 线网规划应具有前瞻性,为未来城市发展留有余地,同时符合节能减排、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与设计研究总结城市轨道交通作为现代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缓解交通拥堵、提高出行效率、促进城市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合理的线路规划与设计则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能够发挥其优势的关键所在。
一、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与设计的重要性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规划与设计直接关系到系统的运营效率、服务质量和投资效益。
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与设计能够有效地减少建设成本、提高运营效率、满足乘客出行需求,同时还能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良好的线路规划与设计能够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通过将轨道交通线路与城市的发展规划相结合,可以引导人口和产业的合理分布,促进城市新区的开发和旧城的改造,实现城市的均衡发展。
其次,它能够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合理的线路走向和站点设置可以减少乘客的出行时间和换乘次数,提高整个交通系统的运行速度和可靠性。
再者,对于环境保护也具有积极意义。
城市轨道交通相对其他交通方式具有低能耗、低污染的特点,能够减少城市的尾气排放和噪音污染。
二、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与设计的原则1、整体性原则线路规划与设计应从城市整体发展的角度出发,与城市的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等相协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适应性原则要适应城市的交通需求,考虑城市的人口规模、出行特征、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确保线路的运力能够满足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客运需求。
3、便捷性原则站点的设置应方便乘客的出行,尽量靠近大型客流集散点,如商业中心、学校、医院、居民区等,减少乘客的步行距离。
4、经济性原则在满足交通需求和服务水平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提高投资效益。
5、可持续发展原则充分考虑资源的节约和环境保护,采用节能、环保的技术和设备,减少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与设计的流程1、需求分析通过对城市的人口、就业、土地利用、交通现状等进行调查和分析,预测未来的交通需求,确定轨道交通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与规划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与规划是城市交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着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方向、线网布局、线路选择以及站点设置等方面。
合理的线路设计与规划能够提升城市交通系统的效率、改善居民出行条件,进而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基础信息分析在进行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与规划之前,需要对城市的基础信息进行充分的分析。
包括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分布特点、交通需求状况、交通拥堵情况等。
这些信息将对线路设计与规划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线网布局设计在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布局设计上,需要考虑到以下几个因素:1.服务范围:根据城市的规模和交通需求,确定线网的服务范围,以满足居民在不同地区的出行需求。
2.线网覆盖度:要确保线网覆盖城市主要的交通枢纽、商业中心、居住区等重要区域,避免出现线网不连贯或盲区的问题。
3.线路密度:根据城市的交通需求和现有道路条件,确定线路的密度。
密度过低将不利于吸引乘客使用,而密度过高又可能导致线路之间的竞争、乘客流量过大等问题。
4.线网形式:根据城市的地理条件、土地利用情况等因素,确定线网的形式。
可以选择放射状、环线状、网状等不同的形式,以满足城市的交通需求。
三、线路选择与设计在确定线网的基本布局之后,需要对每条具体的线路进行选择与设计。
线路选择与设计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交通流量:通过交通调查、人口分布等手段,了解线路沿线的交通流量,以选择适合的线路。
2.土地利用:考虑线路沿线的土地利用情况,避免对重要的土地资源造成过大的影响。
3.道路条件:充分考虑线路沿线的道路条件,避免因为道路狭窄、交通拥堵等问题而影响轨道交通的正常运营。
4.站点设置:根据线路沿线的人口分布、交通接驳等因素,合理设置站点,以满足乘客的出行需求。
四、可持续发展考虑在进行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与规划时,还需要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1.环保考虑:选择清洁能源作为动力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综合利用:充分利用现有的道路和土地资源,减少对新的土地的占用。
1.城市轨道交通:城市中使车辆在固定导轨上运行并主要用于城市客运的交通系统称为城市轨道交通。
按相对于地面位置划分:地下铁路、地面铁路、高架铁路;按构筑物的形态(运营方式)划分:传统的城市轨道交通、市郊铁路、区域快速铁路;按运输范围及车辆类型范围划分:地下铁道、轻轨交通、独轨交通、有轨电车、客运自动轨行车、自动导向交通、微型地铁、胶轮地铁、索道、磁悬浮铁路等。
特点:①运营速度快,运载能力大;②能源消耗低,对环境影响小;③安全与公平兼顾;④促进城市产业及经济加速发展;⑤可采用地下和高架敷设方式,占地面积小;⑥良好的环控体系和候车环境,乘车舒适性佳。
2.轨道交通系统构成:铁路线路,安全检测,轨道、路基、桥梁、隧道,动车组,运输控制,信号系统,牵引供电系统。
3.客运量:指一条或多条线路上各个区段上在单位时间内单程或往返运送的实际或预测客流量。
4.客流:客流又称客流量,是指在某一区段上,在单位时间内单方向或往返的实际旅客量或预测旅客量。
5.居民流动量:一年内每个居民平均乘行次数,表示居民流动频繁程度,用一年内城市的客运量除以居民总数所得。
6.运程:为每个旅客一次乘行的平均距离,取决于城市大小、形状、现有的各种运输方式的运输网总长度、结构形态、运输组织方式等因素。
7.客流密度:指每年经由每km双线线路的旅客总数,用“人/(km·a)”表示。
8.①车辆容量v—车辆容纳乘客的数目;②列车编组数n— 1列车包含的车辆(动车、拖车)数量;③列车容量V — 1列车能够运送的乘客数量,即V=v×n(人);④列车行车间隔I—为两列车发车的时间间隔,单位秒(s);⑤通过能力(通行能力)—以1h单方向通过的列车数来衡量,与列车行车间隔成反比,即N=3600/I(对/h)。
⑥输送能力C —为1h单方向所能运送的旅客数,也称运输能力或运能,由1列车的容量与线路通过能力的乘积来确定,C=V×N=v×n×N(人/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