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洁 16课 中外交往与冲突
- 格式:ppt
- 大小:6.27 MB
- 文档页数:36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戚继光抗倭背景、功绩和取胜原因的学习和分析,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一、重点和难点重点:本课重点之一是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标志着我国古代航海事业发展达到了顶峰,是我国古代经济发达的体现,同时也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
学习这一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有重要作用。
另外,郑和下西洋后,中国文化进一步影响到亚非地区,郑和远航架起了中国同亚非各国友谊的桥梁,在郑和船队到达的很多地方,都有纪念他的遗迹,影响至今,意义深远,需重点掌握。
戚继光抗倭是另一重点。
民族英雄戚继光在人民的支持下,肃清侵扰我国东南沿海的倭寇,这是历史上我国人民抵御外侮的第一次胜利,捍卫了中国的主权,保障了我国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学习这一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体会到“得道多助”、正义必定会战胜邪恶的道理。
特别是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赢得了后世的尊敬,在民间具有强烈而深远的影响。
在我国历史上,每当遭受外敌侵略之际,戚继光都会成为一面激励人民斗志的旗帜。
学习这一内容,对于培养学生崇高的历史责任感,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课后反思1、时间上:从定下来上整合课,到整合课录像完毕,个人对于时间的安排不合理,即前松后紧。
学校事务性的工作多,个人思想上总认为时间充裕,导致自己不能有效、合理的安排、规划好这节课。
2、技术上:由于自己技术的不过硬,在整合课的制作上完全依赖计算机老师。
在日常教学中,自己能够灵活应用PPT于教学,但凡是超出这个范围,自己就无从下手。
通过这次参加比赛,暴露出自己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上的薄弱之处,不能进一步了解掌握更高一级的技术,只是满足于课堂教学的范围。
因此,前期自己的工作就是搜集资源,在将所授内容构思好之后,通过跟计算机老师协调、沟通之后,将自己的思路呈现出来。
技术上的不过关,造成自己在完成整合课这项工作时的被动。
3、课程内容上:之所以选择这一课来进行整合,是基于资源的丰富以及通过两个人物带动的两个历史事件所产生的不同的影响。
教学设计上,因为自己没有很高的计算机技术,又怕给别人增加很大的负担,就采用了以“我的博客”的形式来再现教学资源,这样设计的目的主要就是不花哨、实用。
我们的课堂有时就是需要扎实的做些东西,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繁荣”上。
因此,在将本节课整合成三大块的同时,主要是依托“我的博客”来进行教学。
记得第一次在计算机教室上课时,留给自己最深的印象就是:“这里不是我的地方。
”孩子们人手一台电脑,特别是课堂中相当一部分时间都是需要学生自己操作电脑,教学形式的改变,也让学生在课堂上的关注点发生了改变。
因此,课堂的秩序和上课效果不好。
通过调整,从以下几个方面下手整改:一是及时点评、控制,课堂张弛有度。
在计算机教室上课并不意味着计算机取代了教师,而是教师通过计算机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有效的学习资源来完成学习任务以及拓展学科视野。
因此,教师及时总结,并且在总结时一定要让学生放下手中电脑,认真、集中精力的去听,这时,就需要老师通过控制电脑的形式进行。
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课堂上不能任其为所欲为。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与郑和、戚继光的相关资料,使学生学会搜集和运用有效信息思考和能自主探究学习,学会正确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通过小组研学,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方法,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
教学难点:理解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依据教材和学情特点并贯穿新课改理念,本节课主要以小组合作,教师评价为主线贯穿整节课堂,小组积极参与合作探究,积极参与展示,学生质疑,师生解疑,生生交流,师生互动的形式展开学习,教师并加以点拨,并作适当的拓展延伸、补充、总结。
同时师生还适时地运用多媒体、故事导入法、联系对比法、情景演绎法等多种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完成学习目标。
六、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说明: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并完成自主学习内容,在对本节课的知识脉络有了一定的了解下,学生收集与该节内容相关的材料,为交流学习做好准备。
自主学习内容:㈠.阅读教材“郑和下西洋”完成下列内容。
1、背景:前期,我国是的国家。
2、目的:为了加强同的联系。
3、时间:年,明派率27000多人第次从出发,到年其先后次下西洋,到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最远到达沿岸和东海岸。
4、影响:促进了和各国的,加强了我国和各国的。
㈡.阅读教材“戚继光抗倭”完成下列内容。
1.背景:元末明初,(日本武士、商人、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
2.抗倭:组建“戚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
第十六课中外的交往和冲突说课稿一、说课题:我今天所讲的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中国历史》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16课《中外交往和冲突》。
二、说教材:1、教材地位:本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是明清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明朝政治经济发展的缩影。
同时也是我国古代外交史上的辉煌篇章,非常重要。
明朝的对外交往与冲突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一个表现方面,是了解封建社会走向末落的一个方面,也是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分析历史的能力。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阅读文本知道郑和下西洋的时间、路线等基本情况,了解倭寇的由来,知道戚继光抗倭的简单经过和葡萄牙人何时取得在澳门的居住权。
能力目标:A、学生通过观察《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能够从图中得到有用信息,增强自己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学习历史的习惯。
B、学生通过自主讨论和分析郑和下西洋能够成功的条件和戚继光抗倭取胜的原因,能够解答这两个问题,并在解答问题的同时增强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和平友好的交往会受到欢迎,而不友好的、企图侵略的交往会遭到人民的抵抗并最终会以失败而收场。
通过学习郑和下西洋和我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等方面的知识,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
3、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根据知识点在教材中所占的地位和《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的要求,我拟定本堂课的教学重点为: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2)、教学难点根据对学生认知结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的分析,我拟定本堂课的教学难点为:郑和能够下西洋的条件和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所涉及的空间和时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三、说教法:运用探究式教学的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比较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积极的思维活动获取知识,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把学习到的新知识纳入到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