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客都梅州民风民俗

客都梅州民风民俗

客都梅州民风民俗
客都梅州民风民俗

客都xx 民风民俗

在两晋至唐宋时期,因战乱饥荒等原因,黄河流域的中原汉人被迫南迁,历经五次大迁移,先后流落南方。由于平坦地区已有人居住,只好迁于山区或丘陵地带,故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当地官员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时,立为“客籍”,称为“客户”、“客家”,此为客家人称谓的由来。为防外敌及野兽侵扰,多数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了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土围楼、四角楼等,其中以围龙屋存世最多和最为著名,是客家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

围龙屋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选择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建筑材料有沙、石、土、瓦等。普通的围龙屋占地8 亩、10 亩,大围龙屋的面积已在30 亩以上,建好一座完整的围龙屋往往需要五年、十年,有的甚至更长时间。

一间围龙屋就是一座客家人的巨大堡垒。屋内分别建有多间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猪圈、鸡窝、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形成一个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社会小群体。

围龙屋不论大小,大门前必有一块禾坪和一个半月形池塘,禾坪用于晒谷、乘凉和其它活动,池塘具有蓄水、养鱼、防火、防旱等作用。

大门之内,分上中下三个大厅,左右分两厢或四厢,俗称横屋,一直向后延伸,在左右横屋的尽头,筑起围墙形的房屋,把正屋包围起来,小的十几间,大的二十几间,正中一间为“龙厅”,故名“围龙”屋。小围龙屋一般只有一至二条围龙,大型围龙屋则有四条五条甚至六条围龙,在兴宁花螺墩罗屋就有一座6 围的围龙屋。在建筑上,围屋的共同特点是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两边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坐落有序,布局规整,以屋前的池塘和正堂后的“围龙”组合成一个整体,里面以厅堂、天井为中心设立几十个或上百个生活单元,适合几十个人、一百多人或数百人同居一屋,讲究的还设有书房和练武厅,令人叹为观止。

围龙屋的设计与建造融科学性、实用性、观赏性于一体,显示出客家先人的出色才华及高超技艺。围龙屋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

式”、云南的“一颗印”并列一起,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之为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如今,客家人已走出封闭的围龙屋,走出狭窄的山门,走向辽阔的世界,围龙屋成为一种历史的遗迹、一种独特的景观。现在梅州市保留下来的围龙屋,仅在梅州城区和城郊40 公里内,就有几百座。

以下是xx 围屋的介绍:

梅县“围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民间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它的建筑和设计艺术之独特,给这个侨乡带来了浓郁的乡土风情。人们说,梅县“围屋”充满着客家人的“客味”。“围屋”是由一座弧形或方形的辅助建筑群,象城堡一样将主体住宅包围着的建筑。屋内布局“三堂四廊,十厅九井”:

进深三座高堂,以天井和屏风墙隔开;横向是四排住房和过厅,错落有致;后面由一排排列成半圆形的房屋围成天井,叫花头。屋内房间数十间,可以住上几代数十口人家。整个“围屋”靠山坡而建,前低后高,自成阶梯形,最外围墙筑得很高,窗子开得很小,显得壁垒森严。

从低处往上看,“围屋”层层叠叠,有盘龙之状,兴宁人又称“围龙屋”。如果连大厅前的晒禾坪和一口半圆形鱼塘拼起来看,一个单元的“围屋”,就呈现一个椭圆形。它把生活起居,辅助劳作和饲养加工等统一在住宅内部,同时各部分又互不干扰,显得协调而又和谐。人们说的“客味”,精髓就在于此。梅县“围屋”的筑墙全部是三合土(五华人称“三炮土”)锻打而成,其抗压强度和抗拉抗剪度,均超过一百号混凝土。它的建筑尺度精确,地墙、地面、楼面、屋面的平度和标高,误差不超过几毫米。每座房子的造型,檐梁雕塑,内外装饰和绘画,均有极高的艺术造诣。座落在梅县白宫富良美村有一座华侨建的联芳楼,又称华侨“围屋”。它长近百米,宽四五十米,四周以建筑物环成“围屋”大院。屋的正面是三个凸起的钟楼式大门,其上下左右及所有窗户顶端,都装置着匀称的各种动物、花草浮雕,大大小小不下一二百幅,钟楼上端有狮子滚球,双龙夺宝,雄鹰展翅,天使临门等塑像,正楼大门的阳台下,还雕有郭子仪拜寿群像,工艺精巧。正观整座楼面,富丽堂皇。“围屋”内,分建房室一百多间,“十厅九井,三堂四廊”。最后是一间长长的枕头屋。堂、厅、房间、走廊、天井、楼上楼下,设计十分巧妙。

梅县“围屋”历史悠久,它与古代中原人南迁后,不时发生的“土“、“客”之争有关。客人为适应当时的环境,便建筑了能集群聚居的房子,以抵御来犯者。他们为了便于生活,把防盗、防火、饲养、加工、贮存、凉晒等各种生活设施综合一体,以图达到安居乐业的要求。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围屋”的建筑也日趋完善精美。然而,在历史的发展长河和变革中,古老的“围屋”,将成为一种住宅形式而载入史册。

客家方言

客家方言是以梅县话为中心的一支方言。它主要分布在广东的东部和北部地区,全省约有二十多个县市属客家方言区。它以梅县话为标准,因为梅县话影响大,语言较清晰。客家方言也是在民族迁移中形成的一种汉语方言。东晋以前,客家先民原来聚居在中原一带。西晋末,中原地区发生了各种战争和自然灾害,客家先民不得不向南移。

有的移居于湖北、湖南等地,后又经唐末五代十国的离乱,又有的进一步南迁移居江西、福建等地。到南宋末年,宋元交兵,天下大乱,客家先民又进一步移入广东,逐渐入居粤东一带。宋代户口有主户和客户之分,分,后来者入客户,故有客家之称。在移居的过程中,由于在湖南湖北停留了近四百年时间,至唐、宋时期方入粤,因此其方言较接近两湖方言。在广东四种方言中,也显得与普通话差异最小。

客家方言有六个音调,平、入声分阴、阳,上、去声不分,保留了六个古人声韵尾。其书面语与口头语在语音上有较大差别。此外,客家先民本用北方话,入居广东后,受着不同广东方言和地理历史环境影响,因而逐渐消失了卷舌音。

客家传统

客家人是汉族的一支特殊民系,两千多年来,中原地区的汉人由于战乱、饥荒、迫或政府调迁等因素而大量南迁,集中定居在闽、粤、赣地区,又进而扩散至四川、广西、海南、台湾、香港、东南亚等各地。相对于那些地区的原住民而言,他们是外来的客人,被称为“客家人”。

在客家人的迁移过程中,广东梅州是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福建龙岩、江西赣州也是客家人聚居区);由于元代梅州的原住民畲族人起义抗元失败而大

量外逃,到明代时,梅州已不设“畲官”,当地住的基本上都是客家人,梅州也成为客家人主要聚居区(现仅在大埔有少量畲族人居住)。从集散中心和主要聚居地这两个方面而言,梅州成为客家文化的代表区域,这里曾经举办过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和世界客家联谊会,被称为世界"客都",具有浓郁的客家风情。

客家人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艰苦奋斗、热情好客、尊师重教、爱国爱乡的优秀品质。早期客家人居住在人烟稀少的山区,因而团结互助的意识就特别强,虽然生活艰苦,但养成了热情好客的文化传统;客家先民从中原迁来,大多出身于“书香门第”,长久以来还是延续着“耕读传家”的传统,历史上出过不少名人,梅州也因此被誉为“文化之乡”。

客家人作为古代中原人的后代,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可集中概括为艰苦奋斗、热情好客、尊师重教、爱国爱乡。客家人从中原迁移到闽粤赣地区,由于平原地区已被原住民占据,一般只能定居在贫瘠山区,因而生活艰苦,必须奋斗。客家人的拓荒精神、白手起家能力也就十分突出。尤其是客家妇女,以勤劳贤淑闻名天下,农活家务都出色,家庭观念特别强。早期客家人作为移民,居住在人烟稀少、落后偏僻的山区,人际交往的心理需求和团结互助共同克服困难的意识也就特别强,虽然生活艰苦,但养成了热情好客的文化传统;客家先民从中原“衣冠南下”,大多数都有是出身于“书香门第”,长久以来还是延续着“耕读传家”的传统,因而文化素质较高,历来有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历史上出过不少名人。其中梅州表现最为突出,被誉为“文化之乡”。

闹元宵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农历年头一个月圆之夜,它象征着幸福美满。

广大侨乡人民迎神赛会。闹大锣鼓,舞金狮,迎花灯,烧烟火,以祈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丰顺县埔寨镇元宵之夜迎锣鼓,烧“烟架”、“火龙”,久负盛名,饮誉海内外。据传,埔寨烧火龙己有二三百年历史。起初是由硫磺、白硝、木炭未制成火药,做火箭、火花、大犁等燃放,经过几百年来的不断演变,烟架由原来的五七架发展到今十三架,高达十多米;火龙

由原来的三四段发展到今十一段,长达三十余米。并采用有声有色的烟花,表演奇特,惊险壮观。

在广场上,礼炮三声巨响,在锣鼓声中,舞龙开始,百来个小伙子挥舞火炬,赤膊飞路登场,二十多个壮士高举五米龙头,由绣球引路,近百名勇士手擎“金鲤”、“龙虾”、“鳌鱼”漫游广场。由长者点燃引火索,龙口吐出金珠来后,各段火龙发出五光十色的火花,火箭呼啸腾空,五彩缤纷。舞龙者在火海中翻腾,场面壮观。现在,埔寨火龙已腾跃于揭阳、梅县、深圳等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