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综合征[1]
- 格式:ppt
- 大小:898.50 KB
- 文档页数:18
代谢综合征得中医药临床治疗进展李董平1,2 李佑生 11、广东省深圳市人民医院中医科(广东深圳 518020);2、暨南大学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632)摘要:大量研究表明,中医药可以改善代谢综合征得临床症状,在防治代谢综合征方面有其独特得优势。
通过对近几年国内外对代谢综合征得中医治疗进行相关回顾,总结相关经验,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字:代谢综合征;中医药;进展;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etS)就是以中心性肥胖或超重,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血脂紊乱、高血压、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以及胰岛素抵抗(IR),为主要临床表现得一组症候群[1]。
与心脑血管疾病得发生紧密相关,就是一系列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得聚集状态。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新得代谢综合征工作定义[1]:中心性肥胖,欧洲人、东地中海人及中东人男性腰围(WC)≥94cm及女性WC >80cm,南亚洲人、中国人男性WC≥90cm,女性WC≥80cm,加上下列条件得2个或2个以上:①甘油三酯(TG)≥1、7mmol/L或血脂异常接受相应治疗者;②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男性<1、04mmol/L,女性<1、30mmol/L或血脂异常已接受相应治疗者;③空腹血糖(FBG)≥5、6mmol/L或已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接受治疗者;血压≥130/85mmHg或已被诊断为高血压并接受相应治疗者。
随着社会经济得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得转变以及饮食结构得变化,MetS发病率逐年上升,国际糖尿病联盟2005年估计,全球约有1/4人口患有代谢综合征[1]目前我国MetS发病率已大于15%,患者人数超过2亿[2]。
已成为严重危害大众身心健康得慢性疾病与公共卫生问题。
1 中医病因病机中医对MetS得认识较晚[3],且并无“代谢综合征”这一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肥满”、“湿阻”、“消渴”、“胸痹”、“胁痛”、“眩晕”、“头痛”等范畴[4]。
代谢综合征与血脂代谢异常迟家敏【期刊名称】《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年(卷),期】2011(011)005【总页数】2页(P388-389)【作者】迟家敏【作者单位】卫生部北京医院,北京,1007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2+.6;R977代谢综合征(MS)起因于肥胖(中心性或内脏型),核心是胰岛素抵抗,由此产生的多种代谢异常成分聚集于同一个体,并以心血管疾病和(或)2型糖尿病为临床特点的一组症候群[1,2];MS 还可增加主动脉瓣钙化发生的风险[3]。
由于地区差异,不同机构的MS定义各不相同,其中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代谢综合征全球共识[4]是以中心性肥胖(以腰围为标准)为必要条件,再加血清三酰甘油(TG)>l.7 mmol·L-1(150 mg·dL-1)或已接受治疗、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在男性<1.03 mmol·L-1(40 mg·dL-1)或女性<1.29 mmol·L-1(50 mg·dL-1)或已接受治疗、血压升高[收缩压≥130 mmHg和(或)舒张压≥85 mmHg]或已诊断高血压并治疗、空腹血糖≥5.6 mmo1·L-1(100 mg·dL-1)或已诊断为2型糖尿病等4项中的任意2项。
中国人群腰围是以男性≥90 cm、女性≥80 cm为中心性肥胖的切点。
1 中心性肥胖是产生IR而导致MS的中心环节热量摄入过多(如高脂肪、酒精等)而热量消耗减少导致能量过剩,使体内产生脂肪增多储存于大网膜和腹腔内导致腹型肥胖;脂肪进一步增多,机体为了容纳不断膨胀的脂肪组织,通过自身稳态调节促使增多的脂肪趋于重新分布并促进其脂解。
以血清TG升高为标志,经过不断脂解产生大量游离脂肪酸(FFA)并向非脂肪组织溢出,其主要流向靶组织是肝脏、肌肉及胰岛并沉积其中,通过酯化合成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中医园地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认识和治疗仝小林 段 军(中日友好医院中医糖尿病科,北京 100029)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 S)是近年医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西医的认识与研究是从1988年Reaven 提出X综合征以后开始的,中医对该综合征的研究稍晚一些。
本文旨在引起中医同道对该病的重视,进而加快中医研究的步伐。
1 基本概念MS是指一系列与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相关的作为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的代谢以及生理紊乱,包括了中心性肥胖、高胰岛素血症、糖耐量低减和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非酒精性脂肪肝、微量白蛋白尿等。
也称多代谢综合征、IR综合征或X综合征等。
2 诊断标准MS的诊断现多依据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专家组2001年公布的成人治疗指南之三[1]:①空腹血糖≥6.1 mmol/L;②血压≥130/85mmHg(17.3/11.3kPa);③甘油三酯≥1.65mmol/L;④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男性<1.04mmol/L),女性<1.30mmol/L;⑤腹型肥胖,腰围:男性>102cm,女性>88cm。
具有上述条件中3点者即可诊断。
3 流行现状从目前的资料看,M S有很高的发病率。
美国的第三次全国健康和营养调查资料显示,在≥20岁的美国成人中,白人、黑人和西班牙裔美国人的M S的发病率分别为23.8%、21.6%和31.9%[2],而在45岁~74岁的美国印第安人中的发病率则为55.2%,几乎是上述人群同龄人的2倍[3];贾伟平等[4]报告了上海40岁~49岁人群随机抽样的771例男性和1189例女性M S的流行情况,若以高血糖、高血压及血脂异常兼具者为全M S,结果以体重分层,正常、超重及肥胖组的全M S患病率分别为8.0%, 21.6%及29.6%。
4 西医对M S的认识关于M S的发病,现代医学认为,I R/高胰岛素血症起收稿日期:2002-05-30 修回日期:2002-08-06着重要作用,是贯穿I R综合征的多种代谢疾病的主线,是这些疾病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
1例代谢综合征健康管理成功案例分析作者:牛磊萍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年第33期【摘要】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早期患者生活方式干预成功经验。
方法回顾1例代谢综合征早期患者,就其健康意识转变、饮食、运动、健康指导等方面的健康管理干预过程进行分析。
结果代谢综合征患者发病早期对其进行健康宣教、饮食指导、运动指导干预,大大降低了发病风险。
结论只有持续有效的跟踪管理才能使患者的健康状况得到改善。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危险因素;健康管理干预【中图分类号】R57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33..01代谢综合征是近年来被认识到的一种临床症候群,是一组代谢起源的相互关联的危险因素的集合,这些因素直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也增加发生2型糖尿病风险。
中国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患病率为14%~16%,随年龄而增高[1]。
现就我中心一例代谢综合征早期患者进行健康管理成功案例分享如下。
1 病例徐某,男性,53岁,公司高管。
平时工作繁忙,压力大,生活不规律,缺乏体育锻炼。
经常熬夜、外出应酬,抽烟(抽烟20余年,每天20支左右)、夜间打鼾,轻度呼吸暂停。
自述平时无明显不适。
平时健康意识淡薄。
2017年2月15日首次来我院体检:1.超重BMI:27 kg/m2,血压:145/95 mmHg高血压1级,心脏彩超示:升主动脉增宽。
2.空腹血糖6.2mmol/L、糖化血红蛋白6.0%。
3.高胆固醇血症边缘升高。
4.超重:体重指数27.94 kg/m2。
5.颈部血管彩超提示:①双侧颈总动脉内中膜节段性增厚、毛糙(右侧最厚约1.1 mm,左侧最厚约1.3 mm);②右侧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右侧颈总动脉分叉处后壁可见约3.6×1.8 mm低回声规则斑块附着)。
6.亚临床甲减。
7.维生素D3偏低,数值:18.39。
8.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数值:24.3 mmmol/L。
代谢综合征中医药治疗状况摘要】代谢综合征(MS)已经成为21世纪现代医学内分泌科和心血管科共同关注的热点。
在我国发病率为14-16%。
标准化患病率9-12%[1]。
由于MS, 加剧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及其他心血管病的发病危险,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负担,西医治疗多采用针对危险因素的药物治疗,用药复杂。
而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可达个性化治疗,且选用方剂成熟,患者依从性好等特点。
显现了其独特优势。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中医药治疗中医对代谢综合征的认识代谢综合征是:一组以,肥胖、高血糖、(糖耐量减低和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高甘油三酯血症或低HDL-C血症)、高血压等聚集发病,严重影响机体健康的临床症候群,是一组在代谢上相互关联的危险因素组合[1]。
中医学并无代谢综合征相应病名,多归宿于“肥胖,腹满、胸痹、眩晕等”范畴,予以辨证论治。
古代医学多有记载,《石室秘录》曰“肥人多痰湿乃气虚也,虚则气不能运行,故痰生之。
”脾气虚久,酿湿生痰,痰湿脂浊内蕴,阻滞脉络,血行受阻,痰瘀阻滞。
:《证治汇补?消渴》言“五脏之精悉运于脾,脾旺则心肾相交,脾健则津液自化”。
膏脂源于水谷精微,由脾胃运化布散,一旦脾胃受损,失于健运。
膏脂输化障碍,痕浊沉积于血脉久而成本病。
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2]将代谢综合征根据临床表现,疾病病机演变规律分为前期(脾郁、肝郁,枢机不利是其本、表现为气、血、痰、火、湿、食六郁。
运化失职,脾气郁滞)。
早期(郁久化热、热证突出,胃热、肠热、心火)中期(复杂,肺胃津伤,表现多种证型)。
后期(虚极而脏腑受损,久病入络,络痹脉损)。
病位涉及脾、肝、肾、三焦诸脏腑,脾肾两虚为本,而痰浊、瘀水病理产物为标。
肝脾肾三脏失调,脏腑功能虚损,气血逆乱衰败,阴阳失调,虚实夹杂,虚损变证。
这是目前较为公认的代谢综合征病变机制。
由此可见代谢综合征与脾胃气衰、脾气不振、运化失职、失于健运有关。
中医辨证论治目前中医对代谢综合征治疗,遵循中医理论,辨证施治,应用传统的中药方剂治疗。
作者:非成败作品编号:92032155GZ5702241547853215475102时间:2020.12.13国内外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权威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建议MS 诊断标准:具备以下4 项组成成分中的3 项或全部者:一、超重和(或)肥胖 BMI ≥25.0 (kg/ m2)二、高血糖 FPG ≥6.1mmol/ L(110 mg/ dl)及(或)2hPG≥7.8mmol/L(140 mg/dl), 及(或)已确诊为糖尿病并治疗者三、高血压 SBP/DBP ≥140/ 90 mm Hg , 及(或)已确认为高血压并治疗者四、血脂紊乱空腹血TG ≥1.7mmol/ L(150 mg/ dl), 及(或)空腹血HDL-C <0.9mmol/ L(35 mg/dl)(男)或<1.0mmol/ L(39mg/ dl)(女)参考文献:[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代谢综合征研究协作组.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关于代谢综合征的建议[J].中华糖尿病杂志,2004,12(5):156-161.2.国际糖尿病联盟(2005年,IDF)腰围(采用亚太地区肥胖标准):男性≥90cm,女性≥80cm,合并以下4项中指标中任意2项或以上:1)甘油三酯浓度(TG)升高:≥150 mg/dl (1.7mmol/l),或已接受相应治疗;2)H DL-C浓度降低:<40 mg/dl (1.03mmol/l)(男),<50 mg/dl (1.29mmol/l)(女),或已接受相应治疗3)血压升高:收缩压≥135或舒张压≥ 85mmHg,及(或)已诊断为高血压并接受过治疗者4)空腹血糖升高:FPG ≥5.6mmol/L(100mg/dl),或已确诊为2型糖尿病并治疗者。
参考文献:[2]Ford ES. Prevalence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defined by the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among adults in the U.S.[J]Diabetes Care,2005,28 (11) : 2745-2749.[3]Alberti KG, Zimmet P, Shaw J. The metabolic syndrome-a new worldwide definition[J].Lancet,2005,366(9491):1059-1062.3.ATPⅢ标准为符合下列3项以上改变者:(1)腹型肥胖:男性腰围>102 cm或女性>88 cm;而对于亚裔美洲人,采用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0 cm;(2)高TG血症:TG>1.7mmol/L;(3)血HDL-C降低:男性HDL-C<1.04mmol/L、女性HDL-C<1.30mmol/L;(4)高血压:血压>130/85mmHg;(5)高血糖:FBG≥5.6mmol/L。
[附]代谢综合征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心血管病的多种代谢危险因素(与代谢异常相关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在个体内集结的状态。
MS 的中心环节是肥胖和胰岛素抵抗,其主要组成成分为肥胖症尤其是中心性肥胖、2型糖尿病(T2DM)或糖调节受损、血脂异常以及高血压,但它所涉及的疾病状态尚包括非酒精性脂肪肝病、高尿酸血症、微量白蛋白尿、血管内皮功能异常、低度炎症反应、血液凝固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活性异常、神经内分泌异常及多囊卵巢综合征等,而且还可能不断有新的疾病状态加入,提示其本质是多方面的、复杂的,许多问题有待阐明。
随着全球肥胖症患者日益增加,上述疾病呈集结状态发病现象不断增多。
MS患者心血管病事件的患病率及死亡风险约为非MS者的2~3倍;有MS的非糖尿病者中发生T2DM的危险约为无MS 的非糖尿病者的5倍。
根据已有的不同诊断定义,不同国家、人种、性别和年龄组人群MS患病率大约为10%~50%,总体上人群中大约1/4患有MS,提示MS是一种常见病。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改变,我国MS的发病率也明显升高,迫切需要关注疾病的预防、早期诊断和干预,减少伴随多种代谢紊乱而增加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有效改善公共卫生状况。
[病因、发病机制]MS的基本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MS的发生是复杂的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目前一般认为,胰岛素抵抗是MS的中心环节,而肥胖,特别是中心性肥胖,与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密切相关。
一方面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与MS多种疾病的发生机制有关,另一方面胰岛素抵抗的发生机制又与肥胖及MS的病理变化有关,互为因果,其间关系错综复杂。
胰岛素抵抗指胰岛素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肝脏、肌肉和脂肪组织,近来认为也包括血管内皮细胞和动脉平滑肌细胞等)对外源性或内源性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降低。
在疾病的早、中期,机体为了克服胰岛素抵抗,往往代偿性分泌过多胰岛素,引起高胰岛素血症,故高胰岛素血症是胰岛素抵抗的重要标志。
代谢综合征护理措施概述代谢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与肥胖、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多种因素相关。
针对代谢综合征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生活方式改变、药物治疗、心理支持等方面。
本文将介绍代谢综合征的护理措施,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和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生活方式改变饮食调整代谢综合征患者应该采取低脂、低糖、低盐的饮食,注重摄入高纤维、低能量食物。
建议每天摄入五谷杂粮、蔬菜水果、豆制品、瘦肉、鱼类等食物,避免摄入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如油炸食品、甜食、糖饮料等。
饮食应该均衡,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
运动锻炼适当的运动锻炼对于控制代谢综合征的病情非常重要。
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步走、骑车、游泳等。
此外,还可以进行适度的力量训练,增强肌肉力量。
运动可以帮助控制体重、降低血糖、改善血脂等指标。
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对于代谢综合征的患者健康非常不利。
研究表明,吸烟和过量饮酒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并且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代谢综合征患者应该尽量戒烟限酒,以减少对身体的伤害。
管理压力长期的精神紧张和压力对于代谢综合征的患者健康也是有影响的。
患者应该学会积极应对压力,通过适当的休息、放松、娱乐活动来缓解压力。
此外,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患者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和支持,与家人和朋友保持良好的沟通。
药物治疗降糖药物对于代谢综合征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需要进行降糖药物治疗。
常用的降糖药物包括二甲双胍、糖苷类药物、胰岛素等。
患者需要根据病情和医生建议,正确服用降糖药物,监测血糖指标,避免出现低血糖或高血糖的情况。
降脂药物代谢综合征患者常常伴随着血脂异常,需要进行降脂药物治疗。
常用的降脂药物包括他汀类药物、贝特拉双酯类药物等。
患者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规范用药,定期检测血脂指标,避免出现药物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控制血压药物代谢综合征合并高血压的患者需要进行控制血压的药物治疗。
常用的降压药物包括ACE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