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综合征[1]
- 格式:ppt
- 大小:898.50 KB
- 文档页数:18
代谢综合征得中医药临床治疗进展李董平1,2 李佑生 11、广东省深圳市人民医院中医科(广东深圳 518020);2、暨南大学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632)摘要:大量研究表明,中医药可以改善代谢综合征得临床症状,在防治代谢综合征方面有其独特得优势。
通过对近几年国内外对代谢综合征得中医治疗进行相关回顾,总结相关经验,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字:代谢综合征;中医药;进展;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etS)就是以中心性肥胖或超重,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血脂紊乱、高血压、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以及胰岛素抵抗(IR),为主要临床表现得一组症候群[1]。
与心脑血管疾病得发生紧密相关,就是一系列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得聚集状态。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新得代谢综合征工作定义[1]:中心性肥胖,欧洲人、东地中海人及中东人男性腰围(WC)≥94cm及女性WC >80cm,南亚洲人、中国人男性WC≥90cm,女性WC≥80cm,加上下列条件得2个或2个以上:①甘油三酯(TG)≥1、7mmol/L或血脂异常接受相应治疗者;②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男性<1、04mmol/L,女性<1、30mmol/L或血脂异常已接受相应治疗者;③空腹血糖(FBG)≥5、6mmol/L或已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接受治疗者;血压≥130/85mmHg或已被诊断为高血压并接受相应治疗者。
随着社会经济得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得转变以及饮食结构得变化,MetS发病率逐年上升,国际糖尿病联盟2005年估计,全球约有1/4人口患有代谢综合征[1]目前我国MetS发病率已大于15%,患者人数超过2亿[2]。
已成为严重危害大众身心健康得慢性疾病与公共卫生问题。
1 中医病因病机中医对MetS得认识较晚[3],且并无“代谢综合征”这一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肥满”、“湿阻”、“消渴”、“胸痹”、“胁痛”、“眩晕”、“头痛”等范畴[4]。
代谢综合征与血脂代谢异常迟家敏【期刊名称】《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年(卷),期】2011(011)005【总页数】2页(P388-389)【作者】迟家敏【作者单位】卫生部北京医院,北京,1007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2+.6;R977代谢综合征(MS)起因于肥胖(中心性或内脏型),核心是胰岛素抵抗,由此产生的多种代谢异常成分聚集于同一个体,并以心血管疾病和(或)2型糖尿病为临床特点的一组症候群[1,2];MS 还可增加主动脉瓣钙化发生的风险[3]。
由于地区差异,不同机构的MS定义各不相同,其中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代谢综合征全球共识[4]是以中心性肥胖(以腰围为标准)为必要条件,再加血清三酰甘油(TG)>l.7 mmol·L-1(150 mg·dL-1)或已接受治疗、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在男性<1.03 mmol·L-1(40 mg·dL-1)或女性<1.29 mmol·L-1(50 mg·dL-1)或已接受治疗、血压升高[收缩压≥130 mmHg和(或)舒张压≥85 mmHg]或已诊断高血压并治疗、空腹血糖≥5.6 mmo1·L-1(100 mg·dL-1)或已诊断为2型糖尿病等4项中的任意2项。
中国人群腰围是以男性≥90 cm、女性≥80 cm为中心性肥胖的切点。
1 中心性肥胖是产生IR而导致MS的中心环节热量摄入过多(如高脂肪、酒精等)而热量消耗减少导致能量过剩,使体内产生脂肪增多储存于大网膜和腹腔内导致腹型肥胖;脂肪进一步增多,机体为了容纳不断膨胀的脂肪组织,通过自身稳态调节促使增多的脂肪趋于重新分布并促进其脂解。
以血清TG升高为标志,经过不断脂解产生大量游离脂肪酸(FFA)并向非脂肪组织溢出,其主要流向靶组织是肝脏、肌肉及胰岛并沉积其中,通过酯化合成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中医园地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认识和治疗仝小林 段 军(中日友好医院中医糖尿病科,北京 100029)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 S)是近年医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西医的认识与研究是从1988年Reaven 提出X综合征以后开始的,中医对该综合征的研究稍晚一些。
本文旨在引起中医同道对该病的重视,进而加快中医研究的步伐。
1 基本概念MS是指一系列与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相关的作为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的代谢以及生理紊乱,包括了中心性肥胖、高胰岛素血症、糖耐量低减和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非酒精性脂肪肝、微量白蛋白尿等。
也称多代谢综合征、IR综合征或X综合征等。
2 诊断标准MS的诊断现多依据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专家组2001年公布的成人治疗指南之三[1]:①空腹血糖≥6.1 mmol/L;②血压≥130/85mmHg(17.3/11.3kPa);③甘油三酯≥1.65mmol/L;④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男性<1.04mmol/L),女性<1.30mmol/L;⑤腹型肥胖,腰围:男性>102cm,女性>88cm。
具有上述条件中3点者即可诊断。
3 流行现状从目前的资料看,M S有很高的发病率。
美国的第三次全国健康和营养调查资料显示,在≥20岁的美国成人中,白人、黑人和西班牙裔美国人的M S的发病率分别为23.8%、21.6%和31.9%[2],而在45岁~74岁的美国印第安人中的发病率则为55.2%,几乎是上述人群同龄人的2倍[3];贾伟平等[4]报告了上海40岁~49岁人群随机抽样的771例男性和1189例女性M S的流行情况,若以高血糖、高血压及血脂异常兼具者为全M S,结果以体重分层,正常、超重及肥胖组的全M S患病率分别为8.0%, 21.6%及29.6%。
4 西医对M S的认识关于M S的发病,现代医学认为,I R/高胰岛素血症起收稿日期:2002-05-30 修回日期:2002-08-06着重要作用,是贯穿I R综合征的多种代谢疾病的主线,是这些疾病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
1例代谢综合征健康管理成功案例分析作者:牛磊萍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年第33期【摘要】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早期患者生活方式干预成功经验。
方法回顾1例代谢综合征早期患者,就其健康意识转变、饮食、运动、健康指导等方面的健康管理干预过程进行分析。
结果代谢综合征患者发病早期对其进行健康宣教、饮食指导、运动指导干预,大大降低了发病风险。
结论只有持续有效的跟踪管理才能使患者的健康状况得到改善。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危险因素;健康管理干预【中图分类号】R57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33..01代谢综合征是近年来被认识到的一种临床症候群,是一组代谢起源的相互关联的危险因素的集合,这些因素直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也增加发生2型糖尿病风险。
中国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患病率为14%~16%,随年龄而增高[1]。
现就我中心一例代谢综合征早期患者进行健康管理成功案例分享如下。
1 病例徐某,男性,53岁,公司高管。
平时工作繁忙,压力大,生活不规律,缺乏体育锻炼。
经常熬夜、外出应酬,抽烟(抽烟20余年,每天20支左右)、夜间打鼾,轻度呼吸暂停。
自述平时无明显不适。
平时健康意识淡薄。
2017年2月15日首次来我院体检:1.超重BMI:27 kg/m2,血压:145/95 mmHg高血压1级,心脏彩超示:升主动脉增宽。
2.空腹血糖6.2mmol/L、糖化血红蛋白6.0%。
3.高胆固醇血症边缘升高。
4.超重:体重指数27.94 kg/m2。
5.颈部血管彩超提示:①双侧颈总动脉内中膜节段性增厚、毛糙(右侧最厚约1.1 mm,左侧最厚约1.3 mm);②右侧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右侧颈总动脉分叉处后壁可见约3.6×1.8 mm低回声规则斑块附着)。
6.亚临床甲减。
7.维生素D3偏低,数值:18.39。
8.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数值:24.3 mmmol/L。
代谢综合征中医药治疗状况摘要】代谢综合征(MS)已经成为21世纪现代医学内分泌科和心血管科共同关注的热点。
在我国发病率为14-16%。
标准化患病率9-12%[1]。
由于MS, 加剧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及其他心血管病的发病危险,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负担,西医治疗多采用针对危险因素的药物治疗,用药复杂。
而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可达个性化治疗,且选用方剂成熟,患者依从性好等特点。
显现了其独特优势。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中医药治疗中医对代谢综合征的认识代谢综合征是:一组以,肥胖、高血糖、(糖耐量减低和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高甘油三酯血症或低HDL-C血症)、高血压等聚集发病,严重影响机体健康的临床症候群,是一组在代谢上相互关联的危险因素组合[1]。
中医学并无代谢综合征相应病名,多归宿于“肥胖,腹满、胸痹、眩晕等”范畴,予以辨证论治。
古代医学多有记载,《石室秘录》曰“肥人多痰湿乃气虚也,虚则气不能运行,故痰生之。
”脾气虚久,酿湿生痰,痰湿脂浊内蕴,阻滞脉络,血行受阻,痰瘀阻滞。
:《证治汇补?消渴》言“五脏之精悉运于脾,脾旺则心肾相交,脾健则津液自化”。
膏脂源于水谷精微,由脾胃运化布散,一旦脾胃受损,失于健运。
膏脂输化障碍,痕浊沉积于血脉久而成本病。
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2]将代谢综合征根据临床表现,疾病病机演变规律分为前期(脾郁、肝郁,枢机不利是其本、表现为气、血、痰、火、湿、食六郁。
运化失职,脾气郁滞)。
早期(郁久化热、热证突出,胃热、肠热、心火)中期(复杂,肺胃津伤,表现多种证型)。
后期(虚极而脏腑受损,久病入络,络痹脉损)。
病位涉及脾、肝、肾、三焦诸脏腑,脾肾两虚为本,而痰浊、瘀水病理产物为标。
肝脾肾三脏失调,脏腑功能虚损,气血逆乱衰败,阴阳失调,虚实夹杂,虚损变证。
这是目前较为公认的代谢综合征病变机制。
由此可见代谢综合征与脾胃气衰、脾气不振、运化失职、失于健运有关。
中医辨证论治目前中医对代谢综合征治疗,遵循中医理论,辨证施治,应用传统的中药方剂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