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季节性干旱
- 格式:ppt
- 大小:12.09 MB
- 文档页数:109
干旱形成的原因及治理措施一、温带沙漠形成的原因1.塔克拉玛干(卡拉库姆)沙漠形成的原因深居大陆内部,远离海洋,降水稀少,蒸发旺盛2.南美洲南部巴塔哥尼亚沙漠的成因地处温带,盛行西风,在安第斯山脉的东侧,处于背风坡,降水稀少。
二、热带沙漠沙漠形成的原因1.撒哈拉(维多利亚)沙漠形成的原因(详情查看荒漠化问题成因和措施) 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或信风控制,终年炎热干燥。
2.南亚塔尔沙漠的成因西南季风不易到达,原始植被遭到破坏,地面缺乏植被保护。
3.智利沙漠南北狭长的原因①安第斯山直逼西海岸,使热带沙漠气候难以向东扩展;②受秘鲁寒流影响,使热带沙漠气候向北延伸;三、东非高原热带草原气候形成的原因地势较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不具备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条件. 四、华北春旱原因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降水稀少。
五、东北无春旱的原因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春季有积雪融水。
六、华北地区缺水问题1.产生原因①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②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高考圈-让你的大学对得起高三更多详细内容见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2.治理措施①南水北调;②修建水库;③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④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⑤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⑥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技术,提高利用率;⑦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⑧海水淡化等。
七、死(咸)海面积缩小的原因①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自然原因)②工农业引用约旦河水(棉田面积扩大,引阿姆河、锡尔河灌溉),使汇入死(咸)海的河流径流量减少.(社会经济原因)八、我国干旱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1.降水方面一般来说,降水量低于平均值就容易出现干旱。
在我国季风气候(详情查看不同自然带气候成因)区内,不同地区的降水季节变化时形成全国季节性易干旱地区分布的基础。
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农业旱灾风险评价【摘要】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是我国粮食生产的关键地区,但由于气候变化等因素,农业旱灾频发,给粮食生产带来不小影响。
本文旨在对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农业旱灾风险进行评价,从而为未来的防灾救灾工作提供依据。
通过对各主产区的概况、农业旱灾影响、评价方法以及结果进行分析,提出应对策略建议。
研究认为,我国13个主产区存在不同程度的农业旱灾风险,需加强灾害监测预警和防范措施。
但同时也要注意研究局限,提出未来发展的展望,加强科研力量,为我国粮食生产保驾护航。
【关键词】关键词:粮食主产区、农业旱灾、风险评价、影响、方法、结果、应对策略、结论、展望未来、研究局限。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农业旱灾风险评价的研究背景十分重要。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我国农业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旱灾风险。
粮食是人类的生命线,而粮食主产区的农业旱灾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粮食安全和稳定供给。
对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的农业旱灾风险进行评价,有助于及早发现潜在的风险因素,制定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保障我国的粮食生产和供给稳定。
当前,我国正在加大农业现代化的力度,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抗灾能力。
农业旱灾是一个长期存在的挑战,如何科学评估和预防这一风险,对于提高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开展对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的农业旱灾风险评价,有助于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保障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的农业旱灾风险情况,为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在当前气候变化日益严重的背景下,我国的粮食主产区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旱灾风险,这不仅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业经济发展,也对国家粮食安全构成了严峻挑战。
通过对不同地区的农业旱灾风险进行评价,可以帮助政府和农业部门更好地了解各地旱灾风险程度及其影响,有针对性地制定应对措施,提高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抵御旱灾的能力。
论文标题:亚热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季节性干旱地区保水系统探讨—昆明呈贡地区土壤保水措施探讨 2011年07月亚热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季节性干旱地区保水系统探讨—昆明呈贡地区土壤保水措施探讨摘要在我国有很多地方常年处于干旱,比如西北地区、黄淮流域、东北地区西部、东南沿海、西南地区西南部,而近年气候反常又出现许多季节性干旱地区;即使不是常年干旱,也是连续几个月不下一滴雨,加上土壤的不透水性,就更造成一段时期内,一二个月甚至几个月连续的干旱,为了可以缓解地面干旱对植被的影响,就需要我们深入考虑怎么可以解决季节性干旱气候保水的问题。
在这样一个降水量分明的地区,增加对区域内部保水,从而延长土地内部水分含有量,对植物良好的生长和水土保持都起到一定的持续性作用,也更好的降低植被养护运营成本,是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明智之举。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从工程和生物的角度探讨和分析亚热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季节性干旱地区保水问题。
根据我国云南昆明呈贡地区典型的山地高原季风气候的地理环境为例,进行探讨和研究。
这对我国改善亚热带季风地区季节性干旱有着十分必要的帮助。
关键词:高原、山地、季节性干旱、保水系统、土壤1.季节性干旱地区气候情况和土壤情况简述:在我国有很多地方常年处于干旱,比如西北地区、黄淮流域、东北地区西部、东南沿海、西南地区西南部,而近年气候反常又出现许多季节性干旱地区;即使不是常年干旱,也是连续几个月不下一滴雨,加上土壤的不透水性,就更造成一段时期内,一二个月甚至几个月连续的干旱,为了可以缓解地面干旱对植被的影响,就需要我们深入考虑怎么可以解决季节性干旱气候保水的问题。
1.1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1.1.1春季春季温暖,干燥少雨,风高,蒸发旺盛,日温变化大。
气流来自热带大陆,多晴朗天气,月平均气温多在20℃以下。
但昼夜温差大,有“上午如春、午后似夏、晚间如秋、深夜如冬”的“一日四季”的特点。
春季降水量少,空气湿度小,蒸发量大,气温回升快,农业生产易受干旱威胁,不利于小春作物成长和大春播种。
造成干旱的地理原因是什么
干旱持续一段时间,就有可能发生农业、水文和社会经济干旱,并产生相应的后果。
经常是在气象干旱发生几周后,土壤水分不足导致农作物、草原和牧场受旱才表现出来。
那么造成干旱的地理原因是什么呢?干旱会带来哪些危害呢?
造成干旱的地理原因
我国南方水多,耕地少,北方水少,耕地多。
这种地区之间水资源的不平衡状况,是形成我国干旱灾害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降水量低于平均值就容易出现干旱。
在我国,不同地区的降水季节变化时形成全国季节性易干旱地区分布的基础。
长江以南地区,由于夏季风来得早,去的晚,雨季早而且时间长,若7.8月雨量票少,容易产生伏旱。
华北东北地区雨季在6—9月,春旱和春夏连旱特别严重。
西南地区主要依靠西南季风带来的降水,11—次年4月为旱季。
干旱常常以其延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造成饥荒等特点而成为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
干旱可分为相互联系的土壤干旱和大气干旱两个方面。
土壤干旱和气候干旱的主要表现都是降水不足。
因此,降水不足是干旱问题的症结所在,是干旱的根本原因。
降水量是直接影响土地是否干旱的关键因素,发生干旱的几率和降雨量是成正比的,但是干旱并不完全由降雨量决定,还与蒸发等因素有关。
川中丘陵区小流域集雨利用工程设计研究——以李子溪流域为例董杨;李昌兵;雷孝章;吕宗强【摘要】随着全球性干旱加剧与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日益突出,雨水集蓄利用已成为全球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以川中丘陵区嘉陵江中游的李子溪流域为例,对区域农业雨水集蓄利用工程进行了设计研究.探讨了小流域集雨利用工程解决农业生产中季节性干旱的可能性,试图总结出适合我国西南地区的农业集雨利用技术和抗旱灌溉模式,为该地区今后的农业发展和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期刊名称】《人民长江》【年(卷),期】2012(043)018【总页数】4页(P85-88)【关键词】集雨利用;水土保持;小流域;川中丘陵区【作者】董杨;李昌兵;雷孝章;吕宗强【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四川成都610065;中国国电集团公司西藏分公司,西藏拉萨850008;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四川成都610065;四川大学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65;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四川成都6100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882川中丘陵区位于四川省境内,属我国西南地区典型的丘陵区,又称盆中丘陵区。
李子溪为丘陵区内的一个典型小流域,该流域植被覆盖率较低、土壤保水性能差、降水时空分布不均衡,导致水土流失和农业干旱等灾害时有发生,且呈加剧趋势;地下水埋藏深,区域内大部分地方不具备开发地下水资源的条件,造成农业生产力低下、土地退化等一系列社会和环境问题,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另外,由于历史原因,川中丘陵区农田灌溉设施少,很多坡耕地没有配套的农田灌溉设施,成为“望天田”[1]。
本文以李子溪流域为例,对区域内农业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即汇集工程、蓄水工程、输水工程和利用工程进行设计研究,期望能总结出适合我国西南地区农业集雨利用技术和抗旱灌溉模式,为该地区今后的农业发展和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 雨水汇集工程设计研究雨水汇集工程涉及到的各类参数相对来说比较复杂,但归纳和总结起来最主要的参数有4个:集流效率、降雨强度、设计标准和降雨历时。
一、干旱灾害及其分类干旱灾害是指在足够长的时期内,因降水量严重不足,致使土壤因蒸发而水份亏损,河川流量减小,破坏了正常的作物生长和人类活动的灾害性天气现象。
其结果是造成农作物、果树减产,人蓄饮水困难及工业用水缺乏等灾害。
中国通常将农作物生长期内因缺水而影响正常生长称为受旱,受旱减产三成以上称为成灾,经常发生旱灾的地区称为易旱地区。
从学科观点看,干旱可分为四大类:气象干旱、农业干旱、水文干旱和社会经济干旱。
二、干旱产生的原因干旱与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大气环流系统相联系。
除了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如戈壁、沙漠地区)造成当地缺水少雨之外,旱灾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气候。
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是形成干旱的直接原因,而大气环流异常,海气和陆气相互作用会导致降雨偏少,蒸发加剧,这是干旱发生的根本原因。
干旱是全球普遍存在的自然灾害。
一般将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地区称为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为250毫米至500毫米的地区称为半干旱地区。
世界上干旱地区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25%,大部分集中在非洲撒哈拉沙漠边缘,中东和西亚,北美西部,澳洲的大部和中国的西北部;半干旱地区约占陆地面积的30%,包括非洲北部一些地区,欧洲南部,西南亚;北美中部以及中国北方等。
三、我国干旱灾害的主要特征干旱灾害是我国最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
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于亚洲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受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影响,区域、季节和年际分布很不均衡,因此旱灾发生的时期和程度有明显的地区分布特点。
1、干旱灾害季节性强从季节分布上看,我国的旱灾主要类型有春旱、夏旱、秋旱和冬旱,其中春旱灾害最为严重,主要发生在秦岭、淮河以北的华北、西北及东北地区,长江上游和云贵高原也时有发生。
2、干旱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我国干旱地区具有面积广,分布不均,且地域差异大等特点。
严重的干旱区主要分布在黄淮地区、浙、赣南部与两广北部地区以及黄土高原地区和滇中地区。
近50年资料统计表明,我国有五个明显的干旱中心:东北干旱区,主要集中在4~8月的春夏季节;黄、淮海干旱区,经常出现春夏连旱,甚至春夏秋连旱,是全国受旱面积最大的区域;长江流域地区,以7~9月出现干旱几率最多;华南地区,干旱主要出现在秋末、冬季及前春;西南地区干旱的范围较小,主要出现在冬春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