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复习要点详解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复习要点详解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复习要点详解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复习要点详解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课程复习要点

1、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与设计的主要内容

(1)特定城市社会与经济环境下轨道交通系统的功能定位。

(2)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线网规划是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和建设的基础。

(3)轨道交通系统客流预测。是确定轨道交通网络及线路建设规模、能力水平的依据。

(4)轨道交通工程可实施规划。

(5)轨道交通系统的线路和车站设计。

(6)轨道交通的枢纽设计与规划。

(7)轨道交通系统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设计。

(8)轨道交通系统的安全防护设计。

(9)运营规划。

2、站场股道编号原则

为作业和维修管理上的方便,站内线路和道岔应有统一的编号。

站内正线规定用罗马数字编号(Ⅰ、Ⅱ……)

站线用阿拉伯数字编号(1、2、3……)

单线铁路:应当从站舍一侧开始顺序编号;位于站舍左、右或后方的线路,在站舍前的线路编完后,再由正线方向起,向远离正线顺序编号。

复线铁路:下行正线一侧用单数,上行正线一侧用双数,从正线向外顺序编号。

双线横列式区段站按单线铁路车站内线路编号办法,由靠站房的线路起向站房对侧递次顺序编号。

(3)尽头式车站:

站舍位于线路一侧时,从靠近站舍的线路起,向远离站舍方向顺序编号。

站舍位于线路终端时,面向终点方向由左侧线路起顺序向右编号。大站上股道较多,应分别按车场各自编号。

3、道岔(组)的编号原则

(1)用阿拉伯数字从车站两端由外而内,由主而次依次编号,上行列车到达端用双数,下行列车到达端用单数。

(2)如车站一端衔接两个方向以上(有上行、也有下行),道岔应按主要方向编号。

(3)每一道岔均应编以单独的号码,渡线道岔、交叉渡线道岔及交分道岔等处的联动道岔,应编为连续的单数或双数。

(4)站内道岔,一般以信号楼中心线或车站中心线作为划分单数号与双数号的分界线。

(5)当车站有几个车场时,每一车场的道岔必须单独编号,此时道岔号码应使用三位数字,百位数字表示车场号码,个位和十位数字表示道岔号码。应当避免在同一车站内有相同的道岔号码。

4、确定相邻两道岔中心间的距离

相邻道岔对向布置:

1)异侧对向:

L=a1+f+a2+Δ

2)同侧对向

L=a1+f+a2+Δ

Δ一个轨缝的长度,按0.008米计。f 为两道岔基本轨起点间插入的直线段长。

相邻道岔的岔心间距:

相邻道岔顺向布置:

1)异侧顺向

L=a2+f+b1+Δ

2)支线异侧顺向

L=a2+f+b1+Δ

3)同侧顺向

L=S/Sina1

f =L-(b1+a2+Δ)

4)异侧辙叉尾部相对

L=S/Sinamin

f=L-(b1+b2 +Δ)

5、道岔中心线表示法

6、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选型的影响因素

1)城市特性方面

(1)城市自然地理条件

(2)城市规模、性质

(3)城市人口及就业结构

(4)城市发展潜力和发展趋势

(5)城市经济

(6)城市土地利用布局

(7)城市交通状况

2)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特性

(1)系统的制式

(2)敷设方式

(3)技术水平

7、理解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引导作用

8、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与设计中以人为本的思想。

(1)方便快捷

与其他公交、自行车换乘方便,导向服务标志系统、醒目

(2)舒适

弯道要限速和加高;设自动扶梯;唔障碍设计;求助按钮等

(3)安全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防火材料;消防水泵;防灾广播;疏散通道;地面防滑材料;安全标志;安全线;紧急出口;指向等提示标志;紧急照明灯;无障碍设计;求助按钮等

9、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的一般原则

1)轨道交通规划要体现稳定性、灵活性、持续性的统一。

2)轨道交通规划要有超前意识,要做好线网规划用地控制。

3)轨道交通要支持城市建设与发展,提高项目生命力。

4)轨道交通要兼具城市发展与运输的综合规划能力。

5)轨道交通应加强与其他公共交通的规划与整合。

6)轨道交通要以“绿色交通”为指导原则。

合适的绿色交通技术、以人为本的原则与公众参与。

7)网络布局必须与城市用地布局相结合,与城市发展形态相一致。

8)充分考虑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的相互影响,处理好满足需求与引导发展的关系。

9)线路走向应与城市主客流方向一致,应连接城市主要客流发生吸引源,吸引交通流量的最大化。

10)轨道交通作为城市交通的骨干,应与现有交通工具相配合,协调发展,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其使用效率。11)组建大型换乘中心,使之成为城市发展的副中心或新区开发的先导和依托点。

12)与城市建设计划和旧城改造计划相结合,以保证轨道交通建设计划实施的可能性和连续性,工程技术上的

经济性和合理性。

13)依据城市形态地理态势,与城市的地质、地貌和地形相联系,以降低轨道交通工程造价。有条件的地方应尽量采用高架或地面形式。

14)考虑运营上的配合。

10、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备配置的原则

①要满足面向乘客的服务要求;

②要强调设备配置的能力匹配与经济性;

③要体现出轨道交通服务方式在各类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模式中的先进性。

1)、实用性

解决乘客在短暂的移动过程中充分享受到车站所提供的舒适服务。如自动扶梯、先进的售检票系统、空气调节系统、无障碍通行系统等。

2)、功能匹配

一是车站设备服务能力与乘客所需服务容量的匹配,二是车站各配置设备之间的能力协调。

3)、先进性

应以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控制技术为主要应用对象。

4)、经济性

从设备的等级、规模、先进的程度体现“够用”原则。

5)、安全性

严格把关设备的安全可靠性,配备必要的应急设备。

11、在目前的规划实践中,主要是通过确定线网长度或线网密度来确定线网合理规模。

有四类确定方法:1) 服务水平法、2) 交通需求分析法、3) 吸引范围几何分析法、4) 回归分析法

1) 服务水平法

该法先将规划区分为几类,例如分为中心区、中心外围区及边缘区,然后或类比其他轨道交通系统发展比较成熟城市的线网密度,或通过线网形状、吸引范围和线路间距确定线网密度,来确定城市的线网规模。2) 出行需求分析法

先预测规划年限的全方式出行总量,然后根据拟定的线路客运密度确定线网规模。

L=Q?α ? β/γ

其中:

L——线网长度(km);

Q——城市出行总量;

α——公交出行比例;

β——轨道交通出行占公交出行的比例;

γ——轨道交通线路负荷强度(万人次/公里·日)。

12、轨道网络线路之间的基本形态关系,这些形态的优缺点。

从两条线路所构成的形态来看,按其交叉点的多少,可分为3类:

①线路之间无交叉

②线路之间交叉一次

③线路之间交叉两次及以上

(1)线路之间无交叉

①两条线路平行或近似平行布置

②两条线路相距较远

③由于河流等自然地理因素两条线路之间无法或尚未连通。

特点:两条线路之间无法实现直接换乘,两线之间的客流转线很不方便。

(2)线路之间交叉一次

线路交叉的形态呈“十”字型、“X字型、“T”字型、“Y”字型四种。

优点:线路可以实现直接换乘。

缺点:当换乘客流很大时容易引起

换乘客流的相互干扰和混乱。

(3)线路之间交叉两次及以上

两条线路之间相互交叉两次,便构成两个交叉点距离可以较远,也可以较近,甚至是紧邻的两个车交叉点相距较近:交点间的线路多为平行或近似置,只是在两交点外侧才开始分开。

典型应用:平行换乘。交叉点相距较远:

①“鱼形”结构

将两条线路汇集的客流分别引向市中心区的两端,环绕CBD的小环上密布的站点有利于CBD客流的分散,同时可以减轻换乘站的交通压力。

②“Φ形”结构

乘客换乘方便,有效减轻中心区的过境客流。

13、轨道交通线网形态结构,这些形态结构的基本特征、优缺点。

(一)放射形线网

1)、基本特征

①以城市中心区为核心,呈全方位或扇形放射发展。

②至少以三条相互交叉的线路为基本骨架,逐渐扩展、加密。

③中心区多点换乘。

2)、优点

①方向可达性较高。

②符合一般城市由中心区向边缘区土地利用强度递减的特点。

3)、缺点

①当市中心区的线路过多时,不仅会造成工程处理困难,而且换乘客流过于集中。

②缺乏城市外围地区之间直接的线路联系。

4)、适用条件

①对于全方位的放射形线网,以采用直径线为宜。除非在工程特别困难或者对向客流较小的情况下,才设置半径线。

②对于中心区邻海(江)而发展的城市,线网呈扇形辐射,可以采用半径线,必要时为加强某一方向的辐射也可以设置“U”形线

(二)设置环线的线网

1)、轨道环线的作用

①加强中心区边缘各客流集散点的联系

②截流外围区之间的客流,通过环线进行疏解,以减轻中心区的交通压力。

2)、轨道环线与道路环线的差异

在城市道路网络中,环线的作用在于分流过境交通,屏蔽中心区道路交通,虽然环线会造成车辆一定程度的绕行,但高速度可以抵消空间上的损失,因此环线对过境或跨区这样的交通出行有较大的吸引作用。轨道交通是方向固定的交通系统,受技术条件的限制,线路间的转换不能象汽车那样灵活,而是要通过换乘站的换乘来实现,而换乘的时间损耗是明显的。因此轨道交通环线的作用受到限制,尤其是交通屏蔽作用不如道路环明显。

3)、优点

方便环形线上的直达乘客和相邻区域间需要换乘的乘客,并且环形线能截流郊区之间的客流,疏解市中心区的交通压力。

4)、缺点

城市轨道交通环行线的客流取决于环行线自身串联的客流集散点的规模。如果轨道交通环线沿线人口与就业数量达不到一定的规模,其运营客流将达不到预期效果。

(三)棋盘式线网

1)、基本特征

平行线路多、相互交叉次数少。

2)、优点

①线网布线均匀,换乘节点能分散布置

②线路顺直,工程易于实施

3)、缺点

线网平行线路间的相互联系较差,其客流换乘需要通过第三线来完成,整体的运输效率较低。

14、土地利用对轨道交通站点客流在时间分布上的影响,这些站点的用地特征。

土地利用对轨道交通客流站点在时间分布上的影响影响轨道交通站点客流在全天不同时间上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线路走向所处交通走廊的特点以及站点周边的用地性质。轨道交通站点客流日分布曲线类型有5种类型:

①单向峰型客流

②双向峰型客流

③全峰型客流

④突峰型客流

⑤无峰型客流

(1) 单向峰型客流

轨道交通线路所处的交通走廊具有明显的潮汐特征,或者车站周边地区用地功能性质单一时,车站客流分布集中,有早晚错开的上下车高峰,上午上学上班形成早高峰,下午放学下班形成晚高峰,其他时段是客流平峰期。郊区线路、通往市区外围的居住和工业区线路路段,主要于上下班客流,其客流容易出现这种单向峰型形式。单向峰型在早晚高峰出现乘降客流的潮汐现象,主要有两况:

①车站位于居住区为主的客流发生区,主要表现为早高峰量明显比较大,下客量明显比较小;晚高峰则反之。

②车站位于以就业区为主的客流吸引区,主要表现为早高客量比较大,上客量比较小;晚高峰则反之。

(2) 双向峰型客流

车站位于综合功能用地区位时,客流分布与其他交通方式的客流分布一致,有两个配对的早晚上下车高峰。当车站位于既有发生客流又有吸引客流时,表现为双向峰型。

(3) 全峰型客流

轨道交通线路位于沿线用地已经高度开发的交通走廊,或车站位于公共建筑和公用设施高度集中的地区时,客流分布无明显的低谷,双向上下车客流全天都很大。

(4) 突峰型客流

车站位于体育场、影剧院等大型公用设施附近,演出节目或体育比赛结束时,有一个持续时间较短的突变的上车高峰。一段时间后,其他部分车站可能有一个突变的下车高峰。

(5) 无峰型客流

当轨道交通本身的运能比较小或车站位于用地还没有完全开发的地区时,客流无明显的上下车高峰,双向上下车客流全天都较小。

15、土地利用对轨道交通线路客流在空间分布上的影响,轨道交通沿线的用地特征。

轨道线路有上下行两个方向,两个方向的客流量在同一时间组内是不相等的。线路上各站上下车的人数不相等,因此车经过各断面时的通行量也不相等,若把一条线路各断面通过的数值按上行或下行各断面上的前后次序排成一个数列,这数列就能显示出断面上的客流动态,该客流动态有一定的特,对整条线路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种类型:

①均等型

②两端萎缩型

③逐渐缩小型

(1)均等型客流

当轨道交通线路成环线布置或沿线用地已高度开发成熟时,各车站的上下车客流接近相等,沿线客流基本一致,不存在客流明显突增的路段。如北京地铁2号环线和上海地铁1号线,其沿线土地都已高度开发,用地类型多样化,因此客流在空间上呈均等型。

(2)两端萎缩型客流

当轨道交通线路途径的对外交通枢纽、高密度开发地区或者车站利用常规公交线路辐射吸引范围广阔时,位于该区位车站的上下车客流明显偏大,线路客流存在突增的路段。对于这种穿越城市中心区的轨道交通直径线,在列车运行的起始段,一般各车站的上车人数大于下车人数,因此各区间的断面客流量逐渐增大,在中心区达到最大,此后在列车运行方向的末尾段,各车站上车人数小于下车人数,各区间断面客流量逐渐减小。因此一般直径线各区间的断面客流量,在全线呈中间大、两端小的“橄榄形”分布。

(3)逐渐缩小型客流

当轨道交通线路首末车站位于大型对外交通枢纽附近或城市中心地区时,随着线路向外延伸,线路客流量逐渐

缩小。如北京八通线,主要输送居住在通州区,上班在朝阳区或其他主城区的客流。对于这种由城市中心区通往市区外围的轨道交通半径线,相当于直径线的一部分,一般中心区一段的区间断面客流量比较大,而外围区一段的区间断面客流比较小,这种线路类型又叫“水滴型”。

16、轨道交通客流预测的运量参数,这些运量参数的概念。

1)预测前提参数

(1)、社会经济类参数

这类参数主要包括经济、人口、岗位和机动车拥有量等。

(2)、土地利用类参数

土地利用类参数主要包括土地利用性质、开发强度等,其取

值可以以国家和城市的相关规划部门公布的数据和资料为准,

如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等。

(3)、交通系统类参数

交通系统类参数包括道路系统、轨道系统、常规公交系统和

其他相关交通系统(如快速公交等)。

2)居民出行需求类参数

(1)、出行量参数

城市的出行总量等于人口规模和出行率的乘积。

(2)、出行空间分布参数

根据交叉分类确定每类出行的出行分布;

一般采用双约束重力模型;

采用综合阻抗,应包括小区间的出行距离以及出行费用等;

(3)、出行方式结构参数

3)人均出行率参数

现状各种出行特征的出行率可以根据调查得到。

4)交通方式结构参数

交通方式结构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与交通设施的供应水平、居民的经济条件、出行目的、出行区域、出行时段、出行成本以及国家和城市的相关城市交通发展政策等密切相关。

5)高峰系数参数

轨道客流高峰系数包括全线运量高峰系数和断面流量高峰系数,再区分早晚,有早高峰和晚高峰系数。

17、轨道交通客流预测中社会经济类参数、土地利用类参数和交通系统类参数的内容,一般获取这些参数的途径。

(1)社会经济类参数应以国家和城市的相关权威部门公布的数据为准,如统计年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法定的城市规划等。当在落实到交通小区进行预测时,要进行总量宏观判断和相应专业部门会同判定。

(2) 土地利用类参数主要包括土地利用性质、开发强度等,其取值可以以国家和城市的相关规划部门公布的数据和资料为准,如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等。但需对该类参数进行细化,落实到交通小区,同时对宏观布局进行一定的弹性研究。

(3) 交通系统类参数包括道路系统、轨道系统、常规公交系统和其他相关交通系统(如快速公交等)。道路系统参数包括道路网络、P+R设施和交通状况等;轨道系统参数包括轨道网络、轨道运营方案、票价等;常规公交系统参数包括公交网络、公交运营方案及票价等。

18、车辆基地选址技术要求

(1)车辆段、停车场要选在地势平坦、地质良好、无大的水文地质影响的地域,用地应相对集中,一般为长方形。

(2)一般在线路端部设置车辆段,减少配车的损失时间。

(3)车辆段、停车场及本线路上的折返线三方面总的停车能力应大于本线路远期的配属车辆总数。

(4)选址要考虑防火灾、防水灾的要求,周围应有雨、污水排放条件。

(5)各综合检修基地及车辆段用地规模应按规划分工所承担的作业量,并考虑将来技术发展及适当留有余地进行规划。

(6)可以考虑与其他社会设施进行土地综合开发。

19、车辆基地设计规模控制方法

车辆基地的设计规模应满足车辆运用、检修任务量的要求,并根据行车组织列车交路长度、列车对数、列车编组、车辆检修周期、车辆检修时间、车辆技术参数等计算确定。

车辆基地占地面积比较大,在总平面设计时,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同时,力求用地紧凑、总图布置经济合理,以达到节省用地的目的。占地面积可按0.1~0.13公顷/车进行控制。

主通道增长法联络线设计的基本思路、方法、优缺点。

主通道增长法的基本思路。

以通往车辆基地线路为主要通道,在与其他线路的交点建设联络线形成二级通道,二级通道线路与其他线路的交点建设联络线形成三级通道,依次类推连接全网。形成以车辆基地为根,以主通道线路为干,以二级通道为枝逐级增长互通互连的城市轨道交通网。

主通道增长法的设计方法。

①在轨道网中明确车辆基地。

②确定主通道。

③与主通道有直接交点的后续线路在交点上建设联络线,车辆经由第一条线路进入车辆基地。同时这些线路又形成与另外一些线路相连接的二级通道。

④网络中有部分线路与主通道无直接交点,或虽有交点但由于工程或其他原因不可能建设联络线的还需要通过二级通道再与车辆基地相连。

主通道增长法的优缺点。

优点:①简单直观,联络线建设容易与线路建设顺序相协调。

②各条线路与车辆基地都有较顺畅的联系。

③规划出来的网络是树形结构,联络线建设较少,建设成本较低。

缺点:①主通道线路上的联络线数量过多,建设条件不宜满足。

②线路调车负荷不均匀,主通道线路负荷较大,二级通道次之。

③一部分二、三级通道线路之间的调车作业必须通过主通道绕行,造成这些线路之间联络不畅。

建设成本优化法联络线设计的基本思路、方法、优缺点。

基本思路。

以现场调查数据和网络图论为基础,以联络线建设成本最低为目标优化联络线布局方案。

设计方法。

①设定不同地点建设联络线的成本等级g。如空地时g为0;平房区时g为1;2层楼时g为2;3层楼时g为3;……;总之,因征地、拆迁、费用等原因造成修建联络线的难度越大,建设成本等级g取值也越大。

②在稳定的轨道交通网。络规划范围内对每个线路交叉地点进行现场调查,将各个象限可能的联络线建设成本等级g标注在图上。

③从轨道交通规划网络中任意一条线路(如A)出发,考察沿线各交叉点各个象限成本等级,选择其中最小的进行连接,进入第二条线路,如A-1-F。

④进入第二条线路后,考察除第一条线路外各交叉点各个象限成本等级,选择其中最小的进行连接,进入第三条线路,如F-3-C。∑g=23的联络线布局方案。

⑤继续前面过程,考察各条未连接线交叉点各个象限成本等级,选择其中最小的进行连接,进入下条线路,如A-1-F-3-C-5-D-9-B-2-E。

⑥将最后一条线路与第一条线路在交叉点进行连接,形成一个闭环联络线建设方案。∑g=23的联络线布局方案。

⑦从其他线路出发重复③~⑥步骤,或在某条线路相同建设成本不同交叉点不同象限进行连接,得出不同联络线布局方案,如A-1-F-3-B-2-E-7-C-5-D-5-A。

⑧按联络线建设总成本最低的原则必选出最优方案。∑g=21的联络线布局方案

建设成本优化法的优缺点。

优点:①该方法从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全局出发,提出总成本最低的联络线布局方案。

②该方法规划出来的布局是单环形结构,联络线建设数量较少,各条线路连通性较好,联络线负荷均匀。

③该方法经编程电算后,可迅速提出方案,效率较高。

缺点:①由于该方法规划的是环形网络结构,某些线路通往车辆基地可能途径多条线路,必要时应加修联络

线形成多环方案。

站后折返、站前折返、环形折返线、混合式折返线的优缺点。

站后折返。优点:采用站后折返方式,出发列车与到达列车不存在敌对进路;列车进出站速度较高,有利于提高旅行速度;列车进出站不经过道岔区段、乘客无不舒适感;此外,采用尽端线折返设备,折返线即可供列车折返,也可供列车临时停留检修。缺点:列车折返走行距离较长。

站前折返。优点:采用站前折返方式,列车无空驶折返走行;乘客上下车一起进行能缩短停站时间;车站正线兼折返线以及站线长度缩短,有利于车站造价的节省。缺点:出发列车与到达列车存在敌对进路;因列车进站或出站侧向通过道岔,列车速度受到限制、影响乘坐的舒适感;在大客流量的情况下,站台秩序会受到影响。环形折返线。优点:有利于提高列车在改变运行方向过程中的运行速度,消除了列车由于折返作业而造成的线路通过能力制约因素,是一种提高运营效率的折返方法。缺点:占地面积较大,尤其是在地下修建难度更大,投资较高;无法修建供列车停车维护保养、检查的临时线路,对车辆技术要求,运行组织要求更高;线路延伸难度较小。

混合式折返线。无论是站前折返还是站后折返,列车的到达或者出发间隔一般都大于线路列车的追踪间隔。当无法满足高峰期间的发车间隔需求时,可采取增设折返线的方式来实现。采用混合折返方式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列车折返能力与线路通过能力。混合折返兼有站后折返与站前折返的特点。

渡线设置的目的及其优缺点。

设置渡线的目的。

在线路上设置临时折返点,方便折返列车在非正常运营时的调度组织。

(2)夜间工程车和检修车的转线作业。

2、渡线的优缺点。

优点:折返工程量少,投资少。

缺点:在中间站利用渡线进行折返时,需占用正线进行作业,对行车组织要求十分严格,而且存在敌对进路。在非正常情况下,对列车运行间隔影响较大,导致线路通行能力下降。

24、停车线设置的目的,横列式和纵列式停车线优缺点。

1、停车线的作用和目的。

(1)临时存放故障列车,以减少对正常行车的干扰。

(2)用于线路局部事故时组织临时交路,尽量减少或者避免局部故障带来的负面影响。

(3)夜间进行线路和设备维修时,工程车辆可利用存车线灵活调度,及时折返,避免长距离绕行。

(4)对于客流分布不均匀、线路较长的轨道交通线路,设置一定数量的停车线,还可满足快车与慢车混行时越行的需要。

(5)对于车站等大型客流集散点,有利于组织运力,及时运送客流。

(6)运营期间停放备车,提高故障情况下线路疏通能力,减少对正线运营的影响。

(7)运营前或者隔夜存放备车,缩短第二天上下行列车运营时间差。

2、横列式和纵列式停车线优缺点。

(1)横列式。优点:布置紧凑,相对纵列式工程量较小;

缺点:车站横向距离宽,车站建筑难度增加;

纵列式。优点:有利于乘客乘降作业与列车技术作业位置相分离,便于列车检查与工程车存放;

缺点:对于尽头式停车线,存放列车仅能从一端进出,不便于反方向列车出入停车线,不能采用故障列车牵引入停车线故障处理模式,作业灵活性较差。

25、出入段线接轨方式分类及其优缺点

1、方式分类:(1)车辆基地位于线路端部

(2)车辆基地位于线路中部

①出入线在车站区域接轨

高架或地面(侧式)车站

地下(岛式)车站

②区间顺向接轨

③区间八字形接轨

高架或地面(侧式)车站

地下岛式车站

2、优缺点。1——(1)优缺点:站后接车辆基地,出入线与正线干扰少,有利于运营管理。

1—①—a 优点:有利于运营管理,早晚发收车顺畅,不存在行车干扰,同时

施工方法简单,工程难度低,投资较少。

缺点:会对周围景观造成一定的影响,在非常情况下,如需反向使

用出入线时,需要切割正线,将影响正线运营。

1—①—b 优点:长度短,列车出入段比较方便;不影响城市景观;早晚收发

车顺畅,不存在行车干扰

缺点:出入库线在两正线间引出,致使线间距加大,加大了车站规模,工程投资费用增高。

1———②优点:拆迁工程量小,车场内的线路引出较为方便;早晚发收车顺

畅。

缺点:道岔或转辙机等设备出现故障时应急抢修极为不便,影响正线恢复运营的时间。一般不采取这种方式。

1—③—a 优点:长度较短,工程造价低;列车出入段比较方便;出入库线呈八字形布置,可自动完成列车调头功能。

缺点:占地范围较大,拆迁量较大;对周围景观造成一定的影响;正线收车时需要切割正线,可能存在不安全隐患。

1—③—b 优点:使两出入线均具备向正线接发车的条件,运营方式灵活,上下行收发车顺畅;不影响城市景观;出入库线呈八字形布置,可自动完成列车调头功能。

缺点:工程量大,费用高;出入库线长度较长,工程投资较大;出入库线从区间内引出,不利于日常线路运营管理。

配线设计的作用及其设计的基本原则

配线设计作用。

适应正常行车交路,加快车辆周转,提高运行效益。

备用列车停放,适应夜间停车,或迎峰加车运行。

组织全线多站点发车,提高服务水平。

提高故障状态下的行车调整灵活性。

(5)故障列车下线,回复正常运行秩序。

设计原则。

符合客流的集散规律。为列车运行调整和组织优化提供基础。要考虑轨道交通线路的行车控制方式,辅助配线的设置位置与方向,应有利于行车组织和行车调度指挥。方便施工。

(5)远近结合,做好规划。

27、轨道交通站点设置的基本原则

1、车站设置原则

车站直接服务于旅客,其设置应满足以下原则:

1) 应尽可能靠近大型客流集散点,为乘客提供方便的乘车条件;

2) 在城市交通枢纽、地铁线路之间与其他轨道交会处设置车站,

使之与道路网及公共交通网密切结合,为乘客创造良好的换乘条件;

3) 应与城市建设密切结合,与旧城房屋改造和新区土地开发结合;

4) 尽量避开地质不良地段,尽可能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干扰;

5) 兼顾各车站间距离的均匀性。

28、轨道交通车站站位的分类及其优缺点

根据线路和城市道路的关系,车站设置大致可分为:跨路口站、偏路口站位、位于道路红线以外站位。

跨路口站位

这种站位便于各个方向的乘客进车站,减少了路口人流与车流的

叉干扰,而且与地面公交线路有好衔接。在有条件时应优先选用。

2、偏路口站位

这种站位偏路口一侧设置,施工时可减少对城市地面交通以及对地下管线的影响,高架时,较容易与城市景观相协调。

缺点:路口客流较大时,容易使车站两端客流不均衡,影响车站的使用功能。一般在高架线或路口施工难度较大时采用。

3、位于道路红线以外站位

典型的有:

设于火车站站前广场或站房下,以利客流换乘;

与城市其它建筑同步实施,和新开发建筑物相结合;

结合城市交通规划,建设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等。

29、轨道交通站点车站设计的原则

(1) 车站选址要满足城市规划、城市交通规划及轨道交通路网规划的要求,并综合考虑该地区的地下管线、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地面建筑物的拆迁及改造的可能性等情况合理选定。

(2) 车站总体设计要注意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如与城市景观、地面建筑规划相协调。

(3) 车站的规模及布局设计要满足路网远期规划的要求。

(4) 车站站位应尽可能地靠近人口密集区和商业区,最大限度地方便乘客出行。

(5) 车站的设计应尽可能地与物业开发相结合,使土地的使用达到最经济。

(6) 车站的设计应简洁明快大方、易于识别,并应体现现代交通建筑特点,同时还应与周围的城市景观相协调。

(7) 车站设计应能满足设计远期客流集散量和运营管理的需要,应具有良好外部环境条件,最大限度吸引乘客。

(8) 车站应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量缩小建筑空间,使其规模、投资达到最合理。

(9) 车站公共区应按客流需要设置足够宽度的、直达地面的人行通道,出入口的布置应积极配合城市道路、周围建筑、公交规划等因素综合考虑,通道和出入口不应有影响乘客紧急疏散的障碍物。车站设计要尽量兼顾过街人行通道的要求。

(10) 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车站需解决好通风、照明、卫生等问题,以提供乘客安全、快捷和舒适的乘降环境。在经济条件许可下,也应尽量从以人为本的出发点来考虑设计标准。

(11) 车站考虑防灾设计,确保车站的安全性。

(12) 车站设计要考虑其经济性。

轨道交通换乘站设计原则

①尽量缩短换乘距离,做到路线明确、简捷、方便乘客;

②尽量减少换乘高差,避免高度损失;

③换乘客流宜于进、出站客流分开,避免相互交叉干扰;

④换乘设施的设置应满足乘客换乘客流量的需要,且需留有扩、改建余地;

⑤应周密考虑换乘方式和换乘形式,合理确定换乘通道及预留口位置;

⑥换乘通道长度不宜超过100m,否则宜设置自动步行道;

⑦应尽可能节省造价。

第9章城市轨道交通枢纽规划

31、轨道交通枢纽规划的原则

1、网络化的原则

轨道交通枢纽建筑和周边的城市交通网络之间是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瓶颈现象”将殃及整个轨道交通枢纽正常功能的发挥。

2、城市设计的原则

要充分利用地下空间,一方面减少了对城市用地的侵占,另一方面也保证了城市空间的连续和完整。

3、发展的原则

随着商业文化的冲击,轨道交通枢纽建筑也不可能是单纯的交通建筑,它必然是适应市场需求的集诸多城市内容于一身的综合体。

4、环保的原则

轨道交通枢纽中的交通工具所产生的噪音、震动、废气等对城市环境和建筑的空间质量有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些都是设计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5、人性化的原则

人性化的设计原则是轨道交通枢纽设计的根本原则。轨道交通枢纽是人使用的建筑,而非交通工具的建筑,建筑的空间也必须是人性化的空间。要把“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落实于实践之中,就需要切实地分析和掌握

人在轨道交通枢纽中的活动规律。并把它体现于轨道交通枢纽设计的各环节之中。

32、轨道交通枢纽人流的引导方式

1、标志引导

2、通过建筑空间的限定性对人流进行引导

(1) 通过连接不同功能空间的通道引导人流。

(2) 通过楼梯、自动扶梯、电梯等垂直交通空间对人流进行引导。

(3) 通过共享空间来连接不同标高上的功能空间对客流进行引导。

3、通过标志物(如进出站闸机、检票亭等)限定空间对人流进行引导

4、其他方式

色彩、特定的空间造型飞具有标志性的装饰物、灯饰、广告等。

33、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衔接的基本原则

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衔接的原则应体现城市交通系统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便捷性、政策性和合理性,使各种交通方式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充分发挥交通网络的运输能力,为城市的发展服务。

1) 将线路连接成线网的纽带,这对旅客的出行有主要的影响。因此衔接方式必须体现交通的便捷性和舒适性。

2) 应结合实际的工程地质条件、施工方法和各条线路的修建顺序,选择易于实施、经济可行的方案。

3) 应结合城市规划和城市环境,选择对城市干扰小的方案。

4) 应考虑到城市轨道交通和其他交通方式运营管理体制上的差异,选择双方均能接受的方案。

5) 应满足远期路网客流量的要求,满足远期发展规划的要求。

34、举例说明如何才能体现交通一体化规划与设计思想。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完整版

1、( ) 设计的美国纽约中央公园为代表的公园和公共绿地的建设实现了城市美化的理论。 A. 伯汉姆(D ? Burnham) B. 西谛(Sitte) C. 奥姆斯特(F ? L ? Olmsted) D. 豪斯曼(George E ? Haassman) A. 综合规划是市政立法机构的官方陈述,它确立了与未来想要的物质空间发展相关的主要政 策 B. 综合规划的理论基础是信息论和系统思想及其方法论 ° C. 现代城市总体规划是从综合规划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 D. 综合规划要求从结构上对社会进行全面的改革,强调的是社会的变革 5、下列四项中,( ) 属于城市规划的相关法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B.《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2、 下列关于交通和运输之间关系的论述正确的是 A. 所有的运输活动都会产生交通 C.交通与运输是同时发生的活动行为 3、 构成城市空间形态结构的决定性因素是 ( A. 中心区 B.城市道路 C. 绿化 4、 下面关于综合规划的论述正确的有 ( ) ( ) 。 B. 所有的交通行为都有运输活动的产生 D. 运输是在交通行为之后发生的 ) °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D. 《城市规划设计单位资格管理办法》 6、 主干法的主要内容是以下( ) A. 规划行政、建设标准、开发控制 C.规划编制、建设标准、开发控制 7、 城市规划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 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B. C.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保证 D. 符合城市用地选择的基本要 求。 方面的法律条款。 B. 规划行政、规划编制、开发控 制 D.规划行政、规划编制、建设标准 ; 但不包括( ) ° 政策形成和实施的工具

2006年城市规划实务考试试题(部分)及答案

2006年城市规划题执业资格考试城市规划实务试 题(部分) 1 一个有大面积风景区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需要在城市中心四个组团内设置一处二类工业大家选的哪个?第二问是城市南部风景区中有个现状有船运和贸易的城镇,问该镇将来的发展方向a物流性城镇b旅游性城镇c工贸性城镇,原因?第三问是高速选线在西侧还是在东侧现状道路扩建?原因? 2 让分析用地布局,工业在高速以东,居住在高速以西的那个题大家所说都指出了什么毛病? 3 让评析一个居住区的道路交通布局,小区道路为四个相同的路网;北侧大型超市的位置存在什么问题? 4 让指出一个居住区的道路等级和公建的级别,大家怎么写的?区级共建写了哪个? 5 指出设计条件的缺项。 6 一个办公建筑北侧为一栋现状建筑,给出了设计条件建筑面积、高度、容积率、用地范围、地下停车场范围、日照间距建筑后退要求、建筑密度等等指出问题 7 一栋后退道路红线5米的学生宿舍经允许改建为旅馆,申请扩建一层大厅,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后检查人员发现已经开始建第二层并且一层大厅扩至侵占道路红线3米,应该怎样处理?2006实务答案 试题一 1、该工业区应安排在西部组团(2分)。 主要原因是 1)、西部组团位于风景名胜区之外;(2) 2)、属于西江流域(0。5)及城市下风向(0。5) 2、城镇的性质应确定为风景旅游城镇(2分)。 主要原因是“ (1)该镇历史悠久,景观富有特色;(2); (2)城镇靠近核心景区; 3、高速路宜在风景名胜区西侧边缘选线(2分)。 主要原因是: (1)对风景名胜区影响小;(2分) (2)有利于过境交通与旅游交通的分离。(1分) 试题二 1、在新城以西有发展可能的条件下(1分),不宜跨越高速公路规划建设用地(2分)。 2、高速公路以东都安排工业、仓储、公共设施用地,居住用地又全部安排在西区(2分),功能分区不合理(1分)。 3、高速公路西侧没有安排绿化隔离带。(2分) 4、东西区之间联系道路少,(2分),且分布也不够合理(1分)。 5、不应在高速公路及与主干路A交叉口处沿路布置商业用地(2分)。 6、污水处理厂不应安排在河流的上流(2分)

2018年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资料(含名词解释)

2018年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资料(含名词解释) 1. 详细规划 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地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2. 修建性详细规划 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3. 城市规模 衡量城市大小的数量概念,包括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地域规模两种指标,通常人口规模是衡量城市规模的决定性指标。 4. 城市人口规模 在城市地理学研究及城市规划编制工作中所指的一个城镇人口数量的多少(或大小)。一般指一个城镇现状或在一定期限内人口发展的数量,后者与城市(镇)发展的区域经济基础、地理位置和建设条件、现状特点等密切相关。 5. 历史地段 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连片,或能较完整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和地段。 6. 历史街区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不仅要看城市的历史,及其保存的文物古迹,还要看其现状格局和风貌是否保留着历史特色,并具有一定的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街区。 7. 文物保护单位 指由各级人民政府依法确定的、具有重要价值的地面、地下不可移动文物的总称。 8. 七通一平 给水、排水、通电、通路、通讯、通暖气、通天燃气或煤气、平整土地 是指土地(生地)在通过一级开发后,使其达到具备上水、雨污水、电力、暖气、电信和道路通以及场地平整的条件,使二级开发商可以进场后迅速开发建设。 9. 中央商务区 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10. 城市绿地 广义的城市绿地,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种绿地。 狭义的城市绿地,指面积较小、设施较少或没有设施的绿化地段,区别于面积较大、设施较为完善的“公园”。 11. 城市景观规划 满足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审美的需要,对城市各项景观要素采取保护、利用、改善、发展等措施,为城市发展提供从全局到个案,从近期到远期的总体性政策要求。 12. 绿地指标(三项)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中居民平均每人占有公共绿地的数量。 绿地率:城市中各类绿地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百分比 绿化覆盖率:城市绿化种植中的乔木、灌木、草坪等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百分比。 13. 城市用地 指按城市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划分的各类用地的总称。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城市用地一般包

2000年城市规划师《实务》考试试题及答案

2000年全国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城市规划实务考试试题 试题一: 某单位编制了一滨河新城(中等城市规模)总体规划方案(见附图)报有关部门征求意见,经审查发现,有些问题应当加以改正。试指出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 试题二: 图为一座市区人口规模70万的大城市市区总体规划示意图。 试评析道路网及主要交通场站设施布局的不合理之处。

试题三: 某开发商拟建在滨江规划建设一居住小区,用地规模约12公顷,提 出了一个用地功能的布局初步设想,见附图

试指出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 试题四: 图4-1图4-2为AB两个住宅小区规划方案。A小区的用地面积21公顷可住居民2430户。B小区23.5公顷可住2850户。除了B小区有两栋高层外其余均为5-6层住宅。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齐全。试指出两个小区在适应居民组织管理,保障安全、解决行人交通与机动车交通矛盾等问题各有什么特点? (提示:不必涉及小区出入口位置,公建分布,建筑朝向,间距,容积率,密度,层数,绿地布局等其他问题。)附图黑的地方和其它组团是一样的,采用尽端路+回车场的方式,每个组团都比较独立.

试题五: 某开发建设单位申请在某大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市中心区的一个地段内进行旧区改造,开发住宅、商业、办公等项目,其性质与城市总体规划相符。该地快面积约为21.8公顷。东西两侧临城市主干道,南侧为现状(低层)商业街,西侧为已经初具规模的区级商业中心,地块周边地区人文环境要素众多,交通繁忙,西侧主干道(二号大街)上有规划地铁线通过。(地块现状见附图)你如果作为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经办人, 试对下列已经给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的部分设计条件,补充提出其他必要的规划设计条件。 已经给出的规划设计条件: 1、用地性质、用地范围、用地面积。 2、建筑限制高度、建筑后退及间距要求。 3、绿地配置要求。 4、公建配套设施要求。 5、市政公用设施配置要求。 6、保留新建的多层商厦及绿地。 7、原有停车场为地块西侧的区级商业中心使用,应就近保证其停车位数量。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

名词解释 ①有机疏散:把大城市整块拥挤的区域,分解成为若干个集中单元,并把这些单元组织成为“在活动上相互关联的有功能的集中点” ②城市环境容量: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度。 ③区位商:城市或区域中任一产业的就业份额相对于该产业在国家就业份额的比例。 ④产业集群:在某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临近、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联结的一种创新协作网络。 ⑤滑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称为滑坡 崩塌:峭斜坡上的岩土体突然崩落、滚动、堆积在山坡下的地质现象称为崩塌。 ⑥地理位置:指地表上某一事物与其外在客观事物间的空间关系,由方向和距离这两个基本的要素组成。 ⑦战略重点:对城市发展具有全局性或关键性意义的问题。 ⑧建筑后退:在城市建设中,建筑物相对于规划地块边界和各种规划控制线的后退距离。 ⑨建筑间距是指两栋建筑物或构筑物外墙之间的水平距离。(日照间距、侧向间距、消防间距、通风间距、生活私密性间距、城市防灾疏散间距) ⑩外部性: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 ?风向: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选择题考点 1.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固定居民点;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城市。 2.诺瑟姆曲线:起步-----加速------稳定 3.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这是中国古代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管子》功能分区以发展城市的商业和手工业 隋唐长安城:干道系统明确分工,东西两市,中轴对称,旁三门,左祖右社,里坊制。 4.欧文:空想社会主义;傅立叶:公社; 田园城市:(英)霍华德①规模控制,限制建设用地扩大。②城乡一体化③几个卫星城围绕中心系统形成有机联系④绿地与其他开敞用地分开⑤居住、工业交通联系合理布局,就近工作⑥与自然和谐5.《雅典宪章》1、指出城市与周围地区之间存在着基本的统一性,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区域概念。2、提出了城市的四大功能(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3、批评了城市中不合理的用地配置,提出建立分区规划和法规。4、主张工业必须依其性能与需要分类,并应分布与全国各特殊地带里,必须考虑到各种不同工业彼此之间的关系在城市中与其他功能不同的各地区的关系5、利用城市建设和改造的机会开辟城市游憩用地,同时开发城市外围的自然风景供居民游憩。6、城市必须在调查的基础上建立新的街道系统并实行功能分类,适应城市现代交通工具的需要。7、城市发展过程中应保留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8、每个城市应该制定一个与国家计划、区域计划相一致的城市规划方案,必须以法律保证其实现。《马丘比丘宪章》1、城市与区域:肯定了《雅典宪章》关于城市与其周围地区之间区域的统一性。2、城市增长:指出世界人口倍增对生态、能源和粮食供应造成严重威胁。3、分区概念:否定了《雅典宪章》关于分区的概念,主张城市必须努力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4、城市交通:强调了城市运输以公共交通为主。5、环境污染:呼吁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6、文物保护:进一步强调对文物和历史遗产的保护,认为城市的个性和特性取决于城市的体型结构和社会特征。7、城市与建筑:强调了建筑、城市、园林绿化的再统一,反对那些由纪念碑式盒子组成的过了时的城市建筑设计,强调建筑设计应当是在自然条件下创造合适功能要求的空间与环境的过程,除了特殊情况外,反对依赖人工气候与照明的建筑环境。 6.城市规划的法规体系包括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法和相关法。 7.我国的法规系统构成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②法律③行政法规④地方性法规⑤部门规章⑥地方政府规章⑦技术标准(规范) 8.我国法定城乡规划类型P57 两个阶段: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发展战略城市详细规划(建设控制引导) 五个层次: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含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 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为战略性规划,详细规划为实施性规划。 9.一书两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10.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①生产功能②能量流动③物质循环④信息传播 11.城市环境容量分析①城市自然条件②城市现状条件③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恩温(R. Unwin) 邻里单位邻里单位是居住区里的“组成细胞”,它是以小学生上学不穿越交通干道来作为规模控制的居住生活基本规划单元,配备有日常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和绿地,并将这些设施安排在步行范围以内,不受外来交通的干扰,使居民有一个舒适、方便、安静、优美的居住环境。对以后的居住区规划影响很大。 一书两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绿地率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与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3、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 城市性质: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城市职能: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4、城市化与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城市化水平: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5、城市规划区与城市建成区 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城市建成区: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二、简答(共20分,每题5分) 1、城市规划体系包含哪些内容?其核心是什么、包括哪些基本内容?举例说明。 一个国家的城市规划体系包括规划法规、规划行政、和规划运作(规划编制和开发控制)三个基本方面。其中,规划法规是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的核心,为规划行政和规划运作提供法定依据。 城市规划的法规体系包括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法和相关法。 以英国为例,主干法:《城乡规划法》(1990年);从属法规:《城乡规划(用途类别)条例》(1987年),《城乡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1988年),《城乡规划(发展规划)条例》(1991年)等。 专项法:如英国《规划(历史保护建筑和地区)法》(1990年)。 相关法:《环境法》(1995年)、《保护(自然栖息地)条例》(1994年)等。 2、城市规划编制分几个阶段,包括哪些内容? 分为两个阶段:总体规划(大城市可有分区规划)、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3、规划中城市红线、城市黄线、城市绿线、城市蓝线、城市紫线的含义? 城市红线:包括用地红线、道路红线和建筑红线,对“红线”的管理体现在对容积率、建设密度和建设高度等的规划管理。 城市黄线:是指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

城市规划实务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7)

城市规划实务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7) (1/10)案例分析 第1题 某大城市,市域北部为丘陵地区,南部为平原地区。市域范围内有两个主要城市A和B,两城市相距80km,另外有若干中小城市。城市A为市域的中心城市,规划人口规模120万人。城市B为滨海港口城市,规划人口规模45万人。其他中小城市的规划人口规模10万~20万不等。市域内有一条现状国家级高速公路自南向北穿过。 该市为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在近期重点选址新建石化工业园区、电子工业园区、区域性物流园区、新机场和环行高速公路等项目(详见附图)。 请指出上述建设项目在规划布局和道路交通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某市近期规划项目选址示意图 下一题 (2/10)案例分析 第2题 某中等城市位于我国西南地区,附图为该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该市西邻某省会城市,(约1小时车程),东临某中部省,全市面积2.89万km2,辖一区(市区)、一市、七县、39个镇、75个乡。现状市区城市人口22.36万,总人口529万。市域北部为山区,南部为丘陵地带,经济发展南北不平衡,现有两条国道、两条铁路通过该市。 规划要点如下: ①规划期末,市域城镇空间结构重点形成一条市域中部的东西向的城镇发展主轴,市域南部沿铁路线的东西向城镇发展副轴,市域南北向沿国道的城镇发展副轴。 ②依据市域城镇职能的作用范围,充分发挥城镇的区域中心作用,将市域划分为北、中、南三个经济区。 ③按照一级中心城市、二级次中心城市、三级中心城镇、四级城镇的等级序列,形成四个层次的城镇等级结构,并制定相应的分级发展原则。 ④按照市场经济效益原则和区域平衡发展原则兼顾的指导思想,将其纳入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中去。 图片 某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市域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规划图试评析该规划在城镇布局方面的特点。上一题下一题 (3/10)案例分析 第3题 某市位于我国南部沿海地区,市域内现有中心城镇1个,一般镇6个,一条河流自西向东流经中心城镇北部,在中心城镇东北方向河中有一河心岛,在东部沿海有甲、乙、丙3个港口,其中甲为渔港,乙、丙为货港。 按照规划方案拟依托甲港发展化工业,依托乙、丙港发展重化工业;在机场附近安排了机械工业,在河心岛上设有工业用地,6个一般镇均设工业园区。 根据以上说明及规划示意图,请指出该市在产业布局、生态环境、基础设施选址及交通方面存在的问题、说明理由并提出改进意见。 图片 某市城市总体规划示意图上一题下一题 (4/10)案例分析 第4题 某平原地区城市,2000~2020年总体规划拟定为以轻工业和商贸为主的地区中心城市。城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第章城市与城镇化 1.居民点形成与第一次劳动大分工 第一次劳动大分工——从事农业和从事畜牧业的分工 新石器时代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居民点 2.城市形成与第二次劳动大分工 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居民点发生变化——以农业为主的是农村,一些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 3.“城市”二字的文字字义 “城”: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 “市”:一种交易的场所 城市是有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主要是产业结构(即居民从事的职业)不同,还有居民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 4.现代城镇的三个本质特征 产业构成、人口数量和职能 1)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人口为主体的居民点 2)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 心,具有更为完备的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 3)城镇一般拥有较高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 4)其他:具有特有的城镇景观 5.古代城市的发展 1)城市与防御要求 人类最初的固定居民点就具防御的要求。从原始居民点外围设深沟到城市外围设置城墙与壕沟,早期城市的发展首先从防御的要求出发。如:西亚的巴比伦城、阿尔及利亚的提姆加得城、罗马的营寨城等。 2)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的布局 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在城市建设方面也有明显的反映,城市布局充分放映了社会的等级制度。如:商都殷城、曹魏邺城、隋唐长安城、埃及的卡洪城、罗马庞贝城、德 国的吕贝克等。 3)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社会政治体制对城市建设也有着直接的影响。中国的封建社会是君权统治国家,中国封建城市的中心是政权统治中心;欧洲封建社会是神权统治国家,欧洲封建城市中的中心往往是神权统治的中心即教堂。 4)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 经济制度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形态。中国是地主所有制,地主可以离开农村集中居住在城市,因而中国的城市是政治、经济生活的中心;欧洲是封建领主制,封建主大多住在自己的城堡或领地的庄园中,因而往往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 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促进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古代中国在一些商路交通要点、河流的交汇点的等形成了众多的商业都会;沿海城市曾一度繁荣但未被作为发展重点。古代欧洲由于海上交通的发展港口城市成为商旅交通繁荣的中心,重要渡口和交汇点的城市也成为商业都会,沿海一些港口城市成为他们所统治的商业中心,城市发展往往由沿海城市带动内陆城市。 商市的发展是城市诞生与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商市的逐渐固定与扩大、商业街的形成给城市的结构布局带来了巨大变化(宋)。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A 、 居民点:人们为共同生活和生产而聚集的定居场所,是人类社会空间结构的 一种基本形式 。 居民点的发展: 无固定居民点——固定居民点——城市型居民点 居民点的分类:城镇型居民点和乡村型居民点 1.产业结构: 2.人口规模: 3.景观类别: 4.物质构成: 5.承担职能: 6.生活方式、 B 、 城市产生的 主要原因: 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与农牧业分离) 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因: 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 C 、 古埃及时期城市对后世的影响 1.用地选择上,注重因地制宜 2.最早运用功能分区的原则 3.最早应用棋盘式路网 D 、 现代城市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 人口数量、产业构成 和行政管辖 。 城市:以 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 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包括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E 、 我国城市界定的标准:城市是国家按照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和镇,一 般又分为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地级市和县级市四个级别。 地级市:受省、自治区政府直接领导和管辖,一般均为设区的市。 县级市 :不设区的市,具有与县平行的行政地位 建制镇 :凡县政府所在地一般均可设镇;总人口在 2 万人左右的乡,其乡政府 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比重的 10%以上,非农人口最低限度为 2000 人可设 镇;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和山区,条件可适当放宽。 直辖市 :北京、上海、天津、重庆 副省级城市 :哈尔滨、长春、沈阳、 京、杭州、宁波、厦门、深圳、广州 F 、 城市发展三个时期 前工业社会 时期: 1.城市发展缓慢,延续时间很长; 政治中心,而非经济中心; 4. 少。 工业社会时期: 1.城市的典型特征表现为城市数量、 渐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空间形态; 后工业社会时期: 1.城市化波及整个世界,但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 2.城市数量持续增多, 城市规模空前膨胀; 3.城市出现两极分化倾向,综合性中心城市和专业化 非农业与农业 聚集与分散 高密度建 筑与低密度建筑 发达与不发达 中心与非中心 价值观念和基本素质 等:存在差别 春、 大连、成都、西安、武汉、济南、青岛、南 2.城市结构简单 3.城市主要功能是 城市处于自发发展阶段,进行系统规划的很 规模和经济总量的积累; 2.城市逐 3.城市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的积累。

考研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word参考模板

城市与城市的发展 现代城市的含义包括:人口数量,产业构成,行政管辖意义。 罗马帝国盛时的为于今阿尔及利亚的提姆加得城(Timgad)保存的最完整。 商都“殷”城以宫廷区为中心,近宫外围是若干聚落。魏邺称以一条东西干道将城市划分为两部分。 罗马帝国代表为公元69年火山爆发所掩埋的庞贝(Pomoeii)城。 城市化的表现特征: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 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成正比 4.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周礼·考工记》记述里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有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周礼》反映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战国时出现《管子》(城市选址要因地制宜,与自然环境和谐),《孙子兵法》和《商君书》《商君书》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作图题:周王城平面想象图,曹魏邺城(实现了城市功能分区布局)平面图,唐长安复原图,元大都复原图。 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是西方古代保存唯一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 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 1.空想主义的乌托邦,托马斯·莫尔 2.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方案中财产为公有制 3.欧文的“劳动交换银行”和“农村合作社”,主张建立“新协和村” 4.博立叶“法郎吉” 田园城市是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的,今天的规划界都把“田园城市”方案的提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雅典宪章》: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雅典开会,中心议题的城市规划,所制定了的个《城市规划大纲》叫《雅典宪章》。 大纲提出:城市 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 邻里单位:在较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成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在“邻里单位”的基础上发展为“小区规划”的理论。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编制程序 我国1989年通过《城市规划法》1991年颁布《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并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是:1.论证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原则确定规划期内城市发展目标;2.论证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原则确定市域城镇体系的结构与布局;原则确定城市性质、规模、总体布局、选择城市发展用地,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的初步意见; 4.研究分析确定城市能源、交通、供水等城市基设施开发的重大原则问题,以及实施城市规

2007年注册城市规划师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2007年注册城市规划师考试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7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下列选项的表述中哪个是不确切的?() A.经济发展是促进城市化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 B.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C城市人口的高度集聚是城市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 D.城市基础产业的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 2.下列选项中哪一个是不正确的?() A.城市房地产开发具有外部效应 B.城市人口的老龄化将强化地缘性的社会交往 C.城市主导产业的多样化有助于城市经济发展的稳定 D,城市发展越来越受到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 3.对城市化的提法,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A.城市化是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同步发展的世界性现象 B.城市化必然引起居民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 C.城市化是城市空间不断扩展的过程 D.发展村办企业不一定能实现城市化 4.下列哪项对城镇体系的表述是不正确的?() A.社会经济联系不密切的城镇群不属于城镇体系的范畴 B.城镇体系中城镇的等级和规模结构是会发生变化的 C.城镇体系发育和完善的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 D.城镇体系的空间范围取决于行政区域范围的大小 5.唐长安城较为完整地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中最具影响力的典型格局,其特征中不包括(). A.中轴线对称B.三套方城,宫城居中 C.规整的方格路网D.居住区采用里坊制 6.十九世纪中叶开始的巴黎改建对城市结构进行了重组,这项重组是通过()来实现的。A。工人住宅的建设B.道路系统的改造 C城市森林公园的建设D.市政建筑物的建设 7.《马丘比丘宪章》将下列哪项列视为城市规划基本任务的出发点? A。区域是城市存在的基础 B.城市活动划分为居住、工作、游和交通四大功能。 页脚内容1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I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1. 居民点发展与分类; 居民点的含义:人们为共同生活和生产而聚集的定居场所,是人类社会空间结构的一种基本形式。 居民点的发展:无固定居民点一一固定居民点一一城市型居民点 居民点的分类:城镇型居民点(城市、城镇)和乡村型居民点(中心村、基层村、自然村) 2. 城市产生的主要原因; 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与农牧业分离) 3. 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因 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 工业化不仅促进原有城镇的发展,而且导致新型城市的涌现。 4. 城市定义及界定标准 现代城市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和行政管辖。 城市可以理解为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 科技和教育中心。 5. 城市化定义及衡量指标 城市化的内涵: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人口职业转变),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地域空间变化),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城市化是国家和地区实现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技术集聚和服务集聚的过程,同时也是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和传统方式转变的过程。 衡量城市化的指标包括三个方面:城市数量、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1. 了解古代西方城市发展各阶段的基本特征。 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略) 2.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周礼考工记》: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管子 “度地篇”中城市布局城市选地以及道路系统都有精辟的论述。 如选址:“高勿近埠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如布局:“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 矩,道路不必中维绳”,这种观点打破了原《周礼考工记》的单一模式。 ――总结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受儒家礼制思想影响较大,强调中轴对称,但凸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在古代城市建设中得到体现,一些城市规划布局考虑地质、地理和地貌特点,城墙不一定方,轴线不一定直,自由外在的形式是富于哲理的内在联系。 3. 近现代规划理论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产生背景、规划思想、实践 规划思想:主张通过建设田园城市控制城市规模扩张,田园城市是兼有城市和乡村特点的新型城市结构形式。其特征是中心城市周围建设一圈较小的城镇一一田园城市,形成一个城市群,霍华德称其为“无贫民窟无烟尘的城市群”。产生背景:19世纪末,工业化条件下,城市与适宜的居住条件之间的矛盾,大城市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 霍华德的理论贡献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完整版

1、( )设计的美国纽约中央公园为代表的公园和公共绿地的建设实现了城市美化的理论。 A.伯汉姆(D·Burnham) B.西谛(Sitte) C.奥姆斯特(F·L·Olmsted) D.豪斯曼(George E·Haassman) 2、下列关于交通和运输之间关系的论述正确的是( )。 A.所有的运输活动都会产生交通 B.所有的交通行为都有运输活动的产生 C.交通及运输是同时发生的活动行为 D.运输是在交通行为之后发生的 3、构成城市空间形态结构的决定性因素是( )。 A.中心区 B.城市道路 C.绿化 D.居住区 4、下面关于综合规划的论述正确的有( )。 A.综合规划是市政立法机构的官方陈述,它确立了及未来想要的物质空间发展相关的主要政策 B.综合规划的理论基础是信息论和系统思想及其方法论。 C.现代城市总体规划是从综合规划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D.综合规划要求从结构上对社会进行全面的改革,强调的是社会的变革 5、下列四项中,( )属于城市规划的相关法。 A.《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B.《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D.《城市规划设计单位资格管理办法》 6、主干法的主要内容是以下( )方面的法律条款。 A.规划行政、建设标准、开发控制 B.规划行政、规划编制、开发控制 C.规划编制、建设标准、开发控制 D.规划行政、规划编制、建设标准 7、城市规划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但不包括( )。 A.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B.政策形成和实施的工具 C.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保证 D.未来城市空间和土地使用的建构 8、以下( )符合城市用地选择的基本要求。 A.城市用地选择应当尊重现状条件

2004年注册城市规划师考试城市规划实务真题及答案

2004年注册城市规划师考试城市规划实务真题及答案 试题一:(15分) 我国西南地区某地级市,其南部为丘陵,北部为山区,山区经济以农林为主。受地形条件影响,城镇主要集中在南部和中部地带,市域城镇化水平在35%左右.市域内现有大城市一个,县城6个,其它建制镇34个. 规划为求市域内城镇均衡发展,在北部地区新设3个镇:市域交通规划基本符合发展要求,试结合现状和规划示意图,指出在城镇等级布局和主要交通线路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5分) 1、重点镇设置过多。(3分) 2、4号镇和34号镇不宜作为重点镇(3),不靠近主要交通干线(l)。(3分) 3、新增设的3个镇中,35号(2)和36号(2)设置条件不充分。(4分)

4、南北向高速公路与中心城市联系不便。(4分) 试题二(15分) 图为某县级市城市用地发展布局和省道改线的两个方案。值得注意的是该市西距人口65万的地级市40公里,东距5万人口的县城30公里:用地条件较好,西部为山丘坡地,东部较为平坦,水资源充沛,虽现状人口不足10万,但近些年国家铁路通车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中已确定其为重点发展城市。 试评析,哪一个方案对城市今后的发展更为有利?为什么?(注:不考虑人口规模预测及各项用地比例)。 答案:(15分)

1、方案二更为有利(3分)。 2、主要用地布局合理(2)有利于城市发展(2)。(4分) 3、少占良田(2)。(2分) 4、城市向西发展有利于接受大城市的辐射作用。(2分) 5、省道的改线方式既能使城市的长远发展用地完整(2),又便于组织城市路网(2)(4分) 试题三:(10分) 图为某城市新区主干路AB与次干路CD交叉口规划平面图.规划主干路AB的横断面为双向6条机动车道三块板布置,次干路CD的横断面为双向4条机动车道一块板布置。交叉口设置了5个公交停靠站,其中2、3、5号站为直行、右转公交站,1、4号站为左转公交站,停靠站距交叉口距离如图所示. 试指出该交叉口规划平面布置存在的问题. 答案:(10分) 1、交叉口的机动车道(l)没有渠化(1)、拓宽(1)。(3分) 2、1号公交停靠不应布置在进口道上。(2分) 3、4号、5号公交停靠站距交叉口过近。(3分) 4、干道公交停靠站未布置为港湾式(1)。(1分)

城市规划实务考试整理

一、城市规划原理要点 四个部分内容为考试中比较常见的内容和考点: 1、看图:风玫瑰、比例尺、等高线、图例的阅读 2、城市组成要素及用地规划。 3、道路系统规划。 4、居住小区规划。 1.1、城市规划方案评析一般会附图,看懂图至关重要。一般包括以下几个 方面:风玫瑰图:风向玫瑰是风向频率,俗称平均风速图示。对城市 规划和建设用地布局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如防风工程、工程的抗风、 环境保护等,常年盛行风向会影响城市的整体布局效果。 如图,风玫瑰中基本解读该地区东北风向为盛行风向。在城市用地布 局时,应尽量减轻排放有害气体对居住区、市中心的危害,因此这些 城市功能应按当地的盛行风向合理布置。 (1)全年只有一个盛行风向,可简单地将城市功能区尽量沿盛行风 作纵列布置。居住用地占上风,工业用地占下风(图A1),也可在考虑 最小风频条件下,作横列布置,这就形成了有火灾危险的工业建筑在 生活区的侧风方向(图A2)。

(2)全年具有两个方向基本相反,呈180°的盛行风向,则各种城 市用地应顺对应风轴作横列布置。如果盛行风向具有季节旋转性质, 则居住区应布置在风向旋转的一侧,也就是旋转过程中的上风侧,工 业区放在其对侧(图B)。如果盛行风向具有直接交替性质,则居住区 应布置在最小风频的下风侧,工业区放在其上风侧(图C)。 (3)如全年两个盛行风向呈90°或45°夹角,则各种城市用地应与 两风向作斜交置。居住区位于夹角内侧,工业区位于外侧(图D1、D2)。 (4)两个盛行风向呈135°夹角时,其布置方式如图D3、D4。 (5)全年静风频率超过30%,则城市总体布局可考虑下述原则。 1) 工业用地宜于集中,以减少污染的周边地带; 2) 居住用地必须与污染源保持足够距离,用防护绿地隔开; 3) 考虑到除静风外的相对最大风频使居住区较集中地布置在其 上风侧(图S1);考虑到最小风频,使工业区更集中地布置在其上风 侧(图S2)。 1.2、比例尺:比例尺是判读城市规划地区规模大小的基本工具,进行规划 评析,首先应看清比例尺,并大致估计出题地区的面积大小,并因此 可以看出道路密度,地块大小是否合理等,由此延伸出其他相关问题, 如城市用地规模与人口规模是否符合国际,各类用地比例是否合理等。 1.3、图例:阅读试题时,必须认真对照图例与规划图。 1.4、等高线:等高线往往是城市地区所处的地形地势,一些山体保护、景 观保护、防洪排涝等问题可能隐藏其中,同时还应注意城市建设中尽 量少挖山填平等,以节省工程造价等基本原则。 2、城市组成要素及其用地规划 2.1、工业用地基本要求: (1)选择相对平坦地段满足自然坡度要求,地块不宜过小。 (2)应靠近能源地,水电其它相互协作。能源供给地等,要避开生态保护区、风景区、历史文化保护区及军事、水利、交通等重要城市设施。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规划 1、城市的含义: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2、城市化含义:城镇化这一概念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3、城市化几个阶段:城镇化划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2、现代城市规划思想: (1)田园城市理论:英国霍华德提出。意义:提出发展极限的概念;有机平衡的。原则;动态管理的观点。 (2)卫星城镇理论:昂温提出。这些卫星城镇独立性较强,城内有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 (3)雅典宪章: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座位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行。 (4)马丘比丘宪章:重视人与人的联系。 (5)邻里单位:要求在交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称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第三章城乡规划体制 1、一书两证:我国城市规划运作实施“一书两证”制度,即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四章城市规划的价值观 1、城市规划的含义: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 2、城市规划任务:根据国民经济计划和城市既定的经济发展战略确定城市的性质和规模。 3、城市规划基本价值观:近20年来,永续发展正在逐渐成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价值观。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对“永续发展”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最新城市规划原理-交运城轨方向资料整理

城市规划原理-交运城轨方向资料整理

第一章城市的起源 1定居与原始聚落:1)城市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人类的定居,人与动物有着相似点和不同点,相似点:生存本性;不同点:人类的精神需求,早期对神灵的崇拜 2)原始社会,人类尚未掌握自觉的生产意识和生产手段,像动物一样居无定所,采集自然事物、捕食猎物冲击,还要躲避自然界风险 3)人类的生存技能逐步提高,生活逐渐稳定。掌握一些食物储藏方法、发现并种植可周期性收获植物、对野生动物的驯化。 4)对农作物种植技术和家畜驯化技术的掌握,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人类完成了第一次社会分工,这使得人类居所趋于稳定 5)社会性的人类族群活动以聚落形式从事各种维持生存活动,逐渐从追逐猎物的临时聚落过渡到农耕文化下的村落 6)村落的产生就是最初的定居形式:人类以群体为单位、因生存需要在某一个地方永久性地停留 2城市的形成过程:1)人类生产方式的改进、产生力提高,产品有了剩余,这具备了交换的基本条件。早期的交换形式是物物交换。 2)交换量增加、交换次数频繁,出现专业交换的商人,交换场所也逐渐由临时过渡到固定的“市”。3)生产水平继续提高,生活需求多样化,交换物品种类增多,劳动分工加强,逐渐出现一些专门的手工业者。 4)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人类完成第二次劳动分工,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第二次劳动分工的产物。 5)居民点的变化:以农业为主的部分是农村,具有商业和手工业职能的是城市。 6)农村与城市的区别:主要是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密度。

3近代城市发展:1)城市工业发展与人口集聚2)城市布局变化3)城市与环境变化4)科学技术发展提升城市生活质量5)工业化产生的城市问题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发展:1)发展概况:经济恢复,工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人口规模扩,20世纪90年代,世界城市人口已达到总人口的50%。2)城市发展提升物质水平,破坏自然环境的同时引发生态问题,例如沙尘暴、热岛效应等3)城市对外交通变化4)城市中心区的衰落与复苏5)城市群延绵发展6)应对城市住房、生态、交通等负面问题措施 5城市规划的社会作用:1城市规划作为国家宏观调控手段之一2城市规划作为政策形成和实施工具之一3城市规划作为未来空间结构的演变主体 6城市的实质:1人类聚居的形式之一2一定区域的中心3人类文明的摇篮和藏库4一种社会活动方式 7城市的主要特征:1具有非农业的职能2高密度的生活居住空间3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4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9城市规划的主要目标:1合理安排城市的居住、商业、工业等各部分布局、用地和设施,使之各自实现其功能,互不干扰,并节约投资。 2有一个高效率的城市对内、对外交通系统,使所有的交通方式获得最大便利。 3使城市各个部分居住区的用地大小、日照、绿地及商业的停车场和建筑间隔,都能达到最适宜的标准。 4提供多种类型的、能满足所有家里需要的安全、卫生和舒适的住宅。 5提供规模、位置和质量上都具有较高标准的文体、教育、娱乐和其他社会服务设施。 6提供足够而经济的供水、排水、公用事业和公共服务设施。

3城市规划实务

《城市规划实务》考试复习要点 ?一、《城市规划实务》(以下简称《实务》)在实施注册城市度中的重要性及其特点?l、《实务》的含义: 城市规划实务主要是指城市规划方案的编制、规划及设计方案的审核、规划文件的拟定、管理案件的处理、建设工程的规划验收、违法建设的查处等实际业务工作,是注册城市规划师在不同工作岗位承担并应该掌握的业务工作。 2、《实务》在实施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制度中的重要性。?(1) 考核规划人员的业务工作能力。包括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理解和掌握法规、政策能力,对规划问?题的分析与综合能力,城市规划的编制和评析能力及文字表达能为等。?(2)提高城市规划师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 (3)是不断提高城市规划师综合素质,从而不断提高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 3、《实务》一书的特点: (1)以结论性条文为主,条条多,论述性较少。 要学习掌握《实务》的内容,必须在学习、理解《原理》、《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和《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否则难予理解掌握。 (2)由于《实务》的重要性,在全国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中,《实务》的绝大部分内容被列为应试者?应"掌握"的要求,按考试大纲要求,《实务》一书共三部分20项具体内容中,被列为"掌握"要求的有16条,占80%;另4条(占20%)也被列为"熟悉"的要求。 (3)实例、案例、表格较多。其目的就是要通过分析实例和案例加深理解,提高规划师的业务工作能力。我们学习《实务》一书是。要下功夫很好理解这些实例、案调、表格,从中掌握要领.置、学习《城市规划实务》应掌握的一些主要内容根据全国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大纲的要求,结合国家近年来下发的有关加强城市规划工作文件的要求,在全面学习理解《实务》的基础上,我个人体会应掌握以下内容:?(一)城市规划方案的编制与评析?l、城市规划方案的编制 本部份应熟悉城镇体系规划方案和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的编制;掌握城市用地布局规划方案和控制详细规划方案的编制。 (1)城市规划方案编制的方法与工作重点 城市规划方案的编制,包括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其编制 方法与工作要点均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工作阶段划分。均分为五个阶段; 2)制定规划编制工作计划得考虑的基本因素;? 3)每个工作阶段的基本要求; 4)编制规划的技术关键。?(2)城市规划方案成果形式。 城镇体系规划的成果包括城镇体系规划文件和主要图纸两部份,其中规划文件包括规划文本和附件(附件 包括综合规划报告、专题规划报告和基础资料汇编)。 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的成果形式,均分为规划文件和规划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