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方言与普通话的对比整理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4
巫溪与巫溪方言(一)走进巫溪要了解一个地方的方言,就必须了解它的特定背景。
我来自重庆巫溪。
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地处大巴山东段南麓的渝、陕、鄂三省(市)结合部,东接湖北省神农架林区、竹溪县,南临重庆市奉节、巫山两县,西与重庆开县、云阳接壤,北连重庆城口县和陕西省镇坪县,地跨东经108°44—109°58ˊ、北纬31°14ˊ—31°44。
全县幅员4030平方公里,辖30个乡镇,348个行政村,总人口51.4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5.2万人。
巫溪既是国务院公布的沿江开放县,也是三峡库区移民开发县。
巫溪地处渝东边陲,与鄂西陕南接壤,南近长江天险,北临巴山要隘,为"巴夔户牖,秦楚咽喉"。
境内重岗复岭,溪流纵横。
因历代政治、经济、军事的需要,故政区迭更,隶属多变,县、郡、监、州,沿革纷呈。
巫溪,系大溪文化区域,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生息繁衍。
远在唐虞,即以"巫"称。
以巫咸为首的"十巫升降"于巫山(巫溪沿岸诸山原本巫山),以采"百药";巫咸民赖盐业而兴,"百谷所聚";诞育了上古时之巫咸、巫臷文化。
夏、商、周三代,因巫盐为王朝侯国所倚重,《尚书·牧誓》记载,巫盐销及于庸国辖地,渝陕鄂边"盐大道"始于此时。
春秋时,巴联秦楚灭庸,得巫盐;战国时,楚取巴巫盐立巫郡,后秦取楚巫郡立巫县。
史载万顷池(今巫溪红池坝)即为春申君故居(明《一统志·山川》)。
秦汉巫县置盐官;汉立北井县,大举开发巫溪盐泉,沿巫溪岩岸凿孔建栈道270里(旧称),于东汉永平七年(64),曾引泉至巫山(《舆地广记·图经》)。
其规模之浩大,工程之艰险,堪称奇迹。
现仍见宁河两岸方孔万余。
南北朝置始宁郡,巴蜀多战乱,许多地方人烟几绝。
然巫盐一溪之地及其附近山区,地方富庶,人口稠密。
65语言研究重庆方言与普通话差异探究陈湘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摘要:随着语言学研究的发展,近年来,关于方言与普通话的研究在语言学领域日渐兴盛,本文以重庆方言为例,分析重庆方言与把普通话在语音、词汇和流畅度等方面的差异。
希望能够给方言研究尤其是重庆方言与普通话的对比研究有所贡献。
关键词:重庆方言;普通话;差异东汉时期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可以说它开启了我国语言文字研究的先河。
但是,近代系统的语言学研究体系源于西方,因此,近代以来直到现在,我国的语言研究一直受西方影响较大,尤其是比较流行的对比研究,在语言学研究领域更是倍受欢迎。
一、语言和普通话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它是一种以语音为物质外壳、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具有物理属性、生理属性和社会属性三大属性,其中,社会属性是其主要属性也是其根本属性[1]。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民族共同语,具有历史悠久、使用普遍、结构简单、音节界限分明、抑扬顿挫等特点[2]。
民族共同语言是指一个民族在生产生活中彼此之间进行联系和交流所使用的共同的语言,民族共同语的形成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比较广阔的通行范围和使用人口,往往由一些大型部落或城市语言发展而来。
二、方言与重庆方言方言是语言由于发展不平衡形成的语言变体,主要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
地域方言是指由于地域差异(如山川、河流、气候等)形成的语言变体,如北京话、四川话等;社会方言则是指人们在社会中由于性别、职业、教育背景等社会因素影响下形成的语言变体,如医疗专业用语等。
重庆方言是以地域为标准划分的方言类型,它指的是重庆居民使用的口头语言,从语言区域划分来看,属于我国七大方言区的西南方言具有直白易懂,清晰阳刚等特点,民国以来,由于政治原因使得重庆话吸收各家方言之长,又添加了了风趣幽默等特征。
浅析普通话与重庆方言的声调差异摘要本文主要针对重庆方言与普通话在声调方面的差异进行对比,以此来找出两者之间存在的一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此外,通过同标准普通话五度值的对比以及听感对比发现重庆方言与普通话在调值上除了阴平相似之外,阳平、上声、去声都有很明显的差异。
关键字:重庆方言普通话声调差异引言重庆,简称巴或渝,地处西南地区腹地且位于长江与嘉陵江的交汇处,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长江经济带西部地区的核心区域。
南宋淳熙16年,宋光宗赵惇以“双重喜庆”为意,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得名而后再无更改。
重庆方言也称重庆话、渝语。
目前,学术上所指的重庆话就主要指主城区内重庆本地人所使用的语言。
其次,重庆方言属于西南官话—川黔—成渝小片。
重庆方言的主要特点是入声归阳平,四呼齐全,调型相似,且多数方言点n和l不分,又通常把普通话中以/h/开头的字读成以/f/开头等情况。
重庆方言在听感上较为硬朗,同时也是西南官话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代表方言之一。
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
第一章主要介绍重庆的地理环境、民族状况和历史沿革。
第二章主要从重庆方言的分区和声调特点来对重庆方言的研究概况进行说明。
第三章主要涉及单字调的调值对比、词语的声调对比。
第四章简介普通话的声调特点。
第五章主要讨论普通话对重庆方言在声调上的影响,以找出其中的差异性和一致性,并以此为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提供借鉴。
一、重庆的历史地理概说(一)地理状况和民族状况重庆市地处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地区,东临湖北省和湖南省,南临贵州省,西傍四川省,东北部与陕西省相连。
辖区东西长470公里,南北宽450公里,辖区总面积8.24万平方公里,为北京、天津、上海三市总面积的2.39倍,是中国面积最大、最年轻的中央直辖市,其主城建成面积达到647.78平方公里。
其北部、东部及南部分别有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大娄山环绕。
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坡地面积较大,平坝较少,地势从南北向长江河谷倾斜,逐级降低,有“山城”之称。
重庆话大部分普通话里的J声母读G声母,比如街,解,界,届,介。
阶等读(gai )。
较,叫,觉,窖等读(gao )同粤方言。
普通话里的H声母我们一般读F声母,同粤方言,如湖北读(fu be ),花,话,化等读(fa )有些区县F声母读H声母,同闽方言,如飞机读(hui ji )。
有些区县原,院,愿等读(wan)同闽方言,严,淹等读an,同粤方言,而重庆主城区一般y 声母读n母,如严,验等读(nian),同吴语,而合川和四川广安等地n声母一般读y声母,如泥,你,撵,年等读(yan),过年读(go,yan ).涌,永,用,勇,泳等读(yun),容,绒,融,溶,戎等读(yong).荣读(yun/yong),读 yong的同客家话。
z c s不分,平卷舌部分,如呈,程,乘,诚,承读(sen),同粤方言,迟,翅,刺,等读(zi),常,尝,偿等读(sang).项,巷等读(hang)同吴遇也同粤语。
象,像等读(qiang ).部分区县走,邹等读(jiu)同客语,亦同闽语。
普通话里的uo声母一般读o声母,如过,果,锅等等读(go),普通话里e韵母一般读e(读英语音)和o。
如克,刻,客等读(ke),可,棵,壳等读(ko)。
普通话里的un韵母一般读en韵母,如莴笋(o sen),白,百,北等读(be)。
家,加,价等读(ga),如家(ga)公,家(ga)婆同粤方言。
在人称代词上体现了南方特点,如爷爷(公公/阿公,奶奶(婆婆/阿婆,阿嬷)。
姐姐(阿姐),哥哥(阿哥)。
说话喜欢倒装,体现了古汉语特点,比如“我先走了”一般说'我走先",“这件衣服勉强还可以”,一般说成“这件衣服强勉还可以”,公鸡,母鸡一般说鸡公,鸡母。
大小一般用粗细来表示,如小孩(细娃,细孩),说话小声点一般说成(说话细声点),当然,重庆话里大一般用太表示,比如“这个苹果好大哦”一般说成(勒go苹go好tai 哦。
)。
绳子一般说(索子或索索)同客语。
爬哟“爬哟”这个方言,你在重庆到处都能听到,无论男女老少、大人细娃都会说:“爬哟,哪个跟你两个开玩笑哟!”“爬哟,一点多钟了才请我吃火锅,啷个不早点儿喊呢?”“帮恁大的忙一支烟就打发了嗦?你爬哟!”……重庆方言“爬”和普通话中的“滚”相比,意思虽一样,但表达得更惟妙惟肖,更准确。
人类祖先就是过爬,四脚在地上爬得飞快,上树也爬得飞快,眨眼就到了树梢。
当然偶尔也会看见他们“滚”———那是高兴了在地上打滚。
方言“爬哟”与北方话“滚蛋”语义相同,但它远比“滚蛋”更耐人寻味:硬中含嘀嘀儿软;辣里有点点儿甜;生气中带有愉快;似不满又像调侃。
有打一巴掌马上又给个糖你的感觉,不像“滚蛋”那样斩钉截铁,盛气凌人。
所以重庆人说“爬哟”时,你得“听话听声锣鼓听音”,根据当时的情景,说话人的口气、表情等,去判断、揣摩是啥子意思。
农民工向包工头讨要工资,包工头推三阻四耍赖不给,农民工不依教了:“爬哟!那是我们用血汗换来的辛苦钱!今天不给的话,你娃脱不倒爪爪!”这里的“爬哟”,愤怒至极!几个朋友在一起用餐,酒醉饭饱后都争着买单,你推我,我拉你,生怕各人包包头的钱拿不出去:“你们跟我两个争啥子争?爬哟!老板,莫收他们的钱哈!”这里的“爬哟”,情深意重!前几天,我请一个朋友喝酒。
电话打通了,他问做啥子,我说喝点儿小酒。
他说:“爬哟!又要喝酒哇!在哪里在哪里……”这里的“爬哟”,心情愉悦!重庆人为啥爱说“爬哟”呢?据说主要和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
重庆山高路陡,出门就要爬坡上坎。
爬上坡脚杆软很费力,望着一坡通天梯,心头要不断给各人鼓劲儿才爬得上去:爬哟爬哟……久而久之,心头想的就变成嘴巴说的了。
走街串巷叫卖声小贩街头叫卖的声音称市声,最能移情。
各地有各地特色,北方称为吆喝,本埠称为叫卖或叫唤。
老重庆早年的小贩叫卖起来,其声腔悠扬和美,晓畅明朗,多种多样,丰富多彩。
尤其妙处,在于它的季节感非常显著,听得一声叫卖,就直觉知道某一季节已来临。
汉语方言的音系分析与比较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尽管中央官方语言是标准的普通话。
但是,汉语方言也是不同的地区有着自己的独特的语言变体。
方言繁多,主要分布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以及海外地区。
尤其是中国大陆地域广阔,汉语方言数量惊人。
方言音系的研究是语言学的重要方向之一。
同时,汉语方言的音系也是汉语学习和教育中的重要研究领域。
本文将从音系分析和比较两个角度,对汉语方言进行简要的展示。
一、音系分析1.声母声母是构成汉语音节的第一个音节。
声母的硬软区分在汉语传统语音中是很重要的。
以北京话中的“zh”和“ch”为例,如“长城”(cháng chéng)和“知道”(zhīdào),“zh”发音比“ch”更加浊响。
而在广东话中,“ch”和“d”“zh”和“j”“sh”和“x”听起来非常相似。
2.韵母韵母通常由元音和音量构成。
在某些方言中,辅音也可能作为韵母出现。
以四川方言中的“ai”和“uai”为例,它们既有元音,也有辅音,听起来非常特别。
3.声调声调也是汉语方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方言的声调可以起到不同的语法和语义作用。
以闽南话为例,高低平和中又分为阴阳调,这在潮汕话中并不存在。
二、音系比较1.北方汉语:以普通话为代表,具有四声,其中第四声较为平缓。
其他方言如北方话、“八音盒”中,有些方言仅有三声。
比如天津话中的第三声和北京话中的第四声听起来很相似。
2.南方汉语:南方汉语音较为柔和,声调较多,通常有五个或六个声调,如广东话较为特殊,有九个声调。
南方汉语中声母和韵母的组合更多,以粤语为例,它的二字词中共有近2000种不同的音节。
3.中西部和西北地区:中西部和西北汉语通常存在“咽音”,通常在汉语学习和教育中较为困难。
比如重庆话中,咽音比较重,这也是一些地方儿童上小学语音不标准的原因。
同时,除了以上比较明显的区别,汉语方言中还有一些小差异,如广东话中没有“f”和“v”的发音,而闽南话则更强调尾音和韵母的变化。
重庆方言与普通话的对比整理重庆市石柱县木坪小学余美德在历史的长廊演进的过程中,经过数千年的民族大融合,文化大交汇凝聚成了今天的中华民族。
从远古走来的先民们,在有文字记载的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上,创造出了各区域的文化背景,如山东地区的齐鲁文化、河北的燕赵文化、湖北的荆楚文化、江浙的吴越文化、山西的三晋文化、重庆的巴渝文化、广东、桂系、海南的岭南文化等各具特色的文明。
这巴渝文化指的就是重庆文化,“渝”乃是重庆的简称,而“巴”则是重庆的古称。
重庆市位于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东西长470千米,南北宽450千米,总面积8.2万平方千米,与湖北、湖南、贵州、四川、陕西等省接壤。
在这几省的相衬下,重庆就显出了特有的美丽色彩,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地形起伏有致,立体感强。
加之又处在长江与嘉陵江的交汇处,四面环山,江水回绕,城市傍水依山,层叠而上,更是具有独特的魅力--------山城。
不仅如此他还有雾都之称的美名。
重庆是一座举世闻名的山城,是五大国家中心城市之一,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及航运、政治、文化、科技、教育、通信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全国综合交通枢纽。
重庆之所以能远近闻名,完全就是根据自身习俗而定,风景可以让你流连忘返;名人趣事更是生动有加、建筑方面堪称一绝;饮食让你垂涎三尺;民歌和舞蹈更是让你耳目一新。
这些我就不谈了,我要讲的是本地的另一特色,那就是本地方言的魅力。
为何我要谈这些,其目的是有很多友好人士来重庆玩,经常遇到一些交流障碍,关键就在于当地人在交流时把平时常用的一些方言就夹带在普通话中,所以就闹出很多笑话。
如重庆方向的一位外出务工者,路经太湖边,他立马叫出声说:“格老子,这是那好的,好大一个凼凼哟”,使得周围人立马围过来,问他说的是什么,这位打工者一下子明白过来,于是就把这话整理了一下,给周围人群讲说:“这是哪里,这么大的一条湖叫什么名字”?为了大家对重庆有着更多的了解。
重庆话方言大全重庆话,又称渝语,是重庆地区特有的方言。
它是一种以四川话为基础,融合了巴渝方言、贵州话、湖北话等多种方言特点的语言。
重庆话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是重庆人民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语言之一。
一、语音特点。
重庆话的语音特点主要表现在声母、韵母和声调上。
在声母方面,重庆话与四川话一样,保留了浊塞音、清塞音、擦音等多种辅音。
在韵母方面,重庆话的韵母丰富多样,有单韵母、复韵母和鼻韵母等多种类型。
此外,重庆话的声调也非常丰富,包括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四种声调。
二、词汇特点。
重庆话的词汇主要受到巴渝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影响,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本土词汇和土话。
这些词汇大多与地理环境、民俗风情、饮食习俗等密切相关,如“嘎巴”(意为好吃)、“嘞”(意为了)、“哪儿”(意为哪里)等。
此外,重庆话还有一些特有的俚语和口头禅,如“嘞嘞嘞”、“嘣嘣”等,这些词汇在重庆日常用语中非常常见。
三、语法特点。
重庆话的语法结构比较接近普通话,但也有一些独特的语法特点。
例如,重庆话中的方位词用法比较丰富,有“上来”、“下去”、“里边”、“外头”等多种表达方式。
另外,重庆话中的动词时态和语气词也有一些特殊的用法,如“咧”、“喏”、“哦”等,这些词语在重庆话中常用于语气的表达和句子的衔接。
四、日常用语。
重庆话在日常用语中有很多独特的表达方式,如“吃了没”(意为吃饭了吗)、“咋样”(意为怎么样)、“搁哪儿”(意为放在哪里)等。
这些表达方式简洁、生动,富有地方特色,是重庆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结。
重庆话作为重庆地区的特有方言,具有丰富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
它不仅是重庆人民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语言之一,也是重庆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和了解重庆话,可以更好地了解重庆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希望大家能够多多了解和学习重庆话,感受重庆地区独特的语言魅力。
重庆方言与普通话差异探究作者:陈湘来源:《神州·中旬刊》2018年第08期摘要:随着语言学研究的发展,近年来,关于方言与普通话的研究在语言学领域日渐兴盛,本文以重庆方言为例,分析重庆方言与把普通话在语音、词汇和流畅度等方面的差异。
希望能够给方言研究尤其是重庆方言与普通话的对比研究有所贡献。
关键词:重庆方言;普通话;差异东汉时期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可以说它开启了我国语言文字研究的先河。
但是,近代系统的语言学研究体系源于西方,因此,近代以来直到现在,我国的语言研究一直受西方影响较大,尤其是比较流行的对比研究,在语言学研究领域更是倍受欢迎。
一、语言和普通话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它是一种以语音为物质外壳、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具有物理属性、生理属性和社会属性三大属性,其中,社会属性是其主要属性也是其根本属性[1]。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民族共同语,具有历史悠久、使用普遍、结构简单、音节界限分明、抑扬顿挫等特点[2]。
民族共同语言是指一个民族在生产生活中彼此之间进行联系和交流所使用的共同的语言,民族共同语的形成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比较广阔的通行范围和使用人口,往往由一些大型部落或城市语言发展而来。
二、方言与重庆方言方言是语言由于发展不平衡形成的语言变体,主要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
地域方言是指由于地域差异(如山川、河流、气候等)形成的语言变体,如北京话、四川话等;社会方言则是指人们在社会中由于性别、职业、教育背景等社会因素影响下形成的语言变体,如医疗专业用语等。
重庆方言是以地域为标准划分的方言类型,它指的是重庆居民使用的口头语言,从语言区域划分来看,属于我国七大方言区的西南方言具有直白易懂,清晰阳刚等特点,民国以来,由于政治原因使得重庆话吸收各家方言之长,又添加了了风趣幽默等特征。
重庆方言的利与弊重庆方言的利与弊,发展传播与保护关键词:方言、利与弊、发展、传播、保护。
方言,是一个地方的特色,文化和历史的沉淀,是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但今天,中国正在推行普通话,人们越来越少的说方言,也许不久之后,我们再也听不到方言了,我们应该行动起来。
1.重庆方言的发展中国幅员辽阔,每个民族发展的速度不一,或者接受正统语言的时间不宜,就形成地方性的差异。
中国自古建都都差不多在平原,不仅是经济文化,政治军事中心。
也是语言中心。
但巴渝大地离语言中心远,向来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说法,所以正统语言相差很大。
便形成了自己相对独特的语言——方言。
2.方言的传播重庆方言,方言剧里的老大重庆方言的传播,不能不提到重庆方言剧,如《雾都夜话》那句:“这不是电视剧,是真人真事,是我们老百姓,自己演自己的故事”。
曾经让无数人着迷。
还有《傻儿师长》、《山城棒棒军》方言喜剧,成为百姓们脍炙人口,老百姓快乐生活的来源,此后更是繁衍出了《生活麻辣烫》等成功的栏目剧品牌。
独具韵味的重庆方言,成为重庆电视的重要特色,也把方言带向了全国,在很多电视节目上,也能看到许多明星学说重庆方言。
3.方言的利与弊(1)有利的方面①网络火星文入侵80,90后,年轻一代希望借方言文化关注,也是对火星文的一种抗衡。
②方言是研究重庆发展的一笔宝贵财富。
③方言在很多电影电视剧里被用来提升剧的幽默性④方言能更好的表达出感情,更好交流与沟通,拉近人与人的亲切感。
(2)不利的方面①不利于本地人和外地人沟通,强化了地域观念,弱化了民族精神和国家观念。
②不利于汉语的发展,是中国的语和文脱节,是很大的一个弊端。
普通话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工具,普及固然重要,方言作为文化艺术,蕴含着浓厚的民族特色,应当被保护并不矛盾。
怎样去保护方言?①语言不断变化,文字相对固定,造方言字也是保护重庆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②收集更多重庆方言的表达,更可以查阅《古代汉语词典》《词源》《局籁》古代汉语方言资料,,按照形声字,象形文字等规律来造重庆方言。
重庆方言心得体会
听重庆话最大的感受就是,说话像吵架一样,并且一般重庆人都说重庆话,不说普通话。
重庆人大多比较热情豪迈,语速比较快,如果声音大一点的话就像是在吵架。
比如我的男朋友,重庆本地人,每次他和他爸妈打电话的时候,我一直以为他们在吵架,其实只是在说事情而已。
不过女孩子说重庆话稍微温柔一点,尤其是撒娇的时候,感觉还是有点小肉麻的。
放完假从江苏回重庆,在机场就能听到工作人员的重庆话,倍感亲切。
重庆话相对于吴语还是比较好懂的,一开始我不太喜欢重庆话,感觉有点俗气,可能是听惯了普通话的缘故,但是时间长了真的感觉很亲切很温暖。
重庆方言研究摘要:重庆方言具有自己独特的体系和特点,本文着重对重庆话与普通话在语音、词汇、语法等三方面的差异进行对比,进而找出重庆方言自身的规律,为更多的人更好的了解重庆方言提供一定的依据,从而更好的掌握重庆方言。
关键词:重庆方言普通话二者语音、词汇、语法的差异重庆方言隶属北方方言区的西南官话。
虽与北方方言区的其它分支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也有不少自己的特点,在语音、词汇、句式等方面都自成一体。
狭义的重庆言子,专指重庆人的“展言子儿”,即歇后语或陷语,于谐趣幽默里见智慧,为重庆方言的一大特殊现象。
一、重庆话与普通话在语音方面的差异(一)、声母1、在普通话中舌尖后音zh、ch、sh、与舌尖前音z、c、s、读音明显,但在重庆方音中没有zh、ch、sh、这组声母,而是把普通话分别读作zh、ch、sh、和z、c、s、的两组声母,都读成了z、c、s。
例如:例字普通话读音重庆方言音寨zhai在zai zai柴chai才cai cai诗shi私si si2、普通话有明显的边鼻音l、n之分,而在重庆话中是不分鼻音n和边音l的。
另外,普通话里还有一个舌尖后浊擦音r在重庆方音里一般都读成舌尖前音。
如:日、软、荣等字的读音。
重庆方音还有将这部分声母相混淆的情况,如下面的例字。
【1】例字普通话读音重庆方音造躁zao cao肇zhao sao纯唇chun sun吃chi ki(万州等地)荣融容rong yong(二)、韵母1、重庆方音把普通话中的e韵母,分别读成了o或ê。
(1)、分清0和e重庆方音中,和g 、k 、h直接相拼的o韵母,在普通话里很大一部分读e韵母。
如:例字重庆方音普通话读音歌、各、戈、割go ge课、科、柯、渴ko ke喝、盒、河、贺ho he(2)、分清e和ê重庆方音中,ê除了不同f、j、q、x相拼外,其他的声母都可以直接和它相拼。
例如:例字重庆方音普通话读音伯、泊 bê bo迫、珀pê po特、忑tê te2、普通话读üe韵母、uo韵母、ei韵母的字,重庆话分别读成了io韵母、uê韵母和ui 韵母。
重庆方言区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词汇偏误及对策重庆方言除了在语音上与普通话的差别较大以外,更突出的是还存在着大量的方言词汇。
在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说话”项考查时,许多应试者用普通话声调讲出的却是方言词汇,以致降低了“说话”项的质量,影响其本应达到的普通话等级。
重庆地区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出现的词汇偏误,主要是由方言与普通话在词汇系统上的相异性引起的词汇偏误、语言规范化意识不强和应试时过度紧张引起口误等原因造成的,只有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才能有效避免此类非语音问题带来的偏误。
标签:重庆方言普通话水平测试词汇偏误普通话水平测试是对应试者语音、词汇、语法标准程度的综合测试。
其中第四部分是“说话”,与前三项内容相比,更能有效、全面地考查应试者在无文字凭借的情况下普通话的标准程度,也最能体现应试者普通话的真实水平。
在重庆方言区,人们把这种说的不太标准的普通话称为“渝普”或“椒盐普通话”,就是因为这种发音不仅在语音上与普通话的差别较大,更突出的是,还存在着大量的方言词汇,致使应试者在测试中降低了“说话”的质量,影响其本应达到的普通话等级,也成为重庆人学习普通话不容忽视的一个难点问题。
因此,要提高重庆方言区人们的普通话水平,词汇规范是学习的重点之一。
一、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词汇偏误现象根据词汇偏误产生的原因,我们可对这些偏误现象做以下分类:(一)由方言与普通话在词汇系统上的相异性引起的词汇偏误由于重庆方言与普通话词汇系统存在较大差异,许多应试者在“说话”一题中会不由自主地说出一些方言词汇①。
首先,重庆方言中某些名词的词义与普通话相同,但其构词语素却完全不同。
例如:相因(便宜),脑壳(头),抄手儿(馄饨),摸包儿(扒手),红苕(甘薯),梯坎儿(台阶),包谷(玉米),撑花儿(伞)等等。
这些方言名词的使用经常让测试员不明其义。
其次,某些重庆方言中使用的动词与普通话的动词相同,但词义不同或使用范围有宽窄之分。
有时方言中的一个词可以表达普通话中好几个词的意思。
重庆人方言和普通话的语意流畅度差异1.研究背景1.1理论性介绍目前,关于语意流畅度和语音流畅度的深入研究发现,语意流畅度和语音流畅度均受到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的影响。
然而目前还没有研究深入探讨在某一地区生长,同时会说本土方言和普通话的人,两种语言的语意流畅度是否一样。
本文旨在研究同时会说普通话和重庆话的重庆本地人,其两种语言的语意流畅度是否一致。
流畅度的检测分为两种语音流畅度测试和语意流畅度测试。
语言流畅度测试是由borkowski, benton和spreen发明的,即让受试者在一分钟之内尽可能地说出由f,a,s这三个字母开头的单词,这种方法称为fas(转引自:tom n.tombaugh et al 1999)。
而语意流畅度测试,则让受试者在一分钟之内,尽可能多地说出某一特定类别。
这里用得较多的是动物命名法,即在一分钟之内,要求受试者说出尽可能多的动物名称。
1.2研究方法这里选取来自重庆,同时会说重庆话和普通话的受试者35名,年龄在13~35岁,受教育年限8~19年。
将其分为两部分,且尽量保证各个年龄段的受试者平均分成两部分。
采取动物命名法测试其语言流畅度,即在一分钟之内,要求受试者说出尽可能多的动物名称,并用录音器材记录下来。
其中一半即18名受试者被要求在一分钟之内用普通话说出动物名称,另一半即17名受试者则用重庆话说出动物名称,从而对比普通话和重庆话的语意流畅度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2.数据分析2.1普通话组和方言组整体对比分析两组受试者的年龄差别为0.5岁,受教育年限差异仅为0.18年。
即年龄和受教育年限都不构成显著性差异的情况下,普通话受试者的语意流畅度为25.41,高于重庆话受试者21.86近3.5个动物名称。
2.2初中生组对比分析普通话组的平均年龄大于重庆话组0.67岁,受教育程度年限多于重庆话组1.25年。
按照之前的研究结论,这可能已经成为普通话组比重庆话组语意流畅度高的决定性因素。
尽管语意流畅度普通话组高于重庆话组3.97个,但不能说明因为两种语言本身的差异而造成语意流畅度的偏差。
重庆方言与普通话的对比整理
重庆市石柱县木坪小学余美德
在历史的长廊演进的过程中,经过数千年的民族大融合,文化大交汇凝聚成了今天的中华民族。
从远古走来的先民们,在有文字记载的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上,创造出了各区域的文化背景,如山东地区的齐鲁文化、河北的燕赵文化、湖北的荆楚文化、江浙的吴越文化、山西的三晋文化、重庆的巴渝文化、广东、桂系、海南的岭南文化等各具特色的文明。
这巴渝文化指的就是重庆文化,“渝”乃是重庆的简称,而“巴”则是重庆的古称。
重庆市位于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东西长470千米,南北宽450千米,总面积8.2万平方千米,与湖北、湖南、贵州、四川、陕西等省接壤。
在这几省的相衬下,重庆就显出了特有的美丽色彩,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地形起伏有致,立体感强。
加之又处在长江与嘉陵江的交汇处,四面环山,江水回绕,城市傍水依山,层叠而上,更是具有独特的魅力--------山城。
不仅如此他还有雾都之称的美名。
重庆是一座举世闻名的山城,是五大国家中心城市之一,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及航运、政治、文化、科技、教育、通信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全国综合交通枢纽。
重庆之所以能远近闻名,完全就是根据自身习俗而定,风景可以让你流连忘返;名人趣事更是生动有加、建筑方面堪称一绝;饮食让你垂涎三尺;民歌和舞蹈更是让你耳目一新。
这些我就不
谈了,我要讲的是本地的另一特色,那就是本地方言的魅力。
为何我要谈这些,其目的是有很多友好人士来重庆玩,经常遇到一些交流障碍,关键就在于当地人在交流时把平时常用的一些方言就夹带在普通话中,所以就闹出很多笑话。
如重庆方向的一位外出务工者,路经太湖边,他立马叫出声说:“格老子,这是那好的,好大一个凼凼哟”,使得周围人立马围过来,问他说的是什么,这位打工者一下子明白过来,于是就把这话整理了一下,给周围人群讲说:“这是哪里,这么大的一条湖叫什么名字”?为了大家对重庆有着更多的了解。
为此我就展示了一部分方言与大家分享。
如:
动物系列:
虫算儿(蚯蚓)丁丁猫儿(蜻蜓)爪母儿(蚱蜢)格蚤(跳蚤)金啊子(知了)咳玛(青蛙)癞疙宝(癞蛤蟆)巢虫(蛔虫)偷油婆(蟑螂)雀雀儿(小鸟)照鸡儿(蛐蛐儿)身体部位系列:
哈老壳(脑袋)瞎孔(腋窝)手倒管儿(手肘)罗兜/作登儿(都指臀部,的前者多用于人,而后者多用于牲口)客西头儿(膝盖)
形容词系列:
高耸耸的,肥懂懂的(又高有胖)烦造造的(非常脏)短处处的(很短)逛的(光溜溜的)趴唧唧的(很软)西西嘎嘎(很少)飞叉叉的(很野的样子)惊抓抓的(大惊小怪)矿西
西的(很糊涂)亮瓦瓦(很亮)琛(很直)雾独独(冷不防的)神戳戳(发神经)念栋栋(粘稠的)拗(手脚不停地动)俗哒哒的(俗气的)火瞟瞟的(灼伤般的疼)卡卡角角(小角落)
动词系列:
共过来(挤过来)不拗老(不动了)莽进去(喂进去)咔(掐)款到老(碰到了)吹垮垮(聊天)达扑爬(摔跤)考壳儿(敲一下头)打王逛(精神不集中)吧到(紧挨着)瓦饭(盛饭)喀过来(跨过来)调(跑)翻羊角砖儿(翻跟斗)怜菜(夹菜)扯仆汉(打呼噜)副开(移走)骇得(吃得多)腰抬/收秤/杀鸽(结束)板旋儿(耍赖)哈即跟儿(挠痒痒)脚入老(脚崴了)菊(吮吸)告哈儿(试一下)舌老(丢失了)琛过来/痴过来(伸过来)读脚(跺脚)咩(掰)逞下去(压下去)笔(过滤)状起(补上)俺到(猜到)雀到(看到)兑老(相抵了)马起脸(板脸)爪瞌睡(打瞌睡)爪球(踢球)杀铁(打扫)操(翻)打望(看的意思)
方向系列:
高头或皮上(指上面)下头或透脚(指下面)
其它:
假巴意思(假装) 洗白(完了或者没有了) 王欻欻(形容一天不做正事) 窝料(撒尿) 挖爪(脏) 勒里(这里) 嘿(很) 卡卡各各(角落) 低低噶噶儿(一点点) 闹热(热闹) 好多?(多少) 神撮撮(神经病) 除脱(完了) 喱(踩在脚下来回擦几下) 杀一脚(做车时
叫停) 吱(擦) 夺(顶,磋的意思) 仙人板板(这个不好解释,,有点无奈的称小祖宗的意思) 瓜西西(傻傻的) 灯晃(无事乱逛) 打王逛(走神) 迈?(吗) 撒(吧) luilui儿(圆的) 夹舌子(结巴) 暴眼(眼神不好) 决(骂) 梭(溜走) 登读(长相不错) 扫皮(丢脸) 扯把子(说谎) 斗室(就是) 对头(对) 霸道惨老(很强) 切(去) 清候(念或修理人) 搭巴巴车(坐便车) 要得(好的,行) 洋气(不得了)撒子、爪子(干什么)好黑人(好吓人)黑哈(很傻)打飞白(这个谁来解释)莫棱个(不要这样)油济济(很油的样子)歇(哭)拼(送)款到(碰到)扛(盖上)鞋子等等儿(鞋跟)恩脚(咯脚)背油(浪费油)古(猜测)杯话(不听话)车笔刀(削笔刀)哈猴(变质)里麻(责备)甲甲(身上的油垢)西得好(幸好)排轮子(排队)索索滩儿(滑梯)再起/撩起(缝)哦尿尿(撒尿)喝开开(喝水)困觉觉(睡觉)吃莽莽(吃饭)筐歪歪(哄孩子睡觉)挖抓(腌臜)撒子或麼儿(什么)凼凼(有水的小池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