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中的惩罚教育 郭爱芳
- 格式:pdf
- 大小:145.48 KB
- 文档页数:3
《放牛班的春天》教育评析一、摘要《放牛班的春天》中,“池塘之底”是一所再教育学校,这里“关押”了传统观念上的问题学生。
调皮捣蛋、胡作非为、性格缺陷等等是对这群孩子们的写照。
校长制订了“行动——反应”的制度对孩子们进行严格残酷的管理。
关禁闭、被罚进行一个月公共服务、取消所有娱乐活动、打板子是校长对所有孩子们的不定期惩罚。
因为只要他发现哪个孩子有问题,就要立即对孩子进行惩罚。
在这里,教育的方式只有一个:惩罚。
在这里,孩子们看不到人生的希望,因为自己永远被惩罚的方式进行教育,根深蒂固的认为自己就是一名问题学生。
校方的唯一目的就是防止孩子们“出现问题”,用“行动——反应”的制度来维持学校的运行为自己谋利。
当新来的学监马修让孩子们写下自己将来的梦想时,教室出人意料的安静,孩子们都认真的写着。
其实,他们内心充满了对人生的渴望,只因为制度的束缚而将梦想深深地埋在心底。
马修的到来刮起了思想解放和灵魂重塑的风暴。
二、评析前言:在池塘之底这个小型社会的缩影中,“人性”二字是遥不可及的,校长好大喜功为己谋私,把权力攥的死死的,压迫学生压榨学生的任何尊严自尊自信,这是反面。
马修老师的到来,他虽失意,但音乐中的修养保有了他的善良宽容博爱,就是这些给“池塘之底”带来了希望,带来了阳光和春天。
根据摘要提出以下几点评析:(一)师生应当是平等的关系而不是上级和下级,教师间亦是校长在池塘之底的行为无疑就是一个暴君,独断专横,把学生当成蝼蚁,随意处罚。
马修老师到来的第一天正好碰上马桑老师因为学生的恶作剧眼睛受伤,校长不但没有先让马桑老师去医务室,而是先召集学生,而且还很荒唐的把学生名单交给初来乍到的马修,让他随意点出一个“倒霉鬼”“替罪羊”。
这样的行事风格,任意践踏学生的尊严,而真正的肇事者依然逍遥法外,这样的教育,谈何师德?简直蛮不讲理,不查事实,不究真理。
校长对学生是这样,对待其他老师不是没有好脸色就是命令式,唯我独尊,根本没有商量的余地。
《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学解读这是一部关于师生关系的电影,也是关于心灵与爱的电影。
电影的情节或平淡或曲折,但是确给我们爱的感悟与心灵的启迪。
影片展现给我们的是;一群顽劣成性的学生,一位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教师,再加上一个或几个顽固不化,粗暴专制的学校领导,这好像成了教育题材电影的固定模式,但是导演出色地运用了音乐来作为影片的主要表现手段,《放牛班的春天》给人的第一感受则是心灵的沉醉:孩子们清澈的眼神,甜美清亮的童声合唱,以及悠扬的歌声中放飞的童心、梦想、感激、怀念……这一切无不美得令人动容。
让我们在动容之余也引起一些从教育学的角度对影片的理解。
首先,我们可以从音乐与教育的关系问题来分析影片。
学生在宿舍脱口创作、任意高歌,以发泄内心的不满和愤懑,引起了马修的注意。
虽然他们根本就缺乏歌唱技巧,甚至屡屡跑调,但是用音乐表达内心,自然、快乐而又满足。
马修立刻感受到心灵的震撼:他的音乐创作将和孩子的生命一起迎来新生!音乐,一个被学校完全忽视了的名词,一种贴近人类心灵节奏的律动,让孩子看到黑暗中的希望之光,感受到单调生命深处的热忱。
故事情节在发生着,而孩子们在音乐的熏陶下都证明了自我价值的存在,连顽固保守的校长也找到了儿童时的乐趣,最后,师生之情也在美妙的音乐中得到了升华。
该影片包含的童声合唱清澈透明。
片子的后半部,马修和孩子之间所建立起来的互相信任和依赖,就随着音乐慢慢铺陈开来。
所有的演员都是本色而单纯的,正符合影片简单干净的基调。
“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
”在这部电影中音乐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在这部影片中,那个默默无闻的马修老师用最优美的音乐打动了那些在别人的眼中看来是问题少年的一群孩子,让他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也同时感染了我们。
当孩子们用他们那干净的嗓音唱出动听的和声时,他们的眼神,都是那么清澈见底,都是那么圣洁。
教师的意义在于开发学生潜能,拓展心智发展的疆域的同时,培养可持续性发展的自觉性。
从这个角度去审度马修,他就是在在自己擅长音乐中带领学生飞翔。
论《放牛班的春天》中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法国电影,故事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农村。
该影片讲述了一位无名音乐家克莱门特教师受命去一所位于偏远山村的学校教授音乐。
在这所学校中,学生们对音乐一无所知,他们没有乐器,也没有任何音乐知识的基础。
面对这样的情况,克莱门特教师采用了独特的教育方法和理念,通过他的辛勤努力,学生们不仅充分发展了自己的音乐潜能,还在音乐考试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放牛班的春天》中所体现的教育方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首先,克莱门特教师注重个体差异的教学。
他以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为出发点,针对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了不同的教学方法。
例如,对于喜欢唱歌的学生,他鼓励他们参与合唱团队;对于擅长演奏乐器的学生,他倡导他们加入乐团,培养他们的音乐表演能力。
这种因材施教的方法为学生们提供了个性化的教育体验,让他们在音乐学习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其次,克莱门特教师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他通过独特的音乐游戏和互动活动,激发学生们对音乐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在他的引导下,学生们不仅学到了音乐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还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表达的能力。
这种积极的参与和探索精神,不仅让学生们在音乐学习中享受到乐趣,也激发了他们对音乐艺术的追求。
此外,在《放牛班的春天》中还强调了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重要性。
克莱门特教师号召学生们团结协作,通过集体合唱和乐团合奏等活动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他鼓励学生们互相帮助、互相支持,让他们意识到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创造出更加美妙的音乐作品。
通过这种集体合作的方式,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还培养了他们在集体中发挥个人才能的能力。
综上所述,《放牛班的春天》中的教育方法注重个体差异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这些方法相辅相成,旨在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全面发展的音乐教育环境。
通过这样的教育方法,学生们不仅在音乐技能方面得到了提高,还养成了自信和自律的品质。
[收稿日期]2008-12-24[作者简介]郭爱芳(1983-),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外国教育史研究。
第30卷 第9期2009年9月哈尔滨学院学报J OURNAL OF HAR BI N UN I VER SI TY Vo.l 30 No .9Sep .2009[文章编号]1004)5856(2009)09)0139)03惩罚需要艺术)))法国电影5放牛班的春天6的教育意蕴郭爱芳(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上海 200234)[摘 要]文章通过法国电影5放牛班的春天6,旨在探讨在教学中如何运用惩罚,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并从中获得教育意义,改正自身的行为习惯,并分析了惩罚在现实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惩罚;体罚;爱;教育[中图分类号]I106.35:G515 [文献标识码]A5放牛班的春天6这部电影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1949年法国乡村的一所男生寄宿学校。
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他们想出一切能够想出的办法,对抗教师,对抗学校,对抗教育。
校长哈珊则以残酷高压的手段管制这班问题儿童,每一个教师都本能地学会了面对突发事件快速处理的凶狠/手段0,体罚学生在这里司空见惯,也成为正常的学校生活和学生生活状态。
因此,这所学校又被称作/水池底部0,就是我们所说的一群以差生为主的/差校0。
就在这个时候,一位失业的音乐教师克莱蒙#马修来到了这所学校。
刚一踏入学校他如同进入了一个孩子们的地狱。
他对匆忙逃走的原任学监的经历深感惊讶,又亲眼目睹了各项严厉的惩罚,校长的残忍,其他教师的冷酷,孩子们的无法无天及可怜无助,让他产生了一种改变学校这种管制方法的冲动。
最终在马修的努力下,大多数教师放弃了以暴制暴的惩罚手段,开始懂得教育的真正含义。
尽管影片场景很小,但有鲜明的人物性格塑造,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有真实而细腻的细节描写,有娱心悦耳的音乐表现,因而很容易使人迷恋和沉醉于影片所创造的情景中。
影片试图告诉观众什么是好的教育,而又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了怎样做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
《放牛班的春天》之教育赏析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是04年的法国电影,本片借助大音乐指挥家皮埃尔的立场讲述一个老师和一群问题学生的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华横溢的音乐教师克雷蒙·马修在连续失业后接受了在“池塘畔底”辅育院的代课教师工作。
这里的学生大部分是难缠的问题儿童,他们能想出一切能够的想出的办法,对抗教师,对抗学校,对抗教育。
这里教育的原则便是“犯错,处罚”,拉齐校长以残酷高压的手段管制这班问题儿童,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
与原先的院长及教务人员不同,马修老师带着一颗包容的心和充满爱的情怀来对待这些可恨却又可怜的孩子们。
马修没有责骂唱着歌骂他的学生,而是从中发现他们的音乐天赋,还组织了合唱团,开始了用音乐感化心灵,让艺术提升孩子们生命境界的旅程。
最后,马修这种充满爱的教育方法还是与院长冷漠残酷的原则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被解雇的马修深情沮丧的走出学校的大门。
而孩子们原本充满怨恨、叛逆的心却被这位“秃头”老师感化了,在马修还在因为孩子没有来为他送行而沮丧时,无数带有学生自己签名的纸飞机从教室窗口飞出,马修也看着孩子们挥动的小手微笑而去……通观全片,我们可以从教育学的角度再来赏析赏析这部影片中所包含的一些教育学知识:一:教育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功能。
“池塘畔底”辅育院,一个条件简陋、环境恶劣的所谓的校园,这里,绝大多数孩子都是单亲家庭或者是孤儿,他们没有宽裕的物质生活,没有丰富的课外活动,有的只是无聊的课程学习和残酷的体罚,就是因为这样的一种环境才促使了他们找不到学习的兴趣,变得顽皮捣蛋,不思进取。
然而,马修老师的到来却一步步改变了这种情况,他帮助皮埃尔修复和他妈妈的关系;用校长的木柴给孩子们烧热水洗澡;偷偷带孩子们出去春游,偷偷组建合唱团,丰富课余生活;在校长要体罚他们的时候他又一心护着孩子们,减少他们的皮肉之苦,关心关爱他们……马修的到来,不仅改变了辅导院孩子们的学习生活环境,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也在不知不觉之间改变了孩子们以往对老师的看法,缓解了孩子们对于老师的敌对状态。
透视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巧妙教育惩罚的运用第一篇:透视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巧妙教育惩罚的运用透视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教育惩罚的巧妙运用(李巧玲1 李继宏2)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放牛班的春天》的电影情节,并区分了惩罚和体罚的异同。
然后以这部电影为依托,介绍了马修老师对教育惩罚的成功运用,并指出了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巧妙运用教育惩罚。
关键字:教育惩罚;运用;《放牛班的春天》Abstract: The paper introduced the movie plot of Les Chorists, and made a distinction between punishment and corporal punishment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Then, based the movie, the paper introduced the successful use of punishment by Matthew, and pointed that teachers should use punishment skillfully during the education process.Keywords: punishment;use;Les Chorists 一位评论家曾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不同于一般的运用悲情拼命煽情的悲情电影,或极尽夸张搞怪的爆笑喜剧,《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让人因为喜悦而泪流满面的电影。
”这是一部关于爱和救赎的寓言。
一、故事梗概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杭治重回法国故地出席母亲的葬礼,旧友贝比诺送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一幕幕童年的回忆浮出记忆的深潭……怀才不遇的克莱蒙屡遭挫败后,成为了“池塘畔底辅育院”的代课老师。
这里的学生都是顽皮的问题少年,学校有个绰号“池塘之底”。
到任后的克莱蒙发现校长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帮顽劣儿童。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心理学分析《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感人至深且富有教育意义的电影。
影片通过讲述一位音乐老师马修在“池塘之底”寄宿学校的经历,展现了一系列有关教育心理学的深刻主题。
首先,从师生关系的角度来看,影片中的马修老师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走进了学生们的内心。
在传统的教育环境中,老师往往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
然而,马修老师打破了这种刻板的模式。
他没有用严厉的惩罚和批评来对待那些被视为“问题学生”的孩子们,而是选择了理解和包容。
他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交流,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这种尊重和信任的态度,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奠定了基础。
在教育心理学中,积极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至关重要。
当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支持时,他们会更愿意投入学习,并且更有信心面对困难和挑战。
马修老师的做法正是印证了这一点。
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学生们,他们是被尊重和重视的个体,而不是被贴上标签的“坏孩子”。
影片中还展现了激励教育的重要性。
马修老师发现了学生们对音乐的潜在兴趣和天赋,通过组建合唱团的方式,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对于那些在学习上表现不佳的学生,马修老师并没有放弃,而是给予他们不同的任务和角色,让他们在音乐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成就感。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激励是一种强大的动力源泉。
当人们的努力得到认可和奖励时,他们会更有动力去追求更高的目标。
马修老师巧妙地运用了激励的手段,让学生们从原本的自暴自弃中走出来,重新找回了自信和对生活的热情。
这种激励不仅仅体现在音乐上,更延伸到了学生们的日常行为和学习态度中。
同时,影片也揭示了环境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池塘之底”学校的压抑氛围和刻板的教育方式,使得学生们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束缚。
而马修老师带来的音乐和温暖,就像是一束光照进了黑暗的角落,为学生们创造了一个相对宽松和积极的环境。
教育心理学认为,良好的环境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个充满关爱、支持和鼓励的环境,可以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品德。
从教育学中看《放牛班的春天》揭阳学院师范教育系历史教育101班19号看完了《放牛班的春天》,不由得让我想起了一些事情。
在一些学校里,有某些老师,几乎从来没有深入了解过他的学生,同时对学生的评价基本上以成绩为主,成绩优秀的学生深得老师的好评,而差生犯一个小错误就要狠狠地批评,一点也不考虑这样做会不会伤了学生的自尊心。
殊不知这种影响是非常的不好,特别是对中小学生。
我们要知道,中小学生的心理虽然在发展,但毕竟是很不成熟,其承受力远远不及成年人,长期的紧张和焦虑必然会使到其心理功能失调,会使一些差生产生一种闻“师”色变的消极心理。
在《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里,我们都知道那些学生很调皮,可是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想一下,这些可怜的孩子几个礼拜才能够见一次家人,有些可能好几年甚至永远见不到父母,有一些还要被周围的同学欺负,他们犯错误后要被关禁闭,甚至会被校长暴打一通。
他们不被尊重,当然也不会尊重别人。
他们不被包容,不被理解,也就无法体谅那种被宽恕被体谅后的感激。
其实,在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时,要懂得适度,要带有一颗爱心。
这一点电影中的校长与新学监就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对校长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教育,而是维持一种表面上的纪律,秉着“行动——惩罚”的原则来管理这所学校,如果孩子犯错,就得被关禁闭,不幸运者还得被他带到办公室暴打一顿。
而新学监马修就不一样了,他对犯错误的孩子是采取宽容的态度,他尊重每一位学生,不放弃每一位学生。
为此两种不同的教育方法必然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从电影中,我们都知道蒙丹因为被误会偷盗钱财而被警察抓走,最后这个少年怀着满腔的愤怒与怨恨潜回学校放火焚烧。
为什么蒙丹会变成这样呢?你想一下校长对待蒙丹的态度就可以得到原因了,对于一个已是身心扭曲的人,简单的粗暴只能加速他往毁灭的路上疾奔。
而在电影中最后的片段,当马修被解职离校时,一只只写满横七竖八笔划的纸飞机从窗口飞出来,上面写满了祝福的语言,而且学生们还用歌声为他送行。
《讲述_困境中的教育美丽——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的教育叙事研究》篇一讲述_困境中的教育美丽——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的教育叙事研究困境中的教育美丽——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的教育叙事研究一、引言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以其细腻的叙事和深邃的主题,描绘了教育在困境中的美丽。
这部电影以法国为背景,通过一系列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展示了教育对于个体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
本文将从教育叙事的角度,对这部电影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二、电影背景与情节概述《放牛班的春天》以一所小学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充满挑战和困境的教育环境。
在这里,学生们因各种原因而无法融入传统教育体系,他们或孤僻、或叛逆、或缺乏自信。
然而,在这样的困境中,一位充满热情的老师马修用音乐和关爱走进了孩子们的心灵,用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三、教育叙事分析(一)教育环境的困境在电影中,学生们身处一个充满挑战和困境的教育环境。
传统的教育方法在这里难以奏效,学生们的行为和态度充满了反抗和不满。
然而,这正是教育的魅力所在,它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寻找他们的需求和期望。
(二)马修老师的教育理念马修老师以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为孩子们带来了希望。
他关注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用音乐和关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激发他们的潜能。
他尊重孩子们的意愿和选择,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在马修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逐渐找回了对学习和生活的热情。
(三)孩子们的成长与转变在马修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逐渐成长并发生转变。
他们从孤僻、叛逆的状态中走出来,学会了关爱他人、尊重自己。
他们开始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这些变化不仅体现在他们的行为上,更体现在他们的内心世界中。
他们开始懂得珍惜生活、感恩他人,成为了一个个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
四、教育美丽在困境中的体现(一)教育的力量在困境中,教育是改变孩子们命运的关键力量。
马修老师用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帮助孩子们找回了对学习和生活的热情,让他们成为了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
从《放牛班的春天》学习如何教育孩子,爱孩子的父母都该看看每日教育· 悟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前言:《放牛班的春天》是04年上映的法国电影,豆瓣评分高达9.3分,曾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影片主要讲述了一位失意但是很有音乐才华的马修老师被分配到了一个名字叫做“池塘底”的教养院里面做代课老师,这是一间寄宿学校,专门为“问题少年”的“再教育”而设立。
马修初来学校时,便受到了同事的警告:这里的孩子都是老师和家长们眼里毫无希望的学生,他们认为这群孩子脾气暴躁、打架斗殴、无恶不作、甚至于毫无未来可言。
马修发现学校的校长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制这班学生,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
但在经过一系列的斗争磨合后,马修创造性地把“放牛班”组建成一个分工合理、人尽其才的合唱团,春风化雨般用音乐解除了孩子们麻木困顿的心灵束缚,唤醒了孩子们尘封已久的对自由、友爱、人性真善美的渴望。
这部电影以它独特的魅力给观影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论是从内容,从它本身的故事剧情,从它的拍摄角度还是从它的音乐,从它要表达的主题,都体现了这部电影的成功。
相信看过影片的我们都会感觉到,《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温暖的电影,就像窗外春天的阳光,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和感动。
今天我将展示影片中成功运用教育心理学实施教育的案例,分析为什么在校长严厉甚至残暴的管束下,孩子们不但没有变好,反而激起了更加多的反抗;而马修老师的温和慈爱,却能唤起学生心灵的美好,成功引导学生发现天赋并走向成功。
在文章最后,我将根据影片的启示,从现实生活的角度,谈谈我对如何做好教育的几点看法。
1从教育心理学看《放牛班的春天》给我们的4重启示1.校长与马修老师的冲突——行为主义VS人本主义影片中,以一般的眼光来看,可能只会看到校长习惯性的咆哮如雷加大棒政策与马修老师的温和诙谐、善良宽容这两种作风的鲜明对比,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这实际上还反应了两种教育理念、两种心理学流派的对立: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
用爱来开展因材施教——从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说起李炎辉发布时间:2021-10-15T02:28:07.008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11期作者:李炎辉[导读] 故事发生在法国,一个小镇郊外的学校,有一群在严苛教育制度下的少年,他们调皮捣蛋,惹是生非,缺乏班级凝聚力和学习向心力,经常被院长体罚,却屡教不改,看起来简直不可救药。
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育英德景园小学 415000放牛班与放牛没有关系。
故事发生在法国,一个小镇郊外的学校,有一群在严苛教育制度下的少年,他们调皮捣蛋,惹是生非,缺乏班级凝聚力和学习向心力,经常被院长体罚,却屡教不改,看起来简直不可救药。
甚至这种恶作剧对神父造成了身体上的严重伤害,包括新来的马修老师,也一再遭到戏弄和羞辱。
与院长一贯冷酷、粗暴的刚性教育作风不同的是,马修老师对学生并未采取乒乓球、羽毛球式的抵挡与回击战法,而是采取了光的折射法——把不满与恶意从另一个角度弹射出去。
他的做法柔且韧、并且具有正面引导性,他阻止对孩子关禁闭,给他们留面子;但也并不是一味偏袒,有时候也会柔中有刚,当学生在黑板上丑化他的秃头时,他没有暴跳如雷,而是反过来给他也画上一幅漂亮的漫画;当学生自作聪明的唱着丑化他的秃头歌谣时,他却指出学生哪里走了调;在逐渐改变了孩子们对“老师是院长帮凶”的看法后;他组织了班级合唱团,并发现了领唱皮埃尔的音乐天赋,在音乐的召唤和洗礼下,这群“孙猴子”逐渐不再闹腾,如同拜读真经一般,逐渐找到了方向……多年后的皮埃尔成了一名音乐家,在回乡参加母亲葬礼的时候,他遇到了当年的同学“小不点”贝比诺,一本马修老师留下的日记让他们共同回忆起童年的教育经历……故事由此徐徐展开。
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老师,看完这部电影,我也是感触良多。
在此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些心得与思考:一、真诚的爱心,平等的眼光在教育中谈爱心不是新鲜话题了,父母之爱,教师关爱,都是人间大爱。
可是急切的“望子成龙”之心,又常常让我们会在对孩子失去耐心、失望伤心的时候,让孩子感觉不到这份爱,甚至走向爱的反面。
教育的真谛:走进学生的心灵——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
赏析
王淦生
【期刊名称】《天津教育》
【年(卷),期】2013(000)002
【总页数】2页(P44-45)
【作者】王淦生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景山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讲述:困境中的教育美丽——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的教育叙事研究 [J], 彭
钢
2.惩罚需要艺术——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的教育意蕴 [J], 郭爱芳
3.《放牛班的春天》:用爱诠释教育的真谛 [J], 王伟
4.赏识教育在杂技艺术学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从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谈起 [J], 刘素丽;洪显利;
5.运用教育学思想解构——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 [J], 郑禹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年优选放牛班的春天观后心得在本周二的选修课程中,熊老师安排我们观赏了一部享誉盛名的电影《放牛班的春天》。
影片中,一位失意的音乐家马修先生,以代课教师的身份,踏入了一所专门收容行为问题少年的学校。
马修先生在教学过程中遭遇了诸多挑战,学生们对师道尊严的态度与网络上流传的某北京艺术院校的视频片段颇为相似。
影片中,学校设有一间禁闭室,由一位热衷于体罚的校长管理。
情节透露,学生被关禁闭的最长时间至少为若干天,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起到了威慑作用。
影片通过对比校长与马修先生的教育理念,展现了两者之间的巨大差异,最终以校长的失败告终。
影片中的插班生莫丹,被一位心理医生作为实验对象送入该校。
莫丹行为恶劣,几乎丧失了人性,后被校长指控偷窃学校若干万法郎并被送至警局。
校长企图窃取马修先生的教育成果以获取荣誉时,莫丹从警局逃脱,并纵火焚烧了学校的几间房屋,同时摧毁了校长的荣誉勋章。
随着影片的深入,我产生了不同的感受。
顽皮的孩子们与马修先生之间总是发生着一些自然而又温馨的互动,这或许解释了为何马修先生能与这些让每位教师都感到头疼的孩子们相处得如此和谐。
可能是因为他们共同热爱音乐,马修先生的培养下,孩子们合唱的歌声变得如此悦耳动听。
尽管这部电影没有国际大片的壮观场面,没有动作片的激烈打斗,也没有科幻片曲折新颖的情节,但其感人至深的故事、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动人的音乐足以触动每一位观众的心弦,让他们对这部电影爱不释手。
教育工作仅凭爱心是不够的。
马修先生的成功背后,还有另一个关键因素:他对音乐的热爱。
他将这些因各种不幸而形成的问题学生训练成一个合唱团,在悠扬和谐的歌声中,孩子们的笑容显得率真甚至纯真。
观看完影片后,我深思最多的是,作为教师,应当具备一定的特长。
假设马修先生没有音乐方面的才华,他的成功可能就不会如此显著。
在我的记忆中,似乎有几部大片,讲述的是未受过专业训练的代课教师凭借个人魅力解决了教育难题。
因此,如果我们拥有一技之长,那么应尽快将其应用于教育教学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2024年放牛班的春天的观后心得总结样本"池塘之底"是一所收容行为顽劣儿童的学校,这些孩子往往因父母离异或缺乏管教而显得格外叛逆。
马修,一位新任命的学监,来到了这所学校,而校长则以他的暴虐性格著称,令人费解。
他对学生施以虐待,引起普遍的憎恶,但学生们又对他怀有畏惧。
马修曾是一位音乐家,他总是携带一个文件夹,因为他决定通过音乐来教育这些孩子们。
他的幽默和对孩子们的善意深得人心,使得学习音乐成为一件充满乐趣的事。
当马修发现莫安琦在音乐上的天赋时,便让她成为了合唱团的独唱。
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转折,未知的命运却以一场大火将这一切化为灰烬。
马修通过组织捉迷藏游戏救了孩子们,但校长却因他未能守护学校而解雇了他。
随后,其他教师对校长的投诉导致了学校的关闭。
失去栖身之所的贝比诺恳求马修接纳他,马修出于怜悯接纳了这个失去双亲的孩子。
马修以他的方式塑造了这些善良的孩子,对校长的残忍我深感愤怒,对孩子们的遭遇感到痛心,同时对他们的幸运——遇到马修,感到由衷的喜悦。
我无法忘记马修离开的那一天,孩子们锁住门,抵挡住校长的阻挠,他们在窗户上写下名字和祝福,向马修高歌送行。
马修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曾说过,虽然他没有妻子,但他有六十个孩子。
这部电影极具启发性,它教导我们应发掘自身的优点,怀揣梦想并勇敢追求。
真诚地对待他人,总会得到回报!2024年放牛班的春天的观后心得总结样本(二)今日,我们观赏了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它以独特的日记体裁揭示了____年俄国的景象。
影片叙述了国际知名指挥家皮埃尔回到法国故乡,出席母亲的葬礼,期间他的老友赠予他一本古老的日记,此乃皮埃尔音乐启蒙导师克莱门特的遗作。
通过阅读,皮埃尔逐步理解了老师当年的心境,同时也唤醒了他对童年时光的深刻回忆。
克莱门特,一位天赋异禀的音乐家,却在____年的法国乡村中找不到施展才华的舞台,转而成为一所寄宿学校的代课教师,该校学生多为有犯罪记录的棘手少年。
一、《放牛班的春天》影片故事梗概[1]1.辅育院的“犯错、处罚、关禁闭”。
池塘畔底辅育院是一所被称为行为偏差青少年的辅育院,是由公爵夫人资助的福利性的寄宿制学校。
这里的学生,都是些被认为顽劣不堪、令人伤透脑筋、屡被公立学校开除、令父母失望的问题儿童或者孤儿。
他们年龄大小不一,身高参差不齐,但成绩却都是一样的差。
哈善是严厉、自私、专制的院长,他讨厌教育,是被迫无奈到这个学院任职的。
他认为这些孩子天生邪恶,无药可救。
“犯错、处罚、关禁闭”是他管教孩子的口头禅。
起初学院的教师也奉行着这样的原则,并因孩子们的害怕洋洋得意。
然而,“犯错、处罚、关禁闭”虽然在表面上看起来很管用,但孩子们在私下里照旧我行我素、变本加厉,并把教师当成仇敌,伺机报复,恶行层出不穷。
2.新教师马修的教育感化。
1949年1月的一天,克莱蒙·马修,一位过气的音乐家,初到辅育院,便领教了孩子们给他的下马威。
但马修不认为这些孩子天生如此,不可改变,他相信他们是可以变好的,也不认为惩罚、禁闭是管教他们的好方法。
面对孩子们的讽刺、嬉闹他没有严厉指责,而是用自然幽默的方式一一化解。
面对葛贺克砸伤麦神父一事,马修不惩罚他关禁闭,而是让他去照顾麦神父,使他在照顾麦神父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马修不断尝试改善他和学生紧张的关系,并向院长申请给予他管理的自主权。
在一次查宿时,马修听到了孩子们自编的嘲讽他的歌谣,他并未生气,而是开始了他的合唱团计划。
他对孩子们进行了高、中、低音的区分,并为每个孩子安排了适合的位置。
不会唱歌的贝比诺成为了团长助理,郭和须则成为了乐谱架。
莫翰奇被马修发现并把他纳入合唱团,他渐渐融入合唱团并展现了过人的音乐天分。
在马修的教育感化下,孩子们的行为有了明显的改善。
他们不再在课间吵闹,而是参与到有益的课余活动中。
他们踢球、学习折纸飞机、玩小的降落伞;他们变得秩序良好、充满活力、尊重教师。
整个校园的气氛似乎都变得和谐、温暖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