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内心世界

  • 格式:doc
  • 大小:133.35 KB
  • 文档页数:10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何其人

摘要:《庄子》○1是中国文化起源的重要瑰宝之一,想要理解《庄子》其书,必须先了解庄子其人。其一,有对比才有突出,与人相比可以突出庄子的性格特征。其二,相由心生,我们探究两千年多前庄子的内心世界可以从找出一个合适的庄子肖像入手进行。。虽然已不可能知晓真想如何,但找出一个合适的庄子形象更有助于了解庄子其人。其三,我们欲了解庄子其人,必须着力于研究他的思想及精神品质。

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谈到:“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2两千多年前的《庄子》正是中国轴心时代的重要文学贡献之一,鲁迅先生曾评价:“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3庄子的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其精神超然世俗,赢得无数文人学士的仰慕。学习《庄子》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文化根源,也能拓宽我们对人生的理解。

太史公所著《史记·庄子传》○4中叙述--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

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太史公对庄子的评价并不十分高,寥寥几笔,只是将其作为战国时一个能作文著书的人物载入《史记》之中。然现时,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庄子作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中国哲学史、文学史以及各艺术领域产生了极大影响。老、庄与孔、孟共同构成了国民精神的源头。

那么庄子究竟长相如何?或膘肥体壮,力能扛鼎;或瘦骨嶙峋,形容枯槁;或意气风发,或超然出世。从精神方面看,上图的“庄子”双目含笑,炯炯有神,透着睥睨天下于指掌之间的意气风发;眉须浓密,头巾随风飘起,睿智通透,德性充足,生命自然流注出一种自足的精神的力量。无疑是

意得志满,对人生充满期待、有相当棱角和锋芒的有识之士。然而,这显然并不符合《庄子》中“乘雾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主张精神上的逍遥自在的庄子。若是,也必然是处于人生第二重境界—功利境界的早期庄子。从形体上看,《庄子》中反映出的老庄应该是生活穷困。《山木》中记载其在见魏王时只穿了一件大补丁的粗布外衣,脚下踏着的是麻绳绑着的破布鞋。《外物》中也记载了其揭不开锅去向监河侯借米的事。上图中的人也算衣着光鲜,形貌富气,绝不可能是庄子。所以在文学研究中,千万不能随随便便从网上抄张图,简简单单就开始研究。潜意识上感官的错误认知,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判断。

从此二图中,能看出这是一个沉稳淡然的“庄子”。其学富五车,文质彬彬,胸有浩瀚,不慕名利,遵从法礼,瘦弱文静,有些许对人生安时而处顺的态度,但更多的是哀愁。这也并非《庄子》中所描述出的率性、能在贫贱生活中自得其乐的内心骄傲、敢爱敢恨的庄子。它们只具备了庄子形体

上的特征,而为能达神之魅力,失了一份逍遥的神秘感。那么真正的庄子究竟如何呢?

庄子生活在纪元前四世纪,正处在西周宗法封建制度礼崩乐坏的时代,处在社会中下层,他的思想是小农自然经济的反应。谈起庄子,大多数人会感到神秘。大抵是由于流传下关于介绍庄子的文字实在太少。家世渊源、师承何处,甚至连生死年月也史无明文。然而从《庄子》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是那个时代,甚至于在这两千三百多年时空最特立独行的人之一。

在将庄子与屈原作对比时,张军说:“与出身高贵而又饱经宦海沉浮的屈原相比,出身无闻而又只当过几天漆园小吏的庄子的作品始终保有贫民知识分子的强烈愤世精神,对国君诸侯有极大怨恨。”○5屈原抱石投江是表达自己的拳拳爱国之心,庄子隐于山林著书立说又何尝不是对君主黑暗统治的一种控诉。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他们的人生经历并不相同,但都是爱国且寂寞的文人。

在将庄子与尼采作对比时,陈鼓应说:“他们都是异端的思想家,道统的非议者,旧文化的离经叛道人物。庄子强烈的抨击宗法礼制文化和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尼采尖锐的批判基督教文化的颓废性和资本主义的商业化、庸俗化。”○6尼采自诩他是太阳,能发光照亮一切,但他疯了。庄子或许也曾有以一己之力拯救天下的伟大志向,毕竟每个有才华

的人都有年少轻狂、倚栏睥睨群雄的岁月,但最后他却只能在思想里追求精神逍遥。尼采和庄子都是和当时世界格格不入的孤独者,躯体被囚禁,精神却仍然自由且桀骜。敢于想象,敢于追求。若有一天尼采遇上庄子,不知可愿与之一起化蝶。

庄周他主张无为,向往神秘的自然;他自由自在“化蝶”,主张“神马都是浮云”;他摈弃世俗拖累,逍遥自然;他蔑视人身的偶像,反对束缚;他超脱法礼,凌驾于世俗之上;他否定鬼神,无惧帝王压力;他齐同万物,看淡生死。清代胡文英在《庄子独见》中说:“庄子最是多情”。○7多情之人必有钟情之物。在他的内心深处充满对当时世态的悲愤与绝望,但从他的哲学有着退隐、不争、率性的表象看,庄子其实是对现实世界有强烈爱恨的人。或许是动荡、战乱不停的年代,或许是残暴的君王、路边哀泣的百姓,又或许是感知到个人力量的渺小,让他的多情渐渐变成无情,退之山林著书立说。然而他在对世道战乱不断绝望时,没有一丝奴颜媚骨,生发出的是一种悲情劲气。庄周并非多变,并非矛盾。只是他思想博大,将天地万物轻巧装于心海。当一个人内心强大时,就能无敌。清代纳兰容若也算是千古多情之人,然而太过多情而不懂收情,难以抑制内心惆怅,年纪轻轻便死于一场寒疾。庄子懂得在无能改变世道之时,收起自己的多情,得到“乐生”。对于庄子的行为,有人认为这是逍遥,也有人认

为这是愤世嫉俗的表现,又或许二者兼有。对此,胡文英又讲到:“人只知三闾之哀怨,而不知漆园之哀怨有胜于三闾也。盖三闾之哀怨在一国,而漆园之哀怨在天下。三闾之哀怨在一时,而漆园之哀怨在万世。”○8虽然在《庄子》中,并没有只言片语直接写庄子对当时世道的不满,只一再强调“道”和无为,然而能从中了解到当时社会之动荡、生存之难艰。庄子的哀怨在于他的寂寞,在于看穿人世纷扰,在于看清人生渺小而天道浩瀚。众人皆醉我独醒,这也是一种悲哀。

庄子是不慕名利的隐士,他无视于大千世界的诱惑。孔子推崇-----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他自己也在各国之间游走宣讲他的学说,以谋得一官半职,一展心中报负。然而庄子此人确是在太平盛世也不愿为官理会尘世名利斗争的怪人,对高冠轩冕有一种与世格格不入的洁癖。庄子在《养生主》中说:“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想表达的似乎是人生不必太过认真,表现的太好,也不必刻意表现反叛。然而一个人若非愤怒到绝望,又怎会表现出这种弃世的冷漠,甚至放逐自我,从逍遥的世界寻求安慰。在《列御寇》里他不愿做祭祀宗庙的肥牛而喜欢在田野里做一头孤单的小牛,在《秋水》中宁生而曵尾于途中而不宁死而留其骨而贵。退一步来说,也许他是清楚自身没有良好的领导管理才能,也许他是因为了解自己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