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拉威尔——西班牙狂想曲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3
拉威尔音乐作品中的民族风格分析作者:李振玉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07期摘要作为一位杰出的管弦乐配器大师和钢琴家,拉威尔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在其作品中,都不乏对西班牙、法国以及其他国家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
对拉威尔音乐作品中民族风格的分析,不但能够细致的了解拉威尔的独特音乐风格,更能对拉威尔乃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音乐,尤其是民族音乐有更加宏观的认识,这些分析对进一步诠释拉威尔的音乐作品以及在以后的教学上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拉威尔民族风格《西班牙狂想曲》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0 前言20世纪初的西方艺术虽然是对古典音乐、传统音乐写作手法的一种颠覆,但对民族民间的音乐元素仍保留浓厚的兴趣,不论是本国民间民歌还是中国、俄罗斯的等国家的民族音乐元素,都在音乐创作中出现。
莫里斯·拉威尔作为这一时期杰出的作曲家之一,也在创作中添加了大量的民族音乐元素,表现出他对各国民族音乐的喜爱,尤其对法国和西班牙的音乐更是钟爱,他的任何一部音乐作品几乎都会涉及到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尤以《西班牙狂想曲》最为突出。
1 影响拉威尔民族风格形成的因素拉威尔爱好广泛,喜爱各种各样的艺术,不论是音乐,诗歌还是绘画他都很有兴趣。
古典的与新型的,本国的与异的他都一并接受。
创新是他音乐创作中的一大特色,在他的创作中,连当下流行的音乐元素都能够被发现,作品呈现风格也是多样化的。
同时,拉威尔非常有理智,虽然敏感,但却极有主见,外界的变化几乎不会影响他自己的想法。
他的性格决定了其音乐作品,作品采用整体构思和逻辑向思维,结构精准,逻辑严密。
福雷是拉威尔在巴黎音乐学院的作曲老师,他对拉威尔的影响可以说是最大的一位。
福雷的一生都致力于发展法国音乐,同时也是法国民族音乐学会的创作者和领导人。
拉威尔所具有的古典作曲规则功底,是从他老师福雷那里学到的。
温和的语言,含蓄的表达风格,并不刺骨的批判讽刺,是福雷的风格,同时拉威尔也巧妙地借鉴模仿老师对于民族民间音乐元素的运用,把其运用到自己的音乐中,这也是其音乐创作的一大特色。
[转载]Ravel-Bolero原⽂地址:Ravel-Bolero作者:涛涛这⼏天好迷拉威尔,尤其是他的这⾸《波列罗-Bolero》。
莫⾥斯·拉威尔(Maurice Ravel,1875-1937),著名的法国作曲家,印象派作曲家的最杰出代表之⼀。
七岁开始学钢琴,⼗四岁⼊巴黎⾳乐院。
早期印象派⾳乐热衷于明暗对⽐、光明与阴影中神秘的游戏,⽽⾃我陶醉在冗长的印象中;⽽拉威尔作为印象派⾳乐家则⼤⼤发展了印象派⾳乐的表现⼒,他喜爱喷射出五彩缤纷,光彩夺⽬的⼈造烟⽕,喜爱富于诗意的洪亮的声响。
他既是乐曲形式的⼤师,⼜赋予⾳乐丰富的⾊彩,另外他严守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戒律,⽽以独创的⼿法运⽤这些传统戒律来形成⾃⼰独特的⾳乐语⾔和作品形式。
对于⾳乐的描述性,他主张不注重事物的外部,⽽是关注事物的本质和浓郁的⾊彩,并认为真正的诗不能是长篇⼤论,⽽是在于真正的感情。
他的代表作品有歌剧《达芙妮与克罗埃》,芭蕾舞剧《鹅妈妈》,⼩提琴曲《茨冈》和管弦乐曲《波莱罗舞曲》。
另外,他将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独奏曲《图画展览会》改编为同名管弦乐组曲,使得此曲⼴为流传。
我现在听的是卡拉扬版的《波列罗-波列露》,Bolero是⼀种三拍⼦的拉丁舞曲。
男⼥成对,舞姿⽣动,有特殊的⼿臂动作,常⽤西班⽛响板伴奏。
佛拉明各舞⾥也包括了Bolero 的舞蹈动作和节奏。
它⽓氛热烈,节奏鲜明。
可以说,他所作的波列罗是同类作品中最有名的。
该作品是管弦乐舞曲,经⼥舞蹈家Aida Rubinstein⾸演后,风靡全世界。
这曲⼦原本就极富舞蹈节奏的魅⼒,熟悉这⾸乐曲的⼈也许⼀听到它那著名的“纠缠不清”的主题,便会不期然地随之⽽起舞。
在⼤师棒下的柏林爱乐,开头弱奏中透出丝丝的神秘莫测,导引出两个主题的交替呈现,真个是反反复复地推向渐强,⼀直到乐队的齐奏,⼤⿎的加⼊,淋漓痛快,嘎然⽽⽌。
最精确的瑞⼠钟表匠⽣于法国西南部西班⽛国境附近巴斯克(Basque)区地⽅的⼩村庄雪布尔(Ciboure),⽗亲是铁路技师,同时是汽车⼯业领域⾥以发明⼆⾏程引擎⽽知名于世的⼈物。
第一章测试1.下列哪位不是古希腊的悲剧作家?()A:毕达哥拉斯B:埃斯库罗斯C:索福克勒斯D:欧里庇得斯答案:A2.希腊语把音乐叫做mousike,它出自希腊神话的()。
A:太阳神阿波罗B:酒神狄俄尼索斯C:智慧女神雅典娜D:缪斯女神答案:D3.《荷马史诗》由两部长篇史诗组成,分别是()。
A:《奥德赛》B:《伊利亚特》C:《俄狄浦斯王》D:《美狄亚》答案:AB4.以下关于抒情诗的说法,错误的是()A:来源于古希腊文学B:里拉琴伴奏C:歌唱的形式D:来源于民歌答案:A5.古希腊悲剧主要不是写悲,而是在于表现崇高壮烈的英雄主义思想。
()A:错B:对答案:B6.古希腊时期音乐的基本特点是单声部织体、没有和声对位、音乐与诗歌的节奏一致。
()A:错B:对答案:B第二章测试1.圣咏主要的演唱方式有()。
A:应答歌唱B:交替歌唱C:其余都是D:直接齐唱答案:C2.中世纪的盛期是指:()。
A:16世纪B:11-13世纪C:14世纪D:5-10世纪答案:B3.罗马天主教会圣咏又叫什么?()A:莫扎拉比圣咏B:安布罗斯圣咏C:高卢圣咏D:格里高利圣咏答案:D4.以下哪些是格里高利圣咏的特点()A:由男生演唱B:旋律以跳进为主C:音域较窄D:节拍自由答案:ACD5.罗马教会的礼拜仪式分为日课和弥撒两大类。
()A:错B:对答案:B6.常规弥撒主要包括五段,顺序是慈悲经、圣哉经、信经、荣耀经、羔羊经。
()A:对B:错答案:B第三章测试1.西方有记载的最早的复调音乐是()。
A:克劳苏拉B:奥尔加农C:第斯康特D:经文歌答案:B2.圣母院乐派的创作风格主要有哪些()A:华丽奥尔加农B:经文歌C:第斯康特D:孔杜克图斯答案:AC3.13世纪最典型的经文歌是3个声部。
()A:错B:对答案:B4.经文歌的“复歌词”现象是圣咏声部的拉丁文歌词和上方两声部法语歌词混合在一起。
()A:错B:对答案:B5.孔杜克图斯也被称为“节奏化了的奥尔加农”。
《波莱罗舞曲》的创作风格-音乐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拉威尔创作风格概况影响一个作曲家创作风格的因素有很多。
从外部环境来看,作曲家所处的历史时期、地理环境、音乐文化环境、社会地位、民族习俗等都会对其创作产生影响。
从作曲家本身来看,作曲家的性格、喜好、人生经历、教育背景等也都会对其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对拉威尔的创作风格定位是比较困难的,大部分学者主张,他同德彪西一样都是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有部分学者认为,他的创作风格更接近于新古典主义。
种种不同的观点都来自于学者们对于拉威尔作品不同的解读与认知。
在沈旋著的《杰出的管弦乐色彩大师-法国作曲家拉威尔》一书中记载了拉威尔自己对他的创作是这样说的:严格的说,我不是一个现代作曲家,因为我的音乐远不是一场,而是一种进化,虽然我对音乐中的新一向是虚怀若谷,乐于接受的,但我从未企图摒弃已为人们公认的和声作曲原则;相反,我经常广泛的从一些大师身上吸取灵感(我从未终止过对莫扎特的研究),我的音乐大部分建立在过去时代的传统上,并且是它的一个自然地结果,我可不是一个擅长于写那种过激的和声与乱七八糟的对位的现代作曲家;因为,我从来不是任何一种作曲风格的奴隶,我也从未与任何特定的乐派结盟。
对于拉威尔的创作风格,我在这里也做不出精确的定位,只是通过对拉威尔的作品进行分析后发现,他的作品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从题材上看,拉威尔的作品大致有三个方面:(1)对自然的描述,代表作有《水的嬉戏》、《镜子》、《夜之幽灵》;(2)对异国风情的描述,代表作有《西班牙狂想曲》、《丑姑娘,瓷娃娃》;(3)对舞蹈元素的运用也是拉威尔作品的又一个亮点,例如《圆舞曲》、《小步舞曲》等。
2.从旋律方面看,他非常重视旋律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利用主题的贯穿来强化旋律的明朗。
拉威尔曾经对他的学生---英国著名的作曲家沃恩威廉斯说过:在一切有生命的音乐中,都有一个含蓄的旋律轮廓.3.和声方面,常使用不解决的七和弦、九和弦以及二度和弦。
拉威尔管弦乐《西班牙狂想曲》配器技术分析作者:周亚来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13期【摘要】管弦乐《西班牙狂想曲》是法国作曲家莫里斯·拉威尔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通过对这部管弦乐的配器技法进行分析,力求探索出作曲家的配器风格特征。
【关键词】莫里斯·拉威尔《西班牙狂想曲》配器技法;配器风格特征莫里斯·拉威尔(Maurice Ravel,1875-1937)法国印象主义作曲家和钢琴家,管弦乐配器大师。
俄国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称他像“瑞士的钟表匠”一样,准确无误地谱写着每一个音符。
拉威尔1875年3月7日出生于法国小城西布勒。
拉威尔的父亲是一位工程师,母亲则拥有巴斯克族血统,母亲给他带来的西班牙血统也从始至终影响着他的音乐创作。
拉威尔的一生都交织在对创作的不断追求和残酷现实的抗争中,他坚持自己的创作理念但却生活在一个政治与文化动荡的时期。
拉威尔在创作上有着独特的乐队音响思维以及极强的色彩表现力,在管弦乐写作技术上也有着许多创新,在技法与音响上都形成了带有拉威尔个性的音乐语言。
这种独具个性的音樂语言与其对管弦乐写作的理解是不能分开的,这种深刻的理解也造就了这位世界公认的管弦乐大师。
于1907年创作完成的管弦乐《西班牙狂想曲》是由最初的双钢琴曲改编而成,1908年在巴黎首演,此曲共包括四个乐章。
一、第一乐章“夜的前奏曲”拉威尔在作品开始创作的手法就显示出了其非常重视音色的表现力与造型能力,第一乐章运用了四音组动态持续的写法,其形态是由单一的下行四音音阶(F、E、D、#C)所构成。
开始处的音响组成方式为:持续音由带弱音器的小提琴和中提琴以ppp的力度相隔两个八度演奏,原本属于背景层的带状四音动机在这种复合结构的织体中便拥有了前景、中景的某种表现意义,前三小节弦乐中空的写法产生了空洞的音响效果加弱音器的音色以及极弱的力度就像是夜一样寂静并给人以神秘感。
第四小节由长笛、单簧管和竖琴奏出的二度和声声部与加弱音器的大提琴、低音提琴拨奏的低音声部构成内声部的骨架。
从拉威尔的音乐作品看西方现代音乐的风格文献标识码:A、拉威尔及其时代简介(一)拉威尔简介莫里斯?拉威尔(Maurice Ravel 1875-1937), 是瑞士和巴斯克血统的法国作曲家。
十四岁入巴黎音乐学院, 从贝里奥学习钢琴,从热达尔内学习对位,从福雷学习作曲。
因作曲观点进步而三次得不到罗马大奖, 并不准第四次参加竞赛。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前线驾驶救护车。
1920年拒绝接受荣誉勋章, 但八年后接受牛津大学授予的荣誉博士学位。
患脑肿瘤, 手术失败而死。
人们经常将拉威尔与德彪西相提并论, 认为拉威尔是德彪西音乐创作的继承者与效仿者, 但其实不然。
拉威尔早期的音乐创作受到与德彪西相同的文艺思潮的影响, 同时也受到了德彪西音乐创作风格的影响, 但是拉威尔后期的音乐创作风格与德彪西的产生了很大的差异。
因此, 两者在音乐创作风格方面并非简单的继承与效仿的关系。
拉威尔的音乐是20 世纪法国音乐中的逆流,他受到德彪西音乐创作的影响又不受限于它。
特别是从拉威尔后来创作的发展来看,他逐渐摆脱了印象主义美学思想的约束, 回到更古老、更纯粹的法国传统, 追求更明确的音乐语言。
在他的音乐作品中产生了一种新古典主义思潮, 重视音乐整体均衡的完美, 为后来新古典主义音乐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拉威尔对于音乐创作的要求非常严格, 为了使音乐作品达到极致完美的效果他往往反复推敲、精雕细琢。
对此, 著名的美籍俄罗斯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曾戏谑的称他是位“精巧的瑞士钟表匠” , 足以看出其音乐创作的严谨程度。
(二)法国印象主义印象主义(Impressionism), 是19世纪后半期至20 世纪初期流行于法国、欧美乃至世界的一种艺术流派和文艺思潮。
印象主义音乐由法国作曲家德彪西首创。
其产生是从后期浪漫主义和民族乐派中演变出来的, 同时也吸取了东方音乐的养料。
音乐上的印象主义往往被认为是指一种微妙脆弱、消极杂乱、情绪暧昧的音乐。
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 说得确切些则是拘谨、克制、平静,一种由於作曲家把纯音响想像为美和神秘的目的本身, 从而形成的丰富多彩的效果。
浪漫主义⾳乐·名家·名曲:拉威尔浪漫主义⾳乐·名家·名曲:拉威尔法国作曲家:莫⾥斯·拉威尔(1875-1937)题外话:请注意拉威尔琴房⾥的⼀尊磁罐,上⾯好像还画有⼀条龙。
拉威尔在法国曾经的故居浪漫主义⾳乐时期(1790-1910年):浪漫主义⾳乐时期18世纪末⾄20世纪初,从韦伯到拉赫玛尼诺夫等⼀批欧洲作曲家的作品风格被定义为浪漫主义⾳乐。
浪漫主义⾳乐风格为:丰富的想象、⼤胆的夸张、强烈的抒情、形式的多样、强烈的民族性、重视标题⾳乐。
贝多芬作为横跨古典和浪漫两个时期的⼈物,其后期的创作已表现出向浪漫主义过渡的趋向。
拉威尔(1875-1937)法国作曲家:莫⾥斯·拉威尔⼀. 关于拉威尔莫⾥斯·拉威尔⽣于法国南部的⼩城西布勒。
⼩拉威尔出⽣才三个⽉,全家就迁往了巴黎。
拉威尔7岁开始学钢琴,进步很快,14岁考⼈巴黎⾳乐院钢琴预科,两年后升⼊贝⾥奥⽼师的钢琴班并向佩萨尔学习和声。
刚进⾳乐院不久,拉威尔就受到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喜爱波特莱尔、马拉美的诗歌和爱伦·坡的作品。
1889年在巴黎举⾏的国际博览会上,演出的⾥姆斯基·科萨柯夫绚丽的管弦乐作品、和⽖哇加美朗乐队演奏的东⽅⾳乐,深深吸引了这位⼗四五岁的⾳乐院学⽣。
后来,他⼜接触到法国作曲家夏勃⾥埃尔⾊彩性的和声、以及艾⽴克·萨蒂的新奇怪诞的⾳乐。
在他⾃⼰的习作中,也开始探索⼀些新的⾳乐语⾔和表现⽅法。
佩萨尔是位良师,他总是⿎励拉威尔和他的学⽣们的创造性;福莱也充分认识到拉威尔不同凡响的创作才能;即使是这两位开明的教师,都感到他的⾳乐思想太放肆,他所运⽤的和声⼿法也过于新奇。
1901年,拉威尔决定参加罗马奖,拉威尔仅获第⼆名。
1902、03年再次落选,福莱⼤为震惊。
到了1905年,拉威尔已快超过罗马奖竞赛者的年龄限制,决定再做⼀次尝试。
此时,他已发表过《古风⼩步舞曲》、《为悼念⼀位夭折的公主⽽写的帕凡舞曲》、《⽔的嬉戏》、《F⼤调弦乐四重奏》和《⼩奏鸣曲》等作品,已是个名扬全国甚⾄欧洲⼤陆的青年作曲家,但在预选中就被淘汰了。
拉威尔《西班牙狂想曲》的四大乐章分析-音乐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1莫里斯拉威尔及作品简介莫里斯拉威尔(Manrice Ravel1875~1937)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杰出的钢琴家、作曲家、配器大师。
他凭借对现代元素极其敏感的触觉,将古典精神和现代因素完美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拉威尔式的音乐风格,搭建起一座连接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的桥梁,为印象主义音乐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拉威尔在音乐上的成就涉及管弦乐、歌剧、艺术歌曲、室内乐、钢琴等多个领域,其最大的成就在于管弦乐创作。
《西班牙狂想曲》是拉威尔于1907年创作的一部管弦乐作品,全曲由四个乐章组成:《夜的前奏曲》《马拉加舞曲》《哈巴涅拉舞曲》《市集》。
拉威尔将富有魅力的民间音乐融化在自己独特的风格中,并在配器手法上大胆而成功地创造,以如画般的手法描绘出浓郁的西班牙气氛和西班牙精神,具有鲜明的西班牙情趣。
这部作品是作曲家第一部成功的管弦乐作品,在作曲家的创作生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西班牙狂想曲》后来又被改编成双钢琴演奏形式。
拉威尔一生写过不少关于西班牙的音乐,之所以为西班牙民俗风格所吸引,与拉威尔母亲的西班牙血统有关,加之作曲家本身也出生于西班牙巴斯克地区。
而这首《西班牙狂想曲》,虽然取材于西班牙民俗风,但却又加入了浓烈的法国风情,是极具拉威尔个人色彩的作品。
2《西班牙狂想曲》作品分析《西班牙狂想曲》四个乐章的曲式结构,分别为三段曲式、式、二段曲式、式,体现出拉威尔对古典主义传统曲式的继承。
下面按乐章进行具体的分析。
(1)第一乐章《夜之前奏曲》分析。
3/4拍,主调是A 大调,是一个三段曲式,其曲式结构如下:【1】拉威尔在《夜之前奏曲》中描绘了一个炎热、慵懒的夏夜。
乐曲开始是一个13小节的引子,下行的四音音阶f1、e1、d1、#c1贯穿全曲,这四个音既是《夜之前奏曲》的主导动机,也是整部《西班牙狂想曲》四个乐章的主导动机,贯穿始终,构成一副萦绕听众心际的画面,使四首标题乐曲有了一个统一的背景。
音乐史上的代表人物全套资料(全套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代表人物的代表作音乐之父——巴赫(德国)《受难曲》、《弥撒曲》、《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音乐神童——莫扎特(德国) 《费加罗的婚礼》、《唐.横》、《魔笛》《土耳其进行曲》;歌剧是莫扎特创作的主流,他与格鲁克(Gluck)、瓦格纳(Wagner)和威尔第(Verdi)一样,是欧洲歌剧史上四大巨子之一.他又与海顿、贝多芬一起为欧洲交响乐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另外,他的《安魂曲》也成为宗教音乐中难能可贵的一部杰作。
古今乐圣——贝多芬(德国)歌剧《费黛里奥》《第九合唱交响曲》、《第五命运交响曲》、《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三、第四、第五皇帝钢琴协奏曲》、《月光曲》、《悲怆钢琴奏鸣曲》、《庄严弥撒曲》歌曲之王——舒伯特( 德国)《即兴曲》歌曲《魔王》声乐套曲《天鹅之歌》《美丽的磨坊少女》《冬之旅》音乐神灵——亨德尔( 德国) 《尼塞亚》、《以色列人在埃及》《圣约翰受难乐》,歌剧《阿尔米拉》。
指挥之王—-卡拉杨( 德国)欧洲音乐的总指导歌剧之王-—威尔弟(意大利)《茶花女》《阿依达》《弄臣》《奥赛罗》音乐之王——斯卡拉蒂( 意大利) 练习曲为主小提琴之王——帕格尼尼(意大利) 演奏家《bE大调协奏曲》、《二十四首随想曲》、《女巫之舞》、《无穷动》、《威尼斯狂欢节》进行曲之王-—苏萨( 美国):《星条旗永不落》、《棉花王》、《华盛顿邮报》、《越过海洋的握手》流行歌曲之王-—福斯特( 英国) :《哦,苏珊娜》、《尼德叔叔》、《故乡的亲人》、《我的肯塔基故乡》、《金发的珍妮姑娘》、《美丽的梦中人》、《老黑奴》园舞曲之父一一老约翰•施特劳斯(奥地利)《闲聊波尔卡》《拉德斯基进行曲》荒野探险家徐仁修《森林狂想曲》拥有全世界第一张台湾大自然音乐。
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奥地利)《春之声圆舞曲》《蓝色多瑙河》交响曲之王-—海顿( 奥地利) 交响曲有《告别》、《时钟》、《狩猎》、《惊愕》、《军队》、《伦敦》、《牛顿》等,故他被称作”交响乐之父"。
人教版四年级期末音乐试卷及答案一、填空。
1、在声乐演唱中,由于性别和年龄的差异,人声可以分成(童声)、(女声)、(男声)。
2、根据音域和音色的特点,女声和男声分别又有(高音)、(中音)、(低音)。
3、高音比较(明亮)、(高亢);中音比较(结实)、(丰满);低音则(低沉)、(浑厚)。
4、说出五种声乐的演唱形式(独唱)、(重唱)、(对唱)、(齐唱)、(合唱)。
5、《丰收欢乐而归》选自《东海民歌》、是一首(民乐合奏曲)。
6、《大海啊,故乡》是电影《大海在呼唤》的主题歌。
7、《我们的田野》曲作者是(张文纲)。
8、泼水节是我国(傣族)最隆重的节日。
每年清明前后,人们在(铓锣)和(象脚鼓)声中相互泼水,表示祝福。
9、塔吉克人常在(鹰笛)和(手鼓)的伴奏下翩翩起舞,并举行(赛马)和(叼羊)等活动。
10、《火把节之夜》是一首(中阮)独奏,“火把节”是(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11、《牧童短笛》是一首(钢琴)独奏,作者是(中国)作曲家(贺绿汀)。
12、火把节是(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13、阮是我国民族弹拨乐器之一,分(中阮)、(大阮)。
有(四)根弦,用拨子弹奏,音色(柔和)、(优美)。
14、(那达慕)是蒙古族人民传统的群众性体育集会。
有(摔跤)、(赛马)、(射箭)、(歌舞)等活动。
15、在本册教材中,有两首歌曲被选入《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它们分别是《牧童短笛》、《我们的田野》。
16、贺绿汀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他的《牧童短笛》是我国第一首登上国际乐坛的钢琴作品。
17、拉威尔是(法国作曲家),代表作品有:管弦乐《波莱罗》、《西班牙狂想曲》、和钢琴曲《水的嬉戏》等。
18、《听妈妈讲拿过去的事情》是一首(叙事性)的歌曲,由(三)个部分组成。
19、(秧歌)是我国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流行于(陕西)、(内蒙古)、(东北)等地。
跳舞时脚走(“十字步”),双手挥舞(红绸),情绪(欢快)、(热烈)。
20、记有(#)记号的音,要比原来的音(升高半个音);记有(b)记号的音,要比原来的音(降低半个音)。
艺术教育54李斯特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的一生深受哲学和宗教的影响,作品中深深打上了这些烙印。
拉威尔是19世纪末法国多种美学思潮碰撞、各种姊妹艺术互相影响时期的一个作曲家,正是生长在这个时期,在这种文化碰撞中,尤其是在艺术思潮中的印象主义、象征主义的影响下其风格逐渐确立。
一、李斯特与拉威尔在音乐创作阶段的分析比较(一)李斯特的音乐创作阶段分析从1839年到1849年的10年里,李斯特开始他的旅行演奏生涯。
他不断地进行创作,写下大量不同题材的作品,其中除了自己的创作《大练习曲》《旅行者画册》《匈牙利狂想曲》等之外,还有大量的改编曲。
李斯特为了演奏的需要,把贝多芬、舒伯特的交响乐,帕格尼尼的小提琴练习曲等改编成钢琴独奏曲,并取材莫扎特、罗西尼、梅耶比尔等人的歌剧编成钢琴独奏曲。
从这些李斯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李斯特的创作是和他的演奏密切联系的。
他无论在创作还是在演奏上,都不断地追求钢琴艺术表现方法的革新,并尽量发挥和丰富钢琴这门乐器的表现性能。
从1848年到1861年,李斯特在魏玛进行了频繁的音乐活动。
他创作了大量的管弦乐曲,如《浮士德交响乐》《神曲交响乐》《十二部交响诗》等;钢琴曲,如《b小调奏鸣曲》《高级演技练习曲》《协奏曲》《匈牙利狂想曲》《旅行岁月》等;他指挥莫扎特、贝多芬、瓦格纳等人的作品,并进行演奏和教学活动,同时也写了不少评论文章,如《柏辽兹及哈罗尔德交响乐》《茨冈及其音乐》等。
众所周知,创作是为演奏服务的,两者成为一体并互为补充、融合。
在探讨创作时,也应有演奏阶段的划分。
李斯特的钢琴创作大体上分为四个阶段(见表1)。
其中,在印象派钢琴演奏风格时期,整部《旅行岁月》共分为3集:第一集《瑞士游记》是一部描绘自然风景与人内心情绪描写相结合的套曲作品。
第二集《意大利游记》写的是游意大利的印象,虽然也有地方风光的描写,但大部分是对意大利文学艺术的印象描绘。
在这集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出李斯特力求通过音乐形象表达对诗和雕刻的艺术追求,通过音乐表现手段来表达具体内容。
作者: 明明
作者机构: 江汉大学
出版物刊名: 艺术科技
页码: 215-215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6期
主题词: 拉威尔 西班牙狂想曲 作品分析
摘要:莫里斯·拉威尔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音乐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作曲家之一。
他的早期作品接近印象主义风格,之后,在追寻法国更古老的音乐传统、对民间音乐曲调的再创作,以及在古典、浪漫主义音乐法则的综合把握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西班牙狂想曲》作为拉威尔早期的成功音乐作品,体现出拉威尔在创作初期便显示出的成熟创作技巧与个性特征。
浅谈20世纪民族主义音乐的发展20世纪是一个动荡的世纪,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众多的民族主义运动,这些运动不仅影响了政治和经济,也对音乐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许多音乐家受到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开始创作以自己民族特色为主题的音乐作品,从而形成了20世纪民族主义音乐的发展。
在欧洲,20世纪初期的民族主义音乐运动主要体现在东欧地区,例如波兰、捷克和匈牙利等国家。
这些国家在长期的殖民统治下,民族文化遭受到了严重的打压,音乐家们为了追求民族自主和文化复兴,开始以本国的民俗音乐和民间故事为灵感,创作出许多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波兰作曲家肖邦和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
肖邦的钢琴作品《波兰舞曲》、《波兰圆舞曲》等都融入了波兰民间音乐的元素,表现出了浓厚的波兰民族情感。
而德沃夏克则在其交响曲和室内乐作品中大量运用了捷克的民俗音乐元素,使其作品充满了浓厚的地方色彩。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欧洲的民族主义音乐运动蔓延至西欧地区。
在战争中,许多国家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绪达到了顶点,这也促使了许多作曲家创作了大量具有浓郁民族主义情怀的音乐作品。
例如英国作曲家艾尔加的《爱国者》交响曲、法国作曲家拉威尔的《西班牙狂想曲》等,这些作品都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传统的追忆。
而在俄罗斯,民族主义音乐运动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最为著名的就是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展览会的图片》、《斯基塔拉昆》等作品,这些作品充分展现了俄罗斯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民族情感。
20世纪的民族主义音乐运动对音乐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本国民俗音乐和传统文化的重新挖掘和重新诠释,作曲家们创作出了许多具有浓厚民族色彩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音乐的形式和内容,也使人们更加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
在今后的音乐发展中,我们也期待能够看到更多具有民族主义情怀的音乐作品,为世界音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贡献自己的力量。
歌剧《卡门》的⾓⾊塑造与演唱技巧2019-10-13歌剧《卡门》着⼒刻画了⼥主⼈公卡门鲜明⽽复杂的性格,她热情奔放、魅⼒诱⼈。
作者将卡门这⼀艺术形象描绘得栩栩如⽣,整个作品更是引⼈⼊胜。
歌剧演唱者不仅要掌握娴熟的演唱技巧,更要学会把握和塑造扮演的⼈物形象。
笔者旨在探讨歌剧《卡门》的⾓⾊塑造问题,并以咏叹调《爱情像⼀只顽⽪鸟》为例论述《卡门》的演唱技巧。
⼀、把握卡门的性格、体会卡门的⼼理在分析卡门的个性特征、内⼼世界之前,有必要概述歌剧《卡门》的剧情:烟⼚⼥⼯卡门是⼀位漂亮⽽性格坚强的吉普赛姑娘。
卡门爱上了军曹霍赛,并且运⽤⾃⼰罕有的⼥性魅⼒使霍塞陷⼊情⽹。
但后来卡门⼜与⽃⽜⼠埃斯卡⽶⾥奥海誓⼭盟,最后倔强的她断然拒绝了霍塞的爱情,并死在他的剑下。
卡门是⾃由的,她真实⾯对⾃⼰的情欲,不受传统价值观念的束缚。
正如⼩说中写到:“作为罗姆,你有权杀掉你的罗密,但卡门永远是⾃由的”,“要我跟着你⾛向死亡,这可以,但是,要我跟你⼀起活着,决不。
”当她不再爱霍塞时,⽆论他怎么哀求,甚⾄拿厨⼑来威胁也没有⽤,她宁愿死也绝不改⼝或求饶。
对于⾃我情欲,以及⾃我与道德之间冲突的处理,卡门也是独⼀⽆⼆的。
她是现实中也许并不存在的⼈物形象,是超越现实的⼀种极端表达。
现实⽣活中的⼥性同样⾼举着男⼥平等的旗帜,但是没有⼀个⼈能像卡门那样不受传统价值观念的束缚。
卡门张扬了⼀种浪漫和野性的⾃由精神,因⽽呈现出放荡不羁的个性。
同时,卡门⼜兼有泼辣与邪恶的⼀⾯。
她不择⼿段,蔑视和反抗来⾃社会和他⼈的任何束缚:“宁可把整个城市烧掉,也不愿坐⼀天牢”。
被⼀起⼯作的⼥⼯调侃了⼀句,她拔⼑相向,在对⽅脸上画出圣安德烈⼗字架。
卡门像“⼀只狂野的豹⼦,光鲜⽆⽐的外表下潜藏着⽆限杀机”。
卡门的⾏为举⽌惊世骇俗,然⽽,正像霍塞疯狂地迷上她⼀样,我们也分明感受到她那光彩夺⽬的美。
卡门的命运也是悲惨的。
她追求⾃由,但霍塞不理解卡门,不理解吉普赛⼈对⾃由的向往,他到最后也⽆法把卡门对⾃由的崇尚融⼊⾃⼰的⽣命,这就注定了他和卡门悲剧的结局――他们是两个世界的⼈,或者说他们是两条直线,最多只有⼀个交点,过了这个交点便是永远的分离。
第十六节:标题性交响曲的诞生一、教学目标1、聆听《幻想交响曲》第二乐章,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并在此基础上认识,了解标题音乐的一些基本特征。
2、在聆听、感受、体验、理解音乐作品的过程中认识了解柏辽兹。
3、初步懂得与标题音乐有关的一些基础知识。
二、教学内容1、柏辽兹《幻想交响曲》2、标题音乐概念三、教学难点、重点1、认识、了解标题音乐2、聆听《幻想交响曲》第二乐章,感受、体验其作品的音乐情绪四、教学过程1、导入:在之前学习过的音乐时期和音乐家中我们提到过交响曲,也提到过标题性交响曲,那么大家还记不记得这个作者是谁?这首标题性交响曲的雏形是哪部交响曲?(贝多芬《田园交响曲》)F大调第六交响曲是贝多芬交响乐中唯一的标题音乐。
所谓标题音乐是指音乐具有故事性、情节性,表现文学概念或绘画场面。
贝多芬的F大调第六交响曲被认为是标题音乐的典范。
贝多芬对这部交响乐加的标题是“田园生活的回忆”,他在总谱的扉页上特别注明:“主要是感情的表现,而不是音画”。
贝多芬怕人们误解他的音乐,更明确地说:“《田园》交响曲不是绘画,而是表达乡间的乐趣在人心里所引起的感受,他强调的是人的精神世界而不是描摹自然。
这首交响曲共分为五个乐章,标题分别为:1、初到乡村时的愉快心情。
2、在溪边。
3、乡村欢乐的集会。
4、暴风雨。
5、牧人的歌。
请同学们欣赏其中的某一个乐章,看看能不能为它选对合适的标题呢?那今天我们要了解的是浪漫乐派的标题性交响曲以及他的代表人物。
2、标题音乐介绍那么什么样的音乐称为标题音乐呢?所谓“标题音乐”,简单地说,就是有文字作标题的音乐。
标题音乐是浪漫主义作曲家将音乐与文学、戏剧、绘画等其他姊妹艺术相结合而产生的又一综合性音乐形式。
这是一种用文字来说明作曲家创作意图、作品思想内容以及帮助听者理解其音乐内容的器乐曲体裁。
这种说明主题思想的文字,就是标题。
这种音乐体裁常以小说、诗歌、绘画、或民间传说为题材。
其中,有的作品只用标题作曲名,有的作品除了标题之外还另加文字说明。
莫里斯-拉威尔与《西班牙狂想曲》
拉威尔的《西班牙狂想曲》(Rapsodie espagnole)创作于1907年,原创作为双钢琴曲,同年改编成管弦乐曲。
是拉威尔第一部成功的管弦乐作品,是一部西班牙风格作品。
作品共分四大乐章。
这是拉威尔到此时为止最具雄心的壮举。
它一直是他的作品中惟一一部专为管弦乐团构思,而不是在一定程度上为潜伏在作曲家脑海中的某种朦胧的、未成形的计划构思的作品。
这四个乐章分别是:《夜之前奏曲》(Prelude a la nuit)、《马拉加舞曲》(Malaguena)、《哈巴涅那舞曲》(Habanera)、《市集》(Feria)。
这四个乐章不只是具有西班牙风情,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实际上是以自由广泛写成的西班牙舞曲。
拉罗指责拉威尔模仿的那一系列作曲家(可能格利格除外),可能还有李斯特,都对拉威尔产生了影响;拉威尔一生都喜爱李斯特作品华丽的效果。
此部作品可能还有其他的原型,但与之非常相似的作品都作于此后:特别是德彪西的《伊比利亚》(Iberia,1909年完成)和法利亚(Falla)的《西班牙花园之夜》(Nights in the Gardens of Spain,1915年)。
这两部作品都与拉威尔的《西班牙狂想曲》的第一乐章有共同的特点。
还有人试图把拉威尔的第三乐章《哈巴涅那舞曲》与德彪西的钢琴音乐,特别是《版画》(Estampes,1903年)套曲之中华丽的《格拉那达之夜》(Soiree dans Grenade)多彩多姿的西班牙风情相联系。
但这一观点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拉威尔的《哈巴涅那舞曲》是摘自1895年他自己的习作。
第一乐章《夜之前奏曲》主要是用于制造氛围。
它的力度轻柔、气氛感伤,动机是一个下行的四音阶——F、E、D和升C。
此动机在法国号的支持下于琴弦上轻轻振动,而在其他乐器上出现了短暂的不协和二度。
第二主题是两支由单簧管演奏的一种华彩乐段,但不允许任何的刺耳声,以免破坏音乐的魅力。
人们如果倾向于这一点,就完全有理由把这一整个乐章说成隐约但不明显地给人感官上的快感。
这个音阶的第六音级被大量运用,而轻轻弹奏出的意外的四分音符打破寂静,发出难得的人生叹息。
当然交叉重音也比比皆是,拉威尔非常喜欢在所有三拍子的音乐中使用交叉重音(在《圆舞曲》中有大量实例)。
音乐细微变化使这曲夜间音乐非常美丽。
庞大的管弦乐团始终唾手可得,但作曲家如此精妙含蓄地运用管弦乐团,以至于听众几乎没有被大量的声音搞得不知所措的感觉——这种感觉在终乐章《市集》中是不可避免的。
例如,除了他惯用的乐器分组外,拉威尔还用了萨吕双簧管(sarrusophone),他家乡的铃鼓和响板、三角铁与鼓,用于高音区的木琴,将近低一个八度的钢片琴。
正是最后一项乐器负责结束这个乐章,它微弱的敲击声连同大提琴、低音提琴一起缓缓地消失。
但是附加在最后一小节上的“紧接”(attacca)指示,使我们不能沉醉在梦幻中,而只得匆匆进入下一乐章《马拉加舞曲》。
《马拉加舞曲》,一如其名所示,源于西班牙的马拉加,并被多数西班牙作曲家反复使用,虽然运用的方式并非完全如拉威尔所选择的那样。
在这里,此舞曲一改通常所用的3/8拍,采用了3/4拍因而显得更加自由。
在速度方面,也放弃了惯用的“适当中速”而采用“适当轻快”。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这个乐章可以被称为一首狂想诙谐曲,如果这听起来不是什么了不起的矛盾。
此乐章在对力量快速大胆的炫耀中展开,明显地运用了萨吕双簧管和小号。
乐曲第36小节由第一小提琴演奏的加重音主题(在两个八度上分别演奏),很好地表现了轻松愉快的风格,清晰突出的动感。
插入了一个速度更像前奏曲的较慢的插段,对于起支配作用的英国管乐音,这一点是明显的,竖琴对此乐音给予了模糊的支持。
这里的旋律使一些听众想起了钢琴套曲《镜子》(Miroirs)中的《丑角晨歌》(Alborado del gracioso)。
毫无疑问地,第二乐章的这部分乐曲相当的自由,这在通常以最严谨的作曲家自居的拉威尔作品中不常见。
一个有趣的细节是,《前奏曲》的下行音阶动机在《马拉加舞曲》乐章结束前又一闪而过,暗含着弗朗克(Franck)式的串连方式,这种方式在几年前其所创作的《弦乐四重奏》中也出现过。
当《西班牙狂想曲》作为整体音乐作品首演时(1908年3月28日在科洛纳音乐会中由拉威尔亲自指挥),《马拉加舞曲》引起了混杂的感情。
上流社会的人叫“再来一次”,而下层人物毫无顾忌地喝倒彩。
是弗洛朗·施米特(Florent Schmitt)权威性评论平息了后一种反应。
第三乐章《哈巴涅那舞曲》,音乐采用的是行板,大量的分解和弦对钢琴演奏者来说是相当熟悉的,但很难在持续八度音上运用,这让人联想到《绞刑架》(Le Gibet,钢琴套曲《夜之幽灵》中的第二首)中持续的降B音。
在此舞曲的管弦乐形式中,拉威尔把这一持续音交给了单簧管,然后又转交给中提琴,其作用似乎是防止转入不断预示要出现的G调或C调。
由于某些原因,作曲家认为他的《哈巴涅那舞曲》比他的其他大部分早期作品“更加拉威尔化”。
由于此首舞曲创作较早(当被决定收入《西班牙狂想曲》时,连一个
音符都未改变),肯定有许多明显的特点。
在十五度音上旋律的重叠只是其中的一个,经常使用大小二度是另一个特点。
这首《哈巴涅那舞曲》的真正来源(而这一事实也很能说明作曲家对此舞曲的特殊喜爱),可能是拉威尔母亲在拉威尔童年时经常对他唱的、她过去在马德里舞会上听到的一首歌曲。
也许应该注意的是:与“马拉加舞曲”不同,“哈巴涅那舞曲”采用的是2/4拍,但后者的西班牙风格更突出,比才曾很快地抓住了这一特点。
第四乐章《市集》不仅是拉威尔最长的一个乐章,而且因为与宗教节日的庆祝活动和狂欢节这类风俗习惯连在一起,它也就成了最欢乐的音乐。
此乐章用了五个人人喜爱的旋律,试图成为真正的嬉游曲,并成功地形成了最豪华的尾声。
主题A仅仅是另一首前奏曲,重复音型的断奏由长笛来担任。
在拉威尔最复杂的一些配器(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过于复杂了,因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没有用如此大的乐团,也达到了同样的效果)后,主题乃在最有利的英国管上出现了。
此乐章在多处引进了响板以制造节日气氛。
可能最吸引人的是第三旋律。
它和典型的阿尔贝尼斯旋律的相似之处。
在这个基本上是世俗的旋律后,拉威尔转而运用了欢乐的市集卡塔兰舞曲旋律。
这个旋律与前面的主题结合起来,再次引导出弧光般的磅礴气势和钹的打击声,我们将这一切与拉威尔成熟的管弦乐作品联系在一起。
钹也许是用得过多的小东西。
不过,一个缓慢间奏曲的插入,提供了几小节喘息的机会。
这个间奏曲有一个采用升F调的、极具表现力的旋律,与前面已消隐的旋律形成鲜明的对比。
但节日的轮回不会渐渐停止,有力的重音、大量的滑音、密集的重复音,以及一般混成曲中那种一个主题与另一个主题的重叠筑成一个支离破碎的高潮。
最后段落包括了大量的转调,节奏也在6/8于2/4拍之间频繁转换。
2003年09月19日09:50 新浪娱乐
I.夜的前奏曲:很有节制的
II.马拉加舞曲:相当有活力的
III.哈巴涅拉:相当缓慢、带有懒洋洋的节奏
IV.集市:生气勃勃的
法国作曲家拉威尔于1907年用油画的手法为我们展现了一部杰作《西班牙狂想曲》;于1908年3月15号在巴黎首演。
许多听众认为这部作品是无与伦比的,它以如画般的手法描绘出浓郁的西班牙气氛和西班牙的精神。
西班牙作曲大师法雅对这部作品的评价最为中肯:“这首狂想曲让人吃惊的是通过运用我们西班牙‘流行’音乐的调式和装饰音型,它所表现出来的纯粹的西班牙特性丝毫没有被作曲家的自身风格所改变。
”
在作曲家精心创作出的奇妙的管弦乐作品之前,拉威尔习惯性为他所钟爱的钢琴创作每一签约作品。
而这部管弦乐作品却是个例外,其中的哈巴涅拉源自于他1895年创作的一首钢琴作品。
“夜的前奏曲”以朦胧的雾霭和若隐若现的弦乐下行音型的吟咏开场,最后在渐弱的温柔的单簧管独奏中结束。
突然整个管弦乐队强力的爆发冲破了云雾。
最为与众不同的是管弦乐队先与单簧管、后与大管风趣的二重奏。
马拉加舞曲以弦乐低沉的拨奏和木管乐器低声的席卷而过的音型开场,预示了不祥的征兆。
嘹亮的小号像一个斗牛士一样伴着强烈的节奏紧张地闯入,而后又回到了由英国管的独自吹出的引起回忆的曲调。
第三乐章开场,高音域的木管乐器和弦乐器唱出了经典的哈巴涅拉风格。
这个乐章的调式使整个的气氛宁静而舒缓。
让人感受到在地中海阳光下缓慢而踏实的感觉。
谈到西班牙音乐,我们就会想到节奏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即使宫廷音乐也是如此。
在标题为“集市”的末乐章,每一个小节的节拍与速度都表现出节奏是至高的。
只有在中间插入的慢乐段,作曲家才得以表现他旋律性的手法,再次在蹒跚的节奏下由英国管和单簧管营造出阴郁的气氛。
我们可以感觉到地中海北岸寒冷的西北风以不受约束的活力渐渐地变得温暖了。
华美的弦乐、打击乐、强有力的铜管、响板和节奏热情精力充沛的集成曲布满了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