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中各军队编制及其历史
- 格式:rtf
- 大小:501.94 KB
- 文档页数:25
日本陆军二战时的作战编制、装备、军衔日本陆军二战时的作战编制、装备日军二战时陆军单兵装备大至如下:士兵:6.5毫米38式步枪,30式刺刀,94甲水壶,前后盒弹匣(120发子弹),钢盔等。
将校:94式手枪,望远镜,军刀,地图囊,将校水壶。
日军还有一种特殊装备89式掷弹筒,这是一种类似微型迫击炮的东西,其结构是一节底部封闭的圆筒后接一段钢管用于握持,钢管底部再铰接一底座,类似迫击炮的座钣,发射微型榴弹,无支架及瞄准具。
可以用来填补迫击炮与手榴弹之间的支援火力空白,威力不比手榴弹强多少。
与枪榴弹相比不占据步枪枪口,但相对枪挂榴弹发射器并无任何优势,作为一种单兵面杀伤武器,曾普遍装备一线部队。
日本陆军的作战编制日军的基本单位是师团,它有多种编制。
在抗战爆发时,日军有十七个常设师团是日军的常备军,番号依次为近卫、一至二十(内欠十三、十五、十七、十八师团)。
编制为四单位制,即师团下辖二个旅团,旅团下辖二个步兵联队,步兵联队辖有三个步兵大队,大队下辖四个步兵中队、一个机枪中队(八挺重机枪)、一个步兵炮小队(二门70mm步兵炮),步兵中队辖三个步兵小队,小队辖一个机枪组(二挺轻机枪)、一个掷弹筒组(二个掷弹筒)和二个步枪组。
师团还辖有一个炮兵联队、一个辎重联队、一个工兵联队、一个骑兵联队(四个骑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以及其他部队。
此时的师团分为两种,一是驮马制,炮兵联队辖有四个大队(三十六门75mm山炮与十二门75mm野炮),步兵联队辖有一个山炮中队(四门山炮)、一个步兵炮中队(四门步兵炮),总编制为28500人。
一是挽马制,炮兵联队有三十六门野炮与十二门120mm榴弹炮,步兵联队辖有一个山炮中队与一个速射炮中队(37mm速射炮四门),总编制为25000人。
此外还有以下一些独立的特种兵部队:骑兵旅团(辖二个骑兵联队与一个骑炮兵联队、一个装甲车队)、坦克联队、独立工兵联队、独立野炮联队(三十六门120mm榴弹炮与十二门75mm野炮)、独立野战重炮兵联队(二十四门150mm重榴弹炮)、野战重炮兵联队(十六门100mm加农炮)、独立重炮兵大队(八门150mm加农炮)、迫击炮大队(中型迫击炮三十六门)、独立山炮兵联队、电讯联队、铁道联队等等。
抗日战争中侵华日军序列抗日战争中侵华日军序列“七七事变”后侵华日军系列一、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序列(1937年8月31日)司令官:寺内寿一大将参谋长:冈部直三郎少将司令部驻天津,次年1月移北平,总兵力约37万人。
第一军:司令官香月清司中将,辖第六师团、第十四师团、第二十师团第二军:司令官西尾寿造中将,辖第十师团、第十六师团、第一0八师团方面军直辖第五师团、第一0九师团、中国驻屯混成旅团、临时航空兵团等二、侵华日军“上海派遣军”序列(1937年8月15日-10月)司令官:松井石根大将参谋长:饭诏守少将司令官驻上海。
第三师团:师团长藤田进中将第十一师团:师团长山室宗武中将第九师团:师团长吉住良辅中将第一0一师团:师团长伊东正喜中将第十三师团:师团长狄洲立兵中将第十军:司令官柳川平助中将,辖第六师团(由华北调来)、第十八师团、第一一四师团1937年11月12日日军攻占上海后,“上海派遣军”改为“华中方面军”;12月13日攻占南京后,司令部移至南京。
三、“关东军”序列司令官:植天谦吉大将参谋长:东条英机中将司令部驻长春。
第一师团:师团长河村恭辅中将第二师团:师团长冈村宁次中将第四师团:师团长松井命中将第十二师团:师团长山天乙三中将独立混成第一旅团、独立混成第十一旅团等四、“台湾军”序列五、侵华日军舰队序列第二舰队(1937年7月28日编成)司令官吉田善吾中将“中国方面舰队”(1937年10月20日编成)司令官长谷川清中将第三舰队司令官长谷川清中将兼第四舰队司令官丰田富武中将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侵华日军序列一、“中国派遣军”序列(1945年8月)总司令官:冈村宁次大将总参谋长:小林浅三郎中将华北方面军司令官:根本博中将参谋长:高桥坦中将第一军:司令官澄田赉四郎中将;辖第一一四师团、独立混成第一旅团、独立步兵第六旅团、第十四旅团第十二军:司令官鹰森孝中将;辖第一一0师团、第一一五师团、骑兵第四旅团等第四十三军:司令官细川忠康中将;辖第四十七师团、独立混成第五旅团、独立步兵第一旅团等方面军直辖坦克第三师团,独立混成第一、八、九旅团,独立步兵第二旅团等第六方面军司令官:冈部直三郎大将参谋长:中山贞武少将第十一军:司令官笠原幸雄中将;辖第五十八师团,独立混成第二十二、八十八旅团第二十军:司令官板西一良中将;辖第六十四、六十八、一一六师团,独立混成第八十一、八十二、八十六、八十七旅团方面军直辖第一三二师团,独立混成第十七、八十三、八十四、八十五旅团,独立步兵第五、七、十一、十二旅团第六军:司令官十川次郎中将;辖第七十、一三三师团、独立混成第六十二、八十九、九十一旅团第十三军:司令官松井太久郎中将;辖第六十、六十一、六十五、六十九、一0一师团,独立混成第九十、九十二旅团,独立步兵第六旅团第二十三军兼香港占领地总督部:司令官田中久一中将;辖第一0四、一二九、一三0师团,独立混成第二十三旅团、独立步兵第八、十三旅团“中国派遣军”直辖第三、十三、二十七、三十四、四十、一三一师团,第十三飞行师团以上“中国派遣军”共105万人。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队编制与组织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场艰苦卓绝的反侵略战争,是中国军队在抵抗日本侵略者过程中通过不断摸索、改革与创新形成的一套军队编制与组织体系。
本文将从中国军队的编制和组织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展示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战斗力和作战方式。
一、编制体系中国军队的编制体系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为了有效应对日本侵略者的入侵,中国军队针对日军的作战特点,通过不断总结、调整和改进,形成了灵活多样的编制结构。
首先,中国军队采取的主要编制形式是区域性的集团军制度。
由于中国国土辽阔,日军入侵的主要方向也有所不同,因此中国军队根据不同地区的战略需求,成立了相应的集团军,如华北、东北、华东等地方性集团军。
这种编制方式保证了指挥系统的有效性和灵活性。
其次,中国军队还注重建立独立师制。
在面对日军的快速机动和突然袭击时,中国军队采取了独立师制的编制方式。
独立师具备完整的作战能力,可以独立行动,同时也方便集结配合,迅速应对战局的变化。
此外,中国军队还大力发展游击战和地方武装。
游击战成为了中国抗战的重要战术手段,由于游击队的编制与组织相对灵活,能够迅速反应和拼死作战,给日军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地方武装则在各地区形成统一指挥,与正规军协同作战,形成了犹如鳞次栉比的防线。
这种编制方式不仅充分发挥了地方力量,也提升了抗战的整体战斗力。
二、组织体系组织体系是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为了提高战斗力和适应游击战的需要,中国军队进行了一系列的组织调整和改进。
首先,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实行了军事区域化管理。
将全国分为若干军区和战区,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形成了垂直指挥系统。
这种组织方式通过层层授权、分工细化的方式,使军队的指挥更加高效和灵活。
其次,中国军队注重配备合适的军官和指挥员。
为了提高作战效能,中国军队重视培养和选拔优秀的军事干部,大力推进军事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机制。
在抗日战争中,众多优秀军事指挥员相继崭露头角,如刘伯承、邓小平等,为中国军队的战斗力提升做出了巨大贡献。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队战斗序列与编制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以不屈不挠的精神与英勇的战斗力与敌人进行了顽强的抗争。
为了有效地组织和指挥作战,中国军队采用了一套战斗序列与编制体系。
本文将介绍这一体系的概况,并着重探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的战斗序列与编制。
一、战斗序列与编制的概况在军队中,战斗序列是指军队在作战行动中的一种有序组织形态。
而编制则是指军队在人员、装备和组织结构上的具体配置。
战斗序列与编制直接关系到军队的指挥效能和作战能力。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主要由地方军和正规军两部分组成。
地方军主要是由各个抗日根据地的抗日游击队组成,他们力图瓦解日本侵略者的后方,发动广大农民参与抗战。
而正规军则是由国民党军队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组成,他们在主力军的战斗序列和编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中国军队的正规军战斗序列与编制针对中国军队的战斗序列与编制,以地方军为基础,正规军进行了进一步的体系化和规范化。
主要的战斗序列与编制包括以下几种:1. 师团营连排:中国军队采用了师团营连排的编制方式。
以师为最大编制单位,下辖若干个团,每个团下辖三个营,每个营下辖三个连,每个连下辖三个排。
这种战斗序列的编制方式,能够保证指挥系统的高效运作,确保战斗力的充分发挥。
2. 分队制:在实际作战过程中,中国军队也采用了分队制的战斗序列。
根据情况的需要,可以将编制单位进一步细分为若干小组或者分队,以便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作战环境。
3. 纵深防御体系:为了应对日军的进攻,中国军队在战斗序列与编制中注重纵深防御。
在前沿设立防线,以严密的阵地设施、火力和兵力布置,形成敌我交战的主战场。
而在后方则设置预备队和战略后备部队,以备不时之需。
三、中国军队的地方军战斗序列与编制地方军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主要依托于各个抗日根据地,由当地党政组织和军事机构指导组织。
地方军在战斗序列与编制上也有一些特点:1. 游击战斗序列:地方军主要以游击战为主要作战方式,因此他们的战斗序列相对灵活。
1938年日本华北方面军编制和作战序列1938年2月-5月期间,华北方面军先后发动豫北战役,徐州会战。
期间华北方面军,进行了扩编和作战序列调整。
6月开始,为支持武汉会战和广州作战。
华北方面军大举南调,几乎抽空全部主力部队。
最终造成侵华日军完全占领华北的战略目标失败。
本文将依据权威史料,谈谈1938年华北方面军编制和作战序列调查。
欢迎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抗战史记!一,驻蒙军成立和编入华北方面军1937年11月9日,日军攻陷太原。
太原保卫战以失败告终。
华北战事暂告一段落,山西正面战场大型会战也基本结束。
1937年12月27日,日本陆军省下令。
原关东军察哈尔兵团自1938年1月8日编成驻蒙兵团,直属日本天皇裕仁。
是后7月初,驻蒙兵团改称驻蒙军,司令部设张家口,该军由大本营直辖改为华北方面军直辖。
以下为驻蒙军成立初期作战序列:驻蒙兵团司令官莲沼蕃中将参谋长石本寅三少将辖第26师团师团长后宫淳中将第26师团为1937年10月,日本关东军新编师团。
成立之初辖第26步兵团,独立步兵第11,12,13联队和搜索队,工兵第26联队,辎重兵第26联队,独立山炮兵第12联队。
1938年3月12日独立混成第2旅团编入驻蒙兵团。
(1)时任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寺内寿一大将二,徐州会战期间华北方面军编制和作战序列1938年1月26日,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寺内寿一下达了“黄河以北平定作战”命令。
第14师团,第108师团发动豫北战役。
为支持战事,华北方面进行编制和作战序列调整。
2月10日,中国驻屯混成旅团改编为中国驻屯兵团,并临时编成独立混成第3,4,5旅团。
3月20日均编入华北方面军。
当天,第114师团由第10军转隶华北方面军直辖部队。
华北方面军兵力大大增强。
以下为中国驻屯兵团编制:中国驻屯兵团辖中国驻屯步兵第1,2,3联队中国驻屯战车队,骑兵队,炮兵队,工兵队1938年3月,华北方面军派遣第5,第10师团,发动徐州会战。
同时调整了方面军部队建制,3月30日经过调整后的华北方面作战序列如下:司令官寺内寿一大将第1军司令官香月清司中将参谋长饭田祥二郎少将辖第14师团师团长土肥原贤二中将辖步兵第27旅团,步兵第28旅团第20师团师团长川岸文三郎中将辖步兵第39旅团,步兵第40旅团第108师团师团长下元熊弥中将辖步兵第25旅团旅团长中野直三少将步兵第104旅团旅团长苫米地四楼少将第109师团师团长山冈重厚中将辖步兵第31旅团旅团长藤谷长英少将步兵第118旅团旅团长本村省三少将第16师团师团长中岛今朝吾中将辖步兵第19旅团旅团长草场辰已少将步兵第30旅团旅团长篠原次郎少将(1937年8月旅团长为佐佐木到一少将)注:第16师团于4月12日转隶第2军军配属部队野战重炮兵第2旅团旅团长平田健吉少将独立混成第3旅团旅团长佐佐木到一中将独立混成第4旅团旅团长河村薰少将第2军司令官西尾寿造中将辖第5师团师团长板垣征四郎中将辖步兵第9旅团旅团长国崎登少将辖步兵第11联队,第41联队步兵第21旅团坂本顺少将(1937年8月原旅团长三浦敏事少将)辖步兵第21联队,第42联队第10师团师团长矶谷廉介中将辖步兵第8旅团旅团长长濑武平少将辖步兵39,40联队第30旅团旅团长田鸠荣次郎少将(另有史料称为第33旅团长濑谷启少将)辖步兵第10联队,第63联队军配属部队野战重炮兵第1旅团等独立混成第5旅团旅团长秦雅尚中将混成第3旅团旅团长田村元一少将混成第13旅团旅团长森田正范少将第114师团师团长末松茂治中将辖步兵第127旅团旅团长秋山光三少将步兵第102联队,第66联队步兵第128旅团旅团长奥保夫少将步兵第115联队,第150联队另辖骑兵第18大队,野炮兵第120联队,工兵第114联队,辎重兵第114联队中国驻屯兵团团长山下奉文少将(日后马来亚之虎)临时航空兵团兵团长德川好敏中将辖第1飞行团团长仪峨徹二少将第3飞行团团长佐贺忠治少将注:华北方面军临时航空兵团于同年7月改编为航空兵团。
侵华日军陆军编制(大队)
1.今天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鬼子陆军编制中的大队,也是鬼子陆军高级战术分队,大队长军衔为中佐或少佐。
日军佐官军衔
2.日军的大队相当于同期中国军队的营,但比营的规模大,人数在800-1500人之间。
作战中的鬼子
3.鬼子一个标准步兵大队包括一个30人的大队部、3或4个步兵中队、一个机枪中队,一个110人运输中队和一个55人炮小队。
鬼子运输队
4.二战后期独立步兵大队由4个步兵中队、1个机枪中队和1个步兵炮中队组成,人数为1274人。
5.除了步兵大队,鬼子陆军编制还有独立机关炮大队、野(山)炮兵大队和独立迫击炮大队。
6.独立机关炮大队下辖3个中队,每个中队96人,九八式机关炮6门。
加上司令部人员,全大队共有340人。
日军机关炮
野(山)炮大队包括1个小型司令部、观测队,大队运输队、3个野(山)炮中队,装备12门75毫米野(山)炮,共有688人。
鬼子山炮
独立迫击炮大队辖3个迫击炮中队,每个迫击炮中队辖3个迫击炮小队,每个迫击炮小队有4门迫击炮,全大队共有36门炮,约有2000人。
鬼子迫击炮
鬼子大队的装备比同等编制的中国军队要强的多,甚至比大多数师级装备还要强,因此可见抗战的艰难。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队和指挥官中国是二战中反法西斯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军队以其英勇的抵抗精神和卓越的指挥能力闻名于世。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和指挥官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中国军队的组织和编制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采用了灵活的组织和编制,以适应战争的需要。
根据实际情况,中国军队分为正规军、游击队和民兵等不同类型。
正规军主要由中央军、地方军和八路军、新四军等主力部队组成,他们经过严格的训练和装备,具备了一定的战斗力。
游击队则主要由地方武装和党员组成,他们在敌占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给日军造成了巨大的困扰。
民兵则是由普通百姓自愿组成的,他们主要负责维护当地治安和协助军队作战。
二、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由于中国当时经济相对落后,同时遭受了长期的内战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军队的武器装备相对较为简陋。
然而,中国军队凭借其顽强的抵抗精神和灵活的战术,成功地与日本军队展开了顽强的战斗。
中国军队在战争的过程中积极改进武器装备,并采用了一些被俘获的日本武器。
三、中国军队的指挥官中国抗日战争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军事指挥官,他们在战争中表现出色,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董其武、叶剑英、彭德怀等。
董其武是中国军队的重要指挥官之一,领导了华北抗日战争,在战争中展现了出色的指挥才能。
叶剑英是中国军队的杰出指挥官之一,他在长沙保卫战中展现了出色的军事才能和领导力,被誉为“长沙钢壁”。
彭德怀则是中国军队的杰出指挥官之一,在游击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战术和指挥能力为中国军队的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中国军队的战斗经验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
中国军队学会了与敌人作战,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战术和策略。
他们充分利用地域优势,采取游击战争的方式,有效地削弱了日本军队的实力。
中国军队还懂得和其他国家的军队开展合作,充分利用外援的力量。
五、中国抗战胜利的意义中国军队和指挥官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抵抗和出色表现,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的军队组织与指挥系统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段艰难卓越的岁月,也是中国军队组织与指挥系统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队以其坚定的意志和出色的组织能力,成功地抵御了日本侵略者的进攻。
本文将从军队组织和指挥系统两个方面来探讨抗日战争时期的情况。
一、军队组织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的组织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
起初,由于军队的装备和训练水平相对较低,中国军队在抵抗日本侵略者时遭受了一系列的挫折。
然而,随着战局的发展和军队的壮大,中国军队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组织体系。
首先是军队的层级组织。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分为军、师、团、营和连等不同的层级。
军是最高指挥机构,负责全局的决策和指挥;师是军队的基本作战单位,负责具体的战斗任务;团、营和连则分别是师的下级单位,负责执行更为具体的任务。
这种层级组织的设置,使得中国军队能够更好地协调作战行动,提高战斗效能。
其次是军队的编制和装备。
为了应对日本侵略者的进攻,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扩编和装备升级。
新的军队编制更加科学合理,装备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这为中国军队在战场上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
最后是军队的后勤保障。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面临着严峻的后勤困难。
然而,通过各种努力和创新,中国军队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后勤保障体系。
后勤保障包括军需物资的供应、伤病员的救治和军队的后勤运输等方面。
这些后勤保障的工作为中国军队的战斗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使其能够在艰苦的战斗环境中坚持抵抗。
二、指挥系统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的指挥系统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创新。
在起初的阶段,由于指挥系统的不完善,中国军队在战场上时常出现指挥混乱和战术失误。
然而,随着战争的深入和经验的积累,中国军队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指挥系统。
首先是指挥系统的层级设置。
为了更好地指挥作战,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时期设立了军、师、团和营级指挥机构。
这些指挥机构负责指挥和协调下级部队的行动,使得中国军队能够更加高效地进行战斗。
中国工农红军各军的编制序列及其演变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2支)鄂豫皖边红一军(1920年4月成立)军长许继慎政委曹大骏副军长徐向前参谋长朱亚伦主任熊受暄第一师(原31师)师长徐向前政委戴克敏(李荣桂)第二师(原32师)师长漆德伟政委王培吾第三师(原33师 + 原32师两个团)师长周维炯政委姜镜堂独立旅(原32师一部与部分游击队)旅长廖业祺(兵力:3个师1个旅长2100余人)(1931年1月,商城长竹园会师,红一军与红十五军合编为红四军)红一方面军的第一军(1935年7月21日)军长林彪政委聂荣臻参谋长左权主任朱瑞(8月,编入右路军北上;9月,在甘南哈达铺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第一纵队)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1930年7月)(湘西红四军和鄂西红六军合编而成)军长贺龙政委朱勉之参谋长张应南第四师师长王炳南政委陈协平第一团(警卫团)团长覃甦政委汪毅夫(兵力:一师一团2000余人)(1931年3月,缩编为红三军第七师)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3支)赣西南红三军(1930年7月)(原赣西南的红六军改称红三军编入红一军团)军长黄公略政委陈毅参谋长周子昆第七师(原第一纵队)师长陈伯钧政委李涛第八师(原第二纵队)师长刘畴西政委王如痴第九师(原第三纵队)师长徐彦刚政委朱良才(兵力:三个师5000余人)(1932年,第八师撤销;12月,军部撤销)(1933年,第七师、第九师同红二十二师合编为红一军团第一师)湘鄂西红三军(1931年3月)(红二军团改编而成红三军)军长贺龙政委邓中夏参谋长陈德清主任柳直荀第七师师长孙德清政委朱勉之第八师师长王一鸣政委王鹤第九师师长段德昌政委陈培萌教导第一师师长王炳南政委陈协平教导第二师师长黄大鹏政委涂美中警卫第一团警卫第二团警卫第三团湘鄂西警卫团汉川独立团荆当独立团军直教导团(兵力:5个师6个团5200余人)(1934年10月,红三军在贵州印江县复称红二军团)红一方面军的第三军(1935年7月21日)(红一方面军的第三军团奉命改称红军第三军)军长彭德怀政委杨尚昆参谋长肖劲光(8月,编入右路军北上;9月下旬,在甘南哈达铺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第二纵队)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4支)井冈山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1928年4月28日)(南昌起义部队余部、湘南起义农军、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在井冈山的宁冈会师)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参谋长王尔琢主任陈毅第十师(朱部与部分湘南农军)师长朱德党代表宛希先二十八团二十九团第十一师(毛部与部分湘南农军)师长毛泽东党代表何挺颖三十一团三十二团三十三团第十三师师长陈毅三十四团三十五团三十六团(兵力:约万人,枪3000支)(1928年5月25日改称为红军第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