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学-汉字的构形与构意
- 格式:ppt
- 大小:1.62 MB
- 文档页数:139
汉字构形理论与汉字教学
汉字构形理论是指研究中文汉字的结构和形成规律的理论。
汉字的结构是指汉字的组成部分,如偏旁部首、笔画等。
汉字的形成规律是指汉字的构成方式,包括汉字的形态规律、语音规律、意义规律等。
在汉字教学中,汉字构形理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汉字的结构和构成方式,从而更好地掌握汉字的读写能力。
汉字构形理论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汉字的构成。
加深对汉字结构的理解:通过学习汉字构形理论,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汉字的结构,包括汉字的组成部分和构成方式。
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汉字的读写能力。
帮助学生记忆汉字:汉字构形理论可以帮助学生通过记忆汉字的结构来记忆汉字。
比如,通过记忆偏旁部首的形态和意义,学生就可以更好地记忆汉字。
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学习汉字构形理论需要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汉字的结构和构成方式,来推测汉字的读音和意义。
为学习其他中文语言学科打下基础:学习汉字构形理论可以为学生学习其他中文语言学科打下基础。
比如,学习汉字的结构和构成方式有助于学生学习语法、古文等。
汉字的构成汉字是由形近字⽽演变来的。
例如:⽇·⽉·⼭·删·册·典---他们的开始字形就是:⽇:⼀个○加横;⽉:如同⼀个⽿朵;车:⼀个⼈在上,后⾯两个车;——————象形法这是形成汉字的最早⽅法,因此创造了最原始的⽂字,例: “⽇” 写成 , “⽉” 写成 , ⽔写成 , ⽜写成等等。
这些象形字经过逐渐的演变,到后来都改变了原字的形体,变成了后来⽅正的字体,有的笔画减少了,有的笔画增添了,由不规则变成了有规则的字体。
会意法象形字⽐较容易看出造字的道理,但它们不能表达抽象的意思。
古⼈便创造了另⼀种造字法 —— 会意法。
就是⽤不同的符号或借⽤ “象形字” 加上⼀些符号来表达⼀个抽象的意思。
例: “明” 字写成,意为 “⽇”和 “⽉” 带来光明。
“旦” 字写成, (意为太阳出地平线⽽升起。
形声法象形字和会意字都能从字形上看出字的意义,但却不能读出声⾳。
因此⼜创造了形声法来造字。
把表⽰声⾳的声旁和表⽰意义的形旁搭配起来,组成很多新字。
例: “爸” 字是表⾳的 “巴” 字和表形的 “⽗” 字的结合; “ 芭 ” 字是由 “巴” 和“++” 搭配⽽成。
这样⽂字越造越多,据统计,形声字占汉字的 90%左右。
汉字的形成和发展,成为⼈们交流思想的重要⼯具,适应了⼈类社会⽣活的需要。
⼀)笔画笔画是构成汉字字形的各种点和线,是汉字的最⼩构件。
写字的时候,从开始下笔到把笔提起叫做⼀笔或⼀画。
笔画是构成汉字的最⼩单位。
除少数⼏个字外(⼀、⼄),汉字都是由多笔画构成的。
1、分类对笔画的传统分类,是采⽤“永”字为代表的⼋种笔画名称:横、竖、撇、捺、点、提六种。
⽽笔画⼜可分单⼀笔画和复合笔画两种。
(1)单⼀笔画有点、横、竖、撇、捺、提六种。
为使汉字构成⽅块形,单⼀笔画在字的不同位置或不同偏旁中,还有不同的变形。
如:①点有左点(办)和长点(风)的变形;②撇有平撇,竖撇(⽉)的变形;③捺有平捺(之)的变形;④带钩变形,如竖带钩成竖钩(⽔)。
汉字的构形法和构词法汉字,从甲骨文至今三千多年来,不仅不衰,而且还将向前发展,这与汉字构造的优越性分不开。
但是对汉字的构造,古今研究得还很不够。
自《周礼》、班固《汉书》提及“六书”,东汉许慎对“六书”作了解释,并撰成《说文解字》一书之后,研究汉字的中外学者基本上没有超出其框格,因此始终不能使人们昭昭然。
汉字到甲骨文的出现,已经是成熟的时期了。
后人(如许慎等)归纳的“六书”只不过是一家之言,不必受缚。
在世界上使用汉字的人占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一,面临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是保留它?发展它?还是废弃它?这是非同小可的事。
不深入而正确地研究汉字,了解汉字,问题是回答不了的。
任意处置,要负历史的责任。
本文不受传统研究方法的禁锢,以新的语言文字学理论和观点,纵横分析,对汉字作新的认识,重新整理出汉字构形法和构词法的规律,为研究汉字开创一条新路,为使用者提供方便。
汉字是一种“词型文字”,我在《汉文字学的新认识及未来》一文中已经说明。
本文进一步分析汉字的结构。
我们发现汉字的形体构造与汉字成词的构造是有区别的。
前人不察,多以成词的构造误作形体的构造,或两者混淆不清。
为深入研究汉字,我们不仅要划清汉字的形体(单是字形)和成词(形、音、义齐全)的界线,而且要了解其构形的方法和构词的方法如何。
下面我们对汉字的构形法和构词法[1]分别进行讨论:一、汉字的构形法汉字的构形法,传统上以为是《说文》中所言之“六书”,其实不然。
自东汉至清初,讨论“小学”者多形、音、义并言,后来大儒们逐渐将范围缩小为形体,成了“字形学”,才把“六书”看作是造字形的方法。
“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法可以产生新字形,“转注”、“假借”不能产生新字形,于是便谓前四书是“造字法”,后两书是“用字法”。
这种理论,对后来影响很大。
“小学”由“语言文字学”正名之后,又逐渐把“文字学”当作“字形学”了。
本来“文字学”应包括形体、音韵、训诂三个支学科的,后来变成“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并立了。
(一)笔意的恢复现代汉字构形理据丧失在字形方面的原因是笔意的模糊,这一点又是由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造成的:1.隶变造成的象形性消逝。
隶变是文字发展史上的一次剧变,从篆到隶,汉字书写形制由曲到直的变化、笔划的省减、构件的粘合等,使字形的象物性由淡化以至消逝,构形理据不能直接由字形看出。
例如:惚榉譊祇嚓衣牛亦以上的字或构件由于书写形制的不同而使象物性淡化,构形理据不能直接通过字形得到了。
再如:“更”在小篆中写作“縅”,从“攴”、“丙”声,在楷书中“丙”和“攴”粘连不可分了,其构形理据也就不能直接从字形看出了。
2.隶变造成的字形混同。
隶变使原来的一个形体变成了几种不同的写法,同时又使得很多原来不同的形体变得没有了区别,这样,好多字的构形理据就不能通过字形的分析而得到了。
例如:洲著塥咒柱騕嗌稱岷鄑造騔嘭囫舔撸人卜土从卧危北监地赤走志黑隶变使“人”变成了“卜”、“”、“”等,但“人”的构形理据是绝不可以用“卜”等字形来解释的。
隶变使“大”、“夭”、“火”等不同的形体都变得和“土”没有了区别,但这些字的构形理据是不可以用“土”来解释的。
3.在简化现代汉字时,符号替代造成一些部件合并。
如:驭鸡汉邓仅欢凤圣树对轰又驭鸡汉邓仅欢凤圣树对轰以上的字中,除了“驭”外,其它字中的“又”字已经完全变成了人为约定的记号,这些字的构形理据与这些记号没有任何联系。
隶变和简化使汉字的象物性淡化,使原来不同的构件混同,使原来相同的构件变得不同,从而隶楷的构形理据变得模糊不清了。
在理据丧失的情况下恢复笔意,要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意化。
意化是指字形已脱离了原初的象物性而与它所记录的词义固定地联系在一起了。
如“日”已不再象形,但“太阳”义已贮存在字形中了。
“辶”已不能通过析形而知义,但它已与“行走”义联系在了一起了。
对于意化了的形体,我们在分析构形理据时,要把汉字看作一个相互联系的体系,把个体汉字纳如到整个汉字的总系统中,在字与字的相互联系中去认识。
汉字的基本结构和形式特点汉字的基本结构和形式特点⼀、汉字构造1 、汉字的构造规律是在甲⾻⽂形成并⼴泛应⽤以后才总结出来。
2 、东汉许慎⼿编《说⽂解字》是我国第⼀部字典。
本字典中将汉字构造归纳为六种规律,即我国古代所谓的“六书”的理论。
本理论对我们研究汉字的⾳、形、义有着⼗分重要的意义。
3 、《六书》是指:⼀⽈指事,⼆⽈形象,三⽈形声,四⽈会意、五⽈转注、六⽈假借。
(例:“上、下”中的长横表⽰地和天,“岳、刃”)1 )指事--⽤符号象征的⽅法来表⽰抽象概念的造字⽅法。
2 )象形--这类字,都是因形见义。
(例:“⾬”⾬从天降,“⽜”的正⾯,“车”的轮廓)3 )形声--汉字中许多是形声字,它由转注、谐⾳产⽣。
(例:以“⽔”为主,加上⾳符,就有“沼、泽、湖、淋”以“⽊”为主,就有“枝、柱、栋、柏”)4 )会意-- 会意是⽤拼合起两种以上的图符表⽰⼀个新意义的造字法,也称复合图形字。
(例:“信、采、寒”)5 )转注-- 转注是为了区别“⼀形多义”的⽂字现象,主要特点是给多义字注上表⽰特定含义的偏旁,这种表⽰符号也就是汉字的偏旁部⾸。
(例:“云”本为云⽓,云彩,借作动词当“说、谓”,在云上加“⾬”头,本义为“云”,“⼀字多义”;:“壮”本为⼆⼈相背,借作⽅位词为“北⽅”下加“⽉”则表本义“背”;“其”本为“簸箕”,借作代词为“他、它”加上“个个”则为“箕”本义)6 )假借--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们⽤更多的⽂字来表达复杂的思想与情感。
于是有了“假借”⼀法,就是⽤会意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来表达新的概念。
(例:“⼥”本义为⼥,后借作⼈称代词“汝”[ 你];“主”本为灯焰,后借作主⼈之义,亦”(yi)本义是腋”(ye),后借作虚词也”)⼆、汉字的基本笔画与形式特点<⼀>分类和特征1 、宋体:1)起源与宋,⼴泛应⽤于明,也称明体,⼜叫⽼宋(是粗宋、细宋、斜宋、明宋、仿宋的总称)2 )特征:粗宋:字形正⽅,横细竖粗,笔画右端和字收笔处有锐⾓呈三⾓形,钩的收笔处缺半圆。
汉字的基本结构与形态汉字是中国人民独有的文字系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汉字的基本结构与形态是汉字学习的重要内容,它们不仅体现了汉字的美感,还反映了汉字的演变和发展。
本文将从汉字的构造和形态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以展示汉字的独特之处。
一、汉字的构造汉字的构造主要包括偏旁部首、笔画和字形三个要素。
1. 偏旁部首偏旁部首是汉字的组成部分,它们通常具有一定的意义。
例如,“木”是一个常见的部首,表示与树木相关的意义。
偏旁部首的存在使得汉字的学习和记忆变得更加有条理,有助于理解字义和构造。
2. 笔画汉字的笔画是指汉字的基本书写单位,它们由一系列笔画的组合而成。
汉字的笔画有直线、弯曲、撇捺等不同形态,每个汉字的笔画数量也不尽相同。
通过练习书写汉字的笔画,可以提高字形的准确性和美观度。
3. 字形汉字的字形是指汉字的外形特征,它们反映了汉字的历史演变和书写风格。
不同的字形代表了不同的字义,同时也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书写方式和审美观念。
例如,“人”字的字形在不同朝代有所变化,但其基本结构和意义一直保持不变。
二、汉字的形态汉字的形态主要包括方块形、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等形式。
1. 方块形方块形是汉字的基本形态,它们由方形的字体构成,例如“口”、“田”等字。
方块形的汉字通常表示一些基本的事物和概念,是汉字体系中最基本的形态之一。
2. 象形象形是汉字的一种形式,它们通过图画的方式直接描绘事物的形象特征。
例如,“日”字就是太阳的形象,而“水”字则是水流的形象。
象形汉字在形态上与事物的形象相似,使得人们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3. 指事指事是汉字的一种形式,它们通过手指指向事物的方式来表示事物的意义。
例如,“上”字就是手指向上的动作,表示位置或方向。
指事汉字的形态简单明了,具有直观性和易于理解的特点。
4. 会意会意是汉字的一种形式,它们通过组合不同的象形或指事汉字来表示新的意义。
例如,“休”字由“人”和“木”组成,表示人在树下休息的意思。
汉字的构形与构意第三章汉字的构形与构意第⼀节汉字因义构形的特点汉字是表意⽂字,早期的汉字是因义⽽构形的,也就是说,汉字依据它所记录的汉语语素的意义来构形,所以词义和据词⽽造的字形是统⼀的。
这⼀点,在⼩篆以前的古⽂字中表现得更为直接、明显。
下⾯是⼀批古⽂字,有甲⾻⽂、⾦⽂,也有《说⽂解字》中的⼩篆。
可以看到,这些字的形体都是依据汉语的某⼀词义或语素义构造的,因此,这些字的形体也都可以⽤相应的词义或语素义来解释:(1)(2)(3)(4)(5)(6)(7)(8)(9)撩(10)惚(1)-(4)分别是甲⾻⽂的“⿅”、“鱼”、“⼭”和“车”。
“⿅”象⿅形,以多歧的⾓为其特征;“鱼”直接描绘鱼的形象;“⼭”象⼭峰并⽴之形;“车”象车之两轮及辕、衡等形。
(5)-(8)分别是⾦⽂的“⽊”、“其”、“⽫”和“⽲”。
“⽊”上象枝,中象⼲,下象根;“其”是簸箕的形象;“⽫”象盛⾷器具之形;“⽲”象⽲苗之形,上象⽲穗与叶,下象茎与根。
(9)-(10)分别是⼩篆的“鸟”和“⽔”。
“鸟”是鸟的象形;“⽔”是⽔纹的形象,因与川区别⽽将两边的线条断开。
(1)-(10)这10个字直接描绘物象,它们都与物象相似,⼀看就知道画的是什么,可以直接据形识义。
(11)(12)(13)(14)(15)(16)(17)莆(18)举(19)纵(20)忌(11)-(14)分别是甲⾻⽂的“上”、“下”、“厷”和“刃”。
“上”和“下”是相对的概念,甲⾻⽂的“上”和“下”分别⽤⼀根短线条放在⼀根长线条的上⾯或下⾯,以标识“上”或“下”的意思;“厷”象于臂肘上加标⽰符号以表臂肘之义;“刃”是在“⼑”上加⼀短竖,指出⼑刃的位置。
(15)-(16)分别是⾦⽂的“本”和“末”。
“本”是在“⽊”的下部加标⽰符号,表⽰下部的树根,“末”是在“⽊”的上部加标⽰符号,表⽰上部的树梢。
(17)-(20)分别是⼩篆的“⽢”、“⼨”、“卒”和“⾳”。
“⽢”是在⼝中加标⽰符号,表⽰⽢美的滋味;“⼨”是在⼈⼿下⼨⼝的地⽅加⼀标⽰符号,表⽰⼨⼝;“卒”指⼠卒,古代⼠卒的⾐服是有某种标记的,“卒”即在“⾐”字上加指⽰符号,⽤⼠卒所穿的有标志的⾐服来表⽰“⼠卒”的意义;“⾳”是在“⾔”上加“⼀”,以与“⾔”区别。
汉字的基本结构和演变汉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
它作为一种符号系统,承载了丰富的语言信息。
正是通过汉字,中华文明得以传承至今。
本文将就汉字的基本结构和演变展开探讨。
一、汉字的基本结构汉字的基本结构可以分为“形”和“音”两个方面。
1. 形:汉字的形是指字形的构造。
汉字的构造非常独特,主要由“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和“内部构件”三部分组成。
首先是“左右结构”,即将意思相近或有关联的字形结合在一起。
例如,“木”和“本”分别表示树和根,两者构成了“林”的字形。
其次是“上下结构”,即上下两部分的字形表示了不同的意思。
例如,“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的上部分是“卜”,表示了占卜的意思,下部分是“⺓”,表示了人的足部,合在一起就表示了“下”的意思。
最后是“内部构件”,汉字内部的构件常常通过笔画的组合形成特定的意思。
例如,“休”字的内部构件是“亻”和“木”,分别表示人和树,合在一起就表示了休息。
2. 音:汉字的音是指字的读音。
汉字的音是由声韵学来研究的,通过声母和韵母的组合形成了丰富的读音系统。
每个汉字都有自己的固定读音,使得人们能够准确地理解和表达意思。
二、汉字的演变汉字的演变可以分为甲骨文、金文、隶书、楷书等不同的阶段。
1. 甲骨文: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书写形式,出现在商朝晚期和西周早期,主要用于卜辞和祭祀记录。
甲骨文的特点是线条简练、形态独特,具有高度的象形性和指事性。
2. 金文:金文是商朝晚期和西周时期的文字形式,主要用于铜器铭文和金器铭文的刻写。
金文相比甲骨文更加规范和工整,简化了一些字形,并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字体风格。
3. 隶书:隶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书法字体,形成于秦朝至汉朝初期。
经过长期的发展,隶书逐渐形成了比较规范的字体,线条流畅、规整,字形简练。
4. 楷书:楷书是中国传统的书法字体,是后来隶书发展而来。
楷书在汉代已经非常成熟,宋代达到了巅峰。
楷书字体工整规范,线条流畅,被广泛应用于印刷和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