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血管保护评估
- 格式:ppt
- 大小:554.00 KB
- 文档页数:14
静脉输液(留置针)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静脉输液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建立静脉通路可以方便抢救。
对于长期需要输液的患者,静脉输液可以减轻痛苦并保护血管。
在进行静脉输液前,护士需要核对患者信息并向患者解释目的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同时,询问患者的身体状况、了解患者的用药史和过敏史,以及评估患者的局部皮肤、血管情况和肢体活动度。
根据病情,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并要求患者排尿和穿刺肢体保暖。
在准备方面,护士需要仔细核对医嘱单、输液执行单和瓶贴,并检查药液标签、药名、浓度、剂量和有效期。
消毒瓶口和瓶塞,将输液器针头插入瓶塞至根部,将输液器袋套在药瓶上。
在患者旁边,护士再次核对患者信息和药液标签,然后关闭调节器,将输液瓶挂在输液架上。
展开输液管,先将茂菲滴管倒置,抬高滴管下输液管,打开调节器,使液体流入滴管内。
当液体达到1/2-2/3满时,迅速倒转滴管,使液体缓慢下降。
液体流入头皮针管内后,关闭调节夹,检查输液管内是否有气泡,并将输液管放置妥当。
在操作流程中,护士需要打开留置针包装并将无菌透明辅料放置在治疗盘备用。
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在穿刺静脉肢体下垫一次性治疗巾。
选择前臂粗、直、弹性好、避开关节和静脉瓣的静脉,放置止血带。
消毒液消毒皮肤(第一遍),消毒范围直径≥8cm(待干)。
在静脉穿刺点上方8-10cm处扎止血带,消毒液消毒皮肤(第二遍),消毒范围<第一遍(待干)。
快速洗手后,再次核对患者信息和药液标签。
取出留置针,将输液器连接留置针,垂直向上轻轻除去护针帽,一手固定导管座,左右转动针芯松动外套管。
在输液过程中,存在多个操作环节出现错误。
其中,医护人员未核对医嘱单、输液执行单和瓶贴,未核对药物及标签的药名、浓度、剂量、有效期,未查看药液性质的包装和质量等方面存在问题。
此外,消毒瓶口方法和输液器使用不正确,操作前未核对患者,未解释并取得配合,未关闭调节器或旋紧头皮针,排气方法不正确,未检查气泡,未打开留置针和贴膜,未垫治疗巾等操作也存在问题。
静脉输液对患者的评估要点静脉输液是医疗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将药物或营养液等溶液直接输送到患者的静脉内,以达到治疗或支持治疗的目的。
然而,静脉输液并非对所有患者都适用,因此在进行静脉输液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
本文将介绍静脉输液对患者的评估要点,以帮助医务人员正确判断患者是否适合进行静脉输液。
1. 患者的病史:了解患者的病史对静脉输液的评估至关重要。
需要了解患者是否有过敏史、心脏病史、肾脏病史、肝脏病史以及其他潜在的疾病史。
这些病史可能会对输液过程中的药物选择和输液速度产生影响。
2. 患者的体征:评估患者的体征是评估静脉输液的重要步骤之一。
包括测量患者的体温、脉搏、血压和呼吸等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患者的生理状况,帮助医务人员判断患者是否适合进行静脉输液。
3. 患者的血液检查: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患者,如肾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等,需要进行血液检查,以评估患者的血液生化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医务人员确定输液液体的成分和浓度,并避免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4. 患者的液体平衡:评估患者的液体平衡是静脉输液评估的重要内容之一。
需要了解患者的入液量和出液量,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液体过多或缺乏的情况。
根据患者的液体平衡情况,调整静脉输液的速度和输液液体的成分。
5. 患者的静脉状况:评估患者的静脉状况是静脉输液评估的重要内容之一。
需要检查患者的静脉通畅程度、静脉壁的完整性以及是否存在血栓等情况。
根据患者的静脉状况,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和静脉输液方式。
6. 患者的心血管状况:评估患者的心血管状况是静脉输液评估的重要内容之一。
需要了解患者的心脏功能、血压稳定性以及是否存在心脏病等情况。
根据患者的心血管状况,调整静脉输液的速度,避免对患者的心血管系统造成不良影响。
7. 患者的呼吸状况:评估患者的呼吸状况是静脉输液评估的重要内容之一。
需要了解患者的呼吸频率、呼吸深度以及是否存在呼吸困难等情况。
根据患者的呼吸状况,调整静脉输液的速度,避免对患者的呼吸系统造成不良影响。
静脉输液评分标准静脉输液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用于给予患者营养支持、药物治疗等。
在临床工作中,对于静脉输液的评分标准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医护人员正确评估患者的输液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
下面将介绍静脉输液评分标准的相关内容。
1. 输液部位。
输液部位的选择对于静脉输液非常重要。
通常情况下,静脉输液可以选择手背静脉、前臂静脉、手臂内侧静脉等部位。
评分标准将根据输液部位的选择合理性、穿刺技术是否熟练、是否出现渗血、静脉炎等情况进行评估。
2. 输液液体。
评分标准还包括对输液液体的评估。
包括输液液体的种类、浓度、滴速等因素。
不同的液体适用于不同的治疗目的,评分标准将根据医嘱执行的准确性、药物配置的正确性等进行评估。
3. 输液速度。
输液速度是静脉输液中需要重点关注的一个方面。
输液速度过快或过慢都会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
评分标准将根据医嘱执行的准确性、滴速调节的及时性、输液速度是否符合患者的实际情况等进行评估。
4. 输液观察。
输液过程中的观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及时发现输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评分标准将根据输液过程中对患者的观察是否及时、是否准确、是否有异常情况的处理等进行评估。
5. 输液记录。
输液记录是静脉输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评分标准将根据输液记录的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等进行评估。
综上所述,静脉输液评分标准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医护人员全面评估患者的输液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
在实际工作中,医护人员需要严格按照评分标准执行,做好输液工作,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静脉输入前的护理评估内容有哪些静脉输液病人的护理评估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护理操作之一,静脉给药的方法也已成为治疗和抢救患者的重要途径。
静脉输液病人的护理评估是此操作的第一阶段,其评估内容的全面性影响到输液穿刺的成功和病人的安全及治疗效果按输液过程将病人的评估分为输液前,输液中和输液后输液前评估的内容分为病人的生理;心理及用药的原因和病人输液的准备评估。
病人的生理评估包括病人的床号,姓名,年龄;药物过敏史,有无用过此类药;用药急缓程度;用药时间等。
时间就是生命,护士首先评估病人用药的急缓,当生命已危险时在最短时间内给药,也有必要时输液的,或无严格时间规定的。
了解病人的心理状况包括病人是否愿意接受输液,若病人不愿意输液而又配好液体,则浪费药液或引起纠纷。
评估病人的心理状况还包括是否知晓输液知识及配合能力。
一般文化程度高者能帮助护士及时发现输液障碍和问题,若遇老人或文化水平低时,护士在输液中应加强巡视和宣教。
病人用药的原因评估是护士容易忽视的地方;例如;某一护士根据医嘱去执行一化痰药需输液时,发现这一病人没有痰多咳嗽的症状,再次问明医生时才知道是医生开错床号,如果不问明病人用药的原因而是单纯执行医嘱的话,难免也有失误之时。
问明病人用药的原因其实也进行了一次核对医嘱,可见病人的用药原因是不能忽视的。
病人输液的准备包括输液原有通路情况和血管的选择。
病人静脉通路常见有外周静脉留置针,颈外静脉留置针,锁骨下静脉留置针,PICC 管。
原有通路通畅情况和新选血管情况及皮肤情况。
某些不易找到血管的病人可采取取暖,手臂下垂的方法看清血管的走向。
人体皮肤厚度mm..个体差异输液中的病人评估包括病人输液穿刺处局部情况及病人的输液速度控制情况和病人有无出现输液反应或药物的不良反应输液中病人局部异常情况有局部出现红肿,硬块,疼痛,周围组织水肿或坏死。
输液速度的控制情况包括了解病人有无心功能,肾功能,肝功能异常,有无自行调速,有无输液堵塞,是否在有效期间输完。
静脉输液评分标准静脉输液是临床上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它通过将药物或营养液溶解在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溶液中,经过静脉通道输入患者体内,以达到治疗或支持治疗的目的。
静脉输液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但是其操作规范和质量评估一直是医务人员关注的焦点。
为了确保静脉输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制定了相应的评分标准,以评估和监控静脉输液的质量。
下面将介绍静脉输液评分标准的相关内容。
一、输液前的准备工作。
1. 患者评估,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过敏史、静脉情况等。
2. 输液器材准备,确保输液器材齐全、无损坏,包括输液管、输液针、输液瓶等。
3. 药物准备,按照医嘱准备好需要使用的药物,确保药物的名称、剂量和使用方法准确无误。
二、静脉通道的建立。
1. 选择静脉通道,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静脉通道,避免选择靶血管错误或损伤血管。
2. 皮肤消毒,对输液部位进行彻底的皮肤消毒,避免感染的发生。
3. 静脉穿刺,采用无菌操作进行静脉穿刺,穿刺技术熟练、准确,避免多次穿刺造成的伤害。
三、输液过程的护理。
1. 输液速度控制,根据医嘱和药物性质,控制输液速度,避免药物过快或过慢导致不良反应。
2. 输液观察,密切观察患者输液过程中的情况,包括输液部位的情况、患者的反应等。
3. 输液记录,对输液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包括输液开始时间、速度调整、患者反应等内容。
四、输液后的处理。
1. 输液结束,根据医嘱和患者情况,及时结束输液过程。
2. 输液部位处理,对输液部位进行适当处理,保持清洁干燥,避免感染的发生。
3. 输液器材处理,对使用过的输液器材进行正确处理,包括清洁、消毒或丢弃。
五、护理质量评价。
1. 输液效果评价,根据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评价输液的疗效。
2. 操作规范评价,对护理人员的操作规范和技术水平进行评价,确保操作符合标准要求。
3. 安全措施评价,评价输液过程中的安全措施是否得当,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
以上就是静脉输液评分标准的相关内容,通过对静脉输液全过程的评价,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确保静脉输液的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
静脉输液评估
静脉输液评估是指对静脉输液过程中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监测和评估,以确保输液安全有效。
下面是静脉输液评估的相关内容:
1. 皮肤情况评估:检查输液部位的皮肤情况,观察是否有红肿、疼痛、渗液等异常情况,防止导管脱落或感染。
2. 细胞毒性药物评估:对于静脉输注细胞毒性药物的患者,需要评估患者的肝肾功能,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血压升高、心动过速、皮疹等不良反应。
3. 输液速度评估: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输液药物的性质,评估输液速度是否合适,避免过快或过慢造成不良反应或效果不佳。
4. 液体平衡评估:监测患者的体征和生化指标,如尿量、血压、心率、血液黏稠度等,判断液体输入和输出是否平衡,预防血容量不足或负荷过大引起心肺功能障碍。
5. 药物过敏评估:了解患者是否有过敏史,特别是对于静脉输液药物中可能存在的常见过敏物质,如青霉素、对乙酰氨基酚等,必要时进行过敏试验。
6. 输液器具评估:检查输液器具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如注射器、输液管、针头等,以确保输液器具无损坏,避免漏液或药物污染。
7. 输液部位评估:观察输液部位是否有肿胀、淤血、渗液等情况,检查输液部位是否固定良好,避免血管损伤或血栓形成。
8. 输液效果评估: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评估输液的效果,如水肿是否缓解,尿量是否增加,电解质和血常规指标是否稳定等。
静脉输液评估是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需要经过细致的观察和判断。
护士在进行静脉输液评估时应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患者的治疗顺利进行。
静脉输液操作流程中的输液监测指标的解读与评价静脉输液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操作,通过将药物或液体以静脉注射的方式输入患者体内,以达到治疗或补液的目的。
为了确保输液操作的安全和有效,医疗人员需要密切监测输液过程中的一系列指标。
本文将对静脉输液操作流程中的输液监测指标进行解读与评价。
一、输液速度输液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输液液体进入患者体内的速度。
合理的输液速度是保证治疗效果和患者安全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输液速度过快可能导致快速稀释血液、负荷心脏和肺脏,甚至引发水中毒等不良反应;而输液速度过慢则可能无法达到治疗效果或补液效果。
因此,医疗人员在进行输液监测时需要根据患者情况和医嘱,合理调整输液速度。
二、输液总量输液总量是指治疗或补液过程中累计输入的液体量。
准确记录输液总量能够及时掌握液体输入的情况,以避免过度输液或者不足输液的情况发生。
同时,输液总量的监测还有助于评估治疗效果,比较输液前后患者的体液平衡状况,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
三、输液时间输液时间是指从开始输液到结束输液的时间跨度。
输液时间的控制对于药物的稳定性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一般来说,输液时间过快可能导致药物无法充分溶解或被有效吸收,影响治疗效果;而输液时间过慢可能延长患者的不适感,降低治疗效果。
因此,在进行输液操作时,医疗人员需要根据药物的特性和患者的情况合理控制输液时间。
四、输液位点输液位点是指通过哪个具体部位进行输液,常见的有手臂静脉、头颈部静脉和髂股静脉等。
不同的输液位点适用于不同的患者和药物特性。
正确的选择输液位点能够提高输液的效果和安全性。
在选择输液位点时,医疗人员需要注意患者的静脉状况,避免导致血管损伤或静脉炎症的发生。
五、输液附加设备输液附加设备包括输液器、输液管、输液针头等。
这些设备的选择和使用对于输液操作的成功与否起到关键作用。
一方面,合适的输液器和输液管能够保证输液的顺利进行,避免出现液体滴流过快或过慢的情况;另一方面,合理选择输液针头能够减少疼痛感和静脉炎症的发生。
静脉输液技术操作评分标准
考评者:时间:
目的:按照医嘱正确地为患者实施输液治疗。
注意事项:1、对长期输液的患者,应当注意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
2、防止空气进入血管形成气栓,及时更换输液瓶,输液完毕后及时拔针。
3、根据患者年龄、病情、药物性质调节滴速。
4、患者发生输液反应时应及时处理。
评分等级:
A级表示操作熟练、规范、无缺项、无污染,与病人沟通自然,语言通俗易懂;B级表示操作熟练、规范,有1~2处缺项、污染,与病人沟通不够自然;
C级表示操作欠熟练、规范,有2~3处缺项、污染,与病人沟通较少;
D级表示操作欠熟练,有4处以上缺项、污染,与病人没有沟通。
静脉输液技术评分标准静脉输液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治疗手段,它通过将药物或营养溶液直接输送到患者的静脉血管中,以达到治疗、补充营养或维持体液平衡的目的。
静脉输液技术的操作规范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因此,对静脉输液技术进行评分标准,对于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评分标准应包括输液前的准备工作。
这包括核对医嘱、患者身份、药物或液体的种类和数量,以及输液器具的准备情况。
此外,还应对患者的静脉情况进行评估,确保静脉通畅、无异常情况。
其次,评分标准应考虑输液操作的规范性。
这包括穿刺部位的选择、消毒操作的规范、穿刺角度和深度的掌握、静脉穿刺后是否出现血肿或渗血等。
另外,还需要评价输液速度的控制、输液过程中是否出现漏液或滴漏等情况。
此外,评分标准还应包括输液后的观察与护理。
这包括对患者输液后的观察,如是否出现过敏反应、药物不良反应等情况,以及对输液部位的护理和固定措施是否得当。
最后,评分标准还应考虑护士的沟通与交流技巧。
这包括护士在进行输液操作时,是否能够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让患者了解输液的目的、过程和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及在出现问题时,护士是否能够及时与医生和其他护理人员进行沟通和协作。
总的来说,静脉输液技术评分标准应该是一个全面、系统的评价体系,涵盖输液前、输液中和输液后的各个环节,旨在规范护理操作,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患者的安全。
只有通过严格的评分标准,才能够有效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从而提高静脉输液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在实际工作中,护士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熟练掌握静脉输液技术操作规范,严格按照评分标准进行自我评估和监督,不断改进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确保每一位患者都能够得到安全、规范的护理服务。
综上所述,静脉输液技术评分标准对于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全面、系统的评价体系,才能够有效地规范护理操作,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患者的安全。
希望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学习,护士们能够提高静脉输液技术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规范的护理服务。
静脉输液治疗效果质量评价标准(2023年)静脉输液治疗效果质量评价标准(2023年)---1. 引言静脉输液是现代医疗中常见的治疗方式之一,它通过静脉注射药物或液体来快速、有效地治疗患者。
然而,静脉输液治疗效果的质量评价标准对于评估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本文档将介绍2023年静脉输液治疗效果质量评价的标准。
2. 目的静脉输液治疗效果质量评价标准旨在评估患者在接受静脉输液治疗后的病情改善和康复程度,以帮助医务人员了解治疗的效果,并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3. 评价指标以下是2023年静脉输液治疗效果质量评价的指标:3.1. 疗效指标3.1.1. 疗效显著性评价:评估患者接受静脉输液治疗后病情的改善情况,包括体温恢复、疼痛缓解、病情稳定等。
3.1.2. 症状改善评价:评估患者在治疗后症状的改善程度,包括病情减轻、呼吸困难减轻、食欲恢复等。
3.2. 安全指标3.2.1. 输液反应评价:评估患者在输液过程中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感染等。
3.2.2. 输液并发症评价:评估患者在输液治疗后是否出现并发症,如血栓形成、血管损伤等。
3.3. 满意度评价3.3.1. 患者满意度评价:评估患者对静脉输液治疗效果的满意程度,包括对治疗效果、护理质量等方面的评价。
3.3.2. 医务人员满意度评价:评估医务人员对静脉输液治疗效果质量的满意程度,包括对设备、药物、操作流程等方面的评价。
4. 评价方法静脉输液治疗效果质量评价可以采用以下方法:4.1. 临床观察评估:通过医务人员对患者的观察和记录,对疗效、症状改善、安全性和满意度进行评估。
4.2. 客观指标评估:通过体温、生命体征、实验室检查等客观指标,评估疗效和安全性。
4.3. 问卷调查评估:通过给患者和医务人员发放问卷,了解他们对治疗效果和满意度的主观评价。
5. 结论2023年静脉输液治疗效果质量评价标准对于评估静脉输液的疗效、安全性和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
第1篇一、前言静脉输液治疗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它涉及患者生命体征的维持、营养支持、药物输注等多个方面。
为了确保静脉输液治疗的安全、有效,提高护理质量,本指南根据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对2023年静脉输液治疗的标准进行总结和更新。
二、静脉输液治疗的基本原则1. 安全性:确保患者安全,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2. 合理性: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合理选择输液治疗方案。
3. 效果性:达到治疗目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4. 经济性:合理控制输液治疗成本,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三、静脉输液治疗前的评估1. 评估患者的病情:了解患者的病史、过敏史、用药史等,评估患者的病情和输液治疗的必要性。
2. 评估患者的静脉状况:检查患者的静脉条件,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
3. 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
四、静脉输液治疗的选择与实施1. 静脉通路的选择(1)外周静脉通路:适用于短期输液治疗,如输液、营养支持等。
(2)中心静脉通路:适用于长期输液治疗,如血液透析、化疗等。
2. 输液器材的选择(1)输液器:应选择质量合格、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
(2)输液管: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输液速度选择合适的输液管。
(3)输液针:根据患者的静脉状况选择合适的输液针。
3. 输液治疗实施(1)穿刺: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准确穿刺。
(2)固定:妥善固定输液管和输液针,防止脱落。
(3)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输液速度。
(4)记录:详细记录患者的输液情况,包括输液时间、药物剂量、不良反应等。
五、静脉输液治疗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1. 静脉炎(1)预防: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合理调整输液速度,注意无菌操作。
(2)处理:局部热敷、抬高患肢,必要时给予抗感染治疗。
2. 静脉血栓形成(1)预防:合理选择静脉通路,避免反复穿刺,注意保暖。
(2)处理:及时报告医生,给予抗凝治疗。
3. 溶血反应(1)预防:严格掌握输血指征,避免输注不符合标准的血液制品。
静脉输液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静脉输液操作程序及评分标准在进行静脉输液操作时,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和评分标准,以确保操作的安全和有效性。
以下是具体的操作步骤和评分标准:一、仪表操作人员需要注意仪表的整洁和自身的着装,不能有长指甲,并且需要洗手。
如果在这方面有任何不符合要求的地方,将会被扣除1分。
二、准备在准备阶段,需要两个人核对医嘱并准备好所需的用物。
同时,需要在注射盘内铺垫巾,并准备好输液卡、输液管、止血带、0.5%碘伏、棉棒、胶布和垫巾。
如果在准备阶段有任何不符合要求的地方,将会被扣除1分。
三、操作步骤1、推备齐用物的治疗车至床旁,持治疗卡确认病人;介绍自己;说明目的;查对床尾卡、腕带,交流语言文明、态度和蔼。
在操作前,操作人员需要将治疗车推到床边,并确认病人身份。
同时,需要向病人介绍自己和操作的目的,并核对床尾卡和腕带。
如果在这方面有任何不符合要求的地方,将会被扣除1分。
2、评估环境是否适合操作,询问、了解患者身体状况;评估患者穿刺部位皮肤及血管状况;询问大小便。
在操作前,操作人员需要评估环境是否适合操作,并询问患者身体状况。
同时,需要评估患者穿刺部位的皮肤和血管状况,并询问大小便情况。
如果在这方面有任何不符合要求的地方,将会被扣除1分。
3、手消毒;戴口罩;检查所有用物是否符合要求;备胶布四条。
在操作前,操作人员需要进行手消毒并戴口罩。
同时,需要检查所有用物是否符合要求,并备好胶布四条。
如果在这方面有任何不符合要求的地方,将会被扣除1分。
4、核对治疗卡与药物;检查药品;告知病人药物的作用。
在操作前,操作人员需要核对治疗卡和药物,并检查药品的各项指标。
同时,需要告知病人药物的作用。
如果在这方面有任何不符合要求的地方,将会被扣除1分。
5、开启铝盖中心部位,消毒瓶塞;注明床号、姓名、加入药物名称、剂量、及加药时间并签名;检查输液器并打开,插入瓶塞至针头根部。
在操作时,需要开启铝盖中心部位并消毒瓶塞。
同时,需要注明床号、姓名、加入药物名称、剂量和加药时间,并签名。
老年患者静脉输液血管选择技巧及保护措施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及各项生理机能的下降,老年患者的血液系统相应的出现一系列改变,导致血管弹性降低、硬化,甚至钙化,给静脉穿刺造成了很大困难,住院期间老年人使用药物及静脉用药速度都可能损伤血管,在合理选择血管及静脉穿刺时我们应该怎么做?老年患者静脉的共同特点1、皮肤颜色较深,老年斑多,影响静脉的可视程度。
2、皮肤松弛,皮肤韧性增强,皮下脂肪减少,血管易滑动,难固定。
3、血管变脆变硬,血管壁的弹性减弱。
4、管壁增厚、官腔狭窄,多弯曲,回血缓慢,凝血较快。
5、输液频率高、时间长,血管损伤多,修复慢。
老年患者静脉输液的血管选择(一)评估:正确评估是提高穿刺成功率关键的第一步。
1、输液前先评估病人的病情、合作程度、心理的稳定性。
2、评估输液量、输液的性质,如高渗、等渗,酸性、碱性等3、评估病人的血管,如大小、长度、弹性、硬度、部位、滑动度等。
4、评估病人的痛觉。
敏感、不敏感,老年病人对痛觉的敏感性差异很大,有些病人对轻微的疼痛都会反应强烈,但有些病人末梢循环差,感觉减退,即使很疼也感觉不明显。
5、环境、灯光的明亮度、杂音、有无其他人员的干扰等。
(二)穿刺技巧1、首先要做好心理护理。
在进行静脉输液前,尤其是初次接受输液治疗者,护理人员要详细向患者说明输液的目的、输注药物的名称、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全天输液的总数、用药次序、每种药物输注的滴速等。
让患者对整个输液过程有个全面的了解,解除患者一切顾虑,达到积极配合治疗的目的。
2、选择好血管,可用热毛巾敷局部,摸清静脉的走向和特点,再进行穿刺。
3、对于血管短小、迂曲的患者,进针要慢,针头进入血管后,不宜再进针,以防穿透。
对于粗大较硬、易滑动的血管,进针速度要快稍用力,一气呵成,肥胖患者,血管不明显,要用手去摸、去感觉血管的深度、粗细,然后在下针。
消瘦患者血管细,皮下脂肪少,进针一定要细心,以防穿透。
水肿患者,若血管充盈好但位置较深,需用手指按压水肿皮肤暴露血管,边触摸边进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