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试论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试论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试论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试论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2500字以上)。

答: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有四点,分别是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首先,同一律,其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可用公式表示为:“A是A”或“P P”(读作如果P,那么P)A表示任何一个概念,P表示在任何一个判断。这表示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概念或判断都与其自身保持同一性,以及保持确定性。

同一律要求是1、概念方面,他要求人们在运用时必须保持概念的同一性。

2、在命题方面,他要求人们在运用命题进行推理或论证的过程中必须保持命题的同一性。

假若违反其要求,则会犯逻辑上的错误。

如果违反概念方面要求,则会犯“偷换概念”或混淆概念“的错误。例如,A混淆概念(无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把甲概念理解成乙概念)如:日本人很奸诈,小德是日本人,所以,小德很奸诈。这是把不同概念的“日本人”混为一谈,导致三段轮推理错误。

B偷换概念(有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故意把甲概念换成乙概念)如:古希腊一个诡辩论者欧布里德对他朋友说:“你没有掉的东西,那么你就有这件东西,是不是这样?”对方回答说:“是这样。”诡辩论者接着说:“你没有失掉头上的角吧?那么你的头上就有角了。”

这里,“没有失掉的东西”应指“原本有现在还未失掉的东西”,不能指“从来未有的东西”。人头上的角是从来没有的,何谈“失掉”“未失掉呢?这是故意偷换概念,让对方上当受骗。

违反命题方面的错误,则会犯转移论题和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例如:A转移论题

B偷换论题(有意地将要讨论的某个论题偷换成其他论题,以此来达到其诡辩的目的。如明代有位姓靳的内阁大学士,他的父亲不太出名,他的儿子很不成材,可他的孙子却考中了进士。这位内阁大学士经常责骂他的儿子,骂儿子是不孝之子。后来,这个儿子实在忍受不了责骂,就和内阁大学士顶了起来:“你的父亲不如我的父亲,你的儿子不如我的儿子,我有什么不成材的呢?”

这位内阁大学士听了之后,放声大笑,就不再责备儿子了。

看起来这个不孝子反驳他父亲的话似乎颇为有力。其实是偷换论题式诡辩。

他并没有证明自己成材与否,而是偷换成了“你的父亲和我的父亲相比”怎么样,“你的儿子和我的儿子相比”怎么样,回避了自己成材与否的问题。

偷换论题式诡辩有以下几种形式:

1.人身攻击式诡辩

诡辩者不是对所要争论的问题进行讨论,而是对对方施行人身攻击,以人身攻击代替对问题的讨论。这是一种最恶劣的诡辩手法。

一市场上有个女商贩在卖鸡蛋,一位女顾客在挑拣以后说:“你卖的鸡蛋是臭的呀!”

这句话惹恼了女商贩,她回敬女顾客道:“什么?我的鸡蛋是臭的?你自己才臭呢!你怎么敢这样说我的鸡蛋?你爸爸是个笨蛋,你妈妈跟人相好了吧!你奶奶死在敬老院里了吧!”

这个女商贩把顾客骂得狗血淋头,施行人身攻击,但这并不能证明她的鸡蛋不是臭的。

2.以人为据式诡辩

不是对对方的论点进行论辩,而是以对方的品质来代替所要讨论的问题。比如:

妹妹对姐姐说:“姐姐,你不能骂人、讲粗话,这是不对的。”

姐姐说:“你是妹妹,还是管好你自己吧!”

妹妹是后出生的,并不能证明自己骂人,讲粗话的行为是正确的。

乙:“你蹲过监狱,还是撒泡尿照照你自己吧!”

3.玩弄公平原则式诡辩

一个逃课被罚的学生很不服气的叫道:“除了我之外,还有那么多的同学经常也逃课啊,他们都没被罚过,为什么我就这次逃一次课就罚我?太不公平了!

事实上并不能因为别的同学逃课而没被罚就证明他逃课是对的而不用受惩罚。

4.移花接木式诡辩

一次,一对吵了架的夫妻来找拉比评理。男的对拉比说道:“她把我的脸抓破了。”

拉比大声地斥骂女人道:“你不知道你的男人是全家的头吗?”

“拉比,”这个年轻女人垂下眼皮说道,“难道人们不能抓头搔痒吗?”

这个女人根据拉比的话“男人是一家的头”,便将她抓破丈夫的脸说成是在自

己头上“抓头搔痒”,移花接木,偷换论题。

5.节外生枝式诡辩

诡辩者故意把话题岔开,以避锋芒。

甲:“我认为应遵守交通规则。”

乙:“不遵守交通规则也没有什么了不起。”

甲:“人人都不遵守,马路上就要乱套了。”

乙自知理屈词穷,便说:“我争不过你,你也不见得高明,那么你说说什么是交通?”

乙不是承认自己错了,而是以“什么是交通”代替原来的“应该遵守交通规则”的论题。

同一律的作用有1、遵守同一律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必要条件。2、遵守同一律有助于人们正确地交流。3、遵守和应用同一律,在反谬误和揭露诡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矛盾律,其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真,必有一假。可以用公式表示为:“A不是非A”,或“¬(P^¬P)[读作“并非(P并且非P)”]。根据矛盾律的内容,可以引申出如下两点要求:

1、概念方面的要求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即同一对象、同一时间、统一关系而言)。不能同时用两个互相矛盾的概念“A”和“非A”指称同一个对象。比如那个著名的卖矛与盾的楚人的笑话:他夸口自己的盾非常坚实,任何东西都不能穿过;又夸口自己的矛锐利无比,能刺穿任何东西。矛和盾是两个相反的概念,肯定了矛,那么也就否定了盾,而这个楚人则同时肯定了二者,因而他是犯了矛盾律的逻辑错误的。

2、判断方面的要求

一个判断不能既判定某对象是什么,有断定他不是什么,即不能同时肯定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判断都是真的,必须确认其中一个是假的。具体地说,具有下列形式的判断是不能同真的:

“这个S是P”与“并非这个S是P”(即“这个S不是P”);

“SAP”与并非“SAP”(即SOP);

“SEP”与并非“SEP”(即SIP)。

另外我们要注意矛盾命题与反对命题的区别。

矛盾命题指的是两个命题外延不重合,且整个领域中除了这两个命题的外延

以外是没有剩余。即,不是A,就是非A。如“活人”或者“死人”,一个人不能既是“活人”又是“死人”。

反对命题指的是两个命题外延不重合,且整个领域中除了这两个命题的外延以外有剩余。如“小学生”和“中学生”,一个学生不能既是“小学生”又是“中学生”,但学生中除了“小学生”和“中学生”以外还有别的类型。

全称判断(A判断)与全称否定判断(E判断)是反对关系(二者不能同真,可以同假,如果有一真,另外一个必定为假,假如一假则说不定)。

例如:“所有的花都是植物”和“所有的花都不是植物”这两个命题中,当“所有的花都是植物”这一命题为真时,那么“所有化都不是植物”这一命题则为假。但如果“所有花都是植物”这一命题为假时,“所有植物都不是花这一命题就难以判定,可能为真,也可能为假。

特称肯定判断(I判断)与特称否定判断(O判断)是下反对关系(二者不可以同假,可以同真,如果有一真,另外一个不一定,如果有一假,另外一个一定为真)。

例如“有些苹果是大的”和“有些苹果不是大的”这两个命题中,假如“有些苹果是大的”这一命题是假的,那么就可以判定“有些苹果是小的”是真。但若“有些苹果是大的”这一命题是真,那么“有些苹果是小的”这一命题就可真可假。

全称肯定判断和特称否定判断是矛盾关系,全称否定判读和特称肯定判断也是矛盾关系(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一真必有一假,一假另一必真)

如,A判断“所有苹果都是大的”和I判断“有些苹果不是大的”;E判断“所有苹果都不是大的”和O判断“有些苹果不是大的”这两组命题都是矛盾关系。当A判断为假时,那么I判断则是真;当E判断为假时,O判断为真。反之亦然。

全称判断与特称判断是等差关系,全称否定判断与特称否定判断也是等差关系(全称判断真特称判断必真;全称判断假,特称判断不定。特称判断真则全称判断不定;特称判断假,全称判断必假)。

例如:1、所有的香蕉都是水果—真→某些香蕉是水果—真

2、所有的香蕉都是苹果—假→某些香蕉是苹果—假/所有的人的女人—假,有的人是女人—真

3、某些人是有胡子(真),所有人都有胡子(假)/有些直线是直的(真),所有直线都是直的(真)

4、有些狗是猫(假),所有狗都是猫(假)

正确理解矛盾律,要知道第一、矛盾律并不否认客观事物的内在矛盾,它只是排除在同一思维过程的逻辑矛盾。第二、矛盾律也不否认为客观事物的反映的思想认识上的矛盾。

然后,排中律,其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都假,必有一真。用公式可以表示为:“A或者非A”或“P^¬P”(P或者非P)。主要内容是:

1、在概念方面的要求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即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下,就同一对象而言,它或者是“A”,或者是“非A”,二者必居其一。例如,一条数学题目,其写上的答案要么是对的要么是错的。

2、在判断方面的要求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同一对象所做的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必须肯定其中一个是真的。即“P”与“非P”不可能都是假的,必有一真。例如:1、“他是白痴”与“他不是白痴”都为假;2、“所有水都是液体”与“并非所有水都是液体”都为假;3、“有的狗是黑色的”与“并非有的狗是黑色的”都为假。这三中情形皆是违反了排中律的。

违反排中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成为“模棱两可”。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下,对同一对象作出的具有矛盾关系或下反对关系的判断,不能都加否定。如果都加否定,就是违反排中律,就犯“模棱两不可”的错误。例如,

例如,鲁迅在《这个与那个》一文中揭露那些反对进步,反对改革的反动文人时讲过一段话:

我也曾有如现在的青年一样,向已死和未死的导师们问过应走的路。他们都说:“不可向东,或西,或南,或北。”但不说:“应该向东,或西,或南,或北。”

实际上是叫人们“老死在原地方”。

正确理解排中律,需认识到

首先,其不否认客官事物本身有可能存在两种以上的情况或某种中间状态。例如:一条裤子除了大码和小码的,还有中码的。

其次,其并不排除人们在认识过程中由于对事物尚未作出明确断定而采取的“而不择一”的态度。例如,“小红明天去不去逛街还没决定”,对此情况,我们是允许的,其并不违反排中律。

最后,不要把所谓的“复杂问语”看成是相互矛盾的判断,不应简单对它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例如,一个人对你说:你又逃课了。这就含有你以前有逃课。而此时,就不能简单地回答有或没有了。

同一律等三条基本规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逻辑的基本规律是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它们在基本内容、逻辑要求、作用和范围等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同一律等三条基本规律都是以客观事物质的规定性为基础,都是从不同方面来确保思想的确定性,都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从公式上看,它们之间是等值关系:(A→A))

?

A∨

?。如果遵守某一条基本规律,那么,也必然

(

)

A

(A

A

符合其他规律;如果违反其中的某一规律,也必然导致违反另外两条规律。例如,违反不矛盾律,思想出现自相矛盾,首尾就不连贯,思想也就不确定,自然也不会是明确的了;违反排中律,思想不明确,含糊不清,自然不确定,甚至隐含逻辑矛盾了。三条逻辑的基本规律对概念、判断和推理都是普遍适用的,概念的使用、判断的使用以及推理都必须遵守这几条规律,它们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但是,它们都不是正确思维的充分条件。即使符合逻辑基本规律,思维也未必正确,而思维不正确,也未必就违反逻辑规律,也可能是由于其他方面的科学知识不足造成的。

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又是有区别的。它们在基本内容、逻辑要求、适用范围、在推理论证中的作用,以及违反这些逻辑规律的逻辑错误方面都是不同的。因为不矛盾律与排中律都适用于矛盾关系的判断,使用时容易混淆,所以不应特别注意。

它们之间的区别是:第一,适用范围不同。排中律只适用于一切不能同假的判断(包括矛盾关系的判断和下反对关系的判断),不适用于可以同假的反对关系的判断。而不矛盾律只适用于一切不能同真的判断(包括矛盾关系的判断和反对关系的判断),不适用于可以同真的下反对关系的判断。

第二,要求不同。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两个矛盾关系或下反对关系的判断不能都否定,必须确定一个是真的;而不矛盾律则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两个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判断不能肯定,必须确定一个是假的。所以,违反排中律的逻辑错误叫“模棱两不可”,而违反不矛盾律的逻辑错误叫“自相矛盾”(或“模棱两不可”)

第三,作用不同。运用排中律可以由假推真,从而保证思维的明确性,运用不矛盾律可以由真推假,从而保证思维的首尾一贯性。

最后,充足理由律。其内容是:在同一思维和论证过程中,一个思想被确认为真,总是有充足理由的。这里所说的思想通常是指其真实性需要确定的判断,因此充足理由律可以表述为:P真,因为q真,并且由q能推出P。也可以用符号公式表示为[q^(q→p)]→p。其意思是说,一个判断“p”所以被确定为真,是因为“q”真,并由“q”真可以推出“p”真。在这里,“q”就是“p”的充足理由。

其逻辑要求是第一:理由必须真实;第二:理由和推理之间要有逻辑联系。

违反充足理由律的要求,就会犯“理由虚假”或“推不出”的逻辑错误。

1、理由虚假。即以主观臆造的理由为依据进行论证。

例如:乙对甲说:甲,你的作业写错了。然后甲对乙说:我已经得了12次作业最高分了,怎么会写错作业呢?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甲理由是虚假的。因为作业连续12次获得最高分不是不会写错作业的理由。

2、推不出。有时,理由孤独地看是真实的,但它同推断没有必然的联系,从理由推不出判断。

例如:小A说:苹果树长得太高了,所以苹果很甜,我们都喜欢吃。再如小B说:我长得很帅,所以,我的心地很善良。很明显,这两个例子的理由和推理之间是没有任何因果联系的,因而是推不出的。

以上四个规律是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是指在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时都必须遵守的,它普遍地适用于任何思维过程。我们在学习和研究这些逻辑规律时,为了加以考察,但在实际中总是综合地加以运用,我们必须在相互联系中来掌握这些逻辑规律的实质和内容。

第七章逻辑学的基本规律

【堂上操练】 一、填空题: 1.普通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有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2.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三条基本规律都共同要求保持_______。 3.违反同一律的要求,就会出现"________"和"_______"的逻辑错误。 4.违反矛盾律的要求,就会出现"________"的逻辑错误。 5.违反排中律的要求,就会出现"_______"的逻辑错误。 二、下列各段文字是否符合同一律要求?如不符合,犯了什么逻辑错误? 1.甲:今年你们厂的产值是多少? 乙:今年原材料提了很多价,不亏本就算好了。 2.上面不是老说领导要多听群众意见?我是群众,可领导总是不听我的意见。 3.这门课程很难学,我花了很多时间还是学不好。 4.凡是你所没有丧失的,就是你有的;你没有丧失角,所以你有角。 5.唐代以后古体诗转韵的也不少,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就是这样。 三、下列各段文字是否符合矛盾律和排中律的要求?如不符合,指出违反了哪条基本规律和犯了什么逻辑错误: 1.这个公司今年做了差不多一百万元以上的生意。 2.张三考试作弊,一种意见是要处分,一种意见是不要处分,这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关键是做好张三的思想工作。 3.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4.万里长城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的天然屏障。 5."鲁迅是一个乡土作家"是一种意见,"鲁迅不是一个乡土作家"也是一种意见,对这两种意见我很难表态。如果一定要我表态的话。我认为:"如果鲁迅是一个乡土作家,那么,他就是一个乡土作家,如果鲁迅不是一个乡土作家,那么,他就不是一个乡土作家。" 6.既不能说这筒胶卷每张相片都照得很好,也不能说这筒胶卷每张相片都照得不好。 【课后作业】 一、下列议论是否违反普通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请加以简要分析: 1.犯罪嫌疑人没有犯罪之故意,不是犯罪嫌疑人。 2.价值规律是永恒的历史范畴。 3.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4.他一有空就行乐,从来不浪费时间。 5,中小学教师利用业余时间搞"家教",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对此既不提倡,也不禁止。 6.在从前的年代,四方台向来没有人上去过,上去的人就从来没有回得来的。 7.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8.问:你的丈夫犯了罪,你知道吗? 答:我们过去可是为国家出生入死的啊! 问:他贪了这么多钱,你难道不知道吗? 答:北京有人比他贪得更多呢! 9.这里的商品既不是价廉物美,也不是价不廉或物不美。 10.父亲:你完成了作业没有? 女儿:谁说我没有完成作业? 父亲:那你就去睡吧。 女儿:我还有一道题没做完。 父亲:你不是说你已经完成了作业?

普通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第七章普通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堂上操练】 一、填空题: 1.普通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有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2.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三条基本规律都共同要求保持_______。 3.违反同一律的要求,就会出现"________"和"_______"的逻辑错误。 4.违反矛盾律的要求,就会出现"________"的逻辑错误。 5.违反排中律的要求,就会出现"_______"的逻辑错误。 二、下列各段文字是否符合同一律要求?如不符合,犯了什么逻辑错误? 1.甲:今年你们厂的产值是多少? 乙:今年原材料提了很多价,不亏本就算好了。 2.上面不是老说领导要多听群众意见?我是群众,可领导总是不听我的意见。 3.这门课程很难学,我花了很多时间还是学不好。 4.凡是你所没有丧失的,就是你有的;你没有丧失角,所以你有角。 5.唐代以后古体诗转韵的也不少,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就是这样。 三、下列各段文字是否符合矛盾律和排中律的要求?如不符合,指出违反了哪条基本规律和犯了什么逻辑错误: 1.这个公司今年做了差不多一百万元以上的生意。 2.张三考试作弊,一种意见是要处分,一种意见是不要处分,这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关键是做好张三的思想工作。 3.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4.万里长城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的天然屏障。 5."鲁迅是一个乡土作家"是一种意见,"鲁迅不是一个乡土作家"也是一种意见,对这两种意见我很难表态。如果一定要我表态的话。我认为:"如果鲁迅是一个乡土作家,那么,他就是一个乡土作家,如果鲁迅不是一个乡土作家,那么,他就不是一个乡土作家。" 6.既不能说这筒胶卷每张相片都照得很好,也不能说这筒胶卷每张相片都照得不好。 【课后作业】 一、下列议论是否违反普通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请加以简要分析: 1.犯罪嫌疑人没有犯罪之故意,不是犯罪嫌疑人。 2.价值规律是永恒的历史范畴。 3.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4.他一有空就行乐,从来不浪费时间。 5,中小学教师利用业余时间搞"家教",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对此既不提倡,也不禁止。 6.在从前的年代,四方台向来没有人上去过,上去的人就从来没有回得来的。 7.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8.问:你的丈夫犯了罪,你知道吗? 答:我们过去可是为国家出生入死的啊! 问:他贪了这么多钱,你难道不知道吗? 答:北京有人比他贪得更多呢! 9.这里的商品既不是价廉物美,也不是价不廉或物不美。 10.父亲:你完成了作业没有? 女儿:谁说我没有完成作业? 父亲:那你就去睡吧。 女儿:我还有一道题没做完。

普通逻辑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普通逻辑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请指出下列各段议论“逻辑”一词的含义 1、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致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是中国革命合乎逻辑的民展。 2、虚构、夸张是文学创作必要手段,但它不曾离开现实生活的逻辑,其目的在于更概括、更真实、更典型地表现事物的本质. 答案:1和2中的逻辑分别指中国革命民展的客观规律和现实生活的客观规律。 3、列宁演说中的逻辑好像万能的触角,用钳子从各方面把你钳信,使你无法脱身,你不是投降,就是完全失败。 4、写文章要讲逻辑。就是要注意整篇文章的结构,开头、中间、线要有一种关系,要有一种内在联系,不要互相冲突。 5、出现重复,部分是由于术语上的缺点,部分是由于缺乏逻辑修养. 6、从中学时期就训练好一种逻辑的头脑,以后无论学什么、做什么,都将受益无穷。 3、4、5、6中的逻辑均指思维的规律和规则。 7、普及逻辑应以而广量大的中学生为重点。他们年纪轻,精力旺盛,记忆力和接受力强,在他们中普及逻辑收效较大。 8、逻辑并不难于理解,也有办法将所谓的难化为易。 7和8中的逻辑指的是逻辑学(即普通逻辑)。 二、在下列判断或推理中,哪些具有共同的逻辑形式,请用公式表示: 1)一切真知都是来源于实践。2)一切交通事故都是违章造成。3)一切国有的企业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1、6、10具有共同的逻辑形式,即:一切S都是P。 4)一个统计数字的错误,或者由于材料不可靠,或者由于计算有偏差。5)胜者或因其强,或因其指挥无误。4和5具有共同的逻辑形式,即:或者P,或者Q。 6)一切鸟都是卵生的,一切蝙蝠都不是卵生的,所以一切蝙蝠都不是鸟。7)一切偶数都能被2整除,一切奇数都不能被2整除,所以一切奇数都不是偶数。6和7具有相同的逻辑形式,即:一切P都是M,一切S都不是M,所以,一切S都不是P。 8)只有充分发展商品经济,才能把经济真正搞活。9)只有充分民挥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我国的四个现代化才能实现。10)只有坚决地系统地进行改革,城市的经济才能兴旺繁荣。8、9、10具有相同的逻辑形式,即:只有P,才Q。 11)如果溶液是酸性的,就能使试纸变红,这瓶溶液是酸性的,所以它能使试纸变红。12)如果被告已以残废不再追究其刑事责任,现在被告已经死了,所以不再追究其刑事责任。11和12具有共同的逻辑形式,即:如果P,那么Q,P,所以Q。 三、请例举具有下列逻辑形式的具体判断和推理。 1、一切S都是P***一切国有资源都不是商品。 2、有的S是P***有的鸟是不会飞的。 3、如果p,那么q***如果不坚持改革,就会犯历史性的错误。 4、或者p或者q,非p,所以q***一部电影水平不高,或者是思想性差,或者是艺术性差;这部电影的思想性并不差,所以,这部电影艺术性差。 5、如果p那么q,非q,所以非p***如果语言能够生产物质财富,那么夸夸其谈的人就会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夸夸其谈的人不会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所以,语言并不能够生产物质财富。 第二章

《普通逻辑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普通逻辑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一个性质判断的谓项不周延,则这个判断的质是;一个性质判断的主项周延,则这个判断的量是。 2、对SAP判断换质,其结论是;对SAP判断换位,其结论是。 3、根据性质判断对当关系,如果SEP假,则SAP 、SIP 、SOP 。 4、违反三段论“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的规则,会犯的逻辑错误。 5、“并非只有外国人当经理,才能把企业搞好。”与该负判断等值的判断是。 6、违反同一律要求所犯的基本逻辑错误是。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概念与语句的关系是() (1)所有的语词都是表达概念(2)所有的语词都不表达概念 (3)所有的概念都要通过语词来表达(4)有的概念不通过语词表达 2、在“知识分子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和“大学教师是知识分子”这两个判断中,“知识分子”这个概念是() (1)都是集合概念(2)都是非集合概念 (3)前者是集合概念,后者是非集合概念(4)前者是非集合概念,后者是集合概念 3、“圆是平面上的一个点对一个中心保持相等距离运动所形成的封闭的曲线。”作为定义,属于() (1)语词定义(2)发生定义(3)功用定义(4)关系定义 4、在性质判断中,决定判断形式的是() (1)主项和谓项(2)主项和量项(3)谓项和联项(4)量项和联项 5、“某甲是有罪的”与“某甲是无罪的”这两个性质判断之间是() (1)反对关系(2)矛盾关系(3)差等关系(4)下反对关系 6、“普通逻辑学是没有阶级性的;普通逻辑学是科学,所以,所有的科学都是没有阶级性的。”这个三段论是() (1)有效的推理形式(2)犯中项不周延的逻辑错误 (3)犯大项不当周延的逻辑错误(4)犯小项不当周延的逻辑错误 7、已知“当且仅当p才q,”“p→q”均真,则() (1)p真q真(2)p假q假(3)p真q假(4)非p真非q假 8、“并非小王和小李都是电大学生。”其等值判断是() (1)小王和小李都不是电大学生(2)小王是三好学生,小李不是电大学生 (3)如果小王是三好学生,则小李就是电大学生 (4)或者小王不是电大学生,或者小李不是电大学生 9、如果既不否定SAP,又不否定SEP,则() (1)违反同一律的要求(2)违反不矛盾律的要求 (3)违反排中律的要求(4)不违反普通逻辑基本规律的要求 10、类比推理和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相同点是() (1)从个别到一般(2)结论不一定可靠(3)前提蕴涵结论(4)从个别到个别

普通逻辑自学考试复习资料

普通逻辑复习资料 第一章:引论 1、逻辑包括两大类:形式逻辑和辨证逻辑,普通逻辑即传统的形式逻辑。 2、普通逻辑是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及其基本规律和简单逻辑方法的科学。 3、思维分为三大类:抽象(逻辑)思维,形象(直感)思维,灵感(顿悟)思维,一般思维指抽象思维。 4、感觉是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在人脑中产生的关于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5、知觉是事物在人脑中的整体性的直接反映。 6、表象是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一定概括性的感性形象。 7、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思维机构的基本组成要素。 8、判断是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它是由概念组成的,同时,它又为推理提供了前提和结论。 9、思维有两个基本特征:概括性和间接性。 10、思维的逻辑形式指思维内容各部分的联系方式或形式结构,也叫思维形式的结构。 11、普通逻辑的研究推理,正是要研究从不同的推理内容中抽取出来的各种共同的逻辑形式。 12、思维的基本规律有四条: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13、同一律要求:一个思想是什么,它就是什么,不能把不同的思想混为一谈。 14、矛盾律要求:在互相否定的两个思想中,必须承认至少一个是假的,而不能承认它们都是真的。 15、排中律要求:在互相矛盾的两个思想中,必须承认至少一个是真的,即二者必居其一,排除第三种可 能性。 16、充足理由律要求:断定任何一个思想为真,都必须拿出充分的理由。 17、普通逻辑是撇开思维的具体内容来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及其基本规律的。 18、普通逻辑的工具性表现在:它本身不能给人们直接提供各种具体的科学知识,但是它能够为人们进行 正确思维,获取新知识,表述论证思想,提供必要的逻辑手段和方法。

选修课《逻辑学》笔记

选修课《逻辑学》笔记 第一讲绪论 L O G I C 说真话——被淹死 说假话——被砍头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周易·易传》 以上四张牌,每张牌的一面是字母,另一面是数字。并且如果牌的一面是元音字母,另一面是偶数。 问:必须翻哪两张牌可以证明或证否这一规则? 某特种大队四班长深入敌后侦察,遇一岔路口,每一路口上立着一块牌子: 3号路口的牌子上写着“此路有地雷” 2号路口的牌子上写着“此路无地雷” 1号路口的牌子上写着“3号路无地雷” ★已知,三块牌子上的话只有一句真话并且只有一条路上埋有地雷。请问哪句话是真话?哪条路上有地雷? 逻辑是一门独立的学问,大家都要学一点。 一、学习逻辑学的作用 1、可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指导人们正确思维,认识客观事物。 近代西方科学的发展是建立在两大基础之上的:一是亚里士多德创立的演绎逻辑体系,二是近代实验科学家创立的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 ——爱因斯坦 中华新文化的灿烂未来,有待于思维方式的更新。 ——张岱年 2、可以提高逻辑论证能力,指导人们正确进行论证和反驳。 学习逻辑学的作用 论证上帝不是万能的 3、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指导人们准确交流和表达思想。 学习逻辑学的作用 要把我们的思想正确地表达出来,第一件事情是要讲逻辑。 ——吕叔湘朱德熙 4、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军队政治工作的作战功能。 学习逻辑学的作用 毛泽东《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 (一)“逻辑”的词源和词义 “逻辑”是从英语logic一词音译而来,logic又是源于希腊语“逻各斯”。 二、逻辑学是什么? 现代汉语中,“逻辑”一词的主要含义有: ⑴客观规律

普通逻辑1710试题及答案备课讲稿

201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普通逻辑试卷 (课程代码00024) 本试卷共5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两个单独概念外延之间的关系或者是同一关系,或者是 A.真包含关系 B.真包含于关系 C.交叉关系 D.全异关系 2.当S真包含P时,由此可以得到 A.SOP与SEP均真 B.SAP与SOP均真 C.SOP与SIP均真 D.SIP与SEP均真 3.“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可以读完的”和“《祝福》是鲁迅的作品”中,上述判断中“鲁迅的作品” A.前者是非集合概念,后者是集合概念 B.都是非集合概念 C.前者是集合概念,后者是非集合概念 D.都是集合概念 4.下列概念的概括,正确的是 A.“鼠标”概括为“个人电脑” B.“北京”概括为“中国” C.“番茄”概括为“西红柿” D.“工具书”概括为“书” 5.“没有任何组织可以不在宪法和法律内活动”,这个判断是 A.单称判断 B.全称判断 C.特称判断 D.既可以为特称判断,也可以为全称判断 6.由并非SIP可推出SEP,其根据是逻辑方阵中的 A.矛盾关系 B.反对关系 C.下反对关系 D.差等关系 7.若“?q”与“p→q”均真,则 A.P与q均假 B.P与q均真 C.P真q假 D.P假q真 8.某公司共有自考一次通过q39052026包括总经理在内的20名员工。有关这20名员工,以下三个断定中只有一个是真的: (1)有人在该公司入股。 (2)有人没在该公司入股。 (3)总经理没在该公司入股。 根据以上事实,以下各项中为真的是 A.20名员工都没入股 B.20名员工都人了股 C.只有1人人了股 D.无法确定入股员工的人数 9.(1)凡投资皆有风险;(2)有些投资没有风险。上述两个判断 A.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 B.不能同假,可以同真 C.不能同真,可以同假 D.可以同真,也可以同假

《法律普通逻辑学》复习与考试说明

《法律逻辑学》参考资料: 7月《法律逻辑学》复习与考试说明 一、考试范围及复习指要 法律逻辑学是开放教育法学专业的省开选修课。课程主教材采用姜成林主编的, 中央 电大出版社出版的文字教材《普通逻辑学》( 修订版) , 是考核的主要依据。同时还配有 相应的学习指导书, 内容包括各章练习题和综合练习题等, 同学们复习时, 应结合这些练 习进行。 考试不会超出教材和学习指导书范围, 大家在复习时要紧紧扣住以下几条: 1、掌握基本概念。 2、掌握各种判断、推理的逻辑形式。 3、掌握推理规则及可能犯的逻辑错误。 4、多做练习。教材与指导书上的练习都要求做。 具体到各章节, 大致如下: 1、概念: 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概念的种类、概念间的关系、定义的方法和规则、概念的划分、概念的限制和概括。注意掌握用欧拉图表示概念间的关系。 2、简单判断及其演绎推理: 性质判断的四个构成部分、种类; A、 E、 I、 O四种判断的对当关系; 性质判断主、谓项的周延性; 性质判断对当关系及其变形的直接推理; 三段 论的公理及一般规则; 三段论的格和式; 关系判断。 3、复合判断及其演绎推理: 复合判断的种类及其推理; 假言直接推理的三种形式及 其相应的规则; 假言三段论推理; 负判断及其等值判断; 真值表方法及其作用。 4、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的性质与演绎推理的关系及其种类; 完全归纳推理的含义及 其性质; 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含义、种类及各类方法的运用; 探求因果联系的五种逻辑方 法。 5、普通逻辑基本规律: 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的内容和要求以及违反这些基本规律所犯的错误。 6、论证: 论证的实质、种类、规则及其与推理的关系; 反驳的实质、结构及反驳的方法。 二、关于考试方式 试卷号为3071和7034《法律逻辑学》均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 三、关于考试题型、例题及分值分布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2分, 共20分) 例: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阴山"属于: A.单独概念B.负概念C.空概念D.普遍概念 本大题主要考察学员对于逻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推演技巧的掌握情况 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概念的种类、概念间的关系、定义的方法和规则、概念的划分、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简单判断及其演绎推理: 性质判断的四个构成部分、种类; A、 E、 I、 O四种判断的对当关系; 给出一个性质判断, 要你判定其主、谓项的周延性; 性质判断对当关系及其变形

【DOC】普通逻辑基本规律(2课时).

第五章普通逻辑基本规律(2课时) 一、填空题 1、普通逻辑所研究的基本规律有四条:、、、和。 2、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其表达公式。 3、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概念必须,不能;判断必须,不能。 4、违反同一律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或; 或______。 5、同一律在思维中的作用,就在于。 6、矛盾律的基本内容是,其表达公式。 7、矛盾律对人们的要求是。 8、违反矛盾律的要求,就会犯的逻辑错误。 9、矛盾律的作用在于。 10、排中律的基本内容是:__,其表达公式。 11、排中律的逻辑要求是:。 12、违反排中律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是___。 13、排中律的作用在于。 14、充足理由律的基本内容是,其表达公式为。 15、充足理由律的逻辑要求有两条:其一是;其二是。 16、违反充足理由律的要求,就会犯和的逻辑错误。 17、充足理由律的主要作用在于。 18、“经验主义不能一概都反对,例如工作经验,生产经验就不能加以反对”。这段话违反了律,犯了的逻辑错误。 19、“在从前的年代,四方台从来没有人上去过,上去的人也从来没有回来的”。这段话违反了律,犯了的逻辑错误。 20、“对于小王不够团员标准的看法,我是不同意的,可是说小王已经到了团员的标准,我认为也不妥”。这段话违反了律,犯了的逻辑错误。 21、教师问:“你能说出十七世界化学家的名字吗?”学生答:“他们都死了”。这里学生的回答违反了律,犯了的逻辑错误。

22、“两天两夜没停的毛毛雨又下起来了”。这句话违反了律,犯了的逻辑错误。 23、“我既不赞成形式逻辑有阶级性的观点,也不赞成形式逻辑没有阶级性的观点。”这句话违反了律,犯了的逻辑错误。 24、“因循守旧不一定都是错误的,例如研究中国古代的瓷器,就很有意义”。这句话违反了律,犯了的逻辑错误。 二、单项选择题 1、若出现了“混淆概念”的逻辑错误,则是违反了。()。 (1)同一律(2)矛盾律(3)排中律(4)充足理由律 2、矛盾律的基本内容表明,作为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 (1)必有一真(2)必有一假(3)必然同真(4)必然同假 3、排中律的表达公式是()。 _____ _ _ (1)A→A (2)A∧A (3)A∨A (4)A=A 4、违反矛盾律所犯的逻辑错误是()。 (1)偷换论题(2)自相矛盾(3)混淆概念(4)虚假理由 5、违反排中律所犯的逻辑错误是()。 (1)混淆概念(2)转移论题(3)自相矛盾(4)模棱两不可 6、排中律的基本内容表明,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1)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2)两个互相反对的思想不能同真,必有一假(3)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真,必有一假(4)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必然同假 7、保持思维的明确性,这是()。 (1)同一律的作用(2)矛盾律的作用(3)排中律的作用 (4)充足理由律的作用 8、“劳动创造物质财富,教师在辛勤劳动,所以,教师在创造物质财富”,这段话()。 (1)违反了同一律(2)违反了矛盾律(3)违反了排中律 (4)违反了充足理由律 9、“对恋爱问题的评价要实事求是,我虽然不认为‘一见钟情’是正确的,但也不认为这有什么错误。”这段话违反了()。 (1)矛盾律(2)排中律(3)充足理由律(4)不违反逻辑规律 10、“他是数学家,但这次演算出了错”。这句话()。 (1)不违反逻辑规律(2)违反了同一律(3)违反了矛盾律 (4)违反了排中律

2019年南开大学逻辑学拟录取经验分享

应舍友的强烈要求,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考研经验(大家还需要结合自己的性格、学习特点和学科特点,自行斟酌) 先说一下我的基本情况,本科双非一本,报考南开大学哲学院逻辑学专业,现已被录取。我的初试成绩总分408,专业第一名。政治73,英语一76,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22,形式逻辑137. 一、英语 英语是考研中非常重要的一科,而且随着考研人数的增多,许多学校都加强了英语的要求。所以大家一定要在备考这一年尽自己最大努力学好英语。我报考的南开大学哲学系英语基本分数线是60,而且许多考试都是因为英语没有过线,所以英语很重要!!! 1、3-5月份,背英语单词,至少背过一遍之后,才可以做真题!!!我自己是拿新东方的单词书背的,没有结合视频。背到10月份,发现单词方面没有什么长进,还是会弄混,所以在背单词方面没有什么好的建议给大家。背单词是整个考研期间一直要重复做的事情。 2、5-12月份一直持续做真题(尽量用铅笔做题,因为真题起码要做三遍。提前把最近2-3年的真题收起来,一眼都不要看,留到12月全真模拟的时候用!!) (1)5-8月底,我是每天做一篇阅读,做的时候完全不查单词。做完之后不要马上对答案。准备一个笔记本,翻译这篇阅读,翻译的时候自己划分句子结构,分析句子。遇到不认识的词语结合上下文猜单词意思,可以在卷子上勾画出不认识的单词。(注意在做题和翻译的过程中不要查单词!!!!)翻译完之后,去查不认识单词的意思,写到笔记本上。翻译完之后再去看题目,改正自己的答案。之后自己用红笔对照答案改正自己的翻译和阅读选项。自己做错的题目一定要看答案解释,回到文中找问题出处。就这样到了8月底,做完了2000年到16年的真题。 (2)9月份--10月底,第二遍开始做真题。这次做的时候不要查单词,做完之后,自己翻译全文,这次不用写下来翻译,而是用笔指着文章,一句一句在心里翻译。翻译完一段之后,对照标准答案的翻译,看看哪里翻译的不好,哪个单词不认识,再次勾画。(这次要换一个笔的颜色勾画)翻译完之后的步骤和之前第一遍的一样的。(3)10月份,我就开始了新题型和翻译的专项训练。(之前集中做阅读,新题型和翻译没有做) 新题型我看的是李玉技老师的新题型,我觉得看完对自己的新题型很有帮助。老师会告诉你做题的方法以及要看哪些重点词语进行排序,这些是自己闷头做题很难总结出来的,所以我建议大家去看下新题型的相关视频。结合视频,自己做笔记,记下重点。然后在看完视频之后,结合真题去运用这些解体方法。开始可以一边做题一边看自己的笔记,到后来做到自己做题不看自己的笔记,而把重点都记在心里。做完题后,对答案,看一下答案的解题思路和自己有没有不同,如果有的话,也可以适当地记在笔记本上。 翻译我看的是唐静的视频,大家可以去微博上搜别人分享的视频以及笔记。看视频做翻译的时候,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准备一个翻译本,自己动手翻译,每一个句子限时4分钟,遇到不会的单词不要查单词(我觉得这个真的超级有用,因为在考研的时候翻译最多用时20分钟,一个句子最多4-5分钟)。听完老师的讲解,你会发现做翻译的顺序:划分句子结构-小句子--再连接成大句子--最后检查一下是否通顺。看完视频之后,自己把老师没有涉及到的句子按照步骤自己进行翻译,一天3个左右,不要过量。每天做完新句子之后再把以前讲的句子遮住答案,自己翻译,看看哪些有问题或者自己不理解。一直重复到12月初。

2002年4月普通逻辑考试试题和答案

全国200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普通逻辑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5分) 1.“p∧q”与“r∨s”这两个逻辑形式,它们的() A.变项和逻辑常项都相同 B.变项不同但是逻辑常项相同 C.逻辑常项不同但变项相同 D.变项和逻辑常项都不同 2.在下列两概念中具有矛盾关系的是() A.黑、白 B.对称关系、非对称关系 C.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 D.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 3.在“有S不是P”中,S和P不可能有欧拉图()所示之关系。 4.在“有的S是P”这个特称肯定判断中,量项“有的”的逻辑含义是()的意思。 A.“一部分” B.“少数” C.“至少有一个” D.“大多数” 5.如一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则这一判断必为假。 A.前件真,后件真 B.前件假,后件假 C.前件假,后件真 D.前件真,后件假 6.在三段论推理“所有P都是M,有的S不是M;所以,有的S不是P”中,() A.小项在前提和结论中均周延 B.小项在前提和结论均不周延 C.大项在前提和结论中均不周延 D.中项在前提中周延两次 7.“这场球赛,或者英国队胜,或者德国队胜,或者两队踢平。德国队没有胜,英国队也没有胜,所以,两队踢平。”该推理属于() A.联言推理 B.选言推理 C.假言推理 D.二难推理 8.以“如果要增强企业活力,就必须进行体制改革”和“不进行体制改革”为前提,可推出的必然结论为() A.不要增强企业活力 B.既要增强企业活力,又必须进行体制改革 C.能增强企业活力 D.或者要增强企业活力,或者必须进行体制改革 9.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前件式可用符号表示为() A.(p→q)∧p→q B.(p→q)∧┐q→┐p C.( p←q)∧┐q→┐p D.(p←q)∧┐p→┐q 10.从个别性的前提得到个别性结论的推理是() A.演绎推理 B.归纳推理 C.类比推理 D.必然性推理 11.若“并非所有的花都是红的”这一断定为真,则下列为真的判断是() A.有的花是红的 B.有的花不是红的 C.并非有的花是红的 D.并非有的花不是红的 12.据卫星提供的最新气象资料表明,原先预报的明年北方地区的持续干旱不一定出现。以下最接近于上文中气象资料含义的断定是明年北方地区的持续干旱()

普通逻辑学试题(附答案)

2002年上半年期末考试《普通逻辑学》试题 一、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一个性质判断的谓项不周延,则这个判断的质是;一个性质判断的主项周延,则这个判断的量是。 2、对SAP判断换质,其结论是;对SAP判断换位,其结论是。 3、根据性质判断对当关系,如果SEP假,则SAP 、SIP 、SOP 。 4、违反三段论“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的规则,会犯的逻辑错误。 5、“并非只有外国人当经理,才能把企业搞好。”与该负判断等值的判断是。 6、违反同一律要求所犯的基本逻辑错误是。 二、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概念与语词的关系是() (1)所有的语词都是表达概念(2)所有的语词都不表达概念 (3)所有的概念都要通过语词来表达(4)有的概念不通过语词表达 2、在“知识分子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和“大学教师是知识分子”这两个判断中,“知识分子”这个概念() (1)都是集合概念(2)都是非集合概念 (3)前者是集合概念,后者是非集合概念(4)前者是非集合概念,后者是集合概念3、“圆是平面上的一个点对一个中心保持相等距离运动所形成的封闭的曲线。”作为定义,属于() (1)语词定义(2)发生定义(3)功用定义(4)关系定义 4、在性质判断中,决定判断形式的是() (1)主项和谓项(2)主项和量项(3)谓项和联项(4)量项和联项 5、“某甲是有罪的”与“某甲是无罪的”这两个性质判断之间是() (1)反对关系(2)矛盾关系(3)差等关系(4)下反对关系 6、“普通逻辑学是没有阶级性的;普通逻辑学是科学,所以,所有的科学都是没有阶级性的。”这个三段论是() (1)有效的推理形式(2)犯中项不周延的逻辑错误 (3)犯大项不当周延的逻辑错误(4)犯小项不当周延的逻辑错误 7、已知“当且仅当p才q,”“p→q”均真,则() (1)p真q真(2)p假q假(3)p真q假(4)非p真非q假 8、“并非小王和小李都是电大学生。”其等值判断是()(1)(1)小王和小李都不是电大学生 (2)(2)小王是三好学生,小李不是电大学生 (3)(3)如果小王是三好学生,则小李就是电大学生 (4)(4)或者小王不是电大学生,或者小李不是电大学生 9、如果既不否定SAP,又不否定SEP,则() (1)违反同一律的要求(2)违反不矛盾律的要求 (3)违反排中律的要求(4)不违反普通逻辑基本规律的要求 10、类比推理和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相同点是()(1)从个别到一般(2)结论不一定可靠 (3)前提蕴涵结论(4)从个别到个别 三、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形式逻辑》

形式逻辑教学大纲 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一、形式逻辑是研究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是大学本(专)科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作为一门思维科学,它既有认识的作用,又有表达和论证思想的作用。学习形式逻辑对于自觉地进行思维的逻辑训练,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增强逻辑论证的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本课程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原则和方法,要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形式逻辑的基本概念、逻辑规律和逻辑原理,同时,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自觉地运用学过的逻辑理论和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活动中碰到的各种逻辑问题。通过学习本课程,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三、就中文系而言,本课程应注意同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等基础课程相联系,从形式逻辑的角度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本课程的一些内容比较抽象,教学中应注意重点突出、例证生动,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加强趣味性。教材一般都借用了数理逻辑的语言形式,应注意自然语言和形式语言的转换。 五、本课程讲授一学期,约32学时。书面作业2次。 六、本大纲课程教学内容顺序依托华东师大《形式逻辑》教材内容顺序编排,教学重点为第二、三、四、五、六、十章,教师在完成大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根据课时多少及学生接受能力对教学内容可以适当调整。由于选用教材不同,内容编排顺序以及个别内容、术语可能小异,教学中应作适当调整。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形式逻辑的对象和意义 第一节了解:形式逻辑的对象(思维形式及其规律)和性质(全民性、工具性)。 第二节理解:学习形式逻辑的意义和方法

第二章概念 第一节概念的概述 一、了解:概念是通过揭示对象的特性或本质来反映对象的一种思维形式。 二、了解:概念与语词的关系 第二节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一、了解:概念内涵、外延的定义 二、掌握: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反变关系 第三节概念的种类 一、理解: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 二、理解: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 三、理解:正概念与负概念 第四节概念外延间的关系 一、理解:相容关系(全同、真包含、真包含于、交叉) 二、理解:不相容关系(全异:矛盾、反对) 第五节掌握: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第六节掌握:定义及其规则 第七节掌握:划分及其规则 第三章简单命题及其推理(上) 第一节了解:命题和推理的概述 第二节性质命题 一、了解:性质命题是断定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命题。 二、理解:性质命题根据质和量的不同结合分为六种基本形式。 三、掌握:A、E、I、O四种性质命题的项的周延性 四、掌握:主、谓项相同的A、E、I、O四种性质命题间的真假关系 第三节性质命题的直接推理 一、掌握:运用命题变形法的直接推理 二、掌握:依据“逻辑方阵”的命题间关系的直接推理 第四章简单命题及其推理(下) 第一节三段论 一、理解:三段论及其结构

逻辑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逻辑学》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A ) 2分,共20分) 、思维的形式结构由 逻辑常量 和 逻辑变量 构成。 2、表示对象不具有某种本质属性的概念,称为 负概念 。 3、由“q p ?→”为假,可知p 为 真 ,q 为 真 。 4、对一真值形式的判定,就是确定它属于 重言式 、 矛盾式 还是 非 重言的可真式 。 5、直言命题的 主项 和 谓项 通称为词项。 6 、一个直言命题的谓项周延,其质是 否定式 。 7、如果把“新闻系毕业的学生不都当记者”整理成I 命题,则其谓项是 不当 记者的 。 8、如果SOP 为假,则S 与P 的外延间具有 全同 关系和 真包含于 关系。 9、“地球磁场发生磁暴的周期性经常与太阳黑子的周期性一致。随着太阳上黑子数目 的增加,磁暴的强烈程度也增高。当太阳黑子数目减少时,磁暴的强烈程度也随 之降低。所以,太阳黑子的出现可能是磁暴的原因。”这是运用了求因果联系的 逻辑方法中的 共变法 。 、证明是根据已知为真 的命题,来确定某一命题 真实性 的思维形式。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 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不选均无 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与“s r ∨”这两个命题形式含有 (b ) A 、相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变项 B 、不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变项 C 、不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变项 D 、相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变项 2、在下列语句中,在集合意义下使用语词“人”的是 ( d ) A 、人是有思维能力的 B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C 、人贵有自知之明 D 、人是世间万物中第一个可宝贵的 3、下列语句作为划分,正确的是 ( c ) A 、战争分为常规战争和世界大战 B 、一年可以分为春、夏、秋、冬四季 C 、这个班的学生,除了七名女学生外,其余都是男生

普通逻辑学试题(逻辑学考试)

《普通逻辑学》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一各性质判断的谓项不周延,则这个判断的质是________;一个性质判断的主项周延,则这个判断的量是________。 2、对SAP判断换质,其结论是________;对SAP判断换位,其结论是________。 3、根据性质判断对当关系,如果SEP假,则SAP________、SIP________、SOP________。 4、违反三段论"中项在前提中必须至少周延一次"的规则,会犯________的逻辑错误。 5、"并非只有由外国人当经理,才能把企业搞好。"与该负判断等值的判断是________。 6、违反同一律要求所犯的基本逻辑错误是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概念与语词的关系是( ) (1)所有的语词都是表达概念(2)所有的语词都不表达概念 (3)所有的概念都要通过语词来表达(4)有的概念不通过语词来表达 2、在"知识分子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和"大学教师是知识分子"这两个判断中,"知识分子"这个概念( ) (1)都是集合概念(2)都是非集合概念 (3)前者是集合概念,后者是非集合概念(4)前者是非集合概念,后者是集合概念3、"圆是平面上的点对一个中心保持相等距离运动所形成的封闭的曲线。"作为定义,属于( ) (1)语词定义(2)发生定义(3)功用定义(4)关系定义 4、在性质判断中,决定判断形式的是( ) (1)主项和谓项(2)主项和量项(3)谓项和联项(4)量项和联项 5、"某甲是有罪的"与"某甲是无罪的"这两个性质判断之间是( ) (1)反对关系(2)矛盾关系(3)差等关系(4)下反对关系 6、"普通逻辑学是没有阶级性的;普通逻辑学是科学。所以,所有的科学都是没有阶级性。"这个三段论是( ) (1)有效的推理形式(2)犯中项不周延的逻辑错误 (3)犯大项不当周延的逻辑错误(4)犯小项不当周延的逻辑错误 7、已知"当且仅p才q,""p^q","p->q"均真,则( ) (1)p真q真(2)p假q真(3)p真q假(4)非p真非q 假 8、"并非小王和小李都是电大学生。"其等值判断是( ) (1)小王和小李都是电大学生 (2)小王是三好学生,小李不是电大学生 (3) 如果小王是三好学生,则小李就是电大学生 (4) 或者小王不是电大学生,或者小李不是电大学生 9、如果既部否定SAP,又不否定SEP,则( ) (1)违反同一律的要求(2)违反部矛盾律的要求 (3)违反排中律的要求(4)不违反普遍逻辑基本规律的要求 10、类比推理和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相同点是( ) (1)从个别到一般(2)结论不一定是可靠的 (3)前提蕴涵结论(4)从个别到个别 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形式逻辑最全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普通逻辑:是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及其基本规律和简单逻辑方法的科学。 2、思维: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于客观世界间接地,概括地反映。思维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方式叫思维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 思维与语言有不可分类的联系。思维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概念、判断和推理)是借助于语言(语词、句子和句群)来实现和表达的。 3、思维的逻辑形式:思维有具体内容,也有逻辑形式,反映在概念、判断和推理中的特定对象及其属性叫思维的具体内容;思维内容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或形式结构),叫思维的逻辑形式。 思维的逻辑形式既与思维的具体内容相联系,其自身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普通逻辑不研究思维的具体内容,只研究各种不同类型的思维的逻辑形式。 任何一种逻辑形式都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是逻辑常项,一是变项。逻辑形式之间的区别,取决于它们的逻辑常项的不同。 4、简单的逻辑方法:普通逻辑所研究的逻辑方法主要是指:定义、划分、限制与概括、探求因果联系的五种归纳方法等。相对于辩证逻辑所研究的逻辑方法,上述方法是比较简单的。 5、概念:是反映对象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与感觉、知觉、表象不同:感觉、知觉、表象是反映个别对象的具体形象及其属性,其中既有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也有非特有属性或非本质属性;概念舍支了对象的非特有或非本质的忏悔,而是抽象地反映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 6、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任何概念都有两个逻辑牲,即内涵和外延。内涵就是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通常称为概念的含义。外延就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对象,通常称为概念的适用范围。 7、单独概念:是反映唯一无二的对象的概念。语词中的专有名词和摹状词都表达单独概念。 8、普遍概念:是反映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的概念。语词中的普通名词、形容词和动词等,一般都表达普遍概念。 9、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反映集合体的概念叫集合概念,反映非集合体的概念叫非集合概念。集合体是由若干同类的个体组成的统一的总体,一人集合体所具有的忏悔,只为该集合体所具有,而不必为这个集合体中的每一个体所具有。非集合体则不同。 10、正概念和负概念:反映对象具有某种忏悔的概念就是正概念,反映对象不具有某种忏悔的概念就是负概念。从语言方面说,在表达负概念的语词中,常常含有“无”、“不”、“非”等否定词。负概念总是相对于某个特定范围而言的,一个负概念所相对的范围,逻辑上叫做论域。 11、同一关系:a、b两个概念,如果它们的外延全部重合,即所有的a都是b,同时所有的b都是a,那么a与b之间的关系就是同一关系。 12、真包含于关系:a、b两个概念,如果所有的a都是b,但是有的不是,那么与之间的关系说是真包含于关系,即真包含于。 13、真包含关系:a、b两个概念,如果所有的b都是a,但是有的a不是b,那么a与b之间的关系就是真包含关系,即a真包含b。 在真包含于关系和真包含关系中,都有一个外延较大的概念和一个外延较小的概念。外延较大的那个概念叫做属概念,外延较小的那个概念叫做种概念。这两种关系叫属种关系。 14、交叉关系:a、b两个概念,如果它们的外延仅有一部分是生命的,即有的a是b,有的a不是b,而且,有的b是a,有的b不是a,那么a与b之间的关系就是交叉关系。 15、同一关系、真包含于关系、真包含关系和交叉关系中至少有一部分外延是重合的。我们

第六章_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第六章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一.教学重点: 逻辑规律的基本要求和内容二. 教学难点: 逻辑规律的运用三.教学基本内容普通逻辑基本规律是关于思维的逻辑形式的规律,它们普遍地适应于概念、判断、推理。逻辑基本规律有四条;即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遵守这些逻辑规律,就可以使我们的思维首尾一贯,保持同一和确定。从而做到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有逻辑性和论证有说服力。违反这些规律的要求,我们的思维和论证就会含混不清,自相矛盾,模棱两可和无论证性,从而也就不能达到正确地表达思想,交流思想和正确地认识事物的一.同一律 (一)同一律的内容和要求 1.内容:在同一思维中,每个概念和判断要始终保持自身同一,即保持确定性。A是A,不能任意变更。 2.要求:(1)我们所使用的概念要有确定的内容,也就是要有确定的内涵和外延(2)我们所作用的判断,也必须有确定的、同一的含义,是个什么判断就是个什么判断,是真的就是真的,是假的就是假的。 (二).违反同一律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在运用概念、判断进行推理论证的过程中,如果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那就要出现逻辑错误,这些逻辑错误包括混淆概念和偷换概念、转移论题和偷换论题。 (1). 混淆概念无意地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用不同概念当作同一概念使用。常常是由于把二个不同的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上没有严格区别开来而造成的逻辑错误。如: 1.有人说:“经验主义不能一概反对,例如,工作经验、生产经验等等,就不应该反对. 2.这种油,每斤售价125元,价值高。 3.甲:”昨晚我得到了双重休息.”乙:”这是怎么回事?”甲:”我梦见我在睡觉.” 4、汤姆:“你能用这个望远镜看到天上的每一样东西吗?”天文学家:“是的,我的孩子。”汤姆:“那么,我早上飞走的气球在什么地方呢?” 5、甲:“听说你经常失眠,是吗?”乙:“是的。”甲:“那你睡觉时试着数数,也许能帮你入睡。”乙:“我已数过了,一数到九,我就无论也要爬起来。”甲:“为什么?”乙:“唉,一提酒,我就想喝两口。” 6.有人说:“抗拒从严政策与我国刑法中的被告人有为自己犯罪事实辩护的权利的规定也是直接相违背的。”(2)偷换概念故意违反同一律要求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概念加以使用的逻辑错误。如: 1.司马光夫人说:“我要去看花灯”。司马光说:“家中有那么多的灯,何必出去看。”司马光夫人说:“我要去看游人。”司马光说:“家中有那么多的人,何必出去看。” 2.老师在讲课,一个学生戴着收音机的耳塞在听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