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中西方文化选修课的尝试
- 格式:doc
- 大小:62.50 KB
- 文档页数:13
中西文化比较类课程刍议作者:田卉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30期摘要:近年来,全国众多高校相继开设出中西文化比较类课程。
本文拟从这一类课程的课程定位、课程设计以及课程评估等方面分析这些课程的教学实践。
关键词:中西文化比较;跨文化;课程定位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中西文化比较类课程。
这一类课程大多最初面向英语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开设,之后又逐步扩展为面向全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通识素质选修课。
笔者拟从这些课程的课程定位、课程设计及课程评估等方面阐述其课程建设的理论依据及实践经验。
一、课程定位中西文化比较类课程作为大学英语选修课中的一门,面向非英语专业本科生或英语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定位为通识素质选修课。
它强调通识性和文化比较,试图涵盖一些在跨文化交际情景中较常见的中西文化差异,比如教育学习、家庭婚姻、社会体制、道德文明等方面。
此外,该课程不仅旨在介绍西方文化,同时试图让中国学生更加了解中国文化。
非英语专业学生入校以后首先进行以英语语言技能为主导的学习。
在第一至第三学期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虽然可以间接零星习得中西文化比较的相关知识,但对文化比较与交流缺乏系统的认识和学习。
由上可见,一门系统讲授中西文化比较与交流技巧的课程有充分的必要性。
跨文化交际教育可以提升学生在跨文化环境中交际的自信心和行动能力;也可以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因为该门课程可以给学生解释在其他文化环境中互动时,哪些行为是恰当的,哪些行为是不恰当的。
课程针对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英语语言应用技能。
但由于前面的学习仍以语言技能为主,学生对中西文化比较与交流缺乏系统全面的学习和认识。
中西文化比较类课程将不再以语言技能为教学要点,而是以文化比较作为重点,第一次系统地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教授。
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形式上,该课程都有别于其他英语课程。
Blair和McCormack主编的《西中文明比照》前言中指出,该课程以文本阅读为基础,熟练理解各种类型的文本会对所有教学活动有极大帮助。
85652 学科教育论文浅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西方文化教学英语作为一门世界级通用语言,产生于西方社会,抛开西方文化谈英语,会使学生在掌握足够英语知识的情况下而不能达到运用英语交际的目的,如果把英语教学和西方文化教学两者结合就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正如L.A.White所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总是在文化发展的各阶段完整地、协调统一地反映着民族文化,并将文化用语言固定下来,世代相传。
”在英语实际教学中,如何利用文化教学辅助英语教学是许多英语教师面临的问题。
英语语言有其本身存在的文化土壤,离开西方文化来谈英语教学显然是片面的、不完整的。
西方文化教学内容颇多,其中包括西方的政治经济、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婚姻伦理、价值观等。
一、英语教学过程中西方文化教学渗透方式1.在英语词汇、习语教学过程中渗透文化教学。
英语词汇含义丰富,不能只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如:red一词,在中国它代表热情、温暖,象征幸福、吉祥、如意、胜利。
而在西方“red”这个词是一个贬义词,通常表示残酷、狂热、灾祸、烦琐、血腥危险等。
习语也是如此,比如:汉语中形容一个人很焦急,通常说“像热锅上的蚂蚁”,而在英语中则说成“like a cat on hot bricks”,对于这种差异,教师应该多收集一些类似的用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不时地给学生渗透,让学生在充分了解这些现象的基础上学好其他英语词汇。
2.从社交礼仪及风俗习惯入手,进行西方交际文化教学。
东西方社交礼仪受中西方文化的影响差别较大,如:在见面交往礼节方面,中国人通常是见面喜欢点点头,握握手或行拱手礼,或者微微欠身然后握手,而西方人觉得欠身似乎显得自卑。
在西方,特别在欧美国家,拥抱礼是十分常见的见面礼与道别礼,亲吻礼和吻手礼也是常见的西方见面礼。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巧妙利用这些礼节,作为课文教学的导入方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间了解西方文化知识。
3.从价值观和民族心理方面进行西方文化教学。
**小学选修课--《快乐的节日》教学教案执教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______期课程介绍单元第____课时 总第____课时 课型: 上课时间:【教学内容】《英语风采秀》课程介绍 【教学目标】教师以课件、视频、电影、手工、绘画、游戏的方式介绍中西方最具典型的节日(包括由来、特征、代表物、风俗习惯、游戏等等),让学生感受中西方文化差异,体验节日乐趣,使学生的英语兴趣得到更好的发展,进一步了解英语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及探索求知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安排 【教学难点】 学期要求 【来源】原创 【教法学法】Situational method, Co-operative work 【教学准备】 PPT ,AVI 视频 【教学课时】1 period 【教学过程】一、安排座位,明确班级制度,规范学生行为。
二、介绍课程:1.课程名称:《英语风采秀》2.课程目标3.课程对象 4年级学生 5.课程内容 6..具体课时安排三、完成调查表,征集节日素材。
【作业设计】准备下次课材料:月饼、水彩笔 【板书设计】英语风采秀《中秋节1》单元第____课时 总第____课时 课型:上课时间: 讲授□ 练习□ 复习□ 测试□【教学内容】1.中秋节的由来、习俗与活动;2.和中秋节有关的英文单词。
【教学目标】1.了解中秋节的由来、习俗与活动;2.初步认识和中秋节有关的英文单词。
【教学重点】中秋节的由来、习俗与活动【教学难点】相关英文单词发音【来源】原创【教法学法】情景教学、小组活动【教学准备】课件、视频、月饼、纸、水彩笔【教学课时】1 period【教学过程】1.通过呈现日历,让孩子们知道农历的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是我们国家的民间节日。
引出英文Mid-autumn Day。
2.出示投影片或挂图:中秋节夜景图,引出英文moon。
3.介绍中秋节的来历,让孩子们知道中秋节的由来。
教师播放《嫦娥奔月》的故事。
海外留学生《中国文化》课程的教学探索与反思、引言中国文化,亦叫中华文化、华夏文化或华夏文明,是中国56 个民族文化的总称。
她流传年代久远,地域甚广,是社会政 治和经济的反映。
本文所讨论的《中国文化》是指作为对外汉语 教学及华文教育的一门独立的课程, 区别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教学。
这是一门学生更进步接触与理解中国文化与中国社会的课程。
语教师资格考试科目。
其学习对于中国人尚且充满挑战, 外国人的中国文化教学, 则要以采取浅层即体验型的感性灌输为 主。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从晦涩难懂的文化理论课中走出来, 更好地在感性上认识和了解中国文化?二、教学探索一)汉语长期班《中国文化》必修课2011-2012 学年度第一学期, 根据校华文教育专业部的安排, 笔者担任华文 D 班必修课《中国文化》的教学。
D 班学生是学习 过一年半汉语的学生,汉语水平较高,层次为中级下学期, 国文化》 可以说是他们进入中国社会、 加深对中国认识的一门必 修课。
总的来说, 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受到学生的欢迎。
华盛顿图书馆上有意大利教育家玛丽亚 ?蒙台梭利的格言: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文化》课程还单独被列入国际汉而对于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
” 这一格言道出了人们获取知识之途的真谛,许多事实充分告诉我们: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
针对生本教学原则,笔者进行如下教学设计动手做”:将中国文化这一意象转化为具体的活动性的教学,分专题教学:地理、历史、民俗、民族、书法、绘画、剪纸、文学、科技、音乐、中医中药、中华武术在进行“中国书法”、“中国画”、“中国剪纸”这些部分内容的学习时,笔者特地准备了毛笔、墨水、宣纸、颜料、剪刀等材料,把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
其中,写毛笔字用时为2 次课(4 节),比预计的时间长。
这一届学生汉语水平较高,可以深入讲解比如中国文学和科技部分的内容。
学期考试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但给予指导,考试内容与最后一课的“中国文化知识擂台赛”相承,难度适中偏易,目的是让学生能学有所获。
课程名:初一下选修课:西方文化授课时间:单周周三下午八九节授课人:罗娟娟课时:5次*2课时=10课时西方文化知多少教学第一节节日:圣诞节教案(2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圣诞节的有关知识,了解异国文化、习俗,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在生活和游戏情景中初步体验集体圣诞节的欢乐气氛。
2 、大胆开口说英文单词(Christmas cap lamp 等)和简单的句型。
3、能积极想象与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
教学重点:了解圣诞节的有关知识。
教学准备:1、物质预备:圣诞树、大红布袋、抽奖单、小礼品若干,音乐《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 》、《hello 》和《silent night 》;2、经验预备:学生已初步了解和熟悉与圣诞有关的物品和相关西方文化。
教学过程:1.Greeting and warming up 《hello 》(问候与热身运动)师: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 How are you today? 2. Review some words (bell, ball, Santa Claus) and learn the new words : Christmas cap and lamp. (复习与圣诞有关的单词并且学习新单词-圣诞帽和灯。
)(1 )Game 1:feel the magic bag (游戏1 :神奇的口袋)师:Look, what is this? Who wants to try? Feel it! 营造圣诞的欢乐气氛,重点进行“Christmas ”和“P ”的发音练习。
(2 )Game 2 :pass around (游戏2 :传话游戏)师:Now lets say it one by one. Ready? Go! (3 )Game 3: lower and higher (游戏3 :高低游戏)师:Well done. Now lower please, and then higher.Understand? Start! 3. Review the sentences : I want …, We need … . (1 )Game 4:hang up the presents----what do we need ? (挂礼物)师:Here are many presents for you. Do you want it? What do you need?引导学生在选择礼物和挂礼物的同时说出该礼物的英语正确发音。
英语教学中开设英语电影选修课的实践探索和思考农一师高级中学唐麟一、前言在英语教学中要注意将英语国家的人文历史、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积极价值取向等文化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精华的意识。
当今,英语电影在传播英语文化方面的作用功不可没,但英语电影也有良莠之分。
学生受媒体宣传的影响,容易看一些内容不适合他们、甚至是糟柏的影片,以致受到不好的影响。
同时,他们对优秀的经典影片可能只是耳闻,不能主动欣赏。
因此,开设英语电影选修课的目的是: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鉴赏力,引导他们在欣赏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陶冶情操,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此外,通过观看英语电影,可以进行有效的英语听、说、读、写活动,提高英语水平。
本文将探讨如何利用英语电影资源来实现以下目标:l〉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和风土人情;2〉增强英语听说能力;3〉提高电影鉴赏水平;4〉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二、课程开设的理论依据心理学家Treidler 的实验表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5%来自于视觉、11%来自于听觉、3.5% 来自于嗅觉、1% 来自于触觉、1% 来自于味觉。
人们一般可记住自己看到内容的10% 、听到内容的20% 、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 。
由此可见,人类获取的知识来自多个方面, 其中视觉和听觉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任务驱动" 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把教学内容设计在单个的任务中,让学生以分组完成任务的方式掌握学习内容。
在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引导他们会如何去发现、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自己解决问题。
三、开展英语电影教学应遵循的重要原则要上好电影赏析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有别于学生自己欣赏影片,教师需要按照以下原则来组织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中中西方文化双向导入方法作者:宋昕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2020年第01期在新形势教学模式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综合运用中西方文化双向导入,一方面可以帮助高校大学生提升英语学习能力和成绩,全面理解西方的人文及社会文化,增长见识;另一方面又可以加强高校大学生对汉语文化的理解,在多文化语境中进行交流互动时会更加自信,培养出用英语讲述中华文化的综合能力。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双向导入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需要教师深度理解教学纲要和知识内容,解决教学实践和评估中所存在的问题,尊重中西两方的文化内涵,增加中华文化的导入分量。
一、引言当前教育形势下,国内高校的英语教学要追求国际化目标,就必须同时注重听、说、读、写等综合技能的培训,而且在英语教学中不可以仅仅对西方人文及社会文化进行单一讲解,而是注重文化的双向导入,让高校大学生在学习领悟西方文化及理念的同时也可以对中华文化温故而知新,提高文化自豪感和语言自信。
大学英语教学不仅是教会学生怎样看世界,更是要让学生学会怎样把外国文化与中华文化融合过渡,这样才可以真正地学会利用英语这一国际语言工具向全球宣传中国,传播中华文化。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双向导入的现状与问题大学英语的课时数量相比其他专业课并不多,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会把时间更多地分配给词汇、句型及语法的教授上,文章所涉及的文化背景和常识仅仅作为渲染课堂氛围的内容捎带讲解,并且局限于西方文化,几乎不会用英语提及中华文化。
所以,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也应当形成本土文化意识,引导学生既多多学习西方文化知识,也不忘开展对本土文化的见解与交流。
中华传统文化和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都具有其文化内核和深意,所囊括的内容涉及社会各个领域,所以想要同时对中西两方文化深入理解、掌握文化本质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大学教师本身的语言专业素养和文化学识水平都较高,但是很少有教师对双向文化导入有过深入接触,缺乏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因此,大學英语教师自身也需要加强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学习。
中西文化专题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180517T10课程名称:中西文化专题/ Topics o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课程类别:通识教育课程—外语类学时与学分:32学时/2学分先修课程:大学英语(一),大学英语(二)适应专业:各专业(外语类专业除外)教材:自编讲义参考书目:Hall, Stault & Hobson, Dorothy. Culture, Media, Language, Working Papers in Cultural Studies, 1972–79. published in the Taylor & Francis e-Library, 2005.Linell Davis. Doing Culture---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s in Acti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 Research Press, Beijing, 1999.常俊跃等.《中国文化》(英文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陈坤林,何强.《中西文化比较》.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较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廖华英.《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樊葳葳.《跨文化交际视听说》.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中西文化专题》是非英语专业二年级阶段的通识教育外语类选修课。
本课程从中西方文化寻根开始,比较全面地展现了中西方文明在哲学、文化精神、思维方式、语言修辞、宗教信仰、社会规范、文学艺术等方面比较分析。
使学生对中西方在这些方面的差异,以及形成差异的原因,有深层的理解。
这对今天的中国大学生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汲取人类思想文化发展中的积极成果,以中华文化中优势的力量,创造更科学、更进步、更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文化,有着非常大的现实意义。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学方法探讨[摘要]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语言知识技能, 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然而,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只注重应试教育,长期忽视跨文化教育。
本文从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出发,结合英语教学实践,从培养英语思维习惯、加强课堂跨文化知识导入、积极开辟文化学习第二课堂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加强跨文化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语言文化跨文化教育英语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一、当前大学英语跨文化教育现状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由于长期以来受固定思维、传统教学模式、以及大学英语四六级应试教育的影响, 培养的学生在英语四六级、托福等考试中可以取得骄人的成绩,但在对外交流时,不能用地道的英语进行恰如其分的对外交际。
在英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间的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人们普遍认为,只要掌握了语言、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并用英语进行交际。
而实际上,由于当前英语教学缺失跨文化教育,学生不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在英语交际中,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产生语用失误,交际失败的现象,违背了大学英语教育的最终目标。
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英语教学注重语言知识教学, 忽视跨文化教育。
针对这一现状,我国的大学英语教育目标已转向培养一批能熟练应用英语进行对外跨文化交际的人才。
本文结合实际教学,从语言、文化、教学的相互制约关系出发,提出自己在跨文化教学方面的一些思考和建议,同大家一起探讨。
二、跨文化教学方法探讨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1.理解文化差异,养成学生英语思维习惯语言的差异本质就是文化差异和思维差异,同时只有理解这种差异,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语言现象。
教师可引领学生从价值观、历史文化、宗教信仰、风土人情等方方面面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从而在对外跨文化交流时,养成西方人的思维习惯。
文化人类学家franz boss认为“真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语言习惯的基础上,即我们的语言习惯决定或影响我们对世界的感知。
开设中西方文化选修课的尝试张文星(杭州第十四中学)郑文燕(杭州第十四中学)黄津成(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撰写与2000年,是对三年来联合开设《中西方文化》选修课实践的总结,发表于《历史教学问题》2001.3【提要】素质教育要求我们的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这需要对人文学科进行适当的整合,根据这一需要,我们开设了融政、史、地、文学、艺术为一体的中西方文化选修课,以培养学生对世界与社会的整体的、全面的理解与关怀。
本文是我们的探索的一个小结。
【关键词】文化、选修课、人文精神问题的提出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学生,是教育的理想和目标。
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应是科学素养与文化素养的协调发展,即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
其中,人文精神的提升,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三种意识:对人生的终极关怀、对社会的终极关怀和对世界的终极关怀。
这三种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建立在对自然、社会充分理解和认同的基础上的。
因此,实现教育的理想和目标,必须通过我们的教育,帮助学生融入到自然和社会之中去。
培养学生的三种“终极关怀”意识,仅靠知识(理性)是不够的,更需要一种爱的情感,一种理解。
但我们目前的教育是一种知识本位的教育,至多是一种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过渡的教育,偏重于知识理性,而缺乏情感、理解的因素,既便是在人文社会学科也是如此。
造成这种现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教材是以知识逻辑为核心来编写的。
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把情感的、理解的内容渗透进去。
另外,为了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理解社会与自然,有必要进行一些跨学科的综合性的知识、方法、经验的传授。
这就需要突破原有教材的局限,开设一些跨学科性的选修课。
我们的综合了政、史、地、文学、艺术等学科相关知识的《中西方文化》选修课,就是基于这样一种考虑而开设的。
课程内容及课时安排本课程的内容以系列专题构成,授课时间为两个学期40个学时,其中三分之二课时为授课,三分之一课时为调研、参观实践等活动,具体安排如下表:课程特点一、强调学科联系,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它突破了文科类课本的框架,强化了文化发展的因素,以人类活动为线索,叙述了社会发展的不同侧面,每个专题又都是多学科知识的有机组合,强调知识的融会贯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注重学生对人类文化的整体理解。
这对于减轻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培养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二、低难度、多活动、重社会、重实践。
中西方文化选修课注意普及性和基础性,体现在课程内容上,就是突破原有的单科性、学术性的课程结构,降低专业学科知识的难度。
它的活动性、实践性和自我总结性,使学习气氛相对轻松,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低于三分之一课时,(本届选修学生就组织他们参观了杭州南宋宫窑遗址和陶瓷馆,浙江丝绸博物馆,浙江博物馆,杭州碑林,苏东坡纪念馆,章太炎纪念馆)。
从而给学生有较多的参观、操作、体验、实践机会,提高学生认识能力和认知水平。
三、具有内容丰富新颖性和教学方法灵活性课程集政、史、地、科技、文化、艺术等多学科知识于一体,并加入了本地的风土人情和人文景观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盎然。
注重课内外的结合,教学中较多地实地参观、社会调查和实践等,形式多样,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乐于参与。
四、符合学生心理特点,有利学生成长本课程根据学生心理特征,通过多元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接触,引导学生养成从社会文化层面上去思考问题,帮助学生同周围的环境、多元的文化保持心理上的适应、和谐,促进学生心理成熟和健康发展,为他(她)们确立正确的生活方向、理想追求准备好良好的心理基础,在此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的对人生、对社会、世界的终极关怀情感,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
课程的功能一、有利于思想素质的教育,帮助学生学会做人。
中西方文化选修题课是有意识、有计划地向学生提供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深厚积淀,让学生去感知、认同和领悟其教育意义。
这种课在进行德育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如讲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其特点专题,要涉及文化的概念,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演变、特点,近现代中西方文化的斗争及交融,当前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态度,中国传统文化的走向以及对我国的影响等。
中国的这种的传统文化在价值取向上,特别重视道德的培养,讲究尊德性、重气节,鼓舞人们自觉地维护民族利益和社会正义,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直致“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这种伦理型文化曾经哺育出无数英雄人物,他们在与内外黑暗势力的捕斗中,一往无前,坚忍不拨,在国家存亡绝续的历史关头,表现出凛然正气:“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
为严将军头。
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
”这一系列历史人物的气节德操和事迹,对于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进取心,具有很大的推动力。
学生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民族精神,更进一步坚定了我立志学好文化,报效国家的信念和决心。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帮助学生学会“创新”。
如学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内容后,布置学生课后思考问题,并专用一节课进行讨论。
学生畅所欲言,通过辩论,达成共识,认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相对于固守国粹,排斥西学的主张来说,是一种进步;相对后来“全盘西化”而言,也比较可取;相对于向西方寻找真理而又结合国情加以改造创新而言,显得保守。
如果把它放在近代中国与当代中国乃至未来中国中来评论,那么,作为具体内容,“中体西用”之说当然不可取,而作为开放性文化建设的方法论,不仅无可非议,而且是很有启迪价值的,只要“中学”与“西用”的具体内容注入新时代信息,即新的“中学”包括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新的“西学”包含了适宜于中国国情的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经验和西方文化中的精华,则这样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则是科学的,可取的。
学生对“中体西用”的这种理解,体现了开放而自主,外学而内生的一种智慧和胸怀,这样的视野和思路开而不散,放而不乱,得到的认识富有新意,是一种创见,是一种“创新精神”。
又如讲中国近代的多元救国方案内容,以张骞,周学熙等为代表的“实业救国”;以蔡元培、容闳、梁漱溟、晏阳初、陶行知、黄炎培等为代表的“教育救国”;以詹天佑、李四光等为代表的“科技救国”,以孙中山,鲁迅(一度时期)等为代表的“医学救国”等。
这些救国方案的探索者、实施者们,在当时是怀抱一种近乎殉道者的宗教式虔诚而孜孜以求,在当时引起的反响也颇为壮观,获得了普遍的赞誉,但站在整个中国民主革命的角度去观察、认识,上述四种救国方案则有局限性,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救国的,因为它们不可能改变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只有革命才能救国,即只有走新民主主义革命救国之路,才能真正救中国。
而到了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今天,我们应如何来评价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技救国,医学救国和革命救国呢?学生经反复讨论,认为要用历史的观点看问题,不能认为在任何情况下,科技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医学救国都不可取。
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自当首推革命救国,其它救国方案自当从属之,而在当今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社会性质问题早已由革命救国方案成功地解决了。
那么,近代的实业救国,科技兴国,教育救国,医学救国的方案的历史价值,则又焕发了青春,就有必要提到现代探索的主要课题的高度,只是“救国”的说法应改为“兴国”。
当前“实业兴国”就是集中精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育兴国”就是通过发展教育极大地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科技兴国”就是大力发展科学文化事业,力争达到世界科技发展的前列,“医学救国”就是要救死扶伤,为人类的健康作贡献。
学生的这些看法,是老问题新认识,对学生来说是在人文学科方面很有意义的一种“创新”。
如在学习了中、西方思维特点比较《内求于心与外求于物》的内容后,学生了解了中、西传统思维模式上的优劣,有利于学生取长补短,综合中国传统思维与西方思维的长处,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这种思维上的创新,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意义重大。
三、有利于正确认识社会、适应生活,帮助学生学会生存。
如“交通”专题,要讲黄河、长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烽燧和驿传制度,大运河的开凿,古代的车、马、船、桥等交通工具的演变,我国古代的水陆交通,“丝绸之路”,“张春出使西城”,“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陆路、海路和航空通讯事业的发展(也可和世界史相关内容结合起来)。
最后,请学生思考:历史上黄河入海多次改道,秦时经河北、汉时经山东、北宋时经天津、南宋时经江苏。
清末经山东入海。
试分析黄河多次改道的原因是什么?谈谈黄河多次改道对我们有什么警示?对于国家的西部开发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从而帮助学生认识人文地理和人类生存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的重要性。
又如讲我国古代陶瓷这一专题,可以依据历史课本知识,概括我国陶瓷技术的历史演变,即我国的陶器发明于新石器时代,半坡人、河姆渡人把陶器作为生活器具之一,母系氏族时我国的制陶艺术已走向成熟,中唐时邢州的白瓷、越州的青瓷比较有名,东汉末年浙江等地出现了青瓷,北宋时官窑、钧窑、汝窑、哥窑、定窑和瓷都景德镇的概况。
讲授了以上内容后,再组织学生参观杭州凤凰山南宋官窑遗址和陶瓷博物馆,通过讨论得出我国古代瓷器从东汉到两宋,一般为单色釉,称为素瓷时期,釉色有白、灰蓝、鲜红、暗紫、绿、褐。
装饰有划花、绣花、印花、锥花、堆花、暗花、法花,嵌花等,进而概括出古瓷的型制、用途以及鉴别方法。
课后请学生思考,什么是唐三彩?唐三彩是否是瓷器?(是陶器,是汉代低温釉陶发展到唐代的著名艺术品,在白地陶胎上,刷上无色釉,再用黄、绿、青三色加以装饰而成,体现了唐代人工陶塑艺术的高超水平。
)陶和瓷有什么区别?你是否能鉴别古玩市场上陶瓷品的真伪?经过上述讲解与活动,巩固和充实了必修课的基本知识,既培养了学生学习文化课的兴趣,又使学生学到了瓷器陶器鉴赏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
学生说:中西方文化选修课,贴近社会、贴近生活、通俗易懂,抽象的知识只要一讲二看,就解决了,一实践就理解了,成为终生不忘的知识。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
本课程为中西方文化,“分析”和“比较”应是题中之义,教师可通过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
推论来激发学生思维,培养他们分析比较的能力,提高整体素质。
如讲中西文化比较时,可引用陈独秀和李大钊关于中西文化的不同特点的两段话。
陈独秀说:“西洋民族以战争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安息为本位;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东洋民族以盛情虚文为本位。
”李大到在《东西文明之根本异点》中讲:“东西文明有差,根本不同之点,即东洋文明主静西洋文明主动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