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北地区不同水文年小麦_玉米水量供需平衡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58.61 KB
- 文档页数:4
淮北地区农业灌溉现状及建议摘要随着淮北地区农业的发展,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对宿州市埇桥区农业灌溉的基本情况进行概述,分析淮北地区农业灌溉的优缺点,并提出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灌溉;机井灌溉;现状;建议;淮北地区随着淮北地区农业生产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不断转化发展,用水规模在不断加大,加之淮北地区绝大部分区域地表水资源较为缺乏,为确保淮北地区农村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实施农业灌溉尤为重要。
1 淮北地区农业灌溉概述1.1 淮北地区气候条件与灌溉的关系宿州市埇桥区属南北交汇处,多年平均年降雨量850 mm。
但降雨的时空和年际分布极不均匀,6—9月降雨量占全年的60%以上,20 d无雨频率为50%以上。
雨量的季节分布并不完全符合农作物生长需水要求,需要进行补充性灌溉。
在秋季作物生长期和秋种季节,20 d无雨频率可达92%,因而干旱是制约淮北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
淮北地区的农作物要获得丰收,在农作物生育期就需要进行灌溉。
1.2 土壤特性对农业灌溉的影响砂姜黑土是淮北平原的主要土壤类型之一,分布面积较广,占淮北平原总面积的1/2以上。
此类土壤胀缩性大,渗透能力差,蓄水保墒能力弱,土壤毛管性能小,易旱易涝。
干旱时土壤干缩形成垄缝,土壤水分蒸发加速,加剧旱情的发展;遇水时土壤又迅速膨胀,封闭土壤中的孔隙,延缓水分滞留时间长,形成涝渍灾害,故砂姜黑土区必须做到旱涝兼治。
1.3 淮北地区地下水资源对农业灌溉的适宜性淮北地区地表水资源主要集中于沿淮及主干河道范围内。
绝大部分区域地表水资源较为缺乏,而淮北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含水层组分布较稳定,地下水资源丰富,按其埋藏深度和补、径、排水力循环和开采条件,自上而下可划分为3个含水层组:浅层(0~50 m)、中深层(50~150 m)、深层(深度大于150 m)。
中深层地下水含水层厚度分布不均匀。
而浅层属潜水至弱承压水,浅层地下水水质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指标,能满足农业灌溉要求,是农田灌溉开采和广大农村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层位。
淮北市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建议淮北市位于安徽省北部,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区之一。
农业在淮北市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其中玉米是该地区的主要农作物之一。
在淮北市,玉米的生产现状和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淮北市的玉米生产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较大。
该地区的气候条件较为恶劣,夏季炎热干旱,冬季寒冷潮湿,不利于玉米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在气候条件的限制下,玉米的产量和质量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淮北市的玉米种植方式还比较传统,缺乏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
农民普遍采取传统的耕种方法,缺乏科学合理的肥料施用、病虫害防治等措施,导致玉米产量低下,品质不稳定。
淮北市的玉米销售渠道相对狭窄,市场化程度较低。
由于物流和信息不畅,农民的玉米销售渠道主要依赖于中间商,这往往导致农民利益受损,玉米的价格也往往受中间商的控制。
一、加强科技支持和技术指导。
加大对淮北市玉米生产的科研投入,推广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培育新品种,提供科学的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指导,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水平和产量质量。
二、完善玉米产业链条,构建健全的销售渠道。
加强物流建设,降低运输成本,缩短农产品销售链条,提高玉米销售效率。
鼓励农民组织合作社,直接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和超市等销售渠道对接,提高农民的议价能力,增加农民的收入。
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农民权益。
完善玉米市场监管机制,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产品,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建立健全玉米质量检测体系,提高玉米质量标准,加强对中间商和质检机构的监督,确保农民的玉米能够得到公正的价格。
四、加强农民培训和教育,提高农民的专业素养。
开展农民培训和技术交流活动,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增强农民的科学种植意识和市场意识。
通过农民教育,促进农民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他们对农业发展的参与度。
淮北市的玉米生产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但也有发展的机会和潜力。
通过加强科技支持、完善销售渠道、加强市场监管和培训教育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淮北市玉米的产量和质量,推动玉米产业的健康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淮北地区夏玉米需水规律分析摘要对淮北地区夏玉米对水分的要求、需水量、各个生育期需水规律进行分析,以期指导淮北地区夏玉米的生产。
关键词夏玉米;需水规律;淮北地区安徽省淮北地区夏季以玉米种植为主,而玉米对气候特别是水分依赖较大,淮北地区为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 ℃,全年无霜期220 d左右,年平均降水量700~800 mm,淮北的降水年变率大,夏季集中,易出现春旱夏涝,特殊年份夏季可能发生伏旱,对玉米生长不利。
1 玉米对水分的要求玉米生长期间对水分的需求量较大,为获得高产,除苗期根据苗情适当控水外,其他生育期要保证有充足的水分,以满足玉米生长发育的需要。
研究表明,生产夏玉米7 500 kg/hm2需要消耗水4 500~5 550 m3/hm2,形成1 kg籽粒约需水700 kg,且随玉米产量的增加耗水量提高。
不同生育期夏玉米耗水量存在差异,一般播种至出苗需水量少[1-2]。
为保证全苗,播种时保证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5%;拔节至抽雄期需水量增加明显,抽雄至灌浆期田间水分状况对玉米开花、授粉和籽粒的形成影响明显,是生育过程中需水最多的时期,从开花前8~10 d开始,30 d内的耗水量约占总耗水量的50%,要求在乳熟前土壤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0%,乳熟以后保持60%为宜。
淮北地区玉米生育期间降水呈现两头少、中间多的特点,即6月少,7、8月较多,9月又较少,总降水量比玉米需水量略少,但变化不定、分布不均。
因此,应及时观察苗情、土壤状况,适时进行灌排水。
一般播前浇底墒水;大喇叭口期和抽雄后20 d,分别浇攻穗和攻粒水;当水分不足、叶片卷曲、近期又无雨时,应立即浇水,反之则可不浇。
2 夏玉米的需水量(1)玉米生育期的需水量与气象因素、土壤水分、作物品种因素有关。
据淮北地区玉米需水量试验结果,玉米全生育期需水量在425~550 mm,玉米产量水平越高,需水量相对越多,但产量水平达到一定数量时,需水量则不再增加。
淮北市农业用水现状及节水潜力分析从河灌、井灌、水库引水灌溉、节水灌溉几个方面分析了淮北市农业灌溉现状,总结了淮北市灌溉工程及农业节水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农业用水现状,分析了农业节水潜力,分析成果可以指导淮北市农业节水灌溉规划及设计,有利于淮北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标签:节水灌溉;农业用水;节水潜力;灌溉规划Abstracts:It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irrigation in Huaibei City from the river irrigation,well irrigation,reservoirs irrigation and water-saving irrigation. The main problems was summed up about irrigation projects and saving water agricultural. And then the paper discuss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water,analyzed the agriculture water-saving potential. The results can direct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water-saving agriculture,and provide the basis for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of in Huaibei City..Key words:water saving irrigation;agriculture water;water-saving potential;irrigation planning前言:淮北市地處安徽省北部,属淮河流域。
全市总面积2741km2,2009年耕地面积203.92万亩,总人口217.74万人。
淮北市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建议淮北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黄淮平原北部,气候温和湿润,土地肥沃,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
而玉米作为淮北市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其生产现状及发展态势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淮北市玉米生产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发展建议,以期为该地区玉米生产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一、淮北市玉米生产现状淮北市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玉米是当地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省前列。
淮北市的玉米生产以种植为主,机械化生产水平有所提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 种植面积稳中有升淮北市作为黄淮平原重要的农业生产区,玉米种植面积一直保持着稳定增长的态势。
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较高,每年都有新的土地被改为玉米田。
在政府的扶持政策下,玉米的种植面积有所扩大,这为当地的玉米产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 产量增长缓慢尽管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淮北市玉米的产量增长相对缓慢。
这主要是由于当地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滞后,农业生产方式大多仍停留在传统模式下,效率较低,加之气候和病虫害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使得玉米产量无法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3. 品质和销售情况有待提高淮北市玉米的品质和销售情况也值得关注。
由于缺乏高效的种植管理和加工技术,当地玉米的品质无法达到市场需求的要求,因而在销售中面临一定的困难。
淮北市玉米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种植技术滞后、产量增长缓慢,品质和销售情况有待提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以下的发展建议。
1. 提高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要想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首先要提高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
淮北市的农业主要以家庭农场为主,因此应该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推广高效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
比如选用适宜的种子、科学施肥、合理选址、规范施药等,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2. 推进农业机械化淮北市的农业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机械化生产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应当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力度,推广农业科技成果,提高农业机械化的使用率,减少人工劳动,提高生产效率。
淮北地区夏玉米高产制约因素及增产措施摘要针对淮北地区夏玉米产量近年来徘徊在7 500~9 000 kg/hm2水平的实际,分析了影响该区夏玉米产量进一步增产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突破9 000 kg/hm2产量水平的综合配套技术措施。
关键词夏玉米;高产;制约因素;增产措施;淮北地区淮北市地区处于北温带,属北方型大陆性气候与湿润气候之间的季风气候,淮北及周边地区是小麦—夏玉米、小麦—夏大豆两熟种植区。
近年来,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品种的更新换代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政策等因素的影响,玉米播种面积呈逐年上升趋势。
综合各因素分析,大田生产应该达到10.5 t/hm2以上,才能使各种资源得到较为合理的利用。
1 夏玉米高产制约因素调查表明,目前淮北地区夏玉米种植区的产量水平一般为7 500~9 000 kg/hm2,部分田块平均产量达10.5 t/hm2。
为探明原因,笔者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田间试验,总结为以下几点。
1.1 小麦—玉米一年两熟,茬口矛盾日益突出在淮北生育期100 d左右的中早熟品种,需要大于10 ℃以上的有效积温2 400~2 700 ℃,淮北及周边地区是小麦—玉米两熟制种植区。
根据淮北地区的自然条件,要求玉米6月中旬播种,9月下旬收获。
近年来,受夏季干旱和秋季低温阴雨的影响,播种期推迟,灌浆缓慢,致使玉米成熟偏晚,影响下茬小麦的整地播种。
1.2 品种多乱杂,主导品种不突出据调查,种子供应商提供100多个玉米品种,品种繁多,农民选择时无所适从,结果因所购买的种子不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而减产。
1.3 旱涝灾害频繁,灌溉无法保证该区在气候上显著特征是初夏、伏期干旱,秋季降温快阴雨频发。
10年中就有3~4年在玉米生长后期多雨成涝或低温寡照,4~5年在玉米生育前期干旱,严重制约产量。
淮北地区农田水利设施不建全,属于雨养农业区,降雨量和时空分布直接影响着农事操作和农作物的产量[1]。
1.4 种植密度过大,田间管理不及时,作业愈趋粗放目前,播种机械化,播种时不分品种、地力、管理水平,为防缺苗播量普遍偏大,加上大量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播种后一般不进行间苗,植株结构不合理,影响个体的良好发育,造成倒伏严重,品种的高产潜力不能充分发挥。
淮北市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建议一、现状分析1.生产面积和产量淮北市的玉米种植面积大约为50万亩左右,去年产量为约200万吨。
但是,由于受到气候、病虫害等因素的影响,玉米产量波动较大,不够稳定。
2.技术水平淮北市的玉米生产主要采用传统的种植方式,缺乏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和设备的应用。
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很多玉米地出现了土地退化、地力下降等问题。
3.销售市场淮北市的玉米市场供求比较平衡,价格比较稳定。
但是,市场上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很多农民缺乏销售渠道,甚至因为价格低而无法收回成本。
二、发展建议1.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可以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推广适合当地环境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引进玉米现代化生产设备,提高玉米生产自动化程度,提升效益和质量,加快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2.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可以通过建立玉米联合体等形式,把农民的种植、管理、销售等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稳定生产和销售的目的。
同时,可以积极开拓市场,寻找新的销售渠道,提高农民玉米销售的利润。
3.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意识可以加强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管理能力,帮助他们理解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和需要,积极主动地争取政府支持和社会帮助,树立正确的农业生产观念,推动玉米生产的健康稳定发展。
4.激励农民积极生产可以通过加大补贴力度,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鼓励他们加大投入,增加生产规模,提高单产和效益。
同时,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市场手段,为农民提供实时的信息和帮助,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农业市场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三、结论淮北市的玉米生产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但是也存在一些机遇和发展空间。
通过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意识、激励农民积极生产等措施,可以有效地促进玉米生产的发展,优化农业产业的结构,增强乡村经济的活力,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实现可持续农业生产。
淮北市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建议1. 引言1.1 淮北市玉米生产现状淮北市位于安徽省北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地区。
玉米作为淮北市的重要农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广泛,产量丰富。
淮北市的玉米生产现状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淮北市的玉米种植面积较大,种植密度高。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淮北市玉米种植面积约为XX万亩,居于安徽省各地市之首。
玉米种植密度高,农户普遍种植两季玉米,一年收成两次,确保了市场供应的充足性。
淮北市的玉米产量稳定增长。
由于气候条件适宜,土壤肥沃,加之农民种植技术不断提高,淮北市的玉米产量逐年增加。
不仅能够满足本地市场需求,还可以向外地供应一定数量的玉米。
淮北市的玉米生产现状良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加以解决和应对,以推动淮北市玉米产业的健康发展。
1.2 淮北市玉米生产发展意义淮北市玉米生产的发展意义重大,不仅对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致富起到关键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农业产业发展和经济繁荣。
淮北市应继续加大玉米产业的发展力度,优化种植结构,提高产量和质量,促进产业升级,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2. 正文2.1 淮北市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淮北市是中国重要的玉米生产基地之一,拥有较大的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淮北市的玉米种植面积每年都在稳定增长,目前已经超过了100万亩。
而且淮北市的玉米产量也一直呈现增长的趋势,每年都能够产出大量的优质玉米。
这主要得益于淮北市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土壤资源,适宜玉米生长发育。
淮北市政府也积极支持玉米生产,通过政策扶持和技术指导,不断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在农业生产中,淮北市也逐渐推广高效玉米种植技术,采用科学管理措施,提高了玉米的单产能力。
淮北市的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为保障市民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
希望未来淮北市能够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加大对玉米产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为淮北市的农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淮北市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建议淮北市位于安徽省中部,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地区。
在农作物种植中,玉米是淮北市的主要作物之一,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淮北市玉米生产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本文将就淮北市玉米生产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一、现状分析1.产量不稳定淮北市玉米生产的产量一直存在较大的波动,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
气候变化、病虫害等因素都会对玉米生产产生影响,导致产量的不稳定。
2.生产成本高淮北市的农业生产成本相对较高,主要是由于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以及劳动力成本增加所致,这使得玉米生产的盈利空间受到了一定的挤压。
3.技术水平相对滞后淮北市的玉米种植以传统的耕作方式为主,缺乏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农民的种植技术水平相对滞后,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4.市场营销不畅淮北市的玉米生产存在市场营销不畅的问题,农民在生产后常常面临销售难题,导致价格波动较大。
以上所述问题,制约了淮北市玉米生产的发展,需要采取相应的建议来加以解决。
二、发展建议1.加强技术培训淮北市应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推广先进的玉米种植技术。
以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水平,增加农民的科学种植技能,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
2.优化种植结构淮北市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特点,调整种植结构,选择适宜的品种进行种植,以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3.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淮北市可以鼓励农民组织成农业合作社或农业企业,推动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加强农业生产和市场对接,提高玉米的销售效率。
4.加强病虫害防治淮北市需要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保证玉米的品质安全。
5.拓宽销售渠道淮北市应通过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强农产品电商平台等方式,拓宽玉米的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的销售效率,降低农民的销售成本,保障农民的收入。
6.加强政策支持淮北市政府应加大对玉米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为农民提供相应的种植补贴和技术支持,减轻农民的生产成本,提高玉米的生产效益。
淮北地区夏玉米需水规律及调水栽培技术摘要介绍玉米与水分的关系,分析制约玉米产量的因素,总结夏玉米调水栽培技术,以为提高夏玉米生产提供参考参考。
关键词夏玉米;需水规律;调水栽培;淮北地区1 玉米与水分的关系(1)水是构成玉米有机体的主要成分,玉米生命活动的维持及其生长发育都离不开水。
玉米干物质形成与积累的过程就是水分大量消耗的过程,玉米每形成1单位重量的干物质要利用或消耗1 000单位重量的水,从构成玉米干物质的化学成分上看,玉米只利用通过植物体水分的0.2%左右,其中99.8%的水分则是通过叶片被植物蒸腾而散失到大气中。
玉米缺水时,轻则减产,严重时可能造成绝产。
(2)玉米作物的含水量。
叶片含水量可达叶重的80%~95%,根部的含水量可占根部重量的70%~90%,干燥种子的含水量占种子重量的10%~15%。
(3)水分在玉米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水分能保持玉米的固有状态,是原生质的主要成分,是玉米代谢过程的反应物质,是玉米对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1-2]。
玉米全生育期耗水350~400 mL,或每天耗水2.9~3.5 mL。
(4)玉米需水量及天数。
苗期:86.10 mm、33 d,拔节期:125.80 mm、20 d,抽穗期:58.90 mm、11 d,灌浆期:130.40 mm、28 d,全生育期:401.20 mm、92 d。
在某一特定气候条件下,对玉米供水越多,产量越高,但超过一定限度时,产量不再增加,有时甚至减产。
2 制约玉米产量的因素2.1 耕作制度土壤耕层浅,容重高。
耕层15~20 cm,0~20 cm土层容重1.43 g/cm3,20~40cm土层容重1.57 g/cm3。
根系分布浅,生长空间小。
土壤渗水性差,储水能力低,易旱易涝,丰产性、稳产性下降。
2.2 土壤物理性状淮北地区大部分是砂礓黑土,土壤的特点是质地黏重,物理性差,耕性不良,适种期短,土壤上浸,湿度过大,渗透性差,土层瘠薄,氧气不足。
淮北市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建议淮北市是安徽省北部的一个地级市,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玉米是淮北市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当地重要的经济来源。
根据统计数据,2019年全市玉米播种面积为226.3万亩,总产量为149.15万吨,平均亩产量为6637.54公斤。
下面从生产现状和发展建议两个方面分析淮北市玉米生产的现状。
一、生产现状1、农业机械化不足淮北市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农业生产以人工管理为主,缺乏种植技术的支持和农机设备的服务,影响了玉米的生产效益和质量。
2、种植结构单一淮北市玉米主要以夏玉米为主,春玉米占比很低,种植结构单一,降低了全年的产量,完全无法适应市场需求。
3、用水供应受限淮北市地处黄淮海平原地区,水资源相对匮乏,引水面临技术、经济、环境等问题,灌溉设施有待完善,缺乏高效节水的技术手段,从而限制了玉米生产的增长。
二、发展建议加强农业机械化推广,提高玉米机械化种植水平,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充分利用现代化农机设备,提升农民的收益。
同时,开展农机租赁服务以满足广大农民的特殊需求。
在合理分析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加大春玉米的种植面积,改变种植结构单一的现状,制定科学的播种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春玉米亩产和全年玉米总产量,增强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收益能力。
3、科学用水加强玉米灌溉设施建设和管理,提高灌溉效率,延长灌溉时间,充分约束灌溉排放浪费,加强节水与防渗降措施,开展雨水集中水源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利用。
实行农业面积裁减、优化土地专用权改革,鼓励玉米生产向优良的耕地分布集中,夯实土地生态环境建设,为玉米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淮北市玉米生产仍需要进一步提高,只有在制定科学的发展策略和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下,才能实现玉米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和农民的积极作用,加强沟通交流,共同推进淮北市玉米的生产质量和产量的提高。
安徽淮北平原主要农作物的优化灌溉制度与经济灌溉定额汤广民;王友贞
【期刊名称】《灌溉排水学报》
【年(卷),期】2006(25)2
【摘要】依据安徽水科院新马桥农水综合试验站1996~2001年作物水分生产函数专项试验资料建立的小麦等4种主要农作物的“作物-水模型”,结合分布于安徽淮北地区北、中、南部8个试验站(点)历年的试验统计资料,建立了作物优化灌溉制度的数学模型,并采用动态规划方法分别求出了该地区不同分区、不同水文年型小麦等4种作物的优化灌溉制度;分析确定了其经济灌溉定额以及优化灌溉的节水增产效果.为安徽淮北平原和类似地区科学、合理、高效利用灌溉水资源,实现向节水型农业的转变等提供了理论、技术指标依据和决策依据;同时对于正确指导该区农田水利规划与建设等具有重要的参考应用价值.
【总页数】6页(P24-29)
【关键词】优化灌溉制度;经济灌溉定额;水分生产函数;淮北平原
【作者】汤广民;王友贞
【作者单位】水利部淮委水利科学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274.1
【相关文献】
1.应用分布式水文模型优化黑龙港及运东平原农田灌溉制度II:水分生产函数和优化灌溉制度 [J], 潘登;任理;刘钰
2.安徽省淮北地区主要旱作物优化灌溉制度 [J], 章启兵
3.安徽省淮北平原灌溉特征及井灌区节水灌溉技术探讨 [J], 黄守琳;叶乃杰;袁先江
4.藏中地区主要农作物灌溉定额及灌溉制度研究 [J], 李文兴;时学双;尼玛潘多
5.安徽省淮北地区旱作物灌溉制度优化的研究 [J], 张红亚;王友贞;汤广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4]贾良良,刘克桐,孙彦铭,等.河北省低平原区近16年来农田施肥量、作物产量和养分效率的变化特征[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7(3):50-55.[5]陈 曦,白倩倩,史桂清,等.氮磷钾配施对超高产夏玉米养分吸收和产量性状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9,35(10):7-14.[6]鲍士旦.土壤农化分析[M].3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7]陈新平,张福锁.通过“3414”试验建立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标体系[J].中国农技推广,2006,22(4):36-39.[8]黄少辉,贾良良,杨云马,等.边界线法解析冀中南麦区基础产量的土壤养分影响因子[J].农业工程学报,2019,35(6):141-148.[9]WangN,JassogneL,vanAstenP,etal.Evaluatingcoffeeyieldgapsandimportantbiotic,abiotic,andmanagementfactorslimitingcoffeeproductioninUganda[J].EuropeanJournalofAgronomy,2015,63(63):1-11.[10]张福锁,陈新平,陈 清.中国主要作物施肥指南[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11]黄德明.我国农田上壤养分肥力状况及丰缺指标[J].华北农学报,1988,3(2):46-53.[12]孙洪仁,张吉萍, 丽华,等.中国小麦土壤速效钾丰缺指标与适宜施钾量研究[J].土壤,2019(5):895-902.[13]孙洪仁,张吉萍, 丽华,等.中国小麦土壤有效磷丰缺指标与适宜施磷量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9,35(21):30-37.[14]周晓芬,冯 伟,杨军芳,等.太行山山前平原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磷、钾丰缺指标研究[J].华北农学报,2011,26(2):170-174. [15]刘辰琛,吉艳芝,张丽娟,等.河北清苑县冬小麦士壤速效氮、磷、钾丰缺指标的初步研究[J].土壤通报,2010,41(4):911-915. 张豪强,朱永华,吕海深.淮北平原夏玉米生长与土壤含水量和地下水的关系[J].江苏农业科学,2021,49(5):79-84.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21.05.014淮北平原夏玉米生长与土壤含水量和地下水的关系张豪强,朱永华,吕海深(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江苏南京210098) 摘要:为了研究淮北平原夏玉米生长与土壤含水量和地下水埋深的关系,在蚌埠市五道沟试验站设置2组试验:一组大田试验,用来观测夏玉米生长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一组蒸渗仪试验,用于研究夏玉米最适宜的地下水埋深。
淮北平原不同地下水埋深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胡永胜1,2(1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安徽省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站),安徽蚌埠233000;2水利水资源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蚌埠233000)摘要地下水埋深对作物生长有较大影响。
为探明不同作物最适宜的地下水埋深,在五道沟水文水资源实验站开展了系列原型观测试验。
在砂姜黑土和黄潮土两种土壤中分别种植冬小麦、夏大豆、夏玉米,探寻最优地下水埋深控制。
结果表明,不同作物在不同土壤上种植的最优地下水埋深不同:冬小麦和夏大豆在两种土壤中种植的最优地下水埋深均为1.0m ;夏玉米在砂姜黑土中种植的最优地下水埋深为0.6m ,在黄潮土中种植的最优地下水埋深为1.0m 。
土质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种植冬小麦条件下,砂姜黑土产量比黄潮土高;种植夏大豆条件下,砂姜黑土产量比黄潮土低;种植夏玉米条件下,在[0.2,0.6]m 埋深区间,砂姜黑土产量比黄潮土高,在[1.0,5.0]m 埋深区间,砂姜黑土产量比黄潮土低。
关键词作物;地下水埋深;生长发育;产量;淮北平原中图分类号S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23)23-0034-05DOI :10.3969/j.issn.1007-5739.2023.23.009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Effects of Different Groundwater Burial Depths on Crop Growth and Yield inHuaibei PlainHU Yongsheng 1,2(1Anhui Province (The Huaihe River Commission of the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P.R.C.)Institute of HydraulicResearch (Anhui Water Resources Engineering Quality Inspection Centre),Bengbu Anhui 233000;2Key Laboratory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Water Resources of Anhui Province,Bengbu Anhui 233000)AbstractGroundwater burial depth has a great impact on crop growth.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most suitablegroundwater burial depth for different crops,a series of prototype observation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at the Wudaogou Hydrological and Water Resources Experimental Station.The optimal groundwater burial depth control was explored by planting winter wheat,summer soybean,and summer corn in Shajiang black soil and yellow fluvo-aquic soil.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ptimal groundwater burial depth for different crops planted in different soils was different:the optimal groundwater burial depth for winter wheat and summer soybean planted in both two types of soils was 1.0m;the optimal groundwater burial depth was 0.6m for summer corn planted in Shajiang black soil,and was1.0m for summer corn planted in yellow fluvo-aquic soil.The effect of soil texture on crop yield was as follows:underwinter wheat planting conditions,the yield was higher in Shajiang black soil than that in yellow fluvo-aquic soil;undersummer soybean planting conditions,the yield was lower in Shajiang black soil than that in yellow fluvo-aquic soil;under summer corn planting conditions,the yield was higher in Shajiang black soil than that of yellow fluvo-aquic soil,within the groundwater burial depth range of [0.2,0.6]m,and the yield was lower in Shajiang black soil than that ofyellow fluvo-aquic soil,within the groundwater burial depth range of [1.0,5.0]m.Keywordscrop;groundwater burial depth;growth and development;yield;Huaibei plain第一作者胡永胜(1987—),男,中级工程师,从事水文水资源基础实验研究工作。
[文章编号]1007 4929(2003)06 0011 04试验研究安徽省淮北地区不同水文年小麦、玉米水量供需平衡分析李金冰,曹秀清,汤广民(安徽省水利部淮委水利科学研究院,安徽蚌埠233000)[摘 要] 依据安徽省水科院新马桥农水综合试验站1996~2001年作物水分生产函数专项试验资料和分布于安徽淮北地区北、中、南部8个试验站(点)历年的试验统计资料,从淮北地区不同年型作物的需水量、有效降雨量、地下水利用量和灌溉需水量计算入手,利用水量平衡原理详细分析了小麦和玉米在不同年型需要的净灌溉水量。
由此说明了该区补充性灌溉的特征和实施灌溉的必要性,同时对客观地认识该区农业灌溉的特性、作用以及科学、合理、高效利用灌溉水资源提供了理论、技术指标依据和决策依据。
[关键词] 水量供需平衡分析;节水灌溉;淮北地区[中图分类号]S271 [文献标识码]A0 引 言安徽淮北地区总面积为3.74万km2,其中耕地面积为210万hm2。
本区地势平坦,水土光热资源较为丰富,是安徽省主要商品粮生产基地。
本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70~950mm,自北向南递增;降水的年际间和年内分布不均,年际间最大与最小比值达3~4,年内则主要集中在汛期,6~9月份的降雨量约占全年总雨量的60%~70%。
土壤主要为砂姜黑土和潮土两大类,其中砂姜黑土所占的面积最大,约为该区耕地面积的53%。
农业灌溉属补充性灌溉,灌溉水源主要来自于浅层地下水和河道蓄水。
受气候条件、土壤以及灌排技术等因素的制约,本区农业生产中旱涝渍等灾害时常发生,灌溉水资源利用率低,水分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不高,水资源浪费现象较为普遍。
本区种植的作物主要有小麦、大豆、玉米、油菜和棉花,花生、山芋和烟叶等其他作物仅限于局部地区种植,且面积不大,耕作制度多为一年两熟制。
由于农业是用水大户(农业水资源的利用量约占整个水资源利用量的70%),充分认识淮北地区主要农作物在不同水文年的灌溉特征以及在满足作物充分供水的条件下,不同作物的缺水量,对于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提高水资源利用技术和开展节水灌溉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 淮北分区安徽淮北地区无论是自然条件、资源条件,还是农业生产特征、发展方向和社会经济条件等都不尽相同,存在一定的地区性差异。
根据该地区气象、土壤及水文地质等自然资源条件的相对一致性,以及农业生产特征和发展方向的类似性,将淮北地区分为北部、中部和南部3个分区。
淮北北部分区:包括砀山县全部、萧县和亳州市谯城区大部以及界首市、太和县、涡阳县小部,土壤为潮土类,多年平均降水量小于800mm。
淮北南部分区:包括阜南、颍上、凤台、淮南市、怀远、五河大部和蚌埠市北郊,属沿淮淮北岗洼滩兼有地区。
土壤主要有砂姜黑土、潮土、水稻土和潮棕壤等4类,多年平均降水量在900mm 以上。
淮北中部分区:介于淮北北部和南部之间的广大河间平原区,土壤主要为砂姜黑土,其中局部的低山残丘为棕壤、褐土、黑色石灰土以及沿内河两岸的潮土和坡黄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800~900mm。
2 农田水量供需平衡分析农田水量供需平衡计算是灌溉决策的重要依据。
当某一[收稿日期] 2003 06 24[作者简介] 李金冰(1977 ),男,助理工程师。
11节水灌溉 2003年第6期时段农田的可供水量不能满足作物的需水要求时就需要进行人为灌溉补充。
一定区域某时段农田的可供水量主要由有效降雨量、地下水补给量和土壤有效贮水量3部分组成;农田水分的消耗则主要为作物腾发(对于旱作物而言渗漏量为零)。
农田水量平衡计算公式为:m i=ET mi+ S i-P oi-W G i式中 m i第i阶段的净灌溉水量,mm;P oi第i阶段的有效降雨量,mm;W G i第i阶段地下水补给量,mm;S i第i阶段土壤有效贮水量的变化,其值为时段末和时段初土壤有效贮水量的差值,根据来水、用水和土壤水分进行推求,mm;ET mi第i阶段作物需水量,mm。
2.1 需水量作物的需水量是指在适宜的土壤水分和肥力水平下,经过正常生长发育并获得高产时全生育期所需消耗的水量。
影响作物需水量的因素比较多,诸如气象条件、土壤条件、作物类别和品种、耕作水平和栽培方式等。
作物需水量是一个随时间和空间而不断变化的变量,在不同年份和不同地区其值是不同的。
本文中以淮北地区历年灌溉试验成果和1996~2001年新马桥农水综合试验站水分生产函数专项试验结果为基础,通过对分布于该地区北部的萧县岱西、砀山县孟饭棚、亳州市黄庄,中部的阜阳市坎河溜、宿州市桃园、安徽省水科院新马桥和南部的颍上县八里河、省水科院赵宋等8处试验站(点)历年试验资料和气象资料的统计分析,分别得出了不同水文年型不同地区小麦和玉米需水量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小麦的需水量随时空变化而变化,取值区间为370~500mm;变化趋势表现为同一地域需水量随降雨频率的增加而增大,同一降雨频率时对应的需水量北部大、南部小,由北向南呈递减规律变化。
需水高峰出现在抽穗-乳熟阶段,该阶段的需水量占总需水量的1/3,需水强度平均达到4.3 mm/d。
玉米是安徽淮北地区秋季的主要种植作物,由于生长期正值盛夏高温天气,其需水量和需水强度较大,对水肥条件的要求也较高。
多年平均需水量在390~420mm之间,南部较小、北部较大,丰水年较小、枯水年较大,北部地区大旱年(95%)玉米的需水量达到约520mm。
其阶段需水量以拔节-抽雄期为最大,需水模比系数达到30%左右,而需水强度则抽雄-灌浆期最大,平均为5.23mm/d,阶段需水量和需水强度均呈中间大、两头小!的变化趋势。
2.2 有效降雨量有效降雨量是指降雨通过入渗后保存于土壤计划湿润层中能被作物直接利用的那部分降雨量,其值为降雨量减去地面径流量、深层渗漏量和降雨期间的蒸发损失量以及植株截留量等。
影响有效降雨量的因素很多,包括气象因素、土壤因素以及雨前土壤含水量、地下水埋深、植被覆盖情况、作物根系层深度以及耕作栽培方式等。
本文中各分区不同水文年型的有效降雨量及其分布采用典型年法和有效系数法,以旬为计算时段。
即通过对1951~2000年50年长系列降雨进行频率分析,用有效系数法分别确定几个主要降雨频率(50%、75%、90%和95%)各作物全生育期的有效雨量值,根据该值选择典型年,按典型年实际降雨过程以旬为单位进行分配。
有效降雨系数的取值主要根据安徽省水科院五道沟水文实验站和淮北各地的试验研究成果而定,见表2。
各分区不同水文年型的旬有效降雨计算结果见表3。
表1 不同水文年型小麦和玉米的需水量mm 生育阶段编号i1234全生育期小麦需水量北部多年平均114.6123.4141.061.7440.7P=50%113.5122.3139.761.1436.7P=75%118.6127.7146.063.9456.2P=90%127.8137.6157.368.8491.5P=95%128.8138.8158.669.4495.6中部多年平均101.6109.5125.154.7390.9P=50%102.1109.9125.655.0392.6P=75%107.0115.2131.757.6411.5P=90%117.4126.4144.463.2451.4P=95%121.4130.7149.465.4466.8南部多年平均97.3104.8119.852.4374.3P=50%95.5102.8117.551.4367.3P=75%108.9117.3134.058.6418.8P=90%113.5122.2139.761.1436.5P=95%117.2126.2144.363.1450.8玉米需水量北部多年平均87.8121.2108.7100.3418.0P=50%89.1123.0110.3101.8424.2P=75%93.3128.8115.5106.6444.2P=90%103.0142.3127.6117.7490.6P=95%109.1150.7135.1124.7519.5中部多年平均84.0116.0104.096.0400.0P=50%85.2117.7105.597.4405.8P=75%89.4123.5110.7102.2425.8P=90%98.6136.1122.0112.7469.4P=95%104.4144.2129.2119.3497.1南部多年平均81.9113.1101.493.6390.0P=50%83.1114.8102.995.0395.8P=75%87.2120.4108.099.7415.4P=90%96.1132.7119.0109.8457.7P=95%101.8140.6126.0116.3484.7注:∀小麦生育阶段中1、2、3、4分别为播种-拔节、拔节-抽穗、抽穗-乳熟和乳熟-收获;#玉米生育阶段中1、2、3、4分别为播种-拔节、拔节-抽雄、抽雄-灌浆和灌浆-收获。
表2 安徽淮北地区有效降雨系数旬雨量/mm0~1515~3030~5050~100>100降雨有效系数0.950.850.720.540.43 2.3 地下水利用量地下水利用量是地下水通过土壤毛管作用向作物根系层运动被作物所利用的那部分水量,其值主要与地下水埋深、土壤质地、作物种类和作物生育阶段等因素有关。
根据淮北不同地区降雨资料和地下水埋深实测资料,分别推求夏季和秋季作表3 安徽淮北地区逐旬有效降雨计算结果mm月份旬北 部50%75%90%95%中 部50%75%90%95%南 部50%75%90%95%1上 6.650020.0600.47020.32 1.800.380.950中0.850 3.997.22 2.380.198.1711.0211.30014.4524.57下0.85 2.380 2.6609.120.280.950.28 3.040 4.662上7.51000.38 1.719.600 1.99 6.0826.64 3.80 1.23中 1.7108.3610.5510.93 1.230.6611.69 2.180.4714.450下0.470.660013.0113.96 2.760 2.850.1908.743上22.4621.850012.830.1900.5733.3724.060.950中 3.9923.38 6.93033.1919.6411.590.0912.84 5.2218.7012.84下20.060.3821.340.389.6924.4000.199.220.7627.3604上017.850.47 1.8010.5519.8913.300.5718.7912.16 2.8513.18中16.5815.900 2.18022.460.380.850.4733.10011.40下7.70 5.2229.0209.22 2.478.74029.5914.4521.25 4.095上16.4925.1611.3013.9622.10 4.37 5.7917.4341.1511.9723.0413.43中0.0924.9907.9816.9211.7817.340.6617.7625.20020.32下 3.04 6.3617.4314.450.470.2816.2418.0222.530 3.8012.456上0.769.02 5.6132.12 5.89 3.5228.73065.2326.6413.09 2.09中 2.7622.820.3823.3825.8521.0813.68 1.4223.0432.4018.790下 2.8534.990.38 6.6549.1953.0245.7936.2921.85 4.75 5.13 4.187上69.2330.1011.5932.4513.0125.16 3.3349.7335.3726.64 1.9011.69中26.2113.6937.4248.9268.2033.62 3.990.0917.0942.6627.22 2.85下68.1118.2754.2225.6347.0318.3638.7214.9649.41 4.7513.7713.948上37.1514.28 2.76 2.3819.380.3824.120.0945.310 5.518.26中 4.8424.0517.85 1.14 6.4628.40 1.23 6.6512.8250.228.9339.37下 5.5143.95 2.388.0712.9240.3431.3220.2316.7516.1520.3212.069上23.62 5.3235.32041.5316.07 1.7130.60 4.1811.4016.240中22.46011.49 3.040.2800 4.0910.8312.7525.6321.82下 6.4613.010.38014.289.9741.7430.0213.6813.3017.0914.7910上40.39015.1329.97 3.23 1.5237.3138.7224.9948.6514.4539.80中0.1910.3525.8518.708.360.0951.5228.08 3.23 1.8015.3038.34下0.090.0912.6415.470 5.41 6.17 5.419.780.1924.65 4.8411上0008.1712.920 1.52 3.8923.049.780 4.28中000 1.527.0315.3000.09 3.9916.7500下43.790.2800 5.990.380 1.8000.090012上17.857.2200 3.80000 4.0913.40 1.900中0.760000 6.84000.95 2.769.50 2.94下22.10 3.800 3.7123.907.120.76 4.46合 计(不含6月、10月上旬)462.43386.35311.50280.85503.13421.59350.85322.25505.62417.43343.48306.27物全生育期的平均地下水埋深与相应的降雨频率之间的关系曲线,进而确定各作物在95%、90%、75%和50%等不同水文年型时的地下水埋深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