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9课《我和我的家》优质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6
《我和我的家》名师教案教材分析:本课选自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爱我家”中的主题活动一。
他包含四个话题“我来到我家”、“我的家人”、“我身上有家人的影子”和“家人的故事”。
本课是依据课程标准“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中的第二条“爱父母长辈,体贴家人,主动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而编写。
本单元引导学生从了解自己的来历开始,进而了解自己与家人的血缘关系,以及家庭的结构,最后,落实对家庭的爱与责任。
引导学生学会不给家人添麻烦,学会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学会主动地表达自己对家人的爱,最终使学生成长为温馨家庭生活的自觉构建者。
学情分析:现在孩子们的成长、生活都在家里。
他们熟悉自己的家庭成员,熟悉他们的习惯,对性情特点也有所观察和了解。
家里人的称呼都知道,可是为什么这样称呼?对家庭结构、伦常关系,以及自己来历?却不清楚。
孩子们在家庭中受到家人的关心,关注。
因为一切都太自然,让他们反而不能觉察。
针对这些情况,我设计了《我和我的家》这一课。
教学目标:根据对本班学生情况和教材的分析,我希望能达成两个总的目标。
1、“感知家人之间血脉相连”(这是本课的重点)。
2、“讲述亲情故事,感受家的温暖”(这是本课的难点)。
课前准备:1、课前,学生了解自己名字的故事。
2、了解家人故事。
(家人工作照,运动照,兴趣照,特长照……)3、准备全家福照片。
教学方法:1、探索名字的意义——的出生给家庭带来的喜悦。
2、动手完成关系树——理清家庭伦理关系。
3、听故事,找“影子”——突出重点,体会家人之间血脉相连的意义。
4、讲述家人的故事——突破难点,感受家庭生活的温馨,学会关心他人。
教学思路:一、初步了解——家人之间血脉相连二、深入探究——家人之间血脉相连(一)关系树——家庭伦理关系(二)找“影子”——自己与家人的相似三、讲述家人故事——夸夸我的家人教学过程:一、初步了解——家人之间血脉相连1、板书“我”,出示名字“但玉”,因为我爸爸姓但,所以我也姓但,“玉”有宝贝的意思,爸爸认为我是家里的宝贝,所以给我取名但玉,这就是我名字的故事。
《我和我的家》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材分析本课包含四个话题“我来到我家”“我的家人”“我身上有家人的影子”和“家人的故事”。
我们可以发现,前者旨在从外貌、性格、爱好和做事习惯等方面,引导学生明白自己与家人血脉相依的亲情关系;后者旨在从了解家人的故事以及家人的工作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加深对家人的了解,学习关心家人。
依据课程标准“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中的第二条“爱父母长辈,体贴家人,主动分当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而编写。
主要导学生从了解自己与家人的血缘关系,以及家庭的结构,最后,落实对家庭的爱与责任,学会主动地表达自己对家人的爱,树立学生成长为懂爱、有爱、会传播爱的少年。
二、学生情况分析一年级学生除了学校外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活动,与自己的家人共处。
大多数人被父母长辈们捧在手心里,整天享受家人无尽的关爱,却很少甚至不懂得去关爱家人。
他们熟悉自己的家庭成员,熟悉他们的生活习惯,对脾气也有所观察和了解。
家里每个人的称呼都知道,可是为什么这样称呼?对家庭结构、伦常关系,以及自己来历?却不清楚。
在家庭中获得家人的爱太容易,让他们反而不能觉察,不会珍惜。
引领学生从多角度进一步了解家人,感受自己与家人的深厚情感,产生家庭认同感,学会爱自己的家人三、教学目标(1)初步感知“家”的含义,知道家庭成员的构成及家庭成员间的称呼、关系。
(2)寻找家人的“影子”,懂得自己与家人血脉相连,萌发对家人的敬爱之情。
(3)说出家人对我们的爱,也学会表达我们对家人的爱,感知“家”的温暖。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感知“家”的含义,知道家庭成员的构成、称呼、关系,了解家人的工作、爱好、习惯。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感受家庭生活的温馨。
五、教学策略《我和我的家》这一课题中采取启发法、讨论法、探究法、情景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培养学生感知“家”的初步概念,感受家庭生活的温馨。
六、教学过程活动 1播放儿歌和图片我认识我的家庭成员《家庭称呼歌》爸爸的爸爸叫什么爸爸的爸爸叫爷爷爸爸的妈妈叫什么爸爸的妈妈叫奶奶爸爸的哥哥叫什么爸爸的哥哥叫伯伯爸爸的弟弟叫什么爸爸的弟弟叫叔叔爸爸的姐妹叫什么爸爸的姐妹叫姑姑妈妈的爸爸叫什么妈妈的爸爸叫外公妈妈的妈妈叫什么妈妈的妈妈叫外婆妈妈的兄弟叫什么妈妈的兄弟叫舅舅妈妈的姐妹叫什么妈妈的姐妹叫阿姨爷爷爸爸的爸爸叫爷爷奶奶爸爸的妈妈叫奶奶伯伯爸爸的哥哥叫伯伯叔叔爸爸的弟弟叫叔叔姑姑爸爸的姐妹叫姑姑外公妈妈的爸爸叫外公外婆妈妈的妈妈叫外婆舅舅妈妈的兄弟叫舅舅阿姨妈妈的姐妹叫阿姨教师领读,学生齐读儿歌。
道德与法治《我和我的家》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我和我的家》。
下面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训练”、“说程序”、“说板书”七个方面对本课进行具体研说,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依标扣本,说教材本单元围绕“家庭生活”这一主题,在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家中的安全与健康》的基础上开展《我爱我家》的系列活动,内容设计上关照学生的现实生活,以学生的生活环境为背景,合理构建教材蕴涵的科学知识、道德观念和审美意识,关注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变化,力图让学生在各种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发展。
通过教材学习,应该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家,懂得因为有了父母长辈辛苦付出的爱,才会有自己幸福的生活。
而家人的支持、帮助正是激励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因素。
帮助学生从家人对自己的关爱中了解到“家人爱我,我也要爱家人”二、以人为本,说学情家是学生最亲切、最自由的生活环境,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与锻炼,一年级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学校生活的规则和行为规范,他们努力从幼儿园小朋友成为合格小学生。
可是不少学生在学校各方面表现很好,在家里却判若两人,这主要涉及家庭教育及孩子的家庭责任感等原因。
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家庭有了初步的概念,但概念比较模糊,除父母外,家庭亲人之间的关系不太清楚。
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理清亲属间的关系,让学生知道家是一个人的避风港湾,也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家庭生活是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因为有了父母、长辈辛苦付出的爱,才会有自己幸福的家庭生活。
因此基于课标与教材的解读以及学情分析,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认识到家人对自己的照顾,是对自己无私的爱。
(2)知道家人对自己的疼爱是爱,严格要求也是爱。
2.情感与态度感受家人对自己的爱并激发爱自己家人的情感。
3.行为与习惯养成懂得体贴家人,回报家人的好习惯。
4.过程与方法通过回忆与家人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及家人关爱自己的故事,感受和家人一起时的快乐及家人对自己浓浓的爱。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我和我的家》教案教学设计:最新Word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9、《我和我的家》本节课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我爱我家主题”中的第一个话题“我和我的家”。
这一课的主旨意义在于让学生知道自己与父母血脉相依,感受家的温暖,初步懂得家的基本构成,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为后边出现的几个板块做一个情感的铺垫。
一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对父母和家庭的依赖性很强,因此,对本节课的知识点非常容易引起共鸣。
但是,由于孩子认知特点所致,他们对家人的爱能够感知,却不好表达,会出现卡壳现象,也是在所难免的。
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课堂节奏,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才会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知“家的”含义,知道家庭成员的构成、称呼及关系。
教学难点是通过讲述,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懂得自己与父母血脉相依,能准确表述出家庭成员的称谓及成员之间的关系。
同时,让学生初步懂得家庭的基本构成,接受家庭亲情血浓于水的情感教育。
通过讲述家人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体会家庭中浓浓的爱意。
教学策略采取讲授法、游戏法、活动参与法等多种教学策略,以提升学生的研究兴趣。
教学准备包括板书贴纸、自制课件、微课、鼓、花等。
同时,教师需要在课前和家长保持联系,随时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等。
学生也可以准备与家人一起的照片、影像资料等。
本课程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微课、引导学生汇报自己出生时的故事,让学生进入研究状态。
2.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家庭的构成,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
3.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让学生准确表述出家庭成员的称谓及成员之间的关系。
1、师:家人之间不仅有相似之处,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分享的故事,你们有没有和家人发生过有趣的事情呢?2、学生互相交流,选择一个有趣的故事分享给同桌。
3、同桌之间可以互相提出问题、补充细节等。
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我和我的家》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9课我和我的家教材简介】我和我的家》是人教版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制》下册第三单元“我爱我家”的第1课,包括:我来到我家;我的家人;我身上有家人的影子;家人的故事四个部分。
通过了解家庭成员的构成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家庭成员的工作、爱好和惯,萌发对家人的敬爱之情。
教学目标】1、初步感知“家”的含义。
2、懂得家的构成,知道家庭成员间的称呼、关系。
3.通过访问,了解家人的工作、爱好、惯,感受家庭生活的温馨。
教学重难点】重点:感知“家”的含义,知道家庭成员间的称呼,了解家人的工作、爱好、惯。
难点:懂得自己与父母血脉相依,感受家庭生活的温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音频资料《家族歌》《婴儿啼哭》;视频资料《成长的脚步》、《让爱住我家》学生筹办:与家人在一起的合影照片、家庭生活的图片。
【教学过程】1、倾听声音,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听这是什么声音?(音频:婴儿啼哭声)师:那一天,你呱呱落地,来到这个天下,来到你的家,在爸爸妈妈的呵护下,一天天的长大。
2、看视频:成长的脚步。
(师:这个视频记录的是:你出生了,在爸爸妈妈的呵护下,学会了走路,叫了第一声妈妈,上了幼儿园,第一次认识了小伙伴,上了小学,第一次戴上了红领巾,第一次考试得了一百分,第一次参加校运会,直到今天,一个十全十美的你坐在一年级的教室里研究。
)3、此时此刻,你的感受是什么?(学生自由说)4、师:我们爱我们的家,有了这个温暖的家,才有了我们的今天。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9课《我和我的家》。
二、教学活动活动一:采访小故事——我来到我家1、你知道你是如何来到你家的吗?你的出身给家人带来了如何的情形?学生自由发言。
(听奶奶说,妈妈生我时……)师:你的出生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带来了无穷的快乐,使我们的家庭可爱、温馨。
2、你的身份和地位出示户口本:这是什么呀?户口本证明了你来到你家的身份和地位,谁知道户口本的第一页写的是什么?(户主)写你名字的一页还写了什么?(长女,长子)意思是?(爸爸的女儿或儿子)这个户口本有力的证明了你们是一家人,长子,长女就是你的身份和地位。
人教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我和我的家》教案Grade 1 XXX Plan for "Me and My Family"Topic: Me and My FamilyXXX:1.Knowledge and Skills:1)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family"。
know the n of family XXX.2) XXX.2.XXX:XXX family members。
their nships。
work。
hobbies。
and habits。
cultivate a sense of respect and love for family members.3.XXX:Be able to do things on your own and develop good habits of cleanliness.4.Process and Methods:Through visits。
understand the work。
hobbies。
and habits of family members。
and develop a sense of respect and love for them。
through telling family stories。
XXX life.XXX and Difficulties:1.Focus: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family"。
know the n。
titles。
nships。
and understand the work。
hobbies。
and habits of family members.2.Difficulties: XXX.XXX:XXX: XXX。
XXX"。
"Family Song"。
9.我和我的家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学目标:1.利用照片,通过猜、找、指、说、演、画等方式,找到自己与家人在外貌、性格、爱好、待人等方面的相似之处,初步了解自己的家人,感受家人间血脉相依的亲情关系。
2.借助课前调查单了解家人的性格、爱好、特长等,进一步加深对家人的了解,增进与家人间的联系。
3.通过分享家人的故事,感受家人间的快乐和温馨,感知“我有一个幸福快乐的家”,增强家庭观念,产生家庭认同感。
教学重点:感知“家”的含义,知道家庭成员的构成、称呼、关系,了解家人的工作、爱好、习惯。
教学难点:从外貌、性格、爱好等多个角度进一步了解家人,产生家庭认同感。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幻灯片、音乐《家庭称呼歌》《让爱住我家》。
学生准备:全家福,家庭生活的图片。
了解自己名字的故事。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忆家人的称呼1.找家人师:小朋友来找一找他们的家人。
2.小猪佩奇介绍家人。
3.回顾旧知:上节课我们也认识了家人,说说你有哪些家人?二、找家人的“影子”(一)外貌小“影子”1.猜家人。
师:小朋友们,老师这里有一位学生家人的照片,看,这是谁的家人?(盲猜),老师给学生一点提示继续猜,最后揭晓答案。
请这位学生上来,由下面的同学们说说他俩哪里像?下面的学生说到什么部位,这位学生就指着什么部位,同学们说出共同特点。
2.自己找影子。
找自己与家人外貌上相似的地方。
请同学们仔细地看手中的照片,找出自己与家人相似的地方,并用手指出来。
3.同桌相互找影子。
交换照片,请同桌找找外貌相似之处。
4.家长说影子。
让我们听听这位家人是怎么说的,(如:我眼睛小小的,我的女儿像我,眼睛也小小的,但我觉得这样真好,每次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特别可爱,我真喜欢她。
)5.小结并板贴:外貌(二)性格、爱好、其他小“影子”过渡语:我们不仅在外貌上和家人长得像,还有很多方面都和家人很像呢!课前你们已经完成了调查单,下面拿出来先和同桌交流交流。
1.同桌交流活动要求:音乐响就开始,音乐停就坐好2.指名在全班交流预设1:学生交流到性格与家人像,就围绕这个话题交流并小结板贴。
我和我的家教学目标:1.初步感知“家”的含义,知道家庭成员的构成及家庭成员间的称呼、关系。
2.通过讲述家庭生活中的亲情故事,感受自己与家人的深厚情感,爱自己的父母长辈。
3.通过讲述亲情故事,培养表达能力和组织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自己与家人的深厚情感,爱自己的父母长辈。
教学难点:感知“家”的含义,知道家庭成员的构成及家庭成员间的称呼、关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黑板贴学生准备---全家福照片教学过程:一、欣赏照片,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听,是什么声音?(播放课件:婴儿的啼哭声)一声婴儿的啼哭,一个新的生命走进了我们的家。
家人欣喜的,等待着它的到来。
师:(播放ppt音乐+照片)看,在家人的精心呵护下,孩子在慢慢的长大,长了第一颗牙齿,迈开腿走的第一步,第一次上幼儿园,第一次和家长一起外出旅游,第一次成为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
孩子的每一点变化,都在家人的关爱下,他们幸福的成长着,同学们,看了这个小视频,你的感受是什么?(生自由说)师:真好,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家,今天就让我们以“家”为话题来说说《我和我的家》。
(板贴课题)二、学习探究活动一:我出生了1.师:同学们,在家人的期待中,我们来到可爱的家,那同学们你知道吗?在我们出生时还有很多温馨的故事呢,来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播放ppt录音)师:一个十全十美的孩子降临到家中了,那同学们,你课前也进行了采访,在你出生的时候,你的家人是怎样欢迎你来到这个家的?把你有趣的故事跟大家讲一讲。
(生讲)师:我们从一出生就来到一个温暖的家,成为家中的一员,在这个家的户口当中,就有了我们的位置。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课前先倾听家人讲述自己出生的故事,从家人的讲述中体会自己的到来为家人带来的快乐,体会自己存在的价值感,形成积极的家庭关系体验。
同时在转述的过程中,培养表达能力和组织语言的能力。
)2.师:同学们,这个都见过吧,可别小看了这个户口本,它不仅说明我们是一家人,还体现了我们法律上的身份,课前同学们专门和家人了解了一下自己家的户口本,现在让我们再来看一看吧。
《我和我的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家,有奉献爱的愿望,体会幸福的核心是爱。
2、口语交际:按照简单的介绍自己的家。
教学重点、难点:
1、学生感受亲情,体会亲人的爱,也准备付出自己的爱。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家人的影子。
教学准备:
挂图、录音机(相关磁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小朋友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家。
在这个家里,每个人互敬互爱,充满温馨。
(创设情景,让学生进入温馨的气氛,有利于下面的课堂教学。
)
2、能介绍一下你的家吗?(指导学生完整的句子说话,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说的好的,给予表扬,说地不够完整的,给予适当的补充、激励,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
二、我来到我家
师:你是怎样来到你的家的?
生:我出生后,爸爸很高兴,把我抱在怀里,一个劲儿地说我长得像他。
然后爸爸开始兴奋地给亲戚朋友打电话,告诉他们我出生的消息。
三、我的家人
1、师:到妈妈的妈妈家去做客,见到妈妈的姐姐,应该叫什么?
生:大姨。
2、你们能把书本这个枝繁叶茂的树图填对吗?
生:能……
3、师:一家人就像枝繁叶茂的树一样,每个人都很重要呦!
四、我身上有家人的“影子”
1、师:你们能从自己身上找到家人的影子吗?
生:我的脾气有点急,像爷爷。
生:我做事很认真,像爸爸。
生:我的眼睛像妈妈。
2、师:你们身上为什么会有家人的影子呢?想一想。
五、家人的故事
师:你们有没有听家人说过你们家人的故事?
生:我妈妈织毛衣可快了。
我觉得她很了不起!
生:我叔叔在很远很远的地方站岗,那里很冷很冷,但他和战友们不怕寒冷。
叔叔说他们在保卫着我们的安全。
六、我和弟弟
我来到我家时,可不是一个人,还有我的弟弟小亮。
听说弟弟只比我晚出生半个小时,那我也是哥哥呀,所以……
弟弟总喜欢跟我在一起,我走到哪儿,他跟到哪儿。
不管做什么,我们都会一起来。
爷爷说:跟他们的爸爸小时候一个样!
呵,这俩孩子,长得真像妈妈呢!
我到底像谁呢?我觉得我更像弟弟!
我和弟弟商量好了:长大了一起去航海。
七、总结升华
小朋友们,你们的爸爸、妈妈每天照顾你们的生活,关心你们的学习,教给你们做人的道理,你们爱他们吗?你们应该怎样做呢?
9 我和我的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感知“家”的含义,知道家庭成员的构成及家庭成员间的称呼、关系。
(2)通过讲述家庭生活中的亲情故事,培养表达能力和组织语言能力。
2.情感与态度
通过了解家庭成员的构成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家庭成员的工作、爱好和习惯,萌发对家人的敬爱之情。
3.行为与习惯
能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养成整洁的好习惯。
4.过程与方法
通过访问,了解家人的工作、爱好、习惯,产生对家人的敬爱之情;通过讲述亲情故事,感受家庭生活的温馨。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感知“家”的含义,知道家庭成员的构成、称呼、关系,了解家人的工作、爱好、习惯。
2.难点:通过讲述亲情故事,感受家庭生活的温馨。
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幻灯片、音频资料(如歌曲《可爱的家》《让爱住我家》)。
学生准备:与家人在一起的合影照片、家庭录像、反映家庭生活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聆听歌曲,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听一首好听的歌曲。
(播放歌曲《可爱的家》)
教师引导学生给这首歌曲取名字。
学生听歌曲并给歌曲取名字。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点拨: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家,我们的家庭可爱、温馨、美丽。
2.师:我们都有一个家,你家里有几口人?你长得像谁?
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发言。
师小结:我们同学中有的长得像妈妈,有的长得像爸爸,还有的长得既像妈妈又像爸爸,因为我们是一家人。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走进家庭了解自己的家人,加深对家人的认识,体会家庭带给我们的温馨。
】
二、共同交流,了解家庭
1.聊一聊“我的家人”
师:每个人都有一个家,在家里有很多我们的家人,你的家里还有谁呢?今天,
我们就一起来聊一聊“我的家人”。
(出示教材第35页的两棵大树)师:你的家里还有谁?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内容追问。
追问1:你的家人里有姑妈(姨妈)吗?她是你爸爸(妈妈)的什么人?
追问2:你的家里有伯伯吗?他是你爸爸的什么人?
追问3:你们家乡把爸爸的哥哥叫做什么?
追问4:为什么伯伯、大爷都是爸爸的哥哥呢?
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回答问题。
师小结:他们都是我们家庭中的一个成员,我们都有血缘关系,是一家人。
伯伯、大爷都是对爸爸哥哥的称呼,只是因为我们生活的地方不同,叫法不同。
2.读儿歌,认家人
(课件播放儿歌)
爸爸的爸爸叫爷爷
爸爸的妈妈叫奶奶
爸爸的哥哥叫伯伯
爸爸的弟弟叫叔叔
爸爸的姐妹叫姑姑
妈妈的爸爸叫姥爷
妈妈的妈妈叫姥姥
妈妈的兄弟叫舅舅
妈妈的姐妹叫姨妈
教师领读,学生齐读儿歌。
3.游戏:我来问你来答。
教师拍手问:爸爸的爸爸叫什么?
学生回答:爷爷。
学生问,老师答。
学生之间互相问。
师小结:一家人就像枝繁叶茂的大树一样,每个人都很重要。
我们快乐地生活在一起,是幸福的一家人。
【设计意图:通过填图、儿歌、游戏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称呼,明白家庭中的一家人应该相亲相爱。
】
三、寻找家人的“影子”
师:刚才,我们讨论了家庭成员之问的关系、称呼,那在我们自己的身上有哪些地方可以找到家人的“影子”呢?
请小朋友们在自己身上寻找家人的“影子”,并跟自己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分组讨论,在组内分享。
教师请善于表达的学生在班内分享自己的发现。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我们的身上会有家人的“影子”呢?
学生自由发言。
师小结:我们身上有家人的“影子”主要是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四、让爱住我家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做一个“击鼓传花话家人”的游戏。
游戏规则:听鼓声传花,鼓声停,花传到谁的手里,谁就来介绍自己的家人。
活动提示:学生可以边展示图片边介绍自己的家人。
师小结:听完你们的介绍,老师发现每一个小朋友都有一个幸福、温馨的家。
师:在这么温馨的家庭里,肯定经常发生一些有趣的事情,请把你家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吧!
学生在小组里讲述自己家的故事,从组中推选出一名讲得最有趣的同学作为代表发言。
各小组推选出来的代表结合照片、图片、录像,讲述自己家里有趣的事情。
师小结:我们的家多么可爱啊!我们的家充满了快乐,我们要爱我们的家。
(播放课件:歌曲《让爱住我家》)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家人,回忆在家中发生的有趣的事,感受家人的爱无处不在,从家人对自己的关爱中了解家庭的温馨。
】
师小结:同学们,我们都有一个家,在这个家里,住着我们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这个家充满了欢乐、充满了爱,我们要爱
我们的家!
板书设计
我弟弟
伯伯爸爸叔叔舅舅妈妈姨妈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