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经印象

诗经印象

诗经印象
诗经印象

《诗经》·印象

《诗经》,世人说它是中国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贯穿五百余年,距今已经有3000年得历史,并被奉为儒家经典。古人对于诗经的评价很多。孔子:对于《诗经》的思想内容,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对于它的特点,则“温柔敦厚,诗教也”(即以为诗经使人读后有澄清心灵的功效,作为教化的工具实为最佳良策)孔子甚至说“不学诗,无以言”,显示出《诗经》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深刻影响。鲁迅:根据《风》《雅》《颂》三部分的实际内容,认为《诗经》是“中国最古的诗选”,“以性质言,风者,闾巷之情诗;雅者,朝廷之乐歌;颂者,宗庙之乐歌也。20世纪中期俄国费德林院士也称:“

《诗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独具一格的百科全书。可这都是网上资料所描述的诗经,却不是我印象中的诗经。印象中的诗经是秦风《蒹葭》里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再水一方。”,白芦如雪,晨露如霜,河水清澈缓缓流淌,佳人婉约兮在水一方;印象中的诗经是周南《桃夭》里的“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花漫天飘散,桃蜜芬芳如华,新嫁娘姣好宜其室家;印象中的诗经是邶风《击鼓》里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战场上杀敌同心的兄弟情义,是后人引申的爱之盟誓,是我与你,你同我,浪迹天涯从此并肩看彩霞,朝朝暮暮你是风儿我是沙的浪漫经典……

用现代人的眼光看诗经,看到的都是与爱情有关的意象,从开篇那章《关雎》到《蒹葭》、《击鼓》、《蔓草》、《桃夭》又或是《木瓜》、《月出》、《采葛》等,记录的是男女之间从相遇到相识到相恋的一个详细过程,其中名篇佳句时人脱口能颂。又何况这本是一个情感稀缺又情感泛滥的年代,古人的生活咏唱变成了时人的爱之表白语。当然在这里我想说的不是《诗经》与爱情之间的千丝万缕,我想说的是为何《诗经》中的诗句能够流传至今而不衰。

之前曾听过一个文学讲座,演讲的题目是啥早已忘却,却独独记下了那一句,“艺术只有与生活并存才能源远流长。”那时,讲解的老师给我们举例讲的是李白的《静夜思》以及《赠汪伦》两篇,说的是人人可见的月亮以及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民众汪伦,可偏偏这两篇文章却脍炙人口,无论是村头稚子还是蓬头老妇都可念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之句。为何?为的是这诗篇写的都是生活,是普罗大众之中的生活片段与生活点滴,而这些诗篇又都高于普罗大众的生活,让人读后能够于泥水中看见清雅,能够于凡俗中看见桃花,让凡夫俗子都可从中感受到美好,这就是艺术的真谛。而《诗经》恰恰便是能够让凡夫俗子也从中感受到美好的艺术之代表。

读《诗经》我们可以发现里面很普遍的一个现象就是,诗经里的很多篇目咏唱的都是俯首可见的鸟兽虫鱼、花草树木,如《硕鼠》、《螽斯》、《燕燕于飞》等篇目。①据吴人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统计,《诗经》中写到鸟兽凡30余种,虫鱼凡30种。而据今人流沙河《兴象》统计,毛公表明《诗经》之“兴”诗,共389种意象,其取材于鸟兽虫鱼、山川草木,凡349种(见载于《星星》1984年第3期)。

其中《诗经》里的老鼠、蝗虫、燕子都是普遍寻常之物,而花草树木就更是俯拾皆是,《野有蔓草》的蔓草,《关雎》里的荇菜,《蒹葭》里的芦花还有那木瓜、小麦、禾黍之类的农作物,都是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物事。当这些平常的物事逐一出现在《诗经》里,我们会发现,平时难登大雅之堂的粗野山妇顿然形象大变,变成了娉婷多姿的卓越女子。这就是《诗经》的魅力,也是那些以平常物事为创作对象的创作者的匠心独运,他们通过艺术与生活的结合,感情到艺术的升华,创作中在简单的物事上融入丰富的文化意蕴,展现创作者所处社会的人伦观念与理性思想,于是鸟兽虫鱼、花草树木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鸟兽虫鱼、花草树木。你会发现,原来鸟可以象征的是飞翔、自由、志气与能力等,而兽也不再是初始意义的兽,你会发现丑陋的兽都可象征着勇猛、力量与气势,还有虫鱼,这些繁殖能力强盛的生物,自然而然地成为人类对生命的寄望与多子多福的祈求。而那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则代表着大千世界里风姿万千的人们,有貌美如花、纤弱似草的美女也有欣长如俊秀灵树,丰神如上古巧木的帅哥。同时,这花草树木如若形态优美,风姿卓越,又岂止是貌美的女子,更是心中渴盼了再渴盼,追逐了再追逐的梦想,甚至于权利。此刻,生活因为艺术而闪闪发亮,而艺术因为想象而变化万千。

所以《硕鼠》中又肥又胖的老鼠成了尸位素餐、搜刮无度、剥削百姓的当政者的形象象征,展露当时生活在剥削社会里百姓心中的痛苦与抗争;而《诗经·小雅》里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篇,则将高山作为品行出众、道德崇高者的象征,寓意德高望重者则仰慕之,品性高洁者则行之,以高山为目标,做正直端正之人;而让世人称道的君子,理所应当就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了,因为君子只有像对待骨头、角、象牙、玉石一样,经过开料、糙锉,细刻,然后磨光,来去掉自身的缺点,时时反省以养德,方可如玉般绽放动人的光彩,才可受到人们的爱戴。

《国风》中的民间歌谣(包括《小雅》中一部分类似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比纯粹出于社会上层的《雅》、《颂》广阔得多,生活气息也更为浓厚十五《国风》,以《豳风》的年代最早。其中《七月》一篇,是极古老的农事诗,一般以为产生于

西周初。与《周颂》中的农事诗不同,它以相当长的篇幅,叙述农夫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并记载了当时的农业知识和生产经验,像是记农历的歌谣。诗的作者,像是一个奴隶管理人,或者如一些学者所说,他是一个奴隶家庭的家长,率领一群农夫和自己的妻子儿女为“公”和“公子”工作。不拘哪一种,其本人的身份,也属于奴隶,只是地位稍高些。所以诗中既嗟叹农夫的辛劳,又将此作为农夫应尽的义务,并为“公”和“公子”热情祝颂。诗的价值,在于相当忠实而细致地描绘了从氏族公社转化来的氏族奴隶制的社会情状。

《国风》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政治批评和道德批评的诗。这些诗有些是针对特定的人物事件的,有的则带有普遍意义。总体上说,这些诗较多反映了社会中下层民众对上层统治者的不满。如著名的《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诗经》中巧用生活中所见的物事来表现作者的所思所想,将艺术与生活融合,并加以想象来锦上添花,使得诗经流传了千万年而光彩依然,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后人对诗经研究也越加深入,而研究的结果更是迥异不同,我深信这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而我,但愿是诗经里的一瓣桃花,于美丽的季节里飘落,给土黄的大地增添一丝桃红;但愿是诗经中的一只燕子,于南飞的季节里,带着思念奔向家的方向。《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因此又称“诗三百”。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诗经》作品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山西和甘肃的一部分,北到河北省西南,东到山东,南到江汉流域。成书过程《诗经》中最早的作品大约成于西周初期,根据《尚书》上所说,《豳风·鸱鸮》为周公姬旦所作。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据郑玄《诗谱序》,是《陈风·株林》,跨越了大约600年。关于《诗经》的收集和编选,有“王官采诗”和“孔子删诗”的说法:王官采诗

《汉书·食货志》中记载,周朝朝廷派出专门的使者在农忙时到全国各地采集民谣,由周朝史官汇集整理后给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这种说法大致可以相信。

这种说法见于《史记》,据说原有古诗3000篇,孔子根据礼义的标准编选了其中300篇,整理出了《诗经》。但这种说法不太可靠。《左传》中记载孔子不到10岁时就有了定型的《诗经》。现在通常认为《诗经》为各诸侯国协助周朝朝廷采集,之后由史官和乐师编纂整理而成。孔子也参与了这个整理的过程。

体例分类

关于《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四始”指《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风、雅、颂

《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风”本是乐曲的统称。15组国风并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是也有个别贵族。对于《雅》的认识有各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把这种音乐看作“正声”,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乐的区别。也有人说“雅”与“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称呼。还有观点认为,《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乐。《雅》共105篇,分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雅》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有赞颂好人好政的,有讽刺弊政的。只有几首表达个人感情的诗。但是没有情诗。《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认为可能是西周时的作品、多作于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鲁颂》4篇,认为可能是鲁僖公时的作品;《商颂》则认为是春秋以前宋国的作品。

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赋”是直陈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比”是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兴”是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件事物。

毛诗序

西汉初年,传授诗经的主要有四家。一是鲁国人申公,一是齐国人辕固,一是燕国人韩婴。但是这三家著作除《韩诗外传》,都已不存。另外一家就是毛诗。即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苌所传。现存的毛诗每篇都有一个题解,叫做“小序”。其作者大部分已不可考。现在一般都认为解说文字除少数几篇可信以外,大部分都不可信。但是毛诗序对后人的影响非常大。古人做诗、写文章用典都爱用里面的解释。

B.《诗经》的艺术特点和艺术成1、

《诗经》的艺术成就《诗经》是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奠基之作,作为一部乐歌总集,它的作者不一,地域不同,内容各异,艺术风格也多种多样。概括而言,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诗经》从各个方面主要描写了我国西周数百年的社会现实生活,真实、深刻、广泛而多彩,尤其是其中的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直接坦率,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劳动和生活、喜爱和憎恨、痛苦和希望。这些诗歌,不仅主题和题材广泛多样、真实深刻,同时还以惊人的艺术概括力,把握和揭示出当时社会生活中一些本质矛盾。它们通过对当时生产、劳动、战争、徭役、爱情、婚姻、家庭、祭祀等的描述,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表达了民众的理想和愿望。

其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是后人研究《诗经》时提出来的,也是《诗经》艺术上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所谓“赋”,指的时一种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如《七月》,诗人按季节和物候变化,由春至冬记述了农奴一年的劳动过程,直陈其事。比,就是比喻或比拟,用形象的事物打比方,使被比喻的事物生动形象,真实感人。《诗经》中用比的地方很多,形式也多种多样。有明喻,如“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王风·采葛》);有暗喻,如“我心非石,不可转也”(《邶风·柏舟》);有借喻,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卫风·氓》);有博喻,如“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如蛾眉”(《卫风·硕人》)。这些比喻,都能紧扣诗中的情、事、景,十分贴切。兴,就是托物起兴,先用他物起头,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兴句多在一首诗的开头。《诗经》中用兴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起协调韵律的作用,如《秦风·黄鸟》开头的“交交黄鸟,止于棘”;二是起创造意境、烘托气氛的作用,如《秦风·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三是起象征、联想、比拟的作用,如《周南·桃夭》以盛开的艳丽桃花,象征新娘的艳美。需要注意的是,《诗经》中,这三种手法常常结合运用。

其三,复沓的章法和以四言为主的句式。复沓的章法是《诗经》的一个显著特点。它又叫重章叠句,即各章词句基本相同,只是更换中间的几个字,反复吟唱。其作用在于深化主题,渲染气氛,加深情感,增强音乐性和节奏感。在具体的字词的更换中,或用递增法,或用递减法等,总是曲尽其妙。如《王风·采葛》,全诗三章,只是更换了“葛”、“萧”、“艾”、“月”、“秋”、“岁”六个字,从采摘东西的变化和时间的递增,表现出思念的愈来愈强。从句式看,《诗经》中的诗,90%以上是四言句式,也有一些突破此定格,在整齐中显出参差错落之美。其四,丰富、生动、简练、形象的语言。《诗经》大约使用了近三千单字,其中有名词、动词,也有形容词,丰富多采、生动准确地表现了各种事物及其变化特征。如表示动植物的名词有373种,读之可使人博物多识。此外,《诗经》中还用了大量的动词、形容词及双声字、重叠字、叠韵字,写景状物,拟形传声,细致传神,使诗歌富于形象美和音韵美,增强了诗歌语言的艺术魅力。(三)复迭是诗三百章法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复迭又叫复沓或重章迭句,即各章的词句基本相同,中间只更换几个字,反复咏唱。它的作用在于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诗的主题,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抒发。如《伐檀》,全诗三章采用章节复沓的形式,诗中更换的字词起到了层层深入表现诗歌主题的作用:“伐檀”、“伐辐”、“伐轮”,显示了奴隶有干不完的活儿;“三百廛”、“三百亿”、“三百困”和“县疆”、“县特”、“县鹑”,揭露了奴隶主的残酷剥削;“胡取禾……兮”,表现了奴隶极大的愤怒。每章又以“素餐”、“素食”、“素飧”作结,对统治者表示出极大的讽刺。涛中运用上述手法,层层揭露,层层讽刺,再现了劳动场面,深化了主题,同时加强了控诉力量,突出了劳动者的抒情形象,也使诗的形式整齐完美,便于歌唱和记忆。(四)四言为主的句式和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诗经》中的基本句式,是四言一句,但也有不少诗句突破四言定格,在四言中又杂以二、三、五、六、七、八言句,在整齐中显示出参差错落之美。《诗经》是诗歌的语言宝库,词汇丰富多彩,用词生动准确。《诗经》中还大量地运用了双声字、迭韵字和重迭字,这不但丰富了语汇,而且写景状物,拟形传声,使诗歌更富于形象美和音韵美。《诗经》因作品众多,内容博杂,历时久远,作者不一,地域各异,艺术成就与风格自然是难以划一。但从总体而论,其艺术成就大体上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诗经》的大多篇章都体现着直接反映和干预现实生活的创作精神,自然、真实的艺术风格中体现着深刻的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正概括了这一创作精神。《诗经》以真实的生活感受和朴素自然的艺术手段生动地再现了那一时代广阔的现实生活画面。如《豳风·七月》即以真切的生活感受和质朴的艺术手法展现农夫们的劳动生活图景。《魏风·硕鼠》、《伐檀》是农奴们被压迫的生活和怨愤情感的真实写照。至如讽怨诗、婚恋诗、征役诗都无不透视着他们真实的生活感受和思想情感的真实体验。

诗经名句——《诗经·国风·周南·卷耳》

诗经名句——《诗经·国风·周南·卷耳》 诗经名句——《诗经·国风·周南·卷耳》诗经名句——《诗经·国风·周南·卷耳》《诗经国风周南卷耳》原文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诗经国风周南卷耳》注释 ⑴采采:毛传作采摘解,朱熹《诗集传》云:非一采也。而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则认为是状野草盛多之貌。卷耳:又名苍耳,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呈枣核形,上有钩刺,名苍耳子,可做药用。嫩苗可食。 ⑵顷筐:浅而易盈的竹筐。一说斜口筐。 ⑶嗟:语助词,或谓叹息声。 ⑷寘(zh 至):搁置。周行(h ng杭):环绕的道路,特指大道。 ⑸陟:升;登。彼:指示代名词。崔嵬(w i 违):山高不平。 ⑹虺隤(huītu 灰颓):疲极而病。 ⑺姑:姑且。罍(l i 雷):器名,青铜制,用以盛酒和水。 ⑻永怀:长久。 ⑼玄黄:黑色毛与黄色毛相掺杂的颜色。

⑽兕觥(s gōng 四公):一说野牛角制的酒杯,一说觥是青铜做的牛形酒器。 ⑾永伤:长久思念。 ⑿砠(jū居):有土的石山,或谓山中险阻之地。 ⒀瘏(t 途):因劳致病,马疲病不能前行。 ⒁痡(pū扑):因劳致病,人过劳不能走路。 ⒂云:语助词。云何:奈何,奈之何。吁(xū虚):忧愁。 《诗经国风周南卷耳》译文 采呀采呀采卷耳,半天不满一小筐。我啊想念心上人,菜筐弃在大路旁。 攀那高高土石山,马儿足疲神颓丧。且先斟满金壶酒,慰我离思与忧伤。 登上高高山脊梁,马儿腿软已迷茫。且先斟满大杯酒,免我心中长悲伤。 艰难攀登乱石冈,马儿累坏倒一旁,仆人精疲力又竭,无奈愁思聚心上! 《诗经国风周南卷耳》赏析 《卷耳》是一篇抒写怀人情感的名作。其佳妙处尤其表现在它匠心独运的篇章结构上。旧说如后妃怀文王、文王怀贤、妻子怀念征夫、征夫怀念妻子诸说,都把诗中的怀人情感解释为单向的;另外,日本的青木正儿和我国的《诗经》专家孙作云还提出过《卷耳》是由两首残简的诗合为一诗的看法。这些看法反映出对《卷耳》

诗经六义分别是什么

诗经六义分别是什么 《》是汉族史上第一部总集,收入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所谓《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是按不同的音乐分的。郑云:“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具见《通志序》) 【风】 即国风,是各地的汉族民歌,是诗经中最有成就的部分。《诗经》中共有十五国风,共160篇。 比较常见的篇目,如《关》、《蒹葭》、《桃夭》、《定之方中》、《柏舟》、《君子偕老》、《伐檀》、《鼠》、《伐柯》、《东山》、《鸿雁》、《灵台》、《氓》、《七月》等。 【雅】 包括大雅和小雅,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多数为公卿贵族所做,一般看作“正声”。大雅为歌功颂德之作,小雅多讽刺之声。 常见的篇目如《》、《鹿鸣》、《江汉》、《思齐》(前两篇属小雅,后两篇属大雅)等。 【颂】 即祭祀和颂圣的乐曲,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分别为31、4、5篇。 常见的篇目如《我将》、《有客》、《玄鸟》等。 【赋】 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熹《诗集传》:“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与子成说(shuō):和你立下誓言。此处“说”并不通“悦”字。 【比】 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如《魏风·鼠》、《邶风·新台》都是通篇用比的。 【兴】 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 如“关关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即是用鸠鸟在河中叫起兴。《魏风·伐檀》也是用兴这种表现手法的突出例子。 论 《诗经》所收集的'诗,都是可以配乐歌唱的。根据音乐及诗歌形式、内容、语言的不同,《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包括十五“国风”,即十五个地方的民间歌谣。“国风”保存了大量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具有浓厚的民歌特色。这部分诗歌的内容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生活处境及思想意识、审美观念,表达了他们对社会生活的真实感受和深刻认识。“国风”的语言朴素、鲜明,富于形象性,多处,用双声、叠韵、叠字等,表达准确优美。形式上多是四言成句,隔句用韵,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感。同时多处出现章节的复叠,有一唱三叹的艺术美感,是《诗经》的精华部分。 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区的音乐。 颂有形容的意思,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雅诗的内容多描写统治阶级的日常生活,常用在宴会歌舞中。 颂诗的内容多是歌颂周王朝祖先的“功德”,常在祭祀宗庙时演出。 雅诗和颂诗都是统治者在特定场合演出的乐歌,但雅诗的篇幅较长,分章分节,句法整齐,流畅通顺,有些还偏重于抒情,加上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有较强的形象性和感染力,颂诗具有极为浓厚的宗教文学色彩,形式较为古板呆滞,诗歌语言也显得典雅沉重。雅诗分为“大雅”和“小雅”,颂许则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1诗经的概述

《诗经》的概述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充分为我国古代悠久的诗歌传统感到骄傲、自豪 【教学重点】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教学流程】 一、《诗经》的基本情况 (一)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诗经》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诗经》在先秦称为《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到汉代,《诗》被朝廷正式奉为经典之一,才出现《诗经》的名称,并沿用至今。 (二)《诗经》的形成 《诗经》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时代如此之长,地域如此之广,作者如此复杂,显然是经过有目的的搜集整理才成书的。 二、《诗经》的来源 1.采诗说 班固说:“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汉书·食货志》 何休说:“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解诂》) 《诗经》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基本上是一致的,形式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诗;而它包括的地域又很广,在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的情况下,不经过有意识、有目的的采集和整理,像《诗经》这样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的诗歌总集的出现恐怕是不可能的。 《诗经》这部书,我们认为当是周王朝经过诸侯各国的协助,进行采集,然后命乐师整理、编纂而成的。但这只是“国风”和“小雅”的部分诗歌如此,如

《国语》所谓“瞽献曲”之类。 2.献诗说 至于雅诗和颂诗的大部分,可能是公卿列士所献的诗(《国语?周语》:“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师箴,瞍赋,矇诵。”襄公十四年《左传》师旷语略同。)统治阶级采集诗歌的目的,除用以教育自己的子弟和娱乐外,主要是为了了解人民的反映,考察其政治的效果,以便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所谓“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艺文志》)。 3.删诗说 汉代学者认为《诗经》三百篇是经过孔子删订而成的。 司马迁说:“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者。”(《史记·孔子世家》) 弦歌诗章可能是事实,删诗的话是不可信的。 《诗经》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不会在孔子出生以后。孔子不止一次说过“诗三百”的话,可见他看到的是和现存《诗经》篇目大体相同的本子。 更重要的反证是公元前五四四年,吴公子季札在鲁国观乐,鲁国乐工为他所奏的各国风诗的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其时孔子刚刚八岁,显然是不可能删订《诗经》的。 三、《诗经》的结集 整理编定《诗经》的人和具体情形,我们今天已无从得知。可能周王朝的乐官在《诗经》的编集和成书过程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大约公卿列士所献之诗,以及采集来的民间之诗,最后都集中到王朝乐官手中,乐官掌管的诗一定很多,整理编选其中的一部分为演唱和教诗的底本,是完全可能的。 四、《诗经》的分类 风、雅、颂的划分也是由于音乐的不同。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左·成公九年》范文子说:“乐操土风,不忘旧也。”正好说明了风的含义。它们产生的地区,除“周南”、“召南”在江汉汝水一带外,其余十三“国风”都在黄河流域。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

诗经的语言特点

诗经的语言特色 钟理 内容摘要:《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语言丰富、准确、生动、形象、活泼、优美,《诗经》的作者们以这种独特而美妙的语言描绘了三千多前的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立体地再现了先秦先民们的喜怒哀乐,风土人情,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本文主要从《诗经》的语言系统入手,对其语言的词汇、语法特点以及文学修辞特色进行较全面的梳理、论述,从而更好地发掘诗经的语言之美,以期更深入地理解诗经时代的社会人文和生活风貌。 关键词:词法特色句法、章法特色表现手法(修辞)特色 Abstract: "The Book of Songs" is China's first poetry collection, the language of rich, accurate and vivid images, lively, beautiful, "The Book of Songs," the authors of this unique and beautiful language describing the more than 3000 before all levels of social life, three-dimensional reproduction of the pre-Qin to the emotions of our ancestors, customs, has a profound cultural accumulation. This article from "The Book of Songs," start with the language system of their language, vocabulary, grammar and literary characteristics of rheto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b for a more complete, on to better explore the beauty of the language of the Book of Songs, with a view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Book of Songs age and life style of social and human. Keywords: lexical syntactic features, characteristics and performance art practices (Rhetoric) characteristics 作者简介:钟理,男,汉族,贵州民族学院2005级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

古诗词中的传统习俗

古诗词中的传统习俗 踏青、折柳、登高、放纸鸢……你知道古人都有哪些风俗习惯吗?古人的传统习俗是怎样形成的?诗中又是如何记载这些习俗的? 踏青 踏青,古时也叫行青、探春、寻春等,古人在春季里有踏青游乐的习俗,人们聚亲约友,承大好春光到郊外游玩,然后围坐野宴,抵暮而归。先秦时人们就有踏青的习惯,可追溯到《诗经?溱洧》中。唐宋时期,踏青的风俗空前兴盛,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即描绘了汴京城清明时节游乐的情景。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放纸鸢 纸鸢起源于春秋时代,发明者为墨翟,当时是用木头制成,被称为“ 木鸢” 或“风鸢”,主要被用于战争,是战争时通讯和侦探的重要工具。而风筝作为人们喜爱的娱乐玩具,是从隋唐时代开始的,由于这一时期造纸业的发展,人们开始用纸张来糊制。正是纸质材料在取材上的相对便宜和方便,为风筝(纸鸢)的普及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宋代文化经济的繁荣和民间手工业的兴起,使得风筝的流传更为广泛,当时由于文人的参加,风筝在扎制和装饰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饮菊花酒 关于菊花酒的由来众说纷纭,汉代无论宫廷中还是民间都有重阳饮菊花酒的习俗。重阳节饮菊花酒的起源与汉代崇尚仙术、追求长生不老有关,其最初目的是求阳通神和辟谷成仙。菊花酒一般用菊花酿成,文人墨客也常采摘新鲜菊花泡酒饮,称为“露饮”。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放灯 元宵节放灯始于汉代,当时名叫“上元燃灯”。东汉明帝刘庄因提倡佛法,曾敕令正月十五“燃灯”,并亲自到寺院张灯祭神,表示对神佛的尊敬。南北朝时,元宵张灯已蔚然成风。到了唐代,元宵放灯活动盛况空前,大街小巷灯光通宵达旦,人们熙来攘往,车不能调头,人难得转身。除了民间放灯的风俗活动之外,历代文人也创作了大量生动的诗词传唱吟咏。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卷耳诗经讲解及翻译

卷耳诗经讲解及翻译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卷耳诗经讲解及翻译》的内容,具体内容:《卷耳》为我国诗歌长河中蔚为壮观的一支——怀人诗开了一个好头。其深远影响光泽后世。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欢迎大家阅读:卷耳采采卷耳... 《卷耳》为我国诗歌长河中蔚为壮观的一支——怀人诗开了一个好头。其深远影响光泽后世。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欢迎大家阅读: 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卷耳诗经【讲解】 《卷耳》是一篇抒写怀人情感的名作。其佳妙处尤其表现在它匠心独运的篇章结构上。旧说如"后妃怀文王"、"文王怀贤"、"妻子怀念征夫"、"征夫怀念妻子"诸说,都把诗中的怀人情感解释为单向的;另外,日本的青木正儿和我国的《诗经》专家孙作云还提出过《卷耳》是由两首残简的诗合为一诗的看法。这些看法反映出对《卷耳》篇章佳妙布局认识不足的缺陷。 《卷耳》四章,第一章是以思念征夫的妇女的口吻来写的;后三章则是

以思家念归的备受旅途辛劳的男子的口吻来写的。犹如一场表演着的戏剧,男女主人公各自的内心独白在同一场景同一时段中展开。诗人坚决地隐去了"女曰"、"士曰"一类的提示词,让戏剧冲突表现得更为强烈,让男女主人公"思怀"的内心感受交融合一。首章女子的独白呼唤着远行的男子,"不盈顷筐"的卷耳被弃在"周行"——通向远方的大路的一旁。顺着女子的呼唤,备受辛苦的男子满怀愁思地出现;对应着"周行",他正行进在崔嵬的山间。一、二两章的句式结构也因此呈现着明显的对比和反差。第三章是对第二章的复沓,带有变化的复沓是《诗经》中最常见的章法结构特征,这种复沓可以想象为是一种合唱或重唱,它强有力地增加了抒情的效果,开拓补充了意境,稳定地再现了音乐的主题旋律。第四章从内容分析仍是男子口吻,但与二、三章相差很大。我把这类《诗经》中经常用的手法称为单行章断,比如《召南采蘩》、《行露》,《周南葛覃》、《汉广》、《汝坟》等诗中都有此类手法。这类手法是合唱形式的遗存,可以想像这是幕后回荡的男声合唱。其作用是渲染烘托诗篇的气氛,增强表演的效果。《卷耳》的语言是优美自然的。诗人能够熟练地运用当时的民谣套语。《周易归妹三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女承筐,无实"正与《卷耳》首句"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对应。把民谣用作套语,像一个套子一样放在诗章句首,为诗奠定韵脚、句式的基础和情感思绪的习惯性暗示,这是《诗经》的起兴手法的一例。诗人善于用实境描画来衬托情感。旅途的艰难是通过对山的险阻的描摹直接反映出来的:诗人用了"崔嵬"、"高冈"、"砠"等词语。而旅途的痛苦则是通过对马的神情的刻画间接表现出来的:诗人用了"虺隤"、"玄黄"、"瘏矣"等词语。而描摹山、刻画马都

诗经定义概念及所含内容

中央音乐学院远程教育入学考试复习题 2009年《大学语文》 一、填空题: 1、《诗经》根据音乐的不同,分为、、三部分。 2、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和,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有等。 3、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和荀子,其代表作品是、和。 4、《史记》是中国第一部。被鲁迅称之为“,。” 5、词在其产生的唐代一般被称为和。 6、唐诗的发展阶段分为、、、四个时期。 7、宋词的两大流派是和。 8、欧阳修是的领袖,他继韩、柳之后,继续致力于散文的革新和创作。如著名的和等,文词练达,韵致无穷,是散文中的佳篇。 9、“元曲四大家”指、、、。 10、鲁迅的散文代表作品有等,鲁迅的杂文代表作品有等。 11、20年代小说有三大潮流。一是以文学研究会为主的,代表作家;二是以创作社为主的一派,代表作家;三是,代表作家。 12、杂剧作家中和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13、,隔叶黄鹂空好音。 14、《李将军列传》一诗出自一书。 15、《西厢记》的作者是。 二、阅读现代文,回答问题。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说“春秋”是由鲁国国史《春秋》而得名。徐连城在《文史哲》第三期著文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春秋”作为时代称谓,是由战国时人命名的,确立于西汉。 春秋以前是以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者合一来命名时代的,战国人继续使用前人关于夏、商、周三代的名称,但其历史年代学的观点略有变化,在命名新的历史时代时有了自己的特点。一方面,自周王室东迁后,诸侯国林立,大国争

霸的战争不休,周王室已无力控制诸侯,相反却常有求于大国。显然,仍以族、地、王朝三名合一的年代学命名已失去意义。另一方面,战国是个思想活跃、百家争鸣的时代,战国人发展了春秋时已有的“天命靡常”的观点,命名当世为“战国”;又根据西周以后诸侯国林立,各国国史均名曰《春秋》,称这段历史时期为“春秋”。两汉时,人们继承了战国时人对春秋时代的称谓。 至于说“春秋时代是由鲁国国史《春秋》得名”的看法,徐文商榷说:鲁史《春秋》被拔高到经典的地位,是汉以后儒学作为官学后的事,战国时人未必肯把它奉为经典;鲁国当时并非大国,地位衰微;再者,在秦始皇焚书以前,众多的《春秋》还会大量保存的,否则墨子何以会说“吾见百国《春秋》”?可见,战国人是不会以鲁《春秋》来命名这一时代的。 1、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秦始皇焚书以后,众多的《春秋》已被焚毁,不可能大量保存,所以墨子不可能见到百国《春秋》。 B.墨子见过的百国《春秋》,几乎全被秦始皇烧毁了,只剩下鲁国《春秋》,因此当时各国国史均以“春秋”命名。 C.墨子说他见过百国《春秋》,说明当时各国国史均以“春秋”命名,而绝大多数都已被秦始皇烧毁。 D.在秦始皇焚书以前,保存了大量的鲁国《春秋》。如果不烧这些书,墨子见到的《春秋》会有百部以上。 2、徐文认为“春秋”不是由鲁国《春秋》而得名的,不能作为这一观点的依据的一项是()。 A.鲁史《春秋》当时并未被奉为经典。 B.当时大国争霸,周王室无力控制诸侯。 C.当时各国国史均以“春秋”为名,并非鲁国一国。 D.鲁国当时并不是大国,而且地位衰微。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夏、商、周三代的名称,是由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者合一命名的。B.“春秋”这一时代称谓始于战国,两汉时人们继承了这一称谓。 C.“春秋”作为时代称谓是以思想活跃、百家争鸣作为历史背景的。 D.产生于战国的“天命靡常”的观点,是“战国”时代得名的依据。

优秀文化散文:民风民俗

优秀文化散文:民风民俗 读书是学习,读书是充实,读书是体味文化,与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下面是有优秀文化散文,欢迎参阅。 优秀文化散文:民风民俗“温州迎灯三月三,湗村抬猪十五六”农历二月十六是湗村一年一度的抢“排殿猪”的日子,天似乎作美,一扫了前几天的阴霾,突然变得晴空万里,湛蓝的天空飘着几朵洁白的云儿,似乎也想要来当个拉拉队呢! 今天中午11点15分左右,学校宽阔的大操场,去变得分外热闹起来。从四面八方前来观看抢殿猪的大人和外地专程赶来的游客,记者,摄影爱好者们陆陆续续集中在这儿。同学们一吃完饭就直奔操场上,就连好学生也不会例外,哪里还顾得上什么作业,早就抛在脑后了,一心只想观看着精彩无比的比赛呢!大大小小的观众们挤满在操场上,大家摩肩接踵,热闹非凡,真是特别给力啊!论最吸引人的,莫过于那几头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殿猪”了,恐怕大姑娘出嫁时,也没法与之’媲美”啊。比赛还未开始呢,几个低年级的小朋友,便围着这几只漂亮的大花猪绕来绕去,心里肯定在想:打扮这么漂亮的猪儿,肯定是上辈子做猪时修来的福分吧!11点半,比赛正式开始,排殿猪的人各就各位,主家举着一对红蜡烛,在队伍的前面引路。 这次的活动,共有18组参与,其中有15个村民小组和3个老人组(人老心不老哦!)比赛分为每三组一次,进过层层选拔,才会选出最后获胜的一组。一声枪响之后,人声鼎沸,人群攒动,

有的观众为自己中意的小组呐喊加油;有的观众去耐不住性子,就跟在旁边或者身后一起跑,为的是能更快的获得更多的小细节,一睹为快,看的更清楚一写。只见每组四位力大如牛的参赛选手,齐心协力地扛着“有福气”的小猪,向前冲去每个人都想跑的最快,但不可乱了脚步,之间某组的队员或许是一时心急,乱了步伐,一个不小心,摔在了塑胶跑道上,但更可悲的是,肩上那“重如泰山”的殿猪已是压在了他的身上。那叫一个‘惨不忍睹“,有些胆小的同学不忍心看,便捂上了双眼;有的大人则发出善意的微笑,鼓励他们赶紧站起来,继续比赛。摔倒得人很快调整了一下,又站了起来,重整旗鼓,抱着’比赛第一,重在参与”的心态,又冲刺向了终点…… 最后的结果,我并没有在意,只是默默觉得,这不一样的民风民俗,带个大家的并不只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还有那一份难得的快乐。 优秀文化散文:文人家风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风敦厚尤显重要。因此,古往今来,中国家庭留下了不少“家教联”,令晚辈耳濡目染,成为“言传”和“身教”的典范。 明朝书画家徐渭,晚年曾撰写一副令人费解的家教联:“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此联妙在一个“好”字,语意双关,耐人寻味:少年时期正是读书好时光,可惜不知读书的重要不喜欢读书;年纪老了,懂得读书的重要,想好好读点书,可是老眼昏花,力不从心已经不能好好读书了。告诫子孙珍惜时光,

诗经周南卷耳原文鉴赏

诗经周南卷耳原文鉴赏 【作品介绍】 《卷耳》是《诗经 》里面的一首古诗 。 这首诗是一篇抒写怀人情感的名作。 其佳妙处尤其表现在它匠心独运的篇 章结构上。而且《卷耳》这首诗的语言优美自然。诗人能够熟练地运用当时的民 谣套语。《卷耳》为我国诗歌 长河中蔚为壮观的一支——怀人诗开了一个好头。其深远影响光泽后世。 这是女子怀念征夫的诗。 她在采卷耳的时候想起了远行的丈夫, 幻想他在上 山了,过冈了,马病了,人疲了,又幻想他在饮酒自宽。第一章写思妇,二至四 章写征夫。 【原文】 采采卷耳[1],不盈顷筐[2]。嗟我怀人[3],寘彼周行[4]。 陟彼崔嵬[5],我马虺隤[6]。我姑酌彼金罍[7],维以不永怀[8]。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9]。我姑酌彼兕觥[10],维以不永伤[11]。 陟彼砠矣[12],我马瘏矣[13],我仆痡矣,云何吁矣[14]。 【注释】 [1]采采:采了又采。采者是一个正怀念着远人的女子。卷耳:菊科植物, 又叫做“苍耳”或“枲(xǐ)耳”,嫩苗可以吃。 [2]顷筐:斜口的筐子,后高前低,簸箕之类。这种筐是容易满的,卷耳又 是不难得的,现在采来采去装不满,可见采者心不在焉。 [3]嗟:叹词。我:采者自称。怀:思念。 [4]寘(zhì):即“置”,搁。彼:指那盛着卷耳的顷筐。周行(háng): 大路。她因为怀人之故本没心思采卷耳,索性放下顷筐,搁在大路上。 [5]陟(zhì):登。“陟彼”的“彼”字是指示形容词,与下文“酌彼”的 “彼”字同。崔嵬(wéi):高处。这一句写思妇想象行人正登上高山。 [6]虺隤(huītuí):又作“瘣(huī)颓”,就是腿软。这是思妇设想行人 在说。自此以下的“我”都是思妇代行人自称。 [7]姑:且。金罍(léi):盛酒之器。 [8]维:发语词,无实义。永怀:犹言“长相思”。思妇想象行人用酒宽慰 自己,使自己不至于老想家。

《诗经》二首优秀教案

《诗经》二首 《诗经》概说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__诗歌305总集。 内容:风雅颂 形式:赋比兴(诗经六义: 风雅颂赋比兴) 手法:四言为主,重章反复 收入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 首。 汉以前被称为《诗》或《诗三百》。 《诗经》是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 民间乐歌 宫廷乐歌 宗庙乐歌和舞歌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 “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风民间乐歌 雅宫廷乐歌 颂宗庙乐歌和舞歌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木兰辞》中用“赋”的句子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 比是以彼物写此物,分为比喻和比拟。借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兴:即起兴,在文章的开头先说其他事物作为开端,以引起所咏的内容。 (后来发展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的意义) 鱼靠水,箭靠弓,打仗要靠毛泽东; 鸟靠林,树靠根,打仗要靠新四军; 船靠舵,屋靠梁,百姓要靠共产党。

氓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叙事线索。 2 .诵读课文,体会感情。 3.分析把握诗歌中妇女的形象。 教学过程 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通假字: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非 于嗟女兮,无于士耽。吁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脱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 通假字 古今异义 将子无怒愿,请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财物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多年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过错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没有标准 言既遂矣助词,无实义 静言思之助词,无实义 总角之宴快乐 (一)结合课文注释,带着问题认真朗读《卫风·氓》。 1、《氓》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简单概括情节。 2、《氓》采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氓”和女主人公的性格? 梳理结构情节感情基调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 恋爱热情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 幸福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 婚变沉痛.怨恨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赋、比、兴) 决绝清醒刚强3、综观全诗,你认为男、女主人公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女婚前:生活幸福热情、温柔、纯真 主 人 公 婚后:受尽屈辱勤劳、刚烈、坚强 男婚后“二三其德”心情急切、热烈 “至于暴矣” 主 人 公婚前“氓之蚩蚩”用情不专、暴虐

诗经国风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诗经国风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诗经国风》概述?作者小传:《诗经》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编纂成书,据说是由儒家创始人孔子编定的。 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作品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都因音乐得名。 风是地方乐调,收录当时十五国的民歌;雅分大、小雅,多为贵族所作的乐章;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目录1 概述2 地区年代3 主要内容4 徭役诗5 婚姻爱情6 艺术特色7地位影响《诗经国风》《诗经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是中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国风中的周代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诗经?国风《诗经国风》-概述国风的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国是地区、方域之意。 十五国风160 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 周南、召南、豳都是地名,王是指东周王畿洛阳,其余是诸侯国名,十五国风即这些地区的地方土乐。 国风中,豳风全部是西周作品,其他除少数产生于西周外,大部

分是东周作品。 静女《诗经国风》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在《七月》中,我们看到了奴隶们血泪斑斑的生活,在《伐檀》中更感悟了被剥削者阶级意识的觉醒,愤懑的奴隶已经向不劳而获的寄生虫、吸血鬼大胆地提出了正义的指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守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獾兮?有的诗中还描写劳动者对统治阶级直接展开斗争,以便取得生存的权利。 在这方面,《硕鼠》具有震颤人心的力量。国风中有一些反映兵役、徭役给人民造成极大痛苦的思妇的诗,如《殷其雷》、《伯兮》、《君子于役》等就是这一类诗篇的代表作。 国风中还有数量不少的爱情诗。反映不合理的婚姻给妇女造成极大的痛苦,表达青年男女对美满婚姻的向往和追求,是这类爱情诗的重要主题。 《氓》、《谷风》等篇为我们展示的正是这种生活画面。 而《柏舟》还具有鲜明而强烈的反抗意识。 基调健康、乐观的恋歌(如《静女》、《木瓜》等),更给爱情诗增添了一种和谐、喜悦的情愫。 所有这些都是劳动人民思想情感的真实表达。 国风中还有不少民歌对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予以有力的讽刺和鞭笞,如《新台》、《南山》、《株林》等都是这方面的名篇。 《诗经国风》-地区年代《诗经国风》分布的地区,周南是周公所治的南国,召南是召公所治的南国,以陕地(今河南陕县)为分界线,其东

诗经经典语句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译:水鸟应和声声唱,成双在河滩。美丽贤德的好姑娘,正是我的好伴侣。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译:初生芦苇青又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 3、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译:桃树繁茂,桃花灿烂。 4、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国风·卫风·硕人》 译:浅笑盈盈酒窝俏,黑白分明眼波妙。 5、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译:知道我的人,说我心烦忧;不知道的,问我有何求。高高在上的老天,是谁害我如此(指离家出走)? 6、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译:采蒿的姑娘,一天看不见,犹似三季长。 7、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译:我怀恋着倩影,我心伤悲! 8、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译:他送我木瓜,我就送他佩玉。 9、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译: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轻轻飘动。如今回家的途中,雪花纷纷飘落。

10、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诗经·国风·郑风·风雨》 译:风雨晦暗秋夜长,鸡鸣声不停息。看到你来这里,还有什么不高兴呢? 11、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国风·卫风·淇奥》 译:这个文雅的君子,如琢骨角器一般,如雕玉石般完美无斑。 12、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周南·关雎·序》 译: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13、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诗经·小雅·棠棣》。 译:兄弟在家中争吵,但对外来的入侵和侮辱却共同抵御。 14、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译:人家送我一篮桃子,我便以李子相回报。 15、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译:开始还能有些法度,可惜很少能得善终。 16、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译:野鹿呦呦叫着呼唤同伴,在那野外吃艾蒿。我有许多好的宾客,鼓瑟吹笙邀请他。 17、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脸如蝤麒,齿如瓠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译:手指纤纤如嫩荑,皮肤白皙如凝脂,美丽脖颈像蝤蛴,牙如瓠籽白又齐,额头方正眉弯细。微微一笑酒窝妙,美目顾盼眼波俏。 18、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国风·邶风·击鼓》

诗经六义的理解

一、诗经六义的理解 (一)《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所谓《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二)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是按不同的音乐分的。郑樵云:“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具见《通志序》)《风》包括15部分,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称作“十五国风”共160篇。《雅》分为《小雅》(74篇)和《大雅》(31篇),是宫廷乐歌,共105篇。《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 (1)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包括十五“国风”,即十五个地方的民间歌谣。“国风”保存了大量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具有浓厚的民歌特色。这部分诗歌的内容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其语言朴素、鲜明,富于形象性,形式上多是四言成句,隔句用韵,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感。同时多处出现章节的复叠,有一唱三叹的艺术美感,是《诗经》的精华部分。(2)“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朱熹《诗集传》曰:“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其篇本有大小之殊,而先儒说又有正变之别。以今考之,正小雅,燕飨之乐也;正大雅,朝会之乐,受釐陈戒之辞也。辞气不同,音节亦异。故而大小雅之异乃在於其内容。” (3)“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 (4)“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5)“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6)“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诗经》中的“兴”,有的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有的“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 (三)风、雅、颂与赋、比、兴被统称为《诗经》的“六义”,成为《诗经》最具代表性的六个特点。“风雅”和“比兴”更成为《诗经》中所体现出来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代称。 二、孟子的文学理论主张 (一)孟子是儒门亚圣,他的思想是上承孔子、下启荀子的先秦儒学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他的“仁政思想”和“性善论”等对后世东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孟子的思想集中反映在《孟子》一书中。 (二)文学理论主张 1、“知言”“养气”说 引自“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完整版诗经楚辞名句精选及翻译

诗经楚辞名句精选及翻译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它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即公元前1100-600 年左右的诗歌305 首,其中6 首为笙诗,只有题目,没有诗,故又称“诗三百” 。只有题 目共四五百年间的民间歌谣(风)、士大夫作品(雅),以及祭神的颂辞(颂)。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其中的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其中的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其中直陈其事叫赋;譬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 《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名句赏析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翻译:你的衣领色青青,我心惦记总不停。 2.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诗经。召南.江有汜》 翻译:江水长长有支流,新人嫁来分两头,你不要我使人愁。今日虽然不要我,将来后悔又来求。 3.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国风?周南?桃夭》翻译:桃树蓓蕾缀满枝杈,鲜艳明丽一树桃花。 4.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国风?卫风?硕人》翻译:浅笑盈盈酒窝俏,晶莹如水眼波妙。 5.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翻译: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人儿在何处?恰似在河水那一方。 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翻译:没有不能善始的,(只)可惜很少有能善终的。事情都有个开头,但很少能到终了。 7.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旻》翻译:面对政局我战兢,就像面临深深渊,就像脚踏薄薄冰。 8.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国风?卫风?淇奥》翻译:美君子文采风流,似象牙经过切磋,如美玉经过琢磨。 9.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翻译: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和玉器媲美。 10.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翻译:当初离家出征远方,杨柳飘扬春风荡。如今归来路途中,雪花纷飞漫天扬。11.言者无罪,闻

《诗经》全文鉴赏大辞典

【古典文献汇编】《诗经》全文鉴赏大辞典 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称为《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之一,方称《诗经》。因其书为毛公所传,又称《毛诗》。其创作年代,距今约二千五百年左右,大体产生于西周初叶至春秋中叶。它是奴隶制时代的诗歌,为我国诗歌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对我国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共三百零五首,简称“诗三百”。按其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类。“风”乃风土之曲,即民间歌谣,共一百六十篇,总称为十五国风。“雅”乃朝廷之乐,多为京都一带朝廷官吏的作品,共一百零五篇,分为《大雅》和《小雅》。“颂”乃庙堂之音,是王侯举行祭祀或其他重大典礼专用的乐歌,共四十篇,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合称三颂。对于《诗经》的解释,两千多年来众说纷纭,有的很难达成共识,甚至古今名家也“不知所谓”。为了文学爱好者阅读方便,这里只是博采众长,作一般性的简释和介绍。对于生僻和古今异读的字,由于种种限制,不能详细诠释,但尽可能地注音。 愚之见,《诗经》不宜翻译,任何译文都不如原文;同样,也不宜对其进行评说,任何评说都难免主观色彩。对于《诗经》的理解,因人因时因环境之不同而迥然有异,这正是《诗经》的妙处。如果仅从字面理解,一览无余,那就没有什么味道了。读《诗经》,重在读、贵在读、趣在读。在注音注释的帮助下,流畅地熟读,在诵读的同时去理解、去感悟,这是学习《诗经》最好、最聪明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写出自己的感悟与人交流,或者本着“百家争鸣”的科学态度进行学术上的探讨,都是必要的和有益的,但是绝不能以己之见为终结性的。对于《诗经》,是不会有终结性的理解的。 做这个注释,旨在为喜欢读《诗经》的朋友们提供帮助,也是自己的一次再学习。由于编辑、打字等工作量很大,故只能隔一天续一次(有时候或许会耽搁几日),每次四篇(偶尔三篇)。但是不论怎样,一定会全部完成,不至于半途而废。 其间,难免会有错误疏漏之处,恳请各位不吝赐教,予以指正,以便及时更正,以免缪传误人。 但愿这件事能对朋友们有所益处,至少,可以为大家省去查阅辞典和打字的时间吧。这样,我所耗费的时间就显得很有价值了。 【F-001】-【F-160】、【Y-161】-【Y-265】、【S-266】-【S-305】分别表示风、雅、颂的篇目。余冠英注释的《诗经选》106首穿插其中,为了区分,在篇目后面标有(必读)字样,例如:【F-001】关雎(必读)。 国风周南 国风:也单称风,是采自各地的民间歌谣。朱熹《诗集传》:“国者,诸侯所封之域;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十五国风,共计一百六十篇。大部分是东周的诗,小部分是西周后期的诗。 周南:西周初期,周公姬旦和召公姬奭(誓shì)分陕(今河南陕县)而治。周公旦居东都洛邑,统治东方诸侯。《周南》当是周公统治下的南方地区的民歌,范围包括洛阳以南,直到江汉一带地区。意为南国之诗,或以为用南国乐调写的诗。共计十一篇。《周南》、《召南》合称二南。 【F-001】关雎(必读)

描写汉族民风民俗的作文1000字作文

描写汉族民风民俗的作文1000字作文 导读:汉族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古老民族,由于其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所以风土人情多姿多 彩,丰富异常。 尚农务本 汉族是一个古老的农业民族,自古以来农业人口一直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九十以上,尚农风俗源远流长。从远古起,汉族就视农业为本业。早在战国时期韩非就提出了“以农业为本”的主张。他说:“仓禀之所以实者,耕农之本务也。”《韩非子·诡使篇》。在尚农思想的影响下,汉族社会形成了“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商君书·画策篇》。“男耕女织”可说是一幅典型的汉族社会风土人情画。只是到了现代,特别是解放后才有了较大的变化。 二十四节气是汉族农历特有的重要部分,它的形成和创立与汉族古代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习俗密切相关。随着一年四季气候的'变换,农事和农活的内容也随着变化。二十四节气名称本身的含义,都明显地反映了这一点。至今汉族农民仍习惯按节气进行农事,安排农活。 与尚农风俗相关的是汉族对土地神的崇拜。《白虎通义》云:“地载万物者,释地所以得神之由也。”土地神崇拜的形式是“社祀”,土地神称为社神或社主,祭土地神的地方称社。《礼记·郊特牲》云:“壮、祭土,而主阴气也……壮,所以神地之道也。”发展到后来,汉族社会层层都有社祭。民间对土地神的信仰十分广泛,解放前土地

庙几乎到处可见。 尊祖敬老 尊祖敬老是汉族的千古遗风。尊祖即是对祖先的崇拜。商代时即信上帝与祖先合一的一元神,周代则信上帝与祖先分开的二元神,而崇拜祖先神是更为重要的传统。汉族的祖先崇拜主要是祭有功绩的远祖和血缘关系密切的近祖。 崇祖习俗直到近、现代。民间尊祖的祭祀活动仍十分隆重,有时祭、堂祭、节祭、岁祭、房祭、祠祭等,逢年过节有的还要瞻仰历代祖宗遗容面像,以表不忘祖宗,并与祖宗共享喜庆或求祖宗赐福保佑。汉族供奉祖先的地方叫祖庙或宗庙,祖庙、宗祠遍布各地。 与尊祖习俗相关,在封建宗法制的长期影响下,汉族喜聚族而居,定期纂修宗谱。由于聚族而居,汉族自古多三世同堂,及至五世同堂,有的累世同居长达几百年,真是“长幼济济,风礼著闻”。这种世代同居共财的宗族,俗称“义居”或“义门”。明代时浙江省浦江县郑氏甚至九世同居,明太祖就曾诏旨特敕建造郑义门给予旌表。如今家庭形式虽趋向小型,但三代同堂的家庭乃较普遍。 从尊祖延伸而来的敬老习俗在汉族中根深蒂固。《诗经·大雅·既醉》云:“孝不匮,永赐尔类。”意即孝子敬老的孝意无穷无尽,势必经常感化影响整个家庭,乃至整个民族。汉族民间敬老习俗,相沿至今,是值得发扬光大的优良传统。 姓氏及名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