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孔雀
- 格式:docx
- 大小:30.36 KB
- 文档页数:24
绿孔雀的科普故事
从前,在一个神奇的森林中,住着许多美丽的鸟儿。
其中有一种被称为绿孔雀的鸟儿,它们有着独特的外貌和生活习性。
绿孔雀是一种非常华丽的鸟类,羽毛呈现出鲜明的绿色,且带有金色斑点。
它们的尾巴特别长,长长的尾羽上有蓝色和紫色的斑纹,就像一把华丽的扇子。
每当绿孔雀展开尾巴时,整个森林都会被它们美丽的舞姿所吸引。
不仅外貌漂亮,绿孔雀也有着很有趣的生活习性。
它们喜欢生活在森林里的树木上,从树上跳跃和飞翔。
绿孔雀是开朗好动的鸟类,它们常常用欢快的鸣叫声来沟通和交流。
它们也会在树上筑巢,并以昆虫和植物的果实为食。
但是,这些独特的特点并不是绿孔雀一开始就拥有的。
据说,绿孔雀在诞生时其实是普通的灰色小鸟,没有那么亮丽的羽毛和长长的尾巴。
这些绿孔雀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成长和发育,才能展现出独特的美丽。
传说中,绿孔雀的羽毛之所以能变成绿色和金色,是因为它们饲养的食物中含有一种特殊的营养物质。
这种营养物质可以帮助绿孔雀羽毛的生长和染色。
而长长的尾巴则是通过它们日常的锻炼和特殊的飞翔技巧所得到的。
绿孔雀的美丽外貌让其他鸟儿们都非常羡慕,但它们也都知道,美丽是需要努力付出才能得到的。
于是,其他鸟儿们也开始努力锻炼和寻找更好的食物,希望能够被赋予更美丽的外貌。
绿孔雀故事告诉我们,每个生物都有独特的特点和美丽之处。
只要我们愿意付出努力,并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就能够展示我们的闪光之处。
无论是绿孔雀的美丽羽毛,还是其他鸟儿们的奋斗和努力,都在这个神奇的森林中共同绽放着属于自己的光芒。
绿孔雀的观后感看了绿孔雀的相关介绍和影片之后,我就像发现了一个来自神秘仙境的宝藏一样,对这些美丽的生灵有了全新的认识。
一开场看到绿孔雀那身五彩斑斓的羽毛,我就被惊艳到了。
那绿色的羽毛就像最顶级的翡翠,在阳光下闪烁着神秘而华丽的光芒,尾巴上的眼状斑纹仿佛是大自然亲手绘制的魔法符号,每一根羽毛都像是精心雕琢的艺术品。
我心里就在想,这绿孔雀简直就是鸟类中的超级明星啊,要是它去参加选美比赛,那肯定是毫无悬念的冠军得主。
而且你知道吗?绿孔雀的生活习性也特别有趣。
它们走路的姿势那叫一个优雅,就像走在T台上的模特儿,每一步都充满了自信和傲气。
它们栖息的地方就像是一个天然的大花园,周围是茂密的树林,脚下是清澈的溪流,这简直就是世外桃源啊。
我都有点羡慕它们能生活在这么美的地方了。
在了解的过程中,我也知道了绿孔雀面临着很多的威胁。
这可让我特别揪心,就像自己心爱的宝贝被人欺负了一样。
栖息地被破坏、非法捕猎这些问题就像乌云一样笼罩着它们。
这时候我就想,那些破坏它们栖息地的人可真是太不懂事了,这么美的生物,怎么舍得去伤害呢?就好比是在一幅绝世名画上面乱涂乱画,简直是不可理喻。
看到那些致力于保护绿孔雀的人们,我又充满了希望。
他们就像超级英雄一样,在努力为绿孔雀守护着最后的家园。
他们在野外不辞辛劳地监测、宣传保护知识,就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绿孔雀的珍贵。
我觉得他们真的很伟大,如果没有他们,我们可能就会失去这些美丽的绿孔雀了。
看完之后,我就下定决心,自己也要为绿孔雀做点什么。
哪怕只是告诉身边的朋友绿孔雀有多美,多需要保护,那也是一份力量啊。
毕竟这么美的生物,值得我们每个人用心去守护,让它们能够继续在大自然的舞台上优雅地展示自己的魅力,而不是只能在回忆或者博物馆里看到它们的身影。
绿孔雀保护实施方案
绿孔雀,又称孔雀,是一种珍贵的鸟类资源,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生态保护
意义。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过度干扰和生态环境的恶化,绿孔雀的生存状况面临严峻挑战。
为了有效保护绿孔雀资源,制定并实施科学合理的绿孔雀保护实施方案势在必行。
首先,应加强对绿孔雀栖息地的保护。
绿孔雀主要栖息于山地、丘陵和河谷地
带的森林和灌丛中。
因此,要加强对这些地区的保护,严禁乱砍滥伐和非法开垦,保持栖息地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为绿孔雀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其次,需要加强对绿孔雀的监测和调查。
通过对绿孔雀种群数量、分布范围、
活动规律等方面进行全面监测和调查,掌握绿孔雀的生态习性和生存状况,为科学制定保护措施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另外,要加强对绿孔雀的保护宣传和教育工作。
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增强
公众对绿孔雀保护的认识和意识,提高人们对绿孔雀保护的重视程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绿孔雀保护的良好氛围。
此外,还需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
加强对绿孔雀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严格禁止非法捕猎和贩卖绿孔雀,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确保绿孔雀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最后,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推动绿孔雀保护工作。
绿孔雀是一种跨国界的鸟
类资源,其保护工作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制定和实施绿孔雀保护计划,共同保护这一珍贵的生物资源。
总之,绿孔雀保护是一项重要的生态保护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只有通过加强对绿孔雀栖息地的保护、监测和调查、宣传教育、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的建立以及国际合作,才能有效保护绿孔雀资源,实现绿孔雀与人类和谐共生的目标。
绿孔雀:瑰丽之舞的自然艺术1. 引言绿孔雀(学名:Pavo muticus),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鸟类之一,以其华丽的羽毛和独特的舞蹈而闻名于世。
作为孔雀科动物中的代表,绿孔雀在人类历史和文化中占据着特殊地位。
本文将详细描述绿孔雀的各种特征及其在自然界中的生活。
2. 动物学史绿孔雀最早于公元前3世纪被人类发现,最初起源于东南亚地区,如印度、缅甸、泰国和马来西亚等。
古代文明中,绿孔雀被视为神秘而神圣的生物,广泛在宗教、艺术和文化中出现。
3. 形态特征与近种区别绿孔雀以其美丽多彩的羽毛而闻名。
雄鸟拥有长达1.5米的尾羽,色彩绚丽夺目,其中绿色和蓝色是主要的色调。
雌鸟相对较小,羽毛相对平凡,以帮助其更好地融入栖息地。
与其近亲蓝孔雀相比,绿孔雀的颜色更为鲜艳,尾巴更长。
4. 栖息环境绿孔雀主要栖息在热带雨林、草原和沼泽地带。
其栖息地通常有大量的水源,以满足其饮水和觅食需求。
5. 生活习性绿孔雀主要以果实、昆虫、蛇类和其他小型动物为食。
它们以其锐利的视觉和听觉来捕捉猎物,通常在树上或地面上觅食。
6. 分布范围绿孔雀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包括印度、缅甸、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
其独特的羽毛和舞蹈表演使其在这些地区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7. 繁殖与生育绿孔雀的繁殖季节通常在雨季来临之前开始。
雄鸟会通过展示羽毛、摇摆尾巴和发出特殊的鸣叫来吸引雌鸟。
雌鸟会在隐蔽的地方筑巢,产下褐色的蛋,孵化期约为28-30天。
8. 亚种分化与分类信息绿孔雀根据地理分布和形态特征可分为不同的亚种。
其中一些亚种包括爪哇绿孔雀(Pavo muticus muticus)和印度绿孔雀(Pavo muticus spicifer)。
这些亚种在颜色、大小和羽毛花纹等方面存在细微差异。
9. 适应特性绿孔雀在热带气候下演化而来,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其华丽的羽毛在繁殖展示和领地争夺中扮演重要角色,而其色彩也与栖息地相互协调,有助于避免天敌的侦测。
10. 迁徙与季节变化绿孔雀通常不会进行长距离的迁徙,但在寻找食物和繁殖的季节,它们可能会在一定范围内移动。
保护绿孔雀的措施嘿,大家知道绿孔雀不?那可是咱国家的宝贝呀!长得那叫一个漂亮,羽毛五彩斑斓的,就像大自然用最绚丽的色彩画出来的一样。
可是呀,现在绿孔雀的生存遇到了大麻烦呢!那咱可得想想办法来保护它们呀。
咱先从它们生活的环境说起吧。
绿孔雀喜欢在有大片树林、河流的地方待着,那咱就得好好保护这些地方呀,可不能乱砍乱伐,让它们没了家。
这就好比咱自己的家,要是被人给拆了,咱得多难受呀!还有呀,不能随便污染那些河流呀。
水可是生命之源,绿孔雀也要喝水呀。
要是河水脏了、臭了,它们怎么能健康生活呢?这就跟咱人喝脏水会生病一个道理嘛。
咱也得注意别过度开发那些地方,别把绿孔雀的栖息地都给占了。
你想想,要是有人把你家占了,你能乐意吗?然后呢,咱要加强对绿孔雀的保护力度。
多派些人去巡逻呀,看看有没有人伤害它们。
那些偷猎的人可坏啦,就想着抓绿孔雀去卖钱,咱可不能让他们得逞!这就好像有小偷要偷你心爱的东西,你能不管吗?对于绿孔雀的繁殖,咱也得重视起来呀。
得给它们创造好的条件,让它们能安心繁衍后代。
这就跟咱人类要照顾好自己的孩子一样重要呀。
咱每个人都可以出份力呢。
平时多宣传宣传保护绿孔雀的重要性,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们的珍贵。
别觉得这事儿小,聚少成多呀!大家想想,要是以后再也看不到美丽的绿孔雀了,那得多可惜呀!那可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礼物呀。
我们有责任好好保护它们,让它们能一直在这片土地上自由自在地生活。
所以呀,保护绿孔雀,人人有责!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为绿孔雀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吧!别再犹豫啦,就从现在开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我们成为绿孔雀的守护者,让它们能一直美丽地存在下去,好不好?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绿孔雀冷知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绿孔雀是一种极具魅力的鸟类,常常被人们认为是美丽的代名词。
除了外表令人惊叹之外,关于绿孔雀还有许多有趣的冷知识。
本文将带您一起探索这些有趣的冷知识,让您更加了解这种神秘而迷人的鸟类。
第一项冷知识是,绿孔雀并非所有都是绿色的。
虽然绿孔雀以其鲜艳的绿色羽毛而闻名,但其实,绿孔雀的羽毛颜色并不局限于绿色。
事实上,在自然界中,绿孔雀的羽毛颜色可以包括蓝色、紫色、金色等多种颜色。
这些不同颜色的羽毛在阳光下闪烁着奇异的光芒,让绿孔雀看起来更加迷人。
第二项冷知识是,绿孔雀是世界上最大的飞禽之一。
绿孔雀是一种体型庞大的鸟类,雄性绿孔雀的尾羽可以长达2米以上,是身体长度的两倍还要长。
这样庞大的尾羽在飞行时会给绿孔雀带来一定的困扰,因此绿孔雀并不擅长飞行,主要通过奔跑和跳跃来逃避天敌。
第三项冷知识是,绿孔雀是一种社会性的鸟类。
绿孔雀生活在群体中,通常以10到30只的小群体为单位活动。
在繁殖期间,雄性绿孔雀会展开一场壮观的舞蹈表演,用自己美丽的羽毛和优美的舞姿吸引雌性绿孔雀的注意。
绿孔雀的这种争夺配偶的行为被称为“舞蹈比赛”,是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
第四项冷知识是,绿孔雀的尾羽有“眼纹”设计。
绿孔雀的尾羽上布满了美丽的“眼纹”,这些眼纹在阳光下会呈现出绚丽多彩的光芒,仿佛是一幅精美的油画。
这种设计不仅美丽动人,还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以将天敌吓跑,保护绿孔雀免受伤害。
第五项冷知识是,绿孔雀是印度的国鸟。
绿孔雀在印度被视为吉祥的象征,被称为“国鸟”。
绿孔雀的美丽和神秘给印度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灵感和想象,成为了印度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印度,绿孔雀受到了极高的尊重和保护。
通过这些有趣的冷知识,我们更加了解了绿孔雀这种神秘而迷人的鸟类,让我们对自然界的美丽和多样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希望我们能够更加珍惜自然,保护这些美丽的生物,让它们在我们的世界中继续生存和繁衍。
第二篇示例:绿孔雀是世界上最美丽的鸟类之一,其华丽而独特的羽毛色彩常常令人惊叹不已。
绿孔雀阅读理解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绿孔雀呀!
绿孔雀,那可是大自然的瑰宝呢!你想想看,那华丽丽的羽毛,就像精心编织的锦缎,闪闪发光,美极了!绿孔雀开屏的时候,哇塞,就好像一把巨大的扇子在你面前徐徐展开,那场面,真是让人惊叹不已。
咱可不能小瞧了绿孔雀,它们的生活可有意思啦!它们喜欢在山林里自由自在地穿梭,就像我们喜欢在公园里悠闲地散步一样。
它们找食物的样子也特别可爱,东啄啄西啄啄,仿佛在寻找隐藏的宝藏。
可是啊,现在绿孔雀的生存可不容易呢!它们的家园受到了各种各样的威胁。
这就好比我们的家被人破坏了,那得多难受呀!我们得好好保护它们呀,难道不是吗?
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呀。
比如,不要去破坏它们的栖息地,不要乱丢垃圾,给它们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
要是每个人都能出一份力,那绿孔雀不就能生活得更好了吗?
大家再想想,如果以后我们的孩子只能在书上看到绿孔雀的图片,那该多可惜呀!我们要让绿孔雀在大自然里欢快地生活着,让它们的美丽一直延续下去。
我们还可以多宣传绿孔雀,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们,知道它们有多珍贵。
就像我们喜欢向别人分享自己喜欢的东西一样,把绿孔雀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保护绿孔雀,其实也是在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呀。
大自然是一个大家庭,绿孔雀也是这个家庭的重要成员。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为绿孔雀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好不好?让我们的大自然因为有绿孔雀而更加绚丽多彩!让我们共同努力,让绿孔雀一直陪伴着我们!。
描写绿孔雀的文章
绿孔雀
绿孔雀长着一双点缀着金黄色雀斑的小脚,它们来来去去地飞舞在树林间,一副活泼可爱的景象。
绿孔雀头部都戴着一顶浅绿色帽子,眼珠闪着闪着耀眼的光芒,全身都是绿色的,靠近尾部的一部分有着一片青色的羽毛,让它更加迷人可爱。
它们有着温柔的歌喉和可爱的姿态,在漫天的白云和蔚蓝的天空中,把微风中的歌声缓缓地拂拂而来,宛如一首轻快动人的小夜曲,令人心旷神怡。
绿孔雀是一种非常神奇可爱的生物,它们尽情的舞动着自己的翅膀,把大自然中清新的气息尽情的拥抱,让我们看着它们的舞动,有一种被它们的美魅惑的心情,让我们记住了大自然的真实。
孔雀的分类
一、绿孔雀
绿孔雀在国内外均有分布,我国主要集中在云南的西部,而国外分布则相对分散,有泰国、缅甸、越南以及印度尼西亚的爪哇等地。
生长习性方面,绿孔雀喜欢在溪流、江河附近和树林中空旷的地方活动,主要栖息在海拔2000m以下的树林、竹林或针叶林等树木稀疏的草原地带。
二、白孔雀
白孔雀是属于蓝孔雀的变异品种,羽毛无杂色,眼睛呈淡红色,同样是一种极为珍贵的观赏鸟。
另外,由于是变异品种,因此在数量上十分稀少,但目前经过人工驯养,已经达到了种群自我维持的状态。
三、蓝孔雀
蓝孔雀又名“印度孔雀”,主要分布在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地区。
其羽毛比绿孔雀更艳丽夺目,尤其是雄性孔雀的羽毛开屏后光彩夺目,羽毛颜色主要为翠绿色,覆尾羽长1m以上。
蓝孔雀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孔雀品种。
扩展资料:
孔雀以植物性饲料为主,也吃蝗虫、蟋蟀、蛾、白蚁、蛙、蜥蜴等动物。
主要吃川梨、黄泡的果实、幼树枝叶、芽苞、豌豆、稻谷等植物和农作物,也吃蚱蜢、蟋蟀、蛾、白蚁、蝽蟓、蚯蚓、蜥蜴、蛙等动物性食物。
在圈养情况下以玉米、小麦、糠麸、高梁、大豆及大豆饼和种青草为主,再加上鱼粉、骨粉、食盐、砂砾、多维素、微量元素、氨基酸、添加剂等可根据饲养情况。
喜欢吃梨、黄泡等果实,也吃稻谷、芽苗、草籽等食物,此外还食用一些昆虫如蟋蟀、蝗虫等,和一些小型爬行动物。
世界上最美的孔雀孔雀被誉为百鸟之王,无论在古代东方东是西方,都是吉祥、善良、美丽、华贵的象征,下面由小编带你认识孔雀之最。
世界上最美的孔雀绿孔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鸟中皇后(主要颜色有7种,分别为紫铜色\绿色\紫色\蓝色\黄色\红色\雌孔雀背部承浓褐色泛有绿光) 绿孔雀(学名Pavo muticus),也叫爪哇孔雀、龙鸟,是孔雀属两种孔雀之一,另一种是蓝孔雀(Pavo cristatus)。
绿孔雀包括三个亚种。
绿孔雀的羽毛颜色鲜艳,可以起到保护色的作用,大多数捕食者,例如虎、豹、野狗、猫头鹰、鹰等都没有辨色能力。
绿孔雀是鸟类中的“巨人”之一,体长为1—2米,体重一般为6千克,所以在云南泸水俗称为“6公斤”,但体重较大的可达7.7千克。
绿孔雀产于东南亚的广大地区,如印度东北部、缅甸、老挝、越南、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在中国主要发现于云南和西藏地区,数量稀少,被列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外形特征绿孔雀是体型最大的雉科鸟类,体重7~8千克。
雄鸟体长约140厘米,尾上覆羽延伸成尾屏,可达1米以上;雌鸟体长约100厘米,无尾屏。
雄鸟头顶耸立一簇冠羽,约11cm。
冠羽中部辉蓝色而具翠绿色羽缘;前部为鱼鳞状,呈辉亮的蓝绿色,有时具浅蓝紫色光泽。
后颈、上背和胸呈金铜色,羽基暗紫蓝色,并具翠绿色狭缘,常部分显露于外,尤以下颈和胸为著。
下背和腰翠绿色,具铜褐色矢状羽干纹和黑褐色端缘;初级飞羽和初级覆羽肉桂色,具暗褐色羽端;次级飞羽暗褐色,外翈蓝绿色;内侧覆羽铜褐色,间杂有棕色虫蠹状斑;其余翅上覆羽暗蓝绿色,并富有光泽。
尾上覆羽多达100~150枚,并特形延长为尾屏,覆于尾上,羽支分离,绿褐色,具紫铜色光泽;近羽端处有椭圆形眼状斑,斑的中心有暗紫色肾状或圆形小斑,外围以辉亮的蓝绿色;其外又围有一圈宽阔的黄铜色,再围以暗褐色和浅黄色狭缘,最外层为浅葡萄红色,羽端紫铜色,色彩极为艳丽,外侧眼斑层次不及中央鲜明。
绿孔雀恐龙河保护区黑颈长尾堆的分布与栖息地黑颈长尾雏( Syrmcxticus humide)属鸡形目、锥科、长尾雄属是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
云南亚种( Syrmaticus humiae burniannicus)分布于云南、广西 2 省国外分布于泰国、缅甸及印度。
栖息于海拔1000 - 2800m 暖温性针叶林中的沟谷地带为森林留鸟。
有关黑颈长尾雄的生态学研究目前国内所作工作较少仅对其繁殖习性[1]、栖息地分布类型侧、人工饲养与繁殖[3]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对恐龙河自然保护区黑颈长尾难的分布与栖息地利用尚未见报道。
我们于2003 年4~6 月在云南省恐龙河自然保护区对黑颈长尾难的分布、栖息地、种群数量进行了专题研究以期为该种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提参考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自然概况恐龙河自然保护区位于滇中哀牢山脉地处北纬24°23′-24°34′东经101°10′-101°23′总面积10391hm2属双柏县鄂嘉林场经营范围处在江流域中上游的河谷地区。
保护区呈西北、东南向狭长条形北面以石羊江与楚雄市交界东面以石羊江与独田乡相邻南面、西面与林场商品林基地为界。
保护区境内有旧邦山、通长山、大山、鹅头山、营盘山、大水沟山等山体最高海拔2140m最低海拔623m相对高差1517m。
该区气候属西部高原季风气候年均温度14.0℃年均降水量924.6mm年均日照2355h。
保护区内的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
有高等植物近1000 种其中蔗类植物26 科75 种裸子植物 4 科7 种被子植物125 科800 种单子叶植物16 科100余种。
动物1750 种其中昆虫1230 种、两栖爬行类100 种鸟类310 种兽类110 种。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黑颈长尾锥、绿孔雀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弥猴、穿山甲、白腹锦鸡等。
由此可见恐龙河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
2、研究方法研究采用实地调查取样与询访当地农牧民相结合的方法。
根据黑颈长尾雄在分布区内经常活动、栖息的区域在其典型栖息地内分别设置l0m×l0m 的大样方调查样地植物群落及地形在每个大样方中随机选取 5 个lm×lm 的小样方调查地表草本植被、地面的各种果实以及地表落叶层覆盖度。
种群数量调查主要采用定宽样带法闭。
3 结果 3.1 保护区植被类型根据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群落的外貌、结构和分布将恐龙河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划分为以下7 种类型:1)西南桦、窄叶青冈林。
为常绿阔叶林海拔1200-1600m伴生树种有滇青冈、岗拎、红木荷、思茅黄檀乔木层高度10 一20m郁闭度60%。
2)滇青冈林。
为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分布海拔1300-1800m坡度较陡。
伴生树种有高山拷、小果拷、红木荷、木姜子、大叶青冈、桦树等混生乔木层高度7-12m 郁闭度50%。
3)黄毛青冈林。
分布于季雨林上部海拔1100-1500m呈小块状分布。
伴生树种有滇青冈、高山拷、岗拎、紫珠等乔木层高度8-13m郁闭度60%。
4)高山拷林。
是亚热带西部常绿阔叶林的代表之一分布海拔90()一1200m 林分分散结构简单伴生树种有红木荷、小果拷、云南松、滇青冈、山黄麻林分平均高8-15m郁闭度50%。
5)麻栋林。
分布海拔1000-1800m林冠层整齐季相变化明显林内透光度大伴生树种有红木荷、云南松、滇青冈、高山拷、岗拎平均高8-12m 郁闭度40%。
6)旱冬瓜林。
是典型的喜马拉雅区系成分树种喜温凉湿润的气候分布海拔1200 一1800m混交树种有云南松、滇油杉、滇青冈、高山拷、麻栋等乔木层高度8-17m郁闭度50%。
7)云南松林。
在滇中高原分布极广分布海拔800-1800m伴生树种有红木荷、滇青冈、滇油杉、高山拷、麻栋平均高度在15m 以上郁闭度印%。
3.2 黑颈长尾推的分布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并结合询访初步掌握了黑颈长尾雏在该保护区的分布范围。
在鄂嘉林场全部11 个森林管护点中8 个管护点有黑颈长尾堆分布见表1。
从表1 可见黑颈长尾难在8 个森林管护点的29 个点有分布海拔界于1000-2140m。
黑颈长尾难栖息地的植被类型无大差别以天然云南松林为主分布坡向以东南坡(30%)、东北坡(20%)为主坡度3-280。
保护区内水源丰富降雨充沛植被发育良好为黑颈长尾锥的栖息、繁殖、生活提了良好的生存条件。
3.3 黑颈长尾推栖息地典型样地特征在观察到的黑颈长尾雏栖息生境共设置l0m×10m 的大样方 6 个。
在每个大样方内随机选取 5 个lm×lm 的小样方记录地表覆盖度、凋落物种类。
坡度从地形图上查找目测地表凋落物覆盖度典型样她特征结果见表2。
从表 2 可见黑颈长尾难栖息的典型栖息地特征以高大乔木为主如云南松、麻栋、高山拷、红木荷等林下灌木、草本植物稀少坡度平缓多为5-70且多在坡上位活动。
通过对小样方的调查样地地表覆盖度95-100%多为凋落的云南松针叶厚度3-5cm。
样线调查过程中在黑颈长尾难适宜栖息生境内发现了几处炫耀地及其中粪粒。
将粪粒剖开发现有杨梅果核说明在此季节黑颈长尾锥主要选择地形较平坦靠近有杨梅、悬钩子分布的区域活动。
另外黑颈长尾维性情机敏在繁殖季节多见单只活动为了更好的隐藏、躲避敌害多选择郁闭度较高的云南松林。
通过与对照样地的比较发现对照样地坡度较陡(36°-50°)林下灌木种类、数量均较多c 类、禾草类等杂类草密度较大难鸡相对数量较少。
通过对黑颈长尾雄典型栖息样地调查发现与其在该保护区的分布范围相一致。
3.4 黑颈长尾堆种群数量估算依照国家林业局陆地野生动物调查规范采用线统计法随机选取7 条观察样线清晨6:30-10:30步行2000-3500m。
按照D=n/2LW 计算样带内黑颈长尾堆密度其中n 为在每条样线所遇见鸟数量L 为样线长度W 为单侧搜寻宽度。
由于在黑颈长尾堆分布区内低矮灌木及杂类草密度较低视野范围较大故W 可定为30m估算各样线堆鸡密度并求其平均密度D。
同时由于黑颈长尾堆活动习性主要在山体坡上位分布故确定保护区面积的1/3 为其有效分布面积由N=DxS 计算保护区内黑颈长尾堆数量。
根据表 3 可计算出该保护区黑颈长尾堆平均密度为0.0599 只/hm2 标准差S=0.0142。
由于计算时使用的样线共7 条t0.056=1.943。
因此黑颈长尾堆密度的置信区间为:x±943×0.0142/ 7 即0.05990±0.0104(只/hm2)由于恐龙河保护区黑颈长尾难的有效分布面积为3464hm2故在该保护区估测数量为:3464×(0.0599±0.0104)=207±36即有黑颈长尾堆171-243(只)。
4、讨论据韩联宪m 报道在云南黑颈长尾堆分布于13 个县的18 个地点在双柏县下把租黑颈长尾雄栖息于海拔1900-2500m 的暖温性针叶林中此种生境以云南松为优势种。
通过本次野外调查发现在双柏县的恐龙河保护区也有该物种分布这一结果进一步补充了黑颈长尾雄在云南的分布范围。
同时在该保护区黑颈长尾堆的栖息地植被类型特征与前述资料相符表明该种雄鸡在生境选择上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在恐龙河保护区通过实地考察和询访证实在该保护区8 个森林管护点的29 座山头、山脊或山梁上有该种雄鸡分布澄清了该保护区黑颈长尾雄分布点的争论为今后更好的保护黑颈长尾难栖息地提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黑颈长尾雄在云南的栖息生境有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暖温性针叶林、暖热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等 5 种类型在不同县区黑颈长尾雄栖息生境类型有明显差异[2]。
在恐龙河保护区虽有7 种植物群落类型但发现和证实的黑颈长尾难个体均栖息于云南松林生境类型单一这可能与调查时间、该种堆鸡在此季节的生活史状态、对栖息地选择的遗传特性有关。
在垂直分布上黑颈长尾堆在该保护区海拔1000m 以下未见分布这与在较低海拔人类生产(种植农作物)、生活活动(放牧、砍柴、挑水)频繁有关。
本次调查采用定宽样带法对该保护区黑颈长尾堆的种群数量进行了初步估算分布密度为0.0599 只/hm2 估计数量在207 只(171-243) 这一结果高于刘伯杨(2001) 对该保护区的种群数量估计(40-60 只)。
造成这一结果的差异与调查方法选择、样线长度及宽度确定、样线条数关系密切同时也与该地自2001 年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以来所采取的各种保护管理措施有关。
黑颈长尾雄为国家珍稀I 级保护动物在其原生栖息地为了避免栖息地破碎化和人为过度干扰其种群数量必须采取更为严格的保护措施。
但通过询访和实地调查发现仍有部分村民通过各种方式偷猎黑颈长尾堆、砍伐林木破坏了黑颈长尾雄的栖息地质量。
对此应当大力宣传《野生动物保护法》向村民宣传保护黑颈长尾雄的意义使村民认识和了解自然保护的重要意义。
只有这样才能使黑颈长尾堆这种珍稀堆类在恐龙河自然保护区稳定、持续的增长。
云南江上游石羊江河谷绿雀不同季节觅食地选择绿孔雀(avomuticusimerator)分布于中国云南、越南、柬埔寨、老挝、泰国和缅甸。
国内对其野生种群的生态生物学研究主要限于种群数量和分布现状调查结果认为由于人类经济活动对其栖息地的破坏绿孔雀野生种群数量明显下降分布区域急剧缩小形成了小家族群点状隔离分布濒临灭绝(文贤继等1995)。
国内尚未见有关绿孔雀觅食栖息地的专项研究报道国外也仅见对越南南部绿孔雀栖息地利用研究结果表明它偏好选择接近永久性水源地和无人为干扰的生境。
居民点扩增、栖息地丧失和水源可获得性是限制绿孔雀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素(Brickle2002)。
觅食地是动物获取食物资源的重要场所为栖息地的一部分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动物的生存和繁衍。
分布在我国云南的绿孔雀对觅食地是否存在选择性和季节变化规律?开展相关研究可以探明动物的觅食生境需求及影响其觅食地选择的关键性生态因子揭示不同季节动物觅食地空问利用格局及变化规律。
作者以云南江上游石羊江河谷野生绿孔雀为研究对象开展上述内容研究旨在从理论上探讨绿孔雀取食活动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同时也期盼研究结果可为绿孔雀及其生境保护和管理方案制定提依据。
1、研究地点与方法 1.1 研究地概况研究区位于云南江( 红河) 上游石羊江河谷的磨家湾(24.42°-24.45°N101.36°-101.39°E)其最低海拔650m最高海拔1370m面积约16km包括河谷和低山两种地貌类型。
河谷大的山脉总体呈东西走向但小山脊呈南北走向。
石羊江的支流小江河流经该区南部并与石羊江主干在东部交汇。
绿孔雀在石羊江河谷呈岛屿状零散分布其中磨家湾有一个约20 只的种群且分布相对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