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佳蕾 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
- 格式:ppt
- 大小:560.00 KB
- 文档页数:14
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分析摘要鲁迅在他一生的创作生涯中,深切的关注和同情女性的命运,因而在他的笔下才应运而生了华大妈、单四嫂子、祥林嫂、子君、刘和珍君等经典人物。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尖锐的笔法在那个时代塑造了许许多多警醒社会的经典角色,并为那黑暗而腐朽的病态社会以及麻木的国人开出了一剂良方。
这些人物中,他们有的试图尝试抗争和摆脱命运及社会的不公,有的则逆来顺受,但是即使是这样,却最终都没有摆脱悲惨的命运。
在塑造这些人物形象的同时,也无时无刻不体现了人的独立和思想意识的解放,其中包括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妇女解放。
关键词:鲁迅;女性形象;妇女解放引言十九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列强用武力惊醒了沉睡已久的中国,从此这个故步自封唯我独尊的大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西方列强的入侵影响了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也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中国进一步发展。
由于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农民被迫放弃自己的土地从而卷入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洪流,妇女也逐渐的被充当廉价劳动力介入资本主义生产之中,妇女由家庭走向社会致使原来的家庭矛盾关系及妇女问题转换到了社会之中从而为妇女解放提供了社会先决条件。
而且受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女权意识也逐渐深入人心。
许许多多的政治改革家或多或少的都在先进思想的影响下对妇女解放问题进行了探索。
如:康有为梁启超建议废除缠足陋习,兴办女学等等;孙中山、胡适、蔡元培也都在兴办女学促进妇女解放的问题上进行过深入的探索。
这些先辈们在早期的探索为妇女解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民权问题的巩固铺垫了坚固的基石。
自近代以来,女性问题就一直深居人们视线内,成为不可逃避、广泛关注的的社会问题。
封建社会下的劳动妇女自古以来就饱受来自统治阶层、宗法制度、封建礼教的三重迫害。
《明天》中的单四嫂子、《祝福》中的祥林嫂、《伤逝》中的子君、《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刘和珍等,都是鲁迅先生笔下塑造的女性形象。
一、封建社会中的劳动妇女形象在漫长封建社会的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远远不及男性。
鲁迅笔下女性形象之我见鲁迅笔下女性形象之我见女性的生活和命运,一直是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妇女在社会中是否获得自由、民主、平等权利,是衡量社会解放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中国封建社会,妇女是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的,她们深受着族权、父权、夫权、神权的束缚和压迫,她们所受的苦难是最深重的。
作为革命民主主义的启蒙思想家和伟大的反封建战士,鲁迅始终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着被压迫在社会底层的妇女。
在他的小说中,他以深沉的笔触,塑造了一系列的典型妇女形象,通过她们的悲惨生活和结局,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恶。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以男尊女卑、传宗承祠为特征的一套封建礼教,葬送了许许多多女性的青春和生命。
比如,鲁迅1920年6月在《明天》一文中塑造了单四嫂子的形象。
她是个粗笨的女人,勤劳善良。
丈夫死后,她恪守着封建礼教“从一而终”的思想观念,不敢改嫁。
她对生活没什么奢望,只想靠着自己的双手来纺棉纱,养活自己和三岁的儿子。
可是,就这样的生活她也没能安定地过着,厄运依然向她袭来。
丈夫死后三年,她的儿子宝儿又生病了,生病了看医生也就罢了,可是受封建迷信思想影响的她,去靠求神签,许心愿,吃单方等来医治儿子的病,然而宝儿的病依旧不见好转。
于是,她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庸医何小仙身上,最终宝儿还是命归西天,这个寡妇最后的一点希望也随之破灭了。
这一悲剧的发生,主要是深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毒害的单四嫂子养成了逆来顺受、愚昧麻木、毫无抗争意识的奴隶性格所致。
又如,1924年2月7日,鲁迅在小说《祝福》一文中,又成功地塑造了农村典型的劳动妇女形象祥林嫂。
她是一个善良、朴实、淳厚的贫苦农村妇女,她平生最大的愿望,就是用自己的诚实、勤恳的劳动,换取一种最起码的“人”的生活。
然而,这一很平常的愿望,对她来说也无法实现。
祥林嫂本是卫家山一家以打柴为生的农户的儿媳,当比她小十岁的丈夫死后,为了逃避婆家的转卖,她逃到鲁镇,做了鲁四老爷家的女工。
她食物不论,干活不停。
简论鲁迅小说创作中的几位女性形象(2)封建神权、政权又惩罚了祥林嫂的“不守妇道”。
因为她是再嫁,是“大逆不道”。
从祥林嫂的初嫁亡夫、再嫁守寡到沦为乞丐的悲剧一生。
我们说命运对她是不公平的。
但她从没有怀疑过命运对待自己的不公平,而是一味的顺从,连当初仅有的一点反抗也没有了。
祥林嫂的周围是无形的封建观和有形的迫害者,就是鲁四老爷及镇上的一些人。
他们组成了一张无形的大网,把来自外界的种种压力统统笼罩在没有反抗的祥林嫂身上。
其实,她的第一个家庭的崩溃,就已经为她的幸福画上了句号。
柳妈在祥林嫂遭受了一系列不幸后,对她说了有关“阴司”的话,使她生活在极端的恐惧中。
由此可见,柳妈也是祥林嫂悲剧的促成者。
她虽然也生活于社会最底层,但她的意识就是当时封建意识的代表。
她对祥林嫂的嘲笑与“鉴赏”,正是她敌视祥林嫂的反抗的反映。
尽管柳妈是那种带着封建迷信的“威吓”,但麻木的祥林嫂却深信不疑。
因此,在柳妈的教导下去捐门。
“赎罪后”,祥林嫂更加勤劳,想以此来弥补丧失家庭对她的打击。
当她坦然的去拿祭器时,四婶的一声“祥林嫂,你放着吧。
”,这句话彻底无情的摧毁了祥林嫂最后的希望。
就这样,勤劳善良的祥林嫂被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势力迫害的精神失常。
最后,这个可怜的乞丐惨死在人们的祝福声中,一如一片鸿毛飘落在雪地上,悄无声息的推出了人生的历史舞台。
封建“四权”毁灭了祥林嫂,我们也感受到了她的反抗意识。
但由于祥林嫂长期本能的以封建文化所规范的行为准则,作为自己为人处事的标准。
所以,她的反抗是对“从一而终”的恪守,是对封建节烈观的愚忠。
因此,她的挣扎是苍白无力的。
这犹如那黑夜里划过的流星,稍纵即逝。
祥林嫂的毁灭虽然有她自身的弱点,但最终还是被强大的封建势力所扼杀。
《离婚》中的爱姑,是鲁迅小说中最具有反抗性的农村妇女形象。
她貌似泼辣,实则软弱。
丈夫要离弃她,她整整闹了三年。
最后,双方不得不请出和知县老爷关系较“铁”的七大人来调停。
爱姑不仅有娘家人支持,同时受到辛亥革命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反抗精神。
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鲁迅的笔下出现过各色各样的女性想象,她们有的知识贫乏、迷信守旧;有的目光短浅,贪小便宜;有的思想封闭、麻木愚昧……这些畸形人格并非是与生俱来的生理遗传,而是多年的中国传统封建文化潜移默化,积淀蔓延的结果。
但是不同形象的骨子里却有着相同点。
一.封建伦理道德的牺牲品《礼记》曰:“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
”以至后来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都是用来禁锢和残害妇女的精神枷锁。
单四嫂和祥林嫂便是最深受其害,而无力反抗,只能缄默忍受的最好的例子。
淳朴的“粗笨女人”单四嫂,死了丈夫之后,恪守封建道德规范,是个贞女节妇。
不辞劳累,靠日夜织布维持自己和儿子的生计。
无奈孩子生了病,不但没有人出手相助,反而受流氓的欺负和庸医的诈骗。
单四嫂是个逆来顺受的人,宝儿死了,唯一的希望之烛也熄灭了,这就是她守节守来的结局。
相比之下,祥林嫂的悲剧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她辗转多次嫁人,却一个最终的归宿都没有。
能够做一个安稳的奴隶都成了她未能实现的奢望。
后来在鲁四老爷家,她只是个人下人,因为改嫁过的原因,背着“不干净”的罪名,祭祀的器具都不让靠近,纵使祥林嫂花大钱捐了门槛来“赎罪”,也无法根本改变鲁四老爷与鲁四太太对她的道德歧视。
这个鲁镇的人都漠视她的改嫁的被迫性,丧夫之痛,丧子之痛,甚至对沦为乞丐的祥林嫂最后惨死在雪地里的悲惨境地没有丝毫的愧疚和怜悯,反而责怪祥林嫂死的不是时候,有些扫鲁镇人祝福的兴致。
最后鲁镇上人人都在放烟花爆竹,她却在疑问和恐惧中,在别人的祝福声中死去。
二.女性之间缺乏团结精神其实鲁迅笔下的每一位妇女都是一个悲剧,因为她们受礼教的毒害太深太深,麻木不仁,是名副其实的看客。
《明天》中的王九妈至始至终都不曾有过半点同情单四嫂。
当蓝皮阿五自告奋勇得帮忙单四嫂儿子买棺材时,却被王九妈当场阻止了;当单四嫂不忍心看棺材盖上时,王九妈却“等得不耐烦,气愤愤的跑上前,一把拖开她,才七手八脚的盖上了”,其间没有只言半语的安慰。
论鲁迅笔下的妇女形象作者:高玉敏来源:《大观》2017年第03期摘要:鲁迅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他在作品中一直比较关注中国的妇女问题,塑造了一系列典型的女性形象,通过她们的不幸遭遇与悲惨命运来表达其对封建宗法制度与封建道德的猛烈抨击,揭露出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鲁迅十分关注女性问题并对妇女问题有着自己的研究和探索,同时试着利用文学的创造表明自己反封建的思想,从中揭示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为女性解放寻找一个正确的方向。
在他的笔下,各类女性形象栩栩如生,本文试图对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进行简单的分类与分析。
关键词:鲁迅;女性形象;女性观鲁迅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在其作品中大都揭示了现实生活,反映最底层人民的悲苦其根源在于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
鲁迅以其犀利的笔触在同封建主义进行激烈斗争的同时,对身心饱受摧残的妇女也十分关注。
鲁迅先生在他的作品中塑造了单四嫂、爱姑、祥林嫂、子君、刘和珍君等一系列的典型人物形象。
这些女性形象的生与死,是中国妇女在当时由封建社会过渡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大环境中,压迫与反抗、麻木与觉醒的生存写照,也正是通过对这些妇女形象的塑造,折射出社会中的妇女问题。
一、完全被奴役且无力反抗的女性《祝福》中的祥林嫂是这类女性的典型,她活在吃人的封建社会中、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把她彻底压碎了,她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可以说,祥林嫂是被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教条活活逼死的。
她是一个勤劳善良、安分守已的普通农村妇女,在她的丈夫死后,婆婆打算卖掉她。
可一直以来深受封建女德影响的祥林嫂不愿意改嫁,她为了遵守“从一而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封建教条,逃到了鲁镇地主鲁四家做女佣。
虽然在鲁四家做工很辛苦,但她脸上“有了笑影”,“也白胖了”,她对当前的生活感到十分满足。
没过多久她的婆婆便派人将她抢去,想将她卖给山里农民贺老六为妻,祥林嫂拼死抵抗,她甚至将头撞在桌角,可最后还是被迫嫁给了贺老六,特别是在生下儿子后,她对生活又充满了希望。
鲁迅作品中的妇女形象[摘要] 妇女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妇女在社会生活中是否获得自由、民主、平等的权利,是衡量社会解放与否的标志。
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妇女,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受着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残酷压迫,她们必须恪守封建礼教及其道德标准,因而所受的确良苦难最深重。
中国文化革命主将鲁迅,对妇女问题始终给以极大的关注。
故其在作品塑造了众多封建社会的妇女形象,通过描写她们一生悲惨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的种种罪恶,愤怒地控诉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
作者在同情她们的命运,关注她们的生活有的同时,也为她们的解放道路作了深层次的探索,特别关注他们的命运,因此在鲁迅的《呐喊》、《彷徨》中有很多妇女题材的作品。
在这些作品中有着鲁迅对广大妇女生活命运深切关怀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对妇女解放道路的深入思考,描写和揭示了封建思想对妇女精神的奴役和毒害,期待妇女觉醒起来争得做人的资格。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一生始终以抨击旧势力、揭露社会中的黑暗现象为己任。
鲁迅的小说深刻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真实面貌,并映射当前社会的各种弊病。
对这课题的研究,不乏出色的学者,但各有各的视角,这遍论文主要从鲁迅作品中的妇女本身和外部因素去分析造成妇女地位低下的原因,并探讨使妇女解放的道路。
一、具体来说,鲁迅笔下的妇女形象有以下几种类型:1、愚昧、麻木的、未觉醒的妇女形象。
《祝福》中的祥林嫂,是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勤劳、善良,同时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祥林嫂被婆婆卖到深山坳里,后来又被大伯收去房子赶出贺家。
她第二次到鲁镇的遭遇极其悲惨,封建礼教认为寡妇再嫁伤风败俗,何况她死了两个丈夫,更是不祥之物。
封建卫道者鲁四爷就告诫四婶,不让祥林嫂祭祀时沾手。
同时,鲁镇的人们也“又冷又尖”的态度对待她,祥林嫂精神上受到歧视,柳妈又告诉她死后要被阎罗王锯成两半给两个男人,使她极端痛苦,灵魂得不到安宁。
祥林嫂为自己的命运奋斗挣扎,但她的一切努力得不到封建势力的承认和原谅。
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命运分析
鲁迅的小说中,女性人物的命运往往受到社会和家庭压迫,处境较为困难。
以下就几位女性人物的命运进行分析。
首先是《狂人日记》中的碧痕这个角色。
碧痕是一个被丈夫虐待的女人,她被逼疯,被丈夫关进了小房间。
她的命运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处境,她失去了自由和尊严,成了一个被家庭暴力摧残的受害者。
鲁迅通过碧痕的命运,揭示了封建家庭中女性权益的缺失和家庭暴力的残酷现实。
其次是《阿Q正传》中的阿Q的妹妹。
阿Q的妹妹是一个贫穷的农村妇女,她的命运是被提供给富裕地主做妾。
她所在的这个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低下,几乎没有权益。
她的命运受到了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压迫,被迫行妾的生活。
鲁迅通过她的经历,揭示了贫困农村妇女的命运无望和社会不公的现实。
还有《孔乙己》中的阿珠这个角色。
阿珠是一个卖菜的女人,她的命运是被岁月洗刷掉的搬运劳动者。
她瘦弱且生活艰辛,没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也无法摆脱社会底层的困境。
她代表了底层劳动妇女的辛酸命运,也反映了社会阶层分化和贫富差距的不公。
这些女性人物的命运,揭示了当时社会中女性地位的低下和封建家庭对女性的压迫。
她们的命运受到了家族、父权社会和封建伦理观念的束缚,没有自由和选择的余地。
通过这些角色的命运,鲁迅呼吁社会改变,关注女性权益问题,呼吁女性解放。
他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命运的剥削和压迫,提出了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反思。
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如下是关于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鲁迅先生是塑造女性形象的能手,他的笔下,祥林嫂、子君、爱姑等都栩栩如生,各具风采。
纵使近百年过去,他笔下的女性形象,却依然生机勃发,哀宛动人。
一、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特征(一)女性形象各具特色,从各种角度和层次揭示出了中国妇女的悲惨命运鲁迅笔下不多的女性形象,却有不同的特色:有少女、有少妇、有寡妇;有农村妇女,有知识分子;有遵守妇道的旧式女子,也有具有民主思想的新女性;有为人民解放而献身的女英雄,也有含冤而死的女鬼魂……各种类型的女性形象,从各个角度组成了一个色彩斑斓的女性世界,也是二十世纪初期旧中国的一个缩影。
这些女性在专制制度下哭泣、流血、呻吟;她们任人出卖、宰割,被吞噬;她们挣扎、斗争、失败、死亡。
鲁迅以悲愤的笔触,从各种角度和层次揭示出中国妇女的悲惨命运,为之发出震聋发聩的呐喊,希望彻底推翻吃人的礼教,让女性不再悲叹和呻吟。
(二)多是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和农村女性鲁迅更多注意到的是代表着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和没有丝毫社会地位的农村女性,比如《明天》中的单四嫂子,《离婚》中的爱姑,《祝福》中的祥林嫂,《故乡》中的杨二嫂,还有《风波》中七斤的女儿六斤,《药》中夏瑜的母亲和华小栓的母亲;当然还有个别的受过教育的所谓的知识女性,比如《伤逝》中的子君,但这是极少数。
鲁迅从不幸的人群中提取素材,对社会底层生活和农村劳动父女表示深切关心。
这些女性是丝毫没有接受过新文化,丝毫没有受到过现代教育影响的无知愚昧的女性。
她们把一切生的意义全部寄托到丈夫、家庭和孩子的身上,严守封建伦理纲常,由于深受封建文化传统的负面影响而不知反抗,纵然反抗了,也是盲目的毫无意义的,因为传统力量是根深蒂固的。
她们不得不从封建家庭中寻找一点点幸福。
(三)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鲁迅笔下的女性多从事家庭料理性质的长短工,不具有公共性,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她们基本不参与公共事务,生产劳作很难得到社会认可。
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第一篇: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摘要:在鲁迅的二十五篇现实小说中,以反映女性悲苦生活和妇女解放斗争为主题或重要内容的达三分之一多。
鲁迅对这些妇女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表现了对妇女问题的深切关心和对中国社会问题的独特见解。
在鲁迅的《明天》《祝福》《离婚》和《伤逝》等一系列小说中,他成功的塑造了单四嫂子、祥林嫂、子君、爱姑等众多生动、深刻而富有典型意义的的旧中国妇女形象。
鲁迅这些描写旧中国社会妇女悲苦生活的作品,将中国文学史上描写妇女悲剧命运的主题,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本文将从鲁迅作品中的悲剧女性形象入手,着重分析单四嫂子、祥林嫂、爱姑、子君等几个具有代表意义的女性,从中探讨她们悲剧命运的必然成因和作者对解决女性解放问题的思路。
关键词: 鲁迅小说女性形象悲剧命运反抗解放道路Lu xun's novel of the image of the tragic women Abstract: Lu xun is a China's great realism writer, for the old days of women to give a lot of attention.In his 25 article in the novel reality, and a third on the women's life and bitterness women reflects women's liberation struggle for the theme or important content.Lu xun caused these women to the tragic fate of ideology root social origins and made extensive and in-depth exploration, the performance of our deepest concern and women of Chinese social problems unique insight.In lu xun's “tomorrow” “blessing” “divorce” and “death” and so on a series of novel, the success of his shape single four sister-in-law, XiangLinSao, zijun, love the gu and many other vivid, deep and rich typ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Chinese women's image.Lu xunthese description of the works of many women image of China, the Chinese history of literature describing the tragic fate women theme, push it to a whole new level, in the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and even the world literature has ushered in a new era.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a few lu xun's representative female tragedy and their image struggle, to get everybody to thinking about the problems of the old society, women's liberationKeywords: Lu Xun's novelsfemale imagetragedyoppressionresistance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专制,提倡民主”成为这个时期最响亮的口号。
鲁迅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解读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先驱,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并以犀利的笔触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在他的作品中,女性形象占据了一定的比重,她们或坚强或脆弱,或勇敢或无助,呈现出了鲁迅笔下的鲜明个性。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鲁迅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解读。
1. 女性形象的独立意识在鲁迅的作品中,女性形象常常展现出独立的意识和追求。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孔乙己的妻子虽然身世低微,却有着坚忍不拔的人生态度,她独立地支撑起整个家庭,并努力让儿子接受良好的教育。
从这个角度而言,女性形象在鲁迅的作品中并非只是家庭中的依附者,而是有自己思想和意愿的独立人。
2. 女性形象的弱势地位然而,鲁迅的作品中也有很多女性形象处于弱势地位。
例如,《阿Q正传》中的王妈妈是一个出卖阿Q的小贩,她身世贫寒,不得不依靠出售自己的身体谋生。
在这个角色中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弱势地位的揭示,女性在物质和社会权力方面的双重压迫。
3. 女性形象的反抗精神鲁迅的作品中也充满了女性形象的反抗精神。
例如,在《药》中,一位出卖自己的女子在情感背叛后,通过毒药的形式对背叛自己的丈夫进行报复。
这种自杀形式的反抗展示了女性在绝望时尽管身处弱势,但依然有勇于反抗的精神。
4. 女性形象的牺牲精神许多鲁迅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都体现了牺牲精神。
她们为了家庭、为了理想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例如,在《伤逝》中,女主人公兰心为了照顾孩子和病重的丈夫,整日忍受着痛苦和艰辛。
这些牺牲精神的女性形象使我们思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以及她们为了家庭和理想所作出的付出。
5. 女性形象的悲情命运鲁迅的作品中也贯穿着女性形象的悲情命运。
她们往往身世凄苦,受尽欺凌和迫害。
例如,《红楼梦问》中的女性形象苦难缠绵,孤苦无依。
通过这些悲情命运的女性形象,鲁迅呼吁社会应当关注女性的权益,尊重她们的人格和价值。
总结起来,鲁迅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她们有独立的意识和追求,同时也承受着弱势地位、牺牲精神和悲情命运。
简论鲁迅小说创作中的几位女性形象作品赏析作者:唐亚军内容摘要:鲁迅的二十五篇现实小说中,有三分之一多是以反映妇女悲苦生活和妇女解放斗争为主题或内容的。
塑造了诸如单四嫂子、祥林嫂、爱姑、子君等一系列活生生的妇女形象。
本文通过对小说中几位女性形象共性和个性的分析,从中领略那个时代女性不断挣脱身外的枷锁和内心桎梏的悲壮历程,去感受鲁迅对封建宗法制度种种罪恶的强烈控诉,和对女性的同情。
探索悲剧故事在今天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女性形象封建罪恶控诉同情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这一时期,处于时代前沿阵地上的知识分子对封建营垒发动了猛烈的攻击。
鲁迅是这一时期文化战线上的主将,作为一个非常优秀的小说家,其笔触最为深刻。
从《狂人日记》开始,陆续发表大量作品,塑造出众多的典型人物。
但他笔下的女性形象可能不如男性形象更丰富。
因为一提起鲁迅,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阿Q、狂人、藤野先生、孔乙己、闰土等。
但仔细梳理,我们依然能够深刻的感觉到,鲁迅小说中众多女性的“国民性”特征。
他深刻的揭露了封建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的罪恶,显示了一个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高瞻远瞩。
一.小说中女性的共性和个性分析鲁迅在农村生活过,对农村生活是熟悉的。
农村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残存时间最长,封建意识影响最强烈的地带。
农村妇女更是封建社会的最底层。
她们的悲惨命运引起了鲁迅的深切关注。
比如《故乡》中的豆腐西施杨二嫂,《离婚》中的爱姑。
但是,更集中更深刻地揭露封建势力对农村妇女欺压和迫害的是《祝福》中的祥林嫂。
作者把祥林嫂放在更复杂的社会关系里,为典型的农村妇女悲剧命运提出了强烈的控诉。
她的遭遇充满了辛酸和血泪。
她生活在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包围之中。
即使同样受到封建思想麻痹毒害的笃信鬼神的柳妈,也来吓唬她。
从他的丧夫、失子到惨死,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的四条绳索;政权、神权、族权和夫权对劳动妇女的束缚和迫害。
五四新文化运动带动了中国知识女性“走出传统的家庭,走进新兴的社会。
道阻且长——从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看中国女性解放
牛霄霖
【期刊名称】《作文教学研究》
【年(卷),期】2017(000)002
【摘要】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国女性一直是弱势群体。
通过鲁迅笔下单四嫂子、祥林嫂、子君、爱姑等富有典型意义的中国女性形象,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封建秩序和思想使她们成为得不到自由的弱者、苦人。
即使身上带有反抗色彩的女性最后也难走出悲惨的命运。
新中国成立使女性得到了解放,但是至今“祖传”的封建残余还没彻底清除。
中国女性的出路在哪里?社会解放和自我解放缺一不可。
女性解放,道阻且长。
希望仍存,前途有望。
【总页数】3页(P95-97)
【作者】牛霄霖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山东济南2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4.3
【相关文献】
1.从关汉卿笔下的女性形象看其对中国传统女性文化的影响 [J], 吕凌;
2.从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看他的妇女解放思想 [J], 宋傲雪
3.旧社会女性形象、地位及个性解放的探讨——基于鲁迅笔下女性形象的分析 [J], 赵云瑾
4.妇女解放要从自身做起──试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 [J], 邹海燕
5.从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看中国近代的妇女解放 [J], 魏孝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重新解读鲁迅小说中的几位女性形象作者:温鹤云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8年第02期女权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欧美。
它是西方女权主义运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成果,因而有着较鲜明的政治倾向。
它是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其研究对象包括妇女形象、女性创作和女性阅读等。
笔者试以女权主义批评的视角,重新解读鲁迅小说中的几位女性形象,以期更深入地理解鲁迅先生在批判封建主义呼唤妇女解放中所倾注的心血。
让我们先极简略地回顾一下,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女性所处的位置。
毋庸置疑,在我国浩如烟海的文学创作中,为女性鸣不平的作品不时出现,如历朝历代的弃妇怨妇诗,民间传说中的女性形象,如织女、白蛇、祝英台等,她们的不幸命运总是引起人们的无限同情;还有一些作品塑造了像花木兰、杜十娘、李香君等巾帼不让须眉的女中豪杰。
只可惜这样的作品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化中所占的比例仅仅是九牛一毛。
中国文化中更多的则是教女性如何按照礼教,忍辱负重“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把一生都维系在别人身上;更多的则是教女性如何谨守纲常,做节女烈妇;更多的则是把一切罪恶都推在女性头上:纣亡国责在妲己,唐衰败根在杨贵妃,清灭亡罪在慈禧等等,真个是“红颜祸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更可怕的是这样的思想经过历朝历代统治者的反复倡导,在国人的头脑中可谓根深蒂固,连女人自己也以为这正是真理,这正是做人的纲常。
封建礼教正像一把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扼死了多少女性的精神,糟蹋了多少女性的性命。
而鲁迅先生,这位从旧阵营里杀出来的斗士,对封建社会、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有着深刻的认识,因而他在许多作品中都对旧中国妇女问题作了深刻的思考,痛入骨髓的鞭挞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精神迫害,尖锐犀利的批判了封建的伦理纲常。
我们先来看《伤逝》中的子君。
她曾是一个一心追求爱情与婚姻自由的女子,涓生所谈的“家庭专制、打破旧习惯、男女平等、泰戈尔、雪莱……都像小溪一样涓涓流入子君的心中”,因而在涓生向她求婚时,就分明地、坚决地、沉静地说道:“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为了爱,子君毅然放弃了还算是优越的叔叔的家,和涓生住到了一起,为了爱她还卖掉了“她唯一的金戒指和耳环”。
鲁迅小说中悲剧女性的形象鲁迅小说中悲剧女性的形象导语:鲁迅笔下这两个主要女性的悲剧人生,固有其个人性格的原因,作者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但作品挖掘的最终造成她们的悲剧的根源是压迫人、毒害人的封建制度、封建思想。
以下是文学网小编整理的鲁迅小说中悲剧女性的形象,欢迎大家阅读浏览!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大致有三种类型:农民、妇女和知识分子。
其中,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妇女,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她们必须恪守封建礼教及其道德标准,因而所受的苦难最深重。
在小说《明天》、《祝福》中,鲁迅先生成功塑造了单四嫂子、祥林嫂两个典型的女性形象,并通过她们的不幸遭遇,深刻地揭示了残酷的社会现实和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精神摧残,揭露了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一天生苦命,饱受摧残1.单四嫂子的形象。
单四嫂子生前守了寡,为了生存,只能靠自己的一双手纺出棉纱来养活自己和他三岁的儿子,在深更半夜就开始张罗明天的生活。
艰难与困苦并未让在饿死边缘挣扎的单四嫂子对生活失去信心,皆因自己三岁的儿子——宝儿。
丈夫死后,所有的寄托和希望,都押在了宝儿身上。
然而,厄运却向她袭来。
宝儿生病,求签、许愿、吃单方,但宝儿最终还是死了。
单四嫂子失去了希望,她没有了明天,面对的是无尽的空虚与压抑。
她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梦里,希望在梦里与宝儿见面,她只能呆呆地“等候明天” ,但明天又会怎样?“作者虽然没有明说,实际上却通过种种迹象,把一个残酷的世界,摆在了读者面前。
”2.苦命的祥林嫂。
在丽春之日,祥林嫂的丈夫夭折。
严厉的婆婆决定把她象商品一样卖掉。
为了保住自己的“名誉”,祥林嫂逃到鲁家做工。
然而不久,她的婆婆把她劫回,强嫁给山里人贺老六,并有了儿子。
可贺老六不久“断送在伤寒上”、孩子也“给狼衔去了”。
儿子死了,“大伯来收屋,又赶她,她真是走投无路了,只好来求老主人”。
她再次来到鲁家,四婶四叔柳妈对她的态度完全变了。
沦为乞丐后,她的遭遇更是凄惨,常常连饭也要不到。
龙源期刊网 浅谈鲁迅笔下的妇女形象作者:张文学来源:《成才之路》2009年第10期在当代文学史中,鲁迅先生对农民、知识分子、妇女问题十分关注。
他曾在《呐喊》自序中这样写道:“……凡是遇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当然要推神,善于改变精神的,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还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
”在鲁迅的笔下,从对社会冷眼相待的狂人到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涓生,从被生活折磨得如同木偶的闰土到义无返顾的刘和珍……所有形象都代表了病态社会中生活在不同阶层的人们的共同特点,都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都产生了极为深远和广泛的影响。
我认为在鲁迅的小说中,对妇女形象的塑造,可以说涵盖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妇女所特有的性格特征,很值得我们研究。
鲁迅先生笔下的妇女形象,绝大多数都有中国传统的优良品质,她们善良、勤劳、任劳任怨。
也有人会提起《故乡》中细脚伶仃圆规样的贪小便宜的杨二嫂,《祝福》中刻薄的四婶,无耻的卫老婆子,还有《风波》中泼辣的七斤嫂。
这些的确是些张牙舞爪的角色,但这是在特定的环境中饱受生活压迫而扭曲了的性格,并且只是少数个别现象,无论是善良温柔还是尖酸刻薄,旧中国的妇女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愚昧。
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在这个历史进程中,封建礼教把妇女压在了社会的最底层,她们没有工作,没有地位,没有尊严,甚至连名字都没有。
她们从小被灌输了男尊女卑的思想,被诸如“三从四德”的规则约束,也便本能地服从,自觉地遵守,理所当然地去继承、宣传、维护这些规则。
鲁迅先生的小说中,就会有一大批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妇女形象。
《阿Q正传》中的寡妇吴妈,因为阿Q的求爱而要上吊自杀,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经”;《药》中的华大妈,为了给儿子治病,用所有的积蓄去买一个人血馒头当做灵丹妙药;夏四奶奶竟希望乌鸦显灵来证明儿子的清白;《祝福》中的柳妈劝祥林嫂去捐门槛,捐了门槛就不会被两个丈夫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