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约之诉中精神损害赔偿的救济
- 格式:pdf
- 大小:691.87 KB
- 文档页数:4
侵权责任法中的损害赔偿与救济侵权责任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法律,它为受到侵权行为损害的人提供了一种救济的途径。
其中,损害赔偿作为侵权责任法中的核心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在损害赔偿中,如何确定损害赔偿的数量和方式,成为法律实践中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围绕侵权责任法中的损害赔偿与救济展开深入探讨。
首先,损害赔偿的目的是为了让受害人得到合理的经济补偿,同时也起到震慑侵权行为的作用。
损害赔偿的数量和方式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判断。
具体而言,根据法律规定,损害赔偿可以分为实际损失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两种形式。
实际损失赔偿是指受害人因为侵权行为所遭受的经济损失,比如医疗费用、修复费用等。
而精神损害赔偿则是指因为侵权行为导致受害人的精神上的痛苦和不适,这种损害无法通过经济补偿完全抵消,但可以通过赔偿金的形式予以补偿。
其次,救济是侵权责任法的一个重要功能,它旨在帮助受害人获得有效的法律救济。
救济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民事诉讼、调解等方式实现。
在民事诉讼中,法院将根据法律规定,审理双方的证据和理由,最终做出公平合理的判决。
调解是一种在法官的引导下,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和解的方式。
它不仅可以帮助当事人节省时间和金钱,同时也有助于维护双方的关系。
然而,在实践中,侵权责任法的损害赔偿与救济并不总是能够得到充分的保障。
一方面,由于侵权行为的隐蔽性和复杂性,受害人往往难以及时发现侵权行为,并且在查找证据和维权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
另一方面,在赔偿方面,由于侵权行为造成的损害程度差异较大,确定损害赔偿的数量和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在救济方面,司法资源的有限性和司法程序的繁琐性也给受害人带来了一定的不便。
为了充分保障受害人的权益,完善侵权责任法中的损害赔偿与救济制度,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使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侵权行为的性质和后果,及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其次,加强执法力度,建立健全的侵权行为查处和追究的机制,增加对侵权行为的惩罚力度,形成有力的震慑作用。
论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摘要]一直以来,我国民法规定精神损害赔偿只适用于侵权之诉而不适用于违约之诉。
在合同法律关系中遭受精神损害的,当事人只能在侵权和违约发生竞合时,通过选择侵权之诉,来对违约行为引起的精神损害提供救济。
但在司法实践中,违约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却得到了突破,这表明,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确立是符合司法实践的,有其必要性;另外,违约精神损害赔偿也是有其存在的理论空间的,有其可行性。
因此,应当确立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关键词]违约;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违约精神损害赔偿一、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概述精神损害赔偿作为民事损害赔偿的一种形式,以受害人的权利受到侵害并由此造成了受害人精神痛苦或精神利益的丧失和减损为前提。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系精神损害赔偿中的一种特殊情形,简而言之,就是在合同关系中,一方当事人因违反合同义务造成相对方重大精神损害而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
精神损害赔偿是否应包含在违约责任中,从我国目前的民事立法来看,答案是否定的。
虽然我国《民法通则》第120条对精神损害赔偿进行了规定,但将其仅局限于侵权之诉,而不适用于违约之诉。
2001年最高人民法p从可能性的角度来说,任何一个违约行为都可能造成非违约方的心理障碍,如恐惧、愤怒、悲伤、沮丧、焦虑、抑郁、绝望等。
这些精神损害的表现形式在实践中是很普遍的,如“艾新民诉青山殡仪馆丢失寄存的骨灰损害赔偿纠纷案”、“肖青等诉旭光彩色扩印服务部丢失交付冲印的结婚活动照胶卷赔偿纠纷案”等。
这些合同本身就是以精神利益为目的,因对方的违约行为使合同目的不能实现时,给当事人造成了重大精神损害。
既然违约造成的精神损害是客观存在的,作为规范社会生活秩序的法律来讲就应对此予以规范,客观地反映这种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
(二)责任竞合制度不能完全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1.在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竞合范围上存在着对精神损害赔偿的“真空地带”。
按照我国《合同法》的规定,当一违约行为同时构成侵权时,当事人如果主张精神损害赔偿,可以提起侵权之诉,但不能提出违约之诉。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适用研究《民法典》内容提要:民法典颁布前,按照我国规定,侵权诉讼中当事人可以主张精神损害赔偿,但对于是否可以主张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我国并没有明确规定。
理论上对此问题尚无定论,不少事务界的看法仍采取保守态度,即认为精神损害赔偿不包括在违约责任范围内,当事人若要主张只能以超出合同所预见范围的精神损害为主要理由,通过侵权诉讼来主张。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纯粹以精神利益为目的的契约的出现,在违约的情况下也可能导致精神上的损害,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
《民法典》第九百九十六条为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提供法律依据,突破了不能将传统违约责任与精神损害赔偿一并主张的原则,是《民法典》的一大亮点。
但该条款在适用法律方面仍有不明确之处。
为保证法律的有效使用,对第九百九十六条的规定作出合理解释。
本文将运用民法解释方法,在该条款所规定的违约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性质、适用问题、意思自治问题几个方面对该法条做出解释和思考。
一、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性质目前学界对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性质的研究论断比较有新意:一种观点认为本条中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是对现有违约请求权的一种创新,另一种观点认为这种请求权性质为人格权请求权,是基于对人格利益保护的理解。
通过阅读梁慧星教授的著作,可以从目的解释的方向进行分析:第九百九十六条旨在解决的法律问题之成因在于违约责任中不包括精神损害赔偿责任,所以很多人认为该权利为违约请求权。
但我们从法条本身观察,通过进行文义解释,“被损害方选择请求其承担违约责任的,不影响被损害方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其传达的是这样一种规则:即使被损害方在主张其享有的(所有种类)违约请求权后,也不影响其继续主张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如果被损害方选择请求其承担理解这种规则可以显而易见地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法条中违约责任与精神损害赔偿责任分属于不同的责任体系,其所依据的请求权性质是不同的。
故其性质并非违约请求权。
考虑到第九百九十六条是置于人格编中,保护的是受侵害的精神利益,因此有观点认为,该法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性质为人格权请求权。
违约损害赔偿的范围一、大陆法系中违约损害赔偿范围(一)法国法1.损害赔偿的目的和损失的种类在法国,损害赔偿的目的在于补偿受害方当事人因对方当事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所受到的损失。
1(1)积极损失(Damnum emergens)与消极损失(Lucrum cessans)这一区分起源于罗马法。
积极损失是指现有财产的减损、灭失或费用的支出。
消极损失,亦称“可得利益的损失”,是指本应得到的利益而未得到。
前者是一种现实的财产损失,后者是尚未实现利益的损失,或者说是将来的财产的损失。
《法国民法典》第1149条规定:“对债权人的损害赔偿,除下列例外和限制外,一般应包括债权人所受现实的损害和所失可获得的利益。
”(全部赔偿原则)根据此条,在一般情况下,合同关系中的损害赔偿范围应与不履行合同所造成的损失范围相适应,即对于债务人为债权人造成的损失应适用“全部赔偿”原则。
(2)物质损失(Dommage materiel)与精神损失(Dommage moral)债权人因债务人不履行合同所受到的损失通常是物质损失,或者说是经济损失。
对于精神损失,法国学术界曾一度认为,合同关系的目的不在于保护当事人的精神利益而仅在于保护其经济利益,故不履行合同所造成的精神损失不属于损害赔偿的范围。
但是现在的学术界以及司法实践中均承认和采纳了精神损失的损害赔偿。
2.损失的确定性与机会损失根据法国法,损害赔偿的损失必须是“确定的”(certain)。
对于发生在将来的损失,如果合理地具有可计算性,那么该损失也应得到赔偿。
当时如果损失的发生取决于假设的未来事件的发生,则这种损失(dommage eventual)不具有确定性,不应得到损害赔偿。
(例如,在保险事故发生之前,保险人并无义务赔偿保险受益人的“损失”。
在法国的案例中,还有一种所谓“机会损失”(perte d’une chance, loss of a change)。
在该情况下,受害方当事人所获得的损害赔偿并不是在其假设违约方当事人不违约的情况下可能获得的利益的全部,法院将会估计受害方当事人实际成功的概率(probability)。
民法中的损害赔偿与救济方式在民法中,损害赔偿与救济方式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其目的是为了保护被损害方的合法权益,使其能够得到合理的补偿和救济。
损害赔偿与救济方式在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
一、合同中的损害赔偿与救济方式在合同法中,对于违约方造成的损害,被动方享有损害赔偿的权利。
合同法规定了三种常见的损害赔偿方式。
首先是违约方履行债务,即违约方应该根据合同约定履行合同义务,将损害降至最低,尽量还原合同约定的权利关系。
其次是损害赔偿,即违约方应当对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
赔偿金额应当等于受损方所遭受的实际损失,包括直接损失和合理的间接损失。
最后,合同法还规定了违约方支付违约金的方式。
违约金是根据违约合同约定的一定金额进行支付,作为对违约方违规行为的惩罚。
违约金的支付并不排除当事人追究违约方实际损失的权利。
二、侵权责任中的损害赔偿与救济方式在侵权责任中,损害赔偿是被侵权方的一种重要权益保护方式。
民法侵权责任的主要内容包括侵权行为、过错责任和损害赔偿。
侵权行为是指行为人的违法行为,即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
过错责任是指侵权行为人应承担侵权责任的责任形式。
过错责任的构成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行为人的疏忽、违法行为,二是因此给他人造成了损害。
对于过错责任,受害人可以要求侵权人对所造成的损害进行赔偿。
被侵权方的损害赔偿可以分为实际损失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
实际损失赔偿是对受害人的财产损失进行补偿,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精神损害赔偿是对受害人精神上遭受的痛苦和折磨进行补偿。
三、无过错责任中的救济方式在无过错责任中,救济方式是用来保护无过错责任方的一种手段。
民法中常见的无过错责任包括不可抗力责任和公序良俗责任。
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导致当事人无法履行合同。
当事人面对不可抗力的情况,可以申请解除合同或者延期履行合同,并可以免责。
公序良俗责任是指当事人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