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
- 格式:docx
- 大小:17.03 KB
- 文档页数:4
《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问》读书报告医学院临床医学11362163 陈嘉良读完《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问》后我的第一感受就是:邓小平同志对问题的解剖力充分展示了其作为中国改革事业领航者的伟大风范。
从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问的提问中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部分外国人对在文化大革命中部分犯下重大错误的领导者的蔑视以及文化大革命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中国领导者的怀疑甚至对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不看好。
然而,邓小平同志用最尖锐的言语回应了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的质疑,同时也是所有外国人对中国前景的质疑,而回应过后,邓小平同志也用实践证明了一切。
在这里,首先我想对“文化大革命”的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在关于“四人帮”的提问上一直在突出强调一个个人看法:在文化大革命中毛泽东所犯下的错误是可以与“四人帮”的罪行同等的。
然而,邓小平的回答却又在突出强调另一个问题:毛泽东不是文革灾劫的根源,他永远值得值得每一个中国人称颂。
很多人说:”毛主席在其生命的晚期所犯下的错误完全掩盖了他之前所创下的伟大功业。
“对此,我呈极力反对的态度。
首先,完全这个说法本来就是片面的,其次,我认为文革时期毛主席的左倾错误是不能与他带领中国人民创立新中国的伟大功业联系起来的,我们不把文革思想归入毛泽东思想的范畴里,这就是很好的证明。
而且,搞”文化大革命“,毛主席本身的愿望是出于避免资本主义复辟的考虑,这对于一个领导人来说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毕竟他见证了资本主义曾经带来的失败与伤害,而且以社会主义为纲领的马列主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成功更加坚定了毛主席的想法,但毛主席却对中国本身的实际情况做出了错误的估计,把革命的对象搞错了,以至于犯下了“打倒一切”与“全面内战”这两个重大的错误。
但在某种程度上,这样的错误又是可以原谅的,因为毕竟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上缺乏经验,我们党从长期严酷的战争过渡到社会主义历史阶段这个过程进行得是如此之快,以至于对于如何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认识。
湖北省襄阳市四校(襄州一中、枣阳一中、宜城一中、曾都一中)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13.有学者指出,(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
“创制”的含义是( ) A .推行王位世袭制 B .实施中央集权制 C .确立世卿世禄制 D .实行宗法分封制14.有学者认为,相对于汉唐两个朝代,宋代不是弱,也不是贫,而是无效率。
导致宋代“无效率”的主要原因是( ) A .藩镇割据出现 B .分割事权 C .科举制完善 D .理学兴起 15.马克斯·韦伯等指出,任何官僚组织为了发挥其正常的管理效率,都必须建立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章制度,……即使是专制君主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官僚组织的活动规范和规章制度。
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 .三省六部制B .三公九卿制C .内阁制D .军机处16.“最高命令称上谕:一种是明发上渝,一种是寄信上谕。
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
譬如给江苏巡抚的上谕,直接寄给巡抚……后来凡是紧要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谕发出了。
”清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A .做好政令的保密工作B .提高行政效率C .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D .加强对官员的监察 17、《中英南京条约》附件规定:“向来各外国商人止准在广州一港口贸易,上年在江南曾经议明,如蒙大皇帝恩准西洋各外国商人一体赴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四港口贸易,英国毫无靳惜,但各国既与英人无异,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
”英国据此取得了新权益是( ) A .四口开埠通商 B .广州贸易权 C .领事裁判权 D .片面最惠国待遇 18、.一学者在他的著作里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
这一“集体亮相”带来的最严重后果是( )A .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B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 .设厂开矿、修建铁路D .列强共同宰割中国19、李大钊说:“太平天国运动禁止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17课时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1.了解毛泽东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而不懈奋斗的历程及其在这一历程中表现出的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学习毛泽东结合中国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及其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的精神品质;结合毛泽东革命实践的史实进行分析和思考;能够抓住一个人物一生之中主要的几个大的历史阶段,对历史人物进行客观的历史评价。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毛泽东的革命历程,理解中国革命道路的曲折与艰辛,增强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尊敬之情,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认识在困难和艰苦的环境中,毛泽东所表现出来的可贵精神。
3.学习的重点是了解毛泽东为救国救民而不断探求真理、开创中国革命道路和探索建设道路的奋斗历程;学习的难点是正确对待毛泽东晚年所犯的严重错误,全面而客观地评价毛泽东。
用列表的形式,从不同时期、重大活动、成果等方面归纳毛泽东的历史贡献。
通过阅读相关材料,加深对毛泽东的认识,同时注意对毛泽东早期寻找革命真理和实事求是地探索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程进行探讨。
1.设置情境:辛亥革命前夕,湖南省的一个贫瘠乡村走出一位相貌英俊的青年,他要前往湘乡县城的新式学堂读书。
临行前,他抄写了一首言志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位青年是谁?他是怎样实现自己的志向的?由此导入新课。
2.可用具有时代特征的图片来串联毛泽东的活动和贡献,采用图说历史的方式;本课知识量大,时间跨度长,教师不要过细讲解,适度联系必修1、2、3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学习时注意抓主干知识,凸现人物的主要历史贡献。
一、立志改造社会,投身中国革命1.立志改造社会:(1)1893年12月26日,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的普通农民家庭,接受了早期启蒙教育;(2)进入新式学堂,开始接受近代科学知识;(3)在长沙求学时期,打下了深厚的学问基础,开阔了视野,初步接触了社会;(4)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对政治十分关心,创办新民学会,以“①”作为学会的宗旨,担负起改造社会的责任。
2018—2019学年河北省张家口市八校联盟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考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25道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1. 2012年1月,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20周年。
20年前,一位八十八岁的老人,迈着蹒跚的步伐,带着子孙登上列车,纵贯整个中国来到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深圳,向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改革的胆子要大一些,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
下列“网友评论”不符合史实的是A. 邓小平南方谈话前改革遇到重重阻力,进入关键时期B. 邓小平南方谈话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找到了突破口C. 邓小平南方谈话是从地方、从社会寻找动力的典范D. 1992年后中国改革停滞的局面有所改观但成效不大【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理解。
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是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到新阶段的标志。
92年后,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大,成效显著。
所以选D。
2.莫格在《他说的仍在实行》中指出:“和柏拉下图样,孔子认为‘明君’治国可以创造一个好的社会,但在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上,都是失败的政治家。
”柏拉图和孔子的“失败”在于其思想A. 缺乏思辨性和系统性B. 与当时的现实政治脱节C. 未能成为社会主流思想D. 两国政治制度的差异【答案】B【解析】【详解】孔子流传后世的主要是语录式内容,但是柏拉图已经对理性思想有了系统的发展,故A错误;孔子提出的“仁”和“德治”等主张,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发展不相适应,故不被采纳;而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的按照智慧、品德来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具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与希腊的现实也不适应。
故二者都脱离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故B 正确;孔子的思想后来经过发展,成为中国社会主流思想,柏拉图的理性思想后没有成为了西方社会的主流思想,故C错误;孔子的主张没有被各国国君接受,不存在治国实践,故D错误。
3.某一个春天,阳光明媚,某画家背着画夹到野外写生,在同一个地点,同一处景物,同一个角度,画出的三幅作品景物色彩却不一样,呈现出光与色的明度差别及新鲜感。
2014年河北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检测历史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l00分。
考试用时90分钟。
第I卷本卷共32小题,每小题2分,共64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面是四个朝代中央机构示意图,其中体现了宋朝削弱相权、加强君权的是A B C D2.公元前6世纪初,执政官梭伦推行改革。
他根据财产多寡,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者等级越高、权利越大。
这一做法的主要作用是A.造成了贫富分化B.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C.保障了富人的权利D.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3.从适用范围看,“万民法”是罗马国家制定的A.适用于所有罗马人的法律B.调整国内民族关系的法律C.调整罗马公民之间关系的法律D.调整罗马帝国境内一切自由民关系的法律4.刺激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是因为签订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5.吴玉章说:“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
……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
”辛亥革命前后的这种变化主要说明A.清政府被彻底推翻B.中华民国宣告成立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辛亥革命实现了人民民主6.右图所示的两面旗帜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新文化运动B.五四运动C.北伐战争D.井冈山会师7.1949年1月,毛泽东、周恩来向宋庆龄发出邀请电报:“中国革命胜利的形势已使反动派濒临死亡的末日……至祈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
”“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是指A.召开七届二中全会B.召开政治协商会议C.筹建新中国D.召开人民代表大会8.1980年8月,邓小平在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扎奇提出的“怎样才能避免或防止再发生诸如‘文革’这样可怕的事情”时指出“这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
为此,我国采取的主要举措是A.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加强民主法制建设C.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提出并实践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9.新中国为了同临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提出了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求同存异”的方针D.反对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10.美国总统尼克松在1971年时说:“我们在军事上曾经是世界第一位,甚至没有人向我们挑战,因为我们垄断着原子武器。
2013历史暑假作业(一)1. 电影《建国大业》中有一个情节,建国前夕,毛泽东、周恩来联名写信给留居上海的宋庆龄:“中山先生遗愿迄今实告实现。
至祁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给予指导。
”此信邀请宋庆龄参加的会议应该是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大会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国共北平谈判2. 1949年10月,面对新中国的诞生,诗人胡风以一句“时间开始了”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而这一句话也以其高超的艺术手法被誉为“开国的绝唱”。
“时间开始了”是指A.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到来B.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C.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设D.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3. 人口特少的33个少数民族,如基诺、珞巴等,在全国人大都有1个人大代表的名额,使他们都能表达本民族的意思,由此可见A.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B.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C.人民当家作主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内容D.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4.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对这部宪法理解正确的是①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②它的颁布大大调动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③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的原则④宪法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总结了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经验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5. 2009年,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新著《中国大趋势》中认为: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
这里的“中国没有……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和“一党体制”是指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重要政治制度。
在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和最晚建立的是A.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B.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D.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7. 《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边区各少数民族,在居住集中地区得到划定民族区,组织民族自治政权,在不与省宪抵触的原则下,得订立自治法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阅读文献(打*为本学期必读)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1. 马克思:《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1857年3月)*2. 列宁:《对华战争》(1900年9-10月)3. 毛泽东:《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一)(1963年9月)4. 孙中山:《檀香山兴中会章程》(节选)(1894年11月24日)*5.《辛丑条约》(1901年9月)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1.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1853年6月)*2. 《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3. 洪仁玕:《资政新篇》(1859年)4. 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1895年5月)*5. 梁启超:《变法通议》(节选)(1896年)6. 严复:《原强》(1895年3月)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1. 列宁:《中国的民主主义与民粹主义》(1912年7月)2. 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1956年11月12日)*3.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1905年10月20日)4. 《<民报>与<新民丛报>辩驳之纲领》《民报》1906年4月28日*5.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6. 孙中山:《建国大纲》(1924年4月)7. 胡锦涛:《在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四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06年11月12日)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1.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12月)*2. 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上)(1919年9月)*3.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下半年)4.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2年7月)5.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1月)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1. 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年10月5日)2.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5日)*3. 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5月)4.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节选)(1936年12月)5. 毛泽东:《论新阶段》(节选)(1938年12月)6.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节选)(1939年12月)*7. 中共扩大的六届七中全会《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45年4月20日)8. 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6年10月22日)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 毛泽东:《论持久战》(节选)(1938年5月)2. 《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1937年8月25日)*3.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4.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节选)(1945年4月24日)5. 胡锦涛:《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05年9月3日)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1. 毛泽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1945年8月13日)2. 《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9月13日)3. 《中国民主同盟一届三中全会宣言》(1948年1月19日)*4.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30日)*5.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9月29日通过)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1.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1949年3月5日)*2. 中共中央宣传部:《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1953年12月)*3. 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节选)(1956年9月15日)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25日)*2.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27日)3. 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2年1月30日)*4. 邓小平:《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问》(1980年8月21日)5. 江泽民:《在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1993年12月26日)6. 胡锦涛:《在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03年12月26日)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1978年12月22日)2.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3.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6月27日)*4.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5.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1997年9月12日)*6.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07年10月15日)7. 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8年12月18日)8.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9年9月18日)。
亲历法拉奇采访邓小平细节:为什么您总是当副手?作者:暂无来源:《读报参考》 2018年第4期1975年我从纽约奉调回国,逐渐开始为中央领导做翻译。
意大利著名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对邓小平的采访,是我翻译生涯中最重要、也最具挑战性的任务。
法拉奇其人1980年8月20日上午,我在办公楼走廊上遇到外交部英文处的领导,他正要找我。
他通知我说:“明天上午邓副总理礼节性会见意大利记者,你去做翻译,这记者有时说话不太礼貌,必要时你把握一下。
今天下午她要求先见你。
”我觉得很奇怪,外交部有很好的意大利文翻译,为什么找一个英文翻译?回答是:“记者本人要求的。
”法拉奇是什么人?我从未听说过。
要谈什么问题,领导也没有交代,这倒是自然的,因为邓小平见外宾,从不照本宣科,他自有主意。
那天下午,按事先约定,我到民族饭店去见法拉奇。
法拉奇个子高挑,上身穿黑色针织圆领衫,下身穿一条紧身蓝布牛仔裤。
我坐下后,她郑重其事地谈了这次采访的重要性,她说要让世界得到关于中国的第一手信息。
现在全世界都对中国感兴趣,许多人揣测中国要走当年赫鲁晓夫的路了,中国正处于大变革时期,而开始这一变革的是邓小平。
世界不大知道邓小平,究竟邓小平要干什么?她觉得要了解中国的走向,邓小平是关键人物。
法拉奇还自我介绍了一番,她是意大利《晚邮报》的记者,也是世界各国重要报纸的自由撰稿人。
她曾采访过世界上许多领导人,包括基辛格、西哈努克、以色列前总理梅厄夫人、约旦国王侯赛因、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主席阿拉法特、伊朗精神领袖霍梅尼等,写过一本书。
法拉奇坦言,她对采访对象的评论、印象都会毫不留情地写在前言中。
她把基辛格说成是“傲慢、诡秘、多疑”。
基辛格曾说,接受法拉奇的采访,是他一生中“最愚蠢的事”。
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法拉奇非常关注中国发生的事,特别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产生强烈的兴趣。
她搜集了邓小平的资料,看外国人写的邓小平传记,对邓小平的生平有所了解。
班级______姓名_____学号______面批【课标要求】1.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2、列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性。
【知识梳理】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1、“文革”发动的原因:(1)根本原因:(2)直接原因:①毛泽东对形势的错误判断:②林彪、江青一伙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2、“文革”对民主法制践踏的表现:(1)践踏人权:(2)法律成空文:(3)造反派夺权,社会秩序遭破坏。
(4)民主政治制度中断: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1、历史条件:“文革”的历史教训2、措施:(1)平凡冤假错案:(2)进行政治体制改革:(3)加紧全面立法工作:(4)依法治国:3、成就:(体系、二化、基础)立法取得巨大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刑法、行政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三、基层民主选举(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基础的一环:(2)内容(3)意义:【疑难解析】你怎样理解从“法制”到“法治”这一字之差所体现出来的变化?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法治”是依法治国的简称。
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依法治国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使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其他领域都有法可依。
“法治”表明中国进入建设法制化社会的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
1.1999年,某教授发现入住的小区内有多个单元的防盗门竟是“三无”产品。
于是向政府有关管理部门举报,要求他们履行打假职能,但未见成效。
于是,教授把有关管理部门告上法庭。
其法律依据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2.1980年8月,邓小平在回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提出的“怎样才能避免或防止再发生诸如‘文化大革命’这样可怕的事情”时指出:“这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
党史知识单选题及全部答案(下)401.“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
”这一著名论断是由提出来的。
A.马克思B.列宁C.毛泽东402.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
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指导新的实践。
A.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B.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C.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403.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它的(B)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A.立场、观点和方法B.基本原理C.基本结论404.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指明了的革命道路。
A.建立农村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C.首先占领农村,后解放城市,最后夺取中心大城市405.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
A.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B.初步成果C.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406.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
A.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B.实事求是、群众路线、批评与自我批评C.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407.第一次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的人是。
A.王稼祥B.刘少奇C.周恩来408.刘少奇在一文中,第一次对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含义和指导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深刻论述。
A.《论共产党员的修养》B.《论党》C.《论党内斗争》409.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是在_______。
A.国民革命时期B.抗日战争C.土地革命战争的前、中期410.毛泽东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著作是。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C.《反对本本主义》411.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
A.形成时期B.得到多方面展开达到成熟的时期C.开始萌芽的时期412.毛泽东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所反对的主要错误倾向是。
《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问》读后感-----------坚持实事求是是根本在读这篇文章之前,我一直好奇奥琳埃娜•法拉奇究竟是什么样的奇女子,在她的一生中曾成功访问过国际上的政要人物基辛格、西哈努克、侯赛因、阿拉法特、甘地、布托等,她就像的一座丰碑、一杆旗帜。
她享有极高的国际声誉,被誉为“世界政治采访之母”。
就是这样一位风云人物,在1980年8月21日采访了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就当时国内外瞩目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提问。
读过《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问》,我不仅仅赞叹于法拉奇的智慧与机智,更是对邓小平有了全新的认识,他在我心里不仅仅是一位慈祥端庄的老人,更是一位智慧超群的国家领导人,他的机智深深的震撼了我。
记得文中法拉奇有这样的提问,她提出了这个令整个大厅空气骤紧的问题:“我有一句话,希望您听了不要生气,这不是我说的,西方有人说您是中国的赫鲁晓夫!”这大概是邓小平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话。
但他爽朗地大笑起来,然后平静地说:“在西方,他们称我什么都可以,但赫鲁晓夫我很熟,我个人同他打了10年交道,我是了解这个人的,把我比作赫鲁晓夫是愚蠢的。
看样子,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是达不成协议了。
这样吧,你保留你的观点,我保留我的。
”因为邓小平的巧妙回答,于是,法拉奇把话题转移到邓小平“两次遭贬”以及受到迫害的历史上来,邓小平说:“不是两次,是三次,也不是毛主席批准的。
我这个人经历了三上三下。
”他叙说其详:第一次是被王明的左倾路线整下去的;第二次是“文革”初期,林彪和“四人帮”痛恨他;第三次是“四人帮”篡权时又把他打下去。
邓小平自嘲性地解释说:“为什么我会三上三下?就是因为我喜欢说点实话。
”说到这里,我不难发现,邓小平老人“喜欢说点实话”,这时这个国家领导人的思想精髓似乎通过这个问题明确的体现出来,那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这也是邓小平老人的思想理论有能力指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实现伟大复兴的原因。
对于当时的社会,人们刚刚从文化大革命的灾难中走出来,对于政治上的斗争为纲的路线仍然心有余悸,没有形成真正解放思想的好氛围,再加上经济十年的停滞,已经使中国的经济一滩散沙,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越拉越大,且国内关于经济建设的整体看法仍然比较保守,高度的计划经济已经极大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国有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49年10月,面对新中国的诞生,诗人胡风以一句“时间开始了”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而这一句话也以其高超的艺术手法被誉为“开国的绝唱”。
“时间开始了”是指( ) A.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到来B.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C.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D.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2.1980年8月,邓小平在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扎奇提出的“怎样才能避免或防止再发生诸如‘文革’这样可怕的事情”时,指出“这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
为此,我国采取的主要举措是( ) A.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加强民主法制建设C.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提出并实践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3.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人民民主政治发展的新阶段》的社论。
该社论所说的“新阶段”开始的标志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制定实施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实施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4.1953年12月,新中国进行了全国大规模的基层人民代表选举。
广东省归国华侨陈聪参加选举大会后,兴奋地说:“我活了九十多岁,到过许多国家,没有见过这样民主的选举。
”它表明我国正逐步形成(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5.1957年3月25日,周恩来说:“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
因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共同聚居在一个地区,有些地区,如内蒙古、广西、云南,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人就要搬家,这对各民族的团结和发展都很不利,所以我们不采取这种办法。
而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
”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有( )①联邦制都是不利于民族团结和发展的②民族聚居地区都是要实行民族自治的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历史决定的④周恩来发表讲话是要实行区域自治政策A.①③B.①②④C.②④D.③6.1965年,中央人民政府正式设立西藏自治区。
《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问》读书报告
医学院临床医学
11362163 陈嘉良
读完《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问》后我的第一感受就是:邓小平同志对问题的解剖力充分展示了其作为中国改革事业领航者的伟大风范。
从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问的提问中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部分外国人对在文化大革命中部分犯下重大错误的领导者的蔑视以及文化大革命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中国领导者的怀疑甚至对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不看好。
然而,邓小平同志用最尖锐的言语回应了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的质疑,同时也是所有外国人对中国前景的质疑,而回应过后,邓小平同志也用实践证明了一切。
在这里,首先我想对“文化大革命”的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在关于“四人帮”的提问上一直在突出强调一个个人看法:在文化大革命中毛泽东所犯下的错误是可以与“四人帮”的罪行同等的。
然而,邓小平的回答却又在突出强调另一个问题:毛泽东不是文革灾劫的根源,他永远值得值得每一个中国人称颂。
很多人说:”毛主席在其生命的晚期所犯下的错误完全掩盖了他之前所创下的伟大功业。
“对此,我呈极力反对的态度。
首先,完全这个说法本来就是片面的,其次,我认为文革时期毛主席的左倾错误是不能与他带领中国人民创立新中国的伟大功业联系起来的,我们不把文革思想归入毛泽东思想的范畴里,这就是很好的证明。
而且,搞”文化大革命“,毛主席本身的愿望是出于避免资本主义复辟的考虑,这对于一个领导人来说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毕竟他见证了资本主义曾经带来的失败与伤害,而且以社会主义为纲领的马列主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成功更加坚定了毛主席的想
法,但毛主席却对中国本身的实际情况做出了错误的估计,把革命的对象搞错了,以至于犯下了“打倒一切”与“全面内战”这两个重大的错误。
但在某种程度上,这样的错误又是可以原谅的,因为毕竟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上缺乏经验,我们党从长期严酷的战争过渡到社会主义历史阶段这个过程进行得是如此之快,以至于对于如何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认识。
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出现了许多新矛盾,在解决这些矛盾的过程中,统治阶级缺乏合适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更加确切地说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于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领导层便开始尝试着沿用和照搬革命战争时期积累下来的丰富的阶级斗争经验,过分重视在一定范围内的阶级斗争,并发动大规模的群众性运动来解决。
党内还普遍存在着对马列主义的误解与条文化,群众在缺乏深刻认识的情况下容易被鼓动和渲染,宣传者在得到了广大的群众基础后便开始嚣张,坚持认为这是对神圣的马列主义的保卫与弘扬。
而且,毛主席在带领全国人民通过战争来建立新中国后,其威望达到了顶峰,他在思考阶级性的问题上的错误想法促进了推崇个人主义与个人批判的恶性集体的萌芽,以至于被旨在谋权变革的林彪集团和江青集团所利用,他希望“乱了敌人”但最终却乱了自己,他希望通过“天下大乱”来达到“天下大治”但却一直停留在“天下大乱”的层面上。
然而,毛主席最后也真正地意识到了自己的部分错误,在粉碎了林彪集团后也抑制了“四人帮”的盛起,可惜他却一直没有认识到自己错误的“左倾”思想。
我想,这大概就是毛主席被许多国人和外国人所过分贬斥的原因之一。
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巨大损失是无法用简单的数学或语言来衡量的,说到底,它就是一个巨大的错误,唯一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就是提供了反面教材。
第二个,我想来谈论一下“文化大革命”后的改革开放问题。
毫无疑问,改革开放的方针是正确的,其明智之处在于思想上的创
新,对以往中国所引用的马列主义进行重新的审视,特别是在实事求是这个问题上,使之更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发展的需要;在于经济体制上的创新,以共有制为主,私有制为辅,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于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完成了从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的伟大转折,邓小平同志曾经这样说过:“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
”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中国要以清代末期闭关锁国的错误决策为教训,要从大跃进时期的盲目竞争中积累教训,更要从文化大革命中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认识中获取经验,我想,这种思想上的转变是构成改革开放时期对外开放政策伟大成功的基础。
此外,党还对改革这个问题进行了一番新的思考,明确并坚持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应该是渐进式的改革,我们不能模仿一些国家一样,追求一步到位的改革。
举个例子,戈尔巴乔夫虽然深刻认识到当时苏联所存在的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但却希望可以通过全面改革来实现苏联形势的迅速扭转,他实行生产资料“非国有化和私有化”的所谓的“完全的市场经济“改革,不仅未能使苏联经济改革取得成效,反而带来了社会生产的严重衰退和经济危机。
他还放弃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走上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道路",而这条道路说白了就是实行专制的道路,这无疑加剧了苏联政局和人们思想的混乱,加速了苏共党亡政息的步伐。
戈尔巴乔夫的失败给了中国共产党经验,我们的改革开放不仅不能追求一步到位,更重要的是不能抛弃了社会主义这个根。
毫无疑问,我们所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是正确的,但当下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适应发展的趋势而将这种改革开放不断地进行完善和发展。
最后,我想说的是,任何改革都无疑是一种尝试,但这种尝试并不等于冒险,不等于由上天来决定成败,而是在进行了充分的积
累后所迈出的谨慎的一步,虽然我们无法避免所迈出这一步后是否会马上掉进一个之前我们无法发现的坑里。
但,至少我们不会摔得太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