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食品中脂肪含量的测定国标

食品中脂肪含量的测定国标

食品中脂肪含量的测定国标

一、背景介绍

食品中脂肪含量的测定是食品分析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脂肪是人体所需的重要营养物质之一,但摄入过多的脂肪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肥胖等疾病的风险。因此,了解食品中脂肪含量对于人们科学合理地选择食品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标介绍

我国食品中脂肪含量的测定国标是GB 5009.6-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脂肪的测定》。该标准规定了食品中脂肪的测定方法,以及测定过程中的条件要求和结果判定标准。

三、脂肪测定方法

根据国标,常用的食品脂肪测定方法有溶剂萃取法和气相色谱法。

1. 溶剂萃取法

溶剂萃取法是目前食品脂肪测定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有机溶剂将脂肪从食品样品中提取出来,然后通过蒸发溶剂、干燥和称量等步骤,最终得到脂肪的质量。这种方法适用于各种食品样品,测定结果准确可靠。

2. 气相色谱法

气相色谱法是一种高效分离和测定食品中脂肪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气相色谱仪将脂肪酸甲酯化后,通过气相色谱分离并测定脂

肪酸的含量。这种方法具有分离效果好、分析速度快的优点,适用于脂肪酸的测定。

四、脂肪测定的条件要求

根据国标,脂肪测定的条件要求包括样品制备、试剂选择、仪器设备和操作规范等方面。

1. 样品制备

样品制备的目的是将食品中的脂肪充分提取出来。不同食品样品的制备方法有所不同,但一般都包括样品粉碎、称量和溶剂萃取等步骤。

2. 试剂选择

在脂肪测定过程中,选择适当的试剂对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常用的试剂有有机溶剂、酸碱溶液、酶和标准物质等。

3. 仪器设备

脂肪测定需要使用一些仪器设备,如电子天平、溶剂提取仪、气相色谱仪等。这些仪器设备在测定过程中要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避免对结果产生影响。

4. 操作规范

脂肪测定过程中的操作规范对结果的准确性和重复性有着重要影响。操作人员应遵循国标要求,严格按照操作步骤进行,避免操作不当导致结果偏差。

五、结果判定标准

根据国标,脂肪测定的结果应以百分比的形式表示。国标中针对不同食品样品的脂肪含量标准,给出了相应的限定值。通过与标准值进行对比,可以评估食品样品中脂肪含量是否符合要求。

六、总结

食品中脂肪含量的测定是食品分析中的重要内容,对于人们科学合理地选择食品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食品中脂肪含量的测定国标GB 5009.6-2016规定了脂肪测定的方法、条件要求和结果判定标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应按照国标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和试剂,严格控制条件和操作规范,确保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通过脂肪含量的测定,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食品的营养成分,为人们的健康饮食提供科学依据。

食品中脂肪酸的测定方法(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脂肪酸的测定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食品中脂肪酸含量的测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食品中脂肪酸含量的测定。 本标准适用于食品中总脂肪、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测定。 第一法内标法 2原理 加入内标物的样品经水解-乙醚溶液提取其中的脂肪后,在碱性条件下皂化和甲酯化,生成脂肪酸甲酯,经毛细管气相色谱分析,内标法定量测定脂肪酸甲酯含量。依据各种脂肪酸甲酯含量和转换系数计算出总脂肪、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 3试剂和材料 注:除非另有规定,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GB/T 6682规定的一级水。 3.1试剂 3.1.1盐酸(HCl)。 3.1.2氨水(NH3·H2O)。 3.1.3焦性没食子酸(C6H6O3)。 3.1.4乙醚(C4H10O)。 3.1.5石油醚:沸程30℃~60℃。 3.1.6乙醇(C2H6O) (95%)。 3.1.7甲醇(CH3OH):色谱纯。 3.1.8氢氧化钠(NaOH)。 3.1.9正庚烷[CH3(CH2)5CH3]:色谱纯。 3.1.10三氟化硼甲醇溶液,浓度为15%。 3.1.11无水硫酸钠(Na2SO4)。 3.1.12氯化钠(NaCl)。 3.2试剂配制 3.2.1盐酸溶液(8.3 mol/L):量取250 mL盐酸,用110 mL水稀释,混匀,室温下可放置2个月。 3.2.2乙醚石油醚混合液(体积比1:1):取等体积的乙醚和石油醚,混匀备用。 3.2.3氢氧化钠甲醇溶液(2%):取2 g氢氧化钠溶解在100 mL甲醇中,混匀。 3.2.4饱和氯化钠溶液:称取360 g氯化钠溶解于1.0L水中,搅拌溶解,澄清备用。 3.3标准品

国标规定脂肪的测定方法有哪几种

国标规定脂肪的测定方法有哪几种 索氏提取法,又名连续提取法、索氏抽提法,是从固体物质中萃取化 合物的一种方法。索氏提取法,用于粗脂肪含量的测定。脂肪广泛存在于 许多植物的种子和果实中,测定脂肪的含量,可以作为鉴别其品质优劣的 一个指标。酸水解法,适用于各类食品中总脂肪含量的测定,但对含磷脂 较多的一类食品,如鱼类、蛋类及其制品,在盐酸溶液中加热时,磷脂几 乎完全分解为脂肪酸和碱,使测定结果偏低,多糖类遇强酸易炭化,影响 测定结果。测定时间短,在一定程度上可防止之类物质的氧化。碱水解法,利用各种碱性化合物与氯化木素反应。促进废液中aox降低的方法,由于 碱性化合物的不同或不同的组合。盖勃氏法,测定乳与乳制品中脂肪含量 的容量测定法,是一种与美国巴布科克试验相对应的欧洲使用的方法分川 盖勃生乳乳脂计定和用盖勃稀奶油乳脂计测定两种。 索氏提取法,又名连续提取法、索氏抽提法,是从固体物质中萃取化 合物的一种方法。索氏提取法,用于粗脂肪含量的测定。脂肪广泛存在于 许多植物的种子和果实中,测定脂肪的含量,可以作为鉴别其品质优劣的 一个指标。 酸水解法,适用于各类食品中总脂肪含量的测定,但对含磷脂较多的 一类食品,如鱼类、蛋类及其制品,在盐酸溶液中加热时,磷脂几乎完全 分解为脂肪酸和碱,使测定结果偏低,多糖类遇强酸易炭化,影响测定结果。测定时间短,在一定程度上可防止之类物质的氧化。 碱水解法,利用各种碱性化合物与氯化木素反应。促进废液中aox降 低的方法,由于碱性化合物的不同或不同的组合。

盖勃氏法,测定乳与乳制品中脂肪含量的容量测定法,是一种与美国巴布科克试验相对应的欧洲使用的方法分川盖勃生乳乳脂计定和用盖勃稀奶油乳脂计测定两种。

食品中脂肪含量的测定国标

食品中脂肪含量的测定国标 一、背景介绍 食品中脂肪含量的测定是食品分析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脂肪是人体所需的重要营养物质之一,但摄入过多的脂肪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肥胖等疾病的风险。因此,了解食品中脂肪含量对于人们科学合理地选择食品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标介绍 我国食品中脂肪含量的测定国标是GB 5009.6-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脂肪的测定》。该标准规定了食品中脂肪的测定方法,以及测定过程中的条件要求和结果判定标准。 三、脂肪测定方法 根据国标,常用的食品脂肪测定方法有溶剂萃取法和气相色谱法。 1. 溶剂萃取法 溶剂萃取法是目前食品脂肪测定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有机溶剂将脂肪从食品样品中提取出来,然后通过蒸发溶剂、干燥和称量等步骤,最终得到脂肪的质量。这种方法适用于各种食品样品,测定结果准确可靠。 2. 气相色谱法 气相色谱法是一种高效分离和测定食品中脂肪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气相色谱仪将脂肪酸甲酯化后,通过气相色谱分离并测定脂

肪酸的含量。这种方法具有分离效果好、分析速度快的优点,适用于脂肪酸的测定。 四、脂肪测定的条件要求 根据国标,脂肪测定的条件要求包括样品制备、试剂选择、仪器设备和操作规范等方面。 1. 样品制备 样品制备的目的是将食品中的脂肪充分提取出来。不同食品样品的制备方法有所不同,但一般都包括样品粉碎、称量和溶剂萃取等步骤。 2. 试剂选择 在脂肪测定过程中,选择适当的试剂对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常用的试剂有有机溶剂、酸碱溶液、酶和标准物质等。 3. 仪器设备 脂肪测定需要使用一些仪器设备,如电子天平、溶剂提取仪、气相色谱仪等。这些仪器设备在测定过程中要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避免对结果产生影响。 4. 操作规范 脂肪测定过程中的操作规范对结果的准确性和重复性有着重要影响。操作人员应遵循国标要求,严格按照操作步骤进行,避免操作不当导致结果偏差。

饲料中脂肪的测定方法国标

饲料中脂肪的测定方法国标 饲料中脂肪的测定方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检测项目,它可以帮助我们 评估饲料的营养价值和质量。根据国家标准《饲料中脂肪的测定方法》(GB/T 6438-2017),脂肪的测定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一、重量法 重量法是一种简单易行、可靠性高的测定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提取、干燥等处理,将脂肪与其他物质分离,进而精确地测定脂肪的含量。 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1.准备样品,需要将饲料样本按比例称量,并进行粉碎。 2.提取样品,将粉碎后的样品与盐酸乙醇混合,加热后提取。 3.干燥样品,将提取出的样品液体倒入干燥皿中,用热风干燥至稳定重。 4.称重计算,根据样品的重量与干燥后的干重,计算出脂肪的含量。 二、碘化钾滴定法

碘化钾滴定法是一种常用的测定脂肪含量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 将碘化钾与样品中的脂肪反应,计算出脂肪的含量。 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1.准备样品,需要将饲料样本按比例称量,并进行粉碎。 2.提取样品,将粉碎后的样品与醇类混合,加入石油醚进行提取。 3.滴定计算,将提取出的样品液体与碘化钾溶液滴定,根据滴定过程中消耗的碘化钾的体积,计算出脂肪的含量。 三、红外光谱法 红外光谱法是一种新兴的测定脂肪含量的方法,具有高效、快速、无 残留等特点,可以实现多项快速同时测定。 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1.准备样品,需要将饲料样本按比例称量,并进行粉碎。 2.提取样品,将粉碎后的样品与甲醇混合,进行超声振荡提取。 3.制作样品片,将提取的样品液滴于红外吸收片上,待干燥后进行扫描。

4.分析数据,根据红外光谱仪扫描出的数据,计算出饲料样品中脂肪的含量。 总体来说,以上三种测定脂肪含量的方法各具特点,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使用。在饲料生产和质量控制过程中,对于脂肪含量的准确测定非常关键,通过以上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测定饲料中脂肪的含量,为我们提供科学依据。

脂肪酸国标

脂肪酸国标 脂肪酸是一类碳链长度较长的有机酸,它们是构成脂肪和油的主要成分。根据化学结构和生物来源的不同,脂肪酸可分为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和转化脂肪酸等多种类型。脂肪酸的国标是指精确规定了脂肪酸的命名、结构、物理性质和质量评定等方面的标准。下面将介绍脂肪酸国标的相关参考内容。 1. 国家标准 中国国家标准的相关内容可以参考《脂肪酸》(GB/T 5009.168-2016)。该标准规定了脂肪酸在食品中的检测方法,其中包括脂肪酸的抽提、酯化、检测和分析等步骤。此外,该标准还规定了脂肪酸的质量评定指标和限量要求,如饱和脂肪酸含量、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等。 2. 国际标准 国际上常用的脂肪酸国际标准可以参考《脂肪酸和脂肪酸甲酯的测定---气相色谱法》(ISO 5509:2000)。该国际标准规定了脂肪酸和脂肪酸甲酯的测定方法,包括试样的准备、脂肪酸的抽提、酯化、气相色谱分析等步骤。该标准适用于动植物性食用油脂、食品中脂肪酸的分析测定。 3. 文献资料 除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外,也有一些文献资料对脂肪酸进行了详细描述和研究。例如,根据《脂肪酸参数表》可以了解到不同脂肪酸的命名、结构式、相对分子质量、融点、沸点等物理性质。该参考内容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脂肪酸的特性。

4. 教材资料 在化学、生物化学和营养学等相关的教材中,也会详细介绍脂肪酸的国标和相关参考内容。这些教材通常会深入解释脂肪酸的命名规则、结构特点、化学性质和生物学功能等方面的知识,例如《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和《人体营养学》等教材都有相关章节。 总之,脂肪酸的国标以及相关参考内容可以在国家标准、国际标准、文献资料和教材资料中找到。这些内容对于研究和理解脂肪酸的物理性质、化学结构和生物学功能等方面都至关重要。

食品中脂肪的检测方法

食品中脂肪的检测方法 脂肪酸是一类含有长链烃的脂肪族羧酸化合物,通常以酯的形式存在于中性脂肪、磷脂和糖脂等各种脂质组分中。脂肪酸是食品的重要组成成分,也是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了解食品中脂肪酸的含量,对于合理规划饮食有很大的帮助。 不同类型食品中的脂肪有不同的检测方法,究竟该如何区分和选择,就成了脂肪检测的难题。 脂肪的性质 脂肪是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的三酰甘油酯,又叫甘油三酯,是含有一种或以上脂肪酸的甘油脂C3H5(OOCR)3,可溶于多数有机溶剂,如石油醚、乙醚等,微溶于乙醇,不溶解于水。 食品中的脂肪分为游离态脂肪和结合态脂肪。 游离态脂肪即呈游离态,能直接溶于有机溶剂的脂肪; 结合态脂肪是指跟其他物质(如蛋白质)结合在一起的脂肪,要先用强酸或强碱解离成游离态脂肪后才能溶解于有机溶剂。 食品中脂肪的检测标准 目前,食品中脂肪测定的通用标准为GB5009.6-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脂肪的测定》。 食品中脂肪的检测方法

新标准GB5009.6-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脂肪的测定》中包含了四个检测方法,分别为第一法索氏抽提法、第二法酸水解法、第三法碱水解法、第四法盖勃法。这四种方法的原理、适用范围、取样量、反应试剂、结果保留有效数字、精密度等各不相同,现将各方法比较归纳如下: (点击图片看大图) 通常情况下,不同的产品可根据自身的产品标准(判定依据)来选择指定的方法,没有产品标准或标准中未标明指定方法的,可根据产品类别选择相应适用范围的检测方法。 细心的读者一定发现了,标准中的四种方法:第一法和第二法,第三法和第四法的适用范围是相同的,这时我们又该如何选择呢? 四种检测方法的特点 第一法索氏抽提法是脂肪测定的经典方法。根据其原理为脂肪易溶于有机溶剂。试样直接用无水乙醚或石油醚等溶剂抽提后,蒸发除去溶剂,干燥,得到游离态脂肪的含量。因此这个方法适用于脂肪含量较高、结合态脂肪较少、易于提取的食品。如水果、蔬菜及其制品、粮食及粮食制品、肉及肉制品、蛋及蛋制品、水产及其制品、焙烤食品、糖果等食品中游离态脂肪含量的测定。 第二法酸水解法测定的是样品中游离态脂肪和结合态脂肪的总和,属于总脂肪,因此在相同产品的情况下,检测结果一般会比第一法略高。但由于在热强酸条件下,糖类物质易发生

脂肪国标检测方法_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脂肪国标检测方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1. 引言 1.1 概述 脂肪国标检测方法是一种用于测试食品、化妆品和其他产品中脂肪含量的技术。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对产品质量要求的增加,脂肪国标检测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将对脂肪国标检测方法进行概述说明,并介绍其原理、应用领域以及发展现状。 1.2 文章结构 本文共包括五个部分。引言部分将对脂肪国标检测方法的背景和目的进行介绍。接下来,第二部分将详细阐述脂肪国标检测方法的定义、常见方法及其优缺点。第三部分将概述脂肪国标检测的重要性、应用领域以及目前的发展现状。在第四部分,我们将解释脂肪国标检测方法的原理、操作流程,以及实验条件和仪器设备要求。最后,在第五部分中,我们将总结全文内容,并展望未来脂肪国标检测方法可能面临的发展并提出相关问题供讨论。 1.3 目的 本文的目的是对脂肪国标检测方法进行全面概述,并对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和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和解释。通过了解脂肪国标检测方法,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原理和优缺点,从而为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参考和指导。

2. 脂肪国标检测方法: 2.1 定义和背景: 脂肪国标检测方法是指用于确定食品或其他物质中脂肪含量的测试方法。脂肪是一种重要的营养成分,但过量摄入可能导致健康问题。因此,准确地检测和控制脂肪含量对于食品生产和消费者至关重要。 在食品安全领域,不同国家和地区设立了相应的脂肪含量标准以确保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为了遵守这些标准,需要使用可靠且准确的脂肪国标检测方法来进行检验。 2.2 常见脂肪国标检测方法: 目前,常见的脂肪国标检测方法包括传统重量法、溶剂抽提法、催化剂消耗法以及光谱分析法等。 - 传统重量法是通过将样品经干燥后称重再进行溶解、沉淀等步骤,计算出样品中的非挥发性物质含量从而间接得到脂肪含量。 - 溶剂抽提法则是利用有机溶剂与样品中的脂肪溶解性较好的特点,将样品与溶剂反复浸泡、抽取,然后通过蒸发溶剂并称重计算得到脂肪含量。 - 催化剂消耗法是将样品与酶或有机催化剂反应,使脂肪与氧气一起被完全燃烧,通过测定氧气的消耗量来计算出脂肪含量。

脂肪测定国标

脂肪的国标检测方法—索氏萃取法 【GB/T 5009.6—1985】 牛奶中脂肪的测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食品中脂肪含量的测定。 第一法索氏抽提法 1原理 样品用无水乙醚或石油醚等溶剂抽提后,蒸去溶剂所得的物质,在食品分析上称为脂肪或粗脂肪。因为除脂肪外,还含色素及挥发油、蜡、树脂等物。抽提法所测得的脂肪为游离脂肪。 2试剂 2.1无水乙醚或石油醚。 2.2海砂:同GB 5009.3—85《食品中水分的测定方法》2.3。 3仪器 索氏提取器。 4操作方法 4.1样品处理 4.1.1固体样品:精密称取2~5g(可取测定水分后的样品),必要时拌以海砂,全部移入滤纸筒内。 4.1.2液体或半固体样品:称取 5.0~10.0g,置于蒸发皿中,加入海砂约20g于沸水浴上蒸干后,再于95~105℃干燥,研细,全部移入滤纸筒内。蒸发皿及附有样品的玻棒,均用沾有乙醚的脱脂棉擦净,并将棉花放入滤纸筒内。 4.2抽提 将滤纸筒放入脂肪抽提器的抽提筒内,连接已干燥至恒量的接受瓶,由抽提器冷凝管上端加入无水乙醚或石油醚至瓶内容积的2/3处,于水浴上加热,使乙醚或石油醚不断回流提取,一般抽提6~12h。 4.3称量 取下接受瓶,回收乙醚或石油醚,待接受瓶内乙醚剩1~2ml时在水浴上蒸干,再于95~

105℃干燥2h,放干燥器内冷却0.5h后称量。 4.4计算 式中:X——样品中脂肪的含量,%; m1——接受瓶和脂肪的质量,g; m0——接受瓶的质量,g; m2——样品的质量(如是测定水分后的样品,按测定水分前的质量计),g。 第二法酸水解法 5原理 样品经酸水解后用乙醚提取,除去溶剂即得游离及结合脂肪总量。 6试剂 6.1盐酸 6.295%乙醇 6.3乙醚。 6.4石油醚。 7仪器 100ml具塞刻度量筒。 8操作方法 8.1样品处理 8.1.1固体样品:精密称取约2g,置于50ml大试管内,加8ml水,混匀后再加10ml 盐酸。 8.1.2液体样品:称取10.0g,置于50ml大试管内,加10ml盐酸。 8.2将试管放入70~80℃水浴中,每隔5~10min以玻璃棒搅拌一次,至样品消化完

近红外检测脂肪含量误差国标

近红外检测脂肪含量误差国标 (实用版) 目录 1.引言 2.近红外检测脂肪含量的原理 3.国标对近红外检测脂肪含量误差的规定 4.误差的来源及影响因素 5.结论 正文 【引言】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近红外检测技术在食品、医药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在检测脂肪含量方面,近红外检测技术具有快速、无创、高精度等优点。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误差问题仍然不容忽视。本文将对我国近红外检测脂肪含量误差国标进行探讨。 【近红外检测脂肪含量的原理】 近红外检测脂肪含量的原理主要是利用近红外光对脂肪组织和非脂 肪组织具有不同的穿透性和吸收特性。通过检测近红外光在不同组织中的吸收和透射情况,可以计算出脂肪含量。这种方法具有快速、无创、高精度等优点。 【国标对近红外检测脂肪含量误差的规定】 我国国家标准《近红外光谱分析方法通则》(GB/T 18808-2002) 对近红外检测脂肪含量的误差进行了规定。其中,对于脂肪含量的测量误差,国标要求在±1% 以内;对于测量范围,要求在 0-100% 之间。 【误差的来源及影响因素】

近红外检测脂肪含量的误差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样本制备:样本制备的不均匀会导致检测结果的误差。因此,在样本制备过程中,需要保证样本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2.光学元件:近红外检测仪器的光学元件 (如光源、透镜等) 性能和质量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具有重要影响。 3.数据处理:数据处理过程中,算法的选择和参数设置等都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 4.操作者技术水平:操作者的技术水平和经验也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 5.环境因素: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也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 【结论】 近红外检测脂肪含量误差国标对于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近红外检测脂肪含量误差国标

要领域。近红外检测技术具有快速、准确、无损、在线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中。然而,近红外检测技术在脂肪含量检测中存在误差,这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因此,本文旨在探讨近红外检测技术在脂肪含量检测中的误差情况,并从国家标准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讨论。 近红外检测技术在脂肪含量检测中的误差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 光源稳定性 近红外检测技术的光源稳定性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由于光源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而衰减,导致光谱输出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因此,为了保证光源的稳定性,需要定期对光源进行校准和维护。 2. 样品制备 近红外检测技术的样品制备也是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样品的制备方法、取样位置、取样量等因素都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因此,在近红外检测技术应用中,需要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样品的制备,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3. 仪器校准 近红外检测技术的仪器校准也是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仪器校准包括光谱仪器的校准、软件校准等方面。如果仪器校准不准确,会导致检测结果出现误差。因此,为了保证仪器校准的准确性,需要定期对仪器进行校准和维护。 4. 样品状态 近红外检测技术的样品状态也是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样品的脂肪含量、水分含量、颗粒度等因素都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因此,在近红外检测技术应用中,需要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样品的制备,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5. 操作人员 近红外检测技术的操作人员也是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操作熟练程度等因素都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因此,为了保证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需要定期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 6. 实验环境 近红外检测技术的实验环境也是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实验环境的温度、湿度、振动等因素都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因此,为了保证实验环境的稳定性,需要定期对实验环境进行监测和维护。

饲料中基本营养成分测定标准

实际上,100多年来世界各国一直沿用的是由德国科学家Hennberg和Stohman所创立的Weende饲料分析体系。该分析体系是把饲料分成6种组分来分析测定:①水分(干物质); ②粗灰分(矿物质);②粗蛋白(N x 6.25);④粗脂肪(乙醚浸出物)⑤粗纤维;⑧无氮浸出物(NFE,计算值)。这种饲料分析体系显然是饲料的概略分析(Feed Proximate Analysis) ,但也是最基本的饲料成分分析。按照GB10648-1999 饲料标签的规定:蛋白质饲料、配合饲料、浓缩饲料和复合顶混料等饲料都要把水分、粗蛋白、粗纤维和粗灰分做为保证值项目进行标注。 饲料组成成分的分析 对饲料组成成分的分析是研究营养物质的利用,评价饲料营养价值最基础的工作。 饲料中最重要的营养物质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矿物质和维生素。概略养分分析法把饲料组成成分分为水分、粗灰分、粗蛋白质(CP)、粗脂肪或乙醚浸出物(EE)、粗纤维(CF)和无氮浸出物(NEF)。 (一)水分 饲料中的水分有两种存在形式,游离水和结合水。饲料分析中经常测定总水分,采用干燥失重的方法。对于不同饲料,干燥的方法应考虑其理化性质而有所区别。尽管饲料中的水分营养价值不大,但是测定饲料中的水分可得出饲料干物质的含量,这与饲料的能量含量密切相关,因此水分的测定意义重大。 本方法依据GB6435—86 饲料中水分的测定,它适用于配合饲料和单一饲料水分含量的测定,但不适用于做饲料的奶制品、动植物油中的水分测定。 1.方法原理 试样在(105±2)℃烘箱内和常压条件下烘干至恒重的质量为水分。 2.仪器设备 (1)植物样品粉碎机或研钵; (2)试验筛:孔径0.42mm(40目) (3)分析天平:分度值0.0001g; (4)称量皿:玻璃或铝质,直径40mm、高25mm (5)电热式恒温烘箱:控制±2℃;

食品营养成分标示准则

食品营养成分标示准则 依据《食品营养标签管理规范》中所涉及的内容要求,制定本准则。 本准则规定了能量和营养成分的定义、折算系数、营养成分分析和标示方法、数值表达、允许误差和推荐的营养标签格式等内容。 一、术语和定义 1.预包装食品(prepackaged foods)经预先定量包装,或装入(灌入)容器中,向消费者直接提供的食品。 2.营养成分(nutritional components)指食品中具有的营养素和有益成分。包括营养素、水分、膳食纤维等。 3. 营养素(nutrients) 指食品中具有特定生理作用,能维持机体生长、发育、活动、繁殖以及正常代谢所需的物质,缺少这些物质,将导致机体发生相应的生化或生理学的不良变化。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五大类。 4. 能量(energy)指食品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素在 人体代谢中产生的能量。推荐以千焦(kJ)或焦耳(J)标示,当以千卡(kcal) 标示能量值时,应同时标示千焦(kJ)。 食品中产能营养素的能量折算系数如表1所示: 表1 食物中产能营养素的能量折算系数 成分kJ / g (*kcal/g)成分kJ / g (kcal/g) 蛋白质17(4) 乙醇(酒精)29 (7) 脂肪37(9) 有机酸13(3) 碳水化合17(4) 膳食纤维8 (2)

物 * 1千卡(kcal)的能量相当于4.184千焦(kJ)。 5. 蛋白质(protein) 蛋白质是含氮的有机化合物,以氨基酸为基本单位组成。 食品中蛋白质含量可通过“总氮量”乘以“氮折算系数”,或食品中各氨基酸含量的总和来确定。在测定出“总氮量”后,食品中蛋白质含量的计算公式如下: 蛋白质(g/100g)=总氮量(g/100g)×氮折算系数 不同食品的氮折算系数如表2所示,对于原料复杂的加工或配方食品,统一使用折算系数6.25。 表2 不同食品氮折算系数* 食物折算系数食物折算系 数 小麦鸡蛋 全小麦粉 5.83 鸡蛋(整) 6.25 麦糠麸皮 6.31 蛋黄 6.12 麦胚芽 5.80 蛋白 6.32 麦胚粉 5.70 肉类和鱼类 6.25 燕麦 5.83 动物明胶 5.55 大麦、黑麦粉 5.83 乳及乳制品 6.38 小米 6.31 酪蛋白 6.40 玉米 6.25 人乳 6.37

国家标准粮油检验大豆蛋白质脂肪含量测定近红外法编制说明

国家标准 《粮油检验大豆蛋白质、脂肪含量测定近红外法》 编制说明 《粮油检验大豆蛋白质、脂肪含量测定近红外法》 国家标准起草组 二〇〇八年十月十六日 1.工作简况(包括任务来源、协作单位、主要工作过程、国家标准主要起草人

及其所做工作等) 项目背景和来源 近红外分析方法(NIR)是近年来在粮食质量测定中作为迅速、简便、非破坏性检测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是利用粮食中某一成分在近红外谱段中(700nm—2500nm)对特定波长近红外光能量与其含量有等比吸收的原理。近年来,我国粮食和农业部门引进了世界各国多种型号近红外分析仪,使我国近红外应用技术迅速发展,在农产品质量控制上发挥了一定作用。 近红外分析方法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被美国确定为非破坏检测粮食水分、蛋白质、脂肪的标准方法以来,在美国、法国、丹麦、瑞典、日本、澳大利亚等农业发达国家已经将NIR检测装置作为大豆蛋白质、脂肪证明的认定基准装置。实践验证,近红外分析仪不仅可以为生产企业的品质控制提供直接快速的信息,使生产企业能够及时调整生产工艺,而且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在粮食质量检测中充分体现了它快速、准确、节省人力物力等优点。多年来,粮食检验部门和加工企业陆续购置了不少近红外分析仪器,但是由于缺乏标准的支撑,近红外分析技术在粮食检验机构一直未能得到真正应用。为了规范近红外光谱仪的使用,确保测定结果的可靠性,使各级检测部门、研究机构及厂家在使用近红外光谱分析仪时有标准方法可依据。通过近红外粮食质量检测系列标准的建立,将为粮食质量保证体系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 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下达2007年第四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国标委计[2007]85号)的要求,项目编号为-T-449的《粮油检验大豆蛋白质、脂肪含量测定近红外法》国家标准起草任务由河南工业大学负责起草。在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的组织、协调下,河南工业大学连同有关单位组成了本标准起草小组。 本标准制定主要工作过程 本标准重点研究了AACC、ISO等关于近红外测定大豆或饲料方法的标准(草案),同时研究了国内有关近红外测定方法的标准。严格界定近红外测试大豆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