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州经济概况
- 格式:ppt
- 大小:894.51 KB
- 文档页数:34
2013年大理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大理州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云南)2013年,州委、州政府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州各族人民,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为统领,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全面推进幸福美丽新大理建设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复杂经济环境,努力克服地震、干旱等各种灾害带来的困难,坚持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科学谋划,攻坚克难。
一年来,全州呈现经济平稳增长、社会安定和谐、民生持续改善、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良好局面,在努力全面建成大理小康社会和幸福美丽大理新征程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一、综合初步核算,2013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GDP)实现761.0亿元,比上年增长12.2%。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62.0亿元,增长6.9%;第二产业增加值320.0亿元,增长14.3%;第三产业增加值279.0亿元,增长12.7%。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1.7:42.4:35.9调整为21.3:42.0:36.7。
全州人均GDP达到21727元。
全州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364.1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占全州地区生产总值的47.9%。
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6.9%。
表1 2013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年同期=100)单位:%项目名称合计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2.7一、食品106.9二、烟酒及用品101.6三、衣着99.1四、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99.4五、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102.5六、交通和通信99.3七、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100.4八、居住101.7二、农业2013年末,全州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71.1万千瓦。
拥有拖拉机41308台,耕整机71946台(套),农用排灌动力机械 49248台,联合收割机436台。
全年完成机耕面积223547公顷,机播面积23300公顷,机收面积47859公顷。
大理州大理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大理市统计局二〇一二年五月八日2011年,市委、市政府在省、州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生态立市、产业强市、文教兴市、创新活市、和谐稳市”的发展思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经济结构调整,全力加快以“两保护、两开发”为核心的滇西中心城市建设,团结和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坚定信心,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合全年生产总值(GDP)完成2163220万元,比上年增长14%(按可比价计算),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49330万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105131万元,增长16.4%;第三产业增加值为908758万元,增长12.7%。
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7:51:42;非公经济创造的增加值1130936万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2.3%;人均生产总值35540元,比上年增长14.55%。
全年财政总收入完成270789万元,比上年增长21.81%。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70967万元,比上年增长20.27%;在财政总收入中:税收收入完成237842万元,增长26.76%,其中:增值税完成56672万元,增长16.6%;营业税54938万元,增长43.41%;企业所得税38150元,增长39.39%。
财政总支出完成281547万元,比上年增长33.86%,其中:教育、社会保障与就业的支出,分别增长26.44%、34.93%。
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4.6%,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2.1%;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上涨3.4%;服务项目价格比上年上涨3.7%;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5.3。
二、农业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282000万元,比上年增长14.63%;其中,种植业产值114758万元,增长15.14%,林业产值2790万元,增长15.58%,畜牧业产值153111万元,增长14.13%,渔业产值9973万元,增长13.83%。
大理州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大理州是云南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滇西北,地处滇、川、桂三省结合部,是云南省乃至整个西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大理州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一直备受关注,各种因素都会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本文将通过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探讨大理州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关系,以期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
一、大理州产业结构的特点大理州的产业结构主要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
在第一产业中,农业占据主导地位,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
在第二产业中,以工业和建筑业为主导。
第三产业则以服务业为主,包括商贸、旅游和文化等。
大理州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形成了独特的产业结构,农业、旅游和文化产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二、大理州经济增长的特点大理州的经济增长在过去几年中保持了平稳的发展态势。
受益于全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推动,大理州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逐渐提高。
旅游业的发展为大理州的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他产业也在不同程度上保持了稳定增长。
1. 确定研究指标为了进行灰色关联分析,需要确定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相关指标。
在产业结构方面,我们选取了农业产值、工业产值和服务业产值的年度数据。
在经济增长方面,我们选取了地区生产总值(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度数据。
这些指标综合反映了大理州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水平。
2. 数据归一化由于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指标量纲和数量级不同,需要进行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我们采用最大-最小归一化方法,将所有指标的取值范围限制在0到1之间。
3. 确定关联度通过计算各个指标之间的关联度,可以得出不同指标之间的联系程度。
在灰色关联分析中,关联度越大,表示两个指标之间的关联程度越高。
四、结论和建议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得出的结果显示,大理州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关系。
特别是农业产值和GDP之间的关联度较高,这反映了农业在大理州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大理白族自治州投资环境分析1、基础设施(A-)近年以来,大理州不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有序开展,为全州经济建设稳步推进发挥了积极作用。
截至10月底,大理州财政共安排下达经济建设类专项资金53.22亿元,同比增加17.02亿元,增长67.7%,其中,中央、省级资金48.23亿元,州级资金4.99亿元。
资金主要用于以下方面:一般公共服务类5695.47万元;国防建设类40万元;公共安全建设类7762万元;教育类8704万元;文化体育与传媒类10195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类3018万元;医疗卫生类6113万元;节能环保类118752.2万元;城乡社区服务类84148.22万元;农林水事务类51095.25万元;交通运输类52241.93万元;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类5586万元;商业服务业等事务类250万元;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类8204.79万元;住房保障支出类(棚户区改造)168199.5万元;粮油物资储备事务类1472.62万元;其他支出677万元。
交通上:大理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立足大理的重要交通区位优势,努力推进骨架路网高速化、国省干线高等化、农村公路通畅化、水运发展现代化、交通服务均等化,全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地方保护主义(B+)大理州地方保护主义主要存在于旅游服务业,其余行业内外一致,总体向好。
3、劳动力市场弹性(B)今年以来,我州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为抓手,以促进劳动力就业增收为目标,多措并举抓实劳动力就业。
强化组织领导,层层压实责任落实。
强化宣传发动,夯实基层基础工作。
强化培训提升,提高转移就业能力。
强化劳务协作,加大转移就业力度。
深化沪滇劳务协作,充分发挥“e地就业(edjob)”互联网招聘服务平台和“大理州人社局浦东新区(金桥)劳务保障工作站”作用,扩大转移就业合作,组织开展百日行动、春风行动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专项行动。
大理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记“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真理,牢牢把握这个大局不分神,推进发展不放松,加快发展不停步。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经济效益提高,各项改革不断深化,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城乡人民收入不断增长,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综合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103510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5年增长11.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01600万元,比2005年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为505754万元,增长13.9%;第三产业增加值为496156万元,增长9.6%。
在全市生产总值中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9%、47%、44%。
非公经济在全市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44.9%。
价格水平小幅上涨。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2.4,比2005年上涨2.4%;商品零售价格指数99.8,比2005年下跌0.2%;服务项目价格指数107.5,比2005年上涨7.5%;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104.95,比2005年下跌4.95%。
商品房销售价格12月比去年同月为107.6,比去年12月上涨7.6%。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
我市年末从业人员为350351人,比2005年增加1568人,增长0.44%。
其中:第一产业124278人;第二产业97475人;第三产业128598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为4201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
1城市化进程加快。
年末建成区面积为34.58平方公里,同比增加1.7平方公里,增长5.17%;城镇化率为48.3%。
二、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作物;积极发展特色花卉产业;积极实施高产奶牛示范村建设和鲜奶直接补贴政策,推动了乳畜业的健康发展;不断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稳步发展,2006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8734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8734公顷,比2005年下降2.1%;粮食总产量147827吨,比2005年增11448吨,增长8.39%;粮食平均单产467千克;2006年农业总产值160986万元,比2005年增长10.34%; 年末奶牛存栏29058头, 比2005年同期增长2.87%。
云南省大理州奶业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摘要:大理州奶业发展在整个云南省奶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云南省最大的原料奶生产基地。
本文对大理奶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概括,并对制约大理奶业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从而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大理州;奶业发展;制约因素一、大理州奶业发展概况大理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有着悠久的奶牛养殖历史,奶业是大理州的传统优势产业,是州委、州政府着力扶持的农业产业化重点产业,通过多年的大力扶持,全州奶业得到了快速健康发展,已成为云南省乃至中国南方最大的奶牛养殖、牛奶加工、乳制品外销基地,其奶产量在云南省占到了2/3的比例,在云南省整个奶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牛奶产量和奶牛存栏量不断增加自2002年大理州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大理乳业产业化发展的意见》及《大理州加快奶源基地建设的意见》以来,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执行一系列发展奶牛生产的政策和措施,不断增加投入,加大扶持力度,层层落实目标责任,使大理州奶牛生产呈现快速发展势头。
牛奶产量不断增加,从最初的2001年的6.26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44.67万吨,增幅达7倍,奶牛存栏量也不断增加,从2001年的5.1万头增加到2011年的14.9万头,增幅达3倍。
(二)乳制品加工能力增强乳制品加工产业是大理州的传统优势产业,目前大理州的奶牛存栏量、鲜奶产量和乳制品加工日处理能力都占云南省70%以上的份额,大理已经成为我国南方地区州市级规模最大的奶牛养殖基地和乳制品加工基地之一。
目前在大理州内主要有大理东亚乳业有限公司、云南新希望邓川蝶泉乳业有限公司、云南皇氏思尔乳业有限公司等乳品加工企业共8家,日处理鲜奶能力1560吨,加工量占云南省的60%以上;年加工乳制品14万吨,乳品工业产值达13亿元;奶农加工乳扇达3000多吨,产值达1.2亿元。
(三)奶牛养殖服务建设体系不断完善近年来,大理州依托畜牧兽医站为奶农提供各种服务,不断完善奶羊养殖服务建设体系。
云南省大理州奶业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摘要:大理州奶业发展在整个云南省奶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云南省最大的原料奶生产基地。
本文对大理奶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概括,并对制约大理奶业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从而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大理州;奶业发展;制约因素一、大理州奶业发展概况大理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有着悠久的奶牛养殖历史,奶业是大理州的传统优势产业,是州委、州政府着力扶持的农业产业化重点产业,通过多年的大力扶持,全州奶业得到了快速健康发展,已成为云南省乃至中国南方最大的奶牛养殖、牛奶加工、乳制品外销基地,其奶产量在云南省占到了2/3的比例,在云南省整个奶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牛奶产量和奶牛存栏量不断增加自2002年大理州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大理乳业产业化发展的意见》及《大理州加快奶源基地建设的意见》以来,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执行一系列发展奶牛生产的政策和措施,不断增加投入,加大扶持力度,层层落实目标责任,使大理州奶牛生产呈现快速发展势头。
牛奶产量不断增加,从最初的2001年的6.26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44.67万吨,增幅达7倍,奶牛存栏量也不断增加,从2001年的5.1万头增加到2011年的14.9万头,增幅达3倍。
(二)乳制品加工能力增强乳制品加工产业是大理州的传统优势产业,目前大理州的奶牛存栏量、鲜奶产量和乳制品加工日处理能力都占云南省70%以上的份额,大理已经成为我国南方地区州市级规模最大的奶牛养殖基地和乳制品加工基地之一。
目前在大理州内主要有大理东亚乳业有限公司、云南新希望邓川蝶泉乳业有限公司、云南皇氏思尔乳业有限公司等乳品加工企业共8家,日处理鲜奶能力1560吨,加工量占云南省的60%以上;年加工乳制品14万吨,乳品工业产值达13亿元;奶农加工乳扇达3000多吨,产值达1.2亿元。
(三)奶牛养殖服务建设体系不断完善近年来,大理州依托畜牧兽医站为奶农提供各种服务,不断完善奶羊养殖服务建设体系。
大理州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研究分析和政策建议【摘要】本文对大理州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在分析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在首先对大理州的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包括主要产业和产业发展趋势;然后对就业结构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不同产业对就业的影响;接着分析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指出二者相互影响;同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如产业结构单一、人力资源短缺等;最后提出了政策建议,包括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加强人才培养等。
结论部分总结分析结果,展望未来发展,强调政策建议的落实。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分析,将有助于优化大理州的产业结构,促进就业增长,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大理州、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研究分析、政策建议、关键词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大理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条件,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理州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大理州的产业结构以农业、旅游业和文化产业为主,农业是大理州的支柱产业,而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则是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理州的产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新兴产业的发展势头迅猛,为就业提供了新的机会。
大理州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和不平衡,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面临困难,一些劳动力无法顺利转岗,导致就业结构不合理。
深入研究大理州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对于促进产业升级、优化就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分析大理州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从而找出存在的问题和瓶颈,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通过研究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关系,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更好地制定发展战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提升。
通过对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研究,可以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提高大理州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大理社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图大理社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大理是云南省的一个象征性城市,以其华丽的自然景色和独特的文化而闻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大理的社会发展也随之蓬勃发展。
本文将对大理的社会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大理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作为一个旅游业发达的城市,大理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吸引了许多人前来探访。
旅游业的兴旺发展为大理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促进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和财富的产生。
此外,大理还以其富饶的农产品出口业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厚的就业机会。
然而,大理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旅游业的高度依赖性使得大理的经济在某种程度上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例如,全球经济不稳定和政治紧张局势可能导致游客的数量减少,从而影响到当地经济。
此外,由于大理在旅游业方面的发展太过依赖,其他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这可能会限制城市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大理政府和企业界正在积极推动多元化发展战略。
首先,他们将注重培育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以减轻对大理经济的过度依赖旅游业的情况。
这些产业在创造就业机会的同时,也为居民提供了一种展示和传承他们独特文化的方式。
其次,大理正在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关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
这将有助于保护大理的自然景观,为居民提供更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未来,大理的社会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
首先,随着世界人口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大理的独特文化和美丽景观将继续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其次,大理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城市,将有更多的机会发展其他产业,例如科技和制造业。
这将为城市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
此外,大理将继续注重教育和人才培养,以提高当地居民的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
总的来说,大理的社会发展现状表现出了积极向上的趋势。
旅游业的发展为当地带来了繁荣,但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1.玉溪市红塔区GDP:244.5亿元,增长10.6%/40.7万人=60074元2.昆明市五华区GDP:338亿元,增长12%/81万人=41728元3.昆明市官渡区GDP:266.7亿元,增长14.1%/75万人=35560元4.昆明市安宁市GDP:84.2亿元,增长12.8%/31.5万人=26730元5.曲靖市麒麟区GDP:172.6亿元,增长15.3%/66.6万人=25916元6.昆明市盘龙区GDP:139.3亿元,增长12.9%/60万人=23217元7.昆明市呈贡县GDP:35.1亿元,增长20.6%/16万人=21938元8.昭通市水富县GDP:18.6亿元,增长17.3%/10万人=18600元9.大理州大理市GDP:110.4亿元,增长11.1%/60万人=18400元10.红河州弥勒县GDP:87.5亿元,增长6.2%/50万人=17500元11.丽江市古城区GDP:25亿(估)(2004年17.9亿元/2005年21.1亿元)/14.5万人=17241元12.楚雄州楚雄市GDP:85.2亿元,增长11%/50万人=17040元13.红河州开远市GDP:44.6亿元,增长10.2%/26.3万人=16958元14.昆明市西山区GDP:141.5亿元,增长11.2%/85万人=16647元15.迪庆州香格里拉县GDP:21.5亿元,增长20.5%/13.5万人=15926元16.红河州个旧市GDP:66.9亿元,增长12.2%/45.3万人=14768元17.怒江州兰坪县GDP:26.9亿元/21万人=12810元18.西双版纳州景洪市GDP:48.5亿元,增长10.1%/38万人=12763元19.昆明市宜良县GDP:51.8亿元,增长12.1%/41万人=12634元20.德宏州瑞丽市GDP:15亿元,增长9.5%/12万人=12500元21.西双版纳州勐腊县GDP:24.2亿元,增长16.8%/20万人=12100元22.玉溪市峨山县GDP:18.1亿元,增长15.9%/15万人=1206723.文山州文山县GDP:51.8亿元,增长14.9%/44.3万人=11693元24.楚雄州禄丰县GDP:46.4亿元,增长12.5%/42.1万人=11021元25.昆明市晋宁县GDP:29.4亿元,增长16.7%/27.3万人=10769元26.玉溪市通海县GDP:29亿元,增长10.3%/27万人=1074127.玉溪市澄江县GDP:16.8亿元,增长8%/16万人=10500元28.曲靖市沾益县GDP:42.3亿元,增长15.7%/40.6万人=10419元29.普洱市思茅区GDP:26.1亿元,增长16.3%/25.6万人=10195元No.1.昆明市GDP1203.14亿元; 人均GDP 19557元No.2.玉溪市GDP415.90亿元; 人均GDP 18517元No.3.迪庆州GDP34.89亿元; 人均GDP 9379元No.4.西双版纳州GDP89.70亿元; 人均GDP 9061元No.5.曲靖市GDP536.80亿元; 人均GDP 9023元No.6.红河州GDP360.33亿元; 人均GDP 8293元No.7.楚雄州GDP217.4亿元; 人均GDP 8136元No.8.大理州GDP275.1亿元; 人均GDP 7749元No.9.丽江市GDP70.17亿元; 人均GDP 6080元No.10.德宏州GDP70.35亿元; 人均GDP 6039元No.11.保山市GDP135.00亿元; 人均GDP 5466元No.12.怒江州GDP25.00亿元; 人均GDP 5000元No.13.文山州GDP172.00亿元; 人均GDP 4986元No.14.思茅市GDP124.43亿元; 人均GDP 4836元No.15.临沧市GDP114.18亿元; 人均GDP 4826元No.16.昭通市GDP194.47亿元; 人均GDP 3624元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And nodding by the fire, take down this book,And slowly read, 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Your eyes had once, 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And bending down beside the glowing bars,Murmur, a little sadly, how love fledAnd paced upon the mountains overhead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 stars.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Is not between life and deathBut when I stand in front of youYet you don't know thatI love you.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Is not when I stand in front of youYet you can't see my loveBut when undoubtedly knowing the love from bothYet cannot be together.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Is not being apart while being in loveBut when I plainly cannot resist the yearningYet pretending you have never been in my heart.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Is not struggling against the tidesBut using one's indifferent heartTo dig an uncrossable riverFor the one who loves you.倚窗远眺,目光目光尽处必有一座山,那影影绰绰的黛绿色的影,是春天的颜色。
大理市概况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一、大理市综述大理市是人理白旅白治州州府所在地,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集“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_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和“苍山国家地质公同”六顶桂冠于身。
(一)自然地理大理市位于云南省滇西中部,总面积1815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1278.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0.5%;坝区面积286.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5. 8%;洱海水域面积25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3 .7%。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每拔最高点4097米(苍山玉局峰),最低点1340米(太邑乡坦底摩村)。
大理市属北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类型,年均气温l4. 9℃,年日照时数2227. 5小时,年降雨量为1051.1毫米,年均元霜期228天,同时还以风高著称,故有“风城”之称。
境内的苍山洱海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苍山是大理市的绿色生态屏障,属横断山脉云岭余脉,由19座南北走向的山峰组成,平均海拔3782米,全长48公里。
洱海是我国著名的七大淡水湖泊之一,素有“高原明珠”的美称,南北长40 5公里,东西宽3至9公里,最大水深20 .7米,平均水深10.2米,蓄水量30亿立方米。
(二)历史沿革大理市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大理地区就有白、彝等民族的先民繁衍生息。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设置叶榆县,隶属益州郡。
唐宋时期,大理相继建立过南诏、大理国两个地方政权。
元、明、清时期.先后在大理设置府、路及太和县、赵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设大理县、风仪县、下关市。
1958年9月,并三县(市)及漾濞县为大理市。
1960年底撤销大理市,恢复大理县、下关市、漾濞县,将风仪县划归大理县。
1983年9月,撤销大理县、下关市,合并组建为大理市。
2004年1月,原洱源县江尾镇、双廊镇划入大理市,江尾镇更名为上关镇。
(三)民族人口全市辖8镇l乡、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共有111个村委会、32个社区居委会。
大理市2012年经济发展报告2012年,市委、市政府在省、州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生态立市、产业强市、文教兴市、创新活市、和谐稳市”的发展思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以“两保护、两开发”为核心的滇西中心城市建设,团结和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坚定信心,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2012年大理市经济运行情况(一)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近年来,大理市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GDP)完成255.17亿元,比上年增长15.5%(按可比价计算),总量在全省129个县中排列第7位,增幅在全省129个县中排列第46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9.46亿元,增长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1%,拉动经济增长0.4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28.30亿元,增长16.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5%,拉动经济增长8.5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07.41亿元,增长15.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1.9%,拉动经济增长6.49个百分点。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38774元,比上年增长17.40%。
产业结构得到优化,非公经济不断壮大。
2012年全市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11年的7:51:42调整为8:50:42;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在园区经济、县域经济、民营经济“三大战役”的推动下,非公经济不断壮大,2012年全市非公经济创造的增加值达133.89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2.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5.3%,拉动经济增长8.57个百分点。
(二)农业经济平稳发展我市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加大科技投入和结构调整力度,打造大理高原生态绿色农业品牌;夯实“三农”基础,强化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措施,巩固壮大特色产业基地,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优质水稻、玉米、烟草、核桃、红豆杉、有机蔬菜、蓝莓和花卉等重点种植业发展,加快乳畜、生猪、肉牛、禽蛋等重点养殖业规模化、规范化发展。
大理州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大理州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云南省下辖的一个地级行政单位,也是云南省经济相对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大理州的产业结构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不同产业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联。
本文将对大理州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灰色关联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大理州的经济发展趋势。
一、大理州产业结构概况大理州的产业结构主要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包括制造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主要是服务业,包括商贸、金融、交通运输、信息技术等。
农业是大理州的主导产业之一,农产品丰富多样,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
工业产业则以制造业和建筑业为主,建筑材料、电子设备、纺织品等是大理州的重要工业产品。
服务业在大理州经济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旅游服务业,大理古城、崇圣寺三塔、洱海等著名景点吸引着大量游客,为大理州经济增长贡献了不少。
二、大理州经济增长的现状大理州的经济增长一直保持着稳定的态势,GDP持续增长,人均收入不断提高。
特别是近年来,大理州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升级和扶持企业发展等措施,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
大理州的经济增长主要得益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其中以服务业增长最为迅猛。
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为大理州的经济增长带来了新的动力,不仅带动了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还促进了当地手工艺品和特色土特产的销售。
大理州的工业生产也保持着较快的增长势头,尤其是电子设备、建筑材料等行业表现突出。
大理州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灰色关联,即不同产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而且这种关联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具有一定的灰色性质。
农业产业对大理州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
由于大理州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农产品的丰富多样为当地经济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农业生产的增长不仅可以直接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还可以为工业和服务业提供原材料和原始产品,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近十年大理州旅游产业发展研究大理州旅游产业的发展,是以其自身社会经济发展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基础,根据国内外旅游市场需求,进行旅游产品开发和配套设施的建设。
本文通过对大理州旅游资源、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改善的对策。
一、近十年来大理州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一)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及吸引力分析大理州独特的地理条件、悠久的历史和众多民族集聚,形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大理州旅游业发展创造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根据国家《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大理州旅游资源可划分为一个中心四大旅游片区、12个旅游景区。
以大理为中心的中部苍洱观光度假旅游区,东部佛教文化旅游区,南部南诏文化民俗旅游区,西部澜沧江森林生态观光旅游区,北部高原水乡休闲旅游区。
大理州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且分布极为广泛,全区所辖12个县均有旅游资源分布,拥有旅游资源景点近500处。
云南共有642个列级旅游资源,大理州占90个,云南列级旅游资源数量排名中大理州居全省第一位。
由此可见大理州是旅游资源富集地区,旅游资源优势极为明显。
(二)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大理州旅游产业发展迅速,接待能力持续增强,产业规模逐步扩大,综合效益不断提高。
以观光,度假、休闲、会议为主的大理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已初具规模,旅游业在大理州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逐步提升。
1、近十年来大理州旅游人数旅游收入稳步增长2012年,全州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1847万人次,同比增长9.6%;旅游总收入195亿元,同比增长41.1%。
从2003年到2012年,大理州接待海内外游客从565万人次上升到1847万人次,年均增长约9.4%,旅游总收入从28.4亿元增加到195.3亿元,年均增长14.2%,不论是接待游客人数还是旅游收入都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增长。
(见表1)2003年云南省接待游客约5268万人次,大理占10.7%;全省旅游总收入为306.6亿元,大理占9.3%。
2012年,全省接待游客约2亿,大理占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