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虫病(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 格式:doc
- 大小:66.50 KB
- 文档页数:3
皮肤丝虫病(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一概述丝虫病是由于丝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系统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通过蚊虫传播,蚊是中间宿主,人为终末宿主。
我国丝虫病主要见于黄河以南地区,主要致病的为斑氏丝虫。
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淋巴结炎、离心性淋巴管炎、淋巴水肿、象皮肿、乳糜尿、精索炎等。
二病因病原体有班氏丝虫、马来丝虫和帝纹丝虫等。
我国以班氏丝虫为主。
以多种库蚊及按蚊为传播媒介。
当蚊虫叮刺人血时,将微丝蚴吸入蚊胃,在蚊体内经10~14天发育为活跃的感染期幼虫,多位于蚊的下唇。
当蚊再次刺吸人血时,感染期幼虫进入人体伤口附近淋巴管,再移行至大淋巴管或淋巴结内,发育为成虫。
雌雄成虫交配后,雌虫产出微丝蚴,随淋巴液经胸导管进入血液循环。
成虫在淋巴管内寄生所产生的刺激引起淋巴管扩张、管壁内皮细胞增生及炎细胞浸润,淋巴管周围组织也有炎症反应,在淋巴结内可形成炎症性的肉芽肿,从而造成淋巴循环阻塞,造成淋巴管扩张及破裂,淋巴液外溢引起淋巴水肿,导致皮肤及皮下组织肿胀、增生及肥大畸形。
三临床表现好发于青壮年,男性为主。
好发部位为股部、腹股沟、下肢。
急性期主要表现为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局部呈红线,由近端向远延伸,称为离心性淋巴结炎,表现为淋巴结肿大、疼痛并有压痛。
偶可有荨麻疹样表现,多发生于小腿下段内侧,局部皮肤红肿,紧张发亮,有压痛及灼热感,症状类似丹毒。
有时由于成虫寄生在阴囊内的淋巴管引起睾丸及附睾肿大、精索结节状肿块等,常有疼痛和压痛,一般3~5天内消退,不久又复发。
慢性期主要为淋巴阻塞的表现,以淋巴水肿和象皮肿为特征。
局部肿胀,皮肤紧张,压之有凹陷,有坚实感。
下肢象皮肿可发生于单侧或双侧,患肢肿大,皮肤干燥、肥厚、汗毛脱落,肤色加深变暗,可进一步发展为瘤状隆起和结节以及疣状增生,肿大处出现深沟褶皱,外观畸形。
精索淋巴管发生阻塞可致睾丸鞘膜积液,临床表现为阴囊肿大,不对称,皮肤紧张,表面光滑,褶皱消失,无压痛,同侧睾丸不易触及。
淋巴丝虫病,淋巴丝虫病的症状,淋巴丝虫病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淋巴丝虫病(lymphatic filariasis)由班氏、马来和帝汶丝虫引起。
其临床特征主要是急性期的淋巴管炎与淋巴结炎,以及慢性期的淋巴管阻塞及其产生的一系列症状。
亦有不出现明显症状而仅于血内有微丝蚴者,即所谓“丝虫感染”。
这几种丝虫的微丝蚴都具有较严格的夜间出现于外周血流中的特性。
在我国丝虫病流行于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64个县、市(未包括台湾省)。
据防治前调查统计,全国有丝虫病人3099.4万,居当时世界第一位,很多患者有象皮肿、鞘膜积液、乳糜尿等症状和体征。
经过努力防治,取得了很大成绩,截止到1994年,经考核已有864个县、市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有效控制了丝虫病的传播。
疾病病因一、发病原因1.成虫乳白色,细长如线,两端稍尖,表面光滑,雌雄异体,但常缠结在一起。
班氏丝虫雄虫的体长为28~42 mm,宽约0.1 mm,雌虫的长度和宽度约为雄虫的1倍。
马来丝虫较短小。
班氏丝虫与马来丝虫雌虫的形态与内部结构几乎完全相同,雄虫差别也甚微小,其主要区别在于班氏雄虫的肛孔两侧有乳突8~10对,肛孔后有乳突一对,肛孔至尾端间有时可见一两对乳突;马来雄虫的肛孔两侧仅有乳突四对,肛孔后有一对,而无肛孔尾端间乳突。
各种丝虫的超微结构有许多相似之处。
马来与班氏丝虫成虫体壁超微结构可见角皮层、索和索间皮下层、体壁肌层等。
虫体内具有广泛的基膜系统,使所有的构造分开,并与假体腔分开。
成虫寿命估计可活10~15年。
2.微丝蚴系胎生,主要出现于外周血液,游动如蛇。
班氏微丝蚴长约280μm,宽约7μm,马来微丝蚴较班氏微丝蚴为短细。
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微丝蚴细长,头端钝圆,尾端尖细,外被鞘膜。
体内有圆形的体核,头部无核部位称头端空隙。
神经环位于虫体前1/5处,其后为排泄孔、排泄细胞。
虫体后部有G,R2,R3和R4四个细胞,其后腹侧有肛孔,尾核位于尾部。
丝虫病怎样治疗?*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丝虫病的治疗方法,治疗丝虫病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丝虫病应该吃什么药。
*丝虫病怎么治疗?*一、西医一、针对症状的治疗方法1、若出现急性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等症状,可口服强地松、保太松、阿斯匹林,疗程2~3天。
若有细菌感染者可加用抗菌药物;2、若出现乳糜尿症状,应卧床休息,抬高骨盆部,多饮开水,多食淡菜,限制脂肪,蛋白饮食,并用中药治疗。
对乳糜血尿者,可服用VitC、VitK4,或肌注安络血、止血敏等。
无效时,可用1%硝酸银10ml或12.5%碘化钠溶液作肾盂冲洗或外科手术治疗。
二、针对病原的治疗方法1.海群生(乙胺秦、益群生) 对微丝幼和成虫均有杀灭作用。
海群生对马来丝虫病疗效比斑氏丝虫病迅速完全。
(1)短程疗法:适用于体质较好的马来丝虫病患者。
成人1.5g于晚上一次顿服或0.75g每日2次,连服2天。
该疗法反应较大。
(2)中程疗法:用于血中微丝蚴较多和重度感染及斑氏丝虫病。
0.3g,2次/日,疗程7天。
(3)间歇疗法:成人每次0.5g,每周1次,连服7周。
此法阴转率高,疗效可靠,副作用小。
副作用主要是因大量微丝蚴或成虫死亡产生的过敏反应,作用于成虫产生局部症状,一般马来丝虫病较斑氏丝虫病反应重。
对严重心、肝、肾疾病、活动性肺结核、急性传染病、妊娠3月内或8个月以上,月经期妇女应缓治或禁忌用药。
2.左旋咪唑:对微丝蚴有较好疗效。
剂量4~5mg/kg/日,分2次服,疗程5天。
与海群生合用可提高疗效。
副作用与海群生类似,但较后者轻。
3.呋喃嘧酮:对斑氏丝虫成虫和微丝蚴均有杀灭作用。
20mg/kg/日,分2~3次,连服7天。
副作用与海群生相似。
*温馨提示:上面就是对于丝虫病怎么治疗,丝虫病中西医治疗方法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更详尽的有关丝虫病方面的知识,请关注疾病库,也可以在站内搜索“丝虫病”找到更多扩展资料,希望以上内容对大家有帮助!。
丝虫病是什么病?简介丝虫病,又称淋巴丝虫病(Lymphatic filariasis),是一种寄生虫病,由丝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系统引起。
丝虫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是一种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较为常见的传染病。
该病主要影响淋巴系统,引起淋巴管阻塞,导致慢性淋巴水肿和组织纤维化,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病因丝虫病是由三种丝虫引起的,分别是:布氏丝虫(Brugia malayi)、色阿丝虫(Wuchereria bancrofti)和林德里东非秦丝虫(Loa loa)。
这三种丝虫通过蚊虫叮咬进入人体,成虫在人体淋巴系统中繁殖,产生幼虫。
蚊虫叮咬感染丝虫病的患者后,幼虫进入蚊虫体内,再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给下一个宿主,形成传播循环。
临床表现丝虫病的临床表现因患者个体差异、感染病菌种类和感染时间长短等因素而不同。
一般来说,感染丝虫病的患者会经历以下几个阶段的表现。
无症状感染期无症状感染期是指患者在感染后一段时间内没有任何明显的症状。
在这个阶段,患者可能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感染了丝虫病。
积聚性水肿期在感染丝虫病一段时间后,患者会逐渐出现积聚性水肿。
积聚性水肿以下肢为主,也可累及睾丸、乳房、阴茎等部位。
水肿可能会在白天减轻,在夜晚加重,这是因为淋巴引流的时间和活动引起的。
水肿期还有其他一些常见症状,如淋巴结肿大、淋巴管硬化等。
乳汁淋巴瘤期少数女性患者在乳腺淋巴阻塞严重的情况下,会出现乳汁淋巴瘤。
乳汁淋巴瘤是指乳房淋巴排泄不畅,导致乳房肿胀、乳汁分泌增多,并伴有其他乳房疾病的表现。
瘤样纤维化期长期不治疗或治疗不及时的丝虫病患者,会进入瘤样纤维化期。
这个阶段患者的淋巴组织会出现不可逆的纤维化,导致永久性淋巴水肿和皮肤萎缩变形。
诊断丝虫病的诊断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体格检查医生会仔细检查患者的身体,观察和触诊患者的水肿部位,检查淋巴结是否肿大、硬化等。
血液检查丝虫病的诊断还可以通过血液检查。
具体包括:墨汁涂片法、糖胺聚合酶链反应法(PCR)和血清学检测。
丝虫病:曾经在中国各地,有很多人拖着像大象一样粗壮的小腿“几十年前,我还偶尔能看到这样一群病人,他们面黄肌瘦,明显看就是营养不良。
但是,在那个时代,生活水平都普遍不好,消瘦的病人并不少见。
但是,当我看到他们那好似大象的双腿,在地上艰难地拖动着,我知道我这辈子都不可能轻易忘记那一场景...'2007年,中国卫生部门向世界卫生组织WHO通报中国已经消灭丝虫病。
从此丝虫病在中华大地成为历史!但是,如果回到几十年前,包括建国后的早期,丝虫病却仍然十分常见。
全球范围内,可寄生在人体的丝虫可分为8大类。
这些丝虫寄生的部位各有差异,但是,在中国地区,以班氏吴策线虫和马来布鲁线虫为主。
这两种丝虫也是常见可寄生在淋巴系统等组织的寄生虫。
尤其以下肢、阴囊、手臂等部位常见。
根据历史记载,班氏丝虫早在古代的热带地区就已经存在了。
比如,许多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的学者,塞尔苏斯、盖伦等的著作中,就可以找到一种叫做象皮病的记录。
而象皮病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我们说的丝虫病。
盖伦因为丝虫感染淋巴系统等组织后,可以在里面“吃喝”“繁殖”,最终刺激局部皮肤增生,同时堵塞淋巴管,导致肿胀。
所以,远远的看,这些被感染的皮肤,就好似大象皮一样厚实。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在历史上,麻风病和丝虫病也很容易相互混淆。
因为麻风病可在皮肤局部造成肉芽肿性炎症,刺激局部皮肤增生,引起类似的大象皮症状。
但是,麻风病很少会引起人体的小腿和阴囊出现肿胀,而班氏丝虫病则要普遍的多。
学者劳伦斯(urence)认为,班氏丝虫病应该起源于东南亚的热带雨林。
随着该地区人们的迁徙,随后传播到南太平洋群岛和非洲。
最终,该病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开来。
有意思地是,为了生存,丝虫们适应了这些地区有利于蚊子媒介的生活环境。
从而解释了为什么班氏吴策线虫既有白天活动的种类,也有夜间活动的种类。
在过去的400年间,热带局面持续移民和热带地区贸易的开放,加上班氏吴策线虫对各种蚊子媒介有很强的适应性,导致该寄生虫的传遍整个热带地区,包括中国和印度。
阴囊丝虫病,阴囊丝虫病的症状,阴囊丝虫病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阴囊丝虫病是泌尿生殖系丝虫病的早期病变,主要病变为血丝虫成虫或其虫尸聚集于精索附睾淋巴管或微小静脉内,造成局部炎症、纤维增殖,或由于虫尸毒素引起组织水肿、感染等。
疾病病因一、发病原因男性生殖系统丝虫病多是由班氏丝虫引起的早期或晚期的男性生殖系淋巴管损害引起的疾患。
阴囊丝虫病系因丝虫寄居于腹股沟区及阴囊精索淋巴管和淋巴结所致。
二、发病机制丝虫成虫寄生于淋巴系统内,引起机械性损伤和过敏性炎症反应,造成乳糜池、腰肠总干附近淋巴管、中心部位的淋巴管、淋巴干的管壁,尤其瓣膜损坏失效,引起淋巴管迂曲扩张、瓣膜闭锁不全。
乳糜淋巴液流动迟滞、潴留,管内压力增加,液体向远心管道内反流坠积,长期下去造成远端更大范围的淋巴瓣膜相对性闭锁不全和淋巴管曲张,感染丝虫后有半数患者不出现症状而血中有微丝蚴,成为无症状感染者。
马来丝虫主要寄生在浅表淋巴系统,可造成四肢淋巴结或淋巴管炎、下肢淋巴水肿或橡皮肿,一般无泌尿生殖系损害。
班氏丝虫除寄生于四肢淋巴系统外,还能寄生于深部淋巴系统,如腹腔和精索附近的淋巴组织,故深部症状如乳糜尿以及精索、附睾、睾丸、阴囊等的炎症和结节较多见。
症状体征一、症状1、病史丝虫病区居住史,有丝虫病史。
二、临床表现(1)急性精索炎:可引起局部剧痛,放射至下腹及腰部;或较轻微,仅为钝痛、牵拉感。
体检可见精索肿胀、变硬、弥漫性增粗、肥厚,可触及结节,结节与输精管无关连,多位于精索下端及附睾尾部。
可有轻度发热。
(2)精索淋巴管炎:常见于反复发作精索炎之后,精索粗厚、迂曲、扩张,呈串珠状,或集束呈粗厚条索状。
活动及立位时加重,休息及卧位时减轻。
偶有淋巴管扩张如囊肿状,内为白色或淡黄色混浊液体,质地柔软。
(3)鞘膜积液及鞘膜乳糜肿:为丝虫病常见的并发症。
初时积液较少,因睾丸炎、附睾炎反复发作致液量增加,可达数百毫升,可使阴茎缩入阴囊内。
积液早期呈草黄色,清晰透明;晚期鞘膜的淋巴管曲张破裂,乳糜倾入鞘膜囊内称为鞘膜乳糜肿。
丝虫病(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一概述丝虫病是指丝虫寄生在淋巴组织、皮下组织或浆膜腔所致的寄生虫病。
我国只有班克鲁夫丝虫(班氏)和马来布鲁丝虫(马来丝虫)。
本病由吸血昆虫传播。
丝虫病的症状体征因丝虫寄生部位不同而异。
早期主要表现为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晚期则出现淋巴管阻塞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诊断主要靠在血液或皮肤组织内检出微丝蚴。
预防方法为消灭传染媒介,加强个人防护,治疗患者及感染者,全民服药以消灭传染源。
二病因丝虫属线虫纲,丝虫目,盖头虫科。
体细长如丝。
丝虫病流行于亚洲、非洲及大洋洲,在中国仅见班氏丝虫病及马来丝虫病。
我国流行区为山东、河南、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地。
传染源为血中含微丝蚴的早期患者及无症状的带虫者(微丝蚴血症者)。
传播媒介为4属30余种蚊如中华按蚊、微小按蚊、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
人是惟一的终寄主,普遍易感。
三临床表现1.急性丝虫病
(1)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及丹毒样皮炎等淋巴管炎的特征为逆行性,发作时可见皮下一条红线离心性地发展,俗称“流火”或“红线”。
上下肢均可发生,但以下肢为多见。
当炎症波及皮肤浅表微细淋巴管时,局部皮肤出现弥漫性红肿,表面光亮,有压痛及灼热感,即为丹毒样皮炎,病变部位多见于小腿中下部。
(2)精索炎、附睾炎或睾丸炎在班氏丝虫,如果成虫寄生于阴囊内淋巴管中,可引丝虫病起精索炎、附睾炎或睾丸炎。
(3)丝虫热周期性打寒战,高热,持续2天至1周消退。
部分患者仅低热但无寒战,在屡次发作后,局部症状才渐渐显露。
2.慢性丝虫病
慢性期阻塞性病变由于阻塞部位不同,患者产生的临床表现也因之而异:包括淋巴水肿和象皮肿、睾丸鞘膜积液、乳糜尿等。
除上述病变外,女性乳房的丝虫结节在流行区并不少见。
此外,丝虫还偶可引起眼部丝虫病,脾、胸、背、颈、臂等部位的丝虫性肉芽肿,丝虫性心包炎、乳糜胸腔积液,乳糜血痰,以及骨髓内微丝蚴症等。
3.隐性丝虫病
临床表现为夜间发作性哮喘或咳嗽,伴疲乏和低热。
四检查分为病原学诊断和血清学诊断。
前者包括从外周血液、乳糜尿、抽出液中查微丝蚴和成虫;后者为检测血清中的丝虫抗体和抗原。
1.病原学检查
血检微丝蚴,由于有夜现周期性,取血时间以晚上九时至次日凌晨二时为宜。
(1)夜间采血检查微丝蚴阳性
(2)成虫检查法在尿、鞘膜积液、淋巴液、腹水、乳糜尿查见微丝蚴,在淋巴管、淋巴结内查见成虫,或在病理组织切片中查见丝虫断面。
(3)特异的DNA探针
2.血清学检查
快速免疫色谱试验检测班氏丝虫抗原阳性或酶联免疫检测丝虫特异性抗体IgG阳性。
五诊断符合流行病学史,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同时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查阳性即可诊断。
六治疗1.病原治疗
(1)治疗药物主要是海群生(又名乙胺嗪)。
海群生对两种丝虫均有杀灭作用,对马来丝虫的疗效优于班氏丝虫,对微丝蚴的作用优于成虫。
国内海群生的常用疗法为7日疗法治疗班氏丝虫病;4日疗法治疗马来丝虫病。
患者服药后可因大量微丝蚴的死亡而引起变态反应,出现发热、寒战、头痛等症状,应及时处理。
为了减少海群生的副作用,现在防治工作中广泛采用了海群生药盐,食用半年,可使中、低度流行区的微丝蚴阳性率至1%以下,且副作用轻微。
(2)阿苯达唑,每日两次,可杀死成虫,但对微丝蚴无直接作用。
(3)近年我国研制成功抗丝虫新药呋喃嘧酮,对微丝蚴与成虫均有杀灭作用,对两种丝虫均有良好效果。
对班氏丝虫病的疗效优于海群生。
2.对症治疗
对急性淋巴结炎,受累部位给予局部护理,如足部护理,清洗感染部位,及时给予抗菌药物治疗,足部每天涂抹抗真菌药膏。
对象皮肿患者除给予海群生杀虫外,还可结合中医中药及桑叶注射液加绑扎疗法或烘绑疗法。
对阴囊象皮肿及鞘膜积液患者,可用鞘膜翻转术外科手术治疗。
对乳糜尿患者,轻者经休息可自愈;也可用1%硝酸银肾盂冲洗治疗。
严重者以显微外科手术作淋巴管-血管吻合术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
七预后一旦患了本病,早期足量足疗程的海群生治疗常能治愈。
晚期病例难以迅速奏效,单靠杀
虫药治疗是不够的,还要配合其他辅助疗法。
必要时还可施行手术治疗,但手术效果往往不一定理想。
反复多疗程的海群生治疗仍可望治愈。
八预防1.普查普治
及早发现患者和带虫者,及时治愈,既保证人民健康,又减少和杜绝传染源。
2.防蚊灭蚊
3.流行病学监测
加强对已达基本消灭丝虫病指标地区的流行病学监测,在监测工作中应注意:
(1)对原阳性患者复查复治,发现患者及时治疗直至转阴。
(2)加强对血检阳性户的蚊媒监测,发现感染蚊,即以感染蚊户为中心,向周围人群扩大查血和灭蚊,以清除疫点,防止继续传播。
寄语:“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身体健康是人最基本的,也是很难达到的目标。
今天,你能开口说话,能用眼睛、耳朵、鼻子去感知身边的一切事物,能正常地用双腿行走,无病无痛……这些看起来是很轻而易举的,但是你是否想过这些却是极度重要且来之不易的,如果某一天你失去了,怎么办?看到街上那些失明失聪、断手少腿的残疾人,你是否在想:幸好我没有像他们那样,你错了,生命充满意外,谁能保证你明天不会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呢?那你又是否因此更加懂得珍惜健康呢?那就请不要透支自己的身体健康,赶快行动起来,锻炼身体,让身心健康吧!要清楚意识到自己目前的健康状况是稍纵即逝的,明确健康是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本钱,要懂得珍惜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