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梦红楼
- 格式:doc
- 大小:55.50 KB
- 文档页数:5
红楼梦重点知识点归纳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also known as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or The Story of the Stone, is one of the Four Great Classical Novels of Chinese literature. It was written by Cao Xueqin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in the 18th century. The novel is considered a masterpiece of Chinese fiction due to its intricate plot, rich character development, and profound social commentary.《红楼梦》,亦称《红楼梦》或《石头记》,是中国文学四大名著之一。
它是在18世纪清朝时由曹雪芹所著。
这部小说被认为是中国小说的一部杰作,因为它的复杂情节、丰富的人物塑造和深刻的社会评论。
The novel tells the story of the decline of the Jia family, a wealthyand powerful clan in the capital city of Beijing. Through the lens of the two main characters, Jia Baoyu and Lin Daiyu,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explores themes of love, family, society, and the passage of time. The novel is known for its vivid depiction of Chinese culturaltraditions and customs, as well as its commentary on the ethical dilemmas faced by its characters.小说讲述了贾家的衰败之事,贾家是一家富有强大的家族,位于北京京城。
《红楼梦》的梦境解析读后感《<红楼梦>的梦境解析读后感》《红楼梦》这部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以其深邃的思想、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复杂的人物关系而闻名于世。
在这部巨著中,梦境的运用是一个独特而引人深思的元素。
通过对《红楼梦》中梦境的解析,我获得了许多深刻的感悟。
书中的梦境常常被作者用来预示人物的命运和揭示故事的发展。
比如贾宝玉在梦中游历太虚幻境,这一梦境不仅展示了众多女子的命运判词,也为整个故事的悲剧走向埋下了伏笔。
在太虚幻境中,宝玉看到了“金陵十二钗”的正册、副册和又副册,上面的诗词揭示了这些女子的命运。
这让我意识到,梦境在《红楼梦》中并非单纯的虚幻想象,而是作者精心设计的一种预示手法,通过这种方式,作者巧妙地将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悲哀展现得淋漓尽致。
王熙凤的梦境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例子。
在她的梦中,秦可卿向她托梦,告诫她要为家族的未来早做打算,置办田产以防家族衰败。
然而,王熙凤醒来后并未将这一警示放在心上,依旧沉迷于权力和财富的争斗中。
这一梦境揭示了王熙凤的短视和贪婪,也反映了贾府众人在繁华表象下对危机的漠视。
从这个梦境中,我感受到了作者对人性弱点的深刻洞察,以及对家族兴衰的无奈叹息。
而贾瑞对王熙凤的觊觎,最终在他的梦境中走向了死亡。
这个梦境充满了讽刺和警示的意味。
贾瑞沉迷于不切实际的欲望,无法自拔,最终在虚幻的梦境中丢了性命。
这让我明白,过度的欲望和执念往往会让人陷入绝境,失去理智和自我。
这些梦境不仅在情节上起到了推动作用,还在人物塑造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梦境,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潜意识。
例如,贾宝玉的梦反映了他对美好女性命运的同情和对封建礼教的反抗意识;王熙凤的梦则暴露了她的权力欲望和自私自利。
这种通过梦境揭示人物性格的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让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感受他们的复杂性。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红楼梦》中的梦境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红楼梦》中的梦境解析《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作品中,作者曹雪芹以饱含哲理的梦境描写,给读者带来了无尽的想象和思考。
下面,我们将对《红楼梦》中的梦境进行解析。
一、宝玉的梦境宝玉是《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的梦境多次出现并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其中,最著名的梦境之一是他与黛玉梦中相见的情节。
这一梦境既表达了宝黛之间的深情厚意,又反映了作者对黛玉的追思之情。
通过梦境的描写,曹雪芹把宝黛之间的情感渲染得更加细腻动人,增强了读者的情感共鸣。
二、黛玉的梦境与宝玉不同,黛玉的梦境更多地与自己的命运紧密相连。
她多次梦见自己化作蝴蝶飞翔的情景,这象征着她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逃避。
同时,黛玉的梦境也暗示了她的悲剧命运,她是时代变迁的牺牲品,无法逃避遭遇的悲惨结局。
三、贾府的梦境贾府是《红楼梦》中的重要背景,也是梦境的重要舞台。
贾府的梦境描写了一个虚幻而繁复的世界,寓意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腐败。
梦中的贾府充斥着权谋、欺诈和奢靡的景象,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虚幻和荒谬。
四、其他人物的梦境除了宝玉、黛玉和贾府,其他人物的梦境也起到了烘托和推动情节的作用。
比如,王熙凤梦见自己化作了蛇,在欲望和权谋的驱使下不断蜕变,暗示了她的婚姻和人生的变幻无常。
综上所述,《红楼梦》中的梦境不仅仅是美的描写,更是作者通过虚幻的梦境展现人物和社会的内在世界,传达了深刻的思想和哲理。
这些梦境不仅增添了作品的艺术魅力,也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心理和情感,为作品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通过对《红楼梦》中梦境的解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也能够更好地欣赏和品味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梦境是作品中的重要元素,通过对梦境的描写和解析,作者成功地刻画了人物的多重形象和复杂心理,使作品具有了更加广阔和丰富的内涵。
《红楼梦》是一部无可比拟的文学珍品,其梦境描写更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思考。
《红楼梦》主要情节的故事梗概-红楼梦主要情节概括《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原名《石头记》,由清朝作家曹雪芹所作。
小说共120回,讲述了封建社会下一个大家族的兴衰历程和几个女子的爱情悲剧。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红楼梦》的主要情节。
第一回寻根问底原著通过林黛玉的梦,抽象地描写了红楼大观园的建筑格局和一些人物形象。
同时,也介绍了贾宝玉的身世和他的赴宁国府赊账的情况。
第二回贾雨村私塾讲学故事描述了贾雨村为了教育自己的子侄们,在自己的家乡开办了一所私塾。
又介绍了贾宝玉与林黛玉初次相遇的情况。
第三回薛宝钗闲扫芍药传情贾宝玉家族的馀孽甚多,一个劣迹常开的叔父贾代善舞弊赚钱,被抓到刑场。
甄家却收留了他的家眷。
宝玉在甄家看到了林妹妹和薛宝钗,至于薛宝钗,珍奇女儿,到贾母房中应酬,便被那几个长官家的素日熟识的妻子孤立了。
第四回贾府风波,宝玉病情林黛玉在宝玉的眼中终于是明珠剔透,俏丽无双了。
但是这时候,贾府中的门户矛盾以及婚姻问题开始浮出水面。
宝玉因为极度悲伤而生病。
第五回迎春梳妆学写春这一回描写了贾府中的年少女子。
迎春为了自己纯真的爱情与黛玉对视,结果被人家一眼看透了。
又因为黛玉并未出言讽刺,使得迎春反而甚是得意。
同时,也描述了林黛玉的才情和出众。
第六回苦心经营花果山贾母的宠爱逐渐转向薛姨妈,导致甄宝玉等人渐渐受到冷落。
同时,福建乡土文化与北方儒学的碰撞也体现出了林红玉等少女的独立性格。
这一回还描述了黛玉从小就爱的花果山。
第七回包子王妃上贾家此回描述了甄家的门族之分以及王熙凤的决计,她在王夫人的用心指导下,由包子王妃而引起赚钱的念头。
这张正是贾家的最大福音,也是后来富贵场中的一种。
薛蟠为了外甥的书铺打斗使女神处判出头,不仅让薛姨妈打发回福建,也让父母相继罢世。
第八回鸳鸯拌饺制香肠大家都为薛蟠平安回府而欢喜。
而墨家的区别格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精髓也在这里呈现出来了。
同时,萧瑟曼妙的鸳鸯也在这一回中初露锋芒。
作者: 张书才
出版物刊名: 红楼梦学刊
页码: 302-318页
主题词: 《红楼解梦》;雍正帝;香玉;内务府;宫女;《红楼梦》;雍正十一年;刘氏;研究方法;
《清史稿》
摘要: <正>今年以来,经常有同志向我询问对《红楼解梦》的看法,并提出一些问题同我讨论.在这些同志中,既有年过花甲的长者,也有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但他们的关注和议论都集中在《红楼解梦》所称“雍正帝晚年曾纳香玉为妃、封后”及“雍正帝被天祐、香玉用丹砂害死”这一核心问题上.大概是由于这些同志对清史有所了解吧,都认为《红楼解梦》不仅曲解了《红楼梦》,而且随意编造、兜售虚假的清史知识,希望能写文章予以澄清,以免缺乏历史知识的读者继续受到误导,并使《解梦》作者得以了解雍乾历史和清代后妃制度的本来面貌,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减少随意性,增强科学性.应该说,这些同志的看法和希望,是有道理的,诚恳的,对读者、对作者、对红学和清史研究的深入和发展都有益处,值得重视和欢迎.。
《解梦红楼》第一回王熙凤为什么对林黛玉另眼相待第二回宝玉怕父亲,黛玉不怕舅舅第三回《红楼》中最不靠谱的男人第四回《红楼》中的“诗词”第五回我最欣赏的一个人物第六回一物降一物——说说“夏金桂”第七回袭人很“幸运”第八回一部《红楼》,争到几时刘霄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号:E11514035第一回王熙凤为何对林黛玉要比别人好解“梦”:在林黛玉和王熙凤的第一次见面中,王熙凤就把林黛玉从头夸到脚。
当然啦,说这是王熙凤对林黛玉好这肯定会有很多人不服,说这其实是对贾母的一种讨好。
不过,我标题中的“好”是个褒义词,没有讽刺的意思。
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呢?抛开这个不讲啊。
比如说对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称呼上。
王熙凤称林黛玉多为“林丫头”,有一种自家人的味道在里头;而叫薛宝钗多为“宝姑娘”,多的是一份对客人的尊重。
又比如说,在“抄检大观园”那一回,来到林黛玉房中,黛玉已经睡下,黛欲起来,但王熙凤按住黛玉,不让她起,其实就是在呵护黛玉,知道病弱的黛玉受不住这样的惊吓。
我认为有三个原因让王熙凤对黛玉好些:1、黛玉先丧母,又丧父,身世可怜,且黛玉才华横溢,体弱多病,惹人爱怜;2、黛玉为贾母最爱之女,贾敏所出,老祖宗对她十分疼爱,王熙凤此举也正合贾母心意;3、凤姐近黛玉,因为黛玉虽然有小性子,而这正是因为她无心其它,胸无城府所致,而不像宝钗一样,让人琢磨不透。
第二回宝玉怕父亲,黛玉不怕舅舅解“梦”:在宝玉和黛玉“共读《西厢》”那一回,宝玉因说了些“混话”,黛玉便要将这些“混话”告诉舅舅去,这令一开始读《红楼梦》的我十分不解,宝玉如此怕他父亲,贾政应该是一个严厉之人,不易亲近,然而《红楼梦》中,黛玉动不动就把“舅舅”搬出来压宝玉,这也是怪了,难道黛玉就不怕贾政吗?我认为黛玉不仅不怕她舅舅,而且贾政对黛玉是极其照顾的,甚至比过他自己的女儿。
原因何在呢?比如说林如海,也就是黛玉的父亲,去世后,黛玉回家奔丧,贾政还派贾琏亲自护送,由此也能看出来贾政对黛玉的不同吧。
《红楼解梦(第四集)》内容简介自“解梦”学说提出后,学术界便生发出两点疑虑:其一,竺香玉皇后果有其人?为什么在清史档案中找不到有关记载?其二,曹雪芹、竺香玉竟把雍正皇帝毒杀?怎么历史上并无记载?即使雍正是他们杀的,如何证实?对于上述两个问题,在《红楼解梦》前三集及编外集中,已作了一定程度的论证,本集将继续对这两个问题作出正面回答:曹雪芹不仅将竺香玉皇后一生事迹隐记于《红楼梦》中,而且在香玉死后,还为她立了碑,修了庙。
(原址在现在的北京陶然亭公园内。
)至于曹、竺二人毒杀雍正问题,本集将有《揭开雍正暴亡之谜》等六篇文章论证。
这些论证,不仅进一步论述了雍正确系曹、竺二人所除,而且还揭示出乾隆篡位的丑行。
(篡夺了本属于其幼弟弘日詹——香玉皇后所生嫡皇子——的皇权。
)本集内容共分四大部分,计14篇文章。
现简介如下:第一部分:该部份共包括3篇考证文章。
1.《香玉皇后的陵寝在北京陶然亭公园》:香冢、鹦鹉冢和花神和花神庙是陶然亭二百年来的隐谜。
现经考证:这实际是香玉皇后的陵寝。
2.《曹雪芹的母亲马氏是康熙的公主》:本文考证出雪芹的母亲是康熙的公主。
因而,雪芹便应是康熙皇帝的外孙。
这也就能理解为什么在他落魄之后有那么多的皇族后裔朋友,为什么《红楼梦》在皇族中也有流传。
3.《马氏公主的名字及生卒年月日》:马氏公主名字叫“桥”,生于康熙三十二年三月初一日,卒于雍正十三年/十二月初一日。
第二部分:曹雪芹和竺香玉的宫廷政变及毒杀雍正皇帝。
这部分包括六篇文章:1.《揭开雍正暴亡之谜》:雍正帝暴亡的原因是二百多年来的史学之谜,《红楼梦》内隐有何事是二百多年来的文学之谜。
经过对带脂批的八十回《石头记》的解析,结论是:雍正是好丹之徒。
于是曹雪芹制作了毒丹,交由香玉皇后,在她的协助下,使雍正帝服此丹而暴亡。
全文长达40,000字,在以前论述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全面而详尽的解析和论述。
2.《一首嘲讽雍正的诗词——〈好了歌〉》:《好了歌》的背面之意是曹公对雍正一生的总结和嘲讽。
《红楼梦》中谁是真正的绘画高手?《解梦红楼》之七谁是《红楼梦》中真正的绘画高手?只要看过《红楼梦》的,一看到题目,一定会不加思索地说出答案:当然是惜春了。
《红楼梦》第四十二回,因刘姥姥的一句话,贾母就吩咐四姑娘惜春画大观园的景观,还要求一定要画上人物。
并且,连惜春的丫鬟名字都叫入画。
我们知道,曹公在安排贾家四位小姐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大丫鬟名字时是有讲究的,抱琴、司棋、侍书、入画,四个大丫鬟组成了“琴棋书画”,分别代表四位小姐的特长。
说明惜春的特长就是绘画。
但我要说的是,惜春绘画好,只是在她们四姐妹中,而《红楼梦》中真正的绘画高手是薛宝钗。
小说第四十二回将薛宝钗绘画水平之高刻画地淋漓尽致。
首先她对大观园行乐图绘制难度以及惜春的绘画水平有充分的了解。
因为刘姥姥的一句话,一句夸赞的话,贾母就给惜春派了这个画园子的活。
其实宝钗知道这个活不好干,不是惜春不会画,而是惜春虽然会画,都是几笔写意,真正要画园子,肚子里要有几幅丘壑的才能成画。
宝钗道:“我有一句公道话,你们听听:藕丫头虽会画,不过是几笔写意;如今画这园子,非离了肚子里头有些丘壑的,如何成画?”其次,宝钗对绘画的整体构思和构图也是高手。
“这园子却是像画儿一般,山石树木,楼阁房屋,远近疏密,也不多,也不少,恰恰的是这样。
你若照样儿往纸上一画,是必不能讨好的。
这要看纸的地步远近,该多该少,分主分宾,该添的要添,该藏该减的要藏要减,该露的要露,这一起了稿子,再端详斟酌,方成一幅图样。
”第三,她还对楼台房舍的画法技艺也了如指掌。
“第二件:这些楼台房舍,是必要界划的。
一点儿不留神,栏杆也歪了,柱子也塌了,门窗也倒竖过来,阶砌也离了缝,甚至桌子挤到墙里头去,花盆放在帘子上来,岂不倒成了一张笑话儿了!”第四,她对画中人物安插的讲究也作了具体指导。
“第三:要安插人物,也要有疏密,有高低。
衣褶裙带,指手足步,最是要紧;一笔不细,不是肿了手,就是瘸了脚,染脸撕发倒是小事。
红楼梦有关梦的诗句
《红楼梦》中有许多与梦相关的诗句,以下为你列举一些:
- 一场幽梦同谁近,千古情人独我痴。
——林黛玉《红楼梦·第五回》
- 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
——薛宝钗《红楼梦·第五回》-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林黛玉《红楼梦·第二十六回》
- 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
——《红楼梦·第一回》
这些诗句通过“梦”这一元素,表达了人物的情感、命运和对现实的思考。
解梦红楼《红楼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章回体长篇小说,成书于1784年(清乾隆帝四十九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
它的原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
作者曹雪芹,续作是由高鹗完成。
作者以贵族家庭的兴衰为主轴。
为避免文字触及时事被清政府干涉,于是虚构朝代,隐去真事,并以描写闺阁女子来避讳。
不过此书最为人所熟知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及薛宝钗之间的三角恋爱关系。
一.护官符(1)护官符:指地方上权贵的名单。
新上任的官员必须保护他们的利益,才能立住脚跟,保住自己的官职。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2)“白玉”句:形容贾家的富贵豪奢。
汉乐府《相逢行》:“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
(3)阿房宫,三百里:阿房宫是秦代营造的大建筑,规模极为宏大。
《汉书·贾山传》载:阿房宫长宽尺度为“东西五里,南北千步”。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阿房宫前殿为“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
所谓“三百里”,是借用唐代杜牧《阿房宫赋》“覆压三百余里,隔绝天日”的夸张说法,以形容史家的显赫。
(4)龙王:古代传说中多以为龙王珠宝极多,非常富有。
这里借龙王求请,极言王家的豪富。
(5)雪:“薛”的谐音字。
这里用的是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
问题:这四大家族之间有什么联系呢?看一看这四家的关系便知这张直接揭露封建政治的腐败和整个社会的黑暗与残酷的“护官符”,显示了:锦衣玉食的宁荣二府、脂浓粉香的大观园,原来只是吞噬无数被压迫、被剥削人民的血汗和生命的罪恶渊薮(yuān sǒu) ,表现了这封建势力的强大,表明金陵城这四大家族“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
渊薮(yuān sǒu):比喻人或事物集中的地方。
二.黛玉进贾府——林黛玉这篇文章选自《红楼梦》的第三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西宾,老师的雅称。
)这回说了两件事:其一是林如海请贾雨村护送女儿林黛玉到外婆家——贾府;林如海又向他的内兄(夫人之兄,黛玉之舅)贾政(宝玉之父),推荐黛玉的老师贾雨村,望贾政帮忙谋官。
其二是林黛玉进荣国府(贾府分宁国府和荣国府两房)和贾母、凤姐、宝玉见面。
重点是写凤、宝、黛三人。
《红楼梦》中林黛玉前世为离恨天上三生石畔一颗绛珠仙草,日见枯萎之时,得赤霞宫神瑛侍者即后来的贾宝玉灌溉,天地灵气而修成人体,然而仅修为女体,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
恰神瑛侍者凡心偶炽,意欲下凡造历幻缘。
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
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曹雪芹怀着深挚(zhì)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是《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
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
这一回是在全书中地位很重要的本回重点就在黛玉进贾府的这个过程,通过这么一个线索,曹雪芹把整个故事的序幕完全呈现给读者,将贾家的重要人物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
首先出场就是贾母,一个慈祥的老太太,接着是王夫人、刑夫人、李纨。
然后三春:迎春、探春、惜春开始出场。
一句“我来迟了”引出了王熙凤,并将她刻画的淋漓尽致。
最后出场的就是最重要的一个人物:贾宝玉。
这也是宝黛初次见面。
而本回目最后以一封书信的方式,引出了本书的另一位女主角,那就是薛宝钗!我们可以用"豹头虎尾"来形容<红楼梦>的整个故事,那么这一回实际上就是"豹头" 。
但遗憾是本文有删节,没有完整的把这些呈现在我们面前。
三.第一段说林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多说一句,多行一步,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那么文章哪里体现出了这一点呢?1. (第12段第14段)黛玉的留心与在意,还表现在随时改正一些不适宜的对答上。
比如当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照实回答:“只刚念了《四书》。
”但当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时,贾母却说:“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黛玉听得贾母这样说,觉得自己刚才失了口,所以当宝玉问她读什么书时,黛玉便改口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谨慎态度又再次体现出来。
2. (第7.9.10.12段)黛玉见了外婆,接着到母舅家拜访。
在去宁国府途中,黛玉还留意所经过的地方“度其房屋院宇,必是荣府中花园隔断过来”,体现这孩子真是处处留心。
贾赦不来接见,但传回话时,黛玉还是要“连忙站起来一一听了”。
邢夫人“苦留”她吃晚饭,她婉言谢绝了:“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一席话既表明了她对邢夫人的尊敬与感激,又表明了自己顾全大局的礼节,说明她待人接物是处处留心的。
来到王夫人屋里,老嬷嬷让黛玉炕上座,黛玉度其位次,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又显黛玉识大体。
王夫人坐在西边下首,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而黛玉料定那是贾政之位,贾政虽不在家,绝不肯坐贾政之位,便向挨炕的椅上坐了。
可见,黛玉连坐在哪里,都非常细心,绝不轻易从事。
在贾母房中吃饭时,更是如此。
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当王熙凤拉黛玉入座时,黛玉也十分推让了一番,直到贾母作了解释后,方才告了座,坐了。
3. (第5段)凤姐进来,黛玉连忙起身,这是礼节,同时还听出贾母说“凤辣子”是玩笑话,若是一般小孩子,就顺势接口称之了,黛玉略加迟疑才以“嫂”呼之,足见黛玉的谨慎。
(第4段)林黛玉进贾府时的年龄问题一直都是一个争议,有人说六岁、七岁,有人说九岁、十岁,甚至十一到十三岁都有人说。
(第14段)宝黛初见时的对话: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红楼梦》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交代黛玉五岁起跟着雨村读书,读到六岁时恰好一年,然后便和雨村一道进了都中,这与黛玉自己跟宝玉说的“只上了一年学”刚好吻合,由此可见,黛玉到了贾府的时候是六岁。
黛玉六、七岁光景,便能做到“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多说一句,多行一步”,这黛玉的绝顶聪明,也让人叹服啊!四.林黛玉美不美?(第3.5段)作者细腻的着墨来描绘三春和王熙凤的美,但未见作者直接来面试黛玉之美外在美(第5.14段)初见黛玉,作者并未直接着墨来描绘她的美,而是巧借凤姐的嘴及宝玉的眼来突出林黛玉的绝世美丽。
心直口快的凤姐一见黛玉即惊叹:“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而在宝玉的眼中:“两弯似蹙(cù)非蹙罥(juàn)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yè)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比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好一个“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笔至此处,一个活生生的“绝美”黛玉已跃然纸上。
内在美林黛玉是敏感而善良的,她寄人篱下的处境让她总是小心翼翼的为人处事,“生怕被人看轻了去”的心态;另一方面,一个兰心慧质的女孩儿的小心眼儿更可以为她增添些“灵慧与可爱”之处,从而使林黛玉这个角色的塑造变得更加生动、有血有肉、感人至深。
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在较大部分的一些的文学作品中,作者们往往对正面的角色作太多的褒扬而使主人公几达神化的程度,这就导致人物的塑造脱离了现实生活变得空泛无趣、了无动人之情了。
本是天外飞仙,何故凄凉如是?曹翁笔墨之神,亦在于此,一方面让黛玉“美丽”到极至,一方面又让她“凄凉”而至身死!于是乎,一个跨越无数时空的、恒久的悲剧性人物--“凄美的林黛玉”至此“雕塑”而成,“活生生”站在你的面前,让人为她尽情的感痛伤心,耿耿而不能忘怀。
“凄”主要表现在林黛玉的“身世凄凉、纤弱多病”,“美”则表现在“外在、内涵、艺术”这几个方面。
两者相加就构成了林黛玉“凄美”的悲剧形象。
五.身世凄惨(黛玉的最终命运是怎样的呢?)1.曾经一度视黛玉为掌上明珠的贾母,在意识到黛玉的心事后,明确表示不能将她许配给宝玉,并在薛林两人比较后明显倾向于薛宝钗。
王熙凤在贾母的态度明朗后,便使出了“偷梁换柱”之计,对宝玉说给他娶林妹妹而实际上给他娶的是薛宝钗。
“风刀霜剑严相逼”,林黛玉在绝望中一病不起,临终前在绝望悲愤之中,焚烧了象征着她与宝玉纯洁爱情的诗帕和记载着她心声的诗稿。
可见黛玉之死,既是社会悲剧,也是性格悲剧。
林黛玉性格上的缺陷掩盖不了她叛逆思想的光芒。
当她的爱情幸福被扼杀时,表现得那样的勇敢、决绝,她以死向黑暗的社会表示强烈的反抗。
2.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判词)“玉带林中挂”一句是说林黛玉,前三字倒读即谐其名,暗示林黛玉最后的结局是用自己所系腰带自缢身亡,吊死在她葬过花的桃花树林中。
【古时多用“玉”字多形容女子及女子所用之物如:玉体、玉袖等,所以在这里玉带是指林黛玉所系腰带。
】而刘心武先生考证,玉带嵌有玉石,不能作为悬梁之用,又言黛玉应是沉湖自尽。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两句的暗示是指林黛玉和薛宝钗。
“堪怜咏絮才”一句是说林黛玉。
意思是如此聪明有才华的女子,她的命运是值得同情的。
“咏絮才”,用晋代谢道韫的故事。
有一次,天下大雪,谢道韫的叔父谢安,对雪吟句说:“白雪纷纷何所似?”道韫的哥哥谢朗(“兄子胡儿”)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
”谢道韫接着说:“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安一听,大为赞赏。
总结:林黛玉是个怎样的人?林黛玉本篇文章展现出了林黛玉的娇贵、清高、敏感、多疑。
在全书当中她更是伤感、孤高自许、目无下尘,带有相当浓厚的贵族气味的一个凄美女子。
要知端的,咱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