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攻读硕士专业学位联考体育综合-4
- 格式:doc
- 大小:58.65 KB
- 文档页数:16
【导语】近⼏年随着社会上对于学历的要求不断提⾼,很多喜欢体育的考⽣会选择报考体育硕⼠,并且会享受到国家规定的就业政策,由毕业⽣与⽤⼈单位“双向选择”。
那么,体育硕⼠考试科⽬有哪些呢?下⾯是⽆忧考分享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参考!体育硕⼠考试科⽬有哪些 考试科⽬: 政治理论、外国语(英语、⽇语、俄语)、体育综合(包括运动训练学、学校体育学和运动⽣理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共计4门。
其中,政治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考试由各招⽣单位⾃⾏组织,时间⾃⾏安排。
外国语(英语、⽇语、俄语)、体育综合全国联考,统⼀命题、统⼀考试。
考试语种为⽇语、俄语的考⽣,只限报考东北师范⼤学。
报考条件: (1)国家承认学历的普通应届本科毕业⽣。
(2)具有国家承认的⼤学本科毕业学历的⼈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职⾼专毕业学历后,经过两年或两年以上学习或⼯作且进修完相应本科段主⼲课8门课程(能提交有进修学校教务处公章的成绩单)的⼈员,按⼤学本科⽣同等学⼒⾝份报考。
(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和成⼈⾼校(含普通⾼校举办的成⼈⾼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按本科毕业⽣同等学⼒⾝份报考。
(5)已获硕⼠学位或博⼠学位的⼈员。
(6)在校研究⽣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注:⽬前国家本科毕业证书分普通⾼等教育、成⼈⾼等教育和⾼等教育⾃学考试毕业证书三类。
就业前景: 全⽇制体育硕⼠专业学位硕⼠研究⽣毕业时享受国家规定的就业政策,由毕业⽣与⽤⼈单位“双向选择”。
由于体育硕⼠专业学位的培养⽬标与培养过程强调体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体育实践能⼒的培养,实践教学时间长、针对性强,有⼀定的实践经历,加上“双导师”的指导,体育硕⼠专业学位毕业⽣具备更多的适应社会需求的职业能⼒,就业前景将更加宽⼴。
随着体育硕⼠专业学位教育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体育硕⼠专业学位毕业⽣将⽇益受到全社会的认可和欢迎。
就业⽅向: 本专业毕业⽣可前往⾼校、俱乐部等体育类场所从事体育教学类⼯作。
在职⼈员攻读硕⼠学位考试是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教育发展中⼼统⼀组织的考试。
⼀、招⽣类别
在职⼈员攻读硕⼠学位是⼀种⾮学历教育的研究⽣教育形式,包括以下三种:
1、在职⼈员攻读硕⼠专业学位,包括法律硕⼠(J.M)、教育硕⼠(Ed.M)、体育硕⼠、汉语国际教育硕⼠(MTCSOL)、翻译硕⼠(MTI)、艺术硕⼠(MFA)、⼯程硕⼠、农业推⼴硕⼠、兽医硕⼠、风景园林硕⼠、公共卫⽣硕⼠(MPH)、军事硕⼠、⼯商管理硕⼠(MBA)、会计硕⼠(MPAcc)、公共管理硕⼠(MPA)。
2、⾼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学位。
3、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学位。
⼆、报考的条件
在职⼈员攻读硕⼠学位的每⼀种类别都有⼀些特殊的报考条件,如对报考者所从事⾏业、⼯作年限的要求等。
三、报名⽅式及考试时间
采取上报名与现场确认相结合的⽅式。
即报考者在报规定时间内,通过互联登录有关省级主管部门指定站,按照要求填写、提交报名信息;然后在规定的现场确认时间内,到指定现场照相、确认报名信息。
上报名时间通常为7⽉中、下旬。
现场确认时间原则上安排在7⽉末左右,各省级主管部门根据本地区情况具体安排,并告知考⽣。
在职⼈员攻读硕⼠学位⼊学考试实⾏全国联考,时间通常是在当年⼗⽉,⼜称“⼗⽉联考”。
在职攻读硕士专业学位联考体育综合-10(总分150,考试时间90分钟)第一部分客观题一、单项选择题1. 素质教育的特征包括等。
A.科学性、基础性、规范性、主体性 B.全面性、渐进性、差异性、规范性 C.全体性、全面性、主体性、基础性 D.认知性、教育性、差异性、思想性2. 比较下列四种方法,更有利于提高有氧代谢供能能力的方法是 A.短时间重复训练方法 B.间歇性循环训练方法 C.中时间持续训练方法 D.高强性间歇训练方法3. 长时间重复训练方法主要适用于以下哪种供能系统条件下的运动技术、战术、素质的训练工作 A.无氧磷酸原供能系统 B.无氧糖酵解供能系统 C.无氧、有氧混合供能系统 D.有氧供能系统4. 不属于提高运动认知和传承运动文化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A.要重视体育学习中的“认知”因素,要完成“学懂”的目标 B.要重视培养运动表象和再造想象 C.要重视“发现式学习”和“问题解决式教学法” D.要让学生认识文化的内涵5. 只有优秀运动员才可以应用的负荷增加的方式是。
A.直线式 B.跳跃式 C.阶梯式 D.波浪式6. 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通常把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
A.外环境 B.内环境 C.稳态环境 D.代谢环境7. 竞技体育是由若干运动员组成的群体行为,必须有一定数量的运动员同时参与才有可能组织竞赛活动。
这体现了竞技体育的 A.竞争性 B.规范性 C.观赏性 D.集群性8. 单元体育教学目标的主要工作是。
A.教学时空的情景和45分钟的条件 B.运动项目的特性及其学理 C.学期所在季节对教学的影响和学期的教学安排 D.各个学段学生的生长发育特点9. 学校体育的功能中,下列不正确的是。
A.教育功能、健身功能 B.娱乐功能、文化功能 C.辐射功能、经济功能 D.竞技功能、政治功能10. 无论什么激素,要发挥生理效应,它都是先与结合。
A.细胞膜 B.细胞核 C.受体 D.酶11. 个体乳酸阈水平可用来评定运动员的能力。
在职攻读硕士专业学位联考体育综合-7(总分:15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第一部分客观题单项选择题(总题数:30,分数:30.00)1.学校体育是我国体育的基础,因此 ( )A.体育的发展就要遵循学校体育的发展规律B.体育教师必须承担教练员的责任C.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D.学校体育就要以增强人民体质为主(分数:1.00)A.B.C. √D.解析:2.径赛运动员作高抬腿跑和小步跑练习主要是为了提高 ( )A.速度 B.最大力量C.耐力 D.灵敏(分数:1.00)A. √B.C.D.解析:3.下列属于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是 ( )A.视听引导法 B.领会教学法C.发现法 D.情景教学法(分数:1.00)A.B.C. √D.解析:4.学年体育教学目标的搭载文件是( )。
A.各个教师的《单元教学计划》B.学校和体育教研组的《某某年度第一(二)学期教学计划》C.国家颁布的各学段的体育教学文件,如《全日制初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等、学校的体育教学规划等D.国家教学文件,如教育部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教学计划》、体育教学理论书籍(分数:1.00)A.B.C. √D.解析:[解析] 单元体育教学目标的搭载文件是:各个教师的《单元教学计划》。
学期的体育教学目标的搭载文件是:学校和体育教研组的《某某年度第一 (二)学期教学计划》。
学年体育教学目标的搭载文件是:国家颁布的各学段的体育教学文件,如《全日制初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等、学校的体育教学规划等。
学段体育教学目标的搭载文件是:国家教学文件,如教育部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教学计划》、体育教学理论书籍。
5.对人的工作效率不起良好作用的赛前反应有( )。
A.血糖适当升高 B.血压适当升高C.尿频 D.心率适当升高(分数:1.00)A.B.C. √D.解析:[解析] 赛前运动员出现适当的血糖、血压、心率升高,能提高机体代谢水平,有助于提高运动能力。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全国联考考试大纲及指南第一篇运动训练学一、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一)竞技体育概述1.竞技体育释义2.竞技体育的形成动因3.竞技体育的基本构成要素4.竞技体育的特点与社会价值(二)运动训练概述1.运动训练释义2.运动训练的基本阶段3.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三)运动训练学概述1.运动训练学释义2.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3.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任务4.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一)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1.运动成绩释义2.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二)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构成1.竞技能力释义2.竞技能力的构成3.竞技能力与运动能力的异同4.竞技能力与训练水平的异同三、运动训练原则(一)运动训练基本原则概述1•训练规律与训练原则的概念2•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二)竞技需要原则1•竞技需要原则的概念2•竞技需要原则的理论依据3•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三)有效控制原则1•有效控制原则的概念2•有效控制原则的理论依据3•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四)周期安排原则1•周期安排原则的概念2•周期安排原则的理论依据3•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五)适宜负荷原则1•适宜负荷原则的概念2•适宜负荷原则的理论依据3•适宜负荷原则的训练学要点4•科学地处理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关系5•科学地根据项目的性质安排负荷(六)区别对待原则1•区别对待原则的含义2•区别对待原则的理论依据3•区别对待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七)适时恢复训练原则1•适时恢复训练原则释义2•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3•贯彻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四、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一)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1•运动训练方法概述2•运动训练方法体系3•运动训练手段概述4•运动训练手段体系(二)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1重复训练法2•间歇训练法3.变换训练法4•循环训练法(三)运动训练常用手段1.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2•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3•固定组合练习手段4•变异组合练习手段五、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一)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1体能训练释义2•运动员体能的构成3•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二)力量素质及其训练1力量素质释义2•最大力量的训练3.快速力量的训练4•爆发力的训练5•相对力量的训练6•力量耐力的训练(三)速度素质及其训练1速度素质释义2 •反应速度的评定与训练3.动作速度的评定与训练4.位移速度的评定与训练(四)耐力素质及其训练1耐力素质释义2 •有氧耐力的评定与训练3•糖酵解无氧代谢供能的无氧耐力的评定与训练4•耐力训练的方法与手段六、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一)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概述1运动技术释义2 •动作要素与技术结构(二)技术训练常用的方法1.直观法与语言法2 •完整法与分解法3.想象法与表象法4.减难法与加难法(三)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1.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木的关系2.处理好特长与全面技术的关系3.处理好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4.处理好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5.抓好技术风格的培养七、运动员的战术能力及其训练(一)竞技战术与运动员的战术能力1.竞技战术的定义2•竞技战术的构成3.运动员的战术能力(二)战术训练方法1.分解和完整战术训练方法2.程序训练法3.模拟训练法4.实战法(三)战术方案的制订1.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2.制订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八、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一)运动员心理能力概述I-运动员心理能力释义2运动员心理能力的重要作用3.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类型(二)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的常用方法1意念训练法2•诱导训练法3•模拟训练法(三)几种心理现象及其克服方法1心理紧张的几种常用克服方法2•使用表象放松法和自我暗示放松法的关键3•心理胆怯的克服方法4•情绪消极的克服方法5•情绪激动的克服方法(四)运动智能概述1运动智能释义及构成2 •运动员智能训练的重要作用3•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方法九、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一)状态诊断与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1状态诊断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2 •建立目标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二)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完整体系1.训练状态与训练目标的构成2 .起始状态诊断的基本内容(三)训练目标的基本内容1.运动成绩指标2•竞技能力指标3•训练负荷指标十、运动训练计划(一)运动训练计划概述1•运动训练计划释义2.制订运动训练计划的意义3•运动训练计划分类(二)多年训练计划1•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释义2.制订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3•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划分与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和负荷特点4•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年龄特征5•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负荷特征6•基础训练阶段的多年训练计划7•专项提高阶段、最佳竞技阶段的多年训练计划&竞技保持阶段的多年训练计划(三)运动训练课时计划与组织1•训练课的种类2•不同类型训练课的特点3•不同任务训练课的要求4•训练课的结构5•训练课的负荷量度第二篇学校体育学一、学校体育总论(一)学校体育的发展历史1 •国外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2•我国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二)学校体育与现代社会1•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2•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3•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三)学校体育的结构、功能与目标1•学校体育的结构2•学校体育的功能3•学校体育的目标二、体育课程(一)体育课程的含义1•体育课程的概念2•体育课程的特性(二)体育课程的编制1 •体育课程的目标2•体育课程的内容(三)我国体育课程发展的历史经验与改革趋势1历史经验2 •改革趋势三、体育教学(一)体育教学活动的要素1构成要素2 •体育教师、学生、体育教材之间的关系(二)体育教学目标1体育教学目标的概念2•体育教学目标的功能3•体育教学目标的层次(三)体育教学过程1体育教学过程的概念2 •体育教学过程的性质3.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4•体育教学原则体系(四)体育教学方法1体育教学方法的概念2.选择体育教学方法的依据3•中小学常用体育教学方法及其基本要求(五)体育教学计划1.体育教学计划的含义2.单元体育教学计划3•课时计划(六)体育教学实施1.体育教学常规2.体育教学中队列队形的运用3.体育教学中场地器材的布置4.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四、课余体育(一)课余体育的地位和特点1•课余体育的地位2 •课余体育的特点(二)课余体育锻炼的特点和原则1•课余体育锻炼的特点2•课余体育锻炼的原月五、学校体育管理(一)学校体育管理体制与法规1.学校体育宏观管理的机构与职能2•学校体育微观管理的机构与职能3•学校体育管理的依据与方法4•学校体育管理的主要内容5.学校体育管理法规(二)体育教师1•体育教师的劳动特点2•体育教师的基本条件3.体育教师的基本职责第二篇运动生理学、绪论(一)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二)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二、肌肉的活动(一)肌肉收缩的原理1•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2•肌肉的收缩过程(二)肌肉收缩的形式1.缩短收缩2.拉长收缩3 •等长收缩(三)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1张力与速度的关系2•长度与张力的关系(四)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形态、代谢和生理特征1形态特征2•代谢特征3.生理特征(五)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1•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2 •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的影响三、呼吸(一)呼吸运动与肺通气1•呼吸的定义及全过程组成2.呼吸的形式3•肺通气功能的评价4•训练对通气功能的影响(二)气体的交换长期运动对换气功能的影响(三)呼吸运动的调节1•呼吸运动的调节2 •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和调节(四)运动时的合理呼吸1.减少呼吸道阻力2.提高肺泡通气效率3.呼吸与技术动作相适应4•合理运用憋气四、血液(一)血液概述,1•体液2.血液组成(二)血液的功能1运输功能2、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功能3、护和防御功能(三)氧气的血液运输与氧解离曲线的意义1氧气的血液运输2、氧解离曲线及其生理意义(四)运动对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影响1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2运动对血红蛋白的影响五、血液循环(一)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1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2 •心脏泵血功能及其评价(二)血管中的血压和血流1动脉血压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2.静脉回流及其影响因素(三)运动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1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及调节2.长期运动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3•脉搏(心率)和血压测定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六、有氧、无氧工作能力(一)有氧工作能力1.最大摄氧量的概念、影响因素及测定方法2.乳酸阈概念、测定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3.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二)无氧工作能力1.无氧工作能力的影响因素2.无氧工作能力的测试与评价3.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七、肌肉活动与物质能量代谢(一)肌肉活动与物质能量代谢的相关概念1物质代谢2.能量代谢3.基础代谢率(二)糖代谢与运动能力1.糖的分解供能(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2•血糖浓度与运动能力3.糖原储备与运动能力4.运动与补糖(三)脂肪代谢与运动1.运动过程中脂肪代谢供能的特点2•运动对脂肪代谢的影响(四)运动与蛋白质代谢1.蛋白质的生理功能2运动对蛋白质代谢的影响(五)水的代谢1.水的主要生理作用2.运动状态下水的代谢(六)肾脏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1•肾脏在维持机体水平衡中的作用2•肾脏在维持机体酸碱平衡中的作用(七)运动对肾泌尿功能的影响1•运动与运动性蛋白尿2.运动性血尿(八)人体运动的能量供应1•人体三个供能系统的特征2.能量连续统一体理论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3•不同运动项目的能量供应4.运动时能耗量的计算及其意义八、运动技能的学习(一)运动技能的形成(条件反射学说)1.运动技能的概念和分类2•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3.体育教学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九、肌肉活动的激素调节(一)激素及其生理作用1.激素的概念2•激素的生理作用(二)几种主要激素的生物学作用1.糖皮质激素与应激反应2.儿茶酚胺与“应急”反应3•生长激素4.睾酮(三)兴奋剂及其危害1.兴奋剂与使用兴奋剂2.分类3.危害十、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的变化(一)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1 .赛前状态的概念2.准备活动(二)极点与第二次呼吸1 .极点2.第二次呼吸3.影响极点与第二次呼吸的因素(三)运动性疲劳1.概念2.产生机制3.判断运动性疲劳的指标及方法(四)恢复过程1 .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超量恢复)2.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措十^一、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分析(一)身体素质概述1身体素质的概念2 •发展身体素质的意义(二)力量素质1力量素质的概念2.力量素质的生理基础3•力量素质的训练(三)速度素质1.速度素质的概念及分类2•速度素质的生理基础3•速度素质的训练(四)耐力素质1.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练方法2.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练方法(五)灵敏与柔韧素质1.灵敏素质2.柔韧素质十二、体育教学与课余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分析(一)体育教学与课余运动训练的负荷阈1.负荷阈的组成2.体育教学负荷阈的特征与调控3•课余运动训练负荷阈的特征与调控(二)体育教学与课余运动训练效果的生理学评定1.安静状态下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2•定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3•极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十三、儿童少年与体育运动(一)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与运动1.运动系统2.氧运输系统(二)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身体素质发展的特点十四、环境与运动(一)高原环境与运动1.高原环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2.高原训练(二)热环境与运动1•预防热危害的原则2 •补充体液的原则与方法。
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管理类专业学位联考综合能力试题⼀一、问题求解:第1~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A 、B 、C 、D 、E五个选项中,只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1. 油价上涨后,加一箱油比原来多花20元,一个月后油价下降,则加一箱油需要花( )元。
A.384 B.401C.402.8D.403.2E.4042. 已知甲、乙两公司的利润之比为3:4,甲、丙两公司的利润之比为1:2,若乙公司的利润为3000万元,则丙公司的利润为( )万元。
A.5000B.4500C.4000D.3500E.25003.一个分数的分母和分子之和为38,其分子分母都减去15,约分后得到,则这个分数的分母与分子之差为A.1B.2C.3D.4E.54.A.B.C.D.E.5. 某公司财务部有男员工2名,女员工3名,销售部有男员工4名,女员工1名,现要从中选出2男1女组成工作小组,并要求每部门至少1名员工入选,则工作小组的构成方式有( )种。
A.24B.36C.50D.51E.686. 甲乙两人从同一地点出发,甲先出发10分钟,若乙跑步追赶甲,则10分钟追上,若乙骑车追赶甲,每分钟比跑步多行100米,则5分钟追上,那么甲每分钟走的距离为( )米。
A.50B.75C.100D.125E.1507. 如图,已知点,若点使得最大,则A.B.C.D.E.8. 由于疫情防控,电影院要求不同家庭之间至少隔一个座位,同家庭的成员要相连,两个家庭去看电影,一家3 人,一家2人,现有一排7个相连的座位,符合要求的做法有( )种。
A.36B.48C.72D.144E.2169. 方程的所有实根之和为A.-4B.-3C.-2D.-1E.010. 如图,从一个棱长为6米的正方体中裁去两个相同的正三棱锥,若正三棱锥的边长AB为,则剩余几何体的表面积为A.168B.C.D.E.11. 如图,在三角形中,,平分交于,平分交于,和交于,A.B.C.D.E.12. 跳水比赛中,裁判给某选手的一个动作打分,其平均值为8.6,方差为1.1,若去掉一个最高得分9.7和一个最低得分7.3,则剩余得分的A.平均值变小,方差变大B.平均值变小,方差变小C.平均值变小,方差不变D.平均值变大,方差变大E.平均值变大,方差变小13.设为正实数,则的最大值为A.B.C.D.E.14. 如图,在矩形中,,分别为,的中点,从中任取3个点,则这3个点为顶点可组成直角三角形A.B.C.D.E.15. 快递员收到3个同城快递任务,取送地点各不相同,取送件可穿插进行,不同的送件方式有( )种。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与思考作者:商令国来源:《现代交际》2013年第03期[摘要]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是我国现有的16个专业学位之一,自2005年起非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招生至今不过五年的时间,作为一个新兴的教育学位,其在教育培养的各环节均以突出实践性和实用性为特点,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同时也凸显了许多应及时解决的问题。
本文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旨在为优化体育专业学位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体育专业学位教育[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3-0242-01我国体育研究生培养工作始于1978年,为体育教学和科研培养了大批高级体育人才。
体育研究生的培养无疑为我国体育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从我国体育类研究生培养的模式看,二十多年来是以培养学术型研究生为主,主要从事基础理论的研究,而从目前社会对体育领域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来看,更倾向于职业性、复合性和应用性。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作为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体育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自2005年试办至今不过七年的时间,然而,由于体育专业学位教育起步较晚,因此在招生录取、课程设置、培养方式、学位论文等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本文旨在剖析目前我国体育专业学位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供适切的研究策略和建议,为体育专业学位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以促进我国体育专业学位教育的良性发展。
一、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目前,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具有系统专业知识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
招生对象一般为学士学位获得者,具有体育运动实践经验;在体育领域从事教学、训练和管理工作的在职人员,包括中小学和大学的运动训练人员、各级运动竞赛的管理人员、中高级体育锻炼的指导人员等,高等院校大学专科毕业后,有三年以上运动实践经验,并具有运动健将以上运动技术等级者。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全国联考模拟题六第一部分客观题四、体育综合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31. 适合举重和投掷运动员力量练习的最佳负荷是()A.5RM负荷B.6-10RM负荷C.1-15RM负荷D.16-20RM负荷32. 下列哪种收缩不做机械功()A.向心收缩B.等长收缩C.离心收缩D.等动收缩33. 在血管的损伤部位,血小板的黏附出现后,损伤的组织或红细胞释放出()诱聚物质使血小板发生第一相聚集。
A.组织胺B.凝血酶C.ADPD.ATP34. 进行动力性运动时,收缩压明显升高,其机理主要是由于()造成的。
A.外周阻力增加B.心输出量增加C.循环血量增加D.血管舒张35二氧化碳对呼吸的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刺激()A.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B.外周化学感受器C.脑桥调整呼吸中枢D.延髓化学感受器36. 用以检查学生学习成绩为主的课称为()。
B、复习课C、考核课D、综合课37. 身体发展主要包括( )等多方面综合的发展。
A.身体形态、身体机能、体能、机体适应能力B.身体形态、身体机能、技能、社会适应能力C.身体状态、身体机能、体能、基本活动能力D.身体姿势、身体机能、体能、机体适应能力38. 体育与健康课是()的基本组织形式,它是根据教育部制定的教学计划所开设的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体育教育过程。
A.学校体育B.业余训练C.课余活动D.体育竞赛39. 在制定学校体育目标时学生()学科三个因素是交互起作用的,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不可能单独成为学校体育目标的来源。
A.社会B.家庭C.学校D.班级40. 学校体育的主要手段,是()运动技能的学习及参与运动的行为。
A.体能的练习B.体育活动C.体育教学D.个性培养41. 集体战术的基本要求为:第一,严密的组织性。
第二,高度的一致性。
第三,()A.高度的协调性B.高度灵活性C.战术合理性42. 赛前训练周素质训练的基本特点是()A.增加一般素质B.增加专项素质C.增加一般和专项素质D.降低专项素质43. 发展专项运动素质、发展竞技状态、参加热身比赛是()主要任务。
在职攻读硕士专业学位联考体育综合-4(总分:14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第一部分客观题单项选择题(总题数:30,分数:30.00)1.学前教育阶段体育的重点是( )。
A.促进学生动作技能的发展B.巩固简单动作技能的基础上,开始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一些较复杂的动作技能和一些生活技能C.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态度D.培养学生的各种体育能力(分数:1.00)A. √B.C.D.解析:[解析] 促进学生动作技能的发展是学前教育阶段体育的一个重点。
要在巩固简单动作技能的基础上,开始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一些较复杂的动作技能和一些生活技能,以便为后一阶段的体育奠定基础。
2.以下正确的说法是( )。
A.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以情景和竞赛活动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有运动游戏法、运动竞赛法、情景教学法、练习法B.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以身体练习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有分解练习法、完整练习法、领会教学法和循环练习法等C.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以直接感知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有动作示范法、演示法、保护与帮助法、视听引导法、纠正错误法等D.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有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和提示法(分数:1.00)A.B. √C.D.解析:[解析] 以情景和竞赛活动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和比赛活动,使学生通过更生动丰富的运动实践体验陶冶他们的性情,提高运动能力,提高运动参与兴趣的一类教学方法。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以情景和竞赛活动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有运动游戏法、运动竞赛法、情景教学法。
以身体练习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是指那些通过身体练习和技能学习,使学生掌握和巩固运动技能、进行身体锻炼的方法。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以身体练习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有分解练习法、完整练习法、领会教学法和循环练习法等。
以直接感知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是指教师通过对实物或直观教具的演示,使学生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客观事物或现象而获得知识的方法。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以直接感知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有动作示范法、演示法、保护与帮助法、视听引导法等。
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是指通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运动技能的教学方法。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有讲解法、问答法和讨论法。
3.长时间重复训练方法主要适用于以下哪种供能系统条件下的运动技术、战术、素质的训练工作 ( ) A.无氧磷酸原供能系统 B.无氧糖酵解供能系统C.无氧、有氧混合供能系统 D.有氧供能系统(分数:1.00)A.B.C. √D.解析:4.在改革开放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学校体育出现的特点中,不正确的是( )。
A.学校体育思想有了新发展,科学研究出现新局面B.加强了课程建设C.加强了体育师资和场馆建设D.增加了经费投入(分数:1.00)A.B.C.D. √解析:[解析] 在改革开放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学校体育出现的特点包括;学校体育思想有了新发展,科学研究出现新局面;加强了课程建设;加强了体育师资和场馆建设;加强了学校体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5.超学段体育教学目标的主要功能是( )。
A.与其他学科相比的体育学科的定位目标B.大、中、小学之间相对比、相衔接的体育策略性目标C.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制订的年度发展性目标D.反映气候与学期日程安排的,由学年的体育教学目标分割而成的教学目标(分数:1.00)A. √B.C.D.解析:[解析] 超学段体育教学目标的主要功能是:与其他学科相比的体育学科的定位目标。
学段体育教学目标的主要功能是:大、中、小学之间相对比、相衔接的体育策略性目标。
学年体育教学目标的主要功能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制订的年度发展性目标。
学期的体育教学目标的主要功能是:反映气候与学期日程安排的,由学年的体育教学目标分割而成的教学目标。
6.反映心肺功能最重要的综合指标是( )。
A.最大吸氧量 B.最大心率C.时间肺活量 D.氧脉搏(分数:1.00)A. √B.C.D.解析:[解析] 最大摄氧量是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脏功能和肌肉氧利用率达到本人极限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氧量。
最大摄氧量也称为最大吸氧量或最大耗氧量。
它反映了机体吸收氧、运输氧和利用氧的能力,是评定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最大摄氧量作为一个综合指标,被认为是反映心脏功能的最重要的综合指标。
7.胰高血糖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 )。
A.加速肝糖原分解及糖异生作用,使血糖升高B.促进肝脏分泌胆汁C.使血液中游离脂肪酸浓度减少D.增强心肌收缩力,使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分数:1.00)A. √B.C.D.解析:[解析] 胰高血糖素的功能与胰岛素相反,是一种促进分解代谢的激素。
它具有很强的促进糖原分解以及糖异生作用,因而使血糖升高的效果非常明显。
8.腿部肌肉中快肌纤维百分组成占优势的人,较适宜从事的运动项目是 ( )A.800m跑 B.1 500m跑C.100m跑 D.1 500m游泳(分数:1.00)A.B.C. √D.解析:9.集体学习和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不正确的描述是( )。
A.学生的个性发展和集体教育本是相辅相成的B.良好个性体现应是在集体的道德共识和集体的行为规范范畴内的个体创新,而集体也应是包容了各种被允许的个人思想和行动自由的群体集合C.个性存在于集体之中,集体不存在个性D.不能一谈“集体教育”就否定那些合理的个性化的思想和行为,更不能一谈“个性发展”就纵容那些有悖于集体利益的不合理思想和行为的存在,要把“集体教育”和“个性发展”有机地结合在集体的活动和学习中(分数:1.00)A.B.C. √D.解析:[解析] 要处理好集体学习和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1)学生的个性发展和集体教育本是相辅相成的;(2)良好个性体现应是在集体的道德共识和集体的行为规范范畴内的个体创新,而集体也应是包容了各种被允许的个人思想和行动自由的群体集合;(3)不能一谈“集体教育”就否定那些合理的个性化的思想和行为,更不能一谈“个性发展”就纵容那些有悖于集体利益的不合理思想和行为的存在,要把“集体教育”和“个性发展”有机地结合在集体的活动和学习中。
10.“反应”和“适应”用于描述运动中人体机能的变化,两者主要的区别在于( )。
A.运动强度不同 B.效果不同C.调节机制不同 D.是一次练习还是长期训练的影响(分数:1.00)A.B.C.D. √解析:[解析] 反应是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表现出的应激性;适应是生物体对环境等的适应性。
因此,在描述运动中人体机能的变化时,两者的区别主要看是一次练习还是长期训练的影响。
11.运动过程中,单位时间内身体或者身体某部分移动的距离属于 ( )A.动作时间 B.动作速度C.动作距离 D.动作速率(分数:1.00)A.B. √C.D.解析:12.( )年我国进行了最有力度的体育课程改革,将体育课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
A.1987 B.2000C.2001 D.1993(分数:1.00)A.B.C. √D.解析:[解析] 2001年,我国进行了最有力度的体育课程改革,将体育课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施行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13.儿童少年身体各部分肌肉发育 ( )A.四肢先于躯干肌 B.伸肌先于屈肌C.上肢肌先于下肢肌 D.小块肌肉先于大块肌肉(分数:1.00)A.B.C. √D.解析:14.在极限强度运动中,肌肉中的ATP和CP在多少秒内就几乎耗竭 ( )A.15 B.30C.10 D.20(分数:1.00)A.B.C. √D.解析:15.超学段(12~16年)体育教学过程的特点不包括 ( )A.多模式性 B.全体性C.国家规定性 D.非全体性(分数:1.00)A.B. √C.D.解析:16.快肌纤维的代谢特征是( )。
A.乳酸脱氢酶的活性低,糖酵解能力高B.糖酵解能力低,乳酸脱氢酶的活性高C.糖酵解能力高,氧化脂肪能力低D.糖原含量高,有氧氧化能力强(分数:1.00)A.B.C. √D.解析:[解析] 快肌纤维中一些重要的与无氧代谢有关的酶的活性明显高于慢肌纤维,因此,快肌纤维的无氧代谢能力较慢肌纤维高。
而慢肌纤维中线粒体大而多,线粒体蛋白的含量也较快肌纤维多,慢肌纤维氧化脂肪的能力为快肌纤维的4倍。
因此,与慢肌纤维相比,快肌纤维糖酵解能力高,但氧化脂肪能力低。
17.提高乳酸供能能力的主要训练方法是 ( )A.重复性循环训练方法 B.强化性间歇训练方法C.中时间持续训练方法 D.中时间重复训练方法(分数:1.00)A.B. √C.D.解析:18.一个完整训练过程的终点是 ( )A.运动训练 B.运动员调整、恢复C.运动员现实状态诊断 D.实现运动员目标状态(分数:1.00)A.B.C.D. √解析:19.下列不属于动作要素的内容是( )。
A.动作轨迹 B.动作时间C.动作速度 D.动作方向(分数:1.00)A.B.C.D. √解析:[解析] 动作要素包括身体姿势、动作轨迹、动作时间、动作速度、动作速率、动作理论;动作节奏等七个方面。
而动作方向不是其构成要素之一。
20.运动时参与活动的肌肉血供增加,其重要机理是 ( )A.循环血量增加 B.静脉回流量增加C.心输出量增加 D.各器官血流量的重新分配(分数:1.00)A.B.C.D. √解析:21.乳酸阈反映了机体内的代谢方式是下列哪项的临界点或转折点 ( )A.由无氧代谢为主过渡到有氧代谢为主B.由糖代谢为主过渡到有氧代谢为主C.由无氧代谢为主过渡到糖代谢为主D.由有氧代谢为主过渡到无氧代谢为主(分数:1.00)A.B.C.D. √解析:22.进行等长练习能有效地发展( )。
A.最大静力性力量和静力耐力 B.速度耐力C.爆发力 D.相对肌力(分数:1.00)A. √B.C.D.解析:[解析] 等长练习时,肌肉收缩长度不变做等长收缩,因此,等长练习能有效发展最大静力性力量和静力耐力。
23.耐力性项目(长跑、长距离游泳等)运动员,心脏的主要变化为( )A.心肌增厚 B.心室容积增大C.心肌、心容积都增大 D.无明显变化(分数:1.00)A.B. √C.D.解析:24.制定单元体育教学目标的主要工作为( )。
A.各年龄的身心特点和学校的教育计划B.体育学科的特性与功能C.运动项目的特征及其学理D.教学时空的情景(分数:1.00)A.B.C. √D.解析:[解析] 制定单元体育教学目标的主要工作是:运动项目的特征及其学理。
25.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通常把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 ( )A.外环境 B.内环境C.稳态环境 D.细胞环境(分数:1.00)A.B. √C.D.解析:26.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通常把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