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中肥料利用率及其提高途径
- 格式:pdf
- 大小:523.08 KB
- 文档页数:6
提高化肥利用率的若干措施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化肥成为了农业生产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
但是,在使用化肥的过程中,由于许多原因,大量的化肥会被浪费,而且很可能给环境带来很大压力。
因此,提高化肥利用率成为当前农业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提高化肥利用率的若干措施。
一、正确选用化肥品种化肥品种有很多种,不同种类的化肥具有不同的化学特性和营养成分,种植不同的作物需要使用不同的化肥品种。
正确选用化肥品种是提高化肥利用率的第一步。
二、化肥施用技术的改进1.改变施肥方式不同的作物、不同的生长阶段需要不同的施肥方式。
比如对于一些浅根系的作物可以采取局部灌溉、水肥一体化等方式,这样可以减少化肥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
2.合理施肥量和时期施肥量是一定要科学合理的,在播种期和出苗期宜施氮肥,开花期和结果期适宜施用磷肥和钾肥,花果融合期适宜施用中微量元素肥。
3.改进化肥处理技术可以应用化肥处理技术来减少化肥的损失。
包括精细化肥技术、膜包覆肥料技术、控制释放肥技术、缓控释肥料等技术手段。
三、合理施肥管理合理施肥是实现化肥利用率提高的关键。
以下几点是有效的施肥管理措施:1.施肥前做好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根据土壤养分含量的不同,调整化肥配比以达到最佳的施肥效果。
2.注意轮作,可以用豆科植物作为间作或转作,促进土壤中微生物和茶素酸等分解成护色物质和有机肥料。
3.注意农业工作的机械化程度和自动化程度。
适当的机器和设备能够增加施肥的准确度,减少施肥的浪费。
四、培育高效的一、两化肥生产企业高效的一、两化肥生产企业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科学、精细、规范的化肥。
这些企业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化肥利用率。
比如推广减量化施肥技术、推广精细化肥技术等。
五、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化肥管理需要农民的协作,尤其是在化肥种类的选择、化肥使用方法、施肥时期、施肥量等方面,需要农民的主动参与和专业知识的转化。
因此,加强对农民的科学宣传和教育尤为重要。
提高水稻肥料利用率的途径分析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肥料是水稻生长发育的重要保障。
然而,随着化肥使用量的不断增加,肥料利用效率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提高水稻肥料利用率不仅有利于保护环境,减少化肥的施用量,还能增加农民的收益。
本文将从施肥技术、土壤管理和品种选育三方面分析提高水稻肥料利用率的途径。
一、施肥技术1.科学施肥。
根据土壤类型、水分状况和气候条件等因素,合理施肥。
可根据肥料种类、作物品种和生长期等,采用定量施肥、分期施肥、穴施、条施等方式,确保施肥量准确,吸收利用率高。
2.利用有机肥。
有机肥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持水能力,在提高水稻产量的同时,增加土壤肥料储量。
可采用秸秆、绿肥、动物粪便等作为有机肥,与化肥混施,使肥料的效果更好。
3.使用控释肥料。
控释肥料可以在作物生长期内缓慢释放养分,满足作物的需要。
采用控释肥料,既可以减少追肥次数,又可以减少肥料损失,提高肥料利用率。
二、土壤管理1.合理耕作。
采用积极耕作方式,使土壤松散、保水、保肥、增加通透性,有利于水稻的根系生长,提高肥料利用率。
2.调整酸碱度。
土壤酸碱度的调整直接影响水稻对肥料的吸收。
通过施用石灰、有机肥等方式,调整土壤的酸碱度,使土壤适合水稻的生长,提高肥料利用率。
3.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
土壤微生物可以协助水稻吸收养分,增强土壤肥力,提高肥料利用率。
采用农药的有效添加等方式,可以增加土壤微生物的数量。
三、品种选育1.优选适宜品种。
水稻品种的选择直接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均质度。
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气候条件等因素,选择适宜的水稻品种,提高水稻对肥料的吸收利用能力。
2.遗传改良。
通过遗传改良,提高水稻的吸收能力、生长速度和根系分布等,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肥料利用率。
综上所述,提高水稻肥料利用率的途径包括施肥技术、土壤管理和品种选育三方面。
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方法,提高水稻应用肥料的效果。
同时,还需加强科学技术研究,推广科学肥料、有机肥、控释肥等高效肥料的使用,为水稻保健增产提供更为可靠的技术保障。
耕地肥力提升的技术途径和措施耕地肥力的提升对于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粮食需求的不断上升,如何提高耕地的肥力成为了当前农业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技术途径和措施两方面探讨耕地肥力提升的方法,以期为农业生产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一、技术途径1.土壤改良技术土壤改良技术是通过改善土壤结构和提高土壤肥力来达到提升耕地肥力的目的。
常见的土壤改良技术包括有机肥施用、绿肥种植、有机物添加等方法。
有机肥施用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有机肥中含有丰富的养分,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
绿肥是一种绿色肥料,在农作物休耕期间种植,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和增加土壤养分,有助于提高耕地肥力。
有机物添加是指向土壤添加有机物质来改善土壤结构和提高土壤肥力,通常包括秸秆、稻草、木屑等有机物质的添加。
2.施肥技术施肥技术是通过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法来提高土壤肥力。
要进行土壤测试,了解土壤的养分含量和pH值,然后根据土壤测试结果选择适量的化肥进行施用。
要根据农作物的生长需求和不同生长期的养分需要,采取适时适量的施肥方法,避免过肥或缺肥的情况发生。
还可以采用定位施肥技术,即根据不同地块的土壤特性和作物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施肥,提高施肥的效益,减少养分的损失。
3.水土保持技术水土保持技术是指通过合理的措施和管理来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保持土壤肥力。
防止水土流失可以减少土壤中养分的流失,保持土壤的肥力。
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梯田、植被覆盖、植物栽培护岸等。
特别是在山区和坡地耕地上,采取水土保持技术可以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提高耕地肥力。
二、技术措施1.科学耕作制度科学耕作制度是指根据土壤性质和农作物的生长特点,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计划和种植结构,合理选择作物种植模式和耕作方式,达到提高土壤肥力的目的。
在种植结构上,要合理选择轮作和套作作物,避免单一作物的连作,防止土壤疾病和虫害的发生。
在耕作方式上,要注意保护土壤,避免过度耕作和过度开垦,减轻土壤侵蚀,保持土壤肥力。
怎样提高我国肥料利用效率近来年,我国很多地区有过量偏施氮肥的现象,部分地区,尤其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和在高经济价值的作物上,氮磷肥施用过量的现象也较普遍,造成氮素损失严重和部分地区土壤磷素积累。
加上大量的有机废弃物没能有效返回农田,对环境构成了威胁。
但是,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了我国的肥料施用必须达到作物持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田生产力持续提高、农村环境持续得到改善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改进施肥技术,减少氮素损失,提高氮肥当季回收率,提高氮磷钾等肥料施用的经济效益。
要针对我国农田高强度利用的特点,在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上有突破,在技术研究上有创新,在土壤肥力和肥料效益的监测和管理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此,提出如下建议:加强土壤养分循环规律和肥料高效利用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各种不同的养分在不同的土壤环境中有其特有的转化循环规律,不同养分以有机或无机等不同形式施入农田后,有各自的释放、转化、迁移以及被作物吸收、利用和再利用的规律。
在农田和区域尺度上,养分的循环供应和作物的吸收利用均有其时间和空间上的特定规律,这些规律将极大地影响肥料的利用效率和损失率。
因此,结合我国各地区具体情况,开展相关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是实现土壤可持续利用和高效施肥的根本需求。
加强土壤肥力和肥料效益监测等基础性工作土壤肥力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肥料效益是肥料资源高效利用的依据,要长期保障农田的可持续利用和肥料资源的高效利用,必须在主要农区和主要土壤上加强国家土壤肥力监测基地建设和建立国家肥料效益试验网,以实时掌握全国和各地区土壤养分和生产力状况,实时掌握全国和各主要农区主要作物对氮磷钾和中微量元素肥料的反应和施肥的增产效益,同时借助信息、数据库、网络技术等,逐步建立国家和地方不同级别的土壤肥力和肥料效益监测管理网络,形成全国性的土壤肥料信息交流和管理系统。
实现平衡施肥,培育养分供应均衡、肥沃、健康的农田提高肥料利用效率的关键是保证作物所必需的各种大、中、微量营养元素的全面均衡供应。
第45卷第5期土 壤 学 报V o l 145,N o 152008年9月ACTA P EDOLOG I CA S I N I CASep .,2008*农业部/9480项目/土壤养分管理技术引进与建立0(2006-G60)资助作者简介:张福锁(1960~),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养分资源高效利用研究收稿日期:2008-05-20;收到修改稿日期:2008-06-06中国主要粮食作物肥料利用率现状与提高途径*张福锁1 王激清1 张卫峰1 崔振岭1 马文奇2 陈新平1 江荣风1(1农业部植物营养与养分循环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植物―土壤相互作用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193)(2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河北保定 071001)摘 要 总结了近年来在全国粮食主产区进行的1333个田间试验结果,分析了目前条件下中国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和玉米氮磷钾肥的偏生产力、农学效率、肥料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等,发现水稻、小麦和玉米的氮肥农学效率分别为1014kg kg -1、810kg kg -1和918kg kg -1,氮肥利用率分别为2813%、2812%和2611%,远低于国际水平,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呈下降趋势。
造成肥料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包括高产农田过量施肥,忽视土壤和环境养分的利用,作物产量潜力未得到充分发挥以及养分损失未能得到有效阻控等。
要大幅度提高肥料利用率就必须从植物营养学、土壤学、农学等多学科联合攻关入手,充分利用来自土壤和环境的养分资源,实现根层养分供应与高产作物需求在数量上匹配、时间上同步、空间上一致,同时提高作物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协调作物高产与环境保护。
关键词 肥料农学效率;氮肥利用率;影响因素;提高途径中图分类号 S143 文献标识码 A随着人口的增加和耕地的减少,我国粮食安全与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尖锐。
化肥作为粮食增产的决定因子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近20多年来,我国化肥用量持续高速增长,粮食产量却始终增加缓慢。
提高水稻肥料利用率的途径分析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民族的重要粮食来源之一。
目前,我国的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前列。
随着农业生产不断发展,我们也越来越关注如何提高水稻肥料利用率,以保证水稻的生产效益和对环境的贡献。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提高水稻肥料利用率的途径。
一、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提高水稻肥料利用率的基础。
一方面,这意味着使用足够的肥料,足以满足水稻的养分需要;另一方面,它还意味着使用正确的肥料种类和施肥时间。
肥料种类和施肥时间的选择应考虑土壤养分含量、气象条件、生长期和品种等因素。
例如,在缺硼土壤中种植水稻时,应适度施用硼肥,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二、优化水稻根系发育水稻根系的生长良好是提高水稻肥料利用率的关键。
优化水稻根系发育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保持土壤肥力。
合理的施肥可以促进土壤肥力的提高,从而为水稻根系提供足够的养分。
同时,还应注意通过旋耕、翻耕和覆盖等措施,保持土壤结构和水分。
2、种植优良品种。
选择适合当地环境的水稻品种,具有良好的根系发育和吸收养分能力,可以帮助提高水稻肥料利用率。
三、利用生物技术生物技术是提高水稻肥料利用率的重要途径之一。
从植物遗传的角度,研究水稻肥料利用率的基因是提高水稻抗逆性的有效方法。
在这方面,可采用转录组学、功能基因组学等方法,进一步研究水稻肥料利用率的相关基因,促进水稻产量和品质的提高。
总之,提高水稻肥料利用率是保证高产优质水稻生产的必要条件。
为此,应综合运用合理施肥、优化水稻根系发育和利用生物技术等途径,进一步提高水稻肥料利用率。
试析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有效途径提高肥料利用率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对农业生产效益和环境保护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国农业面临着土壤肥力下降、农产品需求增加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如何提高肥料利用率成为当前农业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试析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以期为农业生产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科学施肥科学施肥是提高肥料利用率的关键。
合理施肥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利用率,减少养分的浪费。
科学施肥的关键在于精准施肥,不仅要根据土壤养分情况和作物需求进行施肥,还需考虑作物生长期的不同需求,合理搭配各种养分,避免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受到养分不足或养分过剩的影响。
二、选择合适的肥料选择合适的肥料是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根据土壤养分情况和作物的需求选择适合的肥料种类和品种,有助于提高养分的利用率。
在选择肥料时还需考虑肥料的溶解速度和养分释放速度,避免养分的损失和浪费。
三、采用生物有机肥生物有机肥是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生物有机肥富含有机质和微生物等有益成分,能够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增加土壤肥力,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与化学肥料相比,生物有机肥不仅能够降低肥料的用量,还能够提高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四、实施精准施肥实施精准施肥是提高肥料利用率的关键。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实现对作物需肥量和土壤养分状况的精准监测和诊断,为精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
五、耕作方式合理的耕作方式也是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通过采用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等措施,能够有效地提高土壤保肥保肥能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六、农作物品种选育选择适应当地土壤和气候条件的高产抗逆农作物品种,是提高肥料利用率的重要途径之一。
优良的农作物品种对养分的吸收利用率更高,不仅能够稳定作物产量,还能够减少对肥料的依赖,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七、培肥肥力提高肥料利用率是当前农业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提高水稻肥料利用率的具体措施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水稻生产成本,是水稻高产栽培上重要的技术问题。
提高水稻肥料利用率的途径,以期能以较少的肥料投入,获得较高的产量,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
1.合理配比在确定施肥的种类和总量后,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时期各营养元素需要的数量,确定基肥和追肥施用的比例、数量和次数,重点解决前后期施肥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
经补充和调整,使水稻在各生育时期都能均衡健壮地生长,达到减少肥料浪费、实现高产优质低成本的目的。
从水稻不同生育时期的需肥规律看,水稻分蘖期需氮量占全生育期的40%左右,拔节至抽穗占50%左右,抽穗后约占10%。
水稻对氮的吸收,在分蘖期和孕穗期达到2个高峰。
对磷的吸收,返青期至分蘖、拔节至孕穗、抽穗至成熟各占1/3左右,在水稻的分蘖初期和幼穗形成期是钾肥的营养临界期。
杂交水稻的需肥规律与常规水稻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齐穗和成熟阶段还要吸收24.6%的氮和19.2%的钾。
因此,杂交水稻施肥尤其要注重攻穗肥和水稻中后期补施钾肥[2]。
从水稻不同生育时期施肥对水稻产量结构的作用看,底肥和分蘖肥的作用是增加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穗肥的主要作用是增加单穗和颖花数,而粒肥的作用则是提高结实率和增加粒重。
建议氮肥插前底铺30%,分蘖始期施20%,分蘖高峰期施接续肥15%,穗肥抽穗前20~25 d施25%,齐穗施粒肥10%。
磷肥可在插前底铺或底肥和分蘖肥各施50%;钾肥底铺和穗肥各施50%。
2.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根据水稻主栽品种的增产潜力和产量目标以及土壤的肥力状况,确定适宜的氮、磷、钾和中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数量和肥料种类,以解决各营养元素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
在满足水稻所需各种营养成分的基础上,以最少的施肥量,最大限度地减少肥料浪费,实现水稻高产优质低成本的目标。
3.肥料利用率大力推行秋翻地,春季以旋代耙,以改善土壤结构,熟化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选择株型好、分蘖力强、根系发达、吸肥力强的品种,节省肥料又高产。
提高水稻肥料利用率的途径分析【摘要】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提高水稻肥料利用率对于粮食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当前水稻生产中存在的肥料利用率低的问题,本文从合理施肥、优化水稻品种、改良种植技术、土壤修复技术和应用生物技术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通过合理施肥可以避免施肥过量或不足导致的浪费或产量下降;优化水稻品种可以选育出更耐肥的水稻品种,提高肥料利用率;改良种植技术可以提高水稻对肥料的吸收利用效率;土壤修复技术可以改善土壤质地,增强肥料的供给能力;应用生物技术可以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提高肥料的有效利用率。
提高水稻肥料利用率的关键措施包括合理施肥、优化水稻品种和改良种植技术等方面的综合应用。
展望未来,水稻肥料利用率的提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实践,为我国水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支持。
【关键词】水稻、肥料利用率、合理施肥、优化品种、种植技术、土壤修复、生物技术、关键措施、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水稻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人口增长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水稻肥料利用效率成为当前农业生产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传统的施肥方式往往存在着肥料利用率低、土壤污染严重等问题,对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
提高水稻肥料利用率,实现高产高效的稻米生产已成为当前农业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水稻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需求不同的营养物质,过量或不足的肥料施用将导致浪费或影响产量和品质。
通过合理施肥,根据水稻不同生长期的需肥量和不同品种的肥料需求进行施肥,可以有效提高水稻肥料利用率。
选择适应当地土壤环境的水稻品种,优化种植技术,改良种植方式,合理调整施用肥料和提高施肥技术水平,也是提高水稻肥料利用率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应用生物技术研究提高水稻对肥料的吸收利用效率,改良水稻根系结构,增加氮磷等养分的吸收能力,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
土壤修复技术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和肥料保持力,减少肥料流失,提高肥料利用率。
浅谈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作者:马增来源:《农家致富顾问·下半月》2016年第07期摘要肥料施用效果如何,不及和肥料质量和数量有关,而且与施肥技术关系密切。
只有根据不同的土壤、不同作物生长发育规律,有重点按平衡施肥施用肥料,才能满足作物各生育期对养分的需要,从而达到优质高产目的。
关键词平衡施肥化肥利用率途径1.路径一:有机肥和化肥结合施用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是我国肥料工作的长期方针,其意义在于能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经济效益。
而且:(1)有机肥含有作物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和某些生物活性物质,而化肥所含养分除复合肥外,较单一。
有机肥与化肥所含养分、种类各不相同,配合施用能长短互补。
(2)有机肥肥效慢而稳,当季利用率低,但后效长;化肥多为速效肥,易被作物及时吸收,肥效快,但不持久。
两者配合施用,可相互弥补不足。
(3)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化肥中的无机氮可提高有机氮的矿化率,有机氮能提高无机氮的生物固定率。
增施有机肥在于养地,增施化肥在于用地,两者配合有利于作物高产与稳产。
2.路径二:根据不同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施肥作物营养的最大效率期往往是在作物生长的中期。
此时作物生长旺盛,吸收养分能力最强,从外部形态看,生长迅速。
但是,各种营养元素的最大效率期是不一致的,以氮素来讲,各种作物的情况又有所不同。
例如玉米的氮肥最大效率期在大喇叭口到抽雄初期;小麦在拔节到抽穗期。
农业生产上,根据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的特点,常采取适时追肥的方式,以满足作物对养分的最大需要,促进增产。
所以,在作物营养的最大效率期追肥可获得最佳施肥效果。
根据作物需要量施肥在土壤肥力、栽培条件、气候条件一定的报情况下,不同的作物都有一个最佳施肥量,一般农户应该按照最佳施肥量施用,氮肥过量作物徒长,抗病及抗倒伏能力下降,还会造成贪青,晚熟,产量和品质下降。
磷肥过量生育期则会缩短,产生早熟,同事也会造成产量及品质下降。
磷肥中的过磷酸钙施用过多会形成碳酸钙不溶的固体物质,改变土壤的理化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