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扶助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74.55 KB
- 文档页数:2
教育局扶助特困大学生方案一、方案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踏入大学校园,追求知识的光芒。
然而,在这背后,特困大学生的生活状况令人担忧。
他们肩负着家庭的期望,面临着生活的压力,如何在保证学业的同时,解决生活中的困境,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目标人群1.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承担学费、生活费等基本生活费用的大学生。
2.因特殊原因导致生活困难,需要临时救助的大学生。
3.需要精神关爱和心理辅导的大学生。
三、方案措施1.建立健全特困大学生数据库教育局联合各高校,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筛选出符合救助条件的学生,建立特困大学生数据库。
数据库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家庭住址、联系方式、所在学校、专业、经济状况等。
2.设立特困大学生救助基金教育局设立特困大学生救助基金,用于资助这些学生的学费、生活费等。
基金来源包括:政府拨款、社会捐赠、高校自筹等。
同时,鼓励企业和个人捐赠,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来源。
3.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教育局与高校共同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为特困大学生提供校内兼职岗位,让他们在保证学业的前提下,通过自己的努力赚取生活费用。
4.提供心理关爱和辅导针对特困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教育局联合高校设立心理辅导室,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咨询等活动,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克服困难。
5.落实国家资助政策积极落实国家资助政策,确保特困大学生享受到国家的各项资助。
如: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
6.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鼓励特困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拓宽人际关系,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四、实施步骤1.调查摸底:教育局联合高校,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全面调查,筛选出特困大学生。
2.建立数据库:将筛选出的特困大学生纳入数据库管理。
3.设立救助基金:教育局设立特困大学生救助基金。
4.开展勤工俭学:高校提供校内兼职岗位,特困大学生参与勤工俭学。
5.提供心理关爱:设立心理辅导室,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咨询等活动。
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摘要:我国普及高等教育,越来越多的学生踏入了高校,但一些问题日渐突出,如贫困生问题,大学贫困生已成为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国家对此采取了多种资助政策,但在解决物质方面问题的同时,更需要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本文就贫困大学生的一些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对策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075-02一、高校贫困生的状况1999年开始全国高校扩招,大大提高了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长远来看,无疑是一个好举措。
但高等教育并非义务教育,一些家庭无法承担起昂贵的学费,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贫困大学生。
高等院校贫困生是家庭经济条件困难,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很困难的学生[1]。
虽然教育部和各高校制定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为贫困生完成学业提供了一定的经济保障。
但解决他们经济危机的同时,却又面临着心理健康的危机。
贫困既可以成为奋发进取的动力,鼓励学生奋发向上,但有时也成为不少贫困生的心理障碍,如不及时适当的引导,势必会产生一些消极事件。
二、各种心理问题的体现(一)目标迷茫和其他大学生一样,在高考的指引下,把考上大学作为人生奋斗的唯一目标。
只有考上大学才是他们贫困生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
面对着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他们感到困惑,在“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下,受教育体制和社会风气的影响,其中蕴含着许多人为因素,一些平时学习成绩较差,能力一般的同学凭借优越的家庭背景却能找到很好的工作。
面对不公平的竞争现实,不少贫困生表现出气馁和无奈,甚至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
(二)焦虑焦虑是对外部事情或内在想法与感受的一种不愉快的体验[2]。
贫困生长期处于焦虑状态,自尊心受到某种程度的伤害,由此会引起紧张不安、担心、失望、焦虑、害怕、恐慌等负性情绪。
他们做出种种努力想改变现状,这与严酷现实又形成巨大的反差,使他们的心理受到严重的冲击,再加上社会和周围环境中的无形压力,如就业压力等,都会使贫困生处于焦虑的状态。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独立学院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干预措施探究摘要独立学院贫困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 经济上的贫困往往使他们心理上出现各种问题。
本文就独立学院贫困大学生基本状况及其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对独立学院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独立学院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措施Abstract The financially strapped students in independent institutes is a very special group, and the economic poverty often leads to their psychological problems. In this paper, the basic conditions of these students in independent institutes and their existing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re analyzed. On this basis, the author also raises some pertinent solutions and proposals from both theory and reality.key words independent institutes; financially strapped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oblem; interventions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高等学校贫困生的总体数量和所占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
据官方公布的数字,目前在全国普通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约240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0 %,特别困难学生的比例在5 %~10 %,人数大概在160万(中国青年报,2001年)。
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原因使得他们比其他大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心理压力,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和人际交往障碍等心理健康问题,并不同程度地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乃至健康成长。
高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研究【摘要】调查高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信息和心理健康水平,探讨影响高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关键词】高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近年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2013年4月,在中国知网上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心理健康”为主题词进行全文搜索可见发表文章共42655篇,其中,2000年及以前共发表论文2153篇;2001至2005年5年间,共发表论文7779篇;2006至2010年共发表论文22061篇,2011和2012年两年共发表论文10210篇,可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也越来越多地成为学术研究的主题。
许多研究者如谢桂阳、程刚,程利娜、冯金平,张海涛等人认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非困难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经济上的压力及成长中的挫折,易产生心理困惑,影响其心理健康,成为“心理贫困”。
但郑林科等人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都具有低心理健康水平,他们提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进行分层次研究,不能整齐划一。
本研究通过高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信息调查和心理健康水平调查,试图寻找高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以期为进一步做好高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扶助工作提供帮助。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广西某高职院校2012级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测试,剔除不全的问卷,有效问卷3590份,其中,女生1115人,占总人数的31.1%,男生2475人,占总人数的68.9%;被国家资助政策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有1230人,占总人数的34.3%,非经济困难学生有2360人,占总人数的65.7%。
(二)研究方法。
一是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CheckList90,简称SCL-90)。
SCL-90由Derogatis等人于1973年编制,共有90道题目,用于测量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等9个因子。
高校贫困生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摘要:高校贫困生问题是当下高校建设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贫困引发的一系列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高校的稳定和发展,不利于社会和谐。
如何推进贫困大学生工作,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促进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又是高等教育发展道路上面临的一大挑战。
因此,调查分析贫困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提出帮助贫困大学健康成长的具体措施,对于开展贫困大学生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解困对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高校学生增多,高校收费标准也比十年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大学生一般每年需要花费8000元到15000元不等。
而这笔费用对于一般的农村家庭和城市下岗职工家庭来说,是很重的一笔负担,而目前独生子女在农村还是很少,一般农村家庭子女都在两个以上,有的甚至出现四个,这些都致使高校贫困生队伍越来越大。
作为一个弱势群体,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不仅影响到贫困大学生的学业和生活,更影响到家庭、社会的稳定和谐,进一步约束了我国教育事业的高效发展。
贫困生问题目前已成为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普遍关注、家长操心、学校担心、学生忧心的带有社会性普遍性的一个问题,甚至影响到高校的稳定和发展。
一、贫困生的现状调查参照市民平均消费水平,贫困生的界定标准暂定为:1.本人月平均生活费、家庭人均收入在300元以下的,平时生活节俭,完成学业确有经济困难的学生;2.家庭所在地处边远经济较落后的农村地区或父母下岗无固定经济来源,以及残疾学生、单亲、父母离异(低收入家庭)的学生;3.少数民族学生及少数本人虽未主动申请但家庭确实贫困,且有相关证明情况属实的学生,可列为贫困生。
除符合以上条件外,还具备以下条件的,如烈士子女、孤儿、父母患有严重疾病或残疾(伤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及特殊困难家庭,家庭持有《特困证》、《社会扶助证》、《最低生活保障证》及本人月平均生活费与家庭人均收入在200元以下,难以维持基本生活的,列为特困生。
朋辈心理互助在贫困大学生心理帮扶中的应用研究[摘要]目前高校贫困大学生的人数日益增多,其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等是在贫困大学生中开展朋辈心理互助的依据。
可通过招募心理互助咨询员、实施培训、组建心理互助团队、开展团队活动等程序,将朋辈心理互助应用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帮扶中。
朋辈心理互助具有形成榜样、建立融洽咨询关系、实现“助人与自助”的特点。
[关键词]朋辈心理互助贫困大学生应用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和收费制度改革,贫困大学生数量日益增多,很多高校贫困生人数已经占学生总数的30%以上。
目前我国实施的相关资助政策都是重点围绕如何解决贫困生的经济问题,而贫困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其心理状况也令人担忧。
大量的调查显示,高校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相比存在更多的心理问题①。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低自尊、焦虑抑郁、人际交往状况较差、应对和防御方式比较消极、主观幸福感较低等②,严重阻碍其个人成长。
因此,贫困大学生不仅需要经济上的资助,更需要心灵上的关注、精神上的支撑和人格上的完善。
目前,我国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缺乏完整而独立的操作体系。
文章探索运用朋辈心理互助模式,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援助。
一、贫困生朋辈心理互助的内涵朋辈心理互助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互相给予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类似于心理咨询功能的帮助活动。
这种心理互助的过程是在朋辈之间进行的,这里的“朋辈”含有“朋友”和“同辈”的意思。
他们通常有共同的价值观念、经验、生活方式,年龄相近或者所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
③贫困生心理互助则是将朋辈心理互助模式应用于贫困生的人际交往中,这种心理互助的过程是在贫困大学生之间进行的,助人者和受助者可以在互助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彼此可以深入地了解对方的内心,深刻地体验对方的情感、思维。
贫困生心理互助的模式包括团体互助和日常互助两种方式。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作者:苏力来源:《现代职业教育.高职本科》 2016年第7期苏力(东南大学成贤学院,江苏南京 210088)[摘要]进入新时期后,我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也占了越来越大的比例,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重点对象。
因为没有足够的经济水平,导致其心理健康状况不尽如人意,各种心理问题逐渐突出且日趋严重,如自卑、抑郁等,如果不及时疏导,对学生健康、积极、乐观发展将是很大的阻碍。
[关键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9-0014-02目前,我国开始深化高等教育体制,不断拓展招生渠道,经济经济困难学生越来越多,不得不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根据相关调查数据表明,近些年来,有四分之一左右的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还有一些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大概占到百分之六左右。
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过程中,就需要对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充分掌握,以便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上文已经提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高校中占了越来越大的比例,其具有独特的心理特点与思想状况。
特别是社会节奏的加快,增强了就业、升学等竞争的激烈性,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如果不能够自我心理调节,将会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一)自卑心理调查数据表明,有超过70%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会产生自卑心理。
首先,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导致学生觉得不如他人优秀;其次,进入大学后,改变了学习环境,文化消费方式日趋时尚,学习工具科技含量不断提升,导致这些学生跟不上时代发展,无法适应各种变化,进而有自卑心理产生;最后,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也存在很大的不利因素,人际关系得不到合理处理,其自尊心较强,很容易受到个别同学言行的影响,进而造成自卑心理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