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曲病发病规律与防治技术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4
水稻稻曲病最佳防治时间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而稻曲病是水稻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病害之一。
稻曲病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给农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科学、准确地确定最佳的水稻稻曲病防治时间对农民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来探讨水稻稻曲病最佳防治时间,并提供一些建议和建议。
一、稻曲病概述稻曲病是由稻曲病毒引起的一种水稻病害。
它主要通过昆虫传播,如稻飞虱和普通水稻蚜虫等。
这种病害在水稻生长的各个阶段都可能发生,但其发病严重程度和影响因素有所不同。
二、水稻稻曲病发病因素稻曲病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病毒侵染水稻植株的数量、植株的抗病能力、昆虫活动、环境温度和湿度等。
在选择最佳的防治时间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1. 病毒侵染的时间窗口稻曲病毒可以在水稻生长的不同阶段感染植株,但在不同的阶段感染的严重程度和影响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生长初期和抽穗前是稻曲病的高发期,这是因为这些阶段植株抗病能力相对较弱。
在这两个阶段进行病毒防治是非常关键的。
2. 昆虫活动的季节变化稻曲病主要通过昆虫传播,而昆虫的季节活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对于稲曲病的防治来说,重点关注昆虫活动的季节变化,可以更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病害的发生。
3. 环境温度和湿度条件稻曲病的发病和流行也与环境温度和湿度有关。
较高的温度和湿度有助于稻曲病毒的传播和病害的发生。
在选择最佳防治时间时需要特别注意环境条件。
三、水稻稻曲病的最佳防治时间建议根据以上因素的综合考虑,我们建议以下时间段作为水稻稻曲病的最佳防治时间:1. 生长初期这个阶段是水稻最脆弱的时期,也是稻曲病在水稻中传播的关键时期。
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如合理使用昆虫防治药剂,加强田间管理,可以有效地减少稻曲病的发生和传播。
2. 抽穗前期抽穗前期是稻曲病发病的高峰期,此时病毒侵染植株的能力最强,飞虱活动最频繁。
及早采取有效的病毒防治措施,如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合理使用药剂等,可以有效地降低水稻稻曲病的发病率。
稻曲病的综合防治1.病状诊断该病只在水稻穗部发生,为害谷粒不能结实。
早期外观不明显,菌丝在谷粒内逐渐增大,使内外颖稍张开露出淡绿色块状物即孢子座,后呈黑绿色龟裂,散出粉末厚垣孢子。
一般病穗在水稻齐穗后4~5天始见,8~10天后为发病高峰。
高峰期病穗数占总病穗的75%以上,齐穗后15天病穗出齐持续10天左右。
2.发生规律病原菌以菌核在地面越冬,也可以厚垣孢子在种子上越冬。
病菌在24℃~32℃时发育良好,26℃~28℃最适宜。
低于12℃或高于35℃时菌丝生长速度减缓或被抑制。
一般7~8月开始抽生子座,上生子囊壳,子囊孢子逐渐成熟。
病菌孢子随气流传播,散落于稻叶上,在水稻破口期侵入花器及幼颖,造成籽粒发病。
病粒主要在穗的中下部,上部次之。
抽穗开花时遇多雨低温,特别连阴雨天发病重。
品种间抗病差异显著,抽穗晚的品种有大发生的趋势,杂交稻发病高于常规稻;偏施氮肥及穗肥用量过多均会加重病害发生。
当年发病重的田块由于种子带菌量大,有可能翌年发病重;淹水串灌也可导致稻曲病传染发生。
3.防治方法①农业防治,选用抗病早熟品种,建立无病留种田;改进施肥技术,施足底肥,增施农肥少施氮肥,配施磷钾,慎重用穗肥;浅水勤灌,后期采取浅干湿交替灌溉,适时落田。
②化学防治,浸种催芽前用硫酸铜200倍液或福尔马林50倍液或3%~5%生石灰水浸种3~5小时。
也可用50%多菌灵500倍液浸种24小时。
在大田防治中波尔多液和硫酸铜液防效高于井冈霉素和多菌灵,但抽穗后使用硫酸铜液容易发生药害。
大田第一次防治在破口前8天,到破口抽穗20%时施药效果最好。
通常选在下午3时以后用药。
每亩用1∶1∶500的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或晶体硫酸铜50克或14%络安铜100克或50%DT粉剂100~150克加水50公斤喷雾。
第二次防治每亩用井冈霉素150克加水50公斤喷雾,兼治纹枯病。
如要兼治穗茎瘟,可同加适量三环唑或多菌灵等药剂。
如何防治水稻稻曲病xx年xx月xx日•稻曲病简介•水稻稻曲病的病因•水稻稻曲病的防治方法•防治水稻稻曲病的注意事项目•防治水稻稻曲病的实践案例录01稻曲病简介稻曲病是一种真菌病害稻曲病主要发生在水稻扬花期稻曲病对水稻产量和品质都有一定影响稻曲病的定义稻曲病的发病原理病原菌侵入水稻柱头,并在籽粒中繁殖病原菌在籽粒中大量繁殖并形成菌丝体,导致稻曲病症状出现稻曲病病原菌在水稻花粉粒上萌发1稻曲病的症状23水稻稻曲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谷粒变黑,并产生黄白色或黄褐色霉层稻曲病对水稻的产量和品质都有很大影响,严重的会导致绝收稻曲病病粒中含有病原菌的菌丝体和厚垣孢子,会对人体和动物产生不良影响02水稻稻曲病的病因稻曲病在土壤质地偏黏、通透性较差的土壤中更易发生。
土壤因素土壤质地适宜的土壤酸碱度可降低稻曲病的发生率,土壤偏酸或偏碱的田块易感稻曲病。
土壤酸碱度土壤过湿或过干都可能诱发稻曲病。
土壤含水量03风雨水稻在抽穗扬花期的风力和风向会影响稻曲病的发生和传播。
气候因素01温度在水稻抽穗扬花期,如遇连续低温、阴雨、寡日照天气,稻曲病更易发生。
02湿度高湿度环境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增加稻曲病的发生率。
部分水稻品种本身对稻曲病具有较强的抗性,而部分品种则易感稻曲病。
抗病性晚熟品种由于抽穗扬花期较长,比早熟品种更易感稻曲病。
熟期类型水稻品种因素农业活动因素过量施用氮肥会降低水稻的抗病性,增加稻曲病的发生风险。
肥料使用灌溉方式种植密度病虫害防治大水漫灌、串灌等方式易造成病原菌的传播,增加稻曲病的发生率。
过密或过稀的种植密度都可能影响水稻的通风透光,引发稻曲病。
如防治不及时或药剂选择不当,可能加重稻曲病的发生。
03水稻稻曲病的防治方法选择抗病品种选用适合当地的抗病品种。
根据品种的生育期选择合适的播种时期。
避免单一品种长期种植,应进行轮换种植。
科学田间管理02控制水肥,保持田间干燥,控制水稻生长环境湿度。
03清除田间杂草,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运转工作业安全技术规程运转工作业安全技术规程一、总则为了保障员工在运转工作中的安全,减少事故发生,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制定本规程。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所有从事运转工作的职工。
三、安全管理1.运转工作前,应全面检查设备和工具的安全性能,确认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2.严禁未经授权操作他人设备。
3.在运转工作过程中,应保持专注,不得走神,注意周围环境和其他人员的安全情况。
4.不得擅自更改设备参数或进行设备维护保养,如需更改或维修,应按照程序申请并经过审核。
5.在运转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或设备故障时应及时汇报,避免引发事故。
6.遇紧急情况时要保持冷静,根据应急预案执行。
四、安全防护1.穿着安全防护用品,如安全头盔、安全鞋、防护眼镜、手套等。
2.防止磨损、腐蚀、过载等因素引起的事故,采取措施确保设备的安全性能。
3.明确标示设备、工具和管道的运转方向和速度、负载等信息。
4.设备和管道周围应设置防护栏杆,禁止未经授权的人员靠近。
五、急救措施1.在发生事故时,应立即停止设备运转,采取现场救援措施,并及时报警。
2.熟悉心肺复苏、急救技能,及时施救。
3.培训员工如何处理各种危险品泄漏事故,保持应急处置能力。
六、违规处分1.对于未按规定进行安全管理的违规行为将视情况给予批评教育、记过、记大过等行政处罚。
2.对于严重违规行为或造成事故的责任人员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七、附则本规程进一步完善了公司的安全制度,提高了运转工作中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有助于预防事故的发生,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一、 发病症状水稻稻曲病仅在穗部发生,只危 害谷粒。
病菌侵人谷粒后,在颖壳内形 成菌丝块,破坏病粒内部组织,最初见 颖谷合缝处露出淡黄绿色块状物(稻曲 球),然后逐渐膨大,最后包裹全颖壳,体积比健壮粒大3 ~ 4倍。
稻曲球墨 绿色或橄榄色,表面平滑,后开裂,散 出墨绿色粉末(厚垣孢子)。
发病后期,湿度大时在稻曲球两侧着生2 ~4粒黑色、稍扁平、硬质的菌核。
菌核成熟 后脱落在稻田内越冬。
二、 发生规律病菌以厚垣孢子和菌核的形态在土壤中越冬,也可以厚垣孢子的形态附着在种子表面越冬。
翌年,菌核萌发产生 的子囊孢子或附着在种子上的厚垣孢子是病害的初侵染源。
水稻生长季节,子 囊孢子或由厚垣孢子萌发产生的分生孢子借助气流传播,在水稻孕穗末期至破口期,菌丝从水稻的柱头和子房侵人,并深入胚乳中迅速向花药及整个颖花内腔蔓延,最后形成稻曲病菌厚垣孢子球4〇农村腦即稻曲球。
条件适宜时,可形成菌核。
一般抽穗晚的品种发病重,且粳稻发病重于籼稻,杂交稻发病重于常规稻。
散 穗型、早熟品种发病较轻,而密穗型、晚熟品种发病较重。
抽穗速率慢、抽穗 期长的品种发病时间长、发病重。
水稻 抽穗扬花时如遇低温,特别是连阴雨天,水稻生育期延长,就易诱发稻曲病。
连作地块,高肥贪青,密植田以及 深灌、串灌、漫灌和后期落水过晚的稻田,病害发生重。
山区雾大、露重、日照少、气温偏低,发病程度较重。
三、防治措施1.预防与控制。
加强制种单位管理,严格按照植物检疫操作规程繁育水稻种子,同时加强对调运种子的检疫,防止病菌附着在种子上进行远距离传播。
选用抗病品种,控制病害发生,如 选用临稻6号、威优29、双糯4号、辽粳 10号、中优448、特优158、隆科10号、金优601、天优998等品种。
播种前,可 使用泥水或盐水选种,消除病粒。
泡田 时,捞出田间菌核及杂物,以减少菌鯧物医院/2021.051. 危害特点枸杞被害叶片细胞受到刺激后形成黄绿色近圆形隆起的小疱斑,严重时呈紫色或黑痣状虫瘿。
稻曲病的危害症状发病规律水稻稻曲病防治方法水稻稻曲病又称青粉病、伪黑穗病,多发生在收成好的年份,故又名丰收病。
下面我们介绍水稻稻曲病防治方法,同时介绍稻曲病的危害症状、发病规律,供参考。
一、水稻稻曲病的发病症状水稻稻曲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在水稻种植时比较常见,主要危害水稻的穗部。
本病发生病害感染时,水稻穗粒内会形成一种菌丝块,这种菌丝会逐渐变大,导致稻粒裂开,仔细观察还回发现有淡黄色鹅块状东西,类似孢子。
经过一段时间后这些孢子会裂开,变成墨绿色的粉末,会借风雨传播,导致危害过的稻穗或稻粒,则不能继续的正常生长。
二、水稻稻曲病的危害如前所述,稻曲病是真菌引起的穗部病害。
稻曲病发生严重时,不但严重影响水稻产量,而且污染稻米,稻曲病还会产生毒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近年来,优质稻面积扩大,加之在抽穗扬花期遇连续低温阴雨天气,是造成稻曲病严重发生的主要原因。
三、水稻稻曲病的防治方法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防治的关键时期在水稻孕穗后期(破口前3-5天)。
易感品种在抽穗期遇下雨天气时,则在水稻破口中期(水稻破口50%左右)再施药一次,每亩用5%井冈霉素水剂100-150毫升或30%爱苗乳油15毫升兑水50千克喷雾。
齐穗期防治效果较差。
四、水稻稻曲病的发病规律本病自身能携带病菌传播,当水稻成熟收获后,其种植携带该病菌的几率十分大,有时很难发现,但是用着携带病菌种子播种后,生长出的水稻到了稻穗期也会慢慢的浮现,随后大面积发生。
第二种情况就是土壤中携带稻曲病病菌,这些病菌的适应力强,即使到了冬季寒冷天气,也能安全越冬,到第二年温度上升是,水稻播种后也会慢慢繁殖,到了穗期随风雨进行传播危害。
水稻稻曲病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控策略水稻稻曲病是水稻上常见的一种病害,会给水稻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防控水稻稻曲病,我们需要了解其发生规律,并制定综合的防控策略。
本文将详细介绍水稻稻曲病的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控策略,帮助农户科学种植水稻,减少病害发生,提高稻米产量。
一、水稻稻曲病的发生规律1. 发病规律水稻稻曲病主要在水稻生长期的拔节期、分蘖期和孕穗期发病,尤其是在高湿、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更容易发生。
发病初期,在水稻叶片表面出现不规则形状的黄色病斑,随着病情加重,病斑逐渐扩大,并出现黄色至棕色的环形或不规则病斑,严重时会使叶片枯黄干枯;病菌侵入水稻叶片内部,引起叶片组织坏死、腐烂,影响光合作用,进而影响水稻的养分代谢和生长发育。
2. 传播规律水稻稻曲病主要通过种子、土壤和空气传播。
病菌可通过种子传播到新一季的水稻,也可通过土壤中的病原菌残体传播,同时在高湿的气候条件下,病原菌也可通过空气传播到周围的水稻田地。
当水稻叶片受到损伤后,也容易被病原菌侵染,因此水稻稻曲病在水稻生长期间传播比较快速。
二、水稻稻曲病的综合防控策略1. 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性较强的水稻品种是防控水稻稻曲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目前市场上已经推广了一些抗稻曲病的水稻品种,如“超级稻”、“早稻一号”等,这些品种表现出对稻曲病具有一定的抗性,能够减轻病害对水稻的危害。
2. 种植健康种子健康种子是预防水稻稻曲病的重要环节。
在种植前,应该选择健康的种子,避免使用患病的种子。
在种植过程中,对种子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以杀灭种子表面的病菌,减少病害的传播。
3. 合理施肥适量施肥是防控水稻稻曲病的关键。
过量施用氮肥和磷肥会使水稻植株营养过剩,抑制免疫系统的正常工作,增加植株对病原菌的感染。
在施肥过程中,应该根据土壤肥力和水稻生长阶段适当调整施肥量,避免施肥过量导致病害的发生。
4. 合理管理田间水分水稻稻曲病在高湿的环境下容易发生,因此合理管理田间水分是防控病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水稻稻曲病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控策略水稻稻曲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由稻曲病毒引起,是一种黄色病毒病。
该病症以叶片上出现不规则形、黄白色斑点,叶片变形、矮化、缩短、折曲,苗期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水稻稻曲病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控策略如下:(一)发生规律1.病原体种类:水稻稻曲病毒(RQV)由蚜虫传播。
传播该病毒的主要蚜虫有绿稻蚜、小黑油蚜和根据地蚜。
蚜虫吸取带病毒的植株汁液后,在新茎、新叶、鞘片中分泌病毒,使水稻植株感染该病毒。
2.发病环境:在气候干燥、日照强烈的环境下,水稻植株受到高温干旱的影响,易感染稻曲病毒。
3.发展周期:水稻稻曲病的发展往往与温度、湿度、蚜虫密度等因素有关,通常发病期在5月中旬至8月底,发病高峰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
发病后3-4周,病毒遍布全身,引起植株变形、死亡。
同时,本病毒有“单痛跨切”等现象,使其持续性感染性增强,严重威胁水稻生产。
(二)综合防控策略1.选用抗病品种:选择高抗病品种是防治水稻稻曲病的有效方法。
对抗病品种进行培育和筛选,可以提高水稻的抗病性,减少病害的发生。
2.清除病源:及时清除种植区域、畜禽区域附近的作物杂草、病株等植物残留物,以避免病毒再度传播。
清除病源可以减缓病毒的传播,并防止种植区域的病害加重。
3.合理施肥:保证种植区域土壤的肥力,合理施用化肥,以增强水稻的抵抗力。
适当增施有机肥可减轻土壤侵蚀,促进水稻的生长。
4.适时灭虫:对水稻适时施药可以有效减轻蚜虫的繁殖、传播,从根本上防治水稻稻曲病。
应选用低毒、高效的杀虫剂,并按使用说明进行施药。
5.加强草地管理:维护水稻生长环境的整洁,每年除草3-4次,削减了害虫的繁殖和蔓延,化解了极端天气对水稻的影响,降低了病害发生的风险。
特别是在水稻生长期间,草地要保持干净、平整,避免存放水。
综上所述,科学施肥、合理防治、加强管理是预防水稻稻曲病的有效方法,对于识别病害、制定施药计划、选用农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稻曲病的综合防治汇报人:日期:•稻曲病概述•农业防治措施•生物防治技术目录•化学防治策略与技术应用•物理防治方法探讨与实践应用•综合防治策略制定与实施效果评估01稻曲病概述稻曲病是一种真菌病害,主要发生在水稻生长后期,导致谷粒表面形成黄绿色或墨绿色的颗粒。
稻曲病定义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同时产生的毒素可能对人类和动物健康造成危害。
危害定义与危害发病原因及规律病原菌通过气流、雨滴飞溅等传播,侵染水稻花器,导致稻曲病的发生。
发病规律在水稻生长后期,特别是抽穗扬花期遇到连续阴雨天气,稻曲病易发生和流行。
稻曲病主要在谷粒表面形成黄绿色或墨绿色的颗粒,这些颗粒逐渐膨大并破裂,散发出墨绿色的粉末。
根据症状表现和发病规律进行初步诊断,同时结合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进行确诊。
症状识别与诊断诊断方法症状识别02农业防治措施0102选用抗病品种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品种,确保品种的适应性。
选用对稻曲病抗性较强的品种,减少稻曲病的发病概率。
避免过量施用氮肥,增加磷、钾肥的施用量,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
合理施肥保持适宜的水层深度,避免长期深灌,降低稻曲病的发病风险。
灌溉管理合理施肥与灌溉科学密植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等因素,合理确定种植密度,避免过度密植导致稻曲病的发病。
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田间杂草,保持田间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创造不利于稻曲病发病的环境条件。
科学密植与田间管理03生物防治技术利用天敌控制稻曲病菌繁殖天敌昆虫一些天敌昆虫可以控制稻曲病菌的繁殖,如赤眼蜂、黑肩绿盲蝽等,它们可以寄生在稻曲病菌的子囊盘上,从而减少病菌的数量。
捕食性蜘蛛蜘蛛是稻田中常见的捕食性昆虫,它们可以捕食稻曲病菌的菌核和子实体,从而减少病菌的传播和侵染。
生物农药的应用与效果评估生物农药种类生物农药包括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和抗生素等,其中微生物农药如井冈霉素、春雷霉素等可以有效防治稻曲病。
效果评估生物农药对稻曲病的防治效果因品种、浓度和施用方法等因素而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
水稻稻曲病的发病规律与防治技术
近年来,在各地稻区均有发生,因本病原菌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发生危害不断扩大,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危害程度越来越重。
此病虽然对产量影响不大,一般减产5%~10%。
但是该病的病原菌含有色毒素,不仅降低稻米品质,而且对人体健康非常有害。
一、稻曲病的发病规律
1、发病规律
稻曲病是由真菌中的担子菌亚门,类绿核菌侵染后而导致发病。
稻曲病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其次也可借厚垣孢子在被害谷粒内或健谷颖壳上越冬。
翌年7~8月,当菌核和厚垣孢子遇到适宜条件时,即可萌发产生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在水稻的孕穗期(主要在破口期前6~10d)借气流、雨、露传播,侵入剑叶叶鞘内,侵染花器及幼颖,引起谷粒发病。
稻曲病的发生与气候、施肥水平和品种抗性有密切关系。
病菌在24~32℃及高湿的环境下萌发传播,尤其在水稻抽穗、扬花期遇多雨、低温,特别是在连续阴雨的天气下发病重。
淹水、串灌、漫灌是导致稻曲病流行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偏施氮肥、氮肥过多过晚也利于发病。
栽培晚熟品种或插秧过迟能增加感病机会。
通常杂交稻发病重于常规稻,中晚稻重于早稻。
2、症状
稻曲病只发生于穗部,一般在水稻开花至乳熟期发病,主要在水稻抽穗至扬花期感病,危害穗上部分谷粒,少则每穗1~2粒,多则每穗10多粒。
初发病的病粒大小、形状与健粒基本相同,病粒
色泽稍带黄色,有充实感,不透光,剥开颖壳,可见白色絮状物。
病菌孢子多在破口期进入,在颖壳内生长,初时受侵害谷粒颖壳稍张开,露出黄绿色的小型块状突起,后逐渐膨大,将颖壳包裹起来,形成比正常谷粒大3~4倍的菌块。
菌块近球形,颜色逐渐变为黄绿或墨绿色,墨绿色菌块表面光滑,最后龟裂,散出墨绿色粉末(孢子)。
3、影响因素
3.1栽培管理。
栽培管理粗放,密度过大,灌水过深,排水不良,尤其在水稻颖花分泌期至始穗期,稻株生长茂盛,若氮肥施用过多,造成水稻贪青晚熟,剑叶含氮量偏多,会加重病情的发展,病穗病粒也相应增多。
3.2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是影响稻曲病菌发育和侵染的重要因素。
稻曲病菌在温度为24~32℃均能发育,以26~28℃最为适宜,34℃以上不能生长。
同时,稻曲病菌的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均借风雨侵入花器,因此影响稻曲病菌发育和侵染的气候因素以降雨为主。
在水稻抽穗扬花期雨日、雨量偏多,田间湿度大,日照少,一般发病较重。
3.3品种。
一般晚熟品种比早熟品种发病重;秆矮、穗大、叶片较宽而角度小,耐肥抗倒伏和适宜密植的品种,易发生稻曲病。
此外,颖壳表面粗糙无茸毛的品种发病重。
二、防治措施
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坚持农业防治,适时开展化学
防治。
1、掌握好防治时期。
在稻曲病菌侵入前期或刚侵入时施药,即在水稻孕穗后期、破口期及齐穗期施药,最迟不能迟于齐穗期,最佳时期应选在孕穗后期,即水稻破口前7d左右。
在水稻孕穗后期和破口期用5%井冈霉素水剂1 500~2 250 ml/hm2对水750kg各喷雾1次。
在水稻孕穗期用5%多菌酮可湿性粉剂2.25kg/hm2,或18%多菌酮乳粉7.5kg/hm2对水900kg喷雾。
该药是目前药剂中防治效果最好的。
在水稻孕穗中期和末期用50% dt杀菌剂1.50~
2.25kg/hm2,对水750~1 125kg各喷施1次。
2、消灭初侵染源。
清除田间杂草,深翻土地;翻耕整地时,结合防治纹枯病,捞除浮渣,消灭越冬菌核;发现田间有病株应及早拔除并深埋,发病的稻田在水稻收割后应进行深翻,以便将菌核埋入土中。
避免在病田留种,及早将发病的秕谷烧掉,以免病菌传播;种子进行消毒处理是消灭种子带菌,防止初侵染源的有效措施。
种子消毒可选用2%~3%石灰水、50%多菌灵500倍液、70% 402抗菌剂1 0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强氯精500倍液浸种12h。
3、选用抗病品种。
水稻不同品种间抗性差异明显,选用抗病良种并选用无病区域的稻种栽培,是防治稻曲病的有效技术措施。
因此,要淘汰感病品种,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品种和比较抗病品种。
4、合理施肥,科学管水。
施肥上应科学合理施肥,氮、磷、钾肥应配合使用,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增强稻株抗病能力,切忌迟施、偏施氮肥。
水分管理上要合理灌溉,稻田宜干干湿湿,适时适
度晒田,增强稻株根系活力,降低田间湿度,提高水稻的抗病性,以减轻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