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与学习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1.67 MB
- 文档页数:82
学习的含义:
广义的学习包括人类和动物的学习,狭义的学习则专指学生的学习。
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这个定义说明: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了某种稳定的变化,学习是学习着适应环境的生命活动。
人类的学习使人在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中,易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的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过程。
学习的意义:学习与生命并存
学习与发展:终身学习。
不学习是对生命根本的自我否定和浪费
学习与教育:终身教育
学习的分类
依据学习目标:由低到高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依据学习内容:1、知识的学习2、技能的学习3、策略的学习4、道德品质的学习
依据学习方式:1、接受学习2、发现学习按照学习材料与知识的关系又可分为1、机械性学习2、意义性学习
将他们展开就是:机械的接受学习、机械的发现学习、意义的接受学习、意义的发现学习依据学习结果:1、言语信息2、智慧技能能力3认知策略如何学习4 态度品行5动作技能技能。
各种学习理论要点归纳学习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必经的重要环节,各种学习理论旨在解释学习的本质和原理,并提供指导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本文将对几种主要的学习理论进行要点归纳,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社会文化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也称作条件反射学习理论,早在20世纪初由美国心理学家Watson和Pavlov等提出,并在后来发展成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其主要要点如下:1. 学习的核心是行为的改变,主要通过刺激和反馈产生。
2. 强调外部环境对学习的影响,认为学习是一种被动的过程,学习者只需接受环境刺激并做出相应反应。
3. 学习过程可以通过建立联结来实现,即将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系,形成条件反射。
4. 鼓励使用奖励和惩罚来增强或减弱学习者的特定行为。
二、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强调个体的主动参与和内部思维过程对学习的重要性,它由美国心理学家Piaget和美国教育学家Bruner等人提出。
以下为认知学习理论的要点:1. 认为学习是一种主观活动,学习者根据自身的经验和知识对信息进行理解、加工和组织。
2. 强调知识的建构,认为学习不仅仅是接受信息,而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建新的概念和理解。
3. 强调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习者的元认知能力和元认知策略的运用。
4. 鼓励学习者通过积极参与和合作学习来促进知识的建构。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由美国教育学家Vygotsky首先提出,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对学习的重要作用。
其要点如下:1. 学习是个体和社会的交互过程,学习者通过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构建知识。
2. 强调与他人的合作和互动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即社会交往是学习的核心。
3. 注重学习环境的创设,鼓励学习者在真实世界中应用所学知识,并通过反思和调整来提高学习效果。
4. 强调文化因素对学习的影响,认为学习过程是承载和传递文化价值的重要途径。
实践学习与理论学习的平衡策略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和技能。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面临一个问题:如何平衡实践学习和理论学习的关系?实践学习和理论学习各有其优势,对于我们的个人发展和职业生涯都至关重要。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平衡实践学习和理论学习的策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学习过程中的挑战。
首先,了解两者的关系是平衡的基础。
实践学习和理论学习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实践学习强调的是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来掌握技能和应用知识,而理论学习则注重对知识和原理的理解和探索。
对于实践学习来说,理论知识是基础,可以为我们提供指导和支持;而对于理论学习来说,实践经验是验证和实践理论的重要依据。
因此,我们需要明确实践学习和理论学习的目标和作用,以便更好地平衡两者的关系。
其次,制定明确的学习计划是平衡的关键。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有一个合理的安排,将实践学习和理论学习结合起来。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课程和参加培训来获得理论知识,积累基础。
然后,我们需要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来强化理论知识。
最后,我们需要对实践结果进行总结和反思,从中提炼出规律和经验,为以后的理论学习提供依据。
通过合理的学习计划,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实践学习和理论学习的时机和节奏,从而达到平衡的效果。
此外,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的意识也是平衡的重要策略。
批判性思维是指主动思考、质疑和评估的能力,它能够帮助我们在实践学习和理论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培养批判性思维,我们能够更好地分析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之间的关系,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同时,我们还要保持终身学习的意识,意味着不断地接受新的知识和经验,适应社会和行业的发展变化。
只有保持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我们才能在实践学习和理论学习中实现平衡,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最后,合理利用学习资源也是平衡的重要方法。
第⼆章学习与学习理论第⼆章学习与学习理论第⼀节学习及其分类⼀、学习的涵义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产⽣的⾏为或⾏为潜能的⽐较持久的变化。
(⼀)学习是由有机体后天经验引起的。
⼀⽅⾯,有机体要以⾃⾝已有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来理解和把握外界信息;另⼀⽅⾯,新信息的进⼊⼜会使有机体已有的经验结构得以丰富和改造。
(⼆)学习不仅表现为⾏为的变化,还表现为⾏为潜能(⾏为主义观点)或思维的变化(认知⼼理学观点)。
内隐学习!(举例)(三)不能简单地将⾏为的变化等同于学习的存在。
⾏为变化还可能由本能、疲劳(⾏为⽔平降低)、机体成熟引起。
(四)学习所引起的⾏为或⾏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五)学习是⼀个⼴义的概念。
⼈类与动物共有的现象;不仅是知识、技能、策略等的学习,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道德等的学习;(素质教育、全⼈教育)不仅是在学校情景中的学习,还包括⼀直持续终⽣的⽇常⽣活中的学习。
(家庭教育、社会⽂化教育、终⽣学习)⼆、学习的分类(⼀)按学习的实现⽅式分1、据学习⽅式分类:接受学习是学习者被动接受教师传授来获得知识的学习;发现学习是通过学习者对现实的能动地反映及发现创造来获得知识的学习。
2、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已有知识之间的关系:有意义学习:指学习者利⽤原有经验来进⾏新的学习,建⽴新旧知识的联系;机械学习:指学习中所得经验间⽆实质性联系的学习。
这两个维度互不依赖,彼此独⽴!(⼆)按学习结果分加涅按照学习的结果,将⼈类的学习分为五类。
⾔语信息:关于事物的名称、时间、定义等事实性信息。
智慧技能:对外界的符号、概念进⾏处理加⼯。
如“把分数转化成⼩数”。
认知策略:关于如何⽀配其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内部⼼理过程的技能的学习。
如掌握⽤“知识树”、“记忆术”等来巩固记忆效果的过程。
态度:个体对⼈、事、物等形成某种特定内部状态的过程。
如使⼉童对⾳乐、体育锻炼等产⽣喜爱的情感。
运动技能:通过⾝体动作质量的不断改善⽽形成整体动作模式的过程。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在20世纪初创立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格思里,赫尔、桑代可,斯金纳等的影响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美国占据主导地位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斯金纳更是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推向了高峰,他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并对强化原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使强化理论得到了完善的发展。
他根据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设计的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曾经风靡世界。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相对立,源自于格式塔学派的认知主义学习论,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再度复苏。
从本世纪5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布鲁纳、奥苏伯尔等一批认知心理学家的大量创造性的工作,使学习理论的研究自桑代克之后又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
他们认为,学习就是面对当前的问题情境,在内心经过积极的组织,从而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强调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系是以意识为中介的,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性。
因此,使认知主义的学习论在学习理论的研究中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认知派学习理论家认为学习在于内部认知的变化,学习是一个比S—R联结要复杂得多的过程。
他们注重解释学习行为的中间过程,即目的、意义等,认为这些过程才是控制学习的可变因素。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
人本主义主张,心理学应当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而不是将人的心理肢解为不完整的几个部分,应该研究正常的人,而且更应该关注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如热情、信念、生命、尊严等内容。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从全人教育的视角阐释了学习者整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发展人性;注重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和经验,肯定自我,进而自我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