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文言文阅读63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课时作业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10
第9讲词类活用——根据词性思考是否有活用情况【命题趋势】词类活用是文言文的重中之重,一般不单独考核,放到翻译中考核,尤其在翻译中逐点赋分,再则往往虚词表达某种句间关系,理解词类活用是理解文意的关键。
平时要注意积累,掌握一些规律。
【真题再现】【2019年高考课标1卷】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
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
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考点详解】词类活用主要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活用。
1.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①两个名词相连,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便是动宾关系或土谓关系,其中一个必然活用为动词。
例如:“遂王.天下”“大楚兴,陈胜王.”中,“王”与“天下”相连,“陈胜”与“王”相连,分别构成动宾关系和主谓关系,两个“王”都活用为动词,“称王”的意思。
②名词后面紧跟代词,该名词便活用为动词。
例如:“驴不胜怒,蹄.之”,“蹄”后跟代词作宾语,在这里是动词,“用蹄子踢”。
③名词用在“所”字结构中,便活用为动词。
例如:“夜则以兵围所寓舍..”,“寓舍”出现在“所”后做动同,“住宿、寓居”的意思。
④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
例如:“樊於期乃前.曰”中“乃”是副词,作状语,于是方位名词“前”就活用成了动词,“走上前”。
⑤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
因为能愿动词与及物动词组合成谓语,名词前面放上能愿动词,等于名词处在动词的位置上,所以它便活用为动词。
文言虚词的7大推断技法四、【因】A.介词。
依照,根据。
B.介词。
依靠,凭借。
C.介词。
趁着,趁此。
D.介词。
通过,经由。
E.介词。
因为,由于。
F.副词。
于是,就;因而。
G.名词。
原因,缘由,机缘。
H.动词。
沿袭,继续。
(1)因.击沛公于坐。
(《鸿门宴》)(2)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3)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过秦论》)(4)不如因.而厚遇之。
(《鸿门宴》)(5)罔不因.势象形。
(《核舟记》)(6)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鸿门宴》)(7)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论语》)(8)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谏太宗十思疏》)(9)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黔之驴》)(10)于今无会因.。
(《孔雀东南飞》)(11)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1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烛之武退秦师》)答案:(1)C (2)A (3)B (4)C (5)A (6)D (7)H (8)E (9)F (10)G (11)H(12)B五、【焉】A.兼词。
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B.兼词。
相当于“于何”。
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C.代词。
相当于“之”。
D.代词。
哪里,怎么。
E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F.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G.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1)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阿房宫赋》)(2)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齐桓晋文之事》)(3)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4)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赤壁赋》)(5)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6)犹且从师而问焉.。
(《师说》)(7)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8)割鸡焉.用牛刀?(《论语》)(9)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六国论》)。
课时检测——词类活用与文言句式一、考点针对练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蔡泽者,燕人也,游学干诸侯。
去之赵,见逐。
之韩、魏,遇夺釜鬲①于途,蔡泽乃西入秦。
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秦相范雎曰:“燕客蔡泽,天下雄俊弘辩智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
”范雎闻,使人召之。
蔡泽入,则揖范雎,范雎固不快;及见之,又倨。
范雎让之曰:“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请闻其说!”蔡泽曰:“若夫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然亦可愿与?”范雎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复谬曰:“何为不可!若此三子②者,固义之至之,忠之节也。
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
生而辱,不如死而荣。
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惟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蔡泽曰:“今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为人臣,是也;其君,非也。
故世称三子致功而不见德,岂慕不遇世死乎!夫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与名俱全者,上也。
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
名在戮辱而身全者,下也。
”于是范雎称善。
乃延入坐,为上客。
(选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注]①釜鬲:行厨炊具。
②三子:指商君、吴起、大夫种,他们都是功成被杀。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蔡泽者,燕人也,游学干诸侯。
去之赵,见逐。
译文:(2)何为不可!若此三子者,固义之至之,忠之节也。
译文:(3)夫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与名俱全者,上也。
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
名在戮辱而身全者,下也。
译文:解析:(1)判断句、省略句和被动句的翻译。
“……者,……也”表判断,后面的分句承前省略主语“蔡泽”。
“见”表被动。
“干”,译为“求取”。
(2)宾语前置句(“何为”应是“为何”)和判断句的翻译。
“……者,……也”表判断;“何为”,译为“为什么”;“固”,译为“本来”。
(3)判断句和被动句的翻译。
“者……,……也”表判断,“期”,译为“期望”;“戮辱”是意念被动,“被污辱”之意。
“全”,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高三语文复习专题——文言文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甲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征,并进而产生出某一新的意义这样一类语法现象,它是语义语法的临时性体现,即此处活用彼处未必活用。
根据考纲要求,我们重点分析以下六种情况:一、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使动用作使动的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使动”必须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发生变化。
1.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例如: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使之归。
“归”,动词的使动用法。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苏轼《石钟山记》——不能使(之)鸣。
“鸣”,动词的使动用法。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斵(zhuó)而小.之,则王怒。
(《(孟子·梁惠王下》)——匠人斫削,把它弄小..,国王恼火。
“小之”是“使它小”的意思。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居为奇贷。
(蒲松龄《促织》)——“昂其值”是“使其值昂(抬高)”的意思。
3.名词的使动用法令尹南.辕.反旆。
(《左传·宣公十二年》)——“南辕”是“使车辕向南”的意思。
以膏泽..斯民。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膏泽”,名词,恩德,带宾语,作动词,为“使……得到好处”的意思。
二、形容词、名词用作意动意动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主观上对宾语含有“感到它怎样”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味。
1.形容词用作意动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小鲁”,感到鲁国很小;“小天下”,感到天下很小。
2.名词用作意动例如:友.风而子.雨。
(《荀子·赋》)——“友风”,以风为友;“子雨”,以雨为子。
理解活用实词的意义与用法——明确词性,分辨类型复习目标1.掌握名词、动词、形容词活用的规律特点,形成翻译中的“词法意识”。
2.辨析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
链接高考卷别文本中的活用实词具体活用类型命题特点2023新课标Ⅰ卷①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翻译题中的)②遏奸劝善③援圣以自贤①先:意动用法,以……为先,放在前面。
②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好的人或事。
③贤: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显得贤明。
①实词的活用,既在翻译题中直接考查,也大量分布在阅读材料中,影响着考生对文本的理解把握;②活用现象多为意动、使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动词形容词之间的活用。
备考要熟悉2023新课标Ⅱ卷①古人临阵出奇(翻译题中的)②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①奇: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奇兵、奇策。
②缓: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放慢。
2022新高考Ⅰ卷①夜见孟尝君②又北见燕王曰①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②北:名词作状语,到北边。
2022新高考Ⅱ卷吾欲北发幽州突骑名词作状语,向北边。
2021新高①君恶闻其过则忠①忠、佞:都是形容词活用作类型,学会迁移,灵活判断。
考Ⅰ卷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翻译题中的)②商旅野宿焉名词,忠诚的人,奸伪的人。
②野:名词作状语,在野外。
2021新高考Ⅱ卷①纠合骁健②劝课农桑,抚纳新附①骁健: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骁勇健壮的人。
②附:动词活用作名词,归附的人。
名词的活用[教考衔接] 1.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名词,解释词义并说明其活用类型。
(1)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鸿门宴》):。
类型:。
(2)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
类型:。
(3)却宾客以业诸侯。
(《谏逐客书》):。
类型:。
(4)侣鱼虾而友麋鹿。
(《赤壁赋》):。
类型:。
:。
类型:。
动词的活用[教考衔接] 2.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动词,解释词义并说明其活用类型。
(1)追亡逐北。
(《过秦论》):。
类型:。
(2)李牧连却之。
课时作业(六)文言文阅读(四)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答案:C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褚翔深受朝廷器重。
他曾多次升迁担任重要官职,并受到梁武帝的越级提拔;尽管他在担任晋陵太守期间触犯法令被免职,但过了不久梁武帝便让他官复原职。
B.褚翔文才出众。
一次,梁武帝在乐游苑召集群臣宴饮,下诏命褚翔和王训作二十韵诗,褚翔就座后立即完成进呈武帝,武帝十分惊异。
C.褚翔为官清廉。
在地方,他廉洁自守,减少繁杂苛刻的政令,废除不必要的开支;在吏部,他公正清廉,不因别人的请托而改变自己的主张。
D.褚翔很有孝行。
一次母亲病重,他请和尚为母亲祈福,夜里竟出现异常现象,天亮时母亲的病就好了;为母亲服丧,因伤心过度而去世。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官复原职”错误,由原文“出为晋陵太守,在郡未期,以公事免。
俄复为散骑常侍,侍东宫”可知,褚翔并没有官复原职。
答案:A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年数岁,父母相继亡没,向哀毁若成人者,亲表咸异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寻征为吏部郎,去郡,百姓无老少追送出境,涕泣拜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答案:(1)(褚向)才几岁时,父母相继去世,褚向哀痛欲绝形容消瘦如同成人一般,亲戚都对此感到十分惊异。
“文言实词”题型分点练(一)参考答案(时间:40分钟满分:84分)第一组: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1.解析:选B文中的“当”意为“主持、执掌”,B项与之相同。
A项,动词,抵御、抵挡。
C项,动词,判决、判罪。
D项,动词,占据、把守。
2.解析:选A文中“故”为名词,原因,A项与之相同。
B项,名词,交情,老朋友。
C项,副词,故意,特意。
D项,形容词,衰老。
3.解析:选B文中“举”意为“推荐、选拔考试”,B项与之相同。
A项,动词,占领、攻破。
C项,副词,尽、全。
D项,动词,施行、举行。
4.解析:选D文中的“属”意为“嘱咐、嘱托”,D项与之相同。
A项动词,邀请、劝请。
B项,动词,连缀、撰写。
C项,名词,等、辈。
5.解析:选B文中“易”意为“更换、改变,B项与之相同。
A项,动词,交换。
C 项,动词,轻视、看不起。
D项,形容词,容易。
6.解析:选C文中的“除”意为“拜官授职”,C项与之相同。
A项,动词,清除,去掉。
B项,名词,(宫殿的)台阶。
D项,动词,逝去,过去。
7.解析:选C文中的“察”意为“考察,审察”,C项与之相同。
A项,动词,看清楚。
B项,精明。
D项,动词,明察,了解,弄清楚。
8.解析:选A文中“善”意为“好事,好的行为”,A项与之相同。
B项,交好,友善。
C项,擅长,善于。
D项,做好,处理好。
参考译文:萧燧字照邻,是临江军人。
萧燧生来就特别聪明,很小就能做文章。
绍兴十八年,高中进士。
被任命为平江府观察推官。
当时秦桧当权,他的亲信偷偷告诉萧燧,秋天考试时萧燧必定(会)在漕司当主考官,萧燧询问其中缘由,那人说:“丞相有个儿子参加考试,想把他托付给您。
”萧燧发怒说:“我刚做官就敢昧着良心吗!”秦桧怀恨他,过后萧燧接到文书到秀州,到达那里时名额已经满了,从考官中换了一位到漕试考场,秦熺果然考中了前几名。
孝宗初年,任命诸王宫中讲授大学和小学的教授。
等到萧燧作答,他说:“官职应该选合适的人做,不应该为了人而选择官职。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文言文阅读第3讲: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考点一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3大类。
(一)名词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中的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凡谓语前面的名词如果不是主语,则必然活用作了状语。
[考点感悟]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并总结这些词使用的规律。
(1)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释义:像翅膀一样(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 释义:向上;向下(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释义:用箕和畚(4)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释义:在朝廷上(5)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鸿门宴》) 释义:从小路(6)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陈情表》) 释义:一天比一天(7)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释义:像对待兄长一样(8)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木兰诗》) 释义:在早晨;在傍晚[规律总结]1.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工具与方式,译为“像……一样”“用……”。
如上面“翼”“兄”“箕畚”。
2.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地点,译为“在……”“向……”“从……”。
如上面“廷”“上”“下”“间”。
3.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译为“每……”“在……”“一……比……”。
如上面“旦”“暮”“日”。
(二)名词活用作动词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在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活用作了动词。
活用以后,名词变成了相应的动词。
在翻译时应把活用的名词翻译为相应的动词。
[考点感悟]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并总结这些词使用的规律。
(1)沛公军.(于)霸上(《鸿门宴》) 释义:驻扎、驻军(2)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 释义:命名(3)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 释义:称王(4)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释义:使眼色(5)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释义:做标记(6)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释义:游水(7)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释义:登记[规律总结]1.两个名词(或后一个为代词)连用,句中又无作谓语的动词,则前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一、课内回扣训练(一)指出下列文言句式或固定结构的特点。
1.明星荧荧,开妆镜也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3.秦人不暇自哀4.戍卒叫,函谷举5.击空明兮溯流光6.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7.而又何羡乎8.客有吹洞箫者9.语未毕,余泣10.令人长号不自禁11.其制稍异于前12.称心快意,几家能彀13.所以敢先汝而死14.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15.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16.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17.而控于地而已矣18.之二虫又何知19.而彼且奚适也?20.彼且恶乎待哉!2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22.众人匹之,不亦悲乎?23.是社稷之臣也24.无乃尔是过与25.冉由、季路见于孔子曰26.何以伐为27.非我也,岁也28.未之有也29.树之以桑30.可以无饥矣3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32.以为轮3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34.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35.一夫作难而七庙隳36.身死人手,为天下笑37.陈利兵而谁何38.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39.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40.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答案:1.判断句2.省略句,省略“于”3.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自”前置4.被动句,举,被攻占5.省略句,省略主语“桨”和“船”6.宾语前置句7.宾语前置句8.定语后置句9.省略句,“语”前省略定语“其”10.宾语前置句11.介词短语后置句12.主谓倒装句13.固定结构,所以,……的原因14.固定结构,与使……无宁……,与其……不如……15.固定结构,奈……何,对……怎么办;怎么办16.固定结构,无所,没有……的17.介词短语后置句18.宾语前置句19.宾语前置句20.宾语前置句21.固定结构,奚以……为,表反问22.固定结构,不亦……乎,表委婉反问23.判断句24.宾语前置句,固定结构,无乃……与,表推测25.被动句26.固定结构,何……为27.判断句28.宾语前置句29.介词短语后置句30.省略句,“以”后省宾语“之”31.判断句32.省略句,省介词宾语“之”33.定语后置句34.判断句35.被动句36.被动句37.宾语前置句38.介词短语后置句39.介词短语后置句40.判断句(二)指出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1.夙.兴夜.寐2.士贰.其行3.三岁食贫.4.名.余曰正则兮5.字.余曰灵均6.纷吾既有此内美.兮7.孔雀东南..飞8.足以荣.汝身9.逆以煎.我怀10.夏雨.雪,天地合11.艰难..苦恨繁.霜鬓12.六王毕,四海一.13.未云.何龙.不霁何虹.14.鼎.铛玉.石,金.块珠.砾15.可怜焦土..16.朝歌夜弦....17.楚人一炬.18.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19.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20.不知东方之既白.21.顺流而东.也22.下.江陵23.侣.鱼虾而友.麋鹿24.西.望夏口,东.望武昌25.击空明..兮溯流光26.乳.二世27.垣墙..周庭28.汝幸而偶.我29.不能竟.书而欲搁笔30.卒不忍独善.其身答案:1.夙、夜: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夜里2.贰:使动用法,使……不专一3.贫:形容词作名词,贫苦的生活4.名:名词作动词,命名、取名5.字:名词作动词,给人取表字6.美:形容词作名词,美德7.东南:名词作状语,向东南8.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荣耀9.煎: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煎熬10.雨:名词作动词,降落,降下11.艰难:形容词作名词,时世和身世艰难;繁:形容词作动词,增多12.一:数词作动词,统一13.云、龙、虹:名词作动词,出现云、出现龙、出现彩虹14.鼎、玉、金、珠:名词作动词,把鼎、玉、金、珠看作15.焦土:名词作动词,化为焦土16.朝、夜: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歌、弦:名词作动词,唱歌、弹奏17.炬:名词作动词,放火、焚烧18.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指储藏收集的金玉珠宝等19.渔樵: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20.白:名词作动词,发白、天亮21.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发22.下:名词作动词,攻占23.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24.西、东: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25.空明:形容词作名词,月光下的清波26.乳:名词作动词,喂奶27.垣墙:名词作动词,砌墙28.偶:名词作动词,嫁29.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完毕30.善:形容词作动词,完好、完善二、专题突破通练(一)句式通练1.阅读下面句子,找出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A.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B.不拘于时,学于余C.青出于蓝而胜于蓝D.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解析:宾语前置句,“何后之有”即“有何后”。
A、B、C均为介词短语后置句。
答案:D2.从句式看,以下各句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甚矣,汝之不惠②多于南亩之农夫③一夫作难而七庙隳④梁,吾仇也⑤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⑥其势弱于秦⑦痛哉斯言⑧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A.①⑦/②⑥/③⑤/④/⑧B.①④/②③/⑤⑥/⑦/⑧C.①②/③④/⑤⑧/⑥/⑦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解析:①⑦句为主谓倒装句;②⑥句为介词短语后置句;③⑤句为被动句,其中③句为动词本身表被动;④句为判断句;⑧句为宾语前置句。
答案:A3.下面句式,两两相同的是( )A.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B.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C.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D .而齐人勿附于秦解析:A 、C 同为被动句;B 、D 同为介词短语后置句。
答案:AC BD4.下列句子有:A 判断句,B 被动句,C 宾语前置,D 介词结构后置,E 句子成分的省略(即省略句)。
请在句后括号内标上序号注明。
是省略句的,要补出省略成分。
属两种句式的,同时写出。
①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也。
(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③不拘于时,学于余(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 )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⑥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答案:①A 判断句;②C 宾语前置;③B 被动句,D 介词结构后置;④D 介词结构后置;⑤E 句子成分的省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⑥E 句子成分的省略,其下(于)圣人也亦远矣。
5.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各句不同的一项是( )A .时人莫之许也B .时不我待C .客有吹洞箫者D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解析:C 句为定语后置句,其他为宾语前置句。
答案:C6.从句式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②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 ③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A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C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解析:①与②同为判断句,③与④同为反问句。
答案:B7.下列句式与所给例句画线部分相一致的一项是( )例句:不拘于时,学于余A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B .君何以知燕王C .纤歌凝而白云遏D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解析:“纤歌凝”即“纤歌被凝”,属于动词本身表被动的被动句,例句“拘于时”为被动句;A.为宾语前置句;B.为宾语前置句;D.为陈述句。
答案:C8.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将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一)管仲束缚,自鲁之齐。
道而饥渴,过绮乌封人而乞食。
绮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封人因窃谓仲曰:“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曰:“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
①管仲束缚,自鲁之齐。
译文:②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译文:③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译文:(二)楚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
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遽谢舟师,椎鼓径进,亟犯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舵。
①楚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
译文:②遽谢舟师,椎鼓径进,亟犯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舵。
译文:(三)子曰:“夫富而能富人者,欲贫而不可得也。
贵而能贵人者,欲贱而不可得也。
达而能达人者,欲穷而不可得也。
”达而能达人者,欲穷而不可得也。
译文:(四)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
中山之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
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
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
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墙,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
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之猫也?”①盍去诸?译文:②是非若所知也。
译文:③不病于无鸡乎?译文:④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之猫也?译文:(五)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在其为明也?……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
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己若。
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①乌在其为明也?译文:②是好苦我。
译文:③泰然谓美莫己若。
译文:答案:(一)①管仲被捆绑着,从鲁国押送到齐国。
②如果侥幸到了齐国不被处死反被重用,你将用什么报答我?③果真像你所说的那样,我将任用有道德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评价功劳(按劳行赏),我用什么来报答你呢?(二)①楚国有个学划船的人,刚开始,调头、转弯、快划、慢划,一切都听船师的。
②就辞去了船师,擂鼓径直往前划行。
多次碰上急流险滩,便慌张四顾,失魂落魄,坠落了船桨,丢掉了船舵。
(三)自己通达而能使别人通达的人,想处境艰难也是不可能的。
(四)①为什么不扔掉(赶走)这只猫呢?(采分点:“盍”“诸”两个兼词)②这不是你所了解的。
(采分点:判断句式和“是非”“若”)③我不担心没有鸡吗?(采分点:“病”是活用)④没有鸡,不吃鸡也就罢了,距离饥寒还很远,像这样,为什么要扔掉(赶走)这只猫呢?(采分点:“则已耳”的语气,“去”“犹”和“若”“之”“何”)(五)①它的明察(表现)在哪里呢?②这(镜子)使我好痛苦(难受)。
③还安然自得地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漂亮(还安然自得地认为没有像自己漂亮的了)。
(二)用法通练指出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
1.手.注善药2.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3.晞一营大噪,尽甲.4.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5.太尉大泣曰:“乃我困.汝。
”6.奈何欲以乱败.郭氏7.又以刃刺酒翁、坏.酿器8.贱卖市谷入汝,汝又取不耻.9.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10.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11.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12.则或咎.其欲出者13.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14.……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15.今京不度.,非制也16.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17.多行不义.必自毙18.庄公寤生,惊.姜氏19.爱共叔段,欲立.之20.则请除之,无生.民心答案:1.手:名词作状语,亲手2.旦夕:名词作状语,早晚3.甲:名词作动词,披上铠甲4.衣:名词作动词,包扎5.困: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处于困境险地6.败: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败、败坏7.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破、打坏8.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9.谬:形容词作动词,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