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句式
- 格式:ppt
- 大小:4.82 MB
- 文档页数:16
文言文句式大全文言文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否定句、定语后置句等。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
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5.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刘备天下枭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二、被动句[/B]什么是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
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第1篇一、宾语前置1. 定语后置句例:《诗经·卫风·硕人》硕人其颀,衣锦褧衣。
解释:硕人,指高大的人。
颀,高大的样子。
衣,动词,穿。
锦,华丽的衣服。
褧衣,粗布衣服。
此句意为:高大的人穿着华丽的衣服和粗布衣服。
2. 状语后置句例:《诗经·卫风·硕人》舞则鼓之,歌则扬之。
解释:舞,动词,跳舞。
鼓,名词,鼓声。
歌,动词,唱歌。
扬,动词,高扬。
此句意为:跳舞时鼓起鼓声,唱歌时高扬歌声。
3. 省略句例:《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解释:关关,雎鸠的叫声。
雎鸠,一种水鸟。
河,河流。
洲,河中的小岛。
此句意为:关关雎鸠,在河中的小岛上。
4. 判断句例:《诗经·卫风·硕人》硕人其颀,衣锦褧衣。
解释:硕人,指高大的人。
颀,高大的样子。
衣,动词,穿。
锦,华丽的衣服。
褧衣,粗布衣服。
此句意为:高大的人穿着华丽的衣服和粗布衣服。
二、主谓倒装1. 主语前置例:《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解释:关关,雎鸠的叫声。
雎鸠,一种水鸟。
河,河流。
洲,河中的小岛。
此句意为:关关雎鸠,在河中的小岛上。
2. 谓语前置例:《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解释:关关,雎鸠的叫声。
雎鸠,一种水鸟。
河,河流。
洲,河中的小岛。
此句意为:关关雎鸠,在河中的小岛上。
三、省略句1. 省略主语例:《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解释:关关,雎鸠的叫声。
雎鸠,一种水鸟。
河,河流。
洲,河中的小岛。
此句意为:关关雎鸠,在河中的小岛上。
2. 省略宾语例:《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解释:关关,雎鸠的叫声。
雎鸠,一种水鸟。
河,河流。
洲,河中的小岛。
此句意为:关关雎鸠,在河中的小岛上。
3. 省略介词例:《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古代汉语句式古代汉语常有八种句式,分别是:1、判断句2、被动句3、省略句4、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5、宾语前置句6、定语后置句7、介宾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8、固定句式一、判断句1、“……者……也”式: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者……”式: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
3、“……,……也”式: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4、“……,……”式:刘备,天下枭雄。
秦,虎狼之国。
5、“……为……”式: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6、用“乃、即、则、皆、必”: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环滁皆山也。
7、用“是”作判断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二、被动句1“谓语+于”: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2“见+谓语”: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3“受+谓语”: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4“为+动词”: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5“为……所……”: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所劫。
6“被+动词”: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7无任何标志: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三、省略句1省略主语: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2省略谓语: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3省略宾语: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4省略兼语: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5省略介词: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又试之()鸡,果如成言四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正常句子,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而主谓倒装句,却是相反。
如:怎么了,你?(现代汉语)甚矣,汝之不惠!(古代汉语)五、宾语前置句(1)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忌不自信时人莫之许也2、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沛公在安?大王来何操?3、以“之”和“是”为标志的何功之有?唯利是图,惟命是从六、定语后置句如:1、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七、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如:事急矣,请求救于孙将军请于孙将军求救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饰访风景于崇阿于崇阿访风景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于长勺战八、固定句式如:有以、无以、无所、不亦……乎、无乃……乎、如何、如……何、奈何、何……为、孰与、孰……与、有……者等等特殊句式翻译口诀:判断句式,看清标志,翻译要点,“是”为要义。
古汉语特殊句式及例句一、判断句形式及例句1.判断句: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句子。
可以分为两个系列:"……者,……也"系列和"乃、为"系列。
"……者,……也"系列:"……者,……也"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者,……也)②百战百胜,非战之善者也。
(……,……者也)③栗者,民之所种。
(……者,……)④虢,虞之表也。
(……,……也)⑤忠义者圣贤家法。
(……者……)⑥刘备天下枭雄。
(……)文言判断句,又常用"乃"、"为"、"即"、"则"、"是"、"非"来表示,构成又一个系列。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②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④翩翩两骑来是谁?⑤审谛之,顿非前物。
二、被动句的形式及例句1、“于”字句: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2、“为”字句: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为……所”式:①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3、“见”字句: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见……于”式: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三、省略句形式及例句。
⑴主语和谓语的省略。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是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承前省主语]②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
[省谓语、主语]⑵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修饰语的省略]②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
[中心词的省略]⑶宾语与兼语的省略。
①(赵括)尝与其父言兵事,(赵)奢不能难(之),然不谓(之)善。
②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
③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古汉语的常见句式根据语气分,和现代汉语一样,古汉语有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下面要讲的不是这类分类标准,而是根据常见的情况来分类。
(实际上没有统一的标准)一、判断句1.主语后面用“者”,谓语后面用“也”来表示判断。
标准形式:……者,……也。
变化形式:……,……也。
……者也。
……也者,……者也。
例a.臣之所好者,道也。
b.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c.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2.意义上表判断例:a.晋鄙,嚄啫宿将。
b.刘备天下枭雄。
3.用“乃”“即”“则”“为”“是”表判断例:a.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b.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
c.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d.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e.巨是凡人。
(“是”作判断动词从汉朝开始)二、被动句1.标准格式:为……所…………为所……于、见、为、被见……于……受……于……上述的词都是介词(只有“所”是助词,但中学生可以不理会它)例:a.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d.而君幸于赵王。
暴见于王。
e.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f.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古汉语不多见)g.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h.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吾计决矣。
2.意义上表被动无明显标志,但从语境上可以判断。
例:a.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这一种考得较多,要留心辨认。
三、疑问句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
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疑问词{疑问语气词:乎诸欤耶(与邪)否定词:不毋无勿弗未否非莫例:a.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b.若不阕秦,将焉取之?c.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d.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与妻书》)e.求剑若此,不亦惑乎?f.孔子曰:“何陋之有?”反问、设问,在句式上都属疑问。
古代汉语句式
古代汉语句式是指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
古代汉语句式的特点是丰富多样,形式灵活,常以主谓宾的结构出现。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汉语句式。
1. 主谓结构:古代汉语中的主谓结构是最基本的句式,由一个主语和一个谓语组成。
例如:“春风吹拂着大地。
”这个句式简洁明了,表达了一个简单的动作。
2. 主谓宾结构:主谓宾结构是古代汉语中最常见的句式之一,由一个主语、一个谓语动词和一个宾语组成。
例如:“我读书。
”这个句子中,“我”是主语,“读书”是谓语动词,“书”是宾语。
3. 主谓补结构:主谓补结构在古代汉语中常用于描述主语的属性或状态,由一个主语、一个谓语动词和一个补语组成。
例如:“他高兴地笑了。
”这个句子中,“他”是主语,“笑”是谓语动词,“高兴地”是补语。
4. 主谓状结构:主谓状结构在古代汉语中常用于描述主语的动作或状态,并附加一个状语。
例如:“夜幕降临,寂静无声。
”这个句子中,“夜幕降临”是主谓状结构,“寂静无声”是状语。
5. 并列结构:并列结构在古代汉语中常用于列举或并列多个相同的成分,具有平衡和对称的特点。
例如:“天地广阔,山川壮丽。
”这个句子中,“天地广阔”和“山川壮丽”是并列结构。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古代汉语句式,它们丰富多样,为我们理解和学习古代汉语提供了基础。
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或进行翻译时,熟悉和掌握这些句式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古汉语常用句式和用法文言句式和用法(一)判断句(明确表示“是”或“非”的句子)1.“者也”表判断(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2)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3)刘备,天下枭雄。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 副词“乃”“亦”“即”“皆”“本”“必”等表判断(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3)梁父即楚将项燕(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5)环村居者皆猎户3. 动词“为”“是”表判断(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4. 否定副词“非”表否定判断(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2)予非文人画士(3)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二)被动句(受动者作主语的句子)要素:受动者、动作、被动词、施动者1.“为所”表被动(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2.“为”表被动身死国灭,为天下笑3.“于”表被动(1)李氏子蟠……不拘于时(2)而君幸于赵王(3)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4.“见”表被动(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2)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5.“见、于”表被动(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6.“被”表被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7. 意念被动(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功臣亡。
倒装(变式)句(和现代汉语语法相对而言)(三)宾语前置句(置宾语于谓语前)1.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1)古之人不余欺也(2)三岁贯女,莫我肯德[古汉语中常见否定词(否定副词)]不、毋、未、莫、弗、非、匪、靡、罔、无、勿[古汉语中常见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我、余、予、朕、自、己第二人称:尔、汝、若、而、乃第三人称:彼、其、之、焉、他、渠、伊注意:①“之”和“其”在某些语境中可以灵活地用作第一、二人称的代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