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创正压机械通气在临床应用
- 格式:ppt
- 大小:4.58 MB
- 文档页数:51
无创正压机械通气的适应证
无创正压机械通气的适应证包括:
1、急性呼吸衰竭:呼吸衰竭是指肺部结构或功能受损而导致氧气营养不能得到满足,从而使机体细胞失去正常氧气供应,出现严重的酸碱平衡紊乱,甚至死亡等严重的病理变化。
2、急性肺损伤:急性肺损伤是指由于外界各种因素影响,如烧伤、毒物中毒、感染、急性气道炎症、肺出血等,引起肺部结构及功能损伤,从而使肺泡内气体传质受到影响,出现肺气肿、气道阻塞等病理变化。
3、中毒性肺水肿:中毒性肺水肿是指由于某些毒物或药物对肺部引起的损伤,使肺泡间隙液过多,从而引起肺水肿,并伴有呼吸困难、气促等症状。
4、肺炎:肺炎是指由细菌、病毒、真菌或细菌病毒复合感染所引起的肺部结构性的损害及功能异常,从而使肺泡内气体传质受到影响,出现肺气肿、气道阻塞等病理变化。
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2024年)引言重症医学是探讨危重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对危重病进行预防和治疗的临床学科。
器官功能支持是重症医学临床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
机械通气从仅作为肺脏通气功能的支持治疗起先,经过多年来医学理论的发展及呼吸机技术的进步,已经成为涉及气体交换、呼吸做功、肺损伤、胸腔内器官压力及容积环境、循环功能等,可产生多方面影响的重要干预措施,并主要通过提高氧输送、肺脏爱护、改善内环境等途径成为治疗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的重要治疗手段。
机械通气不仅可以依据是否建立人工气道分为“有创”或“无创”,因为呼吸机具有的不同呼吸模式而使通气有众多的选择,不同的疾病对机械通气提出了具有特异性的要求,医学理论的发展及循证医学数据的增加使对呼吸机的临床应用更加趋于有明确的针对性和规范性。
在这种条件下,不难看出,对危重病人的机械通气制定规范有明确的必要性。
同时,多年临床工作的积累和多中心临床探讨证据为机械通气指南的制定供应了越来越充分的条件。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以循证医学的证据为基础,采纳国际通用的方法,经过广泛征求看法和建议,反复仔细探讨,达成关于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方面的共识,以期对危重病人的机械通气的临床应用进行规范。
重症医学分会今后还将依据医学证据的发展及新的共识对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进行更新。
指南中的举荐看法依据2024年ISF提出的Delphi分级标准(表1)。
指南涉及的文献依据探讨方法和结果分成5个层次,举荐看法的举荐级别依据Delphi分级分为A E级,其中A 级为最高。
表1 Delphi分级标准举荐级别A 至少有2项I级探讨结果支持B 仅有1项I级探讨结果支持C 仅有II级探讨结果支持D 至少有1项III级探讨结果支持E 仅有IV级或V探讨结果支持探讨课题分级I 大样本,随机探讨,结果清楚,假阳性或假阴性的错误很低II 小样本,随机探讨,结果不确定,假阳性和/或假阴性的错误较高III 非随机,同期比照探讨IV 非随机,历史比照和专家看法V 病例报道,非比照探讨和专家看法危重症患者人工气道的选择人工气道是为了保证气道通畅而在生理气道与其他气源之间建立的连接,分为上人工气道和下人工气道,是呼吸系统危重症患者常见的抢救措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