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2021版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卷
- 格式:doc
- 大小:614.50 KB
- 文档页数:13
(新教材)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备考金卷语 文(A )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漫长的古代历史上,人类对历史的认知方式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在文字产生之前,传递历史记忆与生产、生活经验的主要方法是口耳相传。
“当人类之渐进而形成一族属或一部落也,其族部之长老每当游猎斗战之隙暇,或值佳辰今节,辄聚其子姓……纵谈己身或其先代所经之恐怖、所演之武勇……展转作谈料,历数代而未已。
”在文字发明之前,人们主要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来认知历史。
文字产生之后,人们开始用文字在某些载体上记录自身的实践活动,形成了大量的文书和文献资料。
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赫梯、亚述,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等王朝与帝国,留下了数量可观的铭文、档案文书、王名表、编年史等。
中国的商、周时期,统治者设置专门的史官,记录重大事件与保存重要文书。
历史记事作为一种历史认知方式,它通过用文字记录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与宗教等事务,形成了大量第一手的档案史料。
然而,历史记事所留下的文字记载,“彼此之间是孤立的,没有标明互相间的关系”。
历史记事的不足之处,是所记事件的简要性与所记事件之间的不连贯性。
从历史记事到历史叙事,是人类在历史认知方式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历史叙事与历史记事的不同在于:历史叙事的结构“一系列事件之间具有连贯性”,历史记事则是片段式的、不相连贯的;历史叙事的要素相对完整,包括“故事、人物、观点和意义”。
2021-2022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语文)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最近,社会道德领域的一些现象给人“冰火两重天”之感。
吉林长春一家小馄饨馆的店主,收下乞讨老人捡的游戏币和圆铁片,照样送上热腾腾的馄饨,河南郑州卖馒头的老太7年“无人售馍”,顾客自觉“天下无贼”,使人感到暖流涌动。
而一些老人倒地之后无人救助的场景、佛山“小悦悦”事件的伤痛,又让人颇觉寒意袭来。
其实,在“冰火两重天”的表象背后,是更令人纠结的“道德两难”问题。
当道德面临现实风险,我们能否为道德埋单?如果见义勇为可能付出被诬陷的司法代价,老人倒下了扶还是不扶?如果救助伤者可能因救助不当被告上法庭,孩子被撞救还是不救?当经济快速攀升,社会急剧变迁,各种出人意料的道德事件像集束炸弹轰击传统道德理念,我们又该如何坚守道德底线,重构道德世界?这确实是横亘在我们面前的严峻挑战,只有找准这一现实问题的“题眼”,才能找到破解的钥匙。
一方面,馄饨店主、售馍老太同样面临道德风险,却用信任、爱心等朴素的情怀避免了“两难”处境,带来了良性的道德循环,这说明人们并不乏道德良知与勇气,个体的善行也能激发出令人敬佩的道德能量。
另一方面,一系列负面道德事件也在警醒我们,如果好人屡屡受到诬陷讹诈,如果法律在关键时刻不能站在善良这一边,如果社会心理一再被暗示行善的恶果,那么人们即使在情感上渴望扶危济困,在生活中也很可能选择独善其身。
“道德两难”由此向社会现实提出了迫切的课题:营造道德践行的社会环境,解除道德行为的后顾之忧。
让道德不再为难,降低行善所要付出的代价和成本,是破解“道德两难”的现实路径,也是描绘社会道德图景的基础工程。
正反的事例告诉我们,道德不仅是个人的良知与修养,更是社会共同的责任与担当。
这就需要执法者守护道德底线,别让常理推定淹没道德情理;需要媒体坚守社会道义,不再为吸引眼球去夸大渲染;需要公众守望社会公德,不再只是针对他人而抛开自己去做道德评判。
2021—2022学年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外国语学校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
如何实现此种理想?路径就是“尽物之性”,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
董仲舒在总结儒家的仁爱思想时所说的“质于爱民,以下至鸟兽昆虫莫不爱。
不爱,奚足以谓仁?”实质上不过是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下的处理人与物之关系的延伸表达而已。
不过,在先秦儒家看来,对动物的爱与对人的爱还是有区别的。
这种有区别的爱源于儒家的差等之爱理念。
这种差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爱物”的路径递减。
对人的爱尚且为差等之爱,对动物的爱自然又次之。
那么,在利用乃至食用动物方面,先秦儒家如何做到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呢?他们的做法是:制天命而用之,杀伐以时。
荀子认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而动物“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其道德地位自然低人一等,因此动物可以为人所用。
不过他并不主张对动物的随便利用和过度利用,而是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而用,即“杀伐以时”。
他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鼋鼍鱼鳖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
”从实践层面讲,这种做法至少始于禹王时代。
(摘编自王云岭《儒家视野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材料二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其作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原则,乃是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地球上本无人类,后来才有人类——地球形成已有45亿年,产生生命已有42亿年,出现人类不过短短的300万年,这是科学事实。
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地球是至今为止被发现唯一有生命存在、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这也是科学事实。
福建省连城县第一中学2021-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二连城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29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 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4题。
材料一:红色经典之所以在当下受到追捧, 是因为它提供了另外一种精神力量。
这种精神力量是挫折面前的顽强不屈, 是追求真理的视死如归, 是集体主义的责任担当。
以此为精神内涵, 红色经典建立起了一种进取、阳刚、开阔的美学风格。
而这种精神力量和美学风格, 正是今天这个时代所需要和稀缺的。
红色经典是“工农兵文艺”, 作为共和国前期, 以描写人民革命斗争历史为主, 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艺作品, 它们以几千年来一直被忽略、被蔑视的底层普通平民为主人公, 把他们塑造成英雄。
我们可以认为, 它传导的也是一种地道的平民精神。
它的平民精神不同于“五四”时的俯视平民、怜悯平民, 而是平视加仰视。
近距离的平视, 使得平民特别是农民的日常生活以从未有过的细腻方式展现于读者面前。
只有像柳青、梁斌、浩然这样真正熟悉农民、热爱乡村生活的作家, 才能以那样的深情描绘出蛤蟆滩、千里堤、白洋淀、东山坞的自然景色, 在渲染时代风云之时, 也让读者感受到农民朴实的精神追求和世俗的喜怒哀乐。
梁生宝、朱老忠、萧长春这些人物确实比实际生活中的农民更高大。
但这些人物形象不乏可信性, 因为他们并非不食人间烟火。
他们仍然让人感觉是活的人, 而非提线木偶。
红色经典突出集体主义精神。
“五四”对“个人”的发现, 其积极意义巨大, 个体权利被尊重是现代性建设的最重要成果之一。
但是, 关注个人、尊重个人并不等于个人利益至上、不讲团队精神。
集体主义精神在如今的语境中也可转译为团队精神。
人既是个体的人, 又是社会的人。
个体价值被重视是前提, 集体主义、团队精神则是对个体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超越。
唐山市十县一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数学本试卷共4页,19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某公园有4个门,从一个门进,另一个门出,则不同的走法种数为( )A. 4B. 6C. 12D. 162. 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A. B. C. D. 3. 4幅不同的国画和2幅不同的油画排成一列,2幅油画不相邻,则不同的排法种数为( )A. 240B. 360C. 480D. 7204. 若曲线在点处的切线与直线平行,则( )A B. C. 0 D. 15. 在的展开式中只有第5项的二项式系数最大,则正整数( )A. 7B. 8C. 9D. 106. 从4名医生,3名护士中选出3人组成一个医疗队,要求医生和护士都有,则不同的选法种数为( )A. 12B. 18C. 30D. 607. 已知函数,则( )A. B. C. D. 8. 如图,已知正方形,边长为2,点,分别在线段,上,,将沿折起,使得点到达点的位置,且平面平面,则五棱锥体积的最大值为( ).ππ(sin )cos 33'=(2)2ln 2x x '=1[ln()]x x '-=-(cos )sin x x'=()sin ln(1)f x a x x =++(0,0)21y x =-=a 2-1-()1n x +n =22()e (2)1x f x f x -'=++(3)f '=e 2-e 2+e 5+e 10+ABCD E F AB BC //EF AC BEF △EF B P PEF ⊥ADCFE P ADCFE -A. B. C. D. 二、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部分选对的得部分分,有选错的得0分.9. 已知为函数导数,的图象如图所示,则( )A. 是的极大值点B. 当时,取得最小值C. 在区间上单调递减D. 在区间上单调递增10. 已知,是正整数,且,则下列等式正确的是( )A. B. C D. 11. 已知函数有两个极值点,,且,则( )A. B. C. D. 三、填空题: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12. 已知为函数的导数,则______.13. 从黄瓜、白菜、豆角、韭菜、青椒5种蔬菜种子中选出3种分别种在,,三块不同土地上,每块土地只种1种,其中黄瓜不种在土地上,则不同的种法共有__________种.14. 展开式中的的系数为__________.的.的()f x '()f x ()y f x ='0x =()f x 1x =()f x ()f x ()0,1()f x ()1,∞+m n m n ≤461010A A =3441C C C n n n ++=()111A A m m n n n +++=123C C C C 2n n n n n n ++++= ()32f x x kx =-+a b a b <0k ≥0a b +=()2f a >()2f b <()f x '21()f x x x=+()1f '=A B C A ()52x y y -+25x y四、解答题:本题共5小题,共77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5. 某学习小组共6人,其中男生3名,女生3名.(1)将6人排成一排,3名男生从左到右的顺序一定(不一定相邻),不同排法有多少种?(2)从6人中选出4人,女生甲和女生乙至少1人在内的不同选法共有多少种?16. 已知曲线上一点.(1)当时,求曲线在点处的切线方程;(2)若在点处的切线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为9,求实数的值.17. 已知函数.(1)求极值;(2)若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求的值.18. 已知,求下列各式的值.(1);(2);(3).19. 已知,为的导数.(1)证明:当时,;(2)讨论在上的零点个数,并证明的()31f x x mx =--()()1,1P f 2m =()y f x =P ()f x P m ()2e xf x x =()f x ()()f x a a =∈R a ()()523456012345621x x a a x a x a x a x a x a x +-=++++++5a 0246a a a a +++12345623456a a a a a a +++++()2cos e x f x x x =+-()f x '()f x 0x ≥()1f x '≤()f x R ()f x <唐山市十县一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数学简要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题答案】【答案】C【2题答案】【答案】B【3题答案】【答案】C【4题答案】【答案】D【5题答案】【答案】B【6题答案】【答案】C【7题答案】【答案】A【8题答案】【答案】A二、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部分选对的得部分分,有选错的得0分.【9题答案】【答案】AC【10题答案】【答案】BC【11题答案】【答案】BCD三、填空题: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12题答案】【答案】1【13题答案】【答案】48【14题答案】【答案】四、解答题:本题共5小题,共77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5题答案】【答案】(1)120(2)14【16题答案】【答案】(1);(2)或.【17题答案】【答案】(1)极大值为,极小值为0 (2)【18题答案】【答案】(1)3(2)16 (3)0【19题答案】【答案】(1)证明略(2)有2个零点,证明略30-3y x =-527224e 24e a =。
学易金卷:2020-2021学年下学期期末测试卷(统编版2019)02语文·全解全析1.D【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这种联系和差异在古代尤为突出”错误。
依据“‘天下观’和‘疆域观’这两个概念虽然存在差异,但有着内在的联系,尤其是在‘中国’古代”可知,原文只说二者的内在联系在“中国”古代比较突出;B.“居于‘禹迹’之内的人们宣称……”错误。
原文的表述是“禹之迹,就是大禹治理过的地方,是文明之区,有别于蛮夷之地。
在人们用大禹的名义说明自己的地方时,已经包含了华夷两分的意义,夷狄均在禹迹之外,而宣称居于‘禹迹’之内,则成为华夏人地理认同的重要方式”,此处并非居于“禹迹”之内的人们宣称的观点;C.“‘中国’‘京师’‘四方’‘诸夏’等大略相当于‘华’‘华夏’的空间范围”错误。
原文的表述是“中国之文,与四方相对”“若以中国对四夷,则诸夏亦为中国”,可见“中国”“京师”“四方”“诸夏”不尽相同。
故选D。
2.B【解析】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王朝可通过各种方式对一无所知的‘蛮夷’世界进行直接或间接的管理”错误。
原文的表述是“‘蛮夷’世界也是存在层次的,其中一些是与‘华’在地理空间或者文化、经济上有着直接接触或者往来的,而另外一些则几乎毫无往来,对于‘华’来说只是道听途说,甚至一无所知”,可见王朝无法对一无所知的“蛮夷”世界进行管理。
故选B。
3.B【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词语含义的能力。
依据“中国古代相应形成‘王者无外’的政治观念,而其所标榜的国际秩序,相应是以中国为中心的、没有边界的‘天下秩序’。
中国古代的中原王朝一直未将统治视野局限于‘中国’,也就是目前我们所理解的中国本土,而是以中国本土为核心,观照普天之下”可知,“王者无外”含有君王“观照普天之下”的意思。
ACD均符合,而“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的意思是:所谓的征伐,是上级征伐下级,相对的诸侯国是不能相互征伐的。
2021年高二第二学期语文训练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纵览中外文学艺术史,文艺的繁荣往往与文艺批评繁荣息息相关。
但是,我们也需要注意到,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把批评转化为批判的现象。
一些评论文章和自媒体言论,对一部电影的某个表达、某句台词、某个情节、某个形象、某段音乐进行放大,甚至完全超出文本范围进行无限联想和望文生义的主观阐述,使用一些标签化、概念化、政治化、批判化的方式进行“诛心”,完全脱离艺术创作规律的实际,不考虑艺术“典型化”“想象性”形象思维”的创作规律,而是用历史教科书的标准、用文献报告的标准、用自已所认知的唯一标准,对这些作品进行政治“审判”式的批判,而且由于常常使用一些耸人听闻的词语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尖锐语态,引起各方面的关注,从而形成所谓的“舆情”,直接或者间接地制造一种创作恐慌。
例如,常常把毛泽东同志所概括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题材简单化地归结为所谓的民国范、民国粉,不能正确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广泛性和复杂性,不能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思想、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在这一历史时期所经历的曲折过程和统一战线的历史。
于是,在题材、表达、类型方面都会形成一些有形无形的禁区,创作者担心某个细节无意中触碰到所谓的“红线”,创作起来畏手畏脚、瞻前顾后。
这使得我们不得不想起当年钟惦裴先生在著名的《电影的锣鼓》中所警示的现象“目前有许多有经验的电影艺术家不能充分发挥出创作上的潜力,而只能唯唯听命于行政负责人员的指挥,尚未进入创作,已经畏首畏尾,如何谈得到电影艺术的创造?没有创造,如何谈得到电影事业的繁荣!我们相信,在当前中国的创作环境中,绝大多数文艺创作者的初衷都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是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是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所以,创作中即便出现一些差错、疏漏、问题,或者作品的某些表达与一部分人的期待、认知不同,我们也应该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进行充分说理的文艺批评,并且应该用一种建设性的态度去进行文艺批评,帮助创作者和观众发现问题、重视问题、分析问题、改进问题。
2021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戏曲“贵和”思想的显著体现是“大团圆”的结构模式。
这自然与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传统思维相契合。
戏曲“始悲终欢”“始离终合”“始困终亨”的“大团圆”的结局遵循着古人对于“万物一而立,再而反,三而如初”的事物普遍发展规律的生命感悟,也同样体现着“悲者必终于欢,离者必结之以合”的“天圆地方”的审美轨迹。
剧作家对于“大团圆”结局的追求是由作家自身地位低下的历史原因造成的。
在我国古代,戏曲一直受到统治者的排斥,受到“正统文学”的排斥。
元代时,蒙古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限制汉人参加科举考试,大量的丈人失去了通过科举考试获得仕途的唯一道路,因此只能流落于坊间妓馆,以写词曲为生。
《元史·刑法志》记载:“诸妄撰词曲,诬人以犯上恶言者处死。
”“诸民间子弟,不务生业,辄于城市坊镇演唱词话、教习杂戏、聚众淫谑,并禁治之。
”以至明清律法仍有这样的条例。
在这样的境遇下,剧作家则选择用笔来抒发自己的苦闷,消解现实的残酷,因此在戏曲中往往以“大团圆”的形式来寄托对美好世界的向往,表现对因果轮回的期盼。
“大团圆”模式适应观众的审美期待,体现着老百姓对于美好世界的憧憬和想象。
只有充满喜庆气氛的“大团圆”结局才能淡化悲剧的悲哀感和压抑感,把观众带入冲淡、平和的心理状态。
李泽厚对这种“中和为关"的审美观念这样论述:“它们作为矛盾结构,强调的更多的是对立面之间的渗透和协调,而不是对立面的排斥和冲突。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戏曲是一种中和艺术。
中国戏曲始终与儒家的伦理道德教化紧密联系。
在戏曲中宣扬惩恶扬善的伦理道德必然是戏曲的旨归。
唐山一中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化学试卷(选择考)说明:1.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2.将卷Ⅰ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将卷Ⅱ答案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上。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Na−23,S−32,K−39,Mn−55卷Ⅰ(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3 分,计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生活中的常见电池,属于一次电池的是A.普通锌锰干电池B.镍氢电池C.手机锂电池D.铅蓄电池2.下列反应属于吸热反应的是A.酸碱中和反应B.金属的氧化C.甲烷的燃烧反应D.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3.酶是一种特殊的具有催化活性的生物催化剂,没有酶的催化作用就不可能有生命现象。
酶的催化作用的特点不包括A.高度的催化活性B.较高的活化能C.特殊的温度效应D.高度的选择性4.生活和生产中人们采用多种方法防止金属腐蚀,其中保护轮船外壳的常用方法是A.涂保护层B.改变金属结构C.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D.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5.某温度下,纯净水中的c(H+)=1×10−6 mol∙L−1,则该温度下0.01 mol∙L−1的NaOH溶液的pH 为A.2B.6C.10D.126.某实验小组进行右图所示探究实验,其实验目的是A.温度对平衡移动的影响B.浓度对平衡移动的影响C.压强对平衡移动的影响D.催化剂对平衡移动的影响7.合成氨作为重要的固氮方式,在工业生产上具有重要的应用。
某温度下,N2(g)+3H2(g)2NH3(g) ΔH=−92.4 kJ∙mol−1,在一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 N2和3 mol H2,在催化剂存在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放出的热量为A.一定大于92.4 kJB.一定小于92.4 kJC.一定等于92.4 kJD.无法确定8.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过程是一个可逆过程。
河北省唐山市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①陆游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
斟残玉瀣②行穿竹,卷罢黄庭③卧看山。
贪啸傲④,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
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①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陆游因被人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弹劾而免官,退居期间写下了这首词。
②玉瀣,美酒。
③黄庭,道家的一种经书。
④啸傲,放歌长啸,傲然自得。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开头勾画了闲居的环境,云气苍茫如烟,夕阳晚照,词人觉得可摆脱一切尘事。
B. 饮美酒,逛竹林,读道经,赏青山,坐卧随意,词人感慨这样的生活无不惬意。
C. 词人说自己放歌长啸,傲然自得,即使身体“衰残”也要抗争到底,不委屈自己。
D. 这首词写闲居生活的感受,词人用任情适性的笔触,抒发了自己复杂的心情。
16. 有评论认为,这首词表面上写出了词人退隐生活的闲适与惬意,实则不然。
请结合“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①词人所爱慕的隐居生活不是他的本意,造物者(最高统治者)不图恢复,不重用抗敌人才,使爱国的英雄们无所作为而白白地衰老。
②最高统治者的求和苟安与爱国志士的抗敌主张完全不同。
表达了词人对南宋王朝压制抗敌人才、使自己遭受打击而壮志难酬的愤怒之情。
【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即使身体‘衰残’也要抗争到底,不委屈自己”错误,“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表达的意思是“自己贪图的是任意放纵,蔑视世俗的生活,任凭自己在这种无拘无束的生活中衰老,别妨碍自己的处处开心”。
故选C。
【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上天另有一种心肠,就是使英雄无所作为地衰老就像是对待平常是一样。
唐山市2021版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三上·烟台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表达乡愁的散文写作,不是农耕文化的挽歌,而是城镇化新生活的序曲。
不应该是过去时,而应是现在时和将来时,有闪回,是原生态,是写实,非虚构,也有梦想。
城镇化中的乡愁概念是情感______________,同时也是物质文明的_________________。
留住乡愁,保存乡村文化记忆,使之融入城市多元化的文脉,才可能有诗意的栖居。
乡愁,是散文的精神土壤。
从古到今,个人的生存方式虽有不同,却都离不开与_________________的关联,(),这是中国散文传统的审美特征。
一部现当代散文史,是时代精神原乡的缩影,是以真切的生命体验书写的。
回到生活本身,才有立足大地的散文生活,这也正是生活艺术的____________________。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归属趋向现世本质B . 归依趋向现时本源C . 归依取向现世本质D . 归属取向现时本源(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乡愁是个人的,同时也是社会的,是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的平衡B . 乡愁是社会的,同时也是个人的,是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平衡C . 散文是社会的,同时也是个人的,是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平衡D . 散文是个人的,同时也是社会的,是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的平衡(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表达乡愁的散文写作,不仅是农耕文化的挽歌,而且是城镇化新生活的序曲。
B . 散文写作中的乡愁,不仅是农耕文化的挽歌,更应该是城镇化新生活的序曲。
C . 表达乡愁的散文写作,不仅是城镇化新生活的序曲,而且是农耕文化的挽歌。
D . 散文写作中的乡愁,不仅是城镇化新生活的序曲,更应该是农耕文化的挽歌。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 (2019高一上·运城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秋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但对这个节日是怎么起源的,又源于何时等问题,历来说法不一。
笔者近读日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其卷二有关于中秋节起源的记载,对回答中秋节是怎么起源和源于何时这两大问题大有作用。
现将这段文字照录如下:十五日,寺家设馎饦饼食等,作八月十五之节。
斯节诸国未有,唯新罗国独有此节。
老僧等语云:新罗国昔与渤海相战之时,以是日得胜矣,乃作节,乐而喜舞,永代相属不息。
设百种饮食,歌舞管弦以昼续夜,三日便休。
今此山院追慕乡国,今日作节。
此文所记为唐文宗李昂开成四年(839)事。
圆仁关于中秋节“诸国未有,唯新罗国独有此节”的记载,大致可信。
因为我国古代一些专记岁时的专著如汉崔亮《四民月令》、晋周处《风土记》、梁宗擦《荆楚岁时记》、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唐韩鄂《岁华记丽》等书,均未记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事;类书如编于唐初的《艺文类聚》、唐中期编《初学记》等,其岁时部亦不记八月十五中秋节;唐以前流传下来的民间日用书《书仪》,也不记八月十五为中秋节。
这些似乎都告诉我们,唐以前,中秋节或还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承认。
再来看看当时文人在八月十五的聚会,就可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即八月十五夜,他们都习惯于在一起吟诗赏月。
如《白居易集》中,就留下了《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值对月忆元九》《八月十五日夜对酒玩月偶题是诗》(卷十四)《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卷十七)《八月十五日夜同诸客玩月》《答梦得八月十五日夜玩月见寄》(卷三十一)等五首以“八月十五日夜”为题的诗作,若不是把此日夜当作节日,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从这个意义上说,至少中唐人已经把八月十五日夜当作节日,说中秋节起源于唐代,当非无据。
此节得以从新罗“引进”,有其深厚的汉文化基础。
首先,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八月十五夜的月亮,唐欧阳詹所言:“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
稽于天道,则寒暑中;取于月数,则蟾兔圆。
”这种看法,代表了崇尚中庸之道的国人意识。
“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正好说明八月十五日夜是立节的佳辰。
其次,关于月的诸多神话传说,也是中秋节形成的节俗文化基础之一。
如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传说,均极为优美和富于传奇性。
其三,古礼“秋分夕月”和秋社俗,也应是中秋节形成的又一个文化基础。
秋分和秋社均为八月节,其时间一般都在八月十五日前后,甚或同时。
如唐文宗开成五年(840)秋社日为八月十五日,次日即为秋分。
社日是农业大国的重要农事节日。
社为土地神,“王为群姓立社,曰太社;王自为立社,曰王社;诸侯为百姓立社,曰国社;诸侯自为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置社”。
社日是祭社神的日子,分春秋二社。
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祭社神,叫春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祭社神,叫秋社。
前者“祈年”,后者“庆有年”。
两次社祭,家家户户“结综会社”,非常隆重。
秋社和秋分这两个传统节日在八月十五日前后一两日或同时,毫无疑问对中秋节的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
(节选自《文史知识》,有删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传统节日中秋节在中国的起源问题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B . 中唐时代,民间已经盛行中秋节,此节的民间文化已比较普及。
C . 从文献记载看,唐以前,中秋节应该还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
D . 中唐人已经把八月十五日夜当作节日,说中秋节起源于唐代,可成定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文章引用日僧圆仁的文字,目的是证明中秋节起源于新罗。
B . 文章列举古代文献,进一步补充论证日僧圆仁的分析是大致可信的。
C . 文章罗列白居易的诗作,是为了佐证当时文人习惯在八月十五吟诗赏月。
D . 文章选用诗句“最团圆夜是中秋”,指出八月十五月团圆,适合确立为节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 作者认为深厚的汉文化基础是中秋节起源问题中值得探讨的价值内涵。
B . 唐欧阳詹的言说,是为了显示国人崇尚中庸之道的意识渗透在节日文化之中。
C . 周天子为自己确立的社,叫王社;晋侯为百姓确立的社,叫国社。
D . 2018年立秋后第一个戊日是8月14日,可知9月23日(秋分),也即社日。
3. (9分) (2019高二上·赤峰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空巢老人是指无子女或子女不在身旁的老年人。
据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将总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
客观地讲,在我国目前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要彻底解决空巢老人“不敢老”的问题仍存在困难,需尽量采取多种措施以减少老年人的担忧。
(摘编自王庆海《破解空巢老人养老难题》)材料二:空巢老人的问题,折射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交织着现代化过程中的矛盾。
地区发展不均衡,劳动力候鸟式的迁徙就不可避免;社保制度的割裂,使各种保障难以无缝衔接;户籍制度的坚冰,让老年人随子女迁徙难度加大;政府投入不足和民间资本进入不畅,导致养老服务供给不够且水平较低……时代的列车一往无前,老年人却已步履蹒跚,而最为弱势的空巢老人,更是难以承受的时代之重。
从要求各级政府“用于养老服务的财政性资金重点向农村倾斜”,到提出“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问题正在破解。
而此前不久,国务院决定合并“新农保”和“城居保”,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无疑将有助于解决老人们面临的问题。
(摘编自贾壮《“空巢”之痛时代之重》)材料三:农村空巢老人安全现状令人担忧。
具体体现在:一方面由于年老体弱而面临着外在危险的威胁,由于年老体弱,老人在受到外力侵害时无力抵御和抗衡;另一方面由于年老体弱而多陷“内在疾患”。
调查显示,农村空巢老人的患病率在80%以上,甚至有50%以上的老人患有两种以上的慢性疾病。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农村空巢老人安全问题主要发生在以下六个方面:自理能力下降,慢性疾病,消防隐患,用药不当,不法分子诈骗、入室盗窃、抢劫,住房老旧。
下图是对农村空巢老人猝死家中的原因的调查统计分析。
(摘编自张晓琼、侯亚丽《晚年何以安度:农村空巢老人安全保障问题研究》)材料四:一方面是老龄化社会的步步逼近,一方面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如何把“互联网+”和养老服务结合?南京市民政局目前正在进行这样一种有益尝试。
这种基于“互联网+”的“一键呼叫式”养老模式,其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就是便利,而便利也往往是老年人群体所最为期待的。
通过“互联网+”把以上这些老人在居家养老过程中可能用到的各种资源、服务整合到一起,老人身边只要有一个电话或手机就可以轻松享受这些资源和服务。
养老服务网络等于是通过“互联网+”这种新的技术手段,在市场和老人之间建立了一种直接而密切的联系,进而实现双方的共赢。
但我们也要看到,老年人群体要想充分享受到这种服务的便利,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那么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对那些被纳入养老服务网络的企业、商家在服务质量、服务价格上给予必要的引导,以避免有企业和商家哄抬服务价格,导致老年人群体消费不起的情况;二则,对于那些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老年人群体,政府应该加大养老补贴和救济的力度,以类似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来帮助他们享受养老服务网络上的各种资源和各项服务。
(摘编自苑广阔《盼“互联网+”惠及更多空巢老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 在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这是空巢老人产生的社会背景。
B . 空巢老人问题实际上是农村社会问题,所以,目前各级政府加大力度解决农村空巢老人问题。
C . 根据材料二,有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诸如“医保”改革政策的落实,“空巢”之痛势必短期内可以获得有效解决。
D . 依据材料四,经过市民政局的积极努力,南京市的空巢老人已经能够享受到便利的“一键呼叫式”养老模式。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因为年老体弱,农村空巢老人要面对来自外在危险和自身疾病的双重威胁。
B . 把“互联网+”与养老服务结合起来,是一种创新,能使市场和老人实现共赢。
C . 根据材料三中相关数据可知,农村空巢老人患病率非常高,所以他们的“内在疾患”是最应该引起社会关注的安全问题。
D . 中国空巢老人的数字惊人,到2020年,中国空巢老人数字将达到最高。
(3)怎样才能让“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落到实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