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笔记(精华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笔记(精华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笔记(精华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笔记(精华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笔记(精华版)

?一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概念

2、▲原因

①政治:分封制、宗法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②经济:井田制崩溃(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③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视

④思想文化:“学在民间”(私人讲学)出现

3、代表人/性质

影响最大儒、道、墨、法→儒、墨、法,重政治道德→道家重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各家学说的中心(归宿)→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

△性质“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早期儒学思想家的思想

1、★孔子:春秋(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

有优秀学生七十二贤,被后人尊称为至圣

①思想观:提出“仁”与“礼”的学说

→仁:爱人、融洽相处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礼:主张恢复西周礼乐制度“克己复礼”

②政治观:以德治民

→德: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任意刑杀

注重政治与人事,?“敬鬼神而远之”→反映中国文化重人性

③教育观:

a.首创私人讲学

b.主张“有教无类”

c.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d.性相近(人先天具有的纯真本性)

e.整理《诗、书、礼、易、春秋》言行载于《论语》

2、★孟子:战国时期邹国人(前372-前289)亚圣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也”,

①提倡“仁政”学说

②提出“民贵君轻”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性本善

3、★荀子:战国时期赵国人(前313-前238)

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①天人关系:“制天命而用之”是中国最早的唯物主义思想、“天行有常”

②“仁政”“王道”(秩序化、有序化),礼法并重?董仲舒继承和发展荀子思想

③“君舟民水”(“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④人之性恶(人性本是恶的,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

三、★其他学派的主要思想

1、道家(老庄之学)

★老子:春秋

哲学观:①世界万物本源是“道”

②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有无、难易、贵贱、祸福相互依存、不断转化)

政治主张:①“无为而治”

②“小国寡民”社会

★庄子:战国

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逍遥”。放弃一切→比老子更消极

▲影响

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古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2、法家(战国时期受推崇)

(1)李悝

在魏国变法:奖励耕战、严刑峻法。

(2)商鞅

在秦国两次变法:废旧制度、重农抑商、加强中央集权、以吏为师。

★韩非子:战国末期→“集大成者”

①法术势

→“法”依法治国+“术”利用权术驾驭大臣+“势”绝对权威震慑臣民

②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事异则备变”、“不休期古,不法常可”

▲影响

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

两汉后,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家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3、墨家

★墨子:战国初期

①兼爱(“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节用

在认识论和逻辑学贡献。代表手工业者利益

▲影响

汉代以后,逐渐湮没失传。

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影响

儒家孔子

“仁”和“礼”;“为政以德”;私学,

“有教无类”;

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

传统文化的主流;

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孟子仁政、重民;性善说;儒家学派奠基人,被尊为“亚圣”对中传文产生重要影响。荀子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性恶论;儒家重要代表人物。

墨家墨子反映其思想的书是《墨子》兼爱、非攻

道家老子

反映其思想的书是《老子》,又名《道德

经》“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朴素的辩

证法思想;“无为而治”

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相对的“齐物”;

法家韩非子以法治国;法、术、势相结合,加强中央

集权;主张变法革新。

是法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集大成者,迎合了建立大

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从“无为”到“有为”(★被重视---时代的需要)

1、汉初“无为”原因

①秦末战火频繁②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初社会贫困

③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2)措施: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休养生息政策)

①减轻田租;

②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

③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

④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2、“有为”原因

①汉初休养生息使汉朝经济恢复、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基础、条件)

②社会潜伏着危机

( a.王国问题诸侯势力膨胀

b.土地问题阶级矛盾尖锐

c.边境问题匈奴为患)

(2)目的

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发展的形势巩固统治

(3)主要措施

①政治上——颁布推恩令(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②军事上——对匈奴采取强硬政策北击匈奴卫青霍去病

③思想上——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

④经济上——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平抑物价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被推崇---儒学自身的发展变化)

★提出者:董仲舒生活在文帝、景帝、武帝时代,得到武帝赏识

著作:《春秋繁露》《天人三策》

1、特点(贡献、其思想特点)

把道、法、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2、▲内容

①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②加强君权: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

③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为人处世标准)

▲影响(扭转局势付诸实行)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深受汉武帝的赏识。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三、★儒学成为正统(▲成正统--汉武帝的积极推广)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

①政治: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②思想: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教育:a.儒家经典“五经”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b.兴办太学和设立地方教育系统(这是封建国家利用政权的力量兴办教育、提倡儒学,其必然对整个社会的教育事业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2、独尊儒术的结果——正统思想文化主流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第3课宋明理学

一、★三教合一(理学兴起的背景)

1、原因

①历史:与儒佛道自身发展相关,魏晋南北朝时期(挑战),儒学独尊地位被动摇。

(儒动摇R:汉末→魏晋南北朝,社会动荡,士人对儒思产生怀疑;佛道盛行)

②学者:唐宋儒学大师的思考与探索

③时代:与宋代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2、历程

①魏晋南北,儒学新发展(挑战)

②隋,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③唐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

▲佛道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3、儒学复兴运动的掀起

(1)先声——韩愈

(2)掀起——北宋士大夫们

二、★程朱理学

1、产生(理学)

(1)北宋,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建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理学”

(2)兴起社条:

①宋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倡导尊儒读经

②宋代农业、手工业经济发展,科技文化进步,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科技文化发展的结果

③从魏晋至唐,儒、佛、道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奠定了基础。

2、内容

▲程朱理学代表人物:

程颢:明道先生+ 程颐:伊川先生=北宋“洛派”

朱熹:字元晦,晦庵先生=南宋“闽派”

(1)二程理学(北宋)

①本体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核心思想(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

②伦理论: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认为“理”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是人类社会的最高法则。

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制度、封建秩序都是天理的体现,是不可改变的。

认为天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③认识论: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程、朱主张就世间万事万物而体认天理。格物穷理,是教人从待人接物的具体事情中去体认道学家所

讲的天理。格物是致知的基础,致知则是格物的目的和深化。致知是指通过格物达到对于天理的真知。(2)朱子学——▲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①天理与三纲五常紧密联系,提出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②“格物格致”的深化:“物”的概念——“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3、影响(程朱理学在当时)

积极:

①适应统治阶级需要,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

②《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③学术思想流传海外,在日韩形成“朱子学”。

消极:

①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儒学士大夫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还致力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

三、▲陆王心学

1、▲陆王心学代表人物:

陆九渊(南宋):象山先生

王阳明(明朝):名守仁,号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

2、内容:

(1)陆九渊的“心学”

①本体论: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是“理”,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主观唯心主义?

②认识论: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内心就得天理

③伦理观:三纲五常

(2)王阳明的“心学”

①本体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②认识论:“致良知”“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

四、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1、共同点:

①内容同:

a.都是儒学表现形式

b.都继承孔孟“仁”“礼”思想

c.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②影响相同:

a.都有助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b.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利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

2、不同点:

①本体论不同: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外在的“理”

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②把握“理”的途径不同(认识论、方法论):

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

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致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明清之际儒家思想活跃的主要原因

①经济上: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有所发展

?但受到重农抑商政策和封建专制统治的严重阻碍(根因)

②政治上: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人民起义不断;

③思想上:宋明理学僵化,束缚思想、扼杀个性;

④阶级关系上:工商业者阶层扩大,要求发展商品经济,反对封建束缚;

二、★明朝后期进步思想家李贽“离经叛道”

李贽:→明号卓吾,代表作——《焚书》《藏书》

1、离经

①孔子不是天生圣人

②儒家经典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言论

(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认为是非标准应随时代变化而变化)

2、叛道

①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强调人正当私欲(?资本主义萌芽要求)

②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反对男尊女卑和封建礼教,主张个性解放)

2、评价

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带有民主色彩

②他的思想,直接冲击儒学独尊地位,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和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

③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的叛逆色彩和顽强的战斗精神

三、★明末清初的三大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1、三人共同的生活背景

(1)都生活在明末清初民族矛盾和阶级斗争十分激烈的动荡年代

(2)都参加过抗清斗争

(3)都隐居著书立说

2、三人各自的代表作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

王夫之——《读通鉴论》

3、三人主要思想观点

黄宗羲:梨洲先生

①抨君主专制,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天下为主,君为客”民主思想→封建制度日趋衰落

②限君权,以法治代替人治

③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

▲评价

黄宗羲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积极作用。

顾炎武:号卓林,亭林先生

①“经世致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②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众治

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进步思想

▲评价

以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王夫之:船山先生;政治上主张“趋势更新”

①本体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发展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②认识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都是可以认识的

(王夫之是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③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王夫之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评价

王夫之的唯物主义思想,启示近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具有划时代意义。

4、对三人进步思想的评价

①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是明清时期封建社会渐趋衰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在思想文化领域内的反映,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三人进步思想的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

②三人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③三大进步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和唯物思想等,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二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一、★四大发明

1、古代的四大发明

▲造纸术

A 成就

①我国甘肃天水放马滩汉墓出土的西汉早期的纸,是现已发现的最早的纸

②东汉,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植物纤维纸逐渐取代竹木简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造纸技术进步明显,纸逐渐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④公元8c,传入阿拉伯→欧洲→北非

B 影响

书写材料的革命,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印刷术

A 成就

①隋唐时期中国即盛行雕版印刷

②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人们已经使用彩色套印技术,宋刻本被后世藏书家视为珍品。到北宋年间(11cc中叶),雕版工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B 影响

极大推进了中国的文化事业发展

传到东亚、西亚、欧洲等地,大大推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火药

A 发明

①商周时期,人们在冶金实践中已经广泛使用木炭。

②春秋战国时期,制作火药的原料硫磺、硝石已经为人们所熟知。

③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仙药》中已提到“火药”。古代在炼丹时偶然发现了火药

④唐末,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

⑤宋元时期各民族政权之间战争不断发生,火药在军事上的应用更为广泛

B 影响

火药传至欧洲后,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士阶层日益衰落

▲指南针

A 发明

①战国中国人就已经知道磁性指南的特征,发明司南。

②汉代就制作出实际可用的司南。

③北宋制作用于航海的指南针,南宋制作更方便精确的罗盘针,使用于当时海上商船

B 影响

后经阿拉伯人传入西欧,指南针的应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2、概况

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是在两汉时期

火药应用于军事始于唐末

雕版印刷术出现于隋唐

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出现于北宋时期

四大发明先后经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东亚、东南亚、西亚、非洲和欧洲,逐渐走向世界,极大地促进这些地区生产力的发展。

3、对欧洲的影响

?造纸术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使纸张代替欧洲中世纪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纸和小牛皮纸,促欧洲文发(书成本降低)?火药推动→欧洲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

→使欧洲骑士阶层日益衰落,封建制度走向瓦解

→火药成为西欧资产阶级开拓殖民地的有力武器

?指南针使用,→使西欧人开辟了新航路,迎来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印刷术经济、便捷,是印刷业的一大革新→推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人们思解和社进→从此,西欧率先进入近代社会,整个世界在其推动下,逐步从古代向近代演变,奠定了在近代世界史的中心地位。

二、★数学《九章算术》和珠算

1、方法

▲《九章算术》东汉

①特点: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解决实际问题

②地位:命题解法采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运算方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

③意义: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工具

①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早期采用的是算筹→算盘

三、★天文

▲《石氏星表》和浑仪

1、天文学产生发展的原因

古代的天文学是在采集、狞猎和农牧业活动中萌生和发展起来的。其目的是观天象、明方向、知季节、告农时。

2、成就

(1)天文观测记录(世界公认最悠久最系统)

①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及哈雷彗星的记录

②世界上最早的星表:《石氏星表》(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星表)

(2)天文观测仪器:浑仪、简仪等

四、★历法和四大农书

1、历法发达的原因

古代农业与历法制订和农学研究密切相关,历来备受重视。

2、▲历法:

夏朝:《夏小正》

商朝:“殷历”

秦汉以后:越来越精确

元朝:郭守敬编订《授时历》,这比现行公历的颁行早了三百年。

2、▲农书

西汉汜胜之的《汜胜之书》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元朝王祯的《农书》

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五、★医学

《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1、中医

①▲《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战国问世、西汉编定

是中医学奠基之作,中医学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总结前人医疗实践经验,提出经络学说。

②▲《伤寒杂病论》

东汉末年,张仲景总结前代中医诊断和治疗的理论与经验,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辩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沦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

2、中药:

▲《本草纲目》

明朝卓越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门类成果

四大发明造纸术:西汉已发明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

印刷术:隋唐雕版印刷术——《金刚经》;北宋活字印刷术。火药:唐末开始用于战争。

指南针:战国司南;北宋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数学《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算筹和算盘推动古代计算的发展。

天文留下了世界上最早日食、月食、太阳黑子以及哈雷彗星的记录。编制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石氏星表》。

创制了许多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浑仪、简仪。

历法《夏小正》、“殷历”。《授时历》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比现行公历早3百年,对指导农业生产帮助很大。

农学古代成就卓著的四大农书:《汜胜之书》、《齐民要术》、《农书》、《农政全书》。《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医学西汉编订《黄帝内经》——中医学的奠基之作。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万世宝典”。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东方药物巨典”。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一、★从《诗经》到唐诗

1、▲《诗经》

春秋时期,《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①内容:收入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共三百多篇

《诗经》中的诗分为风(民间的民歌)、雅(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乐歌)、颂(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赞颂神明)三部分。

②特点:?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语言丰富?现实感强

2、▲楚辞

屈原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因此楚辞又叫做“骚体”。

①特点:(相对于《诗经》是四言体,句式整齐划一,内容古朴)

?楚国方言?句子灵活?浪漫主义色彩。

3、▲汉赋

文学家以楚辞为基础,创造出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赋

①特点:?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②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

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4、▲唐诗

繁荣原因:唐开放和繁荣的社会环境;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

发展阶段及主要代表人物:唐诗的发展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等4个阶段.

①初唐诗歌。是唐诗繁荣的准备时期。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主张作诗要有“风骨”的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②盛唐诗歌。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唐诗的发展达到了繁荣的顶峰

边塞诗:高适《别董大》、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边塞景物的雄奇壮观和军旅生活的英武豪放)

山水诗:孟浩然《宿建德江》、王维《山居秋暝》(描写悠闲宁静的山水田园生活)

盛唐时期成就最高的当属李白、杜甫

“诗仙”李白——浪漫主义诗人:《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诗圣”杜甫——现实主义诗人:“三吏”、“三别”

③中唐诗歌。唐代中后期,王朝的鼎盛期已过,但诗歌创作仍未衰歇

中唐时代成就最高的诗人是白居易: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叙事长诗-《长恨歌》《琵琶行》

④晚唐诗歌。李商隐和杜牧是晚唐诗人中的佼佼者,后人把他俩称为“小李杜

杜牧《江南春》、李商隐《无题》

二、★宋词和元曲

1、▲宋词

它是诗的另一种表达形式,?句子长短不一,更便于抒发感情,这就是词。

(2)产生背景

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更能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

主要派别及

(3)代表人物

婉约派:(内容单调,细腻柔弱,情绪婉约)

柳永(北宋);李清照(两宋之交)

豪放派:(豪放激愤,气势雄伟,内容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感慨)

苏轼(北宋);辛弃疾(南宋)

陆游(南宋)其词作品既有豪放的佳作,也有婉约的名篇。

2、▲元曲

宋代民间兴起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即散曲。元代,散曲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元杂剧一起,合称元曲。

(1)发展阶段及特点(散曲)

兴起:宋代

特点:可雅可俗,抒情叙事兼长,更为生动活泼

繁荣:元代

特点:通俗生动,豪放飘逸(元代前期)

(2)代表人物: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秋思》

三、★明清小说

1、▲小说的兴起与发展

①中国的小说,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搜神记》志怪小说);

②唐代以情节曲折离奇的短篇小说为主,称为传奇;

③宋代话本,为后来小说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④明清时期小说空前繁荣。

2、繁荣的原因

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②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

③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

3、繁荣表现

①数量繁多

②体裁多样

③表现手法丰富

④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人物性格的塑造、细节的描绘、语言的运用等各个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前代。

4、作品

《三国演义》罗贯中元末明初中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水浒传》施耐庵元末明初中国第一部农民起义题材的长篇小说

《西游记》吴承恩明朝中国古代浪漫主义长篇神话小说

《聊斋志异》蒲松龄清朝中国古代一部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儒林外史》吴敬梓清朝中国古代一部优秀讽刺小说

《红楼梦》曹雪芹高鹗清朝中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

朝代代表人物文学成就

春秋末年《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战国屈原新的诗歌题材——楚辞,《离骚》汉朝司马相如、张衡半文半诗的综合文体——赋

唐诗初唐:王勃、陈子昂。

盛唐: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李白(“诗

仙”)、杜甫(“诗圣”。)

中唐:白居易

晚唐:杜牧和李商隐

诗歌的黄金时期,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

宋词柳永、李清照、辛弃疾、苏轼婉约派:柳永(《雨霖铃》)、李清照(《声声

慢》)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元曲关汉卿、马致远关汉卿《窦娥冤》

明清小说曹雪芹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

第10课书画和戏曲艺术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1、▲汉字由繁到简

起源:六千多年前的图画文字

形成:商朝形成完整体系

演变: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2、▲书法

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从此,书法的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书体

●楷书

特点:笔画详备,结构严整,是规范化、标准化、楷模化的字体。

发展:①始于东汉。②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③唐代步入盛世,名家群起。

?魏晋有钟繇的《宣示表》和王羲之的《乐毅论》

初唐的欧阳询(欧体)、盛唐的颜真卿(颜体)、晚唐的柳公权(柳体)

宋代黄庭坚、元代赵孟、明代文徵明、清代何绍基等

●草书

特点:笔画简约,钩连不断;线条流畅,任情纵性。虽难于辨识,实用性不大,却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发展: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魏晋以来盛行不衰,名家辈出。

?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盛唐的张旭、怀素等。

●行书

特点: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是一种最活跃的字体。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

发展:经过东汉至西晋约两个多世纪的演变,书体完全成熟。

?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唐朝颜真卿的《祭侄文稿》;

北宋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元朝赵孟頫《行书十札卷》、明朝文征明《离骚》等。

二、▲笔墨丹青中国画

①远古的绘画艺术:彩陶画、岩画、壁画和地画。其代表作是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②战国的绘画:《人物驭龙图》和《人物龙凤图》是出土的战国楚国帛画。战国时期是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

③秦汉时期:绘画艺术有进一步发展。绘画门类丰富,有壁画、帛画、木刻画、木版画、画像石、画像砖等。代表作有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彩绘帛画、河南洛阳东汉墓出土的《夫妇宴饮图》

④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并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代表作是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⑤隋唐五代时期:中国绘画艺术的高峰,糅合外来美术风格;敦煌莫高窟的壁画盛极一时。展子虔的《游春图》、阎立本的《步辇图》、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

⑥两宋时期: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风俗画成为最大亮点,绘画成为商品。代表作有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⑦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元代王冕的《墨梅图》、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

三、★京剧的出现

1、古代戏曲的起源

(1)中国戏曲从原始的歌舞发展而来。

(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即优伶。

(3)元朝时,中国戏曲艺术开始走向真正成熟,出现元杂剧。

(4)明代时,出现昆曲。

2、▲形成

①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

②道光年间,“徽汉合流”,即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演出。

③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1840年~1860年)间,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

→发展

①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

②京剧由北京走向各地,成为全国广为流行的剧种,被称为“国剧”。

③民国以来,逐步走向世界,受到各国人民的赞赏。

3、其他戏种

秦腔、越剧、川剧、粤剧和黄梅戏

三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一、★器物?

?开眼看世界(19世纪四五十年代)

1、背景:

①(清)程朱理学禁锢人们的思想

②鸦战败→人们从“天朝上国”梦中惊醒

2、代表人物

?地主阶级抵抗派

▲林则徐

①设立译馆,编译出《四洲志》和《各国律例》

▲《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②仿西方战舰

评价: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

①1842编撰出《海国图志》(在《四洲志》基础上)

▲这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书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② “师夷”——“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作用: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四洲志》纯是一部译作,而《海国图志》初步形成自己的结构和理论方法。

→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一部由国人自己编写的有关世界各国情况介绍的巨著。此书出版后传入日本,曾在明治维新中起过一定的作用。

?影响

①利:具爱国性、进步性+维护封建统治→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作用

②弊:具局限性→仅停留在器物层次(阶级局限性)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地主阶级洋务派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面临内忧外患的局势。

2、代表人物: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

3、内容:

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②“师夷长技以自强”

4、目的: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5、实践:洋务运动创办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6、结局:清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7、败因:未从根本上变革封建制度。违背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原理

二、★制度?

?维新变法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以后)

(1)背景:①洋务运动的开展+②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3)主张

①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②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③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局限性:一是没有完整的理论;二是没有付诸行动

2、维新变法思想(19世纪90年代初)

1、背景

(1)政治:帝国主义侵略加剧、瓜分高潮

(2)经济: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3)思想:早期维新思想的发展。

(4)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2、代表人物:

?资产阶级维新派

(1)▲康有为

①活动:

A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

B撰写《新学伪经考》

内容: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

▲作用: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扼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

C撰写《孔子改制考》

内容: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

②理论特点:“移花接木”——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③作用:康有为这些观点有力抨击封建顽固势力。

④评价:“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火”

(2)▲梁启超

活动:发表《变法通议》

内容: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的思想

(3)▲严复

活动:发表《天演论》,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即民主君仆,主权在民)

3、实践:1898年,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

(1)结果:最终失败。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诏书,宣布变法。新政从此日开始,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为止,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除了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外,所有新政全部都被废止。

(2)败因

①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太脆弱+封建旧势力过于强大)

②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

③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④对帝国主义列强抱不切实际的幻想

4、影响:

①起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人民觉醒

②维新派着重宣传“兴民权”,大大提高了全社会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

▲评价: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新青年》的诞生

1、背景:(1)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2)政治:一方面,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3)思想:1911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

另一方面,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4)阶级:?资产阶级激进派:以陈独秀为代表

2、(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主要阵地:《新青年》?基地:北大

(3)主要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二、?新文化运动(前期)(新文化运动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1、内容:( 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胡适→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做无病之呻吟”

▲陈独秀

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陈腐、雕琢、晦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文学革命,由此开始

▲鲁迅→把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写《狂人日记》《孔乙己》等小说,深刻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评价(1)实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2)进步性:①弘扬民主和科学思想②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③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④使人思得到空前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奠思基

(3)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

▲导致这一局限性的根本原因在于新文化运动领导者的阶级局限性和思想认识的局限性。

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期)

1、传入

(1)国内:

①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理论;

②新文化运动造设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③资产阶级政治斗争的失败;

④爱国知识分子探索救国道路的积极努力。

(2)国际: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2、传播

代表人物:李大钊(中国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第一人)

3、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主要介绍俄国的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1918《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在中国首倡社主(2)第二阶段:1919五四运动以后,大大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①文章。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地宣传马克思主义。

②社团。研究马克思主义社团出现“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北京)“俄罗斯研究会”(湖南)

③早期组织。(向工人宣传马思)

④共产党。1921成立

四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

(1)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2)政治:鸦战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各派救国方案失败。

(3)思想:随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发展,资阶革命思想传播,革命队伍迅速壮大。(4)阶级: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5)个人:孙中山的个人努力。

2、提出

(1)▲1905 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纲领中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2)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把同盟会的纲领进一步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3、内容

(1)民族主义

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含义: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

地位:前提

(2)民权主义

纲领:创立民国

含义: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地位:核心

(3)民生主义

纲领:平均地权

含义: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地位:补充和发展

4、评价

(1)进步性①它表达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②反映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③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它是孙中山受美国林肯“民有、民治、民享”思想启迪,涉及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2)局限性

对内:没有彻底反封建(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对外:没有彻底反帝

▲具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性。→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

1、创建共和

①1911辛亥革命爆发,建立中华民国

高中历史必修三 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 课程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基础知识: 1、“百家争鸣”出现在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经济:井田制瓦解。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分封制瓦解) 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 教育学术: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 2、主要流派:(1)道家学派:老子和庄子,主张“无为而治”,把世间万物看作是相对的。 (2)儒家学派:孔子、孟子和荀子。 (3)墨家学派: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4)法家学派: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 3、“百家争鸣”意义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3)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1、孔子的思想是如何体现人文精神的? 提示:人文精神指的是,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 (1)“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宽松社会环境。 (2)“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保证了个性发展,推动了个人素质的提高。 2、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我们如何认识这种“民本”思想?提示:从孟子的阶级属性出发来分析。 孟子代表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他的主张从根本上讲是为了实现本阶级的利益。孟子认识到人民的力量的强大,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但不能就说是“民主意识”。 从根本上讲,孟子是地主阶级思想家,其“民贵”的主张是为了更长久稳固地统治压迫人民,“君轻”也是为了更有效地保证君主统治剥削人民。 3、你认为诸子百家中,对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最有用的是哪一派?为什么? 法家。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 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唐宋 后三教合一宋明理学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一、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 A仁政学说B性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他被称为“亚圣”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性恶论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A、被视作儒家异端 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家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册)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通史概要: 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它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社会进步,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西方列强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形成。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还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进行了顽强不屈的反侵略斗争。在列强一次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中,广大爱国官兵浴血奋战;从三元里抗英到义和团运动,广大人民群众也肩负起抗击外来侵略的历史使命;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了伟大的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课标要求: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鸦片战争的经过、《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八国联军入侵概况、《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运用不平等条约的具体内容,归纳外国列强侵华的共同特点,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概括列强侵华程度不断升级情况,促使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研读史料,提炼观点;问题探究;历史事件的比较;课堂讨论,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东西方发展的差异,带来西方列强疯狂的对华侵略,中国不仅失去了独立发展的环境,反而逐步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说明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学设计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学设计 明清两朝,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进入后期。那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并且在封建专制层层重压下,不断缓慢地发展。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的社会因素产生,如同世界各国的规律一样,首先在思想界里被敏感地反映出来。于是,在明清时期思想界里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腐朽统治的思想家,便成为这一时期文化中新的潮流。他们批判继承了传统的儒学体系,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今天我们将学习第四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明清之际儒家思想活跃的背景 1、政治:①专制统治 ②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 2、经济:①土地高度集中、赋役沉重 ②商品经济的发展 3、思想:①程朱理学 ②“西学东渐” 4、问题:商品经济发展与封建制度束缚之间矛盾突出。

二、明清之际儒家思想活跃的例证(一).“离经叛道”的李贽 ★1、李贽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征。 李贽生活在明朝后期,号卓吾,福建泉州人,青年时代生活困乏,到处奔波。中年后做过二十多年小官,感受到明末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晚年毅然辞官,专事著述和讲学。后被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迫害致死,著作被列为禁书。 正是这样的生活经历,形成了李贽“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生平:求学→做官→入狱 性格:“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2、李贽的思想及代表作——《焚书》《藏书》等 ★3、李贽的进步思想主张。

结合材料习题,我们可以概括: 第一、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 李贽敢于打破千百年来人们对孔子的迷信。在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代,李贽提出了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的

理论。他认为是非应随时代变迁发展而改变,不应以孔子的话作为永久不变的定论;他还认为被封建统治者奉为“治天下之大经大法”的六经不过是史官过分的“赞美之语”和孔孟之徒“记忆师说”的残缺笔记而已,根本不是什么至尊理论。同时他尖锐地揭露道学家“阳为道学,行若猪狗”。 第二、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 首先他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现象,追求平等、个性。他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并公然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他赞扬改革,肯定农民起义。 ★4、对李贽进步思想的评价 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和战斗精神 有力冲击了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 推动人们的思想解放和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 (二).三大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1、共同的生活背景: a、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 b、资本主义萌芽在某些地区出现并得到缓慢发展; c、自然科学有了一定发展;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1、夏朝的建立: ①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②“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③商朝建立后,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2、夏商的政治制度: ①夏商的最高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国家大事,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②夏商时期已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商朝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侯、伯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内容:①分封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②被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3.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4.瓦解: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定义: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 4.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四、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1、秦朝统一的背景: ①周王室衰微,周天子大权旁落,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不再听命于周天子。②诸侯国为了控制更多的土地和人民,相互间进行战争,改变了大国的均势。③人民经受长期的分裂和混战,渴望统一。④秦始皇的雄才大略。 2、统一的条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具备了统一的力量 3、统一的过程:公元前230-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二、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 1、皇帝制度 ①内容: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定作自己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右在皇帝)由皇帝控制。

人民版必修3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套)

科目:历史级别:高二级任课教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2、如何结合相关史实,以及情感体验、主观认识,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 (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 (1)主要思想: 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讲完本子目后,归纳孟子、荀子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及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

二儒学的兴起 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 一、“‘焚书坑儒’的批判”讲两个问题: 1、秦代“焚书坑儒”的时代背景、过程及评价。 评价:虽有维护专制统治,巩固统一的目的;但更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成为二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 2、汉代以来主流文化对“焚书坑儒”的批判。 “焚书坑儒”被称之为“灭学之祸”,对思想文化的传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这种批判基本上是中肯的。 二、“罢黜百家”主要讲述儒学获得独尊地位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讲授时,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和“学习思考”,回答这两个问题:汉武帝时代儒学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1)汉武帝时代中国政治“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 (2)儒学大师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为儒学获得独尊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3)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献策,从而完成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2、客观评价 一方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汉王朝加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促进了历史文化的发展。 三、“太学的出现” 1、汉武帝创建太学,建立郡国学校 2、太学兴立的标志和影响 (1)太学的建立是汉王朝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的表现之一,标志着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 (2)太学的兴立,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为普通地主阶层子弟入仕提供了机会。 (3)太学生接受儒学教育,其中的民本思想对他们的观念倾向有一定的影响,东汉形成了太学清议的政治现象。当时太学的议政运动,使黑暗的政治势力被迫有所收敛。 建议教师在讲授时,充分利用课本已有资源如“史学争鸣”、“学习思考”等,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使自己的认识、理解和分析更接近真实与客观。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 引导学生回顾教科书必修一:从世管制、察举制,再到隋唐开始的科举制。 2、科举制的实行对儒学的影响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儒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纲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纲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纲要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 ◆教学材料: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课程名称:高中历史必修一 ◆授课时间:36课时 ◆授课对象:高一年级学生(上学期) ◆课程目标: 1、简述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线索,对比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线索; 2、学习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列举各个时期重要的政治变革,学会从历史的角度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 3、总结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政治发展史上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并依据各国的国情对其作出科学的评价和解释; 4、关注现今中外的政治制度,思考中国和世界的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发展大势,探究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原因。 ◆内容与标准: 【课时1】开学教育:与学生分享课程纲要、本学科的

学习方法。 第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课时2】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学习要点:描述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时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学习要点:说出“始皇帝”的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查找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课时4】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习要点: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时5】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习要点:概述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课时6】本单元知识回顾与习题讲评。 第二: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课时7】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学习要点:利用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课时8】罗马法的起与发展。学习要点:记住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指出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最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框架说课讲解

历史必修三全册知识纲要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2、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二、罢黜百家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思想来源:董仲舒将法家思想糅合进儒家,形成新儒学 2、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成为 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根本原因:改造后的儒家思想适应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 三、宋明理学 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2、思想来源: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3、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朝—王守仁(王阳明) 4、主要内容:

程朱理学: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体现 在社会上是儒家伦理道德;把握“理”就 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 “理”) 陆王心学:陆九渊(南宋人,是心学的开创者)认为“心即理也”,求“理” 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王守仁(明代人, 是心学的集大成者)“致良知”学说认为 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 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 贤。 5、宋明理学的历史作用: ①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②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

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四、明末清初思想家 1、“异端”李贽:反对“存天理,灭人欲”,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认为理在 百姓日常生活之中,对正统思想发出大胆挑战。 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和官场的欺诈。他还主张男女平等,歌颂农民起义。 2、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①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 ②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③学术上,提倡务实学风和行为,“经世致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 (2 )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啊,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 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2)孟子的主: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附]荀子的重要言论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 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 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下郡国 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经世致用。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 [言论:黄—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公其是非于学校。顾—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五、儒学的兴衰历程:见提纲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出现及完成:造纸—西汉墓出土了纸,东汉有“蔡侯纸”;指南针—战国名“司南”,宋时用于航海;火药—唐宋时用于军事;印刷—隋唐出现雕版印刷,《金刚经》是世界上迄今所知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 2、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造纸、印刷—文化发展、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火药—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政权,指南针—新船路、世界市场==== 总之,使世界进入资 本主义时代。 二、汉字与书画 1、汉字的起源和演变: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看书本识别各种字体),总趋势由繁到简。 2、中国书画 (1 )书法家:东晋王羲之(书圣,《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唐朝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擅长楷书)等。 (2)中国画的分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元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突出。 三、文学成就 (1)诗经:收录了西周到春秋的三百多首诗,分风、雅、颂三部分,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儒家经典。 (2)楚辞:屈原是代表人,《离骚》是代表作、浪漫主义源头。(“风”骚“”并称) (3)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容丰富,反映大一统景象。代表人物有司马相如、衡等。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本课属于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一次重要的变化, 主要属于当代历史的范畴, 学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并不扎实。由于这一时期的内容离现在并不遥远,课文中许多重要事件,如北约、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对当今复杂多样的世界形势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学生对于这一课的内容很感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偏向,在这一课的课件设计中,插入了较多历史图片,通过历史图片的展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也可以提前组织学生在网上下载精美图片,协助教师制作课件,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也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冷战”的概念及背景,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通过分析“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表现,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以及全方位观察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材料,分析“冷战”形成的背景,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两极格局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史料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认识“冷战”的形成过程及世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理解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是由其综合实力决定的,特别是经济实力;理解霸权主义的危害,体会人类和平的重要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和平、为人类和平事业做贡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教学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重难突破: 1,苏美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二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让位于美、苏两极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系”。美国凭借大战中膨胀起来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力图称霸全球,遏制共产主义,为此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先后出台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并组织“北约”。苏联为尽快恢复战争创伤,捍卫反法西斯战争成果,采取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措施,如“经互会”和“华约”。 2,“冷战”对二战后的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方面,美苏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其表现,在欧洲,冷战导致德国和柏林的分裂;在亚洲,则表现为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一系列局部战争的发生;美苏两国还曾一度把人类拖到核战争的边缘。总之,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大对立阵营,互相之间充满敌意和不信任,给世界带来了动荡不安。 另一方面,美苏两国势力均衡,都不敢轻易发动战争,使世界在近五十年时间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主要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 1.结合主题思路大胆取舍,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建议教师:以“冷战”的形成背景、具体表现及其影响为思路对课文内容进行整合。例如,为了更好理解课文内容,适当补充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力量膨胀、二战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精细化整理 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P64 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权主义,因为它从理论上解决了夺取政权和建立政权问题。 附: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的相关原因: ①吸收护国护法运动等失败的教训,孙中山本人对民主革命不懈地追求;②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使孙中山看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和革命的新形式 ③共产国际和中共对孙中山的帮助,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影响等

2.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P68 (1)发展历程:

(2)科学定义: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实践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3.概述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P74 (1)形成过程:

(2)主要内容(了解): ①发展道路: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②发展阶段: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③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包括社会主义本质、三个有利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④发展动力:强调改革是解放生产力; 包括经济、政治、精神改革目标(其中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在坚持和 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 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的基础上,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⑤外部条件:和平与发展;和平外交和对外开放 ⑥政治保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⑦战略步骤:“三步走”的战略; ⑧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党是领导核心,依靠力量是广大人民群众、统一战线和人 民军队; ⑨祖国统一: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3)伟大意义: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它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实践经验与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引自《中共党章》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笔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笔记(一) 前几天分享的必修一的知识点,大家学习的如何? 知道期末将至,现在记忆有点晚了,但历史君还是觉得,大家应该通读一遍,做到心理有数。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起源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2、表现 河姆渡氏族公社遗址发现稻谷 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 3、地位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4、概况 (1)原始农业 主要生产工具:石刀石斧石犁耒耜 主要耕作方法:刀耕火种 作物种类:水稻和粟 生活方式: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 (2)商周农业 主要生产工具:出现了青铜农具,但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耕作技术: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作物种类: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生活方式:人们的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5、农业发展特点 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铁犁牛耕的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2)汉朝:西汉赵过推广的耦犁,要用两头牛牵引,三个人驾驭。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到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这种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 2、耕作技术的不断进步 (1)耕作方法: ①垄作法(春秋战国) ②代田法(西汉) (2)耕作技术: ①西汉发明播种用的耧车 ②魏晋南北朝采用耕耙耱技术(北方旱地)和耕耙技术(南方水田) (3)耕作制度: ①两汉的耕作制度是以一年一熟为主。 ②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3)水利灌溉的发展: ①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时期);漕渠、白渠、龙首渠(汉朝)

高中历史必修三,整理得太好 了(精华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笔记(精华版)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1)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2)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视 (4)思想文化上:学术逐渐下移,“学在民间”(私学)出现 2、“百家争鸣”的含义 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法四家,各派主张各不相同,而在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儒、墨、法诸家,侧重于政治道德;道家侧重于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共同精神。 3、“百家争鸣”意义 (1)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早期儒学思想家的思想 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 (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 (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三、其他学派的主要思想 1、道家(老庄之学) (1)老子 “道”是世界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社会。 (2)庄子 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逍遥”。 (3)影响 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2、法家 (1)李悝 在魏国变法:奖励耕战、严刑峻法。 (2)商鞅 在秦国两次变法:废旧制度、重农抑商、加强中央集权、以吏为师。(3)韩非子 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事异则备变”。 (4)影响 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两汉后,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家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3、墨家 (1) 墨子 “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在认识论和逻辑学贡献。 (2)影响 汉代以后,逐渐湮没失传。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明清儒学思想的发展 理解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基本主张 李贽:明朝后期思想家,著有《焚书》《藏书》。李贽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A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认为是非标准应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B对正统思想发出大胆挑战,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黄宗羲: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著有《明夷待访录》。黄宗羲的思想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A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B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顾炎武: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著有《天下郡国利病书》和《日知录》。 A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形成了经世致用的思想。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王夫之: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他继承了以前思想家的唯物思想,并加以发展。他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A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B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 C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的巨大影响。 古代中国的科技发明 了解古代中国四大发明的产生及外传 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等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最具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 造纸术: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人称“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指南针: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是中国在战国时期发明的“司南”。后来,人们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制成指南针。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火药: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发明了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最早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宋朝时,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印刷术: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人们已经使用了彩色套印技术,11世纪中叶,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认识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明的贡献 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人类文化进程的伟大贡献。四大发明传入欧洲以后,对欧洲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作出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至三单元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早期政治制度夏朝开始:王位世袭制(世卿世禄制) 西 周 分 封 制 背景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以镐京为中心建立西周,控制地区辽阔 目的 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拱卫王室 2、适应人口不断发展、疆域不断扩大 的需求,为了进行有效统治最根本: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统治性质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 实施 者 武王开始,周公旦大规模分封。分封的大多数是同姓子弟 内容 1、分封诸侯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2、被封诸侯的义务:服从周王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3、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4、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士,士以下不再分 封。卿大夫和士也要承担义务(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带有家族统治色彩 积极 性 前期加强了王权,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统治范围,发展了交通,促进了边疆开发,使 周成为强国 局限 性 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为以后埋下割据混战根源 破坏 瓦解 西周后期,诸侯势力强大,王权衰弱,血缘关系疏远,分封制开始受到破坏。春秋时 开始瓦解,战国末年,分封制完全瓦解(根源:生产力发展) 西 周 宗 法 制 目的 根本:巩固分封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稳定 直接:解决贵族间权力、土地和财产的争夺的矛盾 内容 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周王嫡长 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权,为大宗,次子、庶子为小宗;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 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诸侯和大夫以此类推。大宗与小 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小宗须服从大宗 性质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特点按照父系血统关系的亲疏来维系(也是实质) 瓦解随着分封制的破坏、瓦解而破坏、瓦解。战国时宗法制完全瓦解 作用1、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2、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深远 影响 利:形成的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浓厚亲情观(重视修家谱,建宗祠,寻根问祖,互相帮助)有益于社会安定和民族的凝聚力的形成。也对中国现在的民间继承方法 有较大的影响 弊:导致特权思想严重,等级制森严,崇尚权威,家(族)长制盛行,缺乏反抗精神,重男轻女现象严重,任人唯亲,裙带作风(走后门)盛行,缺乏理性,宗族势力 较强,妨碍了近现代民主、法制的发展 秦朝中央背景公元前221秦王赢政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中国(原因、影响)措施 中 央 确立皇帝 制度 由来“三皇五帝” 目的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神化自己的君权,巩固统治 特征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核心)、皇位世袭(家天下)

高中历史必修三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 历史必修3课程标准(人教版)细化方案 泾川一中高二历史组 仙碎林宝红应岐

2015年1月6日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概要: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概要如下: (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理学,经过南宋朱熹的总结,形成庞大而严密的理论体系。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心学,是理学的一大流派。心学认为“心即理也”,主“知行合一”。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4)明清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与时俱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明朝中后期“反正统思想”的异端贽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挑战“天理”学说;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都以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道统闻名,敢于向封建正统观念挑战,勇于批判盲目尊孔颂经的迷信思想。他们的共同特色是: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民为主”。②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③提倡务实的学风和行为。④批判继承宋明理学。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标要求: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政治:社会大变革(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崩溃、周天子权威丧失)和争霸战争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旺,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文化:专业文化阶层的形成、私学的兴起、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广泛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二、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春秋末期,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以德治民”。 (2)战国时期初步发展: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赋,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还提出“三纲五常”,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5)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2.进步的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1)明朝:李贽是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他是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 (2)清初:黄宗羲:在明亡后,隐居著述,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 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他提倡“实学”的目的在于批判理学,反对君主专制政治,顾炎武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 王夫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方法总结 学习本单元,要宏观把握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主要注意以下线索: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注意文化现象产生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学会透视文化现象背后的深层社会根源。 2、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的完整理解,注意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社会地位。 3、注意寻找这部分内容与社会现实的结合点,如当前,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建立,注意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并学会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剔除糟粕。 4、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应,学习中注意用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的原理来指导自己的学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