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路径表单
- 格式:pdf
- 大小:32.18 KB
- 文档页数:3
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路径(县级医院版)一、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ICD-10:K92.20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草案)》(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9,26(9):449–52),《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防治共识(2008,杭州)》(《内科理论与实践》2009,4:152–158)。
1.有呕血和/或黑便。
2.有心悸、恶心、软弱无力或眩晕、昏厥和休克等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贫血、氮质血症及发热表现。
3.胃镜检查确诊为上消化道出血,且仅需药物治疗者。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草案)》(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9,26(9):449–52),《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防治共识(2008,杭州)》(《内科理论与实践》2009,4:152–158)。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及维持生命体征平稳,必要时输血补充血容量。
2.应用各种止血药物、抑酸药物、保护胃粘膜药物。
3.内镜等检查明确病因后,采取相应诊断病因的治疗(转出本路径,进入相应的临床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为7-10日。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92.204上消化道出血疾病编码。
2.有呕鲜血、呕吐咖啡渣样物、黑便等表现,怀疑上消化道出血,同意胃镜检查且无胃镜禁忌者。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2)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3)胸部X线检查、心电图、腹部超声;(4)胃镜检查。
消化道出血临床路径一、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ICD-10:K92)。
(二)诊断依据。
1.主要症状合体征:呕血、黑便或便血,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贫血。
2.基本辅助检查:大便潜血阳性,外周血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下降,氮质血症结合内镜检查结果可明确。
(三)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92消化道出血疾病编码2.年龄18-65周岁住院患者3.同意按照临床路径方案的要求配合诊疗者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入选。
排除标准:1.消化道大量出血和休克者2.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或胃、肠动脉破裂出血者3.精神性疾病、无自制力、不能明确表达者4.不同意按照临床路径方案的要求配合诊疗者(四)治疗原则1.一般治疗2.补充血容量3.止血治疗(五)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监测生命体征,复查血常规与尿素氮,大量出血者禁食,少量出血者可适当进流质。
2.补充血容量:可静脉用5%葡萄糖液、平衡盐液、低分子右旋糖酐、706代血浆改善周围循环,血红蛋白<70g/L时应输血。
3.止血治疗①冰盐水洗胃:下胃管用4℃冰盐水反复灌洗胃腔,灌洗后可注入云南白药、三七粉、白及粉等中药止血。
亦可以去肾上腺素8mg加入冰盐水100rd 中,自胃管灌入,经30-45分钟吸出后再灌注。
或将凝血酶溶解成10-100u/ml 的溶液分次口服。
②抑酸药:H2受体拮抗剂:甲氰咪胍400mg静注6-8小时一次;雷尼替丁:开始50mg,以后100mg/8小时;法莫替丁:开始10mg,以后20mg/12小时维持。
以上药物任选一种,静脉给药24-48小时,直至出血停止后改口服。
③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40mg静推,并可与奥美拉唑40mg+0.9%氯化钠50ml,8ml/小时维持静点。
④内窥镜下局部喷洒止血药、电凝止血等。
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路径一、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ICD10:K27.251)(二)诊断依据。
根据SGE guideline: The role of endoscopy in acute non-variceal upper-GI hemorrhage. Gastrointest Endosc, (2004,60:497-504);SGE guideline: The role of endoscopy in the management of variceal hemorrhage, updated July 2005.Gastrointest Endosc(2005,62:651-655);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草案)(《中华内科杂志》 2005,44:73-76;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防治共识(2008,杭州)(《内科理论与实践》2009,4:152-158(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上述指南、共识等文献中关于上消化道出血治疗的意见选择治疗方案1.维持稳定生命体征,必要时输血。
2.应用各种止血药物、抑酸药物。
3.内镜等检查明确病因后,采取相应诊断病因的治疗(转出本路径,进入相应的临床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5日。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27.251上消化道出血疾病编码。
2.有呕鲜血、呕吐咖啡渣样物、黑便等表现,怀疑上消化道出血,同意胃镜检查且无胃镜禁忌者。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本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常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电解质、血型、凝血功能、输血前检查;(3)心电图,胸片,腹部超声;(4)胃镜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1)抗核抗体、ANCA等自身抗体检查;(2)DIC相关检查;肿瘤标记物相关检查;(3)超声心动图。
消化道出血
`
平卧、头偏向一侧
吸O2、测量生命体征、观察面色、神志、意识
根据病情,迅速建立多条静脉通道,抽血,配血,快速大量补液,扩张血容量,输血,纠正休克
呕血者头偏向一侧,下肢抬高,保证脑部供血;有假牙者取出,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并做好
患者面部皮肤清洁,擦净血迹
心电监护,观察病情动态变化,并给予对症处理
遵医嘱使用止血剂,必要时准备好三腔二囊管
留置导尿管,观察尿量
注意保暖,做好安慰及解释
休克纠正,病情平稳者送入院治疗。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路径表单(护理版)床号____姓名___________年龄____性别____科别______入院日期_________住院号______页数___入院第1天_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__时首诊护理工作执行评价执行者确认患者身份,佩戴腕带□是□否安置患者,卫生处置:洗澡、剃胡须、更换病员服、修剪指(趾) 甲。
□是□否入院评估。
专科评估□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厌油□腹胀测生命体征T____℃P____次/分R____次/分Bp__________mmHg 时间____介绍病房环境、规章制度、病区主任、护士长、床位医生及责任护士□是□否告知患者的权利、义务。
指导患者注意安全、防止意外,签署跌倒、坠床安全评估预防记录单□是□否签署住院病人入院须知□是□否询问过敏史□无□有落实阳性标记主要护理路径执行评价早班夜班消化科护理常规□是□否□是□否I级护理□是□否□是□否立即通知医生并建立静脉通道。
查血型、凝血功能并配血备用。
备好急救药品及器械,随时配合医生抢救。
□是□否□是□否卧床休息呕血时将病人头偏向一侧,防止窒息。
通知病人禁食、禁水□是□否□是□否心电监护、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给氧气吸入。
□是□否□是□否严密观察呕吐物及大便颜色量及性状并记录,及时清理呕血及便血。
□是□否□是□否落实心理护理及基础护理□是□否□是□否健康指导□告知病人不要用手指挖鼻或用牙签剔牙,不用硬毛牙刷牙□注射局部至少压迫10~15min,以免出血□如牙龈出血鼻衄、皮肤淤癍、注射部位出血等早期出血征象,通知医生备注:护士/护士长签名早班:夜班:变异:□有□无变异原因:1.2.对症护理一出血期护理1.绝对卧床休息至出血停止。
2.烦躁者给予镇静剂,门脉高压出血患者烦躁时慎用镇静剂。
3.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安慰体贴患者的疾苦,消除紧张、恐惧心理。
4.污染被服应随时更换,以避免不良刺激。
5.6.注意保暖。
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路径(县级医院版)一、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ICD-10:K92.20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草案)》(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9,26(9):449–52),《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防治共识(2008,杭州)》(《内科理论与实践》2009,4:152–158)。
1.有呕血和/或黑便。
2.有心悸、恶心、软弱无力或眩晕、昏厥和休克等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贫血、氮质血症及发热表现。
3.胃镜检查确诊为上消化道出血,且仅需药物治疗者。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草案)》(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9,26(9):449–52),《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防治共识(2008,杭州)》(《内科理论与实践》2009,4:152–158)。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及维持生命体征平稳,必要时输血补充血容量。
2.应用各种止血药物、抑酸药物、保护胃粘膜药物。
3.内镜等检查明确病因后,采取相应诊断病因的治疗(转出本路径,进入相应的临床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为7-10日。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92.204上消化道出血疾病编码。
2.有呕鲜血、呕吐咖啡渣样物、黑便等表现,怀疑上消化道出血,同意胃镜检查且无胃镜禁忌者。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2)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3)胸部X线检查、心电图、腹部超声;(4)胃镜检查。
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路径一、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草案)》(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9,26 (9):449吒2),《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防治共识(2008,杭州)》(《内科理论与实践》2009,4:152-58)。
1. 有呕血和/或黑便。
2. 有心悸、恶心、软弱无力或眩晕、昏厥和休克等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贫血、氮质血症及发热表现。
3. 胃镜检查确诊为上消化道出血,且仅需药物治疗者。
2.3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草案)》(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9,26 (9):449-52),《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防治共识(2008,杭州)》(《内科理论与实践》2009,4:152-58)。
1. 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及维持生命体征平稳,必要时输血补充血容量。
2. 应用各种止血药物、抑酸药物、保护胃粘膜药物。
3. 内镜等检查明确病因后,采取相应诊断病因的治疗(转出本路径,进入相应的临床路径)。
2.4 (四)标准住院日为7-10日。
2.5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 K92.204上消化道出血疾病编码。
2. 有呕鲜血、呕吐咖啡渣样物、黑便等表现,怀疑上消化道出血,同意胃镜检查且无胃镜禁忌者。
3.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2.6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 必需的检查项目:(1)(2)(3)(4)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胸部X线检查、心电图、腹部超声; 胃镜检查。
消化道出血基本诊疗路径一、消化道出血基本诊疗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消化道出血(ICD-10:K92)(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1.主要症状和体征:呕血、黑便或便血,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贫血。
2.基本辅助检查:大便潜血阳性,外周血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下降,氮质血症,结合内镜检查结果可明确。
(三)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92消化道出血疾病编码。
2.年龄18-65周岁住院患者,男女均可;3.同意按照临床路径方案的要求配合诊疗者;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入选。
排除标准:1、消化道大量出血和休克者;2、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或胃、肠动脉破裂出血者;3、精神性疾病、无自制力、不能明确表达者;4、不同意按照临床路径方案的要求配合诊疗者。
(四)治疗原则1、一般治疗2、补充血容量3、止血治疗(五)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2009年版基层部分),《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09年版基层部分)等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监测生命体征,复查血常规与尿素氮,大量出血者禁食,少量出血者可适当进流质。
2、补充血容量:可静脉用5%葡萄糖液、平衡盐液、低分子右旋糖酐改善周围循环,血红蛋白<70g/L时应输血。
3、止血治疗(1)上消化道出血①胃内降温通过胃管以4°C水反复灌洗胃腔。
②口服止血剂在活动性出血时可紧急予去甲肾上腺素20-40mg加入生理盐水或冰盐水100-250ml分次口服。
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路径(县级医院版)一、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ICD-10:K92.20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草案)》(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9,26(9):449–52),《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防治共识(2008,杭州)》(《内科理论与实践》2009,4:152–158)。
1.有呕血和/或黑便。
2.有心悸、恶心、软弱无力或眩晕、昏厥和休克等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贫血、氮质血症及发热表现。
3.胃镜检查确诊为上消化道出血,且仅需药物治疗者。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草案)》(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9,26(9):449–52),《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防治共识(2008,杭州)》(《内科理论与实践》2009,4:152–158)。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及维持生命体征平稳,必要时输血补充血容量。
2.应用各种止血药物、抑酸药物、保护胃粘膜药物。
3.内镜等检查明确病因后,采取相应诊断病因的治疗(转出本路径,进入相应的临床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为7-10日。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92.204上消化道出血疾病编码。
2.有呕鲜血、呕吐咖啡渣样物、黑便等表现,怀疑上消化道出血,同意胃镜检查且无胃镜禁忌者。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2)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3)胸部X线检查、心电图、腹部超声;(4)胃镜检查。
3 .生命体征正常,尿量正常。
4 .营养摄入改善状况或营养状态稳定,无再出血表现。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 .因内镜检查而造成并发症(例如穿孔、误吸),造成住院时间延长。
2 .因消化道出血而诱发其他系统病变(例如肾功能衰竭、缺血性心脏病),建议进入该疾病的相关途径。
3 .重要器官功能障碍、生命体征不稳定、休克、意识障碍等均属高危患者,在胃镜检查后可能需要特殊治疗手段。
4 .通过内镜检查已明确出血病因,转入相应临床路径。
5 .十二指肠降部及水平部出血有时需借助小肠镜或小肠CT明确病因。
(十)标准费用:9700元。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FI期:一年—月—FI 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3~7日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FI期:一年—月—FI 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3~7日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FI期:一年—月—FI 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3~7日。
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路径(县级医院版)一、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ICD-10:K92.20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草案)》(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9,26(9):449–52),《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防治共识(2008,杭州)》(《内科理论与实践》2009,4:152–158)。
1.有呕血和/或黑便。
2.有心悸、恶心、软弱无力或眩晕、昏厥和休克等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贫血、氮质血症及发热表现。
3.胃镜检查确诊为上消化道出血,且仅需药物治疗者。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草案)》(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9,26(9):449–52),《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防治共识(2008,杭州)》(《内科理论与实践》2009,4:152–158)。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及维持生命体征平稳,必要时输血补充血容量。
2.应用各种止血药物、抑酸药物、保护胃粘膜药物。
3.内镜等检查明确病因后,采取相应诊断病因的治疗(转出本路径,进入相应的临床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为7-10日。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92.204上消化道出血疾病编码。
2.有呕鲜血、呕吐咖啡渣样物、黑便等表现,怀疑上消化道出血,同意胃镜检查且无胃镜禁忌者。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2)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3)胸部X线检查、心电图、腹部超声;(4)胃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