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花样枣馒头
- 格式:pdf
- 大小:51.18 KB
- 文档页数:2
以蒸花馍写作文花馍,是一种淳朴风情的农家艺术。
就是用一些面粉加上一些使用色素制成形态各异、造型多姿的面粉模型。
现如今的人们接触到的花馍是越来越少了,不过在古代花馍可算是走进很多农家,连贵富人家也经常会弄一些花馍。
就在今年的2月3日,家乡闻喜就举办了一次规模盛大的花馍节。
“我活了这么大半辈子,也没有见过这么大的一个花馍啊!”这是家乡市民王先生在参观花馍节时候发出的感慨,我当时正巧也在场。
看到有一个花馍用8000斤的面粉制成,制成了一条长达数十米的巨龙。
记忆当天花馍节的现场,真是一派欢腾景象啊。
群众们纷纷聚集在市民广场,有些人拍照,有些人鼓掌,还有一些看着一个个花馍不禁直流口水。
这样的一次花馍节,真是叫当地人对于传统文化艺术有了全新感受。
我们家的餐桌面是玻璃的,从桌子的上面可以看到下层摆放着一个小花馍。
它是一个娃娃鱼,听大人说,是用小麦的白面粉做的,娃娃鱼的眼睛是两颗棕色的小豆。
背上有一些刺,有六个翅膀,三个在左边,三个在右边。
它的尾巴像一个小小的白萝卜,上面有一个粉红色的圆点。
今天晚上,我从桌子底下拿出它,让它在桌子上游。
我又用手捉着它,让它跳起来,又让它落下来。
我觉得挺好玩,很喜欢它。
我用英语说:“This is a fish,a beautiful fish.She's a baby fish.It's cute.”最后我把它放回了原来的地方。
这个娃娃鱼花馍,做的可真精致,真漂亮啊。
“年馍”是家家户户春节期间的必备食品。
过春节蒸年馍是中华民族由来以久的习俗。
这些年,自己动手蒸馍的人少了,在外面预订馍的人多了,我家从农村搬到县城虽然已经融入了城市的生活,但是奶奶平时一直都坚持自己蒸馒头,每逢过年蒸年馍亦是如此。
腊月二十六日似乎是蒸年馍的好日子,家家户户都要忙着蒸年馍,一是酬慰一年的辛劳,二是祈祷来年幸福,意义可重大了!说起蒸年馍可有讲究。
蒸年馍不兴蒸实心的,里面要包点豇豆、红薯豆之类的东西,意味着生活充实,吃着也津津有味。
山东春节的民俗山东的春节那可老有讲究了,老热闹了。
一到腊月,这年味就开始慢慢浓起来喽。
大人们就开始忙活着准备各种年货。
比如说蒸馒头,这可不是简单的蒸馒头哦。
山东的馒头那花样可多了,有枣馒头,一个个白白胖胖的馒头上面点缀着红红的大枣,看着就喜庆。
还有面鱼,那形状像鱼一样,寓意着年年有余呢。
这蒸馒头的时候,家里的女人们就像变魔术似的,把面团变成一个个精美的面食。
小孩们就在旁边看着,有时候还会忍不住揪下一块面团来玩,这时候大人就会假装生气地说“可别捣乱啊”,但其实心里也是觉得好玩的。
再说说扫房子吧。
全家老小齐上阵,把家里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的。
把那些个旮旯角角的灰尘都给清扫掉,这就像是把过去一年的不好的东西都给清扫出去一样。
窗户要擦得透亮透亮的,家具也要摆放得整整齐齐的。
这时候家里就会弥漫着一种清新的味道,感觉新年真的要来了。
到了腊月二十三,那可是小年。
这一天要祭灶王爷呢。
在灶台上会摆上糖瓜,这糖瓜可甜了,为啥要摆糖瓜呢?就是希望灶王爷吃了糖瓜嘴甜,到天上去汇报的时候只说家里的好事儿。
这时候小孩子们就会偷偷地想,灶王爷会不会真的吃了糖瓜呀?年三十这天,那是最热闹的了。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
这饺子里还会包上硬币呢,谁要是吃到了包硬币的饺子,那可是来年有福运的象征。
大家一边包饺子一边聊天,说说这一年的收获,讲讲对来年的期望。
男人们就会把红红的春联贴在门上,那春联上的字写得那叫一个漂亮,充满了对新年的祝福。
到了晚上,全家人一起吃团圆饭,一桌子的好菜,什么红烧鱼啊,四喜丸子啊,每一道菜都有它的寓意。
吃完饭,就守在电视机前等着看春晚,小孩子们可坐不住,就会跑出去放鞭炮,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在村子里或者小区里响起来,那可太有过年的气氛了。
大年初一,大家都穿上新衣服,早早地起来给长辈们拜年。
长辈们就会给晚辈们发红包,小孩子们可高兴了,拿着红包就盘算着能买多少好吃的和好玩的。
然后大家就会走街串巷去给邻居们拜年,互相说着新年好,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陕西花馍作文
花,是一种很美的东西。
花开得不同的季节,都会有不同的花在绽放。
但是在陕西,有一种花却有着不一样的美,那就是花馍。
花馍的种类有很多:馒头、花糕、花馍……而我最喜欢的就是花馍。
在我们家,每年过春节时,爷爷奶奶都要做花馍,而我最喜欢的就是花馒头了。
因为我觉得它不仅好看而且还很好吃。
每年到了腊月二十三这天,我们家就要蒸花馒头了。
爷爷先把面粉和好面,然后开始揉面,在揉面时他会把那些面粉搓成一个一个小球,然后用刀切成一块一块的小面团。
等这些面团都揉好后就该蒸花馒头了。
爷爷把那些面团拿到一旁待用。
在爷爷奶奶把那些面团做成一个个小球后就要放到锅里蒸了。
只见爷爷先往锅里倒入一些油,再把那些小球一个一个地放到锅里炸,等它们都炸成金黄色后就可以出锅了。
刚出锅的花馒头看起来是金黄色的,可吃起来却是甜甜的。
刚出锅的花馍既好看又好吃,我和爸爸妈妈每次吃都会吃上好几个呢!
除了做花馍,爷爷奶奶还会做一种叫“枣山”的面食。
—— 1 —1 —。
春节花馍的种类范文
春节花馍是一种特色的传统糕点,常见于中国北方的春节期间。
花馍制作精细、造型美观,代表着丰收和美好祝愿。
下面将介绍几种春节花馍的种类。
1.人物花馍:人物花馍是最常见的一种春节花馍,它通常以神仙、动物、舞蹈者、戏剧角色等各种人物形象为设计主题。
人物花馍造型丰富多样,通常采用面粉、红枣等材料制成。
2.动物花馍:动物花馍是以动物形象为设计主题的一种花馍。
常见的动物花馍有鸡、鸭、鱼、猪等。
动物花馍制作工艺复杂,需要熟练的技巧和丰富的经验。
3.植物花馍:植物花馍是以各种植物形象为设计主题的一种花馍。
常见的植物花馍有花朵、果实、树木等。
植物花馍的制作需要细致入微的手工操作,尤其是对于花瓣、叶片等的处理需要十分用心。
除了以上几种春节花馍,还有一些特色的地方花馍种类,如:
5.香花馍:香花馍是一种通过植物糕点制作工艺制成的花馍。
它的特点是口感香甜,外观美观,常见的有花形、叶形、果形等。
香花馍通过添加各种香料和调料来增加香味,家庭主妇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经验来添加。
总结:春节花馍是中国北方春节期间的一道传统糕点,种类繁多,制作精细。
不同种类的春节花馍,有各自的特点和制作要求。
以上介绍的几个代表性的花馍种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多样丰富的春节花馍文化,也展示了中国北方地区的传统文化底蕴和风俗习惯。
无论是制作还是欣赏春节花馍,都可以感受到春节浓郁的节日氛围和人们的喜庆心情。
花饽饽,巧手捏出的吉祥作者:肖寒来源:《走向世界》2021年第47期胶东人过年,家家户户都要蒸大饽饽。
过大年,蒸饽饽,这一习俗经过几个世纪的演变,不仅继承了传统文化,而且还表现出了时代特点,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大饽饽由原来为了满足食用的需求,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艺术形式和胶东独有的地域饮食文化。
其中尤以胶东花饽饽为极致,现已被列入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小方桌放在热乎乎的炕上,一大早,一家人喜滋滋围坐在一起。
这边大人们揉面的揉面、搓馍的搓馍,那边小孩子添柴拉风箱,帮着拿笼屉,忙得也是不亦乐乎,眼巴巴就等着热乎乎的“大饽饽”出笼,孩子们知道这一吃就到了正月十五……物质匮乏的那个年代,在山东人的记忆里,这是每年春节的时候才有的温暖画面。
大约到了农历的腊月二十,各家就开始蒸大饽饽,一直持续到年根,每家都蒸上好多,整个正月都不用做面食。
如今,山东人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凝聚了300多年来胶东人巧思的大饽饽,又好像被注入了新的生命,十二生肖、金玉良缘、石榴花开、马上封侯……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花饽饽,为山东人的春节锦上添花。
“饽饽”一词源于明朝,又叫“波波”,清代以后的宫廷御膳房专门设有饽饽局,用优选上等精粉即头道面制作,刻上红殷殷的印记。
时光轮转,人们透过这些饽饽,仿佛看到百年来烟台、威海、青岛等胶东地区的人家浓浓的乡情,也能感悟到胶东民间绚烂质朴的乡土文化。
对于每一个胶东人来说,饽饽就像是陪伴味蕾多年的知己,一日三餐离不了饽饽,逢年过节、人生大事都有它的身影。
这种散发着独特麦香的饽饽,是每一个胶东人儿时记忆中的香味。
这种用面粉做成的传统味道的背后,是胶东人对百年技艺的传承与守护。
饽饽的制作过程比馒头要复杂一些。
在面团发好后加入干面反复揉,用胶东话说叫“守面”,这是个力气活儿,不常干的人,揉一会儿就会腰酸、胳膊痛。
胶东人常说,面守得好,蒸出的饽饽才会自然裂口,才会“笑”,才筋道、好吃。
面和好后,就到了巧媳妇们施展才艺的时候了,十八般武艺在此刻都被施展出来:把面揉成“聚宝盆”“龙凤呈祥”“石榴花开”“玉如意”等,就看做饽饽的人手巧不巧,心灵不灵。
蒸枣花馒头作文在我们家,每逢过年,蒸枣花馒头可是一项充满欢乐和温馨的传统活动。
这不仅仅是为了准备过年的美食,更是一家人团聚、共同创造美好回忆的时刻。
记得去年过年前,家里就早早地开始筹备蒸枣花馒头的事儿了。
一大早,妈妈就把面和好,放在温暖的地方醒发。
那一大盆白白胖胖的面团,像是在睡梦中等待着被唤醒,变得更加蓬松柔软。
醒面的功夫,妈妈开始准备红枣。
她把红枣仔细地洗了好几遍,然后一颗一颗地挑拣,把有瑕疵的红枣都放在一边。
我在旁边看着,忍不住问妈妈:“为啥要这么仔细挑啊?”妈妈笑着说:“这枣花馒头啊,过年吃的,就得用最好的枣,图个吉利,也让大家吃得开心。
”面醒好啦,那面团软乎乎的,散发着淡淡的面香。
妈妈把面团拿到案板上,开始用力揉搓。
我也想帮忙,伸手就去揪了一块面团,结果被妈妈打手了:“别捣乱,这面得揉匀了,不然蒸出来的馒头不好吃。
”我只好在旁边看着,妈妈那有力的双手,把面团揉得光滑细腻,看着都让人觉得舒服。
接下来就是做枣花馒头的造型啦。
妈妈先揪下一块面团,搓成一个长条,然后再把长条围成一个圈,这就是枣花馒头的底座。
接着,她在圈里均匀地放上红枣,一颗、两颗、三颗……放好红枣后,再在上面盖上一层薄薄的面皮,然后继续放红枣。
就这样一层面一层枣,一个漂亮的枣花馒头就初见雏形了。
我在旁边看得心痒痒,终于又忍不住央求妈妈让我试试。
妈妈犹豫了一下,还是答应了。
我学着妈妈的样子,搓面团、围圈、放枣,可是那面团在我手里就是不听话,不是搓得粗细不均,就是围的圈歪歪扭扭。
好不容易放上红枣,结果盖上面皮的时候,红枣又滚得到处都是。
妈妈看着我的狼狈样,笑得前仰后合:“你这小手啊,还得多练练。
”经过一番折腾,我总算是做出了一个勉强能看的枣花馒头。
虽然和妈妈做的比起来差远了,但我心里还是美滋滋的。
做好的枣花馒头一个个摆在蒸笼里,准备上锅蒸。
这时候,爸爸也来凑热闹了,他自告奋勇地要负责烧火。
于是,厨房里就热闹起来,妈妈忙着整理蒸笼,我在一旁期待地盯着蒸锅,爸爸则一边往灶里添柴,一边和我们说笑。
关于花饽饽的谚语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
1. “做春燕、捏龙凤,描花画叶欢吉庆”、“清明燕、端午蛋,正月十五捏豆面”等谚语,正是胶东花饽饽的鲜明写照。
2. “二十八,把面发,蒸馒头贴枣花,一年更比一年高。
”民谣里,“发”字寓意来年财源滚滚,“蒸”字寓意生活蒸蒸日上。
3. 烟台人对饽饽有一套顺口溜,“发”面蒸枣饽饽,来年“枣”发;神虫放面缸,粮食越吃越多;猪头放锅台,财源滚滚来;丫丫葫芦压窗台,福禄一起来。
这些谚语和顺口溜都体现了花饽饽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和追求。
红枣发面馒头的做法步骤是什么?关于《红枣发面馒头的做法步骤是什么?》,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平常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吃馒头,特别是在在中国的华北地区,大家平常吃面点十分多,馍馍便是更为普遍的一种面点,馒头制作的全过程非常简单,并且吃起來十分便捷,如今大家创造发明了许多花式的馍馍,例如大枣层面馍馍,这类馍馍美味又有营养成分,详尽的制做流程以下。
第一、大枣醒面馒头的做法1.发好的面团一块2.揉发展条,切割成小剂子3.把小剂子檊成牛舌饼样的4.牛舌饼的两边各放进一个枣,另外向里卷5.叠成图上的模样6.放进炒锅足气15分鐘就可以起锅服用了呢第二、红枣馒头的做法流程1把红枣去核。
稍稍几滴水用多功能料理机弄成浆,加诗诺、适当老红糖,倒进洗脸盆,活出光洁面糊。
2发成二倍大后,排气管,开展二次醒面。
3分为尺寸相同的面糊,搓成馍馍。
凉水上锅二十分钟,此次做的较为大,因此蒸的时间长了点。
4熄火后等五分钟再沸腾。
热腾腾的枣香气馒头好啦。
第三、红枣馒头/大量作法1.小麦面粉放水加了面头一起搞成面糊并发醇2.取下面糊分为数个小面糊,排气管并松面十分钟3.干红枣清洗4.取一只面糊包入一只红枣5.再搓成馍馍的模样6.放进炒锅7.盖上火灾蒸20分钟就可以8.起锅第四、两掺面红枣馒头/大量作法1.小大枣清洗,提早两小时泡上。
2.小麦面粉,玉米面,发酵粉加冷水合成不太硬的面糊,要比平常蒸馒头时和的面要软一些。
3.合好的面糊饧发。
4.面醒饧发好了。
5.小枣泡开削皮切一小块。
6.切完的枣块放进发好的面团中。
7.无需放水揉面,和到一块儿。
8.上砧板和面,分剂,搓成馍馍。
9.搞好的馍馍需要二次醒面。
10.天气温度高约三十分钟,馍馍发好,上锅蒸。
11.沸腾后约30分钟就做熟透。
很甘甜的一款枣馒头。
年节花馍民俗作者:来源:《神州民俗·上半月》2016年第05期农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二十六,磨豆腐;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蒸花花。
”就是蒸过年的花馍,家家都捏,北方人过年,就是过花花馍。
所以,在三十,农家先要拿二十八蒸好的花馍祭拜,给家里的土地爷、灶王爷、茅厕神供摆献贴馍(带底座的十蟠花花),感谢他们一年看家护院、保佑平安辛劳功绩。
在中堂神府祭列祖列宗牌位前,摆放清贡、献贴、奓馍,感谢先辈养育、护佑之恩。
来不及蒸献贴,就用十蟠花花(也称枣山)代替。
大年初一拜年,儿女先要感谢父母恩德,再在本家长辈、堂兄弟姐妹间走动。
初二带着花馍走亲访友,叫追往亲戚,追忆对方以往的恩惠,再续新一年的亲情。
除了烟酒,必带主馍追往包子(中间包一坨油面),晚辈送长辈,追念父母养育之恩;同辈互送,感念一年的帮顾之情;有的地方称其为花边馄饨,因形似银稞金元宝,象征着天地混沌,无所不包;有的直呼元宝,就是送财富。
元宝馍用上好的头等麦面蒸制而成,因形浑圆得名,吃元宝喻示着生活美满,一团和气,财源滚滚,家族兴旺,前景美好。
来客若在主家吃饭,主家多留一个元宝馍,若不吃饭,只象征性留一个,吃不吃,都要给来客回赠一个十蟠花花即枣山,顺祝对方富如金山,步步高升。
配馍花云云,祝愿主家日子过的平步青云;走亲戚必带两个信使花馍——马蹄糕,两层卷枣形似马蹄,喻示两家交往如马跑的快,主家只留1个,表示你来我往连续不断;主家若把两个都留下,给来宾一个暗示:过完年我家有大事如盖房子、或外地探亲,没时间追往你家,你不要猜忌生气!主家若1个不留,让全带回去,这就意味着绝交!你全家人就要反省:上一年交往中有没有失礼的地方?是人家过事没行礼?还是借钱没还?要想不绝交,赶紧改正补救,下一年春节提早让孩子带着礼馍先去“追往”人家,信使馍一留,交情恢复;人家不留,表示还没原谅,你需加大改进力度。
走亲戚只看留馍情况,免得说出来尴尬,这属中华民俗中的含蓄美!。
胶东大馒头的历史一、哪位知道胶东大枣饽饽的由来或者历史故事胶东花饽饽的由来是源于古时候的祭祀活动。
具体如下:大饽饽,汉族面食,古代时多用于祭祀,现在的胶东地区春节仍用于祭祖摆供,多产于山东的胶东半岛,流行地域为烟台、威海、日照等地,又称大枣饽饽。
大枣饽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麦子种植,历史来源悠久,从有麦子开始,就开始有了祭祀。
公元前6世纪,当开天辟地的时期,轩辕开辟了农业,在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等地都有了麦子,但是没有在全国普及起来。
在战争时期,农民为了纪念轩辕,就开始有了饽饽,以做出来又香又大的花饽饽来表达自己对轩辕的感激与崇敬。
饽饽的来源,是从祭祀开始的,主要是祭天、祭地、黑白喜事的祭奠,祭品以枣饽饽为主。
在明朝时饽饽已经在全国普及开来,家家户户都会做,都能做。
胶东人的传统习俗里,每逢节日,家家户户都会蒸上一些花饽饽,在蒸好的饽饽上装饰龙凤呈祥、石榴花开、莲花宝座等花型,所有吉祥福愿都凝聚其中。
除了自家人吃,他们还会将花饽饽作为礼物送给亲朋好友,寓意着日子蒸蒸日上、红红火火。
在胶东,过年最有年味的莫过于吃那白白胖胖的大饽饽。
从大年三十晚上起,各家都要祭祀灶神、财神、天地神、家堂(亦称菩萨)和老祖宗(亦称老爹老母)等,这祭祀的供品中,少不了大饽饽。
胶东人家过年做大枣饽饽,为的讨吉利。
饽饽是发面做的,寓意“大发”。
“枣”与“早”谐音,故大枣饽饽蕴含“早发”、“大发”之意。
不管是期盼事业蒸蒸日上,还是渴求生意发达,总之,这“发”字着实包含了胶东人家祁求过上好日子的美好心愿。
扩展资料:大枣饽饽还是喜事的主角。
做饽饽有一个最高境界,做出的饽饽能“笑”,就是饽饽出锅时裂开个口子,这也是有好的寓意,但要达到这种程度却不是一般的水平能实现,饽饽“笑”与调面的手艺有关,调面的时候发酵的面要加上生面这样就比较容易裂开,正常的发面是不笑的。
“发面”的发与“发财”的发是一样的,也是好的寓意。
办喜事的时候这个是非常讲究的,大家往往以比赛的形式看谁把饽饽做的好,结婚的时候做饽饽的数量也是有讲究的,四个饽饽为一喜,八个就是双喜。
花饽饽做法作文花饽饽,这可是咱胶东地区的特色面食,逢年过节、婚丧嫁娶,那都少不了它的身影。
这花饽饽不仅看着喜庆,吃起来也是香甜可口,满满的都是家的味道。
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讲这花饽饽到底是怎么做的。
要做花饽饽,首先得准备好材料。
面粉那是绝对的主角,得选那种优质的中筋面粉,这样做出来的饽饽才有嚼劲。
然后是酵母,这可是让饽饽“发胖”的关键。
再就是白糖、牛奶、鸡蛋,还有各色的果蔬粉,用来给饽饽上色。
对了,可别忘了准备一些红枣、红豆之类的,用来做装饰。
材料都备齐了,那就开始动手吧!先把面粉倒入一个大大的面盆里,中间挖个小坑,把酵母和白糖放进去,再倒上温牛奶和打散的鸡蛋液。
这时候,就得开始揉面啦!揉面可是个力气活,也是个技术活。
得把面团揉得光滑有弹性,不粘手也不粘盆才行。
我刚开始揉的时候,那面团就跟个调皮的孩子似的,一会儿粘在我手上,一会儿又赖在盆里,怎么都不听话。
我是又搓又揉,又摔又打,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把它给驯服了。
面团揉好了,得让它睡个“美容觉”,也就是发酵。
把面团盖上湿布,放在温暖的地方,等着它慢慢变大。
这时候可别心急,得给它足够的时间。
我总是忍不住隔一会儿就去看看,盼着它快点发好。
终于,面团变得胖乎乎的,体积差不多是原来的两倍大,用手指戳一下,面团上会留下一个小坑,而且不会回弹,这就说明发酵成功啦!接下来就是整形的环节了。
把发酵好的面团拿到案板上,揉一揉,排出里面的气泡。
然后分成小块,根据自己想要做的造型来进行整形。
比如说做个寿桃吧,先把面团搓成一个圆球,再用手捏出一个尖儿,就像桃子的形状。
然后用勺子在上面压出一道道的纹路,再在尖儿上点上一点红色,一个寿桃就初步成型了。
要是做个小刺猬就更有意思啦!先把面团搓成一个椭圆形,然后在一端捏出一个尖尖的鼻子,用剪刀在面团上剪出一排排的小刺,再用红豆给它安上两只小眼睛,一只活灵活现的小刺猬就出现在眼前啦!还有那些花朵形状的饽饽,那就得用到模具或者自己用手一点点地捏出花瓣的形状。
蒸枣馒头的做法大全很多的女性朋友都知道红枣具有补血补铁的功效,长期食用的话,还可以起到美容养颜的效果。
所以在生活当中,很多的女性朋友会用红枣制作很多的美食。
其实蒸枣馒头是很常见的一种。
很多的人会在家做很多的枣馒头当主食食用。
那么,枣馒头如何制作呢?蒸枣馒头的做法大全送给大家。
首先来看下红枣馒头的做法:材料:小麦粉,红枣,酵母粉等步骤:1.盆中加小麦粉、酵母粉2.加水和成面团醒发3.红枣洗干净4.红枣去核取肉切碎5.红枣倒入醒发好的面团中揉均匀静置10分钟红枣馒头的做法超美味超营养6.静置好的面团搓成长条7.再切成段成馒头坯8.蒸锅加凉水,将馒头坯入锅开火蒸,蒸熟即可出锅享用以上主要介绍了红枣馒头的做法,你了解了吗?接着一起来了解下关于红枣的相关知识。
红枣的功效与作用养血安神女性躁郁症,哭泣不安,心神不宁等,用红枣和甘草,小麦同用〈甘麦大枣汤〉,可起到养血安神,舒肝解郁的功效。
补气养血红枣为补养佳品,食疗药膳中常加入红枣补养身体,滋润气血。
台大免疫学孙安迪博士大力提倡平时多吃红枣,黄耆,枸杞,能提升身体的元气,增强免疫力。
健脾益胃脾胃虚弱,腹泻,倦怠无力的人,每日吃红枣七颗,或与党参,白术共用,能补中益气,健脾胃,达到增加食欲,止泻的功效;红枣和生姜,半夏同用,可治疗饮食不慎所引起的胃炎如胃胀,呕吐等症状。
红枣馒头的做法超美味超营养养肝排毒实验证明,每天给肝功能差的人喝大枣水,持续1周能增加人体血清蛋白,近而达到保肝排毒的功效。
如何挑选红枣揑用手揑一下。
成色好的大红枣比较瓷实,说明肉厚,反之则皮多肉少。
经水泡过的,揑起来感觉松软。
烘干的虽然有硬度,但没有弹性。
掂掂一下红枣份量,成熟的比较重,反之较轻。
当然,这还要和含水量结合起来综合考量。
尝掰开红枣,果肉颜色均匀一致,不黑、不褐、不蛀,无异味,放在嘴里尝尝,甜度适中,不苦、不涩。
(有的品种甜中略带酸是正常的。
)。
大枣馒头的做法新手怎么样蒸出圆鼓的大馒头
北方人是一面食为主食的,对于馒头也有这很热衷的爱好。
向做馒头看似简单,实则藏有玄机。
如何做到一个又白有大又好吃的馒头是要有很多的技巧和经验的。
大枣馒头
材料:面粉1200克、酵母粉6克、泡打粉6克、温水580克、白糖20克,合成偏硬的面团大枣馒头的做法
1、材料:面粉1200克、酵母粉6克、泡打粉6克、温水580克、白糖20克,合成偏硬的面团。
2、发酵到2倍大。
3、成分割成8个小块,揉成半球形,用干净的纱布盖着醒10分钟。
大枣馒头的做法新手怎么样蒸出圆鼓的大馒头
4、在馒头上插些大枣。
5、放到蒸屉上,锅里加些温水,盖上盖醒发一会。
6、感觉馒头变轻了,热水上锅蒸制。
中火蒸20分钟,关火后5分钟掀盖。
胖胖的大枣馒头出锅了。
春节的时候再多做些,冻过再吃的大馒头更有年的味道。
春节花馍的种类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团聚、祭祖、祈福的日子。
在这个喜庆的节日里,各地的人们都会准备各种美食来庆祝。
其中,花馍是一种非常有代表性的食品,它不仅美观,而且口感独特,深受人们的喜爱。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几种典型的春节花馍。
1. 花卷花卷是一种广泛流传于中国北方地区的传统食品,也是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
花卷的制作方法比较简单,主要是将面粉和酵母发酵后揉成面团,再搓成小块,用手擀成长条状,然后将两端对折,再对折,最后卷成卷状。
花卷的口感软糯,非常适合与各种菜肴搭配食用。
2. 花盆饭花盆饭是一种广为流传于中国南方地区的传统食品,也是春节期间备受欢迎的一种美食。
花盆饭的制作方法比较复杂,需要将米饭和各种蔬菜、肉类等食材混合在一起,然后放入花盆中蒸熟。
蒸熟后的花盆饭外形独特,味道鲜美,非常适合与家人一起分享。
3. 花卷肉花卷肉是一种以花卷为外壳,将猪肉馅、鲜菇、竹笋等食材包裹在里面的美食。
花卷肉的制作方法比较繁琐,需要先将花卷擀成薄皮,再将馅料放入其中,最后折叠成花状。
花卷肉的口感鲜嫩,香气扑鼻,是一道非常受欢迎的春节美食。
4. 花卷馍花卷馍是一种将花卷和馍片混合在一起制作而成的美食。
花卷馍的制作方法比较简单,只需要将花卷和馍片分别擀成薄皮,然后将其交叉叠放在一起,最后烤至表面金黄即可。
花卷馍的口感酥脆,味道香浓,非常适合作为年夜饭的一道主食。
总之,春节花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在春节期间,我们可以尝试制作不同种类的花馍,感受其中的不同风味,同时也可以与家人一起分享这些美食,共同庆祝这个传统节日。
清明节花馍篇一:花馍馍】花馍馍花馍馍是在春节、清明、结婚的时候,家乡老百姓用于祭祖或喜庆用的一种带有红枣点缀的馒头。
花馍馍分为三大类:一是春节时候用的花馍馍(枣山、卷卷),又一是清明节时候用的花馍馍(艳艳,还有一类是纸除),另一是结婚用的花馍馍。
春节的花馍馍通常主要是由红枣配上白面捏成的喜庆图案构成,俗名为枣山或卷卷;清明的花馍馍一般主要是把白面捏成的小动物用一条绳子串起来,用来为小孩子辟邪(一般是每个孩子一串),俗称艳艳,还有祭祀用的纸除(和诸葛亮发明用馒头来祭祀的形状有点类似,只是内部包着一些豆鼓);结婚用的花馍馍一般主要是有一个大大的白面圆盘拖着新娘和新郎的生肖,然后用鲜艳的一些色彩做点缀。
花馍馍的制作程序要根据其各自的用途来进行制作,有的程序繁杂,有的程序简便,还有的程序需要多个人的相互配合才能完成。
一般“花馍馍”的厚度约一指厚,直径为13 厘米左右。
制作“花馍馍”时,用发酵面粉加少许苏打以水揉面。
花馍馍的制作综合起来,一般都有以下共同的特点:1.首先将其放在案板上,重分排气、揉合均匀,揉至光滑无气泡。
2. 红枣提前浸泡,清洗干净。
3.然后将红枣切成一些均匀的小挤子。
4. 再把面粉捏成一些吉祥的图案,接着把红枣排列、点缀上去。
5.如有需要,还可以用筷子或者其它来拓印一些图案。
6. 做好的花馍馍用刀铲起放入蒸锅,饧好以后蒸二十分钟,焖五分钟就可以了花馍馍一直表达着对亲人的思念,它们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庆贺,更是花好月圆、合家团圆的象征。
它不仅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而且见证了汉族与藏族的民族融合。
花馍馍就这样代代相传。
可是,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花馍馍正在逐渐地淡化出人们的视野。
恐怕90 后的一代,早已经忘记了花馍馍的历史和来历,也不再吃这种传统的食物了。
【篇二:花馍】花馍简介乡间逢年节都要蒸制花馍。
如春节蒸大馒、枣花、元宝人、元宝篮;正月十五做面盏、做送小孩的面羊、面狗、面鸡、面猪等;清明节捏面为燕;七巧做巧花(巧饽饽),形如石榴、桃、虎狮、鱼等;四月,出嫁女儿给娘家送“面鱼”,象征丰收;也有女儿出嫁作陪嫁用的“老虎头馄饨;寒食节上坟时用“蛇盘盘”以示消灾;做春燕表示春回大地;婴儿满月做“囫囵”谓之“龙凤呈祥”、“猛虎驱邪”;老人祝寿用“大寿桃”等等。
蒸花馍的风俗和寓意
正月十五蒸花馍寓意一年红红火火,生活工作蒸蒸日上。
每年的正月十五,很多人都开始忙碌起来开始蒸花馍,蒸花馍是一种传统,也是一种习惯,在这一天人们会蒸各种各样的花馍,这些花馍可以用来食用,也可以用来祭祀。
正月十五蒸花馍寓意着新的一年生活红红火火,工作和生活蒸蒸日上。
花馍也叫“面花”,是我国民间的一种面塑品,在乡间逢年过节都要做花馍。
如春节蒸大花馒、枣花、元宝人、元宝篮;正月十五做面盏、做送小孩的绵羊、面狗、面鸡等;清明节捏面为燕;七巧做巧花,形状有石榴、桃子、老虎、狮子、鱼等。
所以花馍在民间会根据不同的岁时。
做不同的样式。
春节花样枣馒头
过了十五,春节就算是过完了,往年品起年味来,总是感慨没了小时侯的那份喜悦与激动,总感觉过年的味儿越来越淡了。
但是今年春节不同以往,我在一位远房亲戚家里吃到了多少年不曾吃过的红枣馒头。
我将诱人的红枣馒头拿在手中久久盯着不舍得吃,感觉是那么的亲切,小时候姥姥做枣馒头的情形涌上心头。
小时候一到腊月二十九,姥姥一大早就起床了,面肥是头天晚上就用凉水泡上了,在一个大盆里放入面粉,然后把泡好的面肥倒进去,再倒入一定比例的热水,开始发面,快到中午了,盆里的面已经发得溢出盆沿了,姥姥把发好的面从盆里拿出放在面板上,揉成几大块。
姥姥做的枣馒头分为两种,不仅样式不同寓意也不同。
先拿一团面,搓成一个长条,压扁,然后在两端分别放上两个红枣,相对着方向卷,碰到一起的时候一端压在另一端的上面,拿一根筷子从中间一压,抽出筷子后,馒头的四个角分别有四个红枣,寓意为“四季发财”。
另一种是把面揉成一个个小剂子,压成饼状,两层之间放五个红枣,然后在上面点个红点,寓意为“五谷丰登”。
姥姥把面食都吃出了文化,给新年的餐桌增添许多快乐、情趣。
姥姥和妈妈做枣馒头,姥爷和爸爸则负责烧水添柴。
蒸馒头对于儿时的我们来说不亚于像过除夕一样兴奋,因为看着大人在一起忙忙碌碌,我们也跟着掺和着玩,每次我也试着做几个,但形状总是不好看,妈
妈总说我捣乱,因为蒸好的枣馒头会给左邻右舍送上一些,做得样式不好看怕别人笑话。
等锅里的水开了,姥姥把做好的枣馒头放入蒸笼,大火十分钟就好了,打开笼罩,空气里都弥散着一股甜丝丝的味道,年味顿时出来了。
热乎乎的红枣馒头传递着我们对新一年幸福生活的美好心愿,希望来年过得甜甜蜜蜜、红红火火。
而我经常喜欢偷偷把红枣掏出来吃了,剩下的干馒头悄悄放回缸里,等姥姥发现的时候总会对我发上一顿牢骚。
一大缸的馒头整整可以吃到元宵节,到最后,吃不完的馒头都干裂了。
心灵手巧不老松,红枣馒头贺新春。
想起馒头就想起了年,馒头是年到来的前奏。
如今过年蒸馒头的场景渐行渐远,我已习惯了从市场里买馒头回来,而那淡然的味道愈加会让自己怀念儿时过年的馒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