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及阶段特征
- 格式:ppt
- 大小:269.50 KB
- 文档页数:33
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及阶段特征第一阶段是晚清时期的启蒙和运动。
这一阶段主要发生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当时中国面临着外国列强的压力,清朝政权日渐腐败。
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积极思考和讨论如何和现代化的问题。
他们研究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案。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以知识分子为主导,他们扮演着启蒙者和者的角色。
第二阶段是辛亥革命和早期共和时期。
辛亥革命于1911年爆发,推翻了清朝政权,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彻底结束,国家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国经历了国家建设和政治制度的探索。
国共两党的合作和抗日战争受到了诸多阻碍,但仍然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第四阶段是开放和市场经济时期。
1978年,中国开始了开放政策,开启了向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的转型。
在这一阶段,中国引进了大量的外国投资和技术,加速了国内经济的发展。
中国的农村经济和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同时,中国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贫富差距的加大、环境污染等问题。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市场经济的兴起和对外开放的加深。
第五阶段是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继续加快现代化进程,注重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战略,如“中国制造2025”,以推动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中国还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此外,中国还重视改善人民生活和环境保护,加强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
综上所述,中国现代化的历程经历了晚清时期的启蒙和、辛亥革命和早期共和时期、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开放和市场经济时期以及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特征,但都体现了中国不断追求现代化和发展的努力。
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参考文章摘要:一、引言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1.发展模式的转型2.科技创新的驱动3.绿色发展的追求4.人民至上的立场三、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与成果1.改革开放以来的探索与实践2.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发展阶段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部署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1.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2.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3.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内生动力五、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与路径1.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2.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3.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4.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六、结论正文:一、引言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中国式现代化成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关键词。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使命。
本文将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发展历程与成果、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以及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与路径等方面进行全面阐述。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1.发展模式的转型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在发展中保持中国特色,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全面发展。
发展模式转型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内涵之一,旨在实现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科技创新的驱动科技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动力。
实现科技创新的跨越式发展,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关键所在。
3.绿色发展的追求绿色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4.人民至上的立场人民至上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立场。
充分发挥人民主体地位,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与成果1.改革开放以来的探索与实践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中国式现代化知识点在考研政治中涉及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知识点:1.中国式现代化的定义和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特征包括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2.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第二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第三个阶段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
3.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安排: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安排包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等。
其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总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源泉,全面依法治国是保障措施,全面从严治党是根本保证。
4.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在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世界谋大同,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了新贡献,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中国近现代史整合及阶段特征重要时段:中国近代史:1840年-1949年9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总特点:屈辱中国现代史:1949年10月1日开始,社会主义社会。
总特点:崛起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840年-1919年。
【旧民主主义革命(近代前期);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年-1949年9月(近代后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是指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国家为目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其中辛亥革命是比较完整意义上的一次旧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大致可分为:1)19世纪40-60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又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时期。
2)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时期,又称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高涨时期。
3)20世纪初-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发展时期,又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所谓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国民革命时期(大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19年-1927年7月15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第二次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第三次国民革命战争时期(解放战争)【1945-1949】中国由新民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1949-195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两年徘徊时期【1976-1978】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至今】━━━━━━━━━━━━━━━━━━━━━━━━━━━━━━━━━━━━━━━━━━━━━━━━━━━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世纪40年代~60年代)1、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侵入,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中国经济开始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演进历程与路径展望目录一、内容概览 (2)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 (2)1. 现代化概念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4)1.1 现代化的定义与特点 (6)1.2 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6)2. 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表现 (9)2.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10)2.2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12)2.3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13)2.4 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15)三、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历程 (16)1. 初始阶段 (17)2. 发展阶段 (18)3. 创新阶段 (19)四、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展望 (21)1. 以创新驱动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22)1.1 加强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3)1.2 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与转型 (24)2. 坚持绿色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25)2.1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27)2.2 优化空间布局,建设绿色低碳城市 (28)3. 加强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提高治理效能 (29)3.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推进法治建设现代化 (30)3.2 加强社会治理创新,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32)五、结论与建议 (33)一、内容概览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内涵和特征,包括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特点。
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过程。
演进历程:回顾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包括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发展阶段和关键事件。
阐述中国现代化在不同阶段的特点和成就,以及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路径展望:分析中国式现代化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路径选择。
结合国内外形势变化,探讨中国现代化面临的新机遇和挑战,提出相应的战略建议和政策措施。
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新时代新形势下的发展需求和挑战提出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现代化概念。
中国现代史(1949年至今)一、过渡时期(1949~1956)(一)政治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主要讨论了成立新中国的问题,通过了《共同纲领》(临时宪法)等文件,意义: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终于胜利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意义和具体表现。
2.新中国成立之后,追歼残敌,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进行抗美援朝,人民政权得到巩固。
3.民主政治建设: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
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意义《共同纲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异同与此同时,我国还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原因、意义(二)经济1.进行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同时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还合理调整工商业,1952年,恢复了国民经济。
2.1953年,颁布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形成了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形成东北工业基地。
初步改变我国工业基础落后的状况,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三)在外交方面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提出三大政策。
结合国际背景分析实施“一边倒”方针,1949年中苏建交,建国一周年同17国建立外交关系。
1953年,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此后,我国还先后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
(四)社会生活方面我国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改善,但依然较低。
另外,交通、通讯、报刊等也发生重大改变。
(五)思想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开辟了一条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现代中国阶段特征一、从新中国诞生到三大改造完成(1949年10月—1956年底)——过渡时期(1)政治①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祖国大陆基本解放(港、澳、台除外)。
②1953年,中共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始进行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③1954年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经济1953年开始执行“一五”计划,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重点发展重工业,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3)外交①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表现),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一边倒)。
②1953年,新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③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在会上起了积极作用。
④1955年,中国代表团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
二、从三大改造完成到文革开始(1956年底—1966年5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政治1956年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开始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同年秋,中共八大召开,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经济①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总路线,忽视了客观规律;同年党又轻率地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②1959—1961年,国民经济出现严重经济困难。
③1960年冬,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三、文革十年(1966年5月—1976年10月)(1)政治①文革开始的导火线是<<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②1967年“一月革命”,“文革”进入“全面夺权”的阶段。
(2)经济:①1973年,周恩来,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②“文革”十年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但经济建设还是取得了一定成绩,如氢弹、人造卫星等。
第一阶段:现代化起步1840-18951、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化历程的开端。
2、具体回应和现代化起步的表现(1)社会经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工业化兴起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社会商品经济发展②地主阶级发起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③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工业化、市场化)(2)社会政治:近代化过程中各阶级的回应、新阶级出现,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涉及①地主阶级的分化:洋务派的出现②地主阶级的回应:洋务运动③农民阶级的回应:太平天国④资产阶级的回应:资产阶级的产生,早期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主张。
⑤无产阶级的产生:为以后的民主革命准备了新的领导阶级(民主化、法制化)(3)社会思想文化:固步自封→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西学东渐。
①鸦片战争之前:传统的儒家学说主导着人们的思想②鸦片战争之后:开眼看世界与新思潮的萌芽师夷长技以制夷③洋务派的观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创办新式学堂,引进先进技术④中国近代第一个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洪仁玕《资政新篇》⑤早期维新思想:具有资本主义要求的政治、经济、文化主张(4)社会生活:鸦片战争后衣食住行的近代化小结“特征”:各阶级作出回应,但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要是地主阶级洋务派,涉及军事、经济、教育等领域;主要领域是经济领域,主要的方式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主要过程是先重工业后轻工业,先官办后官督商办、商办。
结果失败。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了创办近代工业。
第二阶段整体发展阶段1895-19191、甲午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深和形成,中国近代化全面展开2、具体回应和现代化全面展开的表现:(1)社会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一是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二是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2)社会政治: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
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想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
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三、中国近(现)代化的进程一、阶段特征1、含义:中国近代化,也称现代化,是指19世纪中期以来,在各种因素影响下,中国的思想、经济、政治等方面开始摆脱封建桎梏,向大机器生产下的社会形态迈进的历程。
包含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思想文化上的近代化、先进化。
经济工业化是核心,政治近代化是保证,思想近代化是前提。
2、时间范围: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改革开放的今天。
3、任务:一是民族、国家独立;二是实现工业化,使中国走上繁荣富强之路。
4、进程阶段:(1)起步阶段:(1840年—1895年)中国近代化限于“器物”层面。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
核心内容是经济领域的近代化。
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同时又促进了文化和军事领域近代化的起步。
在它的诱导下,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整体发展阶段(1895年—1927年)由“器物”层面发展到“制度”层面,再上升到“观念”层面。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掀起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不仅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更要建立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使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实现了重大突破。
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的发展,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进行了新文化运动,把矛头对准封建正统思想。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3)曲折前进阶段:(1927年—1949年)中国近代化步履维艰。
在官僚资本主义、日本帝国主义压迫下,在战争的破坏下,民族工业纷纷破产。
但在同时,中共根据地、解放区的新民主主义经济产生,出现了近现代化进程的新曙光。
(4)新中国的现代化:(1949年至今)新中国成立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外交、社会生活等各方面获得了全方位的发展。
政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逐步健全。
经济:1953年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起步。